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建筑中庭范文
寒地建筑中庭范文(精选3篇)
寒地建筑中庭 第1篇
1 中庭空间和生态建筑思想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 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 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1]。中庭最早是出现于古罗马的建筑当中, 后经过时代和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 钢材与玻璃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中庭空间形态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时的中庭满足了建筑采光通风以及人们可以在中庭空间中自由活动的需要。现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建筑科学的不断进步, 中庭空间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随着人们对各种空间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态的更多关注, 中庭空间的生态性设计变得愈发重要。
中国的生态建筑思想首先体现在“天人合一”, 其实是人工营造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这其中包括类型学的引入, 如建筑多根据当地地形地貌进行布局,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现人造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采用当地建筑材料, 节省建筑经济成本, 且使建筑更具地域性;以及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建筑空间形态, 南方建筑多采用通透开敞的建筑空间形态, 北方多采用围合封闭的建筑形态以抵御寒冷气候的不利影响。生态思想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 寒地建筑中庭空间体现的生态性
2.1 顺应自然条件的建筑中庭空间形式
寒地建筑在满足适应寒冷气候的基础上, 如在寒冷地区建筑满足与风的夹角, 适应周围建筑布局以减少风对建筑单体的不利影响等上, 合理布置中庭空间的位置。首先, 简单的中庭空间形式可以分为五种:单边围合、双边围合、三边围合、四面围合及条状的“纯”形式中庭, 可以用于小型、单幢的建筑物中, 也可用于大型的建筑综合体中[2]。此外, 寒地建筑中庭的安排应尽量采光, 好的昼光是关键, 它包括直射日光和天空漫射光,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天然光源。中庭可以对直接射入的昼光进行缓冲性的调节, 重新使用昼光, 使摄入建筑内的昼光具有良好的光质, 并尽可能的摄入到平面进深最远处。当然一味的采光并非适合于寒地, 在夏日也应注意遮阳设施的使用, 包括智能遮阳等先进技术的使用, 其目的最后都是提高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
寒地城市的太阳高度角较高, 顶界面的自然采光效率远远高于侧界面[3]。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时候, 昼光照明很难被直接应用, 此时阳光刺眼而阴影太暗, 采用天窗便可以有效收集到天空上部的光线为人们使用;在北方地区, 也可以抬高天窗, 利用天窗的侧面采光, 天窗采光是最经济有效的收集方法。在采光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建筑能量的摄入, 除了平衡采光与得热的比例, 提高人工环境中的舒适质量。此外, 对于设置天窗的中庭空间, 其通高空间加强了建筑热压与风压拔风, 改善建筑自然通风能力, 由于中庭的平面面积对通风影响较小, 因此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以及空间使用效果来设置中庭平面的面积及平面形状。
2.2 中庭空间的缓冲过渡作用
任何直接与外部空间环境接触的界面对于建筑来讲都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 主要是缓冲来自自然环境的各种物理变化, 缓冲体表面抵御了这其中大部分的影响力。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可以解释这种缓冲过渡作用, 都是为了使系统能够适应外部环境而做出的内部结构的改变, 从而使建筑可以在外部气候强烈变化的过程中, 维持室内环境的稳定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缓冲过渡作用, 可以在入口设置两道门, 并让它们保持一定的夹角, 避免冷风的直接灌入。此外, 设置双层玻璃幕墙也很好的实现了热缓冲和风缓冲。
2.3 有生命的中庭
中庭作为一个人造的空间, 人们在刚开始感受这个空间时, 植物的出现往往能够联系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寒地建筑中, 为了抵御寒冷的气候, 传统寒地建筑多以封闭抵御的形式为主, 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中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封闭性, 但是除了能够具有通透采光性能以及过渡作用还不够, 必须有具有生命迹象的出现才能够让人们在室内感觉到自然生命力。
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的核心。需要站在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基础上, 将室外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寒地建筑中庭中的植物必须是以寒地建筑中庭空间环境的温度为基础而生长, 一般在中庭中适应于人体全年的温度状态往往适合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此外中庭空间引入日光的方式也会影响到植物的生在, 这需要注意植物的生理学, 选择适应中庭空间环境的植物, 同时合理布置人工照明, 避免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保持其健康成长, 改善室内绿化环境。
除了对一些自然景观的引入, 还应注意人文景观, 中庭空间的人文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性, 这也是中庭空间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4 适应性生态技术的应用
生态技术的适应包括两种情况:第一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根据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共同改造和重组而成;另一方面是指将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利用生态学的要求移植过来。适应性技术策略强调因地制宜与经济性, 在综合多种技术的基础之上与当地环境进行融合、共生, 注重综合效益, 促进建筑健康发展。其核心概念是基于寒地当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运用适应性技术改造中庭空间来更好的存在于寒地建筑中, 注重多种技术的协调使用, 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智能性的提高, 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注重这一技术所带来的建筑未来的性能;其次技术的发展方向走向规范化, 每一种技术都有其适应性与局限性, 如何在适应性的基础上走向规范, 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寒地建筑中庭的生态设计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气候以及生态自然环境也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因素, 在寒地应采用适应本地的中庭空间形态。中庭能够在建筑中引入自然环境、缓冲外来不利因素的同时丰富建筑空间, 设计者应该充分挖掘其生态理念, 在遵循尊重生态的基础上促进寒地建筑健康发展。
摘要:中庭空间作为当前建筑空间中比较普及的空间概念之一, 是连接室内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桥梁。其生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渴望在建筑内部能够寻找到自然环境的踪迹, 这就要求中庭空间在设计中植入生态理念。中国的生态建筑思想首先体现在“天人合一”, 主要表现在人工营造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本文旨在以东北寒冷地区的寒地特色建筑为基础, 探求其中庭空间的生态设计理念。
关键词:寒地建筑,中庭空间,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吴涛, 陈志龙.地下建筑中庭的景素构成[J].地下空间, 2001 (6) :108
[2]田先锋.建筑中庭热舒适度控制与节能设计[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4.
中庭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第2篇
1. 建筑中庭空间的概念
1.1 建筑中庭空间的概念
建筑是源于原始人类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或者风雨和寒暑所需要的栖身场所, 也就是空间。建筑从功能方面讲, 不仅要满足个人和家庭活动的需要, 而且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所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建筑空间就是人们通过物质材料将自然空间进行围隔所形成的人造空间, 供人类在这个空间内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和生活。建筑空间的要求首先要符合人类活动的功能需求, 除此之外, 还应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也就是说在建筑空间进行围隔时要满足审美的法则。并且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对建筑审美和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2 中庭与庭院的联系与区别
庭院是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室内建筑空间的延伸和扩展, 用于协调和丰富室内空间。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功能而设计并围合而成的空间, 所以室内空间的人工色彩较重。例如:办公的室内空间主要是用来工作, 商业的室内空间主要是用来购物;居住的室内空间主要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等。所以, 室内空间的功能设计比较单一。但是, 当人们在特定的空间完成某种特定的活动, 他们更希望有一个空间来供于休息和娱乐, 所以在建筑中, 庭院的设计受到建筑设计师的关注。而建筑的中庭空间是一种完全人工和封闭的空间形态。它通过将自然空间与室内空间结合, 从而起到两者的过渡作用, 以用来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丰富感。所以, 中庭空间与庭院的建筑形式和造景的手法都很相似。但是中庭空间主要是强调玻璃屋顶和钢材的使用, 是建筑的室内空间, 建筑旅馆和商业建筑多用中庭空间主要是满足人的需求, 所以中庭建筑的过程中考虑人的因素较多。而庭院是敞开的室外空间, 阳光和空气可以从自然空间直接进入, 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自然的接触, 为了满足人们休闲、运动和放松心情的需要。所以庭院的设计中会更多的考虑加入自然因素。
2. 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的作用
2.1 增强空间自然性的作用
首先, 自然是人们生活中所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在城市中提供的自然生活有限, 所以, 在室内融入自然元素, 使人们的生活的环境贴近自然, 从而放松人们的身心。此外, 城市中自然景观很少, 而且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进行活动, 所以在室内的环境中纳入更多的自然因素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 并且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能够接触到自然。最后, 虽然中庭的室内建筑与真正的自然环境相比差距较大, 但是中庭的自然景观能够很好地与城市的环境相融合, 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能够注意到自然的存在, 提醒人们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进行关注。
2.2 改善物质环境的作用
在室内的中庭内植物花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此外, 室内建筑中具有含量较高的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物质, 中庭中种植的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选取合适的植物在中庭内进行种植就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补充氧气的作用, 从而使在室内工作的人们生活在新鲜的环境之中。此外, 据有关资料表明, 当绿化的覆盖面积在37%-38%时, 植物能够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而且植物能够像微型水泵一样将水分从植物的根部运输到达叶子, 然后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蒸发到空气中, 所以, 中庭中的植物能够使处在空调室内的空气湿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此外, 中庭中的植物还有除尘和降噪的功能, 所以, 室内设置中庭可以使室内环境更加适宜。
2.3 改善心理环境的作用
植物具有调节视神经从而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室内工作者大多数要长时间使用电脑, 中庭中的植物能够起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此外, 观赏植物能够起到缓解压力, 提神醒脑的作用。通过观赏自然景观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降低血压, 调节心律, 从而减少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病几率。
2.4 改善室内内部空间的作用
首先, 在建筑的内部引入中庭能够为人提供尺度参照。因为现在的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过大, 有时会超越人的经验能够承受的范围, 从而使人在室内空间内失去尺度感。所以, 需要在室内空间内加入一定的参照物, 使人在内部空间内找回尺度感觉。中庭的自然景观就能够为人提供参考系。其次, 中庭能够丰富建筑室内空间的层次, 柔化空间的分隔。在较大的室内建筑空间, 仅靠建筑元素对室内空间进行分隔会显得单调和乏味。中庭的建造不仅能够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而且使室内空间的环境和气氛更加活跃。使用中庭的自然景观进行室内分割, 使室内环境更具人情味, 空间的意趣性更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追求空间的模糊性和流动性。在许多的公共建筑中都采用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融合的设计手段。而中庭正好满足了这一设计风格, 通过建筑物室内设计中庭从而将室外的环境和空间引入到室内, 使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融为一体, 使自然景观变为室内景观的一部分。
3 总结
中庭建筑不仅能够丰富室内建筑的空间, 增强建筑的层次感和美感, 使建筑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而且中庭建筑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贴近自然, 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所以中庭建筑是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中庭建筑的建筑特色的总结, 为中庭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再局限在建筑的形状和空间, 而是更注重精神需求, 正是这种需求使中庭建筑在建筑中更具有意义。中庭建筑是包括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是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中庭建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庭建筑进行总结和研究, 为中庭建筑的具体运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中庭,共享空间,室内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建涛, 李理, 王丁丁等.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模式探讨[J].河南科学, 2010, 28 (11) :14-15.
[2]谢碧雯.关于建筑共享空间形态设计的探讨[J].投资与合作, 2011, (6) :130-130.
[3]张越, 徐颖.建筑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达——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探究[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28 (9) :43-45, 48.
生态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研究 第3篇
1 中庭空间的概念界定
对于中庭的概念界定, 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认识, 根据《牛津大辞典》的解释, 中庭即指教堂入口前部的带顶回廊, 也就是罗马时代的中心庭院。而根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解释, 所谓中庭则是指建筑物之间以及建筑物内部用作到达与流通的有顶庭院[1], 同时由于中庭在每个国家的演变与发展历史也不尽相同, 导致对其定义和解释也各不相同。然而, 具体到本院所研究的生态建筑领域, 中庭则极力强调一种开敞感受, 通过积极引入诸如阳光、空气、水和植物等生态资源, 来构建与空间自然相协调的人工生态环境, 在功能作用上实现了容身、庇护、经济与文化的协调一致。
从建筑中庭设计形式的角度看, 不同类型的设计形式对内部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种设计类型, 由于时间段、朝向以及位置的不同, 也会对建筑内部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从建筑工程实践来看, 目前中庭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种选择方式[1]:核心式、镶入式、接触式、包围式和线型式 (具体如图1所示) , 在工程实践中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 也可以考虑选择几种方式进行组合使用。
2 我国现代中庭生态设计概况
中庭建筑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并且很多建筑设计也蕴含了朴素的生态设计思想, 如公园1000年左右的西周宫廷建筑, 在东西厢房之间便设有回廊, 并且配备了阴沟排水管道。
而在传统民居设计中, 中庭更是连接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一个有效缓冲区域, 为日常诸如游戏、宴客、乘凉等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 这些居民合院中庭的设计也暗合了生态思想, 在尺度、形式丰富变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 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充分体现了民间匠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如陕西关中合院中庭采用了南北向窄长设计, 实现了夏可避西晒, 冬可入阳光, 下季还可利用树荫遮盖天井来到降温消暑的目的。
相比传统民居中庭设计的丰富多彩, 现在建筑中庭设计的特点则不那么突出, 而且相比西方国家而言也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数量关注度往往会超过对其品质的追求[3], 而很多生态设计方面的理念并未能够有效落实至具体的工程实践中, 还有不少停留于口号阶段。在实践中, 比较具有典型特征的要数广州移动通信枢纽楼, 从动态热模拟、计算流体力学、围护结构以及热舒适度等方面展开研究, 改善提升了建筑的采光通风性能, 践行了生态节能的建筑理念, 该项目的外观实景图如图2所示:
3 建筑中庭生态设计策略
在现代建筑中庭设计中, 中庭的形式选择也应该做到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充分考虑对诸如阳光、空气、水和植物等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 践行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理念, 对此,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设计工作:
3.1 采光设计
中庭可以将建筑分为两个部分, 也更有助采光, 对于利用中庭进行采光的建筑, 其采光效果也与庭院的长、宽、高紧密相关, 也直接决定了室内光照的平均变化程度。一般来说, 如果需要获取较多数量的直射阳光, 可以选用宽敞而低矮的设计结构, 反之则可选用窄而高的中庭, 因此对于天空不是特别明亮的地区可以选择前者的设计结构, 以满足底层结构对于光线的获取。此外, 中庭内部侧面的材料选择对室内光线也有重要影响, 对此可根据各区域的光照特点选用合适的内壁反射材料, 如当中庭内部光线较差时, 可在中庭走廊处设置斜放的反光板, 将光线反射至顶棚后再进一步反射至房间内各处, 以此来增强房间内的光线效果。而对于需要通过屋顶采光, 但又不希望太阳辐射过多的地方, 可选用锯齿或者垂直型的天窗, 经过反射的光线也能有效避免室内眩光现象。另外, 结合室内采光需要, 也可以局部遮挡天窗, 以营造舒适的内部光环境。
对于建筑的采光设计, 除了影响室内照明, 还需要综合考虑对温度的影响, 如对于温度较低的地区最好采用南向镶入式中庭, 保证对阳光的充分获取, 或者采用包围式中庭通过过渡空间的设立来有效减少热损失, 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就是“温室效应”, 对于室内材料的选择, 也应尽量选用一些重质材料来提升房屋的蓄能效果。对于温度较高的地区, 则建议采用北向镶入式中庭或者内核式中庭来降低太阳辐射对温度的影响。
3.2 通风设计
对于通风设计, 生态建筑中庭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节能环保的特点, 并且能有效改善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度, 特别是人类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条件下, 这种设计思想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 建筑所采用的通风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利用风压、利用热压以及将风压与热压结合利用。一般来说, 中庭会有一定的高度, 与地面之间的上下温差较大, 便会形成热压通风, 即所谓的“烟囱效应”。通常来说, 进出风口高度差越大, 室内外温差越大, 热压作用的效果便会更加明显, 如果室外环境风速不大, 热压便会成为改善舒适性的常用手段, 而改善热压通风效果的主要手段有如下两种:扩大通风口面积、提高通风口高度差。与利用热压形成的室内环境大同小异相比, 风压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则与建筑形式紧密相关, 如线型式中庭贯穿于整个建筑内部, 因而也极易形成穿堂风, 也更容易将室内温度迅速排出, 接触式与嵌入式中庭也可适当引入外风, 而核心式中庭则很难利用外风。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需要结合具体环境特征加以合理选择。
3.3 景观设计
建筑中庭的生态设计, 亦离不开对水景以及植物因素的考虑。水的比热较大, 相对空气而言其升温降温的难度都较大, 对此可以通过水体设置也影响中庭温度, 如在中庭内设立水池、喷泉或者瀑布, 既可通过水的蒸发过程带走热量, 也可以通过水来存储热量, 如在冬季的白天利用水将温度存储起来, 并在夜间加以释放, 以此来有效平衡室内温度。但在具体设计施工时, 既需要保持水体灵秀、活泼的动态效果, 也需要综合考虑流水带来的噪声影响, 通过合理的规划设置来充分体现水的积极效果。与此同时, 还可以积极使用一些山石与植物如在中庭内部布置一些假山、人造石和白砂, 或者种植一些喜阴植物来装点美化中庭内部环境, 营造一个不一样的生态空间。
4 结语
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空间类型, 中庭空间设计在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在界定中庭空间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其在国内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并结合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 从采光、通风和景观设计三个角度对生态建筑的中庭空间设计展开研究, 旨在能借此有效促进相关实践工作的更好开展。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中庭空间的生态设计在建筑工程领域越来越得到了更多重视, 文章着重从采光、通风和景观设计三个角度对如何做好中庭空间的生态设计展开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 与大家相互交流,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庭空间,设计,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夏博.生态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 2013 (05) :37-39.
[2]赵小金.建筑中庭空间景观处理手法[J].法制与经济, 2011 (09) :188-189.
寒地建筑中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