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监控范文
合理性监控范文(精选5篇)
合理性监控 第1篇
1 词语的语义选择机制
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完全对等的翻译几乎不可能, 这就使得现实语境中的翻译往往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而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因此合格的翻译很难完全“等同”, 而更多的是“趋同”。“等同”指的是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完全对等, 即形式与意义和功能的完全对等。在达不到对等的情况下, 译者会使译文与原文在信息量上尽可能接近, 即“趋同”。该文将从词语搭配的语义选择机制与翻译原则两个方面, 论证该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合理性。
“电子警察监控”的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词语之间语义相互选择的过程。词语的语义分为语言义和言语义。冯奇指出:“语言义是意义体系中稳定的成分, 言语义是使用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在语境作用下以语言义为基础的语义动态变异”[1]。用沈家煊[2]“有界与无界”的解释就是语言义因其所指范围的确定性是“有界”的, 而言语义因其动态的变化性是“无界”, 因此词语组合的形式也随之千变万化的。“广义的搭配观分为语言内部的词语搭配和言语活动搭配中的词语搭配。”[3]26语言内部的搭配规则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语义选择机制, 言语活动搭配规则是指词语语义的表情功能, 即语句进入真实的言语活动时, 根据主观感情、表达的需要, 词语可能会出现突破现有规范的情况, 比如超常规搭配的词语组合。词语搭配合格的第一步就是要符合词语的语法意义。“电子警察监控”的词组性质是名词词组, 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 electronic为形容词, 后面接名词, 起修饰作用,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程度好坏等。police monitor是名词词组, 形容词修饰名词词组后仍构成名词词组, 这是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第二步, 在符合语法意义的前提下, 词语之间的语义制约成为检验词语搭配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通常情况下, 语义制约主要是指词语的词汇意义, 即词语的概念义或系统义。但是在词语搭配中, 词语的搭配义并不是简单地等于概念义, 是受与其组合的词语意义的限制作用的。语言存在于言语, 刘润清[4]指出:“语言实际上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 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总和”。Firth的名言“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5]说明搭配观不再是局限于聚合系统决定意义的思路, 而是拓展到组合层面的语言情境观。Firth还根据Wittgenstein[6]的话:“the meaning of words lies in their use.”指出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在情景的使用中形成的选择。”词语的词汇意义在受限组合中是指词汇限制意义。王德春[7]351认为:“词汇限制意义是指它依赖于词汇环境, 只在同有限的词语搭配后才具有。”由此可见, 词语在搭配中会受情景以及其他词语语义的作用, 出现特定的搭配义。
从命名论的角度看, 对“电子警察监控”的翻译实际上是对电子警察监控系统的二次命名。我们知道对事物的命名首先是任意的, 即事物和它的名称之间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另一个方面, 我们对原文进行翻译时, 对单词的选择是要有理据性的, 即根据单词的语义、语用、词语连贯性、词组的搭配义等方面进行选择。词组的意义存在于它在言语活动中的运用, 英语的词语, 本身具有超强的搭配能力, 就使得它的意义在与不同词语搭配时会出现不同的搭配义, 所以词组的翻译还需遵守翻译原则的制约, 根据目的语不同的理解来进行翻译。
2 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寻求语言之间的对等, 更要寻求文化之间的对等。因此, 译者在把握原文, 忠实地保留原文中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目地语读者的认知方式, 适当调整语言形式, 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使译文容易被接受、理解。Nida&Taber[8]12指出:“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意义是指内容, 而文体就是指形式。形式和意义作为语言的对立统一体, 都是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原文“电子警察监控”与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在形式上是完全对等的, 而功能对等强调意义上的对等, 译者传递的应该是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形式。意义对等中所指的意义应是词汇意义。每一个词都有系统义, 而不是每一个词都有指称义。就像汉语中的“电子警察”、“电子眼”和“电子警察监控”等都属于一个集合中的不同用法, 都表示电子测速系统。它们的指称义相同, 但系统义不同。在英美国家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即police enforcement camera, 而无论是electronic eye (电子眼) 还是electronic police (电子警察) 都是不被接受的, 因为这两个词组都是没有所指的, 是一种语义空缺的现象, 即集合论中的“空集”。而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中的monitor不是空集, 其所指中包含监视器的意义, 因此从整体论的角度看, 译文作为词组, 其整体意义上是可被理解的。由此可见, 在翻译中, 虽然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词汇意义的系统义进行对等翻译, 但是前提条件是指称义是相同的。如果系统义相同, 指称义不同, 那么译文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如果指称义是相同的, 系统义即使不同, 为了追求更好的表义效果, 翻译还是会依据指称义, 以满足功能对等为前提下进行翻译。
功能对等是翻译原则, 也是翻译手段。根据Nida[9]的功能对等理论:接受语读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读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一致, 即目地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和源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做出的反应相等。Nida&Taber[8]24后来又解释道:“动态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接受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所作的反应一致的程度进行界定。由于接受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身体经验、认知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人们理解和运用词语意义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两种反应很难完全相同。但是, 这两种反应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对等性, 否则译文就达不到目的”。这就是指追求“趋同”, 即英美国家的读者看到“电子警察监控”的英文译文就能联想到电子警察监控系统这个实物或类似的这种功能的设施。而翻译既是对于事物的二次命名, 那英美国家读者是否能够接受译文的用法或者说翻译能否达到趋同呢?该文作者对来自英美国家的包括外籍教师、留学生及其他行业工作者在内的20名英美人士的调查表明: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是可以达到与police enforcement camera等效的结果的。其中多数人认为可以接受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用法, 同时他们也指出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能否被英美国家读者所理解与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习俗甚至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关。假如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较长时间, 对汉语比较熟悉的外国人, 他对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理解是简单得多的, 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或没有了解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或许就有些难度了。当然也有一名来自迈阿密的留学生提出traffic camera的说法。据他所说, 他们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traffic camera的用法, 而另一名来自伦敦的留学生表示他们地区惯于使用police enforcement camera的用法, 可见同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他们对于事物的命名也有所不同, 这就是指命名的任意性。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及命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亦无对错之分。动态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一个词组的翻译会有不同的译文形式, 只要是符合翻译原则, 与原文的意义是很大程度上接近或趋同的, 就是合格的翻译。
3 总结
翻译过程也可说是对事物的二次命名过程, 事物的命名具有任意性特点, 但是翻译过程也要考虑其理据性的一面。该文以“电子警察监控”为原文, 依据Nida关于翻译的经典理论和语义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分析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合理性。一方面, 词组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词语语义相互选择的过程。词组中词汇的意义会由与其组合的词语意义来共同体现, 而词组的整体意义往往大于词语的意义之和。词汇意义包括系统义和指称义。通常情况下翻译是以系统义为依据的, 但是言语活动中词组的词语意义并不总符合字典上的定义即系统义, 因此在现实语境中, 翻译多以词汇的指称义为依据, 追求译文满足功能对等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 词组的翻译也要符合翻译的原则。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都是翻译手段, 同时也是翻译原则。一般情况下, 译者应该采取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手抓的策略, 但是当形式对等的译文不满足功能对等条件时, 应该放弃服从形式对等, 选择以满足功能对等为主, 最大限度的追求译文与源文在表达效果上的“趋同”。
参考文献
[1]冯奇, 冯军.翻译中的语义筛选机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 (2) .
[2]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 1995 (5) :367-380.
[3]冯奇.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5.
[5]刘润清, 史蒂文, 麦基, 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下册[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8:97.
[6]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Oxford:Blackwell.
[7]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8]Nida E A, C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E J, 1969.
局域网管理软件 合理监控内网上网 第2篇
随各大企业的办公网络化办公,网络为企业在带来了办公便利的同时,也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许多员工利用网络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虽然,各大企业也相继指定了相应的办公室规章制度来制约员工上网做其他事情,但是这样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网管理的问题。
这时候企业与管理者就急需一个局域网上网管理软件来辅助办公室规章制度的实行,从而制约和监控员工的上网行为,就例如小草上网行为管理软路由(小草网管软件)。
公司的效率运转是需要很多的员工认真努力工作,才能够达到做理想的效果。但是,在现实中,总是会有一些员工的自控力不是很好,在工作之余,总是会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会变得相当的麻烦。小草上网行为管理软路由就让您通过简单的操控,就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员工们都在做些什么,让您在公司管理的时候,变得更加的简单,操作性强。
其实,想要更好的管理员工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难的事情,很多的人可能会想如果我要是制定一些相应的惩罚政策,是不是在管理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方便呢?但其实这种方法也并不是说不可行,但是只能说效果并不是很好。
局域网管理软件顾名思义就是管理、控制上网的软件,可以屏蔽你不想显示的网页、聊天工具、网络游戏,不健康的网页等等都在其职责之内。小草上网行为管理软路由功能强大操作却很简单,只需要简单的流程就可以,简单学习过程就能流畅掌握其使用方法。它可以实时截取员工一些和工作无关的网页浏览活动,还可以对其浏览网页的进程,时间进行统计,让员工更清楚的看到其所作所为,让数据影响展现在其面前。能够自动备份员工各种收发邮件,聊天记录等内容,确保公司机密的安全,防止泄密。这是一款灵活的监督软件。
合理性监控 第3篇
关键词:海岸侵蚀,海域使用,管理
一、建立海域使用监管系统是国家加强海域管理的重要举措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km2, 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4%, 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 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近年来,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海域使用需求持续增长, 2007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到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全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海域使用的迅速扩展对国家海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以来, 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申请审批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国家和地方海域管理部门为规范用海秩序、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海域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有效缓解了海域使用过程中“无序、无度、无偿”状况。截至2007年底, 全国沿海省 (市) 仅填海造地面积达48 704 hm2, 填海造地项目用海面积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虽然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在法律上有了依据和保障, 但由于目前监视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难以对海域空间资源、海洋功能区和近年来填海造地等用海项目实施有效监控, 以致于海域使用的现状与动态不清, 用于海域管理的基础信息匮乏, 海域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等高层次信息服务更无从谈起。不合理用海现象突出、资源浪费严重、重要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渐突显, 已经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 各级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提高海域使用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在此情况下, 国家提出建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以便及时掌握海域使用及其时空动态变化状况, 有效使用海域资源, 使其发挥最佳利用效益。具体包括: (1) 实时、准确获取海域使用信息, 保持有关数据的现势性并及时更新, 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域资源利用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 (2) 对违法或涉嫌违法用海的地区及其他特殊情况进行快速的日常监测, 为违法用海查处和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3) 寻求达到海域使用最佳整体效益的配置方案, 以满足和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用海的需求, 进一步拉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4) 确定海域持续利用方式, 以促进海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 (5) 建立和完善海域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及网络化的信息表达方式, 实现海域使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6) 为涉海公众提供海域使用数据、图件和技术信息, 全面服务社会。
二、海南省海岸侵蚀情况严重
1. 海南省海岸侵蚀状况
海南岛海岸线全长约1 618 km, 其中80%为沙质海岸, 在沙质海岸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岸段因侵蚀而后退, 主要集中在文昌邦塘、三亚湾、洋浦半岛、澄迈湾、海口湾、南渡江口至白沙角等岸段。
文昌县邦塘附近近30年来的海岸侵蚀后退速率约为2 m/a, 20世纪50年代中期竖立在岸边的水泥柱已处于离岸60 m远的海中;文昌清澜港外岸段间岸线30年间后退120 m~150 m, 造成大片椰林被毁, 水产减产, 沿岸村庄受到严重威胁;洋浦湾南岸2.5 km长的侵蚀岸段平均蚀退速率为0.5 m/a, 由上列事实可知海岸侵蚀在海南岛亦普遍存在。[1]
根据海南省近期开展的岸线修测现状反映, 海南岛沿岸普遍被侵蚀, 沙质海岸侵蚀严重、基岩海岸也遭受一定程度的侵蚀, 临高昌拱乡排铺港4年前当地村民饮用淡水的取水口目前已距海岸30 m余 (图1) 。
2. 海浪和风暴潮是海南海岸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海南省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km2, 是陆地面积的约60倍, 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 海岸线总长1 928 km, 全省岛屿280多个, 周边海域油气、渔业、旅游、港湾、潟泻湖等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发育, 生态价值巨大。这些均为海南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创建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也是海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 海南省是一个海岛省份, 以热带气旋、风暴潮、巨浪、海岸侵蚀为主的海洋灾害严重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以风暴潮为例, 据历史资料统计, 海南岛沿岸平均每年发生风暴潮过程3~4次, 造成潮灾的平均每年一次, 严重和特大潮灾也时有发生。
1980年7月22日, 台风袭击海南省北部九市县, 文昌、琼山、海口、澄迈、临高等市县沿海地区海潮暴涨, 接近历史最高潮位, 遭灾人口达230万人, 死亡21人, 伤118人, 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倒房4 322幢, 冲毁江海堤围34宗, 497段, 淹没大片农田。
1989年10月, 海南省连续遭受4次台风及风暴潮灾害, 造成93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 占1989年全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数 (50亿元) 的一半以上, 这一数字对海南省来说的确是惊人的。
2005年9月26日04时30分, 32年来影响海南岛最强的台风“达维”在万宁市山根镇一带沿海登陆, 登陆时中心风速45 m/s, 系统最强时中心最大风速为55 m/s, 中心气压930 h Pa。“达维”给海南省造成了特大海洋灾害, 经海南省三防办最终核实, 全省共有18个市县222个乡镇630.54万人受灾, 倒塌房屋3.21万间, 损毁船只673艘, 冲毁崩决海塘堤防及其他海洋工程66.314 km, 水产养殖损失8 782 hm2, 死亡25人, 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其中, 全省海洋经济总损失111 903.82万元, 经济损失占当年全省GDP约13%。随着海南岛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灾害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3.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南省海岸侵蚀
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 mm/a,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南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4 mm/a。2007年, 南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5 mm, 比2006年低19 mm, 季节性变化趋势接近于常年, 但3月和11月海平面分别比常年同期高107 mm和129 mm。近30年来南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72 mm (图3) , 预计未来10年, 南海海平面将比2007年上升30 mm。
2007年, 海南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92 mm, 比2006年低15 mm。预计未来10年, 海南沿海海平面将比2007年上升33 mm。2007年, 海南沿海月平均海平面均高于常年, 3月和11月, 海平面异常偏高, 分别比常年同期高141 mm和143 mm (图4) 。
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南沿海的海岸侵蚀状况, 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乐东县龙栖湾村附近海岸在11年内后退了约200 m, 数十间房屋被毁, 村庄随海岸变化而3次搬迁, 村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图5) 。
异常气候事件多发生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期间, 极易加重海洋灾害。2007年3月, 渤海和黄海的海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1.1℃和1.8℃, 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02 mm和148 mm。同年3月初, 中国东、北部沿海遭遇了1969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温带风暴。此次风暴潮恰逢天文大潮和暖冬之后的异常高海平面, 使风暴潮的破坏力异常加大, 给渤、黄海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损失, 仅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
4.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也是导致海岸侵蚀的重要因素
2006年9月,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民建海南省委组成联合调研组, 就滨海房地产建设对全省海岸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调研, 并形成了《关于滨海房地产开发对我省海岸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与建议》的提案。提案透露, 2002年, 三亚市为把三亚湾建成度假型房地产基地, 对原有的基岩、沙岸、珊瑚礁、红树林等海岸生态进行了大规模清除, 此举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导致了三亚湾海岸侵蚀加剧, 岸线后退明显。自2002年以来, 三亚湾岸线以平均1~2 m/a的速度向近岸推移, 20世纪50年代于三亚湾海坡段海岸修筑的碉堡, 几年前距离最高潮位线约有四五米, 如今已轰然倒塌掉进水里。滨海房地产发展过猛, 海岸原生植被遭到破坏, 影响远不止于此。生活污水直排、间排大海现象, 对海岸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沿岸挖沙、低位养殖场的大面积开发也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 加剧了岸线侵蚀程度。
三、建立建全海岸侵蚀监控网络系统
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连续增长的亮点区域, 然而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背后却给人们或多或少地留下困惑海域资源破坏、海岸侵蚀加剧,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逾突出。因此, 如何在有效控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加剧趋势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 切实落实国家海域动态监管方案
国家海域动态监管方案要求, 在现有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的基础上, 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 实现对我国近岸及其他开发活动海域的全覆盖、高精度实时监视监测;以先进、实用和可靠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实现监测数据的完整、安全和及时传递;以政府管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构建由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与指挥办公、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管理、海域动态评价与决策支持三个应用系统组成的可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 形成业务化运行机制;通过本业务化系统的运行, 确保我国各级海域使用管理部门能实时把握国家海域使用动态, 缩短行政审批周期, 适时制定或调整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数字化、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同时确保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政策和海洋开发现状, 促进海洋开发的合理有序、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全面加强海岸侵蚀监测
海南海岸侵蚀监测宜采用常规监测与灾害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每年夏、冬两季对区域海岸侵蚀岸段进行海岸线DGPS实测, 确定岸线位置、侵蚀范围与强度, 并现场记录岸滩地形地貌特征的变化、海岸侵蚀损失状况等影像;对热带气旋过后, 风暴潮、海浪造成的海岸侵蚀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掌握侵蚀区域海岸线位置变化、侵蚀范围、岸滩地形地貌特征的变化和海岸侵蚀损失状况等。
3. 加强海洋工程项目监管力度
围海造地中存在或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单个项目海域使用论证难以准确反映围海造地所造成的后果。近几年海南省批准的填海造地项目用海一般都在50 hm2以内, 由于项目本身相对于整个海湾来看, 规模较小, 通过海区水动力与泥沙运动数字模拟或物理模拟分析, 填海形成陆地后对邻近海区的水动力、泥沙运动规律影响较小, 但在同一海区, 特别是海湾口门敏感地区, 若这种小规模的填海造地项目过多, 集中起来对海区所产生的影响就大了, 而这恰恰是单个项目论证中被忽视的问题。 (2) 海域论证的综合评价往往被眼前的经济发展目标所迷惑。执行海域使用管理以来, 尽管对围海造地项目的审批慎之又慎, 坚持开展海域使用论证工作,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以及对邻近产业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 由于项目本身规模不大, 对项目临近海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 项目的经济发展目标就会无形中放大, 综合评价的结论自然是利多弊少。 (3) 新造一地, 可能波及周边甚至毁掉另一地。围填海造地这种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海域使用常常会引起诸如海岸侵蚀之类的后果, 严重时会造成沿岸农田、房舍等沉入海底。为了造一块新的陆地而使原有的陆地丧失, 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加强对围海造地的规划与管理, 目前全国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结合海南省实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海湾地区或海域敏感区实施围海造地“战略论证”。“战略论证”由地方政府牵头, 从总体布局出发, 综合论证所有围填海项目给海洋环境造成的系统影响, 甚至叠加效果。这样, 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围填海实施后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
(2) 对围填海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论证”。也就是说, 一定要充分考虑围填海之后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包括水文动力环境的重大改变、环境容量的重大损失、海洋生态承载能力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以及围填海项目的选址、规划、布局合理性等。要加强对围填海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环保情况的跟踪评估。
(3) 继续坚持“以项目带海”的原则, 从严审批围海造地项目。海南省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从严审批围填海项目, 要求临海围填项目必须是与陆域相衔接的或者是必须使用海域才能建设的项目, 海域使用必须“以项目带海”, 无项目用海需求, 不得围填海。
(4) 组织开展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这是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海南省是国家指定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 相信通过试点工作, 一定会对海南省管理围填海工作有所帮助。
合理性监控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2年10月前后所开各2500张处方以及前后各20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处方从门诊、急诊科、儿科、内科、外科抽取, 每个科室各抽取1000张, 共计5000张, I类切口手术患者从外一科、骨科、外二科、外三科抽取, 共400例, 对处方合格率及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 遵循随机分层原则。另外, 在抽取处方时, 将夜班处方以及节假日处方进行排除, 保证每个处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1.2 方法
观察与对比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引入前后处方不合格率、每月点评时间以及样本抽取率等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用监控系统前后处方点评及处方合格率情况
引入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后较引入前处方不合格率显著降低, 每月点评处方的时间明显缩短, 样本抽取率显著增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率情况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率从71.3%下降至23.4%。
3 讨论
处方是指获取行医资格的医师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为患者制定的治疗处方, 而该处方作为患者治愈疾病的最直接依据, 需要相关院方工作人员对处方进行准确的点评, 并进行随时的抽样检测, 以保证处方的合格率, 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2]。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在院内常存在不合理用药以及不规范处方等情况, 而造成此种此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 不合理用药的产生原因:a.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对院内的监管力度不够, 使得医院行政措施不到位, 使得药师无法与临床患者用药进行合理分析, 无法发挥其本职作用[3]。b.部分医师由于经济利益的缘故, 使用利润较大的药物, 从而增加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c.部分医师的诊断与治疗的水平较低, 无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甚至部分医师缺乏责任心与使命感[4]。 (2) 不规方处方的产生原因:a.部分医师在打印处方后若有修改药品数量或种类的情况出现, 有出现忘记手工修改的现象出现, 这就导致患者在临床用药上容易出现误差, 延误疾病的救治进程[5]。b.部分医师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在开处方时未能对应患者的症状来开具, 例如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所开处方中包含丹红注射液。另外, 部分医师未能按照抗菌药物的指导用药[6]。而以往的人工操作点评率较低, 且样本量小, 可造成较大的误差, 且点评只局限于门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方面, 用药监控的各种指标难以计算和预测[7]。因此, 为了针对此现象同时提升处方点评率, 现本院于2012年10月引入了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 此系统包括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抗菌药监测、基础数据、系统管理、关键指标等六个主要部分, 并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制度实施意见》等相关资料所制定, 不仅能够对院内各科室的处方进行随机抽样, 也可药物选择条件、配伍禁忌方面进行点评, 同时可对抗菌药物专项或联用使用进行点评, 且点评时间较短, 大大提高了处方合格率, 在处方点评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引入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后较引入前处方不合格率显著降低, 每月点评处方的时间明显缩短, 样本抽取率显著增多。说明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用于医院处方点评中能够明显提升处方合格率,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另外, 在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特别是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及规范临床应用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与分析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在处方点评中的应用。方法 本院于2012年10月引入了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 观察此系统引入前后处方点评率以及门诊处方不合格率。结果 引入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后较引入前处方不合格率显著降低, 每月点评处方的时间明显缩短, 样本抽取率显著增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显著提高了处方点评率以及处方合格率, 在处方点评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并且加强了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胡丽丽, 王爽.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7) :182-183.
[2]陈小铭.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和结果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22) :1821-1822.
[3]徐玉.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的调查与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6 (19) :249-250.
[4]魏全福.促进合理用药的研究进展与若干建议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 (19) :249-250.
[5]梅海权, 罗艳梅, 吴友良.我院2011年门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中国药业, 2012, 21 (21) :43-44.
[6]常洁.处方点评在合理用药评价中的应用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4) :980-981.
[7]米瑞民.处方点评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2 (23) :990-991.
合理性监控 第5篇
例题:如图1, ι⊥α平面, 垂足为O, △ABC中∠ABC为直角, AB=2, BC=1, 该直角三形作符合以下自由运动: (1) A∈ι、 (2) B∈α, 则C、O两点间距离的最大值为 ( ) 。
一、求解过程
1. 审题分析
分析题意:本题中△ABC处于运动状态, 但不是无规律的运动, 从“动”与“不动”要素分析, 不动的要素是直线ι与平面α;动的要素是A、B、C三点。动的方式是点A上直线ι上动, B在平面α上动, 点C被动地随着A、B的运动而动。
2. 基本策略
这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图形, 分析有难度。对于多元素运动问题尽量让一些要素不动, 可先考虑A、B不动, 仅C点动。先记∠BAO=θ, 暂作为定角处理。
3. 解题猜测
如果本题取到最值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 那么对于解题者而言最理想的位置在哪?笔者猜测△ABC与直线ι共面时C、O距离取到最大值 (如图2) 。按照假设求解:
解答一:OB=2sinθ, OC'=OB+BC'=2sinθ+cosθ, CC'=sinθ, 。
4. 证明过程
尝试一:分析三棱锥A-OBC图形特征 (如图3) 与平面投影关系列式求解。分析△ABC在旋转, 无法找到这个建立关系式的方式, 尝试失败。
反思:退回到策略分析, 思考是否存在策略的导向性错误, 要解决这个“多动”问题, 该策略是动态图像直观理解的好策略。思考是否存在某个条件没有挖掘呢?条件∠ABC为直角在刚才的尝试中没有用武之地。
尝试二:条件∠ABC为直角作用是什么?针对图形 (图4) 分析, △ABC绕着边AB旋转图形是圆锥, 点C的轨迹是以B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分析:OO'⊥⊙B, , 点C在⊙B上动, 则问题转化到O'与⊙B上哪一点距离最大问题?如图5所示C在直线O'B与⊙B圆的交点 (离O'远的那个点) 取到最大值。
解答二:如图6, ,
5. 解后反思
(1) 从尝试二中分析, 确如猜测, 当△ABC与直线ι共面时, C、O距离为最大。解答一与解答二是在不同图形下的求解过程, 答案相同、殊途同“解”, 更进一步说明答案的正确性。
(2) 同理可求C、O两点间距离最小值。 (取到最小值时如图7、图8所示)
二、解题启示
1. 解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数学解题策略能够把握一个数学问题的全局。在本题求解中, 对于多要素运动问题, 如果我们无法从复杂的动态空间图形中分析出一个具体的式子, 就必须要把本题的“三动”问题处理出成“两动”问题或更理想的“单动”问题, 既使在后续的求解中遇到困难, 最后仍要坚定此策略是基本策略。同时, 我们要遵循此策略去找寻条件的突破, 分析有没有将条件用尽或用对?最终会发现条件为直角没有使用, 该条件的使用突破以后, 问题就会很快解决。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告诉学生解题的基本策略:复杂 (未知) 问题转化为简单 (已知) 问题、多元问题应在消元处理、空间问题化为平面问题处理等, 让学生能在策略引导下有目标地去解题, 以免出现“信马由缰”、盲目乱撞的情况。
2. 解题过程能自我监控
在解题策略指导下, 我们要把握问题的难点, 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处理方法。波利亚告诫我们:“无论如何,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的念头, 感谢那些次要的念头, 也感谢那些模糊的念头, 也感谢那些模糊念头得以纠正的补充性念头。”自我监控参与解题, 就是对自己的解题进行计划、管理、检验、猜测、调节、评价。因此, 我们要积极探索已知和未知的联系, 把相关的信息与不相关的信息区分开, 把潜在的彼此相关的信息放在一起, 将新信息与记忆中已储存的旧信息建立关联;根据对解题结果的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的补救措施;在得到解题的结论后, 对解题的思路进行检验和自我评价, 探讨成功与教训, 提出新的问题, 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3. 对于数学解题要“想得美”
数学解题活动要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猜想、类比、归纳、应用、模式等数学思维活动, 特别是当思路不明朗时, 要通过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求解方式, 以此为出发点, 来探索、尝试解题。庞加莱曾说过:“没有假设, 数学将永远寸步难行。”数学解题需要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求解方式。许多数学问题有很好的结论与结果, 教师要在平时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在预期的答案或结果的引领下, 帮助他们有目标地去快速解题。
4. 解题完成以后要及时反思
波利亚在指出学生解题后的现状时说:“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 在得到了题目的解答并将整个论证简洁地写下来以后, 也会合上书去找其他的事做。”因此, 教师让解题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不仅能提高自身解题能力, 而且能够在课堂中更清楚地“想”给学生听。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长期“想法”的指导下, 就会慢慢地学会“想”与“做”题。
参考文献
[1]谬林.目标引领, 理性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旬) 2011 (11) .
合理性监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