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行为范文
护士长行为范文(精选10篇)
护士长行为 第1篇
1 接受自己和周围的人
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既要接受好的方面, 也要接受不好的方面, 客观的评价、宽容、理解他们, 同时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现状, 可避免自卑、焦虑、恐慌等消极情绪的发生。
2 遵循人际交往“黄金规则”
“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尊重、真诚、平等的对待他人, 经常进行换位思考, 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信护士长与护士之间不仅是领导者与被领导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合作关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护士, 及时发现她们的优点, 给予肯定鼓励。
3 及时沟通
3.1 与护士的沟通
根据上级部门要求与护士一起制定实际可行的工作标准, 及时将上级会议精神、信息等传达给护士, 倾听护士的心声, 解决实际问题。护士出错时不可当众批评, 可进行单独谈话, 询问原因。如属于护士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作为一个课题, 对事不对人, 所有护士进行讨论找出一个最佳方案, 形成书面文件。建立护士纠错本, 如再出错详细记录姓名、时间、出错的地方、原因、是否已经改正等, 作为以后奖惩依据。
3.2 与上级领导沟通
护士长定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 客观地指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听取领导意见。对需要领导解决的问题, 至少提出三种方案, 分别讲出优缺点供领导参考, 争取及早解决。
3.3 与其他科室人员的沟通
护士长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以文字、数字和口头形式告知, 寻求他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看法等, 并不断加以改进工作。
4 改变认知
4.1 识别不合理信念
工作中护士长常会要求护士或其他人应该或必须怎样做, 如果做不到自身会产生不良情绪, 其实这就是不合理信念, 具有极端化思考、低估正面信息、绝对化要求、应该、必须等特点。
4.2 制作应付卡, 转变为合理信念
如护士长发现护士没有执行正规操作, 指出时护士又有很多理由会很生气, 此时可制作一张应付卡, 内容为:护士长有义务指出护士操作不当的地方, 正规操作是护士的工作职责;护士长及时发现并指出, 这是很正常的, 所有的护士长都会这样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或许护士不太熟悉等。并由此转变为合理信念, 人无完人, 护士长非常希望或想要护士执行正规操作。这样即便护士达不到要求, 护士长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 而不是过分强烈的怨恨他人。然后对情绪进行评级, 认为不再生气时了解情况, 进行说服教育, 加以改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 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只有改变不合理观念, 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 才能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5 经常反思
遇到问题三思而后行, 回顾处理问题的经验, 客观的判定哪些能得到认可哪些欠妥当, 运用大家比较接受的方法, 同时对工作注意学会自我批评。
6 讨论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长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管理能力, 熟练的操作技术, 为了适应角色护士长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积极乐观地看问题, 努力提高心理素质, 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团结、富有凝聚力的团体, 降低心理压力, 以保障身心健康, 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长除做好本职工作外, 还要配合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加上生活中的压力, 会导致过高的心理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心理学知识, 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可有效降低心理压力, 从而促进护士长的身心健康, 提高医院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士长,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潘淑琴, 徐波, 潘琦.北京216名护士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2.
护士行为举止要求 第2篇
1.举止沉着稳重,动作敏捷果断,不得慌张、懒散、懈怠、轻佻草率,不在工作场所大声言谈、嬉笑、打闹。
2.走路、开关门窗、做各种治疗要轻柔有序,应尽量减轻对病人的影响。
3.回答病人询问应耐心礼貌,走路遇见病人应礼让病人先行。4.上级领导检查(含值班护士长查房)应站立迎送,回答提问应立正,交接班、查房期间不得勾肩搭背、交头接耳,不得接打私人电话;上班期间接打私人电话不得超过5分钟。
5.上班时间不得在病房、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吃东西及看非业务书报。
护士受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第3篇
1攻击和暴力行为
关于攻击行为及其表现形式,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对攻击行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挫折-攻击"理论创设者Dollard认为,攻击是以给行为所指向的人造成伤害为目标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以给攻击对象造成伤害的意图为前提。而攻击行为的后果定义强调,应以个体的攻击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后果作为攻击界定的标准,即攻击是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这一行为后果定义将一些非有意的造成伤害的行为也包括在攻击行为之内。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认为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攻击。Barron(1977)指出攻击是任何形式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另一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综合这些定义,本研究认为,攻击的定义是: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外显的行为,攻击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有意性、伤害性、违背他人意愿性以及外显性[1]。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主要在于,暴力行为可能导致犯罪,并且倾害的对象不止是个体还有可能是财物等,倾害程度也将是深远和严重的。攻击行为主要有语言攻击,身体攻击,主要用于心理学领域中。而暴力行为包括污辱、攻击、折磨、威胁、伤害他人身体、性攻击、破坏医院/个人财产、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等,主要用于法律层面上。
国际护士协会(ICN)指出“护士可能受到的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2]。美国宾州有研究发现,急诊护士在一年中至少遭受过一次身体伤害[3]。2001年美国护士协会的网上调查显示,17%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受到身体上的攻击,57%护士曾被威胁或辱骂[4]。2004年在对广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758名护理人员的调查中发现,在过去1年内至少遭受过1次工作场所暴力的有457名,暴力发生率为60.3%,其中护士和助理护士的暴力发生率分别是59.8%和63.1%。在各种暴力类型中,语言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8.8%;身体暴力发生率次之,为8.6%;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4.9%[5]。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993-2005期间,输液室发生工作场所暴力共计561起,其中护士受到威吓或辱骂426起、殴打17起、干扰正常工作秩序90起、破坏医院财产22起、其他6起[6]。
仔细分析以往研究后可以看到,对护士遭受暴力行为及倾害的研究很多,这种研究有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在将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作出一定区分之后,接下来试图就只专门研究护士所受攻击行为。
2护士所面对的攻击行为分析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在于借此以了解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行为的发展过程。本研究则以护士为研究对象。
2.1情绪愤怒容易引发攻击行为
早期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具有先天性的,是一种本能。但是现在已经认识到攻击行为的产生,是需要意识来支配的,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攻击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攻击行为的内容或类型除前面提及之外,心理学中对其还有两种普遍性认识,即,包含了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敌意性攻击往往带有愤怒,冲动,是一种“热”攻击行为,而工具性攻击是具有计划和目的的,是一种“冷”攻击行为。
在护士工作期间,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是攻击行为的发起者,他们对护士的攻击行为具有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但一般来说,前者最突出和明显。具有敌意性攻击行为的一方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情绪上愤怒。医院各个单位中,输液室往往是受投诉最多的部门。这不仅仅是因为输液室护士直接面对各种患者及其家属,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甚至愤怒。因此,医院环境下,容易引发情绪愤怒的情况有:1)地点上,在输液室、急诊室、手术科室、精神病病房、候诊室及老年科等,走廊、房间等灯光暗淡处。2)时间上,患者长时间候诊时,候诊或就诊室过度拥挤时。3)其他情况,夜间或中午等人手不足时,护士单独为患者治疗护理时。
医院环境下,患者及其愤怒产生更为细致的原因又主要是由于:1)护士技术引发,这是最为关键的导火索。2)医院管理因素。医院护士缺编,高峰时无法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造成患者的不满。3)对医院和护士的信任和理解程度。人们对医方由传统十分尊重的“感恩”和“宽容”转变成如今更多的是“提防”和“埋怨”,使患者对医院信任度下降。把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下降扩大化,社会对医院及医务人员产生了信任危机。
2.2攻击行为模式分析
Anderson(2002)的攻击模型比较好的解释了攻击行为产生的机制。该模型关注情境中的人。提出人格和情境为输入变量,认知、情感和唤醒过程是输入变量赖以发挥作用的中介变量,行为产生依赖潜在评估和决策过程[7]。
攻击模型(Anderson,2002)
模型中的人格指,信念、特质、态度和价值等。情境包括,攻击线索、挑衅、挫折、药物等。输入变量会影响人的内部状态,随后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唤醒进行评估和决策后,可能产生冲动行为或者深思的行为。攻击的后果必将促进对情境和情境下的人格重新评估和建构。这个模型是个循环式的。
由上述模型知道,情境和情境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护士对周围情境的创设和自我的情绪、认知的调整和控制就非常需要了。一般认为,攻击者大多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寻求刺激、缺乏自信与自尊,应付现实与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不良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仔细观察他们行为,对他们的人格类型进行主观快速归类。对精神病患者则要有更大的耐心。
其实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还是很复杂的,总体而言,存在本能论、习得论和认知论三种观点。前面介绍的攻击行为模型属于认知论,这个理论是新近出现的。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模型也属于这个理论,即攻击性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模型认为,个体面临某一社会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或环节: 第一步,对输入信息的译码(decoding);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将直觉到的信息与他过去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第三步,寻找反应;第四步,决定反应;第五步,反应阶段,执行自己的选择。在解释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时,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或使他养成一贯的攻击性[8]。
参考文献
[1]方小平,苏大心理学硕士论文,2009
[2]JudithAO.2001年国际护士会主题:联合反对暴力[J].中华护理学会会刊,2001,(4):1-32.
[3]Vittorio DM. Framework guidelines for addressing workplace violence in the health sector(2002)[EB/OL].http://www.who.int.2004-12-13
[4]Carol A. Protecting yourself from violence in the workplace[J]. Nursing,2002,6:58-63
[5]杨巧红,肖丹.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况调查及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2):203-204.
[6]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5,6(4):228-229.
[7]杨光辉等,攻击的结构与测量范式[J],心理科学,2010,33(4):922-924
[8]杨慧芳.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2):244-245.
浅谈护士的语言行为与护士形象 第4篇
1 护士外在形象
护士的外在形象, 包括形体相貌、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 是患者家属的第一直观印象, 代表的是医院的形象、实力和水平。因此, 护士必须重视自我形象的建设, 规范工作中的语言和行为。
1.1 仪表规范
按卫生部要求来制定工作服, 要求燕帽、工作服保持整洁无皱褶, 短发不过肩, 长发盘发髻并统一网兜发饰, 发夹不夸张;不佩戴首饰, 穿浅色或肉色袜子, 鞋要合脚;表情自然大方、亲切, 适宜微笑, 淡妆上岗。
1.2 语言规范
语言能反映人的性格、情绪和意向, 代表人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患者对护士、对医院的认可和信任度。护士应讲究文明礼貌, 说话吐字清晰、语调适中、语气自然。接听电话及时, 致意说“您好”并自报门户, 注意回应问候, 不在通话中大声谈笑;结束通话应符合电话礼仪要求, 亲切致再见。接待患者家属, 进行语言交流时应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1.3 接待患者礼仪
站立接待患者及家属, 双手接过患者的入院通知单, 热情问候患者, 安慰家属。耐心详细介绍住院须知, 送患者入病房, 协助整理用物。
1.4 护士、医师、患者间礼仪
在工作场合, 护士每天第一次与医师、患者或其他护士见面应亲切问候。尤其要注意的是对医师的称呼要恰当, 要符合身份、职称或职务, 请医师帮忙时要用礼貌用语并致谢, 护士间亦应如此, 下班前主动与患者道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鼓励、安慰患者, 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这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院的信赖度[2]。
2 护士行为规范
护士的行为是护士形象具体化的体现, 护理行为规范是护理安全的保障, 与患者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护理组织系统, 根据《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条例》依法管理护理人员, 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依法执业, 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配备护士, 满足实施等级护理和患者安全的需要, 保证护理质量。
2.1 建全护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 制定各种护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各项技术、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制定护理工作质量评定标准;加强三基三严培训, 开展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定期进行绩效考评,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2 完善护理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
(1) 规范早交班制度:每天早会站立交班, 按礼仪规范要求规定站立位置, 科主任、护士长、交班医师和夜班护士并列主宾位置, 其余人员按职务职称高低依次分列左右两侧, 以右为尊;其他护士环形站立在主宾位置对面, 站姿必须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由夜班护士、医师报告前24h整个病区动态, 要求交班护士熟悉整个病区患者病情, 交班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 制定护士健康教育工作流程:要求患者入院后2h内完成住院须知宣教工作, 入院后3d内完成疾病知识的宣教, 特殊检查、治疗和操作必须在执行前进行宣教, 出院指导应当天完成。定期更换科室板报内容, 适时宣传疾病的防治知识, 行文要通俗易懂。达到预防保健, 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护理精神建设
3.1 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反映护理人员的独立人格, 是医院护理自身的特点, 体现护士的主体意识。如全院护士的应急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护理观念的转变等。
3.2“慎独”精神
这就要求护士在没有或不用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仍能坚守信念, 自觉、自愿地遵守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和医疗、护理行为标准, 形成高尚的护德和高洁的护风。慎独是一种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方式, 是积极的自我行为方式, 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3 协作精神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机构, 医疗质量、效果需要医、药、护、技、后勤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护士要培养整体大局的意识, 使医疗、护理工作相辅相成。改变机械执行医嘱的被动服务方式, 将医护共同的信念、目标、理想、借助精湛技术和优质态度这个载体传给患者, 激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早日康复。
3.4 关爱患者
护士在工作中对重要治疗、护理应履行告知义务, 实事求是地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情况。应从患者、家属的角度去考虑保护患者的隐私权[3], 不在公共场合上下班途中讨论患者病情, 更不能泄露患者隐私。这是护士精神、气质的要求, 也是护士必备的行业素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 护士的形象应是文雅大方的外观、规范的工作程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统一是医院的品牌形象, 抓好护士形象建设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之重, 通过潜移默化导向作用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信赖感和依从性[4], 自觉自愿地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身心维持在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状态,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 树立良好的护理行业形象, 是社会和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是护理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 是护理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要求。本文仅就护士外在形象、行为规范、护理精神等方面略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护士,语言行为,护士形象,护士文化,体会
参考文献
[1]石梅.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军医, 2007, 10 (15) :56.
[2]段亚平, 弯群丽, 刘琼, 等.医院文化建设与护理管理之我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9 (1) :27.
[3]吴明英.创建护理文化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 19 (3) :129.
导诊护士行为规范 第5篇
1、坚守工作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准时上下班,不脱岗,不闲谈,不干私活(手机上网、聊天、看视频)。
2、导诊台的护士上岗必须仪表整洁,符合护士着装规范,佩戴胸牌上岗。
3、导诊台护士保持良好的护士行为礼仪,保持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准翘高脚。
4、导诊护士在接待患者时,不准坐着与患者说话,应该有礼貌的站立交谈,以体现文明服务。
5、热情主动接待患者,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当时解答不了的,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对来台咨询的每一位患者做到“来有应声,走有送声”。
6、导诊台的护士必须使用文明用语,接待每一位患者要用“请”字当头,说一声“您好”,严禁使用禁语,如:不知道、不清楚……等。
瓮安县人民医院
人文护理与护士关爱行为 第6篇
1.1 人文的内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1.2 人文护理的概念
人文护理就是“以人为本”, 应该是指护理各种文化现象, 核心是护理, 现象是“护理人文”。体现了整体护理的宗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
2 人文护理的构建
2.1 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以提供品味护理, 创造满意病房”为工作中心, 遵循整体护理的原则, 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营造社会尊重、患者满意、同行认可的护理服务品牌。
2.1.1 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良好的病区环境是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运行, 促进康复的重要条件。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是护士工作的责任, 是创建人文医院的重要条件。
整洁: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疗养环境。具体措施为: (1) 物品用后应及时归位, 养成随时保持整洁的习惯。 (2) 病室定期除尘, 每日采取湿式清扫法清洁床铺两次; (3) 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要按规定分开处理; (4) 严格管理非患者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安静: (1) 根据WHO及我国制定的噪音标准规定, 特别是安静区 (医院) 的噪音不超45Db。 (2) 医务工作者应穿软底鞋, 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关门窗轻、操作轻。 (3) 门及桌椅应钉橡皮垫, 以减少噪音。 (4) 病室应分“重患室”和“普通病室”, 以免病情变化影响其他患者休息。舒适:舒适的环境可以使患者感到精神舒畅、安全放松、心情舒畅。温度、湿度: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 新生儿、老年人的病室以22~24℃为佳, 适宜的病室湿度以50%~60%为佳。通风:有效的通风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适宜方法。具体的方法为:根据季节, 冬季每天一般通风30min左右;开窗时要注意避免对流, 以免患者感冒。阳光:适宜的阳光还可以增进患者的体质, 尤其是冬季的阳光, 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 激发情趣。安全:人文护理工作中应全力消除一切危险事件发生, 加强安全意识, 消除不安全因素。 (1) 防止意外伤害如浴室及洗手间可设警示牌, 防止患者跌倒;昏迷或躁动的患者应加床档或约束带, 防止坠床;固定好暖瓶及吊瓶架, 防止意外发生。 (2) 避免医源性损害。如由于责任心不强引起的医疗事故;护士态度蛮横, 使患者内心受到伤害。 (3) 避免交叉感染: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 明确责任, 防患于未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观:
环境美:病区环境的设计应清新、明快、统一、和谐。病区外应种植花草树木;病室内应有洁白的墙壁, 暖色的窗帘和洁净的床铺, 构成一种整洁、恬静的氛围, 陶冶患者的情操。
生活美:患者初次来到医院, 对周围的环境难免感到陌生, 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沟通, 把微笑送给患者, 消除患者的顾虑, 热情迎接患者;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情况, 称呼患者;对待患者举止文雅, 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体贴和关怀, 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
2.1.2 创造温馨的人际环境
人文护理的核心是:为患者着想, 保护患者的权利。处理好护患关系:人文护理是调节护患关系的润滑剂。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决于护理工作者的正确医学观和道德观。护士必须做到: (1) 各项护理工作都以“患者”为中心, 一切从患者的需要考虑, 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满足患者需求, 态度和蔼, 对待患者如亲人一样。 (2)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详细说明各种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 并签署告知书,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 (3) 护士应诚恳对待患者, 与其建立信任, 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要尊重和维护患者享有的权利: (1) 平等治疗权; (2) 知情同意权; (3) 获得诊疗信息的权利; (4) 要求保密的权利; (5) 因病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加强探视、陪伴制度的管理
每周六及周日为探视时间, 其余无特殊情况不予探视。陪护率一般要求控制在5%左右。
3 人文护理的应用
3.1 人文护理在急诊的应用
急诊科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窗口。其具有突发性事件多, 患者病情复杂, 季节性强, 同事间要求协作性强的特点。我院急诊科护士技术娴熟, 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机敏果断, 反应敏捷。秉着“生命至上”的原则, 认真询问患者病史, 细心观察病情, 热心安慰家属, 与时间赛跑, 抢分夺秒地救治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 简化工作程序, 开设“绿色通道”, 根据病情采取预检分诊制度, 首先救治重患, 严密观察病情, 积极采取应急措施, 使患者转危为安,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人文护理在病房的应用
病房是护理人员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主要场所。在基础护理中, 护士应提高人文素养, 树立关怀照顾理念, 重视细微基础护理, 使护理服务人性化, 使关怀照顾贯穿其中,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从一个片面体现了人文护理。我院护士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的原则, 做到患者入院热心接, 患者住院真心待, 患者需求尽心帮, 患者护理精心做, 患者出院诚心送。做到“五个一”服务, 即第一时间将患者接到床边, 说好第一句话, 落实第一顿饭, 送上第一壶水, 做好第一次入院宣教并送上爱心联系卡, 入院次日再次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 重复了解患者需求及个性、心理特征, 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打下基础。为了使卧床患者卧位舒适, 病区利用废弃的软袋盐水自制压疮垫。对老年、有跌倒史的患者, 病房内挂跌倒树, 提醒患者注意安全。病区内提供便民箱, 如针线包、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以方便患者。并取消家属护理, 做到“陪而不护”, 协助患者翻身、擦背、剪指甲、洗头等日常生活。与患者心贴心交流, 全程满足患者需求。
4 总结
护士长行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常年完成急诊量8904人次/年, 抢救危重患者2300人次/年, 急诊输液室患者65 930人次/年。科室人员包括护理工作者42名 (男2名, 女40名) ;年龄22~54岁, 平均 (32.0±6.7岁) ;科护士长、副护士长各1名, 带班护士长5名;主任护师1名, 副主任护师2名, 主管护师11名, 护师16名, 护士14名。由于近年急诊病房规模扩大, 护理管理团队扩大, 科室年轻护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急需提高, 这也对护理管理提出新问题。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急诊科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护理文书、护理技能操作质量及护理安全质量等) 存在问题和隐患, 制定实施护士长行为管理的措施。本科于2014年5月改变管理模式, 根据护士长管理能力、工作年限 (>5年) 、工作态度等指标选拔急诊科护士长, 经过定期培训考核通过后, 参与急诊科护理质控工作, 现报道如下。
1.2 护士长行为管理评价内容
1.2.1 护士长行为管理模式
护理管理实行护士长带班制和护理岗位责任制 (即科护士长-副护士长-带班护士-普通护士) , 科室行政管理和护理管理工作主要由副护士长完成, 并由带班护士长协助, 科护士长予以持续监督考核与改进。急诊科室实行24 h护士长带班制, 保证中午、夜间及节假日至少有1名带班护士长, 该制度采用四班制排班时间:白班、下午班、夜班, 夜班, 每班6 h在值班室待岗, 避免长期以来中午、夜间及节假日护士长不在岗, 护士长无法全面管理的局面发生。
1.2.2 护士长岗位内容与职责
护士长行为评价包括优质护理实施、一级质控、病房管理和业务培训4个方面。 (1) 优质护理实施:科护士长、副护士长、带班护士长及全体参与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方案和目标, 通过责任制整体护理对岗位进行管理和科学的绩效考核。带班护士长参与组织协调, 指挥抢救和护理技术指导等;检查各岗位职责执行情况, 尤其需加强中午、夜间及节假日等薄弱环节护理质量管理,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质量, 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新护士工作质量的监控,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协调负责各部门的相关工作;遇到成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 应按救援预案处理并逐级汇报。 (2) 一级质控:落实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原始资料客观真实, 对检查结果有循序渐进的质量改进, 评估重点、高危患者, 落实护理查房, 并定期征集并记录患者及家属意见, 有必要予以反馈。 (3) 病房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病房环境, 做到各种物品摆放规范, 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秩序良好, 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人性化措施。护士长主动深入病房, 掌握病房动态。对于当班在岗人员工作状况、危重患者抢救情况及特殊事件记录在交班本予以详细记录, 遇到特殊事件需重点交班等。 (4) 业务培训。结合急诊科特点制定分层级培训方案及计划, 定期针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并对其进行评价[7,8,9,10,11]。
1.3 观察指标
参考苗金红等[7]护士长行为评价标准 (包括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 , 随机抽查急诊科室的某一病区, 比较质控初一个季度和质控1年后第一个季度护士长行为评价扣分、整改前后质控抽查二级目录中重点项目的不达标率, 对患者、医护、科间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投诉事件和护患纠纷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长行为管理评价扣分比较
实行护士长行为管理1年后, 优质护理实施、病房管理、业务培训3个方面优于实施前 (P<0.01) , 但一级质控扣分有所上升,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分
2.2 质控抽查二级目录重点项目不达标率比较
与护士长行为管理干预前相比较, 干预后质控抽查二级目录重点项目不达标率大大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管理前后满意度比较
与干预前对比, 护士长行为管理干预后患者、医护、科间满意度均有较大的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此外, 护理投诉从9例减至3例, 护理不良事件从6例减少至2例, 无护患纠纷发生。
%
分
3 讨论
浅论护士行业形象与行为规范 第8篇
关键词:护士行业形象,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病人作为特殊的消费者, 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 护理工作已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奋斗的专业, 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护士的职责。规范护士行为, 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是护理管理刻不容缓的工作, 也是护理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应包括: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等。
一、不同层次的树立护士行业形象
树立护士行业形象,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表层次的外在形象建设、中层次的行为规范建设和深层次的护理精神建设。认真抓好各个层面的建设, 规范护理程序和护理行为,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护理安全, 认真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 增进健康的职责, 才能树立护士美好的形象。
护士的外在表观形象, 包括形体相貌、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 是病人家属的第一直观印象, 代表的是医院的形象、实力和水平。因此, 护士必须重视自我形象的建设, 规范工作中的语言和行为。
1、仪表规范
按卫生部要求规定工作服颜色, 要求燕帽、工作服保持挺括整洁无皱褶, 短发不过肩, 长发盘发髻并统一网兜发饰, 发夹不夸张;不佩戴首饰 (耳环戒指、手镯、手链) , 着浅色或肉色袜子, 鞋要合脚;表情自然大方、亲切, 适宜微笑, 淡妆上岗。举止从站姿、坐姿、走姿, 到拿椅子、入座离座、蹲下拾物应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端治疗盘时肘关节呈90度, 双手托盘底近端处1/3处, 拇指不得越近盘内缘, 盘子离躯干距离3-5cm, 腋、臂自然相贴;推治疗车时应双手扶车, 行进时要保持躯干挺直, 出入避免碰及他人;左手持病历夹, 病历夹与左手前臂掌侧相贴, 用右手翻开病历夹等。
2、语言规范
语言反映人的性格、情绪和意向, 代表人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病人对护士、对医院的认可和信任度。护士应讲究文明礼貌, 说话吐字清晰、语调适中、语气自然。接听电话及时, 致意说“您好”并自报门户, 注意回应问候, 不在通话中大声谈笑;结束通话应符合电话礼仪要求:亲切致再见, 长者、领导、病人和家属先挂断电话, 轻放话筒。接待病人家属, 进行语言交流时应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禁止对病人说“不”。让病人有受重视和被尊重感。
3、接待病人礼仪
站立接待病人及家属, 双手接过病人的病例、住院证等资料, 热情问候病人, 安慰家属。耐心详细介绍住院须知, 送病人入病房, 协助整理用物;在病人住院期间, 护士要主动询问病人是否需要帮助, 及时回应病人呼叫并尽快赶到病人身边, 因特殊原因不能立即回应的要致歉。
二、行为规范建设
护士的行为是护士形象具体化的充分表现, 护理行为规范是护理安全的保障, 与病人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 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护理组织系统, 严格执行准入制度, 依法执业, 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配备护士, 床护比要符合要求, 满足实施等级护理和病人安全的需要, 保证护理质量。
1、规范晨会交接班
每天晨会实行站立交班, 按礼仪规范要求规定站立位置, 科主任、护士长、交班医生和夜班护士并列主宾位置, 其余人员按职务职称高低依次分列左右两侧, 以右为尊;其他护士环形站立在主宾位置对面, 站姿必须符合礼仪规范要求。护士长主持晨会交接班, 问候致意在场人员。由夜班护士、医生报告前24h整个病区动态。要求交接护士熟悉整个病区病人病情, 交班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背诵交班, 参加晨会所有护士要集中精神听取交班内容。
2、床头交接班流程
护士长带领护士进入病房, 向病人问好。交、接班护士共同检查病人, 护士长向患者了解健康教育效果, 向患者道别。在交接班过程中, 要执行医疗保护制度, 有关病情预后、治疗方案等不在病人面前讨论。
3、制定护士健康教育工作流程
负责病人从进院到出院的健康宣教工作。要求入院后2h内完成住院须知宣教工作、入院后3d内完成疾病知识的宣教, 特殊检查、治疗和操作必须在执行前进行宣教, 出院指导当天或提前1d完成。制定出入院、特殊检查、治疗的宣教内容, 制定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定期更换科室板报内容, 适时宣传疾病的防治知识, 行文要通俗易懂。在日常治疗护理过程中适时适宜地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医学知识, 达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目的。
三、深层次的护理精神建设
1、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反映护理人员的独立人格, 是医院护理自身的特点, 体现护士主体意识。如:全院护士的应急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护理理念的转变等等。
2、协作精神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机构, 医疗质量、效果需要医、药、护、技、后勤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护士要培养整体的、大局的意识, 使医疗、护理工作相辅相成。改变机械执行医嘱的被动服务方式, 将医护共同的信念、目标、理想, 借助精湛技术和优质态度这个载体传达给病人, 激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尽快由病人转为社会人。
3、护士要尊重、关心、爱护患者
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利, 患者依法享有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 保密权、隐私权等。护士在工作中对重要治疗、护理应履行告知义务, 实事求是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情况。应从病人、家属的角度考虑去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而不是从医务人员的角度去考虑, 因医护患的隐私观点有差别。在实际工作中, 常出现护士为方便工作或习以为常, 无意中暴露了病人的隐私, 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 存在纠纷隐患。因此, 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时要注意遮挡病人, 询问病史或检查时请无关人员回避。不在公共场合如电梯、上下班途中讨论病人病情;不议论患者隐私, 更不能泄漏患者隐私。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这是护士精神、气质的要求, 也是护士必备的行业素质。
抓好护士形象建设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潜移默化地导向作用, 使病人及家属对医院产生信任信赖感和依从性, 自觉自愿地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 内外因结合起作用, 达到抗击疾病, 维护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桂平, 尹桂芝, 张爱华.浅析护理侵权及护患纠纷的预防[J].护理研究, 2003 (19) .
情景演示在护士行为教育中的应用 第9篇
1 具体做法
1.1 收集资料, 编写“缺陷剧本”
鼓励各个科室上报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服务方面的缺陷事件, 实行无惩罚的报告制度, 即对存在服务缺陷未引起不良后果的事件, 鼓励护士长上报, 但不做处罚, 避免护士长因担心科室扣分而隐瞒不报的现象。结合平时巡查病房发现的一些与规范相悖的言行, 进行整理, 编写成“缺陷剧本”。另外, 将实际护理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人为的设计成“缺陷”, 变成剧本。具体包括出入院病人的接待、操作前中后的沟通、健康教育、待人接物的礼仪、医护之间的沟通等方面。
1.2 排练小品, 实施情景教育
将“缺陷剧本”编排成小品, 在大科内每季度1次的安全教育会议上演出。演出的每个小品限时在10 min左右, 要求观看者找出缺陷的环节, 识别“缺陷服务”, 如入院接待病人时让病人自己去找病床、对病人的疑问不耐心解答、操作时“哑巴操作”, 不和病人实施沟通、接听电话时称呼对方“喂!”、接到电话询问有无空床时嫌麻烦故意推诿说“没有空床了”。或者在做健康指导、出入院宣教时只顾自己把要讲的内容机械快速讲完, 不管病人是否听懂、掌握, 或者对病人的提问不做具体回答、病人打铃说哪里不舒服, 不到床边了解病情就通知医生“某某床不舒服, 你去看看吧”等。小品演出后, 分小组进行讨论, 结合护理服务行为规范, 找出缺陷, 提出应该怎么做, 让护士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对与错”。通过创设的这些情节, 让大家在轻松有趣的情景中受到教育, 使大家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寻错, 提高学习及使用护理服务规范的积极性, 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 结果
自开展了“情景教育”以来, 全科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表扬信、口头表扬次数以及最满意的护士数量较上一年同期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另外, 通过对大内科160名护士调查显示, 98.5%的护士对此类培训方式感兴趣;94.0%的护士认为这样的培训方式更易掌握服务的规范;96.0%护士认为较以往的培训方式更能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95.0%护士认为通过观看、讨论, 更容易集中精神投入到培训学习中。通过“情景演示”, 增强了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 减少了日常工作中不规范的护理行为, 提高了服务质量, 也提高了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护士的服务态度欠佳或沟通技巧不当是护士被投诉的重要原因[1]。特别是新上岗的、低年资的护士, 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欠规范的, 被投诉了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有的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 不能及时给病人及家属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增加病人的痛苦, 增加病人的不满及投诉, 甚至导致护理服务缺陷的发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 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 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2]。强化就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通过“情景演示”, 让护士加深印象, 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规范的, 也是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或关键点, 从而对事件加以分析、认识和控制, 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服务, 避免常见的服务态度方面的问题出现, 减少或杜绝被动的服务行为, 强化优质服务意识。
随着人们对医学护理的要求提高, 护理服务的理念也要不断改进。少数的“服务明星”不能代表一个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只有护理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准提高了, 才能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所以, 应采用科学手段, 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来提高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护士工作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德利, 刘淑娟, 李瑞, 等.开展缺陷情景演示提高护患沟通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2) :58.
护士长行为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在我市三家基层医院工作的临床护士125名, 均为女性, 其中初级职称37名, 中级68名, 高级20名, 年龄18岁~51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经专家评价的开放式问卷, 对125名护士在2007年8月—2008年8月工作中自我保护行为进行不记名方式调查。发出问卷125份, 收回122份, 有效率97.6%。调查内容包括洗手情况、戴口罩、手套情况、回套针帽情况、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 措施简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每次回套针帽者达50.82%。护士错误认为回套针帽有预防作用, 自己抵抗力强, 不会被传染。说明基层护士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 防护意识淡薄, 措施简单。职业暴露是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 有关部门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及其管理。李可萍等[2]报告, 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的意外针刺伤, 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 同时指出, 0.004 mL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建议在我国护理院校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 在校教育注意强调注意自身安全不是不讲奉献, 戴手套不是怕脏嫌弃病人、不是不敬业行为, 从而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对在岗护士加强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等继续教育, 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可通过外出学习、院内讲座、远程教育等方式, 使护士掌握各种相关的职业危害知识, 认识正确采取各项防护措施的重要意义,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从根本上减少损伤的机会。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具有传染性, 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3.3 认真洗手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手套, 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脱手套后立即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 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据文献报道, 用肥皂水和清洗剂洗手可减少病源90%[3], 所以, 接触每位病人前后, 每次操作前后都要洗手, 手被血液、体液等污染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洗剂流动性清洗, 必要时消毒, 以达到预防的目的[4]。
3.4 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流程, 预防锐器伤
使用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 手持针头锐器时针头不要面向自己或其他人。在为不合作病人穿刺时应取得他人协助。不回套针帽, 必要时单手操作,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 使用锐器盒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2]。
锐器伤处理流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 (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消毒 (2%碘水, 75%乙醇) →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测 (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 必要时评估) →心理干预。
3.5 其他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 应戴防渗漏口罩、防护镜, 穿隔离衣, 减少通过破损皮肤而引起感染的危险。
4 小结
职业暴露重在预防, 关键在自我保护。将防护措施落实在操作中, 落实在日常行为细节中, 规范操作, 熟练操作技巧, 贯彻标准预防原则, 以确保护士身心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职业暴露,临床护士,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戴青梅, 刘素英.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94.
[2]李可萍, 庄英杰.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6) :571-573.
[3]陈长香, 李建民.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0) :19.
护士长行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