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精选9篇)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150份临床样本均为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集的重症呼吸道感染患儿分肺泡灌洗液, 并将样本置于-80℃进行保存。所有患儿直系亲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中共对4大类共计27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其中病毒14项, 微小生物3项, 革兰氏阳性菌3项以及革兰氏阴性菌7项。病毒包括:丙型流感病毒 (R) 、乙型流感病毒 (R) 、甲型流感病毒 (R) 、腺病毒 (ADV) (D) 、鼻病毒 (R) 、副流感病毒4型 (R) 、副流感病毒3型 (R) 、副流感病毒2型 (R) 、副流感病毒1型 (R) 、冠状病毒 (R) 、呼吸道合胞病毒 (R) 、人博卡病毒 (D) 、肠道病毒 (R) 、偏肺病毒 (R) 。微小生物包括:Q热立克次氏体 (D) 、肺炎衣原体 (D) 、肺炎支原体 (D) 。革兰氏阳性菌包括:β溶血性链球菌 (D) 、肺炎链球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 (D) 、流感嗜血杆菌 (D) 、嗜肺军团菌 (D) 、肺炎克雷伯菌 (D) 、鲍曼不动杆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D) 、脑膜炎奈瑟氏菌 (D) 。
1.2 PCR引物及探针
依据Gen Bank基因序列及部分已有文献报道, 应用Primer Premier 5.0及DNAStar软件对PCR引物及探针进行设计, 并由Genaco公司进行合成。
1.3 荧光微球与特异性探针交联
表面羟基化荧光微球购买自Luminex公司, 参照文献[1]将荧光微球与探针进行交联。
1.4 样本检测[2,3]
(1) 标准病原微生物核酸PCR扩增:DNA PCR扩增:15min 95℃DNA变性;30 s 94℃, 60 s 52℃, 60 s 72℃共15个循环以进行富集扩增;15 s 94℃, 90 s 70℃, 共6个循环以进行第二次扩增;15 s 94℃, 15 s 52℃, 15 s 72℃共30个循环以进行第三次扩增循环;最后180 s 72℃以进行延伸。RNA PCR扩增:1800 s 50℃以进行逆转录后依照上述DNA PCR扩增流程进行。 (2) 探针微球与PCR产物杂交:探针微球与PCR产物的杂交反应体系为:33μL 1.5×TMAC杂交液+14.5μL 1×TE+1.5μL探针微球+2.5μL PCR产物, 后利用漩涡振荡仪使反应体系充分混合后置于52℃金属浴中杂交600 s。应用Luminex 100悬浮点阵检测仪进行检测并使用Luminex Data Collector Version 1.7数据收集软件以进行检测结果数据收集分析及判断。
1.5 样本检测
使用购自碧云天的DNA及RNA提取试剂盒以对临床样本进行DNA及RNA提取,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照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指南进行操作, 所得样本置于-80℃进行存储备用。临床样本DNA及RNA的扩增、杂交、检测等具体方法同上。
1.6 临床样本PCR验证
若临床样本其结核检测结果呈阳性, 则使用购自匹基生物公司的结核分歧杆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 (PCR) 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 且其余呈阳性的病原微生物均进行PCR验证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确证。
2 结果
2.1 标准株检测结果特异性分析
将病原体分为DNA及RNA两组对27种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检测微球仅与反应体系中特异性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标准株PCR产物杂交, 其特异性良好, 该法可于同一反应体系内对多种病原体进行检测, 见表1、2。
2.2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分析
所有检出的呼吸道病原微生物中有38.00% (57/150) 为微小生物;44.00% (66/150) 为病毒, 其中18.00%为支原体, 18.67%为衣原体;6.00% (9/150) 为革兰氏阳性菌;7.33% (11/150) 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21例结合分歧杆菌阳性样本经RT-PCR验证也呈现阳性。此外测序验证诸如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菌、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病原微生物PCR产物。
3 讨论
现有研究资料表明[4], 造成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复杂, 其中病原微生物就是主要致病因素, 其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病毒、衣原体、细菌、真菌、支原体等, 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在不断增多, 如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等, 都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儿童患者常因其自身生理及认知功能的限制, 其无法准确有效的向医护人员传达其自身的感受, 因而医护人员常需依据工作经验对患儿病情进行判断, 进而常导致延误病情甚至误诊等情况的出现。此外, 儿童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很难对多项检查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 传统的筛查方法需要对患儿进行多次取样, 因而也导致了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度下降等情况。寻找到一种迅速有效且尽可能减少取样次数的方法对儿童患者进行诊断并做出病情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由此采用高通量技术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及评价, 是目前临床工作的一大趋势。通过此次研究发现, 利用多重PCR与Luminexx MAP平台相结合方法建立的一套高通量诊断方法可快速筛查儿童重症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可以指导临床快速确诊并有针对性地合理用药,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毅.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采用悬浮点阵技术诊断的临床应用[J].延边医学, 2014, 23:85-86.
[2]吴静, 胡东, 杨小康, 等.多重PCR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真菌及棘阿米巴角膜炎[J].广东医学, 2014, 35 (15) :2317-2320.
[3]单咏梅, 周宏, 杨凡, 等.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抗体实验室检测及病原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7) :2297-2299.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保藏管理工作,预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近日医疗卫生监督科对全市设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7家医疗机构(4家市级医院、3家中心卫生院)的生物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情况、组织制度、建筑设计和设施、防护设备、人员培训和上岗情况、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管理等,并抽查了相关台账资料。
本次共检查医疗机构微生物实验7家,仅第一人民医院1家是备案实验室。抽查从事实验室业务的卫生技术人员29人,其中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7人。7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均按要求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有BSC1000-II生物安全柜,并能出示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感染应急预案及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记录。
检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部分实验室未经嘉兴市卫生局备案;
二、大部分实验室门非自动关闭,可开启窗户无纱窗;
三、未配备洗眼设施或应急喷淋装置;
四、在实验室内直接使用外排式高压蒸汽锅灭菌等。
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均提出了整改意见,接下来我所将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查,督促整改到位,有效预防生物安全事故发现。
桐乡市卫生监督所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3篇
【关键词】 老年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临床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48-02
呼吸道感染在医学临床上是经常可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不管是婴儿、青年或者老年人,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肺炎,可对身体带来十分严重的伤害。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身体素质比较低,在身体功能及机体免疫的反应能力比不上青壮年,日渐下降,极其容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1]。另外,近年来抗生素在医学临床上泛滥使用导致形成普遍耐药菌的状况。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对病原性细菌进行诊断就变得特别重要。目前医院对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诊断多数凭借对痰进行培养作为检验手段。但如何增加检验手段的合格率就需要依靠质量控制的帮助。质量控制主要指为了符合质量要求而使用的作业技术及活动,其主要透过监控质量产生的整个过程,将导致质量在每个阶段出现不合格或者不如意效果的因素全部清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开展病原性细菌确诊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50-80岁。随机分为实验与比较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经过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标本采集 进行留取痰标本使用的方法包括自然咯痰、气管穿刺吸取及通过支气管镜抽取等方法。由于气管穿刺吸取及通过支气管镜抽取的方法取痰,操作过程复杂且患者存在一定的痛苦,所以多数医院主要使用自然咯痰方法,但是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痰液的新鲜,特别是进行细胞学检查的痰液更加要求新鲜度。留取痰标本的方法:留痰过程中患者先多次使用清水漱口,然后再使劲咳出气管内的痰,留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塑料小杯或者内部涂蜡的纸盒内。而无痰或者痰少的患者则使用经过45℃加温后的100g/L氯化钠水溶液雾化吸入,促使痰液容易被咳出。而小儿患者可使用轻微挤压脑骨柄上方的办法,诱导其将痰咳出[2]。昏迷患者则对其口腔进行清理后使用负压吸引法来吸取气管内的痰液。痰標本需要抽取后马上送检,防止细胞及细菌出现自溶破坏的现象。但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形成假阳性的效果,当前对其在临床的运用价值依旧还在研究及观察的过程中。测24h痰量或者观察分层状况时应该将痰咳在无色的广口瓶中,再加少量石炭酸起到防腐的效果。
1.3 检验方法 使用绵羊血、巧克力、麦康凯脂、溴甲酚、十六烷基三甲钱、甘露醇高盐以及巧克力杆菌肤等多种琼脂培养基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实行培养。
2 结 果
病原性细菌在每种培养基培养获得的分离数量存在差异现象。绵羊血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0,白色念珠菌10,金葡菌2,肠杆菌群菌4,酵母菌2,肺炎链球菌2。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2,白色念珠菌15,流感嗜血杆菌5,副流感嗜血杆菌21,金葡菌2,肠杆菌群菌4,酵母菌2,肺炎链球菌2。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6,白色念珠菌6,肠杆菌群菌种9,酵母菌3,肺炎链球菌4。溴甲酚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离数为23,白色念珠菌14,流感嗜血杆菌5,酵母菌3。十六烷基三甲钱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3。甘露醇高盐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白色念珠菌9,金葡菌2。巧克力杆菌肤琼脂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4,白色念珠菌16,流感嗜血杆菌5,副流感嗜血杆菌12,金葡菌1,肠杆菌群菌4。
3 讨 论
老年人患上呼吸感染的特点跟其他人的患病特点不相同。首先,老年人患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速度缓慢,症状极其不明显,病情开始时患者浑身无力,精神不振或者急躁不安[3]。有些患上肺炎的患者身体无发热症状,偶尔出现心率变快;有些患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却无显然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呼吸道炎症状严重,但其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却为咳嗽轻度,痰量少。这些现象的产生均由于老年人的自身抵抗力比较低,机体反应能力十分差,反应不灵敏。其次,老年人患上小病也有可能引发肺炎,或者病情更为严重的疾病。老年患者如果对其忽视治疗,不仅可能转变成肺炎,甚至还可引发心力衰竭疾病,出现心律紊乱,糖尿病情变重以及造成肾功能障碍与败血症等状况。第三,患上肺炎的老年人有时候病情十分危险,容易出现中毒性的休克症状,尽管病情很严重,但患者体温却不升高,还由于休克而降低,这些症状是由于老人自身抵抗力比较差,被打击后机体无力反应,如果白细胞增高,这个情况更加危险[4]。根据上述的特点,老年人患呼吸道感染需要重视,一旦出现轻度的症状需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增重以及引发另外的疾病,因此增强病原性细菌的检出率也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院本次试验结果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几乎在每种培养基中都可以分离,其次,副流感嗜血杆菌、白色念珠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等的分离数量也不小,和痰标本病的原菌分离培养进行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受到标本留取不恰当的影响,还可由于取样前使用的抗生素、标本存活寄居菌以及不可分离出的致病微生物等因素产生作用而受到影响,同时后一影响差异存在的因素也可证明目前使用的标本采集及检验方法存在局限性,在临床使用上需要重视方法的正确步骤。
参考文献
[1] 丁祥.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0(06):89-90.
[2] 于威.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2(S1):145-146.
[3] 胡祝连.对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分析[J].当代医学,2011,25(10):65-66.
三峡库区兔呼吸道综合征病原调查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主要材料
兔巴氏杆菌、兔波氏杆菌、兔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的凝集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及生理盐水、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 RHDV) 及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均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制备; 细菌生化鉴定管、大豆胰蛋白琼质培养基( TSA) 、大豆胰蛋白胨肉汤培养基( TSB) 、麦康凯培养基,均由杭州微生物试剂公司生产。
1. 2 走访调查及病料采集
在三峡库区的开县、石柱县、渝北区和涪陵区等地走访调查了20 个农户的兔场,对病死兔进行病理解剖诊断,同时采集发生鼻炎的兔鼻拭子156 份,病兔或耐过兔的血液176 份,病死兔的病料( 心脏、肝脏、脾脏、肺脏) 124 份。
1. 3 细菌分离培养及形态学鉴定
将鼻拭子和病死兔的病料分别接种于TSA、麦康凯平板、鲜血琼脂平板、TSB,置于37 ℃ 温箱中培养24 ~ 48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革兰染色,镜检。参考《动物传染病诊断学》中的方法。
1. 4 生化鉴定
将分离菌接种生化试验管,置于37 ℃ 生化培养箱中培养7 d,每天观察记录。参考《伯杰细菌鉴定手册》中的方法。
1. 5 血清学鉴定
1.5.1待检菌平板凝集试验
将待检菌株接种于TSA,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 h,用灭菌生理盐水洗下菌苔,麦氏比浊管比浊,调整菌液浓度约为100亿/mL,按照菌液量加入0.3%福尔马林溶液,摇匀,置于37℃恒温箱中灭活24 h。将灭活菌液分别滴加到4个清洁的载玻片上,每个载玻片滴加40μL菌液,再分别滴加等量的兔巴氏杆菌、兔波氏杆菌、兔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血清,用牙签混匀;按照相同方法设待检菌液,分别滴加阴性血清、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兔巴氏杆菌、兔波氏杆菌、兔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的凝集抗原分别滴加对应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生理盐水作为对照,3 min内观察结果。结果判定如下。
+ + + + : 100% 菌体被凝集,凝集速度快,出现粗大凝集颗粒,液体透明。
+ + + : 75% 菌体被凝集,凝集速度快,出现较大凝集颗粒,液体透明。
+ + : 50% 菌体被凝集,凝集速度较快,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液体稍透明。
+ : 25% 菌体被凝集,凝集速度慢,仅见少而细小的凝集颗粒,液体浑浊。
- : 菌体不被凝集,仍均匀浑浊。
结果为+ + 、+ + + 、+ + + + 均为凝集。
1.5.2待检血清平板凝集试验
将采集的血液5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56℃灭活30 min。将兔巴氏杆菌、兔波氏杆菌、兔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的凝集抗原分别滴加到4个清洁的载玻片上,每个载玻片滴加40μL菌液,再分别滴加等量的待检血清,用牙签混匀;按照相同方法设兔巴氏杆菌、兔波氏杆菌、兔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的凝集抗原,分别滴加对应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生理盐水作为对照,3 min内观察结果。结果判定结果同1.5.1。
1. 6 RHDV的检验
1.6.1血凝试验(HA)
取病死兔的肝脏少许,称重,按照1∶10(重量∶体积)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充分研磨,将组织悬液加入离心管中,再加入氯仿处理,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分别在微量反应板的各孔中加入生理盐水30μL,每排第1个孔中加入等量的待检样品,依次做2倍系列稀释,直至第11个孔,弃去30μL,第12个孔为生理盐水红细胞对照,同时设RHDV阳性对照。稀释完毕后,每孔加2%的人O型红细胞悬液30μL,轻轻混匀。置于37℃恒温箱中作用30 min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红细胞完全凝集的样品最高稀释倍数为病毒的血凝价。
1.6.2血凝抑制试验(HI)
吸取做10倍稀释的RHDV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30μL,分别加入2排血凝板孔中(每排加11个孔,第12个孔为10倍稀释的病毒对照)。取待检样品30μL,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的第1个孔中,依次做2倍系列稀释,直至第10个孔,弃去30μL,第11个孔为阳(阴)性血清对照。每孔加2%的人O型红细胞悬液30μL,轻轻混匀。置于37℃恒温箱中作用30 min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当10倍稀释的病毒对照及阴性血清加病毒对照表现为红细胞凝集,而阳性血清加病毒表现为抑制红细胞凝集者判断为阳性。
2 结果与分析
2. 1 走访调查结果
在三峡库区的开县、石柱县、渝北区和涪陵区等走访调查了20 个兔场,均存在兔呼吸道疾病,在春季、初夏、秋季发病较多,以幼兔死亡率较高,成年兔发病后多数能耐过,死亡数相对较少,但伊拉兔的种兔比其他品种的种兔死亡数多。成年兔发病后表现为打喷嚏,流黏液性或脓性鼻涕,剖检主要见气管充血、出血,出血性和化脓性肺炎或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有的兔肺脏出现大小不同的脓包,呈败血症,耐过种兔恢复慢,消瘦,有的不发情。幼兔发病表现为打喷嚏,流黏液性鼻涕,有的兔突然死亡,主要病变是肺脏出血。
2. 2 实验室检测结果
通过对鼻拭子、病料及血液的检测,主要是巴氏杆菌、波氏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及RHDV感染,见表1。
由表1 可知,巴氏杆菌感染率为41. 93% ~81. 25% ,波氏杆菌感染率为35. 48% ~ 63. 63% ,葡萄球菌感染率为24. 19% ~ 29. 54%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为15. 32% ~ 21. 02% ,大肠杆菌感染率为9. 67% ~ 46. 79% ,RHDV感染率为7. 25% 。调查发现,兔呼吸道综合征呈多病原混合感染,以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混合感染最严重,同时存在巴氏杆菌或波氏杆菌与RHDV混合感染。伊拉兔易感染葡萄球菌,兔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在石柱县多发,呈散发。
%
3 讨论
3. 1 兔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兔场的通风、饲养密度及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
三峡库区属高温高湿地带,特别适宜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各种畜禽均易发病,尤其是家兔对病原微生物特别易感,其鼻腔中就有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当气候突变或其他原因引起兔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引起发病。该病以巴氏杆菌感染较多,且呈多病原混合感染,其特点是传播快、治愈后易复发。20092010 年,袁定胜等人调查了成都周边地区的规模化兔场发现,兔呼吸道疾病呈普遍性,从42 份病兔的鼻拭子及18 份肺脏病料中分离得到10 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4 株多杀性巴氏杆菌、35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 株大肠杆菌。说明兔呼吸道疾病的病原较多,而且混合感染十分严重,兔场应引起高度重视。
3. 2 兔肺炎克雷伯菌多为散发,极少造成大规模发病,1990 年至今未有报道
笔者在三峡库区调查时仅在石柱县的兔场发现该病,分离得到病原菌。该病在石柱县并未引起大面积流行,仅在极少数兔场发生,主要引起家兔一系列的呼吸道症状、消化紊乱、母兔流产,出现败血症者迅速死亡。对兔肺炎克雷伯菌病的防治,笔者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筛选敏感的药物防治外,还针对兔场研制了自家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效果十分显著。
3. 3 近年来三峡库区引进伊拉兔配套系,并向其他县( 区) 供应种兔,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极大
成人呼吸道病原九项临床应用初探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准确记录到疾病诊断的446例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46例患者记录的疾病分别为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和/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和哮喘急性发作。
1.2 检测试剂
呼吸道抗体九项试剂盒购自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可同时检测人血清中呼吸道感染九项主要病原体的Ig M抗体, 包括嗜肺军团菌1型、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l、2和3型。
1.3 检测方法
入院次晨空腹采患者静脉血2 ml。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每次实验都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 以确保实验和试剂盒的有效性。
2 结果
2.1 各种病原体的阳性感染率
对446例成人呼吸道感染相关病例调查显示, 检测阳性结果总计112例, 占比25.11%;各种病原体中阳性检出率最高的为支原体, 占比为41.07% (46/112) , 其次分别为军团菌、乙型流感、甲型流感, 占比分别为32.14% (36/112) 、12.50% (14/112) 、3.57% (4/112) , 另外, 检出副流感、Q立克次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各3例, 衣原体未检出。
2.2 不同疾病的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与分布
被明确诊断的446例病患中肺炎组247例、支气管炎有50例、AECOPD组112例、哮喘急性发作组37例, 统计其综合阳性检出率显示:肺炎为31.17% (77/247) 、支气管炎为24.00% (12/50) 、AECOPD为14.29% (16/112) 、哮喘急性发作为18.92% (7/37) 。肺炎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对这112例阳性病患进行病原体分组, 形成4种病原体在4种呼吸道疾病中的分布情况, 见表1。
例
注:“其他”指检测为另外5种病原体任一阳性者
3 讨论
临床上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 而根据临床症状通常不能明确致病病原体。由于难以针对病原体进行目标治疗, 容易造成某些患者经验治疗失败以及滥用抗生素。目前, 呼吸道病原感染的诊断以培养阳性为金标准, 但这种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是操作相对复杂、敏感度低、耗时长。因此, 进一步实现对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的快速检测, 在临床及时诊断和疫情报告上均有重要意义。
呼吸道病原联检试剂, 针对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 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9种病原体Ig M, 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 既可协助确定致病因子, 又可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诊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方法而推荐应用。对呼吸道病原联检试剂的应用价值, 国内早期已有研究, 但两项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以儿童为主。国内最早一项研究显示, 1318例患者 (儿童共1213例, 占92.0%) 中Ig 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3.3%, 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最多, 其次为呼吸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1]。另一项针对儿童的调查显示在68例肺炎患儿中, 总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为41.18%, 其中最高的是支原体 (占17.65%) , 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占10.29%) [2]。本项研究针对446例成人展开, 研究结果显示亦是支原体检出率最高, 但次位是军团菌、甲乙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少见。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常见于儿童, 特别是婴幼儿, 故在本研究中合胞病毒检出率不高, 也间接影响了本研究的呼吸道病原总体检出率 (本研究为25.11%) , 略低于前述两项研究。
呼吸道病原九联检基本方法是对相关病原体的Ig M抗体进行检测, 本次研究检出率较高的是支原体和军团菌的Ig M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目前以培养阳性为金标准, 同时还有血清转换 (3~8周Ig G滴度4倍增高) 、Ig M和PCR核酸检测作为常用诊断依据。以下两项研究提示Ig M用于检测支原体感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人在HIV人群中对比研究了培养和Ig M检测支原体的效价, 100人中培养阳性率为31%, Ig M阳性率为21%, 且全部见于培养阳性患者, 即培养阳性者中Ig M阳性率占67.7%[3]。Medjo等[4]以双份血清Ig G转换为阳性对照研究显示2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Ig M阳性18例, 敏感度81.8%, 特异度100%。但Qu等[5]的研究则与前述大相径庭, 27例以双份血清Ig G转换为对照的肺炎患者中Ig M阳性者仅2例, 而双份血清阴性的98例患者中却检出Ig M阳性5例。有人认为单份血清ELISA法检测急性期Ig M抗体, 特异性较高, 但是该抗体通常在起始症状后7 d才能出现, 而高峰在4~6周, 持续2~12个月[6]。深入回顾上述两项研究的方法, 可见Medjo等采集血清通常在发病后2周, 而Qu等的标本采集均在1周以内, 两者的差异提示Ig M用于诊断支原体感染有一定可靠性, 但是标本采集时点可能是影响检出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所评估的呼吸道病原 (Ig M) 联检, 大多在入院初即完成血清采集, 通常距离发病也不足1周, 导致阳性率较低。
至于肺炎支原体Ig M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呼吸道感染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也不相同。一项韩国的研究显示, 有影像异常的肺炎患者组各种方法检测出支原体Ig M阳性率均最高, 可达62.2%~78.4%, 除外肺炎的上、下呼吸道感染仅有21.4%, 而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组为23.5%[7]。本研究同样显示肺炎患者的支原体检出数量最多, 247例肺炎患者中共有32例检出支原体阳性, 占12.95%;AECOPD者次之, 112例AECOPD患者中共检出支原体阳性8例, 占7.14%。
与支原体相仿, 运用Ig M进行临床诊断时, 处于检出率次位的军团菌早期检出率不高。目前军团菌感染的诊断通常基于培养或者尿抗原结果阳性。此前也有研究显示血清学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几种方法中, 对于确诊军团菌感染的患者, IFA法检测Ig M显示敏感度为74.6%、特异度96.6%, 而ELISA法检测Ig M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100%[9]。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结果过于良好, 可能因其未剔除原先以Ig M作为诊断依据的病例而导致了偏倚。对于未知病原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Sabah等的研究显示113例患者中军团菌Ig M阳性18例,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接近于尿抗原检测的阳性率 (20例) [10]。Almudena等对比分析了尿抗原和Ig M两种检测方法, 结果显示前者阳性率53.3%, 而后者ELISA法阳性率高达72.3%, IFA法阳性率51.4%。但是所检测的标本包括初始和4周后两套血清, 若考虑到早期诊断的应用, 均以初始标本对比研究则显示尿抗原阳性率为53.8%, 而ELISA法检测Ig M阳性率降至29.7%, IFA法阳性率更是低至3.9%[11]。Almudena等的研究还发现出院患者尿抗原阳性率显著低于在院患者, 这提示军团菌尿抗原的出现早于Ig M, 而总体检出率Ig M可能优于尿抗原。本研究中44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军团菌36例, 检出率为8.07%, 其中247例肺炎患者阳性检出率31.17%, 低于Sabah等的研究结果。原因或在于本研究使用的是IFA法而他们为ELISA法。其次本研究的血清采样均在入院初, 很少超过发病1周时间, 这时的Ig M尚未充分显示出来。若适当推迟采血时间, 可能进一步提高阳性检出率。
有报道指出, Ig M抗体检测不仅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也被用于流行病学研究。如德国学者对CAPNETZ在册的4532例肺炎患者通过检测Ig M滴度或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进行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显示检出率为6.8%[12]。有学者则通过检测特异性Ig M对一组多达742人的军团菌污染环境接触者的亚临床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显示曝露人群的军团菌Ig M水平较普通人群增高, 而曝露程度高的工作人员可以检出更高水平的Ig M滴度[13]。本研究也尝试利用呼吸道病原联检对不同年份同一季节主要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进行探讨, 对比2015年2月与2016年2月两个月份的分布情况, 前一时间段支原体检出18例, 显著高于2016年同期的1例, 提示前一时间段为本地一次支原体的流行。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6篇
资料及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62.8岁, 住院时间4~28天, 平均13.67天。
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细菌采用K-B纸片法测定药敏性, 真菌采用真菌药敏条进行鉴定。测定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 包括青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左氧氟沙星, 测定抗革兰阴性菌药物, 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曲南及氨苄西林。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共分离出菌株11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8株 (51.79%) , 革兰阴性菌47株 (41.96%) , 真菌7株 (6.25%) , 最常见的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耐药, 革兰阴性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
讨论
病原菌感染人体后, 依据机体与致病菌相互作用可有不同结局[2]。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无明显临床症状, 则称为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或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隐性感染者可向体外排病原体而具有传染性, 在每次传染病流行中, 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以上。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 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 使病复发, 如结核分枝杆菌和梅毒螺旋体可有潜伏感染[3]。
痰液是最常用的下呼吸道标本, 微生物学检验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通常从痰标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 但分离的病原菌并不一定是真正代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 要临床医生综合各种信息作出判断。微生物室应首先区分分离细菌是否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 才能确保为临床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病原学检验结果。肉眼观察痰液的颜色、黏度、有无血丝和是否呈脓性。
有的临床医师缺乏有关临床微生物知识, 如对目前临床上已占相当比例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不甚了解, 竟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对该菌无效的药物治疗其感染, 以致延误病情, 丧失了宝贵的抢救时机。为明确病原菌, 需积极有效地采集标本送细菌培养, 且应尽力争取在投用抗菌药之前完成。
培养前作涂片染色检查, 有时可更快地获得初步结果。伤口感染和脓肿宜以注射器吸取脓液和分泌物。定期更换长时间放置的静脉导管时, 应留导管头送细菌培养。腹腔脓肿与深部脓肿需同时作需氧菌与厌氧菌培养。烧伤创面与引流液作细菌定量培养有利于鉴别致病菌与污染菌。不宜直接取胆汁、开放性和慢性伤口的脓液作培养, 应取病变的胆囊壁和相应组织。
针对病原菌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必须要做到: (1) 应该有严格的用药指征。知道抗生素使用的禁忌证。 (2) 假如监测出有细菌, 最好能做药敏实验。 (3) 保持足够的用药, 同时坚持服药, 但是孕妇、老人或儿童等要对抗生素的用量上比成人要轻。 (4)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情况, 选择合理搭配其他药品。如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单纯的使用一种抗生素达到血液所需要的浓度药剂量会太大, 对患者不良反应较大, 患者难以忍受, 便可联合使用另一种抗生素而减少该药用药, 从而达到同样治疗效果。 (5) 假如目前使用的某一种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那就要从抗生素的用量、给药时间、给药的途径、自身免疫功能差等方面入手考虑。 (6) 有皮肤病患者避免局部外用抗生素, 以免发生过敏情况。
本组资料显示, 本组80例患者共分离出菌株11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8株 (51.79%) , 革兰阴性菌47株 (41.96%) , 真菌7株 (6.25%) , 最常见的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耐药, 革兰阴性菌主要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4]。总之, 我院呼吸道感染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 多重耐药现象普遍, 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用药, 以缓解目前临床上多重耐药性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徐亮, 邱灿林, 龚萍, 等.2010-2012年韶关市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4, 14 (1) :124-126.
[2] 徐旭燕, 张艺, 施亚萍.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谱监测及耐药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18 (3) :569-570.
[3] 高景顺, 马海霞, 杨淑芳.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 :40-41.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下呼吸道疾病患者265例, 对其进行病原菌培养, 阳性120例, 其中男性69例, 女性51例, 年龄35~82岁, 平均年龄55岁。慢性阻塞性肺病83例, 支气管扩张12例, 重症肺炎11例, 肺癌并阻塞性肺病9例 , 其它5例。
1.2 方法
在120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 共25例支气管灌洗, 95例痰培养。采取了传统的手工法对痰进行检测并对其培养分离。另外,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tek-32,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 鉴定与测定培养阳性者的细菌与药敏MIC。
2 结果
最终结果显示, 革兰氏阴性菌中细菌培养阳性71例 (71/120) , 革兰氏阳性菌36例 (36/120) , 真菌13例 (13/120) .各种病原菌的种类及数量具体分布如下: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26例 (26/120) , 大肠埃希菌11例 (11/120) , 克雷伯杆9例 (9/120) , 不动杆菌7例 (7/120) , 棒状杆菌6例 (6/120) , 奇异变形杆菌4例 (4/120) , 其它革兰氏阴性菌菌8例 (8/120) ;革兰氏阳性菌:肺炎链球菌11例 (11/120) , 化脓链球菌9例 (9/120) , 溶血链球菌5例 (5/120) , 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 (4/120) , 唾液链球菌3例 (3/120) , 表皮葡萄球菌2例 (2/120) , 粪肠球菌2例 (2/120)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药物都有高度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只是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定、三唑巴坦、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 而对头孢唑啉钠、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达100%。革兰氏阳性菌对一、三代头孢菌素和氨苄青霉素有较强的耐药性, 对万古霉素敏感, 其次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3 讨论
由于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在治疗下呼吸道疾病时, 如果对病原菌的种类认识不清, 那么在使用抗生素时便会失去了针对性, 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能会延误病情。所以治疗下呼吸道疾病时检测细菌的种类以及对其敏感的药物非常重要。我们的检测结果表明, 下呼吸道致病菌株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共有71例 (71/120) ,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 有26例;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 有36例;真菌13例;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下呼吸道疾病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此菌耐药性日益突出, 具有分布广、容易发生变异、生存能力强等诸特点[1]。试验表明, 铜绿假单胞菌只是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定、三唑巴坦、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 而对头孢唑啉钠、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达100%。由于药敏实验的检测结果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在结果出来之前可以优先考虑应用头孢他定、头孢哌酮或加酶抑制剂舒巴坦钠或克拉维酸。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看, 占有较大比例的真菌感染, 其检出阳性率在导致肺部感染的合并有肺以外脏器疾病的检测中更为显著。事实上, 在住院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 真菌感染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考虑其主要原因, 应当是与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危重的患者在ICU中广谱高档抗生素的长期且大量的应用有关。真菌感染的致病力最强而危害最带的最主要致病菌, 就是白色念珠菌。因此, 若在治疗过程中, 病患出现发热、痰呈拉丝状且粘稠而不易咳出、治疗使用抗生素而无效时, 建议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并针对此情况采用相应的抗真菌治疗[2]。总之, 为了有效的治疗下呼吸道疾病同时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对患者进行病原菌种类的分析以及药敏实验非常重要, 这对临床上合理选用抗生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我院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不同种类的病原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病原菌培养阳性120例患者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种类鉴定, 以及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革兰氏阴性菌中细菌培养阳性71例 (71/120) , 革兰氏阳性菌36例 (36/120) , 真菌13例 (13/120) , 所分离的病原菌对多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结论 在对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时, 应对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检测, 这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又宁, 李铁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组成耐药现状及对策[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3, 3 (22) :281-283.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所有社区获得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653例,包括首要诊断或次要诊断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但院内感染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14例,女739例。分为3个年龄组,其中婴儿(1个月~1岁)652例,幼儿(~3岁)549例,儿童(~14岁)452例。急性支气管炎(635例)、毛细支气管炎(64例)、肺炎(711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43例)的诊断标准参照褚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指定的标准。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
患儿在入院当天采用负压吸痰器吸取鼻咽分泌物:无菌吸痰管从单个鼻孔插入7~8 cm达鼻咽部,将导管连接于吸引泵,通过负压吸引足够的分泌物,用2 m1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标本迅速送实验室进行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
1.2.2 细菌培养
采用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巧克力平板(5%~10%CO2)进行培养,革兰氏染色、进行相关酶的试验观察菌落,对培养阳性的致病菌进行全自动/api鉴定、培养。
1.2.3 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抗体检测
在入院时应用抗生素前静脉采血3 ml,采用IFA(间接免疫荧光法)同时检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血清Ⅰ型、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Q热立克次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肺炎衣原体等9种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血清Ig M抗体,操作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仪器为日本OLYMPUS-BX60荧光显微镜,试剂由西班牙Vircell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检测结果
1653例ALRI患儿中检出病原菌患儿617例,菌株792株(175例细菌混合感染),阳性率为37.33%,其中检出革兰阴性菌539株,68.06%(539/792),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40.15%(318/792)、卡他莫拉菌16.54%(131/792),大肠埃希杆菌4.67%(37/792),肺炎克雷白杆菌3.16%(25/792)、铜绿假单胞菌1.26%(10/792),鲍曼不动杆菌2.27%(18/792),检出革兰阳性菌株243株,其中肺炎链球菌149株、表皮葡萄球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5株,分别占阳性菌株的61.32%(149/243)、7.82%(19/243)、30.86%(75/243);其他菌l0株,占1.26%(10/792),各年龄组病原菌分离情况见表1。本次发现β-内酰胺酶阳性的流感嗜血杆菌123例,β-内酰胺酶阳性卡他莫拉菌99例,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有24例,卡他莫拉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12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3例,未见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例
2.2 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1653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184例,阳性率11.13%,病毒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达到45.11%(83/184),其次是腺病毒为25.54(47/184)和乙型流感病毒21.20%(39/184),最低是副流感病毒,占8.15%(15/184),本次实验未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
2.3 非典型病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1653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335例,阳性率20.27%,肺炎支原体占首位,达到51.34%(172/335),其次是嗜肺军团菌为29.85%(100/335)和肺炎衣原体15.82%(53/335),Q热立克次体最低3.88%(13/335)。
2.4 混合感染情况
ALRI患儿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标本中混合感染245例,混合感染率22.96%(245/1067)。混合感染标本中病毒混合细菌感染13例,以混合流感嗜血杆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共6例,流感嗜血杆菌及腺病毒3例,肺炎链球菌并呼吸道合包病毒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细菌混合感染173例,为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45例,流感嗜血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流感嗜血杆菌及大肠埃希菌23例,流感嗜血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5例,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43例,流感嗜血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及卡他莫拉菌34例,肺炎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卡他莫拉菌5例;未检测到病毒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细菌35例,为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支原体18例,肺炎链球菌及肺炎支原体混合7例,卡他莫拉菌合并肺炎支原体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肺炎支原体2例,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道合包病毒感染2例,肺炎支原体合并嗜肺军团菌感染3例;嗜肺军团菌及流感嗜血杆菌11例,嗜肺军团菌及卡他莫拉菌7例,嗜肺军团菌及肺炎链球菌4例;有2例患儿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3 讨论
ALRI是我国儿科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患儿死亡的重要病因。据统计中国大陆儿童5岁以下肺炎发病率为:0.06~0.27次/人年,死亡率:184/10万~1223/10万[1]。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小儿肺炎的发生率、死亡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小儿肺炎在我国儿童的死亡原因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儿ALRI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并造成社会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对小儿ALRI进行病原学检测,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降低ALRI发生率和病死率,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小儿ALRI病原体多样,主要有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本研究显示潮州地区小儿ALRI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且有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异[2,3]。
本研究发现,病毒是小儿ALRI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本地区小儿ALRI病毒阳性率小于苏州[2]、昆明[3]、深圳[4]等地区。潮州地区小儿ALRI最常见的病毒为呼吸道合包病毒,与苏州、昆明等地区报道相一致,不同于深圳地区为流感病毒B;其次为腺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统计结果显示,患儿年龄越小,病毒感染的阳性率越高,本次调查未发现本地区小儿有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
本次研究显示,细菌是潮州地区小儿ALRI最常见的病原体,这可能与本地区农村患儿较多,卫生环境差,且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高有关。本研究共发现细菌感染617例,菌株792株,175例细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28.36%,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要高于革兰阳性菌,是潮州地区小儿ALRI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流感嗜血杆菌是感染率最高的细菌,感染率为40.1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与其他地区的报道有一定的差异[2,3],其可能原因为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可导致致病菌重新定植引起感染,从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的减少,因此革兰阴性菌感染逐年增多。药敏试验显示本地区ALRI患儿感染细菌的耐药率高,这与国内报道的各地区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高相一致[5,6]。因此,应当重视本地区儿童ALRI细菌谱及其耐药性的监测,这对指导本地区ALRI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已成为本地区ALRI的重要病原体。近年研究表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所占比率逐年增高,支原体肺炎在流行期间可占到小儿肺炎30%[7]。邓继岿等[4]的研究显示,在深圳地区,不管是支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支气管炎还是毛细支气管,MP的检出率均是最高的,由此可见肺炎支原体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另外,本组ALRI患儿嗜肺军团菌与肺炎衣原体的发病率也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小儿的门诊就诊数、住院数和病死数中都居高不下,尤其是农村广大患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且不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有所差异,且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监测,督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不仅可以提高目前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疾病的防控,减轻家庭社会负担。
摘要:目的:探讨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653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抗体。结果:1653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067例,病毒感染184例,细菌感染617例,支原体感染172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00例,衣原体感染53例,Q热立克次体感染13例,混合感染245例。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5.11%),细菌则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40.1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8.81%)和卡他莫拉菌(16.54%)。结论: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是细菌,其次是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病原学
参考文献
[1]官旭华,Benjamin J S,Wenkai L,等.中国大陆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1985-2008年中英文文献的系统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4-19.
[2]万凤国,陶云珍,张学兰,等.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909-911.
[3]吴茜,倪林仙,李杨芳,等.昆明地区2457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85-488.
[4]邓继岿,郑跃杰,袁雄伟,等.深圳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监测[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3):249-251.
[5]邓秋连,邓力,谢永强,等.广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和血清分型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5):362-365.
[6]杨永弘,陆权,邓力,等.四地儿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抗生素敏感性监测(2000-2001年)[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 (8):461-466.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60例病原体不明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个月~7岁, 平均年龄 (4.25±0.32) 岁。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个月~8岁, 平均年龄 (4.36±0.75) 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0 mg/ (kg/d) , 分两次,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每次最大使用剂量为1.2 g, 持续治疗4d, 4 d后, 取同等剂量颗粒, 给予口服, 持续治疗3天。
观察组:取10 mg/ (kg/d) 阿奇霉素,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持续治疗4 d, 4 d后, 取同等剂量阿奇霉素颗粒, 给予口服, 持续治疗3 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阳性体征与症状均消失, 白细胞分类与数量均显示为正常。有效:患儿体温与正常体温接近, 白细胞分类与数量改善明显。无效:患儿体温明显下降, 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疾病有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治愈患儿24例, 治疗有效患儿5例, 治疗无效患儿1例, 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治愈患儿19例, 治疗有效患儿4例, 治疗无效患儿7例, 总有效率为76.7%,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如表2所示, 观察组中有3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呕吐1例, 腹泻1例, 腹痛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中有6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腹泻3例, 腹痛1例, 呕吐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较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包含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 常见临床症状有咳嗽、咽痛、发热、肺部啰音, 病毒感染率非常高, 约为原发病的90%[2], 极有可能诱发继发细菌感染。现阶段主要利用抗感染药物为患儿进行治疗, 因患儿抵抗能力差, 身体器官尚未成熟, 因此, 抗生素的应用需经过合理选择[3]。抗生素若能够得到合理使用, 则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缩短患儿治疗时间, 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阿奇霉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非常高, 与同期血清浓度相较, 阿奇霉素组织浓度更高, 尤其在肺脏、扁桃体中的浓度更为突出[4]。药物半衰期可超过1 d, 患儿每天只需服用1次药物, 部分患儿可每天静脉给药2次。
据相关资料显示, 大环内脂抗生素不仅具备良好的抗菌作用, 还能够使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大大增强, 对于其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 减少多细胞因子的产生, 有利于降低炎症发生率[5]。阿奇霉素对于胃酸降解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在胃酸中处于稳定状态, 有利于促进肠道吸收, 延长半衰期, 增强组织穿透性。药物在肺组织中的浓度非常高, 组织浓度可高出血液浓度15~50倍。口服阿奇霉素后, 药物可被迅速吸收, 抗菌普广, 胃酸稳定, 在此类抗生素中, 最长半衰期可达到70 h, 用药疗程短, 可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6]。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利用阿奇霉素治疗后, 有3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与头孢拉定相较, 阿奇霉素具备更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阿奇霉素的使用让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 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后,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 表明通过利用阿奇霉素治疗, 患儿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这种药物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它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可有效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促进患儿疾病的好转,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呼吸道感染药物治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60例病程>5 d, 病原体不明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有24例患儿治愈, 5例患儿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有19例患儿治愈, 4例患儿治疗有效, 总有效率为76.7%,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奇霉素在小儿呼吸道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有利于促进疾病好转,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娜, 王健, 胡思源.中药及天然药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技术要点[J].药物评价研究, 2012, (4) :312-314.
[2]陈玲玲, 林奕浩, 周曙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7) :19-20.
[3]阎丽.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13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师, 2010, (30) :120-121.
[4]李彩霞, 王小英, 杨人菊, 等.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 :37-38.
呼吸道病原微生物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