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花生“3414”试验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花生“3414”试验(精选8篇)

花生“3414”试验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大荔县官池镇官池村1组刘朝良户责任田内。土壤质地为沙土, 地势平坦, 面积0.23hm2, 前茬作物小麦, 产量3 750kg/hm2。0~20cm土壤理化性状:速效氮28.2mg/kg、有效磷16.94mg/kg、有效钾47.95mg/kg、有机质6.37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为46%尿素, 陕西省市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磷肥为16%过磷酸钙, 云南南龙山化肥有限公司生产;钾肥为60%氯化钾, 俄罗斯生产。供试花生品种为212。

1.3 试验设计

采用部分“3414”试验方案 (见表1) , 共设9个处理,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m2, 南北走向。花生整个生育期总共分3次施肥, 第1次作底肥: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50%, 其中氮肥和钾肥各占总施肥量的50%, 磷肥施用量占100%;第2次作追肥:在初花期施入, 氮肥和钾肥各占总施肥量的20%;第3次作追肥:氮肥和钾肥各占总施肥量的30%。

1.4 试验管理

花生整个生育期共施肥3次 (其中深施1次) , 灌水7次, 防虫1次, 除草3次, 中耕2次。第1次施肥在6月15日, 采用中耕深施的方法;第2、3次分别在7月10日和8月5日进行, 采用随水撒施的方法。中耕锄草分别在6月15日和7月15日各中耕除草1次, 8月10日第3次除草, 6月10日防蛴螬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化肥用量对花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 空白对照处理1的株高、分枝数、侧枝长、单株结果数、双果率、饱果率比其他施肥区均低。处理7、6、8与空白对照相比:株高分别高2.4cm、2.2cm、3.0cm;分枝数多3.5条、3.6条、3.7条;主茎叶片多1.7片、1.7片、1.9片;侧枝长分别长5.2cm、3.8cm、5.2cm;单株结果数多4.46个、4.26个、3.94个;双果率高23.3%、20.4%、19.3%;饱果率高19.9%、17.3%、15.1%;千克果数低82个、70个、66个。

2.2 不同化肥用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处理7、6、8产量较高, 分别排在各处理产量的第1~3位, 分别比处理1增产2 050kg/hm2、1 900kg/hm2、1 750kg/hm2, 增产幅度分别为107.89%、100.00%、92.11%。对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4。F值=33.398>F0.01=3.890, 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经新复极差法 (LSR) 检验, 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比较结果见表5。结果说明:处理7、处理6、处理8之间, 处理3、处理5之间, 处理9和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和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处理7和处理6、处理3、处理5、处理9、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2.3 经济效益分析

在试验的9个处理中, 处理7、处理6和处理8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处理7施用46%尿素456.5kg/hm2 (按2.3元/kg计算) 、16%过磷酸钙778.1kg/hm2 (按0.8元/kg计算) 、60%氯化钾300.0kg/hm2 (按4.4元/kg计算) , 合计化肥投入2 992.43元/hm2, 和处理1相比, 增产花生2 050kg/hm2 (花生按4.5元/kg计算) , 增收9 22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3.1。处理6施用46%尿素456.5kg/hm2、16%过磷酸钙515.6kg/hm2、60%氯化钾300.0kg/hm2, 合计化肥投入2 781.6元/hm2, 和处理1相比, 增产花生1 900kg/hm2, 增收8 550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3.1。处理8施用46%尿素684.8kg/hm2、16%过磷酸钙512.6kg/hm2, 60%氯化钾300kg/hm2, 合计化肥投入3 305.12元/hm2, 和处理1相比, 增产花生750kg/hm2, 增收7 87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2.4。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46%尿素456.5kg/hm2、16%过磷酸钙778.1kg/hm2、60%氯化钾300.0kg/hm2和46%尿素456.5 kg/hm2、16%过磷酸钙515.6kg/hm2、60%氯化钾300.0kg/hm2, 从投产比、生物学性状以及科学施肥上分析, 都是适合大荔县花生生长的配方施肥方案。

摘要:为掌握花生需肥规律, 在大荔县进行了花生“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46%尿素456.5kg/hm2、16%过磷酸钙778.1kg/hm2、60%氯化钾300.0kg/hm2和46%尿素456.5kg/hm2、16%过磷酸钙515.6kg/hm2、60%氯化钾300.0kg/hm2, 均是适合大荔县花生生产的配方施肥方案。

玉米“3414”试验分析与总结 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了玉米在不同的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情况,各种肥料的不同投入和产量的关系,为实际生产得出了第一手的数据,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供生产中参考。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23-1

1 试验目的

通过玉米“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构建和龙地区玉米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 50%)。

作物品种:先玉335。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大豆、长农18号、2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玉米理论最佳公顷施肥量:N-P2O5-K2O=180-75-7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5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所用垄数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磷、氮、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为玉米专用肥(20-13-7)300公斤/公顷,折合算出尿素13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325公斤/公顷,硫酸钾42公斤/公顷。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株高与N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6月20日至7月20日,通过生育性状调查,处理11比2高6.3厘米;处理11和处理6、3、2依次相差1.2厘米、0.4厘米、6.3厘米,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有一定的作用。

4.2 玉米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生育性状调查,玉米茎粗与N、P关系不明显。K对茎粗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K量的增加而增粗,表现钾肥具有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

5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注: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6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玉米产量调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3,10290.5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9836.5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7192.1~9436.5公斤/公顷。

玉米经济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为14406.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6,为12984.44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3,为13757.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13128.6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3(N1P2K2)、处理5(N2P1K2)、处理4(N2P1K2)、处理6(N2P2K2)、处理8(N2P2K0)、处理7(N2P3K2)、处理14(N2P1K1)、处理11(N3P2K2)、处理10(N2P2K3)、处理2(N0P2K2)、处理9(N2P2K1)、处理2(N0P2K2)、处理12(N1P1K2)、处理13(N1P2K1)。

7 结语

通过本试验,玉米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磷和钾肥;钾肥有助于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磷肥是植物细胞核酸物质合成必需元素。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5,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3。处理3,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张鑫,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及土肥化验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了玉米在不同的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情况,各种肥料的不同投入和产量的关系,为实际生产得出了第一手的数据,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供生产中参考。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23-1

1 试验目的

通过玉米“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构建和龙地区玉米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 50%)。

作物品种:先玉335。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大豆、长农18号、2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玉米理论最佳公顷施肥量:N-P2O5-K2O=180-75-7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5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所用垄数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磷、氮、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为玉米专用肥(20-13-7)300公斤/公顷,折合算出尿素13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325公斤/公顷,硫酸钾42公斤/公顷。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株高与N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6月20日至7月20日,通过生育性状调查,处理11比2高6.3厘米;处理11和处理6、3、2依次相差1.2厘米、0.4厘米、6.3厘米,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有一定的作用。

4.2 玉米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生育性状调查,玉米茎粗与N、P关系不明显。K对茎粗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K量的增加而增粗,表现钾肥具有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

5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注: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6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玉米产量调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3,10290.5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9836.5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7192.1~9436.5公斤/公顷。

玉米经济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为14406.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6,为12984.44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3,为13757.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13128.6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3(N1P2K2)、处理5(N2P1K2)、处理4(N2P1K2)、处理6(N2P2K2)、处理8(N2P2K0)、处理7(N2P3K2)、处理14(N2P1K1)、处理11(N3P2K2)、处理10(N2P2K3)、处理2(N0P2K2)、处理9(N2P2K1)、处理2(N0P2K2)、处理12(N1P1K2)、处理13(N1P2K1)。

7 结语

通过本试验,玉米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磷和钾肥;钾肥有助于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磷肥是植物细胞核酸物质合成必需元素。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5,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3。处理3,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张鑫,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及土肥化验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了玉米在不同的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情况,各种肥料的不同投入和产量的关系,为实际生产得出了第一手的数据,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供生产中参考。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23-1

1 试验目的

通过玉米“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构建和龙地区玉米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 50%)。

作物品种:先玉335。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大豆、长农18号、2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玉米理论最佳公顷施肥量:N-P2O5-K2O=180-75-7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5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所用垄数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磷、氮、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为玉米专用肥(20-13-7)300公斤/公顷,折合算出尿素13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325公斤/公顷,硫酸钾42公斤/公顷。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株高与N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6月20日至7月20日,通过生育性状调查,处理11比2高6.3厘米;处理11和处理6、3、2依次相差1.2厘米、0.4厘米、6.3厘米,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有一定的作用。

4.2 玉米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生育性状调查,玉米茎粗与N、P关系不明显。K对茎粗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K量的增加而增粗,表现钾肥具有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

5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注: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6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玉米产量调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3,10290.5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9836.5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7192.1~9436.5公斤/公顷。

玉米经济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为14406.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6,为12984.44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3,为13757.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13128.6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3(N1P2K2)、处理5(N2P1K2)、处理4(N2P1K2)、处理6(N2P2K2)、处理8(N2P2K0)、处理7(N2P3K2)、处理14(N2P1K1)、处理11(N3P2K2)、处理10(N2P2K3)、处理2(N0P2K2)、处理9(N2P2K1)、处理2(N0P2K2)、处理12(N1P1K2)、处理13(N1P2K1)。

7 结语

通过本试验,玉米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磷和钾肥;钾肥有助于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磷肥是植物细胞核酸物质合成必需元素。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5,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3。处理3,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花生“3414”试验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宁远县太平镇塘头岭村一农户承包地进行,东经112°8′15.36″,北纬25°39′56.4″,供试土壤为丘陵红壤,前茬作物为萝卜,据试验前采土样测定,土壤含有机质23.4g/kg、有效磷为16.7 mg/kg、速效钾114 mg/kg,p H值为5.5。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为湘花2008,2014年3月16日播种,播种量为18 kg/666.7 m2;供试肥料:尿素(含纯N 46%)、过磷酸钙(含P2O512%)、进口氯化钾(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3因素4水平共14个处理),3次重复,各处理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占地总面积840 m2。具体设计见表1。

1.4 试验方法

2014年3月16日播种,株行距0.25 m×0.39 m,平均密度为7 000穴/666.7 m2,每穴播双粒[2,3]。整个生育期分2次追施肥,磷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和钾肥分2次施,第1次氮肥、钾肥分别施70%、40%,第2次在始花期作追肥分别施30%、60%[4,5]。所有数据应用测土配方“3414”肥料分析软件处理[6]。

(kg/666.7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状及产量

通过对花生各性状比较分析,不同数量的氮磷钾配合施用可以引起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由表2可知,处理10(N2P2K3)的株高最高,为47.3 cm,比处理1(N0P0K0)高10.0 cm;处理6(N2P2K2)的单株结果数和产量最高,分别为11.8个、246.1 kg/666.7 m2,分别比处理1(N0P0K0)高3.0个、92.3 kg/666.7 m2;处理8(N2P2K0)的饱果率最高,为78.6%,比处理1(N0P0K0)高11.5个百分点;处理7(N2P3K2)的百果重最高,为206.6 g,比处理1(N0P0K0)重38.4 g。

在N2K2处理中,百果重呈规律性递增,处理4、5、6、7依次相差10.2、1.1、6.1 g;在P2K2处理中,饱果率呈规律性递增变化,处理2、3、6、11依次相差0.5、0.4、3.8个百分点;在N2P2处理中,株高呈规律性递增变化,处理8、9、6、10依次相差2.6、2.7、1.3 cm。

2.2 经济效益

由表3可知,各施肥处理与对照比较,肥料投入49.3~106.7 kg/666.7 m2,纯收入747.9~1 081.2元/666.7 m2,处理6和处理13收入较高,分别为1 081.2元/666.7 m2和1 055.7元/666.7 m2,处理4的收入最少,仅为747.9元/666.7 m2。可见,通过“3414”试验,花生生产达到了预期增产增效的目的。根据以上数据,利用测土配方“3414”肥料分析软件处理得到花生最佳经济产量的配方方案,即施氮、磷、钾(纯量)分别为纯N 6.21 kg/666.7 m2、P2O54.8 kg/666.7 m2、K2O 3.51kg/666.7 m2,即可达到花生最佳产量244.34 kg/666.7 m2。

2.3 施肥与产量数学模型

根据试验数据,利用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3414”数据分析程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所得氮(X1)、磷(X2)、钾(X3)三因素肥料效应方程为:

注:花生价格8元/kg,氮肥2.2元/kg,磷肥0.8元/kg,钾肥3.4元/kg。除肥料外其他投入各处理均为800元/666.7 m2。

回归方程检验F值=29.48,F0.01=14.66,差异极显著。当氮、磷、钾为0水平时,常数项为155.49,与实际154.8 kg基本吻合。在氮肥单价为2.2元/kg、磷肥0.8元/kg、钾肥3.4元/kg、花生单价为8.0元/kg的条件下导出最大施肥量(纯量)为纯N 6.64 kg/666.7 m2、P2O54.79 kg/666.7 m2、K2O 3.69 kg/666.7 m2,产量244.43 kg/666.7 m2。最佳施肥量(纯量)纯N 6.21kg/666.7 m2、P2O54.8 kg/666.7 m2、K2O 3.51 kg/666.7 m2,产量244.34 kg/666.7 m2。

3 结论

“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属于肥力中等的的丘丘陵陵红红壤壤,,试试验验花花生生品品种种湘湘花花2008最佳产量为244.34kg/666.7 m2,最佳施肥量为纯N 6.21 kg/666.7 m2、P2O54.8kg/666.7 m2、K2O 3.51 kg/666.7 m2,说明宁远县对花生的施肥量还存在不足,适量施用化肥,可以增加花生产量。

摘要:利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对宁远县花生施肥问题进行研究,考察不同处理对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并应用测土配方“3414”肥料分析软件建立施肥与产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最佳施肥量(纯量)为纯N 6.21 kg/666.7 m2、P2O54.8 kg/666.7 m2、K2O 3.51 kg/666.7 m2,与最佳施肥量相对应的产量为244.34 kg/666.7 m2。

关键词:花生,“3414”,田间肥效,最佳施肥量,丘陵红壤旱地,湖南宁远

参考文献

[1]孔宏敏,何圆球,吴大付,等.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5):782-786.

[2]罗光琼,赵仁全.粤油26号花生“3414”肥料效应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2(5):114-116.

[3]罗小永,郭发军,龙文彬.新乡市西部花生“3414”配方施肥效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8-59.

[4]靳红玉,雷春贤,朱春玲,等.大荔县花生“3414”肥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56-157.

[5]宁凤荣,蔡义,孟庆辉.彰武县花生“3414”田间试验结果初报[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4):7-9.

早稻“3414”肥效试验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37月在青阳县蓉城镇百花村十二村民组一农户早稻田进行。试验田块面积0.15 hm2, 熟制稻一稻一闲, 交通方便, 自然排灌方便。试验田前茬为上季双晚收割后的空闲田, 土壤为水稻土, 土种为砂泥田。翻耕前多点取样风干化验, 土壤测试值:有机质36.9 g/kg、全氮2.41 mg/kg、碱解氮148 mg/kg、有效磷23.5 mg/kg、速效钾73 mg/kg, p H值5.5。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安庆石化双环牌46%尿素 (1 900元/t) , 铜陵铜化产九华山牌12%过磷酸钙 (420元/t) , 俄罗斯产60%钾肥 (3 600元/t) 。供试水稻品种为早稻杂交组合株两优21, 该品种分蘖率中等, 熟期适中, 属早稻中熟品种, 一般平均产量6 000 kg/hm2左右。

1.3 试验设计

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最优回归设计, 设氮、磷、钾3个因素, 4个水平共14个处理, 试验因素水平与处理见表1, 小区面积为30 m2 (15 m2 m) , 顺序排列, 不设重复。

1.4 试验实施

播种期为3月24日。移栽前各小区四周做土埂并覆盖薄膜严格隔离。移栽期4月24日, 秧龄30 d, 秧苗无蘖, 栽基本苗75万根/hm2。4月23日施基肥, 氮肥、钾肥总量的60%、磷肥100%作基肥, 5月20日, 余下40%的氮、钾肥一次性追施。7月22日小区取样;7月25日收割, 小区单收单晒单秤。除施肥不同外, 各小区其他管理均参照高产栽培田管要求进行。统计播种期、移栽期、孕穗期、成熟期、有效穗数、穗粒数, 计算理论产量。

1.5 试验数据分析

运用“3414”数据分析管理系统软件拟合三元二次回归方程, 获得施肥数学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气情况的影响

2013年上半年, 早稻总体积温比常年偏低, 早稻生育期较2012年推迟10~15 d。苗期遭遇低温, 生长量较小, 移栽至大田后分蘖延迟, 因基肥面施, 所以将试验田追肥推迟至5月20日施用, 氮肥后移, 后期田间长势长相显示总体氮肥偏重, 尤其是N3水平, 加上2013年早稻生长期间低温连阴雨偏多, 更加重这种趋势。因此, 早稻施肥仍以早施为宜。

2.2 生理性状表现

在品种和其他栽培措施一致的条件下, 氮肥对生育期影响最大, 无氮处理严重缺肥, 熟期最早, 表现早衰, N3处理氮肥过重, 贪青晚熟, 成熟最迟, 田间直观表现十分明显, 正常年份N2处理可视为较合适的施氮量;钾肥有促进成熟, 减轻病害虫作用。氮肥对株高影响较大, 随着氮肥用量加大, 株高有增加趋势。同时钾肥也影响株高, 在N2P2水平下, 随着钾用量增加株高增加, K3处理株高最高。

2.3 经济性状表现

本试验中, 增施磷肥和钾肥能增加穗长和穗实粒数;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 N2水平分蘖较适中, N3水平的处理 (N3P2K2) , 分蘖过旺, 无效分蘖也明显增加, 成穗率反而下降。

2.4 产量及效益分析

N2P2K2处理产量最高, 达8 000.0 kg/hm2, 其次是N3P2K2处理, 折合产量为7 966.7 kg/hm2, N2P1K2处理处第3位, 产量为7 666.7 kg/hm2, N2P2K1处理、N2P2K3处理分别排第4、5位;产投比以N2P2K0和N1P2K1分别排第1、2位, 但2个小区产量排名靠后, 第6小区N2P2K2处理第3位。3个2水平小区产量最高, 产投比居前, 是较理想的配方组合。同时从产投比可以看出, 该地区田块增施磷肥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相对来说大于钾肥 (表2) 。利用函数分析法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 得出氮、磷、钾理论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86.45 kg/hm2、五氧化二磷78.75 kg/hm2、氧化钾88.50 kg/hm2和最佳产量8 000.0 kg/hm2。

注:单价按纯N 4 130元/t、P2O54 380元/t、K2O 6 000元/t、稻谷2 000元/t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连续几年的试验反映出同样的结果, 综合认为对该镇大多数土壤, 早稻仍需重视施用磷肥, 相对而言, 磷肥的增产效果大于钾肥, 早稻总体施肥思路和原则应是稳氮提磷适量钾肥的施肥原则。早稻提倡施用单质磷肥, 即过磷酸钙, 运用碳铵+磷肥+氯化钾配方, 或运用定制的水稻配方肥。这样的配方组合即可降低成本, 同时又能促进早稻早生快发, 以利于高产。

结合化验结果和当地施肥实践, 认为本试验N2P2K2处理即3个2水平组合为较理想的配方, 同时考虑到肥料价格, 结合理论最佳施肥量, 综合认为生产实际应用时施肥量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135.0、75.0、90.0 kg/hm2。

摘要:通过水稻“3414”肥效试验, 利用函数分析法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 得出氮、磷、钾最佳理论施肥量为纯氮186.45 kg/hm2、五氧化二磷78.75 kg/hm2、氧化钾88.50 kg/hm2和最佳产量8 000.0 kg/hm2, 结合化验结果 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给出早稻生产使用肥料推荐用量为:纯氮135.0 kg/hm2、五氧化二磷75.0 kg/hm2、氧化钾90.0 kg/hm2。

关键词:早稻,“3414”,肥效,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参考文献

[1]徐培智, 解开治, 刘光荣.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22) :70-73.

[2]黎忠祥, 季寿堂, 俞江.陆良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肥效试验[J].云南农业, 2008 (2) :23-26.

[3]潘团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J].广西农学报, 2006, 21 (5) :17-18.

[4]沈阿林, 宋保谦.沿黄稻区主要水稻品种的需肥规律、叶色动态与施氮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0, 15 (4) :131-136.

[5]江学海, 罗德强, 周维佳, 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 :83-85.

早稻“3414”肥效试验小结 第5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玉山县四股桥乡樟木村廖立忠责任田进行,供试土壤为灰红砂泥田。土壤有机质含量1.42%,水解氮101.80毫克/千克,速效磷钾113.40毫克/千克,p H值5.38。试验田未施任何有机肥,化肥品种为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

2.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448,3月20日播种,5月1日移栽,7月18日收获。

3. 试验设计

试验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中的“3414”方案实施,“3”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是指4种施肥水平,0水平不施肥料,2水平是当地习惯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14”是指14个处理(14个小区)。小区面积219平方米,栽播规格20厘米23.5厘米,每处理栽插1081蔸,不设重复。试验田四周设1.5米以上保护区,小区间作田埂隔离(田埂作3次成形后用薄膜覆盖)。各小区单独灌排。

注:试验田推荐(2水平)施肥量:N=8.5千克(折尿素18.48千克/亩),P2O5=4.2千克(折钙镁磷35千克/亩),K2O=8.0千克(折氯化钾13.3千克/亩),N:P2O5:K2O=1:0.49:0.94。

4. 试验田间管理

(1)施肥。钙镁磷肥全部和一半尿素作基肥,一半尿素和全部氯化钾作追肥。各处理除施肥有差异外,其它各项工作措施完全一致。

(2)耘禾。结合追肥进行化学除草。

(3)晒田。5月18日排水晒田,晒至人踩不陷脚,5月28日复水。

(4)病虫防治。试验田先后用药3次防治病虫害。5月10日和5月17日用40%螟施净8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洒防治钻心虫两次,6月3日用5%井冈霉素粉剂25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洒防治纹枯病,6月16日用6%三福顺40%+5%井冈霉素粉剂250毫升+杀虫双500毫升+大功臣20克对水30千克喷洒防治卷叶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

二、结果与分析

1. 产量结果分析

试验收获时经单割、单脱粒、单晒、单称,结果为:亩产400千克以上的有9个处理(7个为N2水平、1个为N1水平、1个为N3水平);350~400千克产量的有3个处理(为2个N1水平和1个K2水平);140~220千克的有2个处理(一个是空白区,另一个是无氮区)。产量居第一位的是N2P2K3处理,亩产494.8千克;N2P2K2处理产量第二,亩产464.3千克,比第一位亩产少30.5千克;产量最低的是空白区,亩产148.9千克比第一位少345.9千克,只有第一位产量的30.1%;倒数第二的是N0P2K2处理,亩产210.7千克,比第一位少284.1千克。产量结果表明:不施氮肥严重影响早稻产量;缺钾土壤栽植水稻,在氮磷养分得到满足的条件下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对提高早稻产量有明显效果。

2. 经济性状比较

有效穗:N2P0K2处理最高(亩16.5万),其次是N2P1K1处理(亩16.1万;N0P0K0处理最低(亩9.9万),N0P2K2倒数第二(亩11.1万)。施氮水平“2,3”的,亩有效穗均在12.5万以上。

穗实粒数:N2P2K2最多(128.9粒);其次是N2P3K2处理(126.5粒);N0P0K0最低(69.2粒),倒数第二的是N0P2K2处理(70.0粒)。

结实率:最高的空白区(88.4%),其次是N0P2K2处理(88.3%),最低的是N2P2K0(81.1%);倒数第二的是N2P1K2(81.3%)。其它各处理在82%以上。

千粒重:各处理在25.77~26.71克之间,最重的是N3P2K226.71克,最轻的是N2P2K0(25.77克)。

株高:空白区最矮(78.6厘米),N3P2K2最高(94.7厘米),两者相差16.1厘米。

经济性状考察结果表明:N2P2K3、N2P2K2二处理以有效穗较多、穗实粒数多等优势获高产;N3P2K2则以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综合优势获高产。

3. 经济效益比较

投入:亩投入200元以上的有1个处理,亩投入150~200元的有5个处理,亩投入100~150元的有7个处理,亩投入100元以下的1个处理;其中空白区投入最低(36.2元)N2P2K3最高(210.6元)。

纯收入:亩纯收入700元以上的有4个处理,650~700元的有5个处理,600~650元的有2个处理,500~600元的有1个处理,200~300元的有2个处理。其中N2P2K3最高,亩纯收入729.5元,最低的N0P0K0亩纯收入246.0元。

投入与产出比:空白区最大(1:7.79),N0P2K2最低(1:3.03),其余的有1:4.0~7.0之间。

经济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空白区尽管投入最少,产出是投入的7.79倍,但产量低,纯收入低。N2P2K3虽投入较高,但产量高,纯收入高,经济效益好。

注:表中数据为每个处理3个样株的测定平均值

三、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以N2P2K3产最高,纯收入高,经济效益好。

本试验N2P2K2处理为配方区,亩施纯氮9.36千克、P2O54.8千克、K2O4.8千克,N∶P2O5∶K2O=1∶0.49∶0.94。我们认为该施肥水平还是比较适合在试验所在区域早稻生产中推广,但在此基础上适量增加钾肥的用量,效益可能会更好。

空白区的产量(148.9千克)是N2P2K3区产量的(494.8千克)的31.1%。由于第一季的空白区土壤中有前作剩余的养分,若空白区固定连续多(季)年不施任何肥料,土壤本身的供肥能力就没用这么高。

小麦“3414”肥效试验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麦,“3414”肥料试验,江苏常州,新北区

为了掌握小麦在田间所需的N、P、K用量, 了解小麦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量, 建立施肥指标体系, 为小麦高产栽培及测土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按照新北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方案要求, 20092010年在西夏墅镇浦河村进行了小麦“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西夏墅镇浦河村, 试验田为砂土田, 质地为砂土土壤。前茬为水稻, 试验田块平整, 地力均匀。试验前采集土壤样品测试养分, 并用GPS定位。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扬辐麦4号, 供试肥料为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 设N、P、K 3个因素, 0、1、2、3 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施肥量是2水平的0.5倍, 3水平施肥量是2水平的1.5倍。2次重复, 采取随机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20 m2, 区组内地势及肥力相对一致, 小区之间用沟隔开, 四周设保护行。不用有机肥作底肥[1,2,3,4]。氮肥的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为6∶4, 基肥占36%, 苗肥占24%, 拔节孕穗肥占40%, 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投入。

(kg/hm2)

1.4 试验过程

先用机械旋耕灭茬, 划分好小区, 再人工开沟, 按小区称肥下田, 人工耙田[5,6]。2009年11月26日播种, 12月8日出苗, 2010年1月26日施苗肥, 2月20日用50%异丙隆3kg/hm2对水600 kg/hm2喷细雾除草, 3月18日施拔节孕穗肥, 5月1、10日在田间进行赤霉病的防治, 6月3日成熟, 6月7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于播种时间较晚, 前期气温较常年低, 使麦苗出苗慢、出苗率低, 叶龄偏小, 后期长期阴雨天气, 光照不足, 有效积温不多, 总叶片数较往年少1~2张, 叶片普遍10张, 肥料不足田块, 只有9张叶片。从表2可知, 叶龄的生长和施氮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处理11 (N3水平) 叶龄在3个不同时段总是处于最高的, 分别是4.83、6.88、9.34叶。处理2不同生育期叶龄分别是4.42、6.37、8.90叶, 处理3叶龄分别是4.58、6.65、9.06叶, 处理6叶龄分别是4.58、6.50、9.10叶。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 生长过程中苗数也是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加, 但到成穗苗时由于处理11氮肥过多而出现倒伏现象, 影响总茎蘖数。不施氮肥的处理, 其叶龄与苗数都不理想, 在所有处理中处于最差。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粒结构的影响

由于施肥量不同, 各处理的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也不同, 处理1、2与其他处理相比, 差异显著, 有效穗数以处理10、6为最高, 其次是处理9、11、5、3、8、4、7 (12) 、14、13、2、1, 实粒数以处理3为最高, 其次是处理11、10、9、13、8、7、6、14、5、4、12、2、1 (表3) 。从表3可知, 理论单产和实产都是处理10为最高, 分别是6 157.5、5 212.5 kg/hm2, 实产其次是处理7、6、5、9 (11、13) 、12、8、14、3、4、1, 实产最低的是处理2, 产量为2 475.0 kg/hm2, 最高处理的产量是最低处理产量的2.1倍。

2.3 各肥料因子效果对比分析

2.3.1 氮素效果分析。

从表3可知, 在P、K均为2水平的条件下, 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先升后降, 这与氮肥施用过多影响有效穗数和实粒数的增加有关, N1P2K2千粒重最高;理论单产以N3P2K2最高, 实际产量以N2P2K2最高。说明在P、K均为2水平下, 理论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实际产量却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2.3.2 磷素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 在N、K 2水平条件下, 有效穗数与千粒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升后降, 实粒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 理论单产以N2P2K2为最高, 实际产量以N2P3K2为最高, 可知在N、K 2水平条件下, 实际产量是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2.3.3 钾素效果分析。

从表3可知, 在N、P 2水平条件下, 实粒数、千粒重与施钾量无明显相关性, 有效穗数随施钾量增加而逐渐增加, 理论单产与实际产量都以N2P2K3为最高, 在N、P 2水平条件下, 实际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1) 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 有效穗数与实粒数为最低, 在P、K肥水平一致条件下, 实际产量以当地最佳施氮量N2P2K2最高, 而在磷、钾效果分析中发现, 实际产量以N2P3K2、N2P2K3最高, 说明在当地无需加大对氮素的投入, 相反要加大对磷钾肥投入。

(2) N0P2K2的产量比N0P0K0的产量低, 分析认为在施磷钾的情况下, 不追施氮肥降低了小麦对磷钾肥的吸收, 影响了磷钾肥的效应。

(3) 通过试验初步得出当地小麦的合理施肥量:要获得高产, 需施纯N 223.5 kg/hm2、P2O5202.5 kg/hm2、K2O225.0 kg/hm2。结合实际情况, 分析得出当地小麦最佳施肥量:施纯N 223.5kg/hm2、P2O5135.0 kg/hm2、K2O 225.0 kg/hm2。

参考文献

[1]叶国平, 翁雪芳, 张海林, 等.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9.

[2]康端礼, 李继明.干旱区春小麦配方施肥“3414”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 2010 (4) :22-24.

[3]汤泽恩, 朱友峰, 吴昊.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0) :51-53.

[4]张建勋, 赵开兵, 沈维良.淮北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1) :157-158, 211.

[5]拉毛卓玛.祁连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J].青海农林科学, 2010 (2) :58-59.

山区水稻“3414”肥效试验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0年试验设在福安市城阳乡仙岭村, 土壤为浅灰黄泥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形状整齐、土壤肥力均匀的地块, 试验前先多点采集土壤样品, 进行养分测试, 其中水解性氮182 mg/kg、有效磷54.6 mg/kg、速效钾60 mg/kg、有机质46.2 g/kg、p H值为5.5。供试水稻品种为扬两优6号。

1.2 试验设计

按“3414”设置方案, 不设重复, 共设3个因素 (氮、磷、钾) 、4个水平 (0、1、2、3) 、14个处理优化的不完全实施的正交试验。其中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 (该水平为施肥不足) ;3水平=2水平1.5 (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 各处理编号及施肥纯量见表1。采取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21 m2, 插秧规格20 cm25 cm, 小区内土壤、地形相对一致, 每个处理小区之间用田埂隔开, 田埂高25 cm、宽25 cm, 田埂用地膜包裹, 边缘深入土层15~20 cm, 在试验地的周围, 种植5行保护行。

1.3 试验实施

5月9日播种, 6月13日插秧, 基肥于插前施用;7月2日追肥, 分蘖肥于插后17 d左右施用;8月15日施穗肥, 10月12日成熟, 10月13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农艺及经济性状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水稻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均有所差别。其中株高、穗长受氮肥影响较大, 当氮肥不足时, 株高偏低, 穗长偏短;有效穗数则以处理6、处理8、处理7较多, 是构成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肥料充足时、分蘖多, 有效穗相对较多, 处理1、处理2缺乏氮肥, 有效穗少, 产量低;穗总粒数以处理6、处理11、处理7较多, 也是构成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氮磷钾配合施用时, 穗大、粒数多。各处理结实率与千粒重有所差别, 但差别不明显。从田间观察可知, 凡是氮、磷、钾肥施用量充足的小区, 水稻田间生长良好, 后期转色好, 青枝蜡秆, 可以减轻病虫的发生。

2.2 不同处理产量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理论产量以处理6、处理7、处理11居高, 在14个处理中占前3位。实际产量则以处理6、处理7、处理10居高, 产量达到603.3、595.3、587.4 kg/667 m2, 分别比处理1增产236.6、228.6、220.7 kg/667 m2, 增幅依次是64.5%、62.3%、60.2%。

处理2不施氮肥、处理4不施磷肥、处理8不施钾肥、处理12氮磷肥不足、处理13氮钾肥不足、处理14磷钾肥不足, 其产量均较低。结果表明, 水稻对氮素敏感, 缺氮时, 磷、钾肥发挥不了作用。缺磷、缺钾同样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 特别是缺钾对产量影响较大, 在氮、磷营养较充足时, 施钾可以改善和提高其农艺性状, 增强抗病虫和抗倒能力, 促进增产增收。处理11氮肥过量、处理7磷肥过量、处理10钾肥过量, 虽然其产量均较高, 但均少于适量施肥的处理6, 说明过量施肥会导致营养的浪费与流失, 多余的养分发挥不了作用, 既增加了成本, 又污染环境, 尤其是氮肥过量施用时, 常常引起植株恋长贪青, 病虫发生偏重, 反而影响产量。通过回归分析, 建立山区水稻产量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其三元二次综合效应方程为:

经回归方程检验, 水稻产量与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之间回归关系极显著, 存在高度相关, 相关系数为0.994 4 (表3) 。得出山区水稻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施纯氮14.7kg/667 m2、五氧化二磷9.63 kg/667 m2、氧化钾13.34 kg/667 m2, 水稻最高产量为612.0 kg/667 m2;山区水稻最佳施肥量为施纯氮13.18 kg/667 m2、五氧化二磷7.62 kg/667 m2、氧化钾9.25 kg/667 m2, 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0.58∶0.70, 水稻产量为602.7 kg/667 m2, 与最高产量相比, 两者仅相差9.3 kg/667 m2, 此施肥量配比的水稻产量较高, 施肥效益最好, 可作为最佳施肥量推荐生产应用。

2.3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比较

施肥纯收益以处理6、处理7、处理5居高, 分别达到385.8、357.2、334.9元/667 m2, 在14个处理中占前3位;产投比以处理14、处理9、处理5、处理6居高, 分别达到3.171.00、3.13∶1.00、2.89∶1.00、2.86∶1.00, 只有合理的施肥模式, 才能较好地增产增收。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氮、磷、钾作为水稻生长的三要素, 缺一不可, 施肥不足影响产量, 施肥过多同样影响产量。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施用, 才能取得“三高一优一减”的成效[5,6], 即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优化品质、减少污染, 从而达到增收节支增效的目的。本试验得出山区水稻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施纯氮14.7 kg/667 m2、五氧化二磷9.63 kg/667 m2、氧化钾13.34 kg/667 m2, 山区水稻最高产量为612.0 kg/667 m2;山区水稻最佳的施肥量为施纯氮13.18kg/667 m2、五氧化二磷7.62 kg/667 m2、氧化钾9.25 kg/667 m2, 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0.58∶0.70, 山区水稻产量为602.7 kg/667 m2, 与最高产量相比, 两者仅相差9.3 kg/667 m2, 此施肥量配比的水稻产量较高, 施肥效益最好, 可作为山区种植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推荐生产应用。

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应注意5个环节:一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进行养分测定与分析, 为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根据不同的稻作种类与品种特性确定最佳的施肥量, 一般情况下, 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所要求的肥料数量也相对较多, 生产上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施肥量配比;三是根据水稻的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时期, 不同品种对肥料的需求规律不一致, 在水稻的需肥敏感期施用肥料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根据不同的肥料种类掌握好施肥技术, 不同肥料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性状的肥料其施用方法有所不同, 生产上要依肥施用;五是根据水稻生长规律掌握好配套技术的应用, 如合理施肥要与科学水管相结合, 施肥要与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相结合, 才能发挥好施肥效应。

摘要:山区水稻“3414”肥料肥效田间试验研究表明, 山区水稻最佳产量施肥量为施纯氮13.18kg/667m2、五氧化二磷7.62kg/667m2、氧化钾9.25kg/667m2, 其中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0.58:0.70, 水稻产量为602.7kg/667m2, 此施肥量配比的水稻产量较高, 施肥效益最好, 可作为最佳施肥量推荐生产应用。

关键词:水稻,3414,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山区

参考文献

[1]沈明贵, 陈俊.水稻配方施肥3414完全田间试验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5) :57-58.

[2]黄依文.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初报[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6) :16-17.

[3]张廷光, 李正昭, 何贞玉, 等.平塘县水稻施肥“3414”试验研究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9 (6) :31-32.

[4]高定如, 夏永龙, 姚永兵, 等.机插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6) :78-80.

[5]刘洋, 王存言.江苏省睢宁县水稻“3414”肥效试验总结[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3) :346-347, 423.

大蒜“3414”肥效试验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刘店子乡吴十二湖村进行, 试验地面积1 066.67 m2。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 质地为黏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25.8g/kg (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法) , 土壤碱解氮124 mg/kg (碱解扩散法) , 土壤有效磷51.2 mg/kg (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 , 土壤速效钾120 mg/kg (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 [2]。前茬作物为玉米, 产量为430 kg/666.67 m2, 施45%三元复合肥20 kg/666.67 m2、碳酸氢铵100 kg/666.67 m[1,2,3,4]。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作物。

大蒜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苍山蒲棵。

1.2.2 试验肥料。

试验肥料为尿素 (纯N 46%) 、硫酸钾 (K2O50%) 、过磷酸钙 (P2O512%) 、磷酸二铵 (纯N 18%, P2O546%)

1.3 试验设计

该试验采用“3414”完全设计, 设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0、1、2、3共4个水平, 共设14个处理, 其中氮、磷、钾2水平为22.90、10、16 kg/666.67 m2,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0水平为不施肥。试验处理具体如表1所示[5,6,7]。不设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m2。

(kg/666.67 m2)

1.4 试验方法

氮肥的70%作基肥, 30%作追肥[5,6]。磷、钾肥全部用作基肥。各小区单独排灌, 小区之间田埂用塑料薄膜覆盖, 防止肥水渗透, 统一田间管理[4]。定期观察大蒜全生育期主要生物学性状, 大蒜成熟后小区单收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如图1所示, 无氮处理 (N0P2K2) 、无钾处理 (N2P2K0) 和氮钾减半处理 (N1P2K1) 产量较低, 且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平衡施肥处理 (N2P2K2) 、高氮处理 (N3P2K2) 和高钾处理 (N2P2K3) 产量较高, 分别为1 775.1、1 775.1、1 756.8 kg/666.67 m2。说明氮肥、钾肥是影响大蒜产量增加的关键。此外, 无磷处理 (N2P0K2) 的相对产量达87.8%, 而无氮、无钾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63.7%和67.1%, 可见土壤氮素和钾素含量相对土壤磷素较为缺乏。

2.2 回归分析

用SPSS分析工具对大蒜产量 (Y) 与氮肥施用量 (X1) 、磷肥施用量 (X2) 、钾肥施用量 (X3) 的关系进行三元二次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1 512.5+34.09X1-0.705X12-113.5X2-2.603X22+23.586X3-1.388X32+2.679 5X1X2-1.1X1X3+5.857 7X2X3

回归方程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 方差F=18.24>F0.01=14.66, 说明大蒜产量与氮、磷、钾肥的施肥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且回归系数R=0.99, 呈显著水平, 说明大蒜产量与氮、磷、钾肥施肥量之间高度正相关;回归方程的标准差为61.85, 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 可以进行优化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2.3 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

由回归方程求偏导可得该试验的最大施肥量, 即:氮肥27.81 kg/666.67 m2、磷肥6.53 kg/666.67 m2、钾肥11.25kg/666.67 m2, 产量为1 748.63 kg/666.67 m2。按肥料市场价纯N 5.2元/kg、P2O56.5元/kg、K2O 7.9元/kg, 大蒜价格3.8元/kg, 应用回归方程计算得出该试验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27.52kg/666.67 m2、磷肥7.28 kg/666.67 m2、钾肥12.2 kg/666.67 m2, 最佳经济产量为1 750.07 kg/666.67 m2。

2.4 经济效益分析

如表3所示, 平衡施肥处理 (N2P2K2) 的产值和收益均为最高, 分别为6 745、5 335元/666.67 m2;磷肥、钾肥减半处理 (N2P1K1) 投产比为4.91, 较其他处理高;缺氮处理 (N0P2K2) 、缺钾处理 (N2P2K0) 和氮钾肥减半处理 (N1P2K1) 投产比较低, 且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说明氮肥、钾肥投入较磷肥更能提高大蒜的收益。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试验田中土壤有效磷含量 (51.2 mg/kg) 较高, 处于较丰富的水平, 试验设计的磷肥2水平10 kg/666.67 m2处于过量状态, 因而增加磷肥带来收益较氮肥和钾肥低。综合收益和投产比等因素, 该试验处理中平衡处理 (N2P2K2) 属于最佳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中大蒜产量高低与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极显著相关, 呈现三元二次相关关系;平衡施肥较重施磷肥、重施钾肥更有利于大蒜产量的增加;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钾肥和磷肥对产量的影响更大[3]。相同条件下, 适当增施氮肥、降低磷肥、稳定钾肥, 有助于大蒜收益的提高[4,5,6,7]。

参考文献

[1]万慧娟, 王从涛.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121.

[2]薛娟.大蒜高产高效栽培[J].农业知识:瓜果菜, 2011 (8) :24.

[3]马坤云.威宁县沼肥应用于大蒜生产的试验研究[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 (13) :74.

[4]顾艳, 刘展, 巩普亚, 等.地膜大蒜高产优质栽培措施[J].蔬菜, 2011 (7) :21-23.

[5]高祥照, 马常宝, 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花生“3414”试验

花生“3414”试验(精选8篇)花生“3414”试验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大荔县官池镇官池村1组刘朝良户责任田内。土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