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人员锐器伤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护理人员锐器伤(精选6篇)

护理人员锐器伤 第1篇

编号--------------------护理人员锐器伤及防护调查问卷

您好,该问卷旨在了解您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暴露情况,请如实的反映您的情况 一般情况

1.性别① 男 ② 女

2.年龄---------3.学历 ① 中专 ② 大专 ③ 本科 ④硕士及以上

4.工作年限-------年

5.职称① 副主任护师及以上 ② 主管护师 ③ 护师 ④ 护士⑤ 实习生 6.科室 ① 内科 ② 外科 ③ 儿科 ④ 妇科 ⑤ 感染科 ⑥ 消毒供应室

职业防护和锐器伤情况

8.您是否接触过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① 是 ② 否 9.您是否接种过疫苗 ① 是 ② 否 10.您是否在操作前后洗手 ① 是 ② 否

11.您认为何种情况下必须要洗手

①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②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③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④ 处理污染物品后⑤ 手有可见的污染物

12.您在操作时是否戴手套 ① 是 ② 否

13.您是否因医用锐器而受伤 ①是 ②否(选否直接跳到22题)

14.受伤的次数-----① 1次 ② 2次 ③ 3次 ④ 4次 ⑤ 太多次记不清了

15.受伤的时机-----① 回套针头针帽 ②拔针时 ③ 各种注射 ④ 配置药液 ⑤整理手术器械 ⑥医疗废物处理 ⑦ 针头入锐器盒 ⑧抢救中碰伤 16.受伤的原因-----① 自己不小心② 操作过于仓促③与他人碰撞④ 患者晃动 ⑤操作不熟练 ⑥ 操作不正确 ⑦ 致损伤锐器质量引起 ⑧其他

17.在什么地方被锐器所伤① 手术室 ② 病房 ③ 急诊室 ④ 监护室 ⑤ 消毒供应中心 18 被下列何种医疗器具所伤-----① 一次性注射器 ②头皮钢针③ 静脉留置针④ 手术缝针 ⑤ 手术刀片⑥其他----19.锐器是否带有患者的血液或体液 ① 是 ② 否 20.被锐器所伤后,受伤局部您做如何处理-----① 清洗消毒,必要时接种疫苗 ② 清洗消毒 ③ 简单的清洗 ④ 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21.被锐器所伤后,您是否上报感控科 ① 是 ② 否

22.医用锐器用过后您会 ①直接扔掉 ②丢到垃圾桶 ③ 放入指定的利器盒内④ 其他----23.您觉得医院有没有必要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① 非常必要 ② 有必要 ③ 无所谓 ④ 没必要

护理人员锐器伤 第2篇

姓名:陈婧 学号:DL108138027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部手术室

摘要:锐器伤是医务人员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认清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止锐器伤发生,降低其对医务人员的危害应引起医务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手术室锐器伤的原因和伤害程度,从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手术室操作的规范化和医疗器具的防护设施等方面分析和规范了一般和特殊情况的防护措施。

关键字:护理人员;锐器;伤害;对策

随着高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些手术部分或完全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防护要求大大降低。但从职业性和危险性的角度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个人保护是必须的,本文就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做如下综述。1 锐器伤及其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1.1 锐器伤概述

“锐器伤是一种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感染医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它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会造成直接威胁。[1]” 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剪刀、克氏针等。由此可见,锐器伤是医院中一种与手术室护理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1.2 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其中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约占受锐器伤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 的比率为1.8%;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 的比

率为0.3%。[2]”由此可见,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不可忽视。2 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社会压力等。其中,锐器损伤最常见。医院内发生由针头、手术器具等造成的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有关资料显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司空见惯的器具、物品缺乏安全防护意识。手术室护士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频繁接触锐器,其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一些护理人员在整理用完毕的锐器时被刺伤,往往与其习惯回套针帽等有关。另外,护士操作时粗心大意;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对针刺伤认识不足或由于工作繁忙使他们发生针刺伤后不报告,甚至未及时处理。毛秀英[3]对1075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其中有80.6%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抽静脉血及输液时戴手套率只有7.7%,刺伤发生后向上级汇报的只有10.2%。对此,毛秀英认为我国医护人员存在防护意识淡薄的问题。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估结果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4]。因此,手术室护士要树立防护锐器伤的信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落实各项有效防护措施,来减少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减少职业暴露,保证职业安全,保障手术室护士的健康。2.2 护理操作不规范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另一原因是违反操作规程,比如:直接用手将锐器传来递去;医生将缝合针、手术刀等传回时,用手直接接取,而不用合适的容器接取;进行静脉穿刺和注射时不注意戴手套;将用过的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没有做到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垃圾,将使用过的锐器放进医疗垃圾袋内等。另外,锐器伤多发生在低年资的护理人群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会引发高锐器伤率。因此,有必要加强手术室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的基本功训练,使其做到用物摆放合理,传递锐器操作规范,熟练掌握使用锐器和处置锐器的安全操作方法。

2.3 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工作不到位

调查结果显示89%的护生在手术室实习期间发生了锐器伤,这与护生在校期间未接受正规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实习过程中也未接受系统的职业防护技能培训、指导有关。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有关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课程,也无相关的教材,造成护生在校学习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缺乏职业防护意识,而医院对实习护生也缺乏此方面的教育。李秋品对某地区3所医院参与手术室工作的17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有些医院已建立了职业安全管理制度,每年均要组织职业防护专题讲座,但仍有近半数的护士发生锐器伤,且伤后仅有不足50%的护士能正确处理伤口[7]”。这与职业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有关,也说明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2.4 医疗用具中锐器种类多

锐器伤如此多见,锐器不可避免地成为罪魁祸首。由于手术室工作性质及其工作需要,在手术室经常会用到诸如刀片、剪、穿刺针、注射器等等比较锋利的器械。[8]因此,手术室护士接触锐器的机会较其他科室多,其锐器伤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科室明显增高。其中,刀片、缝合针是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最常见原因,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锐器伤对护士损伤的严重性,采用先进的预防刀具、针刺伤的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等,尽量减少锐器伤的发生。2.5 工作疲劳及心理压力过重

目前,多数医院手术室的工作现状是任务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常加班加点,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因此,手术室护士经常超负荷工作、饮食无规律、长时间站立等,经常存在疲劳、压抑等情绪。有调查研究表明80%的手术室护士经常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担心工作不慎导致医疗纠纷,这些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导致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害的几率增加。[9] 3 锐器伤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行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是对医务工作者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首先,在护理专业教育中 3

增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实行实习、上岗前的培训,有利于护士从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其次,对在职护士,医院可采取理论培训、书面考试和职业技能演练等形式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弥补护士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提高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增强护士职业护防意识和能力。[10]此外,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11]”。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各种应对锐器伤害的积极、有效、可行的防护管理措施来减少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减少职业暴露,保证职业安全,保障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护理管理者应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制定有利于护士的职业防护方面的管理条例,指导护士做好锐器伤的防护工作。[12] 3.2 改进医疗用具

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机构,应从各方面关心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锐器伤问题,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对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负责。锐器伤最常见的医疗用具便是注射器针头,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锐器伤对护士损伤的严重性,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从而减少对护理人员的伤害。[13]当然,这只是医疗用具完善措施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举一反三,针对医疗器械的种种特殊性及伤害性提出更具体、更区别对待的防范措施,从而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锐器伤率降到最低。

3.3 加强锐器伤后的处理和伤情登记制度

熟悉正确的处理锐器伤的步骤是每个进入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发生锐器伤后应按正确的方法实施处理,并进行伤情登记。伤后48小时内报告相关部门,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作HIV、HBV等基础检查。可疑暴露于HBV

[14]感染的血液,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锐器伤后的登记制度、上报制度、反馈制度、处理原则、跟踪观察等;建立职工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制定防范措施,并认真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贯彻情况。

3.4 注重心理疏导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 4

有弛。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对最佳水平[15]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护理管理者可以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采取弹性排班,以尽量降低工作负荷,避免手术室护理人员疲劳工作,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对于心理过度紧张者,医院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或者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培训,以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4 小结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是完全可行的。因此,强化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人员普及性预防教育,增强护士对锐器损伤危险因素的认识及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医务人员可结合所在医院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以尽量减少锐器伤害,给我们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36例护理人员锐器伤分析 第3篇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发生锐器损伤的36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5岁, 其中主管护师2名, 护师4名, 护士30名。

1.2 方法

分析锐器损伤发生的类别, 锐器伤被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分析损伤发生的环节、损伤的危害以及损伤后采取的防护措施, 以及预防或减少锐器伤的措施。

2 结果

2.1 36例锐器损伤发生的类别 (表1)

2.2 36例锐器损伤者接触的感染源 (表2)

3 讨论

3.1 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分析

临床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操作, 护士接触医疗锐器的机会最多, 在医院,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 在锐器损伤发生环节, 主要发生在护士拔输液针被针扎伤手指、抽血时被针头误伤手指或接触病人的血液。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此外, 由于使用科室使用后把尖的器械与普通器械混放, 用后的缝合针没及时拔除, 清点清洗已使用过的器械包时会造成供应室人员损伤;同时也有一些锐器伤与护士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3.2 发生锐器伤的危害

锐器伤后感染血液疾病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从表2可以看出, 护士锐器损伤所接触的感染源主要是HBV (33.3%) 、HCV (8.3%) 、梅毒 (2.8%) 、不详感染源 (55.6%) 。其中不详感染源当中主要是门急诊注射室的病人, 由于各项化验检查未完善从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源。虽然我院锐器伤被损伤者未接触HIV感染源, 但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据专家预测, 至2010年艾滋病感染者可达到1000万人[1]。中国是HBV的高发地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 HCV的感染率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罪魁祸首是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 发生锐器伤后经血液、体液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职业性传染病的危险性极大。据报道, 被HBV、HCV、HIV污染的针刺伤或锐器伤后相应病原感染分别为6%~30%、1.2%~10%、0.3%[2]。由此可见, 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因此, 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3.3 发生锐器伤的处置

一旦发生锐器伤, 应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清水反复冲洗伤口, 用0.5%碘伏局部消毒伤口, 同时上报院感染部门, 积极追踪感染源的类型, 及时注射疫苗。可疑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 尽快作HBV抗体检查, 8h内注射乙肝高价抗体HBIG;可疑为HCV、梅毒感染的, 尽快查HCV抗体, 做梅毒检查;可疑为HIV感染的, 应及对上报, 按要求提供预防性药物, 在暴露72h内应用, 尽快检测HIV抗体。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3]。

3.4 预防或减少锐器伤的对策

我们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 合理使用锐器产品, 提高预防锐器伤的经验,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强化标准预防的理念, 改变护士不良行为, 从而提高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规程。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器械回收、清洗时通常应按规定戴手套。此外,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关心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减轻工作压力, 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从而使工作时集中精力, 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摘要:锐器伤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以及处理各种医疗器械时由一切锐利器械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锐器损伤及其相关的侵害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接触医疗锐器、注射器、输液器的机会最多, 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为了使护理人员有效避免锐器伤, 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护理人员发生的36例锐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 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原因, 以期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 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 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理人员,锐器伤

参考文献

[1]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 (1) :35~38.

[2]杨淑玲.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15~18.

护理人员锐器伤 第4篇

【关键词】锐器伤防护依从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48-01

【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ing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otective education of the staff to explore the prevetion countermeasures.Methods: 161 staff members(12 refular staff,13 temporay workers and 136 student nurses) were surveied during a 1 year peoriod(2011.1-2011.12).The result was analysised.Results: 12% of the staff knew nothing about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only 23.3% of the members regularly wash their hands before and after contacting instruments; 33.1% of those who may contact blood would wear gloves;23.1% of the injuried ones claimed their injuries.Conclusion: To reduce the blood –borne disease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lf-protective education of the staff.

【Keywords】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staff of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随时面临着各种注射、输液、缝针、刀剪等锐器械及病人的血液、分泌物,使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当执行回收、清点、清洗操作时,若不注意加强自身防护,就会造成职业性损伤,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

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回收、分类、清洗可重复利用物品的处置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与污物接触,随时面临着严峻的危险。为了解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现状,探讨防范措施,有效地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本研究根据锐器伤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的要求,对全年161名工作人员(包括临时工和实习同学)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选择2011年全年161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1名,临时工13,实习生137名。

2 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过去1年进行回顾性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94.8%。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年限;接触无菌包和污物前后洗手情况;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情况。对过去1年中锐器伤现状的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接受调查人员的分布、锐器的种类、不同专业锐器伤后的上报情况、接受相关知识教育的情况、在工作中执行自身防护的依从性等。

3 统计学方法 对回收的每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在调查对象的161名人员中,≤5a46占28.83%;>5a52名占32.15%;≥10a63名占39.02%。

4.2 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现状在调查对象的161名,接触回收物品前后每次均洗手者为0,经常洗手者54名占33.26%,有时洗手70名占43.46%,不洗手37名占23.28%。

4.3 回收物品时每次戴手套为20名占12.4%。经常戴手套38名占23.6%;有时戴手套69名占42.9%;不戴手套34名占21.1%;

4.4 调查人员161名,发生锐器伤34名占21.1%,例次为38次,每人最少1次,最多3次,平均为1.1次。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情况为:有报告8名占23.1%,不知向谁报告20名占59.9%,害怕影响自己4名占11.1%,未回答2名占5.9%;建立锐器上报制度。护理人员锐器伤的种类例次构成比:回收时刺伤20名占58.8%,清洗时损伤11名占31.938%,检查包装时损伤2名7.1%,其他伤1名占2.2%;不同年限人员发生锐器伤情况见表格。

4.5 损伤后发生感染情况目前尚未有感染情况发生。

4.6 接受相关血源性疾病知识培训的情况。集中培训74名占45.90%,带教老师讲解30名占18.4%,相互间交流16名占10%,其他途径22名占13.8%,未接触相关知识19名占12%。

5 讨论

5.1 增强防护意识教育。Mishal等[1]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发现消毒供应中心也属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2]:(1)正确的洗手,能使医务人员手的菌落数符合卫生部的标准要求。本调查显示,接触污物前后经常洗手54名,只占33.26%。因此,强调洗手是当務之急。(2)研究显示: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经常戴手套的护理人员为23.06%,这说明只有少部分护理人员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多数护理人员防护意识淡漠。因此,只有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才能做好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工作。

5.2 调理结果显示:被调查的161名中有34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锐器伤为38例次,最少1次,最多3次。在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尽管在锐器伤方面损伤率有差别,但差异无显著性;而实习护士锐器伤方面损伤率比在院护士高,差异有显著性,显示可能与职业防护意识培训有关。长期以来医院对在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关注多一点,而对实习同学職业防护意识教育关注较少。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序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出现猛增趋势[4]。可见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引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3 我院已应用“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进行管理,我科室建立了锐器伤上报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要向感染管理科上报,这可使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危害后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正确的处理,以防损害的发展。本研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促进我国医务人员锐器刺伤上报制度的迅速建立和有效的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定期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和预防效果,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证据。

5.4强化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5],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尤为重要。调查显示:161名护理人员中仅104名对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57名对防护知识一无所知,占35.4%。说明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缺乏防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强化不够是导致防护意识淡漠和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接受过相关防护知识教育的护理人员中在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经常洗手者只占34.92%,经常戴手套只点23.87%,发生锐器伤及时上报的只点26.63%。因此,应通过不同形式培训,如医院组织集中讲座、科室组织学习、印发资料等方式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督导作用,不断强化防护知识,从而提高在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Mishal.Y,Yosefv C.Risk of viral disease by needie punctures and cuts in hospital health care workers.Harefuah,1998,135(9):337~339.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3]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4]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1):35~38.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作者简介: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和处理 第5篇

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利器有针头、安瓶、刀片、缝合针等,最为常见的为针头刺伤。

一、预防

1、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2、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

4、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禁止将针等锐器随手传递;

6、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二、处理

1、报告控感办,填写刺伤事件登记表,记录刺伤过程、利器名称、型号、可能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内容,进行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 2、刺伤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在流动水下冲洗、消毒、包扎; 3、锐器伤和血液污染后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洁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漏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3.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4.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戴手套:当手可能接触血液、其它潜在污染物、粘膜或破损的皮肤应戴手套。

戴手套可降低接触到的血液 50%以上。

手术时戴双层手套可将内层手套被刺穿破的风险下降 60~70%。

规范操作:

 针头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

 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

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

 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

 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 禁止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正确处理用过的锐器: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容器应防漏、耐刺、密封。

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操作者感到不舒服或预感到患者可能出现问题时,不要贸然操作,应尽量寻求帮助。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第6篇

1、锐器伤的预防: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将锐器端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玻璃器皿。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上盖,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头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4)使用更安全的工作工具有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度管并使用防护护用具。5)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6)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帽;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毀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2、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患者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应对措施: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2)伤口冲洗后,使用75%酒精或1.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眼科进一步处理。4)报告

5)寻求医疗救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6)协助完成经血液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a、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g(+),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b、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肝功能。

C、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

上报流程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一报医院院感管理人员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患者,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暴露情况、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等。

护理人员锐器伤

护理人员锐器伤(精选6篇)护理人员锐器伤 第1篇编号--------------------护理人员锐器伤及防护调查问卷您好,该问卷旨在了解您在执业过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