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工程技术展望论文
海岸工程技术展望论文(精选3篇)
海岸工程技术展望论文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 人们对于海洋环境的利用需求以及利用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海洋环境也极大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海洋工程作为人类进行海洋活动的重大设施, 也是人类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工程。因此, 我们要想了解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就必须从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出发来进行研究, 进而使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1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质
(1) 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温度。海岸工程中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机器来带动, 这些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热量, 这些热量传递到附近海域当中, 会明显提升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提升之后, 海水中原有的微生物群、鱼虾以及水藻种类就会面临着生存环境的改变, 而这些生物的生存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 因而, 就很容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甚至会造成某些生物的灭绝。
(2) 海岸工程的运行影响着海水的水质。在大部分海岸工程的运转过程中, 都会产生废水, 这些废水虽然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到达了排放的要求, 但是其各项检测指标依然与海水本身有一定差距, 这使得这些废水排放到海洋中之后, 改变了海水原有的水质, 对海水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对近岸生物的生存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另有一些不良分子, 在监管不到的地方, 肆意将未处理达标的废水排放到海洋之中, 严重地污染了海洋水质, 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而这种污水排放由于远远超出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因而对海洋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需要人工来进行处理。
2 海岸工程影响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使得海洋系统内部和大自然外部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通过这个循环, 海洋系统内部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海洋外部的大自然也能够在海洋适当运动的带领之下得到良好的循环。但是, 海岸工程对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产生了严重地影响, 使得海洋水文动力环境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1) 海岸工程对海湾的纳潮量产生影响。海岸工程的建立, 使得海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这样, 在通过潮水流动来进行的水质交换过程中, 近岸的海水就难以通过潮汐来与深海中的水产生交换, 就造成了海洋当中, 各种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较大, 海洋旧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状况。而纳潮量减少之后, 产生的另一个重要负面影响是, 海洋的自净能力退化, 由于近岸与深海之间的海水交流减少, 因而难以通过潮汐和洋流实现海水自净的效果, 最终使得海洋污染难以有效控制。
(2) 海岸工程对海湾潮流场的影响。海岸工程的存在减缓了进入海湾的潮流的速度, 在潮流速度降低的情况下, 近岸的海水与深海水难以充分地交换, 这样, 就使得近海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同时, 水质与远海差异较大, 变得不适宜生物的生存。
3 海岸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海岸工程对湿地的影响。首先, 海岸工程使得近岸污染物增多, 这些被污染的水进入到近岸湿地当中, 影响着近岸湿地的生态环境。被近岸工程污染的海洋水通过循环进入到湿地当中, 使得湿地中各种污染超标, 造成了湿地生物的减少, 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其次, 海岸工程加速了沿岸土地盐渍化。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之下, 沿岸湿地水分蒸发量上升, 使得沿岸湿地的盐渍化程度加快, 使得沿岸湿地变得不适宜生物生存。最后, 海岸工程用水量的增多使得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容易造成海水倒灌, 既影响人们的正常用水, 也使得近岸湿地的盐碱度失去平衡, 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
(2) 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围海造田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围海造田影响了潮汐的正常流动, 这使得潮汐的力度减弱, 影响了海水的自净能力, 同时也使得不同水域之间的水质交换变得极为困难,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 围海造田也影响到了近岸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使得近岸海洋生物大量灭亡, 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4 海岸工程对近海渔业的影响。
(1) 海岸工程破坏了近海鱼类的生存环境。在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会产生对海洋的利用, 同时也会向海洋排放一定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鱼类一旦吸收这些重金属, 就会产生变异或者灭绝, 这使得近海鱼类的多样性遭到严重地破坏, 进而威胁到整个海洋的生物系统。
(2) 海岸工程使得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向海洋释放, 造成了藻类的大量繁殖。近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使得陆地植被显著减少, 这样, 在海洋运动的过程中, 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就会大量地随着海水向海洋释放, 这些营养物质为海藻等提供了大量的影响, 使得海藻迅速繁殖。而海藻的迅速大量繁殖, 不仅仅使得其消耗的海洋资源增多, 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 影响着近海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5 结语
综上所述, 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洋循环功能和自净能力下降等。而这些对海洋产生的影响最终都会回到人类身上, 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冲击, 包括温室效应、地下水污染以及气候异常等。因此, 我们在建设海岸工程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考察海岸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减少海岸工程的数量和规模, 同时, 尽量合理选择海岸工程的位置, 严格控制海岸工程运转过程中的废物排放, 使得海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庄军莲.广西涉海工程项目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1 (02) .
[2]马晓菲, 谢文霞, 赵全升.胶州湾生态安全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05) .
海岸路桥工程的绿色预算 第2篇
海岸路桥工程的绿色预算
阐述海岸路桥工程在建设期和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工程建设对陆域和海域生物、水土保持、水质及一些特征生态系统(湿地)等的影响,并提出将其定量化的方法.文中采用专家法和综合评价法,提出了剔除环保投入后的.生态净损失综合计算体系,并将生态净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使工程预算更加合理,有利于近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薛雄志 曹秀丽 XUE Xiong-Zhi CAO Xiu-li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44(z1) 分类号:X3 关键词:绿色预算 海岸带 路桥建设 生态损失 定量分析沿海沙质海岸木麻黄造林技术 第3篇
1 木麻黄造林技术
1.1 良种选育
选择速生且抗逆性强的优良无性系是建立防护林关键技术的核心。对于沙质海岸来说,要求选择抗风又抗旱的品种。沙荒风口地带应以培育优质木麻黄大苗为主,首先对每个无性系精选优质小枝,小枝须采摘树体上部,粗壮有分叉,经激素处理和水培发根后,移植于小营养袋培育1年。由于一年生小苗苗高平均仅达0.7m,地径0.45cm,为此,应将这批苗木再炼苗1年。方法是:在海岸前沿选择一块空地,将这批小苗全部移入大营养袋中(口径25cm、高40cm),再培育1年;大小营养袋内的培养基质一致,即黄红壤70%、细沙29%、过磷酸钙1%,三者搅拌均匀使用。经过2年的培育,平均地径达1.5cm,苗高1.76m[1]。后沿地带苗高可适当降低。
1.2 造林季节
福建省在海岸带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习惯。如福州以东沿海造林时间一般在5~6月;而福州以南沿海造林时间多为5~9月。研究表明,4月正处于木麻黄树液流动和抽梢初期,恰逢春季雨水较多的有利条件,5~7月即可进入生长期的第1次高峰,因此,造林应提前2~5个月进行,其最佳时间为3~4月[2],造林时间以雨天和植后有连续阴雨天气最为适应,如遇造林后晴天,应连续浇水2~3d,以确保幼苗成活。
1.3 整地造林
沙质土壤栽植木麻黄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由造林区风力大小而定,后沿固定沙地风力小,挖穴规格40cm40cm30cm,采用小苗适当深栽;前沿流动沙地特别风口地段,应开深沟或挖大穴整地,规格60cm60cm60cm,采用大苗深栽,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沙土整地穴内放泥炭土、黄红壤、红壤、砖红壤或海泥作为客土有利于保水保肥,砂壤土普遍缺磷,造林前在客土中拌少量过磷酸钙可增加土壤的磷含量,促进幼林生长。固定沙土整地一般在雨季到来前1~2个月进行,而风力较大地段的沙土整地以比雨季提前10~15d为宜,过早整地穴易被沙埋。前沿和风口地段木麻黄造林应预先设置风障,利用桩栅、围篱和席子对活动沙丘进行固定,减少风沙对幼苗的危害。
1.4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是影响木麻黄防护林生长效果和防护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能使木麻黄防护林速生丰产,具有较高的防护功能,而且能节约造林成本,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木麻黄栽植密度依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而定,海岸前沿营建木麻黄防护林作为防风固沙的第一道屏障,应密植形成紧密结构以达到有效防风阻沙的作用,一般情况栽植6 000~10 000株/hm2。后沿沙地木麻黄作为防护兼用材应稀植,根据福建省林业科学院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营造在沿海沙地的7种造林密度的木麻黄林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为1 667株/hm2的木麻黄防护林速生丰产,其综合评价值最高;2 500株/hm2的林分综合评价值位居第二,因此建议沿海沙地后沿木麻黄造林密度控制在1 667~2 500株/hm2之间[3]。
2 更新造林技术
2.1 木麻黄更新期的确定
木麻黄防护林的防护成熟是指林分生长达到有效防风固沙、减免自然灾害和改善小气候,并能提供多种社会、经济效益的状态。林分防护成熟期是指由防护林成熟期到防护林成熟末期的这段时间。经过近10年研究表明,木麻黄防护成熟初期为10~15年,末期为31~35年,防护成熟期为10~35年。立地条件越好,木麻黄的防护成熟期越长,反之,有效防护期越短。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更新期是以林分进入防护成熟末期或接近自然成熟龄为依据[4]。
2.2 木麻黄林带更新方法
由于福建省木麻黄防护林多营造于20世纪50~60年代,不少林分的防护成熟期已过,加上防护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使防护林老化现象严重,出现生长衰退、林冠稀疏、树冠平顶、枯枝断梢、林分防护效能降低等问题。在林带更新方面,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合理安排,按照不同类型林带进行更新造林,大体有皆伐带状更新、皆伐块状更新、渐伐林下更新等几种,对于基干林带还可以应用前沿造林的换带更新方式;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如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加勒比松、湿地松和木麻黄等优良无性系;严格实行抗旱造林技术,以深挖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客土拌泥浆、春季冒雨造林、容器大苗深栽和旱季浇水保苗等。由于基干林带更新难度较大,自然条件恶劣,因此在更新时间、方法、苗木质量等关键技术方面更要严格把握。
3 低效林的改造技术
木麻黄防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生长不正常、植株矮小、林相不齐或过早老化的低效林,这种林分在沿海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木麻黄低效林的成因较为复杂,既受林木本身适应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与经营措施是否合理及人为破坏有关,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合理改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造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改造方式、树种配置和改造配套措施等。
3.1 低效林的改造方式
为了确保木麻黄低效林的改造效果,应针对各种低效防护林的形成原因与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木麻黄低效的改造方式,主要有全面改造、带状改造、隔行套种和局部补植等。对于立地不适、树种选择不当形成的木麻黄残次林,或因林木自然衰老形成的过熟林,在沙地后沿片林可采取全面改造或隔行套种的方式,在前沿基干林带宜采取带状改造和隔行套种的方式;因人为破坏、台风或病虫危害构成的木麻黄低效林,应清除受害和长势不良的植株,采取局部补植的方式;在改造过程中,从提高林地肥力,改善生态条件和防治病虫害出发,应逐步加大混交林的比重,以优化沿海防护林的群落结构。除滨海前沿木麻黄基干林带要保持紧密结构外,对于造林密度过大的后沿片林可采取间伐方式,以调节防护林林分结构,改善林生长条件,恢复和提高其防护效能。木麻黄的间伐以下层间伐效果为宜。
3.2 树种配置
目前大面积的木麻黄低效林是由于沙地土壤条件不适合木麻黄生长而引起的。林分主梢发育不良,很难恢复长势,宜选用湿地松、桉树、相思类等树种进行更新,特别是风口地段应选用抗风性强的木麻黄品系更新,后沿风积沙土上可采用木麻黄速生无性系、湿地松、相思类等树种更新,利用树种轮栽来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沿海沙地的树种布局[5]。
3.3 改造配套措施
木麻黄低效林的产生与林分经营管理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滨海沙地环境条件恶劣,现有林常遭受风沙、盐分、病虫和人为干扰破坏,必须加强木麻黄林的抚育和管护,对受害的植株应及时伐除、补植或混栽适生树种,对于土壤条件较差造成的木麻黄低效林,特别应加强林地土壤管理改善林地营养条件和水分状况,促进林木更好地生长发育。针对沙地土壤贫瘠的状况,可采取混用客土、林地施肥、间种豆科植物等方法,培肥林地土壤,增加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木麻黄林下凋落物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进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的能力,应采取封禁保护措施,使林地能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立地条件极有益处。
摘要:阐述了木麻黄造林、更新以及低效林改造技术等方面内容,沿海防护林的营造需因地制宜,从树种选择、密度控制、结构调控、土壤管理等综合措施入手,才能提高林分的集约水平,形成良好的防护效果。
关键词:沿海沙质海岸,木麻黄,造林,更新,改造
参考文献
[1]薛万华.沙质海岸风口地段建立防护林关键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3):l-4.
[2]徐俊森.流沙海岸风口地段营建防护林的配套技术[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139-143.
[3]林武星,叶功富,徐俊森,等.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造林密度综合评价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4(3):1-3.
[4]徐俊森,罗美娟,叶功富,等.木麻黄引种与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1(9):34-36.
海岸工程技术展望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