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继发失效
磺脲类继发失效(精选5篇)
磺脲类继发失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100例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1~6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63±7.25)岁;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11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6.52±3.15)年。所有患者全部满足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针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参芪降糖颗粒+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其中参芪降糖颗粒为lg/次,3次/d;二甲双胍为0.5 g/次,3次/d[2]。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空腹血糖满足正常范围或者同正常范围相接近;有效:患者空腹血糖<11.1 mmol/L;无效:患者空腹血糖>11.1 mmol/L,甚至表现出升高的趋势[3]。
2 结果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患者85例(85.00%);有效患者13例(13.00%);无效患者2例(2.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共2例(2.00%)患者表现出恶心头痛症状,经过对应处理后,全部有效缓解。
3 讨论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属于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药物。其作用机制为:主要对患者胰腺B细胞进行作用,针对胰岛分泌进行有效刺激,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最终发挥降血糖的效果。但是针对患者选择此种药物治疗为期>6个月后,临床治疗效果会表现为降低的现象,甚至出现治疗无效的现象,临床将此种情况称之为继发性失效的情况[4]。
参芪降糖颗粒为五味子、黄芪、人参以及山药等诸多成分组成的一种中成药。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此种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发挥益气养阴以及滋脾补肾的效果。此种药物于临床应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人参能够发挥大补元气以及生津止渴的功效,于中医角度糖尿病主要被归属为消渴,对此选择人参对患者进行治疗,针对消渴症状可以获得显著疗效。并且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长时间患有此种疾病则表现为久病则虚的特点,人参可以有效发挥大补元气的功效;黄芪属于补气佳药,能够发挥益气固表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针对糖尿病患者选择此种药物完成治疗后,患者气虚乏力症状以及久病虚弱症状可以获得有效缓解;将人参以及黄芪配伍其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能够进一步促进临床疗效,最终发挥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对此选择此种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完成治疗后可以获得一定治疗效果。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降血糖药物,其主要对患者体内肝糖原输出进行有效抑制,最终获得显著降糖效果。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为:①针对胰岛素分泌进行有效刺激,从而将患者周围组织糖无氧酵解有效增加,能够促进糖利用。②针对肝糖原糖异生的情况进行有效抑制。③针对患者体内胰岛素同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针对血糖清除效果可以有效增强,将胰岛素具有的敏感性有效增加。
该研究中,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最终获得了较优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8.00%;并且极少数患者于临床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现象,有效证明参芪降糖颗粒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的临床联用价值。
综上,针对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参芪降糖颗粒+二甲双胍进行疾病治疗,在促进疗效以及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获得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陶焕梅.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效的原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9(43):155-156.
[2]卢芙蓉,沈霖,秦铀,等.葫芦巴总皂苷联合磺脲类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13,33(2):184-187.
[3]姚苏宁,严小惠,周菊芝,等.二甲双胍合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9(3):211-212.
磺脲类继发失效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1例,女10例,病程6~10年,年龄43.3±9.5岁,体重指数24.7±2.3 kg/m2,空腹血糖17.53±4.03 mmol/L,餐后2 h血糖19.61±4.18mmol/L。病例排除标准:饮食运动治疗不配合者,糖尿病肾病Ⅲ期以上者,严重心、脑、肾功能障碍或其他影响糖代谢疾病者及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2 操作方法
置泵前6小时将胰岛素笔芯从冰箱取出,放置室温,防止变热时空气溢出产生气泡;检查胰岛素泵的性能、电池电量以及各管道连接情况后调试胰岛素泵,设定日期、时间;胰岛素用量遵医嘱先按0.44 U/kg/d计算出全天用量, 全天用量的1/2作为基础量,剩下的1/2按早20%、中15%和晚15%在三餐前作为餐前负荷量;用储药器抽吸所需的药量,计量标志向外,置入泵内;连接导管,进行排气,直至管道内充满胰岛素针头溢出一滴药液为主, 检查管道接头处有无漏液;输注部位:腹部,避开脐周4~5 cm及系腰带处;患者取平卧位,常规皮肤消毒,用一只手提起皮肤,另一只手将针头以90°垂直方向刺入皮下组织,使软管迅速注入皮下后固定针头,轻轻取出软管的内套针,3M贴妥善固定导管,将泵固定在患者外衣口袋或腰带上[3]。
1.3 血糖检测
血糖监测采用美国强生血糖仪测手指末梢血糖。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点血糖,遵医嘱根据空腹血糖调整基础量,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负荷量。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 结果
空腹血糖为5.3±0.88 mmol/L,餐后2 h血糖为7.1±0.86 mmol/L, 达标时间为4.71±1.42天, 胰岛素平均用量为38.80±8.03 u, 低血糖发生率为4.5%。
3 护理
3.1 置泵前的护理
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目的、原理、注意事项及报警的处理;介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应急措施;讲解检测血糖的重要性;讲解同时配合饮食、运动治疗的重要性;对识字的患者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及胰岛素泵的操作流程;举例已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病情稳定的其他患者,消除疑虑增加信心。
3.2 置泵后的护理
3.2.1 局部皮肤的护理:
每天每班加强巡视,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硬结、出血、埋针脱出以及3M透明贴卷脱。当出现时应立即更换输注器和输注部位,新输注部位与原输注部位间隔2~3 cm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M透明贴如有卷脱,常规消毒后及时更换妥善固定。
3.2.2 胰岛素泵管道的护理:
经常检查管道有无打结、断裂、堵塞(血凝块堵塞)及管道与储药器之间是否拧紧。
3.2.3 报警的处理:
护士应熟悉各种报警信号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指导患者也能掌握。
3.2.4 携泵指导:
患者可将泵放在口袋中或栓在腰带上,睡眠时放在身边或枕下、睡衣口袋里。不应将泵置于气温高于45℃低于0.5℃的环境中,防止胰岛素失效。特殊检查时注意应避免将泵直接置于X线下,需行CT、MRI检查时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4]。
3讨论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又称胰岛素泵,模拟胰岛素的持续基础分泌和进餐时的脉冲式释放,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的胰岛素输注方式[5]。其原理是应用可调程序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皮下输注,使胰岛素释放更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基础率可分段设置,以达到全天能与肝糖原输出相匹配,并克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可更快地消除胰岛素抵抗状态。餐前输注量则对应餐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使患者容易达到全天的血糖稳态作用[6]。
总之,胰岛素泵使用方便、安全和有效,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因此,贯穿胰岛素泵治疗全过程的正确护理也非常重要,也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胰岛素泵,磺脲类药物,失效,糖尿病
参考文献
[1]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66.
[2]Kim KH, Leek, Moon YS, et al.A cysteine-rich adipose tissue-specific secretory factor inhibits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J].Biol Chem, 2001, 216:11252-11256.
[3]华燕丽.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 2008, 11 (14) :113.
[4]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84-285.
[5]王咏菊.胰岛素泵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护理[J].临床医学杂志, 2008, 9 (21) :1674.
磺脲类继发失效 第3篇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吡格列酮,磺脲类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
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SFS)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中常见问题,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对SFS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1],但部分患者拒绝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的强化治疗方法。为寻找方便、有效的恢复部分胰岛B细胞功能的治疗方案,笔者采取了每日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口服吡格列酮方案,治疗门诊SFS T2DM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2±14.3)岁,病程2~15年。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已服用足量磺脲类药物持续≥3个月,空腹血糖(FBG)≥8.0 mmol/L,餐后血糖(2 h PG)≥1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8.0%且均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除外饮食、应激,可能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及DKA,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因素影响。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行糖尿病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两组均停用原口服降糖药物,伴高血压和(或)高血脂者继续应用降压和(或)降脂药物。A组每日清晨口服服吡格列酮15~30 mg,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0.2 U/(kg·d)。B组改为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R,起始剂量0.3 U/(kg·d)。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目标为FBG 4.5~6.5 mmol/L,2h PG 5.0~8.0 mmol/L,若没有达标,每2~3天增加胰岛素剂量2 U;若出现低血糖,则减少胰岛素剂量2~6 U。分别于第2、4、8、12周复诊。治疗前和第12周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FCP)、餐后2h C肽(2 h CP)。有典型低血糖症或血糖小于3 mmol/L定义为低血糖。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BG、2 h PG、Hb A1c、FCP和2 h CP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2周后,A组和B组FBG、2h PG、Hb A1c均明显下降,FCP和2 h CP均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不良反应
A组发生低血糖反应1例(3.3%),B组发生7例(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下降,低血糖昏迷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常见问题,每年发生率为5%~10%,连续5年后可达40%~50%[2]。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磺脲类降糖药物(SU)主要作用于B细胞上的SU受体,促进胰岛素的释放。若长期大量使用SU,可引起胰岛B细胞上SU受体数量减少和亲和力下降,对SU的敏感性也降低,且长期慢性的高胰岛素血症,使胰岛B细胞长期过度负荷而逐渐衰竭。也有人认为是长期过量使用磺脲类药物,引起内质网应激和B细胞凋亡,导致胰岛细胞处于疲劳状态,引起胰岛细胞敏感性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分泌下降,从而导致磺脲类药物继发性治疗失效[3]。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是以牺牲胰岛功能为代价的,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能消除高血糖毒性作用,使胰岛细胞得到充分休息,胰岛素抵抗也得到相应改善。
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双时相胰岛素类似物,它含有30%可溶性门冬氨酸胰岛素可以满足餐时胰岛素需求;而其余70%精蛋白结晶门冬氨酸胰岛素可以满足基础胰岛素需求。每天注射两次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具有明显的作用高峰,易出现夜间低血糖等不足,从而影响血糖平稳控制和长期达标[4]。
糖尿病治疗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使Hb Alc、FBG和2 h PG尽可能接近正常[5]。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较理想的控制血糖,使Hb Alc达标。但A组FBG、2 h PG及Hb Alc的控制效果均更为优越,而且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因为甘精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能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补充基础胰岛素,可控制空腹和两餐之间的血糖,皮下注射后形成微沉淀,持续稳定地释放胰岛素单体,无峰值作用[6,7]。每天只需注射1次,注射时间与进餐无相关性。陈莉等[8]研究表明,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均能有效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但血糖达标时甘精胰岛素用量少于门冬30胰岛素(P<0.05)。同时门冬胰岛素30可能增加受试者发生夜间低血糖的风险[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相同血糖水平控制条件下,甘精胰岛素能更持久且平稳的降低血糖,能够控制夜间高血糖和黎明现象而不增加夜间低血糖的危险性,且减少了胰岛素注射次数,患者满意度也更高[10,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也与应用吡格列酮治疗有关,吡格列酮通过激活脂肪、骨骼肌、肝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PPAR-γ被激活后诱导脂肪生成酶和与糖代谢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分化,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13,14],使Hb A1c下降1%~1.5%。随着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而使葡萄糖摄取增多,故餐后血糖明显下降;而在肝脏可增加胰岛素对肝糖输出的抑制作用而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肝脏和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而不增加胰岛素分泌[15]。所以,加用吡格列酮治疗后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使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负荷减轻,功能得到部分改善。
磺脲类继发失效 第4篇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老年糖尿病,胰岛功能
为了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磺脲类继发失效老年糖尿病人的疗效和胰岛功能的影响,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磺脲类继发失效老年糖尿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磺脲类继发失效老年糖尿病患者39例, 均持续足量服用磺脲类药物3个月以上, 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FPG) ≥7.0mmol/L, 餐后2h血糖 (2h PG) ≥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5%, 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20例, 女19例, 年龄60~84 (72.54±5.36) 岁, 病程5~18 (10.22±3.14) 年, BMI为 (24.61±3.40) kg/m2。
1.2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患者的饮食和运动不变, 停止使用磺脲类药物。每晚9:00皮下注射甘油胰岛素, 起始剂量为0.15U/kg, 根据FPG调整胰岛素注射量, 在餐前15min口服瑞格列奈1.0mg, 每天3次, 根据2h PG调整服用剂量, 最大为2.0mg;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血糖水平: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FPG、2h PG和Hb A1c; (2) 胰岛素功能:采用放免法测量患者的空腹C肽和餐后C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s表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患者胰岛素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空腹C肽、餐后C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磺脲类继发失效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常见, 传统采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容易造成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瑞格列奈作为新型口服降糖药物, 能够有效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 促进胰岛素早期分泌的恢复, 从而有利于血糖的降低;而且瑞格列奈半衰期约为30min, 比较短, 药物代谢为4h, 比较快, 能够通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胆汁排出, 因而不容易发生低血糖,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较为适用[1]。而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皮下注射后药效能够维持24h以上, 而且对细胞有丝分裂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且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的亲和力较强, 是普通人胰岛素的6~7倍[2]。通过本研究发现, 治疗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 空腹C肽、餐后C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提高胰岛功能。
总之, 对磺脲类继发失效老年糖尿病人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改善胰岛功能,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但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β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建文, 崔丽娟, 邹敏, 等.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29-30.
磺脲类继发失效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诊治的31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该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3例 ,年龄28~64岁 ,平均年龄 (44.26±12.15)岁 ,糖尿病病程4~14年 , 平均 (7.54±2.16) 年 , 该组患者至少1年曾服用第二代磺脲类加双胍类治疗有效, 在近3个月运动量和饮食调控稳定,并连续3次空腹血糖水平超过10.0 mmol/L,该组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严重感染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服原有药物, 并改为餐前口服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剂量0.5 g/次,3次/d,同时注射甘舒霖,剂量为30R,早晚各1次,每周至少进行1次血糖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调节药物剂量,持续治疗10周,并对比分析治疗前患者的血糖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该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该组患者经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为 (11.94±1.57)mmol/L, 餐后2 h血糖水平 为 (16.85±2.1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为(10.47±1.36),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为(7.52±1.2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 P<0.05),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63±1.89)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24, P<0.05), 糖化血红蛋白为(8.0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 P<0.05),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而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随着2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广泛应用,由于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引起的继发性失效也在不断增多, 可能是由于长期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对β胞分泌胰岛素产生了刺激,降低了β细胞上磺尿类受体和亲和力。
对于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患者需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或调整口服降糖药种类,最常用的方式为联合胰岛素治疗。归纳起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是促进口服失效后的血糖水平改善, 降低高血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抑制及减轻胰岛素抵抗;其次是提高患者机体的能量和动力,增强患者的体力;最后是发挥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维持血糖处于合理水平[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增强脂肪、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以降低血糖水平,其次是对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产生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减少过高的肝葡萄糖输出,同时还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增强了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以降低机体血糖水平;最后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抵抗,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胡晓云[3]等表明,通过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能够产生协同作用,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并能够避免对β细胞的过度刺激,有效的降低了β细胞的负荷。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31例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该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 显示,该组患者经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二甲双胍和甘舒霖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失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磺脲类继发失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