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滑轮兄弟-教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滑轮兄弟-教案(精选7篇)

滑轮兄弟-教案 第1篇

4、滑轮兄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视频出示:升国旗,观察旗杆顶端的滑轮,板书:滑轮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起重机: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质疑、补充。学生可以边讲解边演示。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板书:

(定滑轮)(动滑轮)

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6.课间游戏:叫一个体重大的和一个体重小的,小的试着抱起大的,很困难,但是利用老师带来的装置。。。并说说理由。有很多定滑轮、动滑轮。

7.今天我们就来组装滑轮组,看看你有几种方法? 8.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相机点拨。9.展示交流实验成果,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

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兄弟

三、全课总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四、交流汇报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附:板书设计

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兄弟(滑轮组)

(定滑轮)(动滑轮)

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兄弟-教案 第2篇

沙沟小学 孙庆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课件。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滑轮》教案 第3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每组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老师听说咱们五年级1班的同学们非常的聪明,而且还乐于助人。最近我在生活中遇到点麻烦。

2.老师居住的宿舍楼的房顶漏雨了,打算用点建筑材料维修一下,可是如何将沉重的建筑材料运到楼顶上去的呢?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吗?

3.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的两个好朋友,也帮老师想了两个好办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出示视频

4.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到了什么

装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种轮子有什么显著地特点?

5.教师出示定义:像这种边缘有槽,可以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滑轮!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滑轮的作用

1.在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中,滑轮有什么不同?2.你能根据这个特点,给它们起个名字吗?3.教师出示定义。4.老师的朋友们之所以选择使用滑轮,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你认为滑轮起到了什么作用?生猜测,教师板书有研究意义的猜想。如:省力、方便;5.究竟使用滑轮能不能省力,仅靠猜想可以吗?5、实验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两点,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6.下面请开始实验。教师分发测力计和实验记录表。7.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8.教师总结:

定滑轮:不能省力,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不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三)、生活应用

1.滑轮的这些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生活中滑轮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2.同学们找一找, 下列这些物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它们属于哪一种滑轮?

(四)、拓展

1.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各的优点,我们能不能把二者的优点合二为一,让我们在使用滑轮时既能够省力,又能够改变用力的方向?

2.多个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想不想自己动手组装一个滑轮组?教师分发滑轮。

3.总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找到了组装滑轮组的方法,但是 ,滑轮组还有很多的组装方法等待着我们课下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也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

滑轮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操作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且涉及到对比试验,而且还把难度提升到滑轮组的组装,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大。但讲授后,发现学生对着节课的掌握还是比较好的,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但还有几个地方暴露出教学的不足:

1.在用测力计测量两种滑轮提升物体所用力的大小的时候,少数同学不会操作或者是操作错误。因此测力计的使用在四年级下册讲授时要以训练作为重点,设计很多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比如静止时如何测量、运动时又应该如何测量。

2.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学生总是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为对比的对象进行对比。因此,教师讲授时,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的是使用滑轮的作用,是与不适用滑轮作对比的。教师此时应该进行准确的语言引导,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多的情况下进行试验。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案 第4篇

六年级

黄翠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具学具准备

滑轮9个,铁架台9个,测力计9个,钩码9盒,细绳9根(厘米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升旗视频。“我们每周一都进行升旗仪式,你想过没有,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生答滑轮)

“对,滑轮。”师手拿滑轮“像这样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自由转动的轮,称为滑轮。”

(出示课件2)这是各种型号、各种颜色的滑轮。

(出示课件3)定滑轮的定义:像这样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重物的移动而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板: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出示课件4)这个同学升旗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升旗手向哪个方向拉绳子?旗子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国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使工作方便)

(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师: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2、生猜测。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呢?(讨论、汇报)怎样才能证明定滑轮省力?

4、实验操作方法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挂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3)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上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右边钩码看作所用的力)当定滑轮达到平衡时,我们认为右边所用的力刚好把左边的重物拉起,这和我们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杠杆尺的研究)

5、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

6、生实验,师巡视。

7、汇报。

8、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板: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1、(出示课件9、10)问:在建筑工地见过这种装置吗?塔吊上也有滑轮。它是可以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我们称它为动滑轮。(板:动滑轮)

2、猜测:你认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1、12)课件12中要使重物上升,必须想哪个方向用力?动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吗?(不能)(板: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省力吗?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汇报。

5、(出示课件14)学生明确研究计划后,教师演示操作方法:(1)组装动滑轮。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提升到一定高度读读数)

(此时帮学生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测得数据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

7、汇报。

8、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板:能省力)

9、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三、总结提升

1、(出示课件18)图片中哪个人用的力气小?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用动滑轮,想站在地面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用定滑轮。)

3、如果在生活中又想省力又想改变用力方向,那该怎么办?(滑轮组)

4、请各小组把实验器材整理好,实验桌清理干净。

板书设计

定滑轮

动滑轮

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可以省力

不能省力

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附: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节课也是本单元重要内容之一。2.【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见教案)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导入新课、科学探究、学以致用、课堂总结(见教案)

一、导入新课

1、首先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是我们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你注意到了吗?画面中的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

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定滑轮)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展示播放升旗视频资料,启发学生猜想在旗杆的顶上有什么样的装置吗?从而引出了滑轮的问题,出示滑轮。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结构。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

二、科学探究

(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教师指定一位学生借助定滑轮把这面小国旗升起来。)

其他同学观察我们的升旗手手向哪个方向拉动绳子?小国旗向哪个方向运动?

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书: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呢?(使工作方便)

(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教师提问: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

2、学生猜测: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出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实验操作方法

(1)组装定滑轮。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线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线的一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一试,在线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

5、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填好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教师板书:但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 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

3、猜测:你认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个数(2-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和用动滑轮提升的重力大小,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得出结论。)

7、交流发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你们小组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8、教师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板书: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9、教师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板书:和)(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实验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实验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四、课堂总结

1.教师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机械?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2、请各小组组长把各组实验记录表收上来,其他小组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四 说教学预测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好!有以下二个亮点:

1、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推测判断、设计研究计划、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老师没有做过多的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推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这节课我最担心的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果断处理好!

课后反思

公开课上完了,心里并没有轻松,反思这堂课以及整个备课的过程,有欣慰也有遗憾,现总结几点:

1、备课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从教这么多年,这句话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是,真正的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科学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来说,六年级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参加过升旗仪式,都知道升旗时旗子向上移动,我们却把绳子往下拉,这样改变了什么呢?学生未必能说出是改变了用力方向。我想了好一阵,想用什么例子来引导呢?经过反复的琢磨,我有点茅塞顿开:用他们身边的、相像的、简单的事例。我这样写在教案里:如果你想把地面上的书包拿到课桌上,你会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上)如果不用定滑轮,我们想把旗子升到旗杆顶端,我们会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上)用了定滑轮后,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向下)那么,定滑轮在这改变了什么?学生这时候才异口同声说:“改变了用力方向”。这是老师备课过程的一刹那产生的疑惑,如果老师不抓住这个一刹那,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就不会那么顺畅,学生对这个问题也不会理解得那么透彻。

2、科学老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得备实验准备员所要准备的工作。大到整个实验所用的材料,小到仅仅一根细绳备不到,都会大大影响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上课前我检查了每个组的实验材料:支架、钩码、测力计、滑轮、细绳。可是偏偏就有两个组的同学没有用我给他们准备的细绳,用的是他们自己带的绳子。结果绳子过长,大大影响了他们组的实验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定滑轮的实验。看来以后实验材料需要严格把关,不能有丝毫的疏忽。这节课对学生的备课就不是很好,我没想到他们连給绳子打个结都那么难!这样直接影响了实验进程!还有,学生的座位安排也欠考虑:没让他们集中往前做,还是和平常一样做了,结果听课的老师后面坐不下,就做到学生中间,有的甚至做到了同小组三个同学的中间,搞得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同时也使我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能走过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及时指正。虽然这都是细节问题,但是很重要!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滑轮教案设计修改 第5篇

杨庄镇中心小学刘娜 教学目标:

能用滑轮、测力计、钩码等器材作简单的定滑轮、动滑轮观察、比较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愿意合作交流,能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乐于用学到的滑轮知识改善生活。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指导利用滑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吊车模型、木滚(代表重物)、支架、两个滑轮、三根绳子、两个钩码、一个平板测力计(以上演示、讲解用),网络课件。学生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一个支架(上面带钩)、两根绳子(两端打环)、两个滑轮、四个钩码(两个代表重物,两个代表拉力)、一个平板测力计、研究记录单。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莱芜的高楼大厦是越来越多,你知道建筑工人是靠什么机械把建筑材料从低处运到高处进行建筑的? 生:吊车、起重机、滑轮„„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工地上经常用到的吊车模型,想不想看? 生:想

师(边操作边提出观察任务):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吊车之所以能提升重物是因为它的哪个部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上面的轮子。

师:像吊车上这样的轮子叫滑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滑轮》(板书:滑轮)认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滑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会发现诸如是圆的、能转、上面有钩、边缘上有凹槽等特点。师:(演示)像这样把绳子绕在一个轮子周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现在,老师给同学们组装两种滑轮(交待观察任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后面的实验我们要用到)和它们的不同。

(边讲解边演示)把滑轮固定在这个支架的横梁上,把绳子绕进滑轮的凹槽内,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钩码代表重物,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用手拉的时候,注意要是两根绳子尽量保持平衡,以减小摩擦力。好,再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1号滑轮。老师再来组装第2种滑轮,把绳子的一端系在支架上,用钩码代表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把绳子的另一端绕进凹槽内,用手拉绳子的另一端。注意在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尽量保持平行,再来拉一次,我把这个滑轮叫做2号滑轮。通过刚才老师的演示,你能发现1号滑轮和2号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能发现利用1号滑轮用力往下拉,重物就能往上走,2号滑轮用力向上拉的时候,重物也跟着向上走。还能发现这两个滑轮最大的区别是:1号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2号滑轮能跟着重物一起移动。

师:因势利导出,像1号滑轮这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板书),像2号滑轮一样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板书)。

三、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关于定滑轮、动滑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好处?它们都能省力吗?

师:接下来我们就着重研究这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两吊车,你看到上面有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

生: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用手指出)。

师:吊车能把那么重的货物运到高处,上面的滑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请你来猜测定滑轮、动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猜测1:定滑轮省力,动滑轮不省力;猜测2: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四、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1.小组谈论实验方案,交流方案,教师引导完善方案。师:到底哪一种猜想正确呢?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家在动手之前总要先动脑筋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再来动手,我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来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我们该怎样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是否省力以及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讨论)

师:在小组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研究定滑轮:先组装一个定滑轮,把分别代表重物和拉力的钩码挂在绳子的两端,看看滑轮左右平衡时,绳子两端各挂几个钩码?比较代表拉力和重物的钩码数量。

研究动滑轮:先组装一个动滑轮,把重物挂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测出拉力(再次强调拉的时候两根绳子要平衡,两根绳子角度过大,就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再单独测一测滑轮拉的重物的重力。然后比较拉力和重物重力的大小。解释:用测力计通过动滑轮拉的重物应该是动滑轮和重物的总和,生活中由于动滑轮下面的重物很重,动滑轮的重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于钩码的重量太轻了,动滑轮的重量不可以忽略。2.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学生实验前老师的建议

(1)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最大的收获.

(2)回忆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力均匀,让测力计和线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指针相平。还可以多次实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

(3)及时地记录发现,以有利于我们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发现问题,获得结论的证据.

再强调一下边实验边记录数据的问题。

3.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4.让学生初步感知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都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那究竟为什么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杠杆知识来思考原因。

生:定滑轮不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动滑轮省力是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多媒体演示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通过flash画面帮助学生理清上面的仅有个别同学想到的原因。在画面上和学生一起找出定滑轮的力点、支点、重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知道了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和学生一起找出找出动滑轮上面的三点,画面可以看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知道动滑轮是一个省力杠杆,理论上讲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由于摩擦和实验误差的原因,做实验所测得的数值会有出入。

五、巩固练习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认识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认识滑轮组。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在这里老师要考考大家。在我们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秋收刚过,农民朋友就把打晒的粮食从一楼运到二楼,你能不能给农民朋友提一个好的建议:使用什么机械能让他们既省力又方便的把粮食运到二楼呢?

生:由于学生没有滑轮组的知识,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单用动滑轮,理由是它能省力,或者是但用定滑轮,理由是方便。个别同学可以根据吊车模型想到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师:因势利导,定滑轮、动滑轮各有各的好处,但生活中如果单独使用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困扰,例如下面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出现了这样的困扰:(课件出示flash1.2.3)依次介绍:

单用定滑轮:大哥和小弟要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大哥到二楼去接粮食,让小弟来拉绳子,由于小弟的重量不如粮食重,结果粮食没有上去,小弟反而上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定滑轮的确不省力。

单用动滑轮:大哥让小弟通过动滑轮来拉粮食,小弟在三楼能把比自己重的粮食拉到二楼,大哥能在二楼接到粮食,可是楼下还有一袋粮食,两人为谁下楼挂粮食而起了纷争。从中可以看出单独使用动滑轮的确不方便。使用滑轮组:小弟在楼下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的滑轮组合轻松的把两袋粮食运到二楼,让大哥在二楼接到粮食。从中可以看出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究竟省不省力,同学们可以课下做实验验证。滑轮组也有缺点:费距离。从而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结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板书),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由谁能为同学们组合一个滑轮组,学生把组合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六、生活应用

师:生活中使用滑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滑轮吗?

生:旗杆、窗帘、卷帘是定滑轮,起重机、晾衣架、塔叼用的是滑轮组„„ 师:老师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滑轮应用的资料。请同学们来看一下。(播放视频:定滑轮的应用,滑轮组的应用)

七、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机械,希望同学们继续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各种机械,来改进机械工具,使机械工具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附:

滑轮组的研究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滑轮组,把一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滑轮组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滑轮组的作用是: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 小组_________ 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研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定滑轮,绳子左右两端平衡时,在绳子的一端加一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先组装动滑轮,把一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拉力用()牛顿。再用测力计测这一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第1次

第1次

第2次

在绳子的一端加两个个钩码,在绳子的另一端加()个钩码才能平衡。

第2次

先组装动滑轮,把两个钩码放在动滑轮的下面,用测力计拉绳子的另一端,用()牛的拉力。再用测力计测这两个钩码和动滑轮的重力()牛。

比较大小

拉力()重物的重力(>、<、=)

比较大小

拉力()滑轮+钩码的重力(>、<、=)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的方向向()重物移动的方向向()

实验现象

观察:

拉力方向向()

钩码和重物的移动方向向()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定滑轮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动滑轮的作用是: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2007年11月23日参加莱芜市课堂教学大赛于莱城区花园学校讲课时用的教案设计。本次大赛共有来自三个城区的8名老师参加。我和张俊翠老师讲的是《滑轮》,其他六位老师讲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我们8人所得的分数依次是:刘娜94.3,王文娟93,王竟91.3,袁明涛88.3,张俊翠87.3,于婷婷86,张芹芹83.3,刘金陵81.7。这次讲课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自己抽到的是23号讲《滑论》的签,自己对滑轮的知识比较熟,平时积累了实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究的层次和范围,还积累了制作课件的一些素材,如果抽到的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恐怕成绩不理想。提前打听了三个年级的进度,从而搜集了《滑轮》这三课的flash素材也为讲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

其次,讲课地点是花园学校,那里有毕桂芹、唐峰、张爱华、李淑珍、五一班主任这些老师的诚恳帮助。毕老师帮助张伟杰摆放器材,唐老师找到管电教的梅老师才使课件顺利播出声音来。张老师、李老师和班主任帮我在熟悉学生的时候维持了纪律,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亲自督阵,使学生纪律没有出现太大问题。

最后,最主要的是,张梅荣老师提示了滑轮的实质,才使这堂课有了深度。张东泽老师帮助制作课件和拷贝课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的帮助是诚恳、无私的。张伟杰帮助我借材料、修整材料,中学里的同学和同事为我借到实验材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齐宗夏老师帮我在支架上打了个漂亮的钩,这些工作我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是完不成的。另外,在我的正义要求下,学校也特别支持工作专门派了辆车,使我能放心实验材料在路上不损坏,也能够如期到达讲课地点。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关于这堂课的设计并不完全是自己的,有很多地方借鉴了别人的,例如在导入新课以后,观察滑轮、认识滑轮、演示组装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这样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思路是听课听来的。自己有灵感的地方是练习巩固定滑轮、动滑轮的应用,编造了想办法为农民运粮食这一话题承上启下,通过flash演示了单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局限。在花园学校讲的这节课,我感到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不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团结合作能力不强,作为课堂纪律的调控能力不强,环节之间不紧凑导致拖堂。这是我的总体感觉,以上说的这些方面,以后我要深入研究一下,想出很好的办法。缺点1:缺乏教育机智

这节课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我没有成熟的教育机智:在我巡视实验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组的学生没有做实验而是组装了一个滑轮组,课前由于我没有准备滑轮组的实验记录单,所以我没有让他们研究这个滑轮组是否省力,只是放到讲完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后让他们演示如何组装的,这里没有数据的汇报,显得有点欠缺,如果在实验中我去指导那个小组,及时地把记录单添加或修改成滑轮组,让他们研究滑轮组,那么汇报的时候,既有定滑轮、动滑轮也有滑轮组。

缺点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也与我的引导有关系,在小组讨论晚实验方案我在进行引导补充完善方案的时候,我把“研究记录单”打在大屏幕上,边补充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记录单,我相信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会很好的配合,提高实验效率。

缺点3:课前备课还是不充分,关于滑轮组应该让学生在课上做出实验,而不是略微代过。记录单还要再完善。

缺点4:板书不完善:加上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能改变用力方向),费距离。这几方面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得感谢这次机会,让我又增长了见识。

总之,我力求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实验材料等方面做到理想化。教案设计是靠张梅荣老师指点、借鉴别人和自身经验才能设计得比较合理,课件制作是高人帮助才能突出难点,实验材料是当教学能手评选评委时从优秀老师那里学到的一种“借”、“找”、“买”材料的方法才搞到比较适合学生研究的实验材料(这得感谢张梅荣老师的信任)。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一节成功的科学课往往靠着很多人的帮助、合作,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我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课后感受:

讲完这节课,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当我还不知道评分结果时,我为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积累发挥到我心爱的课堂和学生而感到幸福,那是一种任何幸福无法比的别样的充实的幸福,像一缕阳光照射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黑暗的抑郁的心灵空间,像一丝丝甘霖飘洒在我很长时间持续的颓废、荒芜的心田。由此我知道我的生活不能离开工作,不能因为任何称之为“原因”的借口使自己不思进取,我需要这种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庆幸自己这三年来一直承蒙张老师的培养,积累了比较多的上课经验,从自己闭门造车的紧张备课到相互借鉴、学习型的开放式的放松的备课,从一味的模仿到有自己的灵感发挥,从自己单打独斗到与各类人群团结合作,从力争第一的迫切到尽我所能的坦然,我觉得自己三年来心理上真的变得有点从容了,业务上有点夯实了。这些或许都缘自于2006年春天优质课被人举报和2007年夏天的手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非常感谢那次的举报,在那之前,我一直倔强的认为有付出就必须得到回报,所以被举报后的我一直生活在委屈的阴影里。现在想来,那的确是一种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心态。直到身体每况愈下,经过手术的煎熬,自己才知道生活方式很不健康,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没有家庭、事业的和谐发展,没有生活中的娱乐,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生活,不会工作,不会学习。“心态决定一切”,经过手术的打击,我逐渐使自己平和、坦然,学会开脱自己,尽管生活上因为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万念俱灰,可因为有了工作的收获和满足,也逐渐能想开了。每当心情非常低落之时,就想,人能活多少天,屈指一算,已经走过人生的三分之一,说不定哪一天两眼一闭,一切万事成空,而自己却后悔没有来得及享受生活、工作的快乐。有时我真的是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因为某种说不出来的原因吧。所以我必须给自己找一些快乐,从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活动中。于是我在家充当家庭主妇,尽量承担着一个做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学习营养配餐,照顾丈夫,使其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争取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营造一个舒适的阳光的温暖小家。每天抽一点时间看点书充实思想的河流,写写日记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工作学着“巧干”不使自己很累但又能完成任务。开始每天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参与集体性的娱乐活动,使自己保持一种年轻朝气的身体、心理、工作状态。这就是我的变化吧。尽管我说自己变得有点坦然了,带着不争第一的心态参加比赛,但是骨子里还是带着“要好”尽我所能、认认真真的设计课,从接到21号下午接到课题内容到今天24号晚上,我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起码自己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滑坡,有人说工作的年限越长,心眼越多,工作越圆滑。我才工作了三年,还没有到圆滑的境界吧。

工作还是得干,因为只有工作才能给我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快乐,才能使我灰暗的心境有一点光明。

学习吧,用知识的点滴充实思想的河流;生活吧,“物极必反”、是非得失对半的存在里边,我们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奋斗吧,我需要活出精彩。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的优点,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听话。讨论、实验的模拟演练,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

初二物理滑轮教案 第6篇

有用功: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

W有=G物h

额外功:一般不计绳重和摩擦,对动滑轮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W额=G动h

总功:拉力所做的功

W总=FS

总功还可以表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W额=G物h+G动h

机械效率指有用功和总功的百分比

有两种算法

η=W有/W总

=G物h/FS

η=W有/W总

=W有/(W有+W额)

=G物h/(G物h+G动h)

=G物/(G物+G动)

通过第二个算法可以知道,机械效率高低和绳子绕法,物体移动距离等无关

只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

所以,要提高机械效率,就要增加物体的重量

定滑轮和动滑轮 第7篇

上面3幅图中的装置都使用了滑轮这种简单机械.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就有关于滑轮的记载.所谓滑轮就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轮子(如图4).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如图5)和动滑轮(如图6),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组合成为滑轮组(如图7).

一、定滑轮

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好处?

(1)我们按图8所示的方式组装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端的拉力,将该拉力与钩码的重力相比较,发现绳端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不计绳重和摩擦).

(2)如图9所示,轴心O点固定不动为支点,其动力臂l1=阻力臂l2=圆的半径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匀速提起重物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不计绳重和摩擦),F1=F2=G,即不省力.

(3)如图10所示,改变力的方向,由图可知l1=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

=F2=G,可见,对于定滑轮来说,无论朝哪个方向用力,定滑轮都是一个等臂杠杆,所用拉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G(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的大小与方向无关.

由此可得出,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动力移动的距离s等于重物移动的距离h.

二、动滑轮

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1)我们按图11所示的方式组装动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端的拉力,将该拉力与钩码的重力相比较,发现绳端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的一半(不计绳重、摩擦和轮重).

(2)如图12所示,图中O点可以看做一个能够移动的支点,其动力臂l1=2l2=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匀速提起重物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不计绳重、摩擦和轮重),F1=G/2,即省一半的力.

(3)如图13所示,改变力的方向,由图可知l1<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G/2,可见,对于动滑轮来说,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上拉时才省一半的力(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关.

由此可得出,动滑轮的特点是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还可以得到动力移动的距离s等于重物移动的距离h的2倍,即省一半的力就要用2倍的距离.

三、滑轮组

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就可以组合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达到省力又可达到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

四、对应练习

1.如图14为家庭手摇升降晾衣架结构图,当顺时针摇动手柄时,横梁上升.下列滑轮属于动滑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建筑工地上常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搬运建筑材料,使用的滑轮组由A、B、C、D 4个滑轮组成,其中属于定滑轮的有 ,

属于动滑轮的有 (填字母).

3.如图16所示,学校国旗的旗杆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对该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4.如图17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力F的作用下,重物A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重物A上升速度为0.2m/s,不计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

A.20N 0.4m/s B.20N 0.1m/s

C.5N 0.4m/s D.5N 0.1m/s

5.如图18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

A.20N B.25N C.30N D.35N

6.如图19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

A.F甲>F乙 B.F乙=F丙

C.F丙

7.工人们为了搬运一台笨重的机器,设计了如图20所示的4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8.如图21所示,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物体A的质量为4kg,滑轮摩擦不计.当向下摆动脚腕使细绳拉着物体A缓慢(匀速)提升时,脚腕对细绳拉力的方向在改变、大小 (也改变/不变).

9.如图22所示,物体A的质量m=12kg,在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A以0.1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忽略滑轮与绳子的摩擦力以及滑轮、弹簧测力计和绳子所受的重力,并且绳子足够长.求:(1)物体A与水平面间摩擦力f的大小;(2)拉力F的大小.

10.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杠杆.如图23所示,某人用绳子沿着倾斜方向通过定滑轮拉住钩码,已知人手的拉力为F,钩码重力为G.

(1)请在图中标出这只“杠杆”的支点O,画出拉力F、钩码重力G及它们的力臂(保留作图痕迹);

(2)若不计摩擦、滑轮重和绳重,请用杠杆平衡条件推证:F=G.

滑轮兄弟-教案

滑轮兄弟-教案(精选7篇)滑轮兄弟-教案 第1篇4、滑轮兄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想。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