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设计
《红树林》教学设计(精选6篇)
《红树林》教学设计 第1篇
红树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林声的红树林,你从课本中了解了关于红树林的哪些知识? 二:复习
课文的条理非常的清晰,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红树林? 理清思路: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三:汇报第二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这梦幻般的海上森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涨潮时红树林是什么样子?退潮时,作者怎么写? 2 : 远观红树林,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能不能用文字 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2,学生汇报:
涨潮时,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红树林? 密密麻麻,青翠,浮荡
潮退了,红树林露出了他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呢? 图片出示
“绚丽多姿”这个词语中有什么呢? 色彩和姿态
这里有哪些颜色,什么样的姿态? 师生合作朗读,读出这片红树林的绚丽多姿 四,汇报第3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绚丽多姿,那么你们想走近红树林去看一看,摸一摸它的树干吗?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小船慢慢滑进红树林深处。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的句子:
ppt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世外桃源,你想象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这时用红树林形容世外桃源,可见作者走近了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那么这个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继续往下看;ppt出示 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这造型怎么样,想象一下,你能画出来吗?(学生现场作图,理解盘根错节,纵横交错)怎样才能织成一张绿色的网呢? 4 穿行其中,你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 红树林是这样的美,她有美得姿态,还有淡淡的花香,难怪作者会说“我被………..”
播放 视频 同学们,你被什么陶醉了?
6红树林不愧是海上奇观让我们和着乐曲,有朗读再现这片幽静神奇的红树林。
五 汇报第四自然段: 正当作者陶醉其中的时候,听到了树枝上啪啪的声响。这声音是什么呢? 红树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什么?“胎生“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 3 你能从他的繁殖过程感受到什么? 六 汇报第五自然段: 红树林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赞美。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到了“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一起赞美红树林。正是由于他的默默奉献,海南人民视他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他给海南岛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让我们来怀着赞美之情来歌颂红树林吧。七总结: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红树林一样吗,默默奉献的人们呢?
2我想我们文章的作者“林声”也不单单向我们赞美红树林,更在于向我们借物喻人,赞美那些像红树林一样默默工作的劳动者。
《红树林》教学设计 第2篇
第一课时
师: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出示:红树林的画面(2)。师:课题用什么颜色写?(生:红色!绿色!又红又绿!)
师:红树林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生:树冠绿色,树干事褐红色)师板书:红树林。全班齐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出示字词检测及注释)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写出课文的提纲。(边交流边出示)第一自然段没有具体描写红树林,它的作用是什么?(见教参)
师:下面四个自然段从四方面围绕“大海里”和“梦幻般的”描绘了红树林的奇观,请孩子们快速浏览每个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红树林的顺序,完成屏幕上的表格。(出示,师生合作填空)见教参P42
1、“我”通过哪些活动了解红树林?(第二列)
2、每一段从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第四列)
3、“我”的观察点?(第三列)
师:提纲笔记不但能使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帮助把握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顺序。
4、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
接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交流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好,现在老师出一个谜语来考考你们,看谁最会猜:(出示)(红树林)
师: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板书,齐读)出示红树林图片。师:这就是美丽的红树林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远观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远看:绚丽多姿)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生1:正是涨潮的时候——浮荡在海浪之中。(出示)
师:从浸没、露出、浮荡这三个动词更能体会到红树林的动态美。这句中的浮荡换成飘荡好不好?(飘荡会移走,浮荡只是在原来的位置移)
师:对,这就是关键。红树林扎根在泥土里,不会移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多么——(准确)还有句子吗?
生2:一会儿潮退了——的世界。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出示)把红树林当作美丽的姑娘来写,写出了红树林的美。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这美好的意境读出来呢?(欣赏、激昂的语气)
1、自由练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师:正是涨潮的时候,生:一片——海浪之中。师: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师:一会儿潮退了,生:红树林带着——海滩上。师: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
师:啊,我的眼前,生接读:变成了——远客。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远观红树林这部分的内容的?(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学法)(课件出示学法)这就是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师:因为有些文章比较长,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学习。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学习方法,从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段落进行学习,也可以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交流汇报要求。
第三自然段/师:近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茂密)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一株株红树——绿色的网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师: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师:近看红树林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幽静、神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句2:树枝上盛开着——龙宫的大花园。
师:那你能说说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比喻;出示)用了这个比喻就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它的神秘美。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师:仔细读读这一段,再看看课文插图,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去写红树林的?(点面结合)
(整体——部分——整体)(概括——具体——概括)
3.汇报第4自然段: 师: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繁殖)那红树林的繁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命力强)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当种子成熟后——照样扎根生长。
师: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名读)师: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带着赞叹的语气读。(男女生赛读)
师: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一起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汇报第5自然段:师:学习红树林的精神这一部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奉献精神)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品句1:红树林和——卫士。
师: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用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作喻,与“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作比较,把红树林的品格拟人化,应该怎么读?(带着赞颂的、赞美的语气读)
句子2:它既不要——自然灾害。(相机理解贫瘠不毛、抵御的意思。)师:最后这句很精彩,既说明了红树林庞大的根系的作用,还提升了红树林的形象——事兄弟姊妹练成的一个整体,又照应了前面三段的内容。
师: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齐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图片)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学习了这篇课文,从红树林的奉献精神中,你想到了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师:坚守岗位的士兵、辛勤工作的老师、起早摸黑的清洁工,他们就像红树林一样,默默奉献着。作者赞美红树林,同时也歌颂了像红树林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红树林B地块高层住宅结构设计 第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无梁楼盖
1 工程概况
红树林(橘园洲A、B、C地块)位于风景优美的乌龙江畔[见图1],西侧与乌龙江湿地公园只有一路之隔,东侧为私家归属的滨园景观路,北临浦上路,南侧为规划河道。本工程分为A、B、C三地块;总建筑面积约 63万平方米,其中B区高层住宅面积为22.846 万平方米。B2区A-11#、A-12#、A-13#、A-14#楼为34层住宅,其余为31层住宅,A-1#~ A-11#为纯塔式住宅楼;A-12#~A-14#楼为排式住宅,每栋中间设抗震缝断开;主体结构总高度99.9m,底层局部架空,局部为住宅门厅,配电及设备用房;二层为住宅,局部架空,三层及以上为住宅;A-11#、A-12#、A-13#、A-14#楼下布置有B2联体地下室,面积22949平方米,层高4.0米,地下室结构主楼范围采用现浇钢筋砼梁板式结构,地下室人防按核6级和核5级设防,按平战转换功能设计平时作为车库;室外顶板采用预应力钢筋砼无梁楼盖。
2 地基基础设计
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卓越周期为0.42~0.46s,场地地质岩土自上而下分10个岩土层:
(1)冲填砂或杂填土-1:层厚约0.8~7.5米;
(2)中砂(局部夹有-1淤泥):层厚约6.4~33.8米;
(3)淤泥:层厚1.00~16.9米;
(4)粉质粘土部分粉土或粉砂:层厚0.8~14.3米;
(5)中砂部分下卧淤泥质土:层厚0~4.4米;
(6)中砂:层厚0.3~22.4米;
(7)淤泥质土:层厚0.7~5.7米;
(8)卵石:揭露层厚0.8~9.7米,分布于整个场地;
(9)中砂:层厚4.3~12.9米;
(10)残积粘性土:层厚1.1~4.4米;
(11)强风化花岗岩:揭露层厚0.70~11.00米;
(12)中风化花岗岩:揭露层厚0.50~2.30米。
根据地质资料,基础采用施工进度快、造价较低的PHC管桩,桩长约28~31米,桩端持力层均选用 (8)卵石层,按常规方法主楼下布置PHC500-125AB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450kN;单层地下室大部分采用PHC400-95A管桩及部分PHC500-100A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600kN及2200kN。参照该小区已建好的别墅区的桩基沉降结果,通过沉降计算调整主楼与单层地下室沉降差。设计中采用设置多条后浇带、加强带及控制封带时间作为控制沉降差异的措施。由于联体地下室只有一层地下室,上层没有建筑物,结构自重不满足抗浮要求,故单层地下室部分PHC管桩兼作为抗拔桩;工程中单桩抗拔承载力以桩身所受的拉力抵消PHC管桩预压应力为原则来设计,同时为了保证PHC管桩的抗拔承载力,加强PHC抗拔桩的节点及构造。
3 超长地下室结构设计
3.1 裂缝控制措施
本工程地下室结构长约372米,宽约94米,室外部分为总体道路及花园,顶板覆土厚度0.8米,整个地下室不设永久缝,图2为地下室顶板平面布置图。超长结构尤其是地下室顶板,需考虑温度、收缩产生的应力。混凝土收缩是一种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初期发展较快,三个月完成80%,一般两年后趋于稳定。环境的温度变化也在结构中产生温度应力,结构在后浇带、加强带闭合前可认为各分块自由变形,因此不考虑闭合前各单元的温度应力。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①采用低收缩高防裂混凝土,控制混凝土入模塌落度及入模温度,注重混凝土养护措施及拆模时间;②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以减小施工阶段温度降低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但剩余的混凝土收缩的温差仍会在结构构件中产生一定的拉应力,会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③添加外加膨胀剂,是控制温度收缩裂缝的常规作法,但效果受膨胀剂质量及施工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④掺加抗拉纤维,虽然有效但造价较高;⑤采用预应力技术,是抵抗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的较成熟且有效措施,在众多超长工程实践证明是抵抗混凝土温度变形及裂缝有效措施之一。本工程设计中采用设置多条后浇带、加强带,室外顶板采用施加无粘结预应力和掺加膨胀剂相结合方法来综合解决这个问题。
3.2 无梁楼盖板的设计
3.2.1 设计参数
单层地下室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板柱体系,顶板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有效地降低梁板高度从而减低层高,有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砼无梁楼盖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高强低松弛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规格为UϕS15.2,σcon=0.70fptk=1302N/mm2,κ=0.004,μ=0.09,fpy=1320N/mm2。普通钢筋采用HRB400,fy=360N/mm2。预应力筋按正反四段抛物线布置,其反弯点设在0.1L处。
3.2.2 设计原则
综合考虑在无粘结预应力板柱结构施工受力全过程的各种荷载作用情况,取各阶段最不利的工况进行组合:(1)正常使用工况:均布5.0kN/m2,主要考虑人流和普通汽车以及绿化荷载,此组合用于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裂缝、挠度;(2)特殊情况工况:均布16.0kN/m2,主要考虑消防车作用,此组合用于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弯、抗剪、冲切验算;(3)施工阶段工况:覆土及面层荷载作用前,结构自重荷载较小,预应力张拉施工后会产生不利的反拱,设计中应考虑该阶段工况的承载能力和挠度裂缝验算;(4)由温度变化及收缩产生的次拉应力,会增加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应予以充分考虑。
3.2.3 设计方法
板柱结构总体计算采用PKPM系列软件中的SATWE软件进行整体分析,本项目中考虑将柱之间的暗梁体系按虚梁考虑,平板选用弹性板单元,参与整体刚度计算,按总刚分析方法,使模型更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柱子的配筋可直接计算得出,但主楼范围内的地下室框架柱配筋,仍需按考虑地震及风力的模型计算;并且在荷载输入时,不存在双向框架梁叠加区域的折减,可直接输入板的实际荷载,简化了输入过程。
顶板结构裂缝控制要求,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表4.1.2:(1)标准组合下混凝土拉应力限值σctk,lim1.0ftk;(2)准永久组合下混凝土拉应力限值σctq,lim0.4ftk(板底)和0.2ftk(板面)。
3.2.4 预应力筋配置估算
根据结构根据结构类型和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有效预加力值Npe,可按下列两个公式进行估算,并取其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undefined
经计算柱上板带配筋为UϕS15.2@200,跨中板带预应力筋选为柱上板带的一半为UϕS15.2@400。预应力配筋经核算各阶段的抗裂均满足σck[σctk,lim],σcq[σctq,lim] 要求;各阶段的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挠度、抗冲切验算均符合要求。
4 结构体系与结构分析
本工程主楼为高层住宅,均采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体系,利用分户墙、楼电梯间墙及卫生间隔墙设置剪力墙,有利于户内空间灵活使用。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二级。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根据建筑户型及总平的要求,本工程主体结构的进深18.4m,高宽比为5.5,在规范的推荐值6范围内。
本工程主体结构高度99.9m<100m,采用多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最不利情况,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扭转效应,整体计算结果(以13#楼为例)见表1~4。
注:T3/T1=0.70[0.75]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结构平振第一自振周期T1在2.06~2.6之间,T1=0.074~0.085n(n为计算层数),结构抗侧力刚度较为适宜。结构的主振型以平动为主。
结构第三周期T3为扭转阵型,且T3/T1分别为0.70/0.75,小于《高规》0.9的限值,说明本工程结构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较为合理。
5 结语
目前类似住宅工程较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对建筑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本工程高层结构及无粘结无梁楼盖的应用,满足了业主的对使用空间、建筑外观等要求,是当前高层建筑较为适用的形式,其应用前景甚为广阔。本工程已施工完成,顺利交给个业主使用,结构状况良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分析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走近红树林 第4篇
小机动船就停在埠头上,船老大很热情地招呼,我们登上了其中的一条,小船便顺着弯曲的河道穿行在红树林中,两边都是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红树。叶子似乎都蓬在上部,叶不算大,对生,卵形或椭圆形,每一片叶子纤尘不染,光润鲜活,厚重柔韧。潮涨潮落,海水每日不倦的洗礼,在它的叶上一层层涂抹着珐琅般的绿釉。船愈走愈深,树愈来愈密,却没见到一株是红的,为何叫它“红树”呢?我把这个同题提出来,船老大解释说:因为它的树皮能制造棕红色的染料,所以取名“红树”。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树干倒是有些发红,不少裸露着。
船向前开着,两侧的红树像穹顶般弯在头上,林深处密不透风,阳光闪烁如针。有人又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威蕤茂密的红树,是怎么繁殖的?船老大告诉我们:红树林有一种特殊的“生儿育女”的方式——“胎生”。红树开花时,或黄或白,双朵并蒂。花瓣四枚。精巧细密,满事繁花藏于叶后,不喧不闹。花静静开着,种籽也悄然而孕。然后从果实的底部,渐渐伸出一支细细的绿色胚轴,一天天饱满,呈纺锤状,下端粗又重,上端细且轻。当它们发育成熟后,便离开母体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生根发芽。当然也有些还没有及时扎下根的胚轴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海水里挣扎着,几个月后飘流到一个陌生的海滩上,继续生根发芽。
船往回返时,潮是退着的。海滩的水不深,有大片的泥地开始露出来,此时可见一株株弱小的红树苗,正破土而出,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当涨潮的海水覆盖海滩时,没有人能够看见它们,它们就是在被海水淹没的时候,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中,及时抓住海滩,悄悄长大的。
我这时专门欣赏根,欣赏那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的根。它们有起支撑作用的支柱根,有防止风浪的板状根,还有专司根系呼吸的气根,那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卧着的、飞腾的根,犹如一只只遒劲的鹰爪和铁锚,牢牢地扎进海底淤泥当中,潮来潮去,风啸风息,它们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红树林就像一道海上的绿色长城,抵御了风浪的侵袭,护卫着海岸的堤防,它们不愧享有“海岸卫士”的称号。
《红树林》教学设计 第5篇
二、教材分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 ,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再提出“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红树林的呢?”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 ,借助课件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互相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然后借助课件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从而巩固了新知。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设计意图: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三) 精读感悟 ,借助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主题一:远观红树林的美
当学生探究这一主题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远看红树林感受到它的宏伟、壮丽引导学生抓住芳馨、婀娜、绚丽多姿理解红树林的美。同时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品味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句子。然后课件出示金钥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探究主题二:近赏红树林的幽静、神秘。
运用课件回顾刚才学过的方法自学剩下的部分。先通过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突出重点。
探究主题三: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这部分内容也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播放“红树林繁殖”的录像,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直观,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适时点拨学生红树林默默奉献的品质,使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的难点水到渠成,轻松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主题四: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品读文章,进一步体会红树林的可贵精神,同时学习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意图: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 拓展延伸,借助课件拓展延伸,实现“综合化”。
请每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阅读红树林专题中的有关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讨论。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网址,继续探究。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红树林》教学设计方案 第6篇
一、教材解析
《红树林》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给文章提纯的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给课文列提纲。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红树林》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前两篇文章已带给孩子们太多的惊奇和震撼,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他们有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红树林”这一课题,它对于既好动又好奇的六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对红树林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会很浓。另外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有违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学生收集的资料,生字卡片;(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环境。、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2、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3、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出示:壮观的红树林的画面,并出示介绍红树林的字幕,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初读感知,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检查了预习,巩固了新知,自己写出课文的提纲,组内交流汇报,训练了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下文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
请每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阅读红树林专题中的有关资料,结合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讨论。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在红树林的生长却令人担忧,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网址,继续探究。
六、布置作业,巩固写法
《红树林》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