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语拼音比较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汉语拼音比较范文(精选11篇)

汉语拼音比较 第1篇

比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基本途径。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识别出事物的差异。比较是一种概念性的思维, 它于人类认知过程中形成, 并反映了事物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要进行比较, “必须要有相同的部分, 又有相异的部分, 才能同中见异, 或异中见同, 才能有比较关系”。 (吕, 1942/1982) 比较可以分为等级比较和非等级比较。 (Huddleston, 1984) 通常来说, 等级比较涉及事物的优越性和落后性, 注重事物程度和数量上的不同。比较结构又分为:平比结构、差比结构和极比结构。平比、差比和极比是汉语里面划分比较句使用的术语:平比指的是将两种事物的状态、性质等进行相比, 以表明它们的程度是相等的;差比指两个 (或多个) 比较对象在程度、数量或性状等方面有差别的句子;极比就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达到了最高的程度 (李, 2003) 。为行文方便, 该文仅考虑等级比较, 下文出现的比较结构均指差比结构。

近年英汉比较结构的研究颇受关注,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对两种语言的比较结构进行研究。例如, 吕叔湘 (1942/1982) , Huddleston (1984) 等。英汉比较结构的比较词、句法和语义特征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 特别是日语的比较结构。因此, 该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日、汉语比较结构中的比较词、句法和语义特征。抓住英、日、汉语比较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差异, 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三种语言。

2 比较词的对比分析

2.1 英语中的比较词

英语中, 大多数形容词和副词都是分级的, 所以它们可以用于比较结构中, 并且它们都有特殊的形式, 被称之为比较级 (参见章, 2003)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分为三种类型: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该文对三种语言的比较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为行文简洁方便, 在此只讨论比较级的情况。比较结构是一类句型, 比较可区别事物的不同方面, 如:性质、范围、程度、数量、行为或结果等。连接词“than”被认为是比较词, 在句中作状语成分。

1) I am older than you.

英语比较结构的语法意义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意义的两个比较项, 通过相互比较来区分其性质或状态的不同。在例1) 中, “I”和“you”是两个比较项, 而“you”是作为比较的标准。“older”表明我和你之间在年龄上有差别, 我是较大的那一个。

英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具有形态变化, 比较结构则由这些具有形态变化的形容词或副词加上连接词“than”构成。表1是词形变化的一些规则。

2.2 汉语中的比较词

汉语比较结构中, 形容词和副词不存在形态上的变化。它可以直接由“原级”表示。“都、还、更”或“一些、一点”可以加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来表示比较的等级。照此来看, 汉语的比较等级比英语要简单直接。不过, 在两个比较项之间也要加比较词“比”。

2) 昨天比今天冷。

在例2) 中, “昨天”和“今天”是两个比较项, “比”是汉语比较结构中的比较词。形容词“冷”表明:与后者相比, 前者在天气情况上的更具有该性质。

2.3 日语中的比较词

日语中, 我们把“より”看作是比较词, 指示比较标准, 用于比较两事物的差异, 通常用于肯定句中。在某些方面, “より”与汉语的“比”有相似的用法, 但在句中的位置不同。

3) 日本語は英語より難しぃです。

在例3) , “日本語”和“英語”是两个比较项, “より”前面的单词“英語”为比较标准, 且“より”一般紧接在比较标准的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比较项“日本語”比“英語”难。

同英语一样, 日语形容词在比较结构中也有词的形态变化。日语的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形容词和二类形容词。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形容词, 且遵循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另外, 根据句子时态的不同, 形容词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且形态变化还分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这一点是英汉语所没有的。因此, 它看起来似乎要比另外两种语言的比较结构要更复杂一些。日语形容词形态随时态变化的规则如表2所示。

2.4 比较分析

1)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形容词和副词是分级的, 而汉语和日语则没有这个特点。所以, 从这个方面来说, 汉语和日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比英语要更简单直接。

2) 从上述讨论中, 我们发现英语、日语和汉语分别有不同的比较词:“than”、“より”和“比”。日语比较结构中的“より”通常用于肯定句中, 而其他两种语言则没有这种限制。

3) 除了比较词的本身不同之外, 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在三种语言的比较结构中, 英语和日语都有形容词的形态变化, 而汉语则没有。虽然英语和日语都有形容词的形态变化, 但它们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和遵循不同的变化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 汉语比较结构的形式不受时态或词汇形态变化的影响, 比其他两种语言的比较结构要稍显简单一些。

3 比较结构的句法分析

3.1 基本句型

以上是英、日、汉语比较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英、日、汉语比较结构在句法层面是有差异的, 我们将其基本句式总结为:

注:1) A和B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指代比较项1和比较项2。

2) X是形容词或副词, 指代结果项;X-er代表其形态变化。

3.2 内部结构

3.2.1词序

1) 通过观察简化基本句型, 可以发现它们都有比较项A、比较项B (作为比较标准) 和结果项X。然而, 这三种比较结构中词序却不尽相同, 它们有其各自的特征和差异。

1) a.This book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ne.

b.この本はあの本より難しぃです。

c.这本书比那本书要难一些。

在这三种语言中, A都作主语。英语和汉语中, B紧接在比较词 (than, 比) 后面。而日语正好相反, B项是在比较词 (より) 的前面。另外, X项在日语和汉语位于句末, 如例1) b的難しぃ和例1) c的难。而在英语中, X-er项则与比较词搭配连接, 一起位于B项的前面, 如1) a。由此可以看出, 三种语言的比较结构中成分位置顺序是有差异的。

2) 比较词的词性。三个比较词中, “比”是介词;“より”是格助词;“than”是连接词, 也可作为介词主要用于“than whom, than which”等结构中。

3.2否定形式

3.2.1 英语的否定形式

英语的比较结构, 可以用“more than”和“less than”分别指示事物间的“superiority”和“inferiority”, 前者的否定形式是“not more than”, 后者的否定形式是“not less than”。可见其否定形式就是在肯定形式之前加上了否定标记“not”。因此, 否定句型可以表示为:A is not more/less (X-er) than B。

3.2.2 汉语的否定形式

汉语用“A比B X”表示事物的“superiority”。“比”是介词, 用于连接比较项。其否定形式为“A不比B X”, 也就是说, 需要在比较词“比”之前加上否定标记“不”。例如,

2) 这座小山丘不比一棵树高。

与英语差比结构不同的是, 在汉语中没有与英语那样直接相对应的表达形式来表示“inferiority”。汉语中可用“A没有B (那么) X”或“A不如B (那么) X”来表示相同的意思。它是原级“A有B (那么) X”的否定形式。

3.2.3 日语的否定形式

日语中, 其否定形式为“AはBほどXなぃ”。“なぃ”为否定标记, 与“ほど”连用, 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程度上的细微差异。

可以看到日语的否定形式与英汉语一样, 都有否定标记。然而, 它们却有不同的词序。日语中, 否定标记“なぃ”位于形容词之后, 英汉语中否定标记则在之前。正因如此, 日语读者必须从头到尾看完或听完整个句子才能明白其意义。另外, 否定标记“なぃ”的出现也使得形容词必须进行一定的形态变化, 不仅仅是在形容词后加“なぃ”。如“速ぃ”和“にぎやか”, 须变成“速くなぃ”和“にぎやかではなぃ”。

3.2.4 比较分析

根据表5, 可以发现不同语言的比较结构, 其否定形式也有不同的词序。英汉语中的否定标记在句子的前面部分, 而日语则刚好相反。另外, 英语中“A is not more than B”和“A is not less than B”分别指示“superiority”和“inferiority”相应的比较。前者与汉语的“A不比B X”对应。而后者, 汉语中找不到与其直接对应的表达形式。但可以用平级比较的否定形式“A没有B (那么) X”或“A不如B (那么) X”来表达相同的意义。然而, 日语表达并不区分“superiority”和“inferiority”, 否定形式只有一个“AはBほどXなぃ”。从这个角度看, 并不能得出日语比较结构的否定形式要比英汉语简单。相反, 由于其形容词X因词类、时态或用法不同有更为复杂的形态变化, 日语比较结构的否定形式也显得更为复杂。

4 总结

对外汉语比较句教学 第2篇

-----刘冰冰

比较句

说明:比较句用来比较不同人或事物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1.A + 比B + 形+(数量补语)例1:南方比北方热。肯定式。

例2:他比我高一点儿。数量词一定放形容词后,不可前置。

例3:这个问题不比(没有)那个问题难。否定式为“ A + 不比/ 没有+ B + 形容词”, 后边一般不加数量补语。

注意:形容词前一定不能有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

2.A + 比B +“ 早、晚、多、少”+ 动+ 数量补语+(宾)例1:我比他早来半小时。例2:他比我少学了二个月汉语。注意:

1.“早、晚、多、少”等一定要放在来、学等动词前,不能放在“比”前。2.表示动作发生的语气助词“了”一定要放在动词后边,其他成分前边。3.这个句型的否定式“ A + 没有+ 比+ 早/ 晚/ 多/ 少+ 动”不常用。3.A + 比B + 动+“得.(形)”(程度补语)例1:他比我跑得快。

例2:他写汉字比我写得好多了。动词后有宾语时, 还可以说: 他汉字比我写得好多了。例3:他不比我说得好。否定式为“ A + 不比/ 没有+ B + 动+ 得+ 形”。形容词后不能再加“ 一点儿、一些”等。注意: 1.形容词补语后边还可加“得多“”一点儿“”一些“”多了”等, 但形容词前后不能加“ 很”“ 最”“ 非常”“ 极了”等词。

快捷汉语比较句教案简洁版学生用

-----刘冰冰

2.形容词补语后边不能加表示具体数量的短语,如“十分钟” 等。

4.一天比一天(一个比一个)例1: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例2:我们班同学一个比一个聪明。注意: 1.主语一定要放在“一天比一天”等的前边。2.这个句型没有否定式。5.A + 比B + 更(再、还)..说明:这个句型表示“ B 已经是比较(很).., A更..”。

例1:这个房间比那个更大。那个房间是比较大的,这个则很大。例2:今天比昨天还热。昨天已经很热,今天非常热。

例3:我认识的人里边没有比她更(再)漂亮的了。她最漂亮。

例4:这件衣服就是比别的再便宜,我也不买。对这件衣服不满意,很便宜也不会买的。注意:这个句型的否定式为“ A + 并不比+ B + 更(再、还)..”。

6.A + 跟(和、同)+ B..一样

例1:他的大衣跟我的一样。否定式是“ A 跟B..不一样”,不能用“ 不”否定“ 跟”。例2:他跑得和以前一样快。“一样”后还可以加形容词。

例3:我汉语说得没有他好。否定式常用“ A 没有(不如)B..”来表示。

注意:1.强调A、B 很接近时,可以说“差不多一样”“几乎一样”“完全一样”,不能说“ 很一样”“ 非常一样”“ 最一样”。

2.一定不能把“比”和“(不)一样”“(不)相同”“差不多”等词一起说。

7.A + 有(没有)B + 这么(那么)+ 形

快捷汉语比较句教案简洁版学生用

-----刘冰冰

例1:儿子快有爸爸那么高了。肯定式。例2:北方没有南方这么热。否定式。注意: 1.“有”表示达到后边事物的程度。2.不能把“有”和“一样”一起说。

3.B 指近的事物时用“这么”, B 指远的事物时用“那么”。当A、B 同在近处时,可用“这么”、也可用“那么”。

8.A +(不)像 B + 这么(那么)...例1:这个小姑娘像她妈妈那么漂亮。肯定式。

例2:他不像哥哥那么爱游泳。否定式,也可用“A + 不如/ 没有+ B+ 这么(那么)..”。

9.A + 跟(同、和)B + 这么(那么)...例1:他的汉语水平跟高班学生那么高。肯定式。

例2:这个孩子没有姐姐那么聪明。否定式,也可以说“ A 没有B 这么(那么)..”。注意:否定式中,不能把“不”或“没”与“跟、同、和”一起用。

10.A 不如B...例1:我不如他努力。“A 不如B”后边常是形容词。

英汉语主语的比较 第3篇

英语和汉语属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 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1976年, 美国语言学家Charlies Li和Sandra Thompson提出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2 主语的定义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一书中对主语下的定义是“the subject of the sentence has a close general relation“what is being discussed”;thethem’of the sentence, with normal implication that something new (the predicate) is being said about asubject’that has already been introduced in an earlier sentence”。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主语是“A noun, noun-phrase, or pronoun that comes before a main verb and represents the person or thing that performs the action of the verb or about which something is stated”。《现代汉语》中把主语定义为“在主谓词组中, 主语是陈述的对象, 放在谓语前面, 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里,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主语二重性时指出:“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由上述定义来看, 英语和汉语主语是有区别的。其不同点是汉语主语仅指主谓词组和主谓句中的陈述对象, 不适用与非主谓句的分析, 而英语主语只有句子才有, 词组不存在主语, 而且一般句子都必须有主语才正确, 比如汉语“出太阳了”, 这是一个非主谓句, 译成英语则是“The sun has come out”。

3 英汉主语语义比较

3.1 英语和汉语主语的语义不同

英语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只有四种。

1) 施事主语:We caught a thief.

2) 受事主语:The thief was caught red-handed.

3) 形式主语:It rained heavily last night.

4) 主题主语: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决定英语主语的其实是与动词间的一致关系。从主语的条件来看, 英语只有一个, 即名词性。其他词类要做主语, 必须通过构词变化, 变成名词。比如“幸福不会从天将”, “happy”不能做主语, 要变为“happiness” (will not fall from the heaven) ;“写诗是他的爱好”, “write”不能做主语, 要改为“writing poems” (is his favorite) 。

汉语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 至少有十种。

1) 施事主语:警察抓住了小偷。 (The police caught a thief.)

2) 受事主语:三个小偷都抓住了。 (All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3) 零位主语: () 下雨了; () 刮风了。 (It is raining.The wind is blowing.)

4) 主题主语:老虎是一种动物。 (A tiger is an animal.)

5) 时间主语: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last night.)

6) 地点主语: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 (Three thieves were caught on the bus.)

7) 方式主语:这么快就盖好了房子。 (The house was built at admirable speed.)

8) 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 (He began his revolutionary career with a chopping knife.)

9) 存现主语:处处有热心人。 (There are warm-hearted people everywhere.)

10) 关系主语:这件事请保密。 (Please keep quiet about this.)

3.2 英语和汉语主语的词类不同

英语主语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代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或名词从句等充当, 而汉语则无此限制, 可由谓语性的词或词组充当, 如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等都可做主语, 形容词都可做主语。

Li和Thompson就主张各种语言的主题都:

1) 总是定指的;

2) 不需要同句中动词有什么句法上的选择关系;

3) 也不需要动词来决定;

4) 功能可以概括为注意力的焦点;

5) 不控制动词的形态变化;

6) 总是出现在句首;

7) 与被动转换, 反身代词转换, 使令式转换等句法过程无关。

赵元任将汉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归纳为主题与述语的关系, 而不是施动者和动作的关系。按照他的分析法, “那回大火, 幸亏消防队来得早”这句话中“那回大火”是主语。这种关系建立在“有关” (aboutness) 的基础之上, 这是汉语句法的一大特点, 通常称之为“汉语式主题句”。

第二类“汉语式主题句”是所谓的双重主语句 (double nominative sentence) 的一个特例。双重主语句指的主要是两个句首名词词组都可以理解为施事的。

例如:他肚子饿。

第三类双重主语结构。

例如:他们你看我, 我看你。

第四类“汉语式主题句”, 主题和述语中的一个位置都没有结构上或语义上的联系,

例如:那种豆子一斤三十块钱。

第五类“汉语式主题句”, 句首的名词词组既不是句中动词的施事, 也不是受事;而且由于动词的基本论元齐全, 句子结构看上去挺完整, 所以句首名词词组似乎跟动词没有关系。

例如:这件事你不能光麻烦一个人。

第六类“汉语式主题句”。

例如:物价纽约最贵。

4 汉语主题与英语主语的转换

4.1 主语选择

既然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而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如何把汉语句子转换成英语句子, 就不能直接把汉语主题当成主语, 首先就必须确定主语, 并把句子的主题放在适当的位置。例如:凡是已经发现的错误, 我们都已经采取了或正在采取纠正的步骤。

A.For all the mistak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steps have been or are being taken to correct them.

B.We have corrected or are correcting all the mistak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对译文A和B进行比较, 我们就会发现译文A突出了英语语言的特点, 主语选择“步骤”而不是“我们”, 突出了句子的重要信息。

英语中的地点和时间名词及其短语大多数情况下做状语, 充当主语时, 其谓语动词一般用有灵动词, 而这些主语译成汉语时又转换成状语。试比较:

1) 在罗马城发生过许多伟大的历史性事件。

Rome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2) 罗马帝国在五世纪灭亡。

The 5th century saw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4.2 主语转换

英语中形式主语it使用广泛, 代替真正的主语, 这种表达法主要体现叙事客观性、间接性和婉转性, 而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汉译英时应善于使用这一句式。试比较:

覆水难收。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 .

同样在做英译汉时, 汉语往往是将非人称主语改为人称主语, 被动改为主动或采用泛称或是隐称的方法。例如:

It is said that he was a spy in World War II. (据说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过间谍。)

4.3 主谓一致

汉语主语谓语不存在保持一致关系, 汉语没有英语的形态标志, 就没有必要让每个汉语带上主语, 而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把主语隐含。英语中的主语的特点就是主语谓语一致, 要求谓语动词与主语在人称、性、数等形态变化上一致。例如:

He, as well as his brothers, likes movies.

5 结束语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方面分析了英语主语和汉语主语的不同。句法功能上汉语的主语没有英语那么重要。有时可以省略主语用话题点明, 而英语中主语必不可少。汉语不重形式表现, 特重意义选择。不通过形式或形态来表示语言成分的关系, 而是让语义本身来体现这种关系。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在于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本文对英汉语言中主语语义, 充当主语的词类进行对比, 探讨英汉语言中主语的特征特点, 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译汉和汉译英时正确的运用主语。

关键词:主语,主题,语义

参考文献

[1]Charles Li, Sandra Thompson.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2]Quirk, Randolph.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man, 1985.

[3]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4]刑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 第4篇

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

我:汉语教师

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韩国小帅哥 范维:越南小帅哥 甘露:中美混血小美女

我:大家说说自己跟过去相比的变化,再说说周围的同学跟过去相比的变化 ……

范维:安娅的头发比以前长了 甘露:范维的头发比以前短了

我:你们能不能说点别的,别光说头发,哪怕是眉毛也好嘛。数人曰:我们的眉毛跟过去比都没有变化。其一疑惑,问:老师什么是眉毛? 我:笑而无语。

南宫俊:我跟过去相比变丑了。(太谦虚了)安娅:我觉得你过去……

我立刻打断:你觉得他过去就很丑是吧? 全班大笑……

安娅辩解:我还没说完呢,我是说南宫俊现在跟过去比,没什么变化。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

我:南宫俊说他现在丑,你说他跟过去一样,那你的意思还是说他过去很丑嘛!全班大笑……

课后练习----完成句子:

跟西餐相比,我觉得中餐_____________。

一学生的答案:跟西餐相比,我觉得中餐还是没有韩餐好吃。

-----这孩子真实在,尽说心里话,让我想起冬奥会的获奖感言“先感谢父母”来……

汉语的介词与日语格助词之比较 第5篇

关键词:从 から 比较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日语跟汉语是非亲属语言,但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可比性,可以通过对日汉非亲属语言的语法比较“寻求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进而归纳语法的类型学特征,揭示语言演变的内部规律和内在机制”(戴庆夏、金海月,2006:20),这种研究能为日汉两种语言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汉语介词“从”与日语补格助词“から”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明确,用法也不难,因此在本族语的教学中是不会成为问题的。然而,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情况就不同了。中国人要准确地掌握“から”,日本人要自如地运用“从”,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本文主要从语义功能角度,结合“从”与“から”各自的句法功能,探明两者的异同。

一、语义平面比较

(一)“从”表示的语义角色分类

对现代汉语介词“从”所表示的语义角色,不同的工具书中有不同的归纳和表述。这里根据崔希亮(2004)的分类标准,对收集到的实例“从”字句进行了归类,得出以下类型:

1.表示起点

A.表示空间的起点

(1)他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子。

(2)从北京到石家庄有250公里。

(3)各路朋友从四面八方争先恐后地奔向这里。

(4)她是从日本来的。

B.表示时间的起点

(5)从1956年他就住在北京。

(6)从我们上次见面,到今天整整一年了 。

(7)从他上大学就没有从父母那里拿过一分钱。

(8)那一顿饭从晚上六点吃到十二点。

C.表示状态变化的起点

(9)在短短几年中,他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

(10)大豆产量从五十万吨增为一百万吨。

(11)他终于从昏迷状态中醒来。

(12)从胜利走到胜利。

2.表示依据

(13)从展览会的展品看来,这个国家的发展很快。

(14)从说话的声音就听出是老王。

(15)从整体来说,我们离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3.表示来源

(16)这场争斗是从一点小事引起的。

(17)这些是从世界各国收集而来的艺术品。

(18)据说这种习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

(1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

(20)这个星期的值日从你开始。

(21)从第一个人开始报数。

(22)今天从谁开始发言?

(二)“から”表示的语义角色分类

根据《现代日语语法大全》,对日语补格助词“から”所表示的语义类型进行了归纳,得出以下类型:

1.表示起点

A.表示空间的起点

(23)高い台の端から、身をおどらせて、美しい形で水中に突入する。(他们从高台的边缘腾身而起,姿态优美地跃入水中。)

(24)日本自身の国情に合わせて,複数の欧米諸国から自由にモデルを選択することができた。(日本能够结合本国国情从多个欧美国家中自由地选择模式。)

(25)そのホテルに娘の学校から電話が入ってきた。(有一天,女儿的学校把电话打到了宾馆。)

B.表示时间的起点

(26)次の日から娘はパン屋で働き始めた。(第二天,女儿便开始在面包店工作了。)

(27)ところで、座敷の形式は、すでに中世から発達していた。(说起来,日本式房间的形式,在中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

(28)たしかに、江戸時代から、江戸(東京)は世界では唯一の百万都市だった。(的确,从江户时代开始,江户[东京]就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人口百万的城市了。)

C.表示状态变化的起点

(29)人は、おぼれて死ぬ動物から、浮かんできる動物に変わるのである。(人可以从一种溺水而亡的动物变为浮出水面而生的动物。)

(30)そこで、瞬間に、ある場面から、次の場面に移す装置として、回り舞台が発明されました。(于是,就发明了可以在瞬间从一个场景转换为另一个场景的装置——旋转舞台。)

(31)私は、画一的な傾向から拡散していく方向をとる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我认为可能会从单一倾向向着扩散的方向发展。)

2.表示依据

(32)実験の結果から推理する。(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推理。)

(33)地理的、風土的条件からして当然のことだったといえましょう。(从地理和风土条件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

(34)僕の日本認識は、この匂いから始まったのだ。(我对日本的认识就是从那种味道开始的。)

3.表示来源

(35)物質が分子から成りたっており、分子はまたいくらかの原子から成りたっている。(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若干个原子构成的。)

(36)沿岸では海水から淡水をつくる。(在沿海地区则用海水制成淡水。)

(37)子供は母親から脳細胞を受けつぎ、父親から感性を受けつぐと闻いた。(听说孩子是从母亲那里继承脑细胞,从父亲那里继承感性。)

4.表示被动句的施动者

(38)子供たちはマス·コミから良かれ悪しかれ非常に大きな影響を受けている。(孩子们正在受到大众传媒或好或坏的非常大的影响。)

(39)彼は皆から会長に選ばれた。(他被大家选为会长了。)

(40)その本は「すごい劣等生」という題で湖南文芸出版から出版された。(书名译为《了不起的劣等生》,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5.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

(41)幹事から各委員に申し送りしました。(由干事想各位委员传达了。)

(42)朗読は君から始めたまえ。(从你开始朗读。)

(43)まず、わたしからやってみましょう。(首先由我来试试看。)

6.表示数量的最低限度

(44)靴下は500円からします。(一双袜子起码要500日元以上。)

(45)病後の養生のために家へ帰って、もう三ヶ月からなる。(为了病后修养,回家至少有三个月了。)

(46)この川は深いところは5メートからある。(这条河深处不少于5米。)

(三)小结

语义类型汉语“从”的语义类型日语“から”的语义类型

起点++

依据++

来源++

动作、行为的主体++

被动句的施动者—+

数量的最低限度—+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日语“から”的语义类型比汉语“从”的语义类型要大。)

二、句法平面比较

在句法结构中引出句法成分是介词和补格助词的基本句法功能,也是虚词各种其他语法功能的基础。本节主要分析介词“从”和补格助词“から”的分布和语法特点。

(一)“从”的句法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介词一般不能作谓语动词,不能作谓语中心语,介词与其介引的对象所构成的介词短语也不能单独作谓语。这是典型介词的基本性质。基于该性质也可以看到介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它一般不能分布在谓语中心的位置上。但从句法结构来看,介词的分布位置还是比较丰富的。假设一个句子的基本句法结构为“NP+VP”,而介词短语为“PP”,则带介词短语的抽象句至少有三种基本类型(陈昌来,2002:97):

A.NP+PP+VP

B.PP+NP+VP

C.NP+VP+PP

A式是含介词短语的基本格式,凡是介词都应该进入这一格式。当然介词“从”也同样如此。如:

(47)小王从北京回来了。

(48)那一顿饭从晚上六点吃到十二点。

而B式中的“PP”往往是引出“NP+VP”的时间、空间范围等,语义成分是说话的起点,话题或背景(陈昌来,2002:102)的。因此,作为能引出说话起点的“从”来讲,也可以进入这一格式。如:

(49)从1956年他就住在北京。

(50)从全校的范围来看,这所学校也算比较大。

大多数介词不能进入C式,因为介词位于动词后是要受到限制的,既有意义限制,也有形式的限制。由于介词“从”不可以用于动词后,所以就不能进入这一格式。

介词“从”的分布规律列表:

介词 句式A式B式C式

从++—

根据研究,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其次是部分介词短语可以作定语(陈昌来,2002:121)。而介词“从”构成的短语只能作状语(包括句首状语),在句法功能上具有修饰性功能。

(二)“から”的句法特征

补格助词“から”一般接在名词性词语后面,构成补语短语。如:

(51)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

(52)風から肺炎になりました。(因感冒引起了肺炎。)

有时,该短语跟格助词“から”或提示助词或断定助动词连用分别作定语,主语和谓语(战宪斌,2000:324)。如:

(53)あのやまからは群馬県です。(从那座山起是群马县。)

(54)花子からの手紙はさっき着いた。(花子的来信刚刚收到。)

(55)夏休みは七月の下旬からです。(暑假是从七月下旬开始。)

(三)小结

句法功能汉语“从”的句法功能日语“から”的句法功能

主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从“から”构成的短语的句法功能来看,“から”构成的短语的分布位置比“从”构成的短语要丰富。这是因为收到汉语和日语各自语言的特性,即日语语序相对自由,而汉语恰恰是受到本质特性的制约的。)

三、结语

本文着眼于汉语介词“从”与日语补格助词“から”的两种功能,即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并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构成了介词“从”与日语补格助词“から”的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研究对于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渐渐认识到,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先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目的语的特点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这样才有助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事件结构[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

[2]陈昌来.介词与介词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戴庆夏,金海月.有关非亲属语言语法比较的一些方法论问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4]战宪斌.现代日语语法大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简述 第6篇

一、通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揭示方言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

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比较普遍,大多数论文在比较时采取横纵两条线的比较方法。从横向比较方面来说,就是共时比较,无外乎与普通话,官话和方言内部的比较,从而揭示词汇特色。张晓燕(2005)从词形、词义、词源三方面来比较宣城城关话与普通话词汇。得出宣城江淮官话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的结论。[1]鲍红(2011)认为安庆方言词汇在词形、 词义、造词理据和词的来源等几方面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诸多差异, 使安庆方言的特色从词汇层面得以凸显。[2]刘丽娟(2008)通过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指出河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认为通过两者比较一是显示出近年来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二是显示出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的差异,为研究河南方言,丰富方言语料库贡献一份力量。[3]

二、通过与周边方言词汇的比较,揭示方言与周边方言的相互影响和亲疏源流关系

齐艳芳(2014)通过词汇比较,通过词汇比较,得出怀远方言与以合肥方言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关系最为亲密, 与以宿州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郑曹片的关系次之, 与以信阳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信蚌片的关系最疏远的结论。谈到与周边方言亲疏关系形成的原因时, 认为既有语言自身的因素, 又有历史移民、行政区划、交通往来等非语言因素。[4]徐红梅(2003)指出皖北方言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的中原官话,皖北方言处在其他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在词汇上具有从中原官话向江淮官话的过渡性。纵向角度通过皖北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揭示了皖北方言与周边方言点的亲疏关系,即皖北方言与苏北、鲁南及豫东的中原官话关系密切,与皖中的江淮官话关系要疏远一些,但皖北方言在词汇上又不能与江淮官话截然分开, 具有向江淮官话过渡的特点。[5] 曾怡华(2008)将江华县胡青村新化话与新化县新化方言词汇从异形同义、同形异义、异形而实有同有异、词源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得出新化方言与江华县胡青村新化话之间词汇差异的原因从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具体点方言词汇的比较分析,能够做大程度还原小点方言词汇原貌,将小点方言树立称为一种汉语方言脱离原有语言环境逐渐演变分化的典型。[6]

三、通过方言词汇因接触产生的变异和新老两代使用情况的比较,预测方言词汇发展趋势和探究变化的原因

贺菁(2012)认为由于受到普通话强势地位的影响,衡阳方言词汇变异明显。年轻人日常话语交流中,方言词汇呈现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但是仍旧具有强大的活力。词汇变异主要受到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和场合因素的影响, 词汇变异的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的社会分布规律。文章还探讨了衡阳方言在和普通话的接触中产生词汇变异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言的自我调适机制,省力原则等; 另一方面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如语言接触的强度和年轻人对衡阳方言及普通话的使用的态度等。[7]李盈(2012)通过分析,认为新、老派词汇存在语音、结构、理据等方面的差异,说明新派对老派词汇是选择性的继承,对外部词汇是开放式的交流;新、老派之间词汇差异的来源主要是普通话词汇,另外还有流行词语、其他方言、旧词新意等,差异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变迁、语言规划、文化交流、年龄差异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新派反而会使用一些老派使用的词汇以显示自己的资历,但又在所难免受到普通话以及其他外部词汇的影响,在不断的选择性继承和吸收中,武汉方言词汇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8]

四、通过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考释本字,揭示方言词汇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徐红梅(2003)通过与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比较,发现皖北方言词汇保留了一批古代汉语词语。从词源的比较这一角度,举例说明皖北方言中保留的许多不常用的古汉语词,这些古汉语词在皖北方言中,有的是直接传承下来的, 意义和用法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却存在着很大变化,如词义有扩大或缩小,词性有所变动,但是可以看出是皖北方言词语的源头,说明了皖北词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也说明皖北方言词汇有古代汉语的历史层次。[5]刘丽娟(2008) 通过对河南方言词汇进行历时比较,发现河南方言不仅继承了相当一部分古代汉语而且继承上古汉语词语也比较多。[3]王靖(2014)通过正阳方言词汇的纵向比较。从历时的角度对正阳方言词汇进行考察和探究,对词汇系统中保留的古代和近代汉语词进行了举证分析。通过正阳方言与古代汉语词语相同的词语、与古代汉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所变化的词语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可以看出正阳方言词汇对古汉语词的继承演变关系。[9]

五、通过方言词汇某一词类的研究,揭示方言词汇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

章黎平(2011)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比较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 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10]李康澄(2005) 以湘方言特证词为研究对象,以李如龙先生“方言特征词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制定1136条调查词用表,对湘方言三大片中的八个方言点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一共筛选和提取了371条特征词。进一步将特征词进行分层和分级, 将特征词分为湘方言区特征词(208条)和区间特征词(163) 两级。其中湘方言区特征词又可分为两级: 一级特征词和二级特征词,一级特征词共有82条,二级特征词共有126条。 论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湘方言特征词进行考察。共时考察从特征词的词类、语音结构和义类三个方面展开,历时考察主要从传承词、变异词和创新词三个方面进行。通过比较表明,湘方言与官话和赣语关系最近,而且和官话中的西南官话关系尤为密切。[11]

六、方言词汇比较理论研究。

董绍克(2002)指出方言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及构词的类型的不同;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义位、义场及语素义的不同;方言词汇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及古语词的不同;方言词汇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挖掘了方言词汇中一些新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新的规律,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的理论宝库,而且能引发我们对汉语词汇问题的一些新思考。[12]邢向东(2007)肯定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还需进一步深化方言词汇比较和方言特征词研究以及方言外来词和方言对普通话词汇渗透过程的研究,并只出了方言词汇研究具体存在的问题。[13]李如龙(2002)系统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涵义、存在的客观性、词汇特点、来源演化、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在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上具有指导意义。[14]

总的来说,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发展较快,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将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相结合。外部比较指某一方言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内部比较是指某一种方言内部各片或方言点之间的词汇比较,内外比较相结合更能反映出方言特色。二是有共时比较也有历时比较,便于揭示方言的源流关系。三是有整体比较,也有局部比较。有的论文着眼于方言词汇的某个具体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揭示方言词汇的细微差异。有的从整体上论述,反映出方言词汇的整体面貌。

虽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的面不够广。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做得较多,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比较做得还不够,特别是方言词汇内部细小的差异很少有人去研究。二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单一,多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词形、词义的横向比较,缺乏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综合比较。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现状,指出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的特点,突出方言词汇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汉语和英语之谓语比较 第7篇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言差异,语言对比,谓语

语法对比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句子成分对比。英汉语完形句的句子成分都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主要成分, 但其句子构成的最基本成分都是主语和谓语。英汉语谓语部分从其用词到变化形式上, 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

一、英汉谓语相同之处

1.英汉语句 (完形句) 的谓语都大量使用动词性谓语, 其中动词主要是指实义动词、判断动词 (英语中又称系动词) 、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如:

汉语句子英语句子

火车开走了。Mary is a good student.

今年冬天是个暖冬。Do you know him?Yes, I do.

今年的庄稼长得很好。He usually gets up at seven o’clock.

你把头发剪得太短了。Has Mary finished her homework?No, she hasn’t.

2.英汉语言的谓语都有一一对应的不同时态、语态和语气现象。如:

S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at 7:30. (一般现在时) 她通常7:30去上学。

David was my college classmate.We studied at the same college. (一般过去时)

大卫是我过去的同学。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的书。

When will you come to visit me? (一般将来时)

你打算什么时候来看我?

He was asked what he would come to visit her. (过去将来时)

他被问及什么时候回去看她?

Tom is studying math. (现在进行时)

汤姆正在学习数学。

When Mother came back, Tom was studying math a home. (过去进行时)

妈妈回来时, 汤姆当时正在家里学习数学。

Tom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现在完成时)

汤姆已经完成作业了。

Whe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my friend had already left by the train. (过去完成时)

当我赶到车站时, 我的朋友已经乘火车离开了。

Tom broke a glass yesterday. (主动语态)

汤姆昨天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A glass was broken yesterday. (被动语态) (陈述语气)

昨天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I wish I had a car of my own. (虚拟语气)

我真希望我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Say it again please. (祈使语气)

请再说一遍。

二、英汉谓语不同之处

1.英语完形句的谓语只能使用动词作谓语, 否则就是病句。例如:

(误) I graduation from No.1 Middle School. (名词误作谓语)

(正) I graduated from No.1 Middle School.

(误) How can I success in English study? (名词误作谓语)

(正) How can I succeed in English study?

(误) He young, he has a promising future. (形容词误作谓语)

(正) He is young, he has a good future.

2.汉语完形句的谓语用词宽泛, 不只局限于动词能作谓语:拥有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和主谓性谓语。动词谓语句, 可参见上段中的例子, 其他例句如下:

名词谓语句:

这孩子8个月了。你们家几口人呀?我们家五口人。

今天星期几了?今天星期三。

这副眼镜多少钱?这副眼镜25元钱。

我今年35岁了。一只螃蟹八条腿。一条蜈蚣多少条腿?

形容词谓语句:

他的脾气真怪。我们学校可大了。

你太天真了。他的文章华而不实。

天气的变化真大。那本小说非常有趣。

主谓结构谓语句:

中国幅员辽阔。他年纪小, 经验不足。

这部小说情节生动。她文风犀利, 语言尖刻。

他字写得漂亮。火车速度快, 安全性高。

黄瓜一斤1.6元钱。听他那么一说, 我气不打一处来。

3.英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具有必需的、规律性很强的形态变化, 以体现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参见2.2中的例句) ;其具体的变化规则在此无须赘述。而汉语句子的谓语不具有形态变化:不借助形态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而是通过添加时间状语 (现在、过去、将来) 、语态 (被动) 助词和语气结构 (祈使和虚拟) 来实现的。如:

昨天你去哪里了? (过去时) 你刚才在干什么? (过去进行时)

现在你还好吗? (现在时)

他正在看书。 (现在进行时)

明天我去上海出差。 (将来时)

明天这时候我就在家里看电视了。 (将来进形时)

我已经吃过饭了。 (现在完成时)

我来之前就已经吃过饭了。 (过去完成时)

我被 (给) 人骗了。 (被动语态)

换成是我, 我才不答应这条件呢。 (虚拟)

他挨母亲骂了。 (被动语态)

如果时间能倒流, 我愿重新选择。 (虚拟)

4.英语句子要求谓语与主语在数的方面保持一致: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或第一人称单数时, 而谓语动词是be或be作助动词时) , 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这是英语谓语有别于汉语谓语的特有要求。如:

Mary is a college student. (单数)

They (we) are college students.

I am a college student. (单数)

Are you college students? (复数)

S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at 7:30. (单数)

I (we/they)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7:30

He has already finished his paper. (单数)

I have already finished my paper.

参考文献

[1]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289-290.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82-183.

汉语比字句比较基准的句法类型 第8篇

根据比较基准的句法性质, 英语比较句“than”句式有小句 (clause) 比较 (如 (1) ) 和短语 (phrase) 比较 (如 (2) ) 两种类型。以上两句语义解释一致, 句法结构上是否相关呢?Bresnan (1973) 认为短语比较句 (phrasal comparatives) 是小句比较句 (phrasal comparatives) 经删略推导而来的, 即 (1) 由 (2) 删略而来:Johnis happierthan[IPBillis]。因此, 两种句子的语义推导也保持一致。尽管不少学者 (如Fu (1977) , Tsao (1989) , Michael (2007) 等) 认为汉语比字句中比较基准跟英语一样, 应该是从句子删略而来的 (如 (3) ) , 但这一结论也饱受争议, 如Jo-wangLin (2009) 、Xiang (2003, 2005) 等就认为比字句是短语比较句而不存在句子删略。那么, 比字句的比较基准究竟是什么类型?本文试着就汉语的这一问题做一番探讨。

(1) Johnishappierthan[IP Bill is].

(2) Johnishappierthan[DP Bill].

(3) 张三比[IP李四高]高。张三比[DP李四]高。

2.比字句比较基准的类型

在生成语法中, 约束条件 (Binding Conditions) 负责在句法结构中解释NP间的指称关系。约束条件有甲 (conditionA) 、乙 (conditionB) 、丙 (conditionC) 三种。其中乙种条件 (condition B) 与人称代词 (pronoun) 相关:“代词在所在句域内 (即管辖域 (governingcategory) ) 是自由的”。如:

(4) 张三i说他i/j明天去北京。

(5) 李四i觉得他i/j可以信赖。

(6) 张三i劝他*i/j别耍小聪明。

(7) 李四i被他*i/j狠狠地甩了两个耳光。

以上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同先行词 (此即句子主语) 的共标 (co-indexed) 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他”在 (4) - (5) 中可以和主语共指, 是自由的, 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证明“他”和主语不在同一句域之中, (4) 、 (5) 两句在结构上应该是带宾语从句的句子, 结构为:[IP张三i说[IP他i/j明天去北京]], [IP李四i觉得[IP他i/j可以信赖]];而“他”在 (6) - (7) 中则不能与主语共指, 说明受到先行词的约束, 所以 (6) - (7) 整体上就是一个单句IP, 没有内嵌的小句。

现在来看普通话的比字句。以下句子中, 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语“张三”的共指co-reference) 情况如下:

(8) 张三i比他*i/j快。

(9) 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0) 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1) 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2)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句子 (8) - (11) 中人称代词“他”受到先行词“张三”的约束, 不能同“张三”共标, 只能指向“张三”以外的人。根据约束乙种条件, 说明主语“张三”和人称代词“他”在同一句域内, 即整个句子IP的比较基准不是小句, 而是名词性短语DP“他”。但是在 (12) 中, 人称代词“他”却能和先行词“张三”共标, 受其约束, 说明二者不在同一句域内, 即代词“他”的管辖域不是整个句子IP, 而是内层结构IP“他吃面”, 即比较基准为一个小句。所以, (8) - (11) 句属于短语比较句, 而 (12) 句是小句比较句。例句 (8) - (12) 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13) [IP张三i比他*i/j快]。

(14) [IP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15) [IP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16) [IP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17) [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通过约束乙种条件很容易区分比较基准的类型, 如果充任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是动词结构VP, 不含人称代词, 就不好用约束乙种条件来判断。那这种比字句的类型是短语比较还是小句比较呢?

我们假设将做句法成分的动词结构视为小句IP, 其结构中存在隐性的时制成分I。根据Chomsky (1965) , 句子的结构为“SNP+Aux+VP”, Aux包括时、体、助动词等, 而这一形式在Chomsky (1981) 中进一步修正为“SNP+INFL+VP”, INFL即[I+Tense], [+AGR]。宋国明 (1997:110) 认为I包含语气助词 (如can, must等) 和时制成分;何元建 (2011:295-304) 也认为汉语中广义的I分为三类, 其中包括跟句子动词有关的范畴 (如时态、体貌、语态、情态、否定) 和跟句子的语气有关的范畴 (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以及感叹语气) , 而狭义的I专指跟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所以, 时制和语气是属于句的。尽管在有的小句IP中动词结构无法补出时制成分 (“着、了、过”等) , 但我们认为这些时制成分是隐形 (covert) 而不是显性 (overt) 的。例如:“[CP[IP PRO[VP-I开过]飞机很了不起][CP[IPPRO[VP-I开]飞机]]容易]”。

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成立的话, 那么当动词结构VP作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时, 句子的结构应该就与例 (17) 相同。事实上我们的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 (18) - (20) 。 (18) 、 (19) 的比较主体中“没”是对已然的否定, 同时基准的时制标记“了”也表示发生过的、已然的事件, 都具有时制特点。虽然句子 (18) - (20) 中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不能出现语气成分, 但却可以出现时制成分, 而时制是属于句的, 所以充任比较主体/基准的VP是小句IP中的VP, 即VP前存在空代词PRO (不能补出) 或者虚代词pro (可以补出) 。

(18) 没去反而比去了还好。

(19) 你没去比你去了收获更大。

(20) 自己先主动通知了他, 总比他先从别处得到消息气小一点。

另外, 做比较标记的“比”所具有的句法特性也支持比较基准可由小句充当。汉语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比”为介词, 但是与典型的介词相比, “比”的句法特质显示在很多方面“比”仍保留着很多动词特征, 如可采用正反叠用形式 (“他比不比你高?”) , 可以用否定词直接否定 (“我并不比他矮多少”) 。更为重要的是, 与英语的介词“than”只能带名词性短语NP不同, 汉语差比标记“比”的后接成分可以包含所有语类:名词性短语DP (如 (21) ) 、形容词性短语AP (如 (22) ) 、小句IP (如 (23-24) ) 甚至是介词短语PP (如 (25) ) 。

(21) 张三比[DP李四]高一点点。

(22) 你看, 虚心总比[AP骄傲]使人获得更大的好处。

(23) 这米有点粗糙, 不过有货总比[IP PRO没货]好。。

(24) 小王的爸爸批评人比[IP我们领导批评人]严厉得多。

(25) 去大连嘛, 从北京比[PP从上海]更近。

综上所述, 汉语的比字句既不是只有比较基准的底层为小句的比较句, 也不是只有基准是短语的比较句。汉语比字句中小句比较和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同时并存。

3.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的关系

既然汉语比字句存在两种类型的比较句, 那么这两种类型之间关系是否像英语的“than”句式一样, 短语比较句由小句比较句删略形成?李临定 (2011:301) 在充分观察比字句的结构之后指出, “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李文认为比字句的短语比较句是通过小句比较句删略而来的。

一般认为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存在如下关系:句法结构可以反映语义结构, 但是语义结构并不决定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并不和语义结构一一对应, 二者是同态不同构的关系。例如, 一般认为语义上存在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在句法上应该实现为定中结构, 如“的”字短语。但事实是, 这一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单位也可以实现为非定中结构 (如单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的苹果”与双宾结构“张三拿了李四一个苹果”) 。同样, 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的单位在句法上也并不一定实现为直接的主谓结构IP (即处在同一层级内) 。朱德熙 (1982:108《语法讲义》) 就认为, 根据停顿句子“他/说话很快”是主谓谓语句, 而“他去/很合适”是主谓主语句。据此, 根据生成语法, 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可以表示为:

(26) [IP[Spec他][I’[?][IP[Spec说话][I’[?][AP很快]]]]。

(27) [IP[Spec[IP他去]][I’[?][AP很合适]]]。

以上两例中“他说话”与“他去”语义上同样为“施事-动作”关系, 却在句法表现上不同:第一例的高层IP的标定语“他”位置高于低层IP的标定语“说话”, 二者不处于同一层级, 句法上不发生关联;而第二例的“他”“去”句法实现为充当高层IP标定语的主谓结构/IP, 二者互为姐妹节点。

依据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这一关系, 请看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情况:

(28) 张三i吃饭比他*i/j快。

(29) 张三i比他*i/j吃饭快。

(30) 吃饭张三i比他*i/j快。

(31)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饭快。

(32) 张三i吃饭比他i/j吃面快。

类似于“百货商场价格比你们便宜”中“百货商场价格”的非偏正句法关系 (参刘丹青2012.4) , 以上 (28) - (31) 四句尽管意义相同或相近, 甚至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的共指情况都一致, 可它们在结构上却不相同, 即 (28) - (30) 句不是 (31) 句省略前一个或后一个“吃饭”而得来的。如在 (28) 中, “张三”“吃饭”虽然线性序列上相邻、语义上存在“施事-动作”关系, 但二者在句法上并不是实现为一个主谓结构IP。也就是说“张三吃饭”并不是处在同一层级之中, 二者在句法结构上也不发生关联。

第一, “比+比较基准”可以移位至比较主体之后, 形成如 (29) 句, 意思保持不变。句子 (28) - (30) 三句在意思上一致, 根据句法的一致性原则, 它们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假设 (28) 中“张三”“吃饭”构成主谓结构, 则 (29) 应分析为“*[张三比他吃饭]快”, 意为将“张三”和“他吃饭”进行比较, 这与 (28) 、 (20) 句在语义上不符 (其意为“张三”和“他”在“吃饭”速度上的比较) , 所以针对 (29) 的分析不正确, 以上假设也就不成立, 即“张三吃饭”并不构成主谓结构, 不处在同一层级之中。第二, 二者之间不能插入修饰性成分, 如否定算子“不”或者时间性附加语。“*[张三不吃饭]比他快/*[张三刚刚吃饭]比他快”。

生成语法认为汉语中存在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也就是小句IP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做主语或者宾语。何元建 (2011:318-319) 在判断句子的主语是否是单句IP时提出了一条判定方法:从句中的主语是否能跟主句中的代词共指。何文认为 (33) - (34) 句中主语从句的主语可以和主句中的代词共指, 按乙种约束条件, 二者处在不同的句域之中, 所以“张三当领导/李四做思想工作”是做整个句子主语的从句IP。

(33) [张三i当领导]不合适他i/j。

(34) [李四i做思想工作]对他i/j有帮助。

在例句 (13) - (17) 中我们论证了 (17) 为小句比较句而 (13) - (16) 句为短语比较句, 并划出了结构图, 现在我们假设 (31) 、 (32) 两句结构相同, 都是两个IP充当比较项的比较句。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 那怎么解释这两个句子中人称代词“他”和先行词“张三”共标却并不一致的现象: (31) 句中二者不能共指, 而 (32) 句中却可以共指?

我们认为何文关于主语是否为单句的判定方法不正确。根据乙种约束条件, 代词在管辖域内是自由的, 不受先行词 (antecedent) 的统制 (c-command) 。代词是否受到约束, 可以根据两个条件进行判断: (一) 先行词统制代词; (二) 代词与先行词共标。只有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代词才受到了先行词的约束。但是在 (33) 、 (34) 句中, 先行词“张三/李四”并不c-统制人称代词“他”:直接支配“张三/李四”的最大投射为主语从句IP, 它并不能支配主句之中的代词“他”。也就是说, 主语从句IP中的NP与主句中的照应语、人称代词不存在约束关系。

同样, 在由IP充任比较项的 (31) 、 (32) 句中, 先行词“张三”不能跨越上层IP来c-统制其他的代词而形成约束关系, 所以人称代词“他”既可以与“张三”同标也可以不同标, 由此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这也就论证了我们之前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例句 (31) - (32) 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35) [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饭]快]。

(36) [IP[IP张三i吃饭]比[IP他*i/j吃面]快]。

综上, 我们认为李临定 (2011) “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由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做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的论断不尽正确。正如“张三吃饭比他快”并不是“张三吃饭比他吃饭快”简省而来一样, 汉语比字句的短语比较类型并不是由小句比较类型经过删略形成的。

4.结语

针对汉语比字句究竟是小句比较还是短语比较, 本文做了重新分析。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文章论证了汉语比字句应该是小句比较与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并存。同时, 这两种类型之间并不像英语“than”比较句前者可以删略形成后者, 汉语比字句的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之间没有衍生关系, 二者应该是并立关系。

摘要:依据约束乙种条件, 文章论证了汉语比字句应该是小句比较与短语比较两种类型并存的比较句。这两种类型之间并不像英语“than”比较句那样前者可以删略形成后者, 汉语比字句的小句比较句与短语比较句之间没有衍生关系, 二者应该是并立关系。

汉语手势语与聋人手语比较研究 第9篇

一、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是两种语言

1. 概念。

汉语手势语是用手的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来表达意思, 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 是汉语手语的一种类型。它是针对聋人手语而言的, 在聋人学习书面语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聋人手语是指未受到正常人语言干预和影响的手势语言, 是聋人未入学之前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交际需要, 自发创造的手势语, 这些手势语主要以指点事物、描述事物为主, 简洁生动是它的主要特点。

2. 语言资格的认定。

汉语手势语是不是一种语言, 这个问题引起了特殊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众多争议, 语言学家有人持反对意见, 因为手势语没有声音。特殊教育者则承认手势语是一种语言, 因为手势语在聋人的生活中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 虽然它自身没有声音, 但它是一种具有独立地位的靠动作、视觉交际的特殊语言, 体现了语言的职能、社会交际功能、思维工具、语言特点的本质、符号系统性、可译性等语言资格。汉语手势语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对汉语的依附作用相当强, 完全采用的是汉语语序和语法, 因此汉语手势语的语言资格是勿庸置疑的。

聋人手语随着聋人的产生而产生, 聋人产生思维以后就要运用聋人手语同周围的人交流, 聋人手语有自己的语序规律和语法特点, 语言学家认为有声语言是语言, 而聋人手语没有声音就不是语言了, 笔者认为只考虑有声语言, 不是全部人类语言的定义, 聋人是人类的一个特殊群体, 聋人手语作为他们的母语, 否认它的存在实为不妥, 也不能强迫聋人放弃自己的语言, 因此聋人手语具有语言资格, 也是应该得到社会认可的。

3. 聋人学习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的过程。

聋人学习汉语手势语通常在入学之后, 如果聋孩子的家长是特殊教育者, 可以先行学习。聋人手语的学习几乎随着聋孩子的交际开始学习, 健全父母可能不能完全懂得他的聋人手语, 但也不会阻碍他们运用聋人手语进行生活交流;当他们有了同是聋人的同学或朋友的时候, 聋人手语发展得更快更迅速, 聋人手语的学习和运用要伴随聋人一生。而汉语手势语的学习和运用有可能是阶段性的, 学习成绩优异事业发展好的聋人经常学习运用汉语手势语, 在校时间短、中途停止学业而又无业的聋人可能很早就放弃了汉语手势语的学习和运用, 只用聋人手语进行交际。

二、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的语音、语序、语法、词汇的比较

1. 语音。

上面在语言资格中间接地探讨了两种语言的语音, 在这里再做进一步的比较, 汉语手势语的语音和汉语的语音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汉语手势语就是由汉语书面语约定俗成的, 手语的载体是身体, 是手的动作和表情, 以及体态语, 它没有独立的书写符号, 要借用书面语的汉字, 汉语手势语与汉语书面语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掌握汉语手势语的语音需要与汉语同步学习, 这样可以使聋人更好地学好书面语。聋人手语的载体也是汉语, 但是它与汉语书面语就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了, 聋人小时候运用聋人手语说话时, 同时也在“咿哑学语”进行发音, 但他发的不一定是手语的语音,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经常有汉字音义脱节的现象, 导致了聋人学习书面语的困难。

2. 语序。

汉语手势语依附于汉语, 因此它的语序和汉语的语序是一致的, 没有哪个健全人运用汉语手势语会说出颠三倒四的话来, 要求聋人运用汉语手势语, 也是同样的要求, 例如:“我陪你去看病。”就要求按汉语逐字或逐词打成“我/陪/你/去/看/病。”但是聋人手语就不这样打了, 聋人手语的语序经常是颠三倒四, 成分缺失。

例如:“公园里/有/美丽的/花。”打成“花/美丽/公园里/有。”

“我/有/一件/新衣服。”打成“衣服/新/我/有/一。”

这种现象在聋人手语中举不胜举, 是聋人世界里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因此, 即使在聋校教学多年, 自己掌握的汉语手势语平时能够比较顺利地与学生沟通的老师, 对于聋生之间的聊天, 也往往是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3. 语法。

汉语手势语的语法与汉语的语法一致, 汉语手势语使用者, 完全按照汉语的语法打出汉语手势语, 而聋人手语在语法上与汉语相比, 却有很大的差别, 省略句子成分和颠倒句子成分是最主要的特点, 因此常常会打出这样的话来:

“我买2 (支) 彩笔, 2 (个) 笔记本。”

“蝴蝶 (在) 花园 (里) 飞。”

动宾倒装、主谓倒装, 修饰语倒装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 先打出要做的事物的名称, 再打出相应的动作。

例如:“我回家”打成“ (我) 家回”,

“我没有吃饭”打成“饭吃我没有”。

聋人手语语序颠倒和语法混乱现象, 是健全人学习聋人手语的难点, 往往需要我们根据语言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推测揣摩聋人要表达的意思, 再把它翻译成汉语手势语, 打给聋人看, 鼓励他们按照正常语序打手语。

4. 手语词汇。

汉语手势语目前有5600多条收录在《中国手语》工具书中, 形象、生动、简洁、清晰是它的特点, 但是比起聋人手语来, 汉语手势语还是比较烦琐的。

如:“葱”:“中国手语”是:一手先打手指字母“C”的指式, 双手拇指、食指再搭成小圆形叠在一起, 左手不动, 右手向上移, 如“葱”的外形。“聋人手语”是:左手手心向内, 五指张开, 右手握拳, 抵在左手肘部, 然后放开五指, 如根状。

“谣言”:“中国手语”是由“假”和“言语”两个手势语组成。“聋人手语”是:双手握拳, 手指朝外, 代表上下牙床, 手掌相对互相磨擦。

由于篇幅所限, 不可能列举更多的词汇,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 聋人手语自然简略, 比汉语手势语更加形象, 汉语手势语很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手势动作来表示的, 聋人手语通常只用一个手势, 动作简练迅速, 贴切聋人生活。

三、比较得到的启示

上面将汉语手势语与聋人手语进行比较, 比较的目的不是想说明孰优孰劣的问题, 而是想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有利于我们展开更深的研究, 有利于搞好教学工作。

1. 将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有机结合。

在实际的聋校教学中, 汉语手势语与聋人手语同时并存, 要将汉语手势语与聋人手语有机结合, 在高年级教学中遇到用汉语手势语无法解释清楚的新词, 可以适当考虑用聋人手语进行讲解, 在聋校低年级要合理运用聋人手语, 刚入学的聋生还没有掌握汉语手势语, 交流的工具是聋人手语, 为了做好两种手语的过渡工作, 教师要适当合理运用聋人手语, 从满足他们的沟通需要出发, 创造有效的交流方式, 把聋人手语当作学生的母语, 汉语当作第二语言, 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学习聋人手语, 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传授知识, 然后才能逐步引导学生从聋人手语转向汉语手势语。

2. 不排斥聋人手语, 要尊重聋人的母语。

在香港的聋人学校完全禁止使用手语, 但他们不能完全禁止学生在课余时间打手语, 因为聋生需要感情的宣泄, 而聋生之间又不可能完全用看话来交流。内地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汉语手势语与聋人手语尽管有诸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们不存在互相排斥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不能要求聋生学习掌握汉语手势语, 就排斥他们用聋人手语, 反之亦然, 任何一种走极端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聋人注定要学习双语, 注定要使用两种手语, 正确引导聋生运用汉语手势语的同时, 让聋生自然地运用聋人手语进行交流, 会使聋生觉得自己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

3. 要处理好手语与看话和语言训练的关系。

看话是聋人通过看说话人的口形来理解其语言的一种方法, 是聋人在健康人群中生活的技能, 但是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这种技能, 也不够现实;如果一味地让聋人看话, 完全不让他使用手语, 就忽略了聋人的个体差异。听力语言训练是以训练聋人听话为主的一门课程, 许多接受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聋人在运用汉语交流的同时, 仍然要用手语, 可见聋人无论是掌握了看话技能, 还是接受了语言康复训练, 在学习运用汉语的同时, 适当运用汉语手势语或聋人手语, 对他们只会有益而无害, 只要在教学上处理好这些关系, 使他们自立、快乐的目标就能实现得更充分。

浅谈英语与汉语言的语音比较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语音;方言;汉语言;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72-01

语言学学者A.C.Gimson指出语言输出者必须掌握所说语言的全部语音、半数的语法、一定的词汇才可以进行语言的输出。所以,语音在语言的学习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词汇、语法,还是对于口语和听力都是基础支撑。因此,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即是学习者的起点,又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掌握良好的发音习惯与发音技巧,不仅能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信心,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习好英语的最终目标——与人交流的途径。

一、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著名语言学家Rod Ellis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按照语言迁移的分类主要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指的是母语与习得语之间存在着相同的语言规律或者相似性,习得者很容易通过母语的特点来学习目的语,对学习目的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的是母语的语言规律和语言习惯与目的语有不同的特征,但尽管不同,学习者也很容易把母语习惯运用到目的语中,对目的语产生消极负作用。英语语音学习始于上世纪末,在语言习得者学习外语时,如果母语思维已经建立,学习者就很容易按照母语思维进行外语的学习。按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原有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新的语言系统必然受到母语思维的迁移。故此,我们便说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更具明显,尤其产生在语音学习方面,而在方言区域的学习者更是感同身受,由于初级教育对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学习者很容易把方言音域中的发音习惯带到外语学习中,产生负迁移作用。

二、方言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区别

在晋语区和冀语区中有些地方把普通话的舌尖前音z、c、s读成了[zh][ch][sh]。(5) 舌间音[s][z]和齿间音[θ][?]的混读。这几个音是齿间音,是将舌尖放到上下齿的中间而形成的音。这一发音习惯反映到英语中就是把英语中的[s][z]误读为齿间音[θ][?]。再如,石家庄周边市县方言中很多发音把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i和y(零声母)声母所取代。比如,在部分地区的方言中海边(haibian)被读成(haibiao),吃饭(chifan)被读成(chifou),这是在一些词汇上加了声母n,导致变成n声母音节的现象;还有在普通话中韵母上被e取代,汉语双唇音的声母和唇齿音直接变成圆唇音的单音母。比如,佛(fo)读成佛(fe),蘑(mo)菇读成蘑(me)菇等等。

三、方言语音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及对策

受母语思维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具体表现(1)在汉语拼音里面的zh,ch,sh同英语音标中的[d3],[t],[]发音发生混调,取而代之的发音为[z],[c],[s],比如cheese读成teese,joke读成zoke等等。因此在发这样的音的时候应该掌握其发音特点。对于齿龈音的发音特点是,舌头位于口腔的下部平放,上下牙齿留有空隙,不要闭合,气流顺着声带自然发出,切记声带不要震动,从而产生辅音。石家庄等县级城市中的发音特点便是往往把英语音标z普遍读成zh的音,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学习者也只有zh,ch,sh而无z,c,s音,故此把英语音标[dz],[ts],[s]分别读成[d3],[t],[]如beads[bi:dz]读成[bi:t],beats[bi:ts]读成[bi:t],supper[spe]读成[pe]。这在赞皇地区发音也有表象。要想纠正这些发音需要这样发音:舌根部向后靠拢,舌尖抬起轻轻抵住上颚,但不要靠紧,发音时候让气流缓缓从气管中流出,舌尖轻轻放下,保持放松状态,嘴型成微微张开状态。(2)中元音的发音误区,比如:alike[elaik]发成[welaik],ago[egeu]发成[wegeu]。正确的发音方法:舌位居中,不偏不前,嘴型成半开状,就像自然喘气的感觉,让气流自然的从口腔流出。再如,部分晋语地区英语发音存在的问题是韵母a音以及具有a的复合韵母,表现为发音位置过于偏后,这样在发后元音[a:]以及双元音[ai],[au]和中元音[]的时候出现位置同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嘴型张开程度过于小,嘴型圆,舌根部有抬起,发音偏后。在纠正此种发音的过程中应做到舌根部尽量压低,舌头平伸在口腔内,嘴型自然张开,切勿僵硬圆形。此外,可先尝试“矫枉过正”, 为了避免舌根部拾起,发音过程中可把舌位前移(可模仿在发前元音的时候用舌尖抵住下齿),以此方法反复训练类似发音的单词,假以时日必然可使此音发正确。(3)众所周知,汉语中存在“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它们在汉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英语的语音中却只有重音,英语会根据语调的变化来传达意境的变化,虽然英语中也存在陈述句或者疑问句,但是单一单词的升降调对本身含义的影响并不大。此种迁移体在赞皇方言中导致英语语调的随意性较大,解决此种迁移需要学生规范语调规则,大量跟读标准地道的英语练习。

四、结语

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掌握英语正确的发音方法。比如可借助音位图,学习了解英语与汉语各种方言之间发音的相似之处及不同;对于语音上的错读 、误读要弄清楚是由于发音部位不对,还是发音的方法错误造成;并结合大量的模仿、跟读练习,以实现纠音的效果。最后,还应将所学与实际交流相结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尽量把语音学习与听力、朗读、口语训练结合起来,自我鼓励多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角等校园活动,让自己在一定的语境中练习语音,掌握语音语调的语用功能,更有效的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使用。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特尔著,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0,338,34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8。

[3]李军,姚继青.英语“课堂方言”对学生听力的影响与对策[J].外语敦学,2001,22(5);75—78。

[4]管秀丽,仇中海.河北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9(9)。

针对泰语汉语的同一性比较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泰语,汉语,同一性,比较

中泰两国一直是友好邦国, 两国人民也不仅仅是近邻关系, 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在其中。两国的民族起源一直为人乐道, 曾有泰族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说法。种种传言虽然备受争议, 不管泰族和汉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但是无不表明着, 中国和泰国关系匪浅。由于泰族先民不断迁徙, 导致两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少, 因而差异也越来越大。由于空间距离的关系, 两国在语言上也有很多差异, 虽然如此, 汉语和泰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不管是语言的出处, 口语的来历, 所融合的文化, 及一些语音语法, 都有共同之处。虽然两国语言表面上看去差别较大, 但是细细研究, 还是能找到诸多共同之处。本文便从一些角度来细细研究汉语和泰语的共性, 从一些言语的变化中找出两国的渊源。

一、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同一性

名词在需要量词时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扩大原有某个量词的使用范围, 例如汉语量词《释名》:“枚”, 本义是树干, 《说文》:“枚, 干也。”开始可能仅限于“木”“竹曰个, 木曰枚”, 后来范围扩大, 用于一切物体。“口”, 先用于人, 因为人有口, 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后继续发展, 泛化为可指一切有“口儿”的器物, 如“千口剑”、“万口刀”等。泰语中可以用于任何动物的量词“角”用于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的“加”, 都是满足了这一需要;一是把其他词类中的一些实词通过语法化为功能词而获得。后者是量词主要的来源。汉、泰语的名量词大部分来自名词, 动词次之, 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数词。

在汉、泰语中, 除了专用的名量词之外, 还有许多是直接借用名词充当的名量词的, 这类词在单独使用时皆为名词, 它们是和数词或代词组合之后, 在具体的语境才获得量词的意义, 承担了量词的功能。这种名词既包括借用容载量的名词, 同时也包括借表人体器官的名词来充当临时名量词。汉、泰语的名量词, 从来源上大体相同, 绝大多数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 来源于动词的相对较少, 并且两种语言中都有借用名词来表示事物单位的临时名量词, 而其他不同的来源则体现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特色。这些名量词和它们转化之前各自所属词类的词, 从形式上看是相同的, 但语法功能上却并无相同之处, 它们到底该作何词看待, 这要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

二、汉语和泰语称谓语的同一性

汉语、泰语同属汉藏语系。《苏联大百科全书》“世界语言”条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和泰语列为汉泰语族。泰国语言学界一般也把泰语归属汉泰语族。中国语言学界把泰语、傣语划入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从语言形态来看, 泰语是孤立语。泰语有声调, 同时声调又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据中国史料记载, 中泰交往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语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东亚的强势语言, 不断地影响着相邻国家的语言, 泰人未南下之前的祖语 (原始侗台语) 自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

泰语的称谓语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来自泰族语, 而另一种是来自外语借词。汉藏语中的人称并不像英语中简单的“I”、“You”和“He”、“She”。曾有学者对印欧语系做了研究, 研究中发现, 除了以上几种称谓外, 印欧语系的说话者还会根据对话双方的关系来考虑运用哪种称谓语。有学者在研究泰语、缅甸语等南亚一些国家的语言时, 称谓语的运用都会非常的将就。说话者在说话前会考虑到对方的很多方面, 比如性别, 年龄, 对方的职业等, 还会考虑到双方进行交谈的场所。在研究汉语时, 称谓语就更多了, 曾有学者这样评论过, 汉语称谓词的繁多, 是其中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曾有过的。不管在什么样的阶段, 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语言都是一个民族不断沉淀下来的精神文明。

三、泰语的汉语外来词

泰国与中国地理上邻近, 历史上交往频繁, 两国的交往史可推至中国的西汉时期。使节的往来, 经济的贸易, 人与人间的交流无不促成了两国语言间的交流。

语言的交流必然要产生一种语言借用吸收另一种语言词汇的现象, 这种现象, 我们称之某种语言的外来词。在泰国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 泰语也大量吸收了汉语词汇, 丰富其语言的词汇。

如今, 有很多汉族人移居泰国, 这与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诸多方面相关。随着华人在泰国的不断增多, 俨然已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汉族力量, 两族文化在同一个国度会不断的进行交融和碰撞。这些华侨主要来自我国的南部一些省市, 在与泰族人民进行交流时, 他们既使用泰国文化, 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本族文化, 长期的交流中, 泰语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不再只是单纯的本族文明, 而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 也引入了一些外来词汇, 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和转变, 从而变成自己的语言文化并加以利用。泰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由于汉族方言较多, 所以泰语在引入词汇时, 也多以这些方言文化为主。

结论

在引入一些汉语词汇时, 泰族人民会在词义上进行转移, 要么扩大, 要么缩小, 从而引申出很多新的词汇和词义。对他国语言的借鉴, 能使得本民族的词汇变得更加丰富, 也能让本族人民多了解一些外来文化, 多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而另一方面, 引入国外语言文化, 会加大本国文化的难度, 本国人民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泰族人民不只是借鉴了我国的物质文化, 同时还融入了我国的精神文化, 所创造出来的词汇也是丰富而又繁杂, 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变, 这又会让泰语的教学变得更有难度, 不管是从方言上借鉴, 还是从词义或音调上借鉴再进行演变, 在两国语言碰撞之时, 应积极的克服不利的方面, 最大限度的将困难变得容易。

参考文献

[1]吴晓丽.泰语中量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 2014 (25) .

汉语拼音比较范文

汉语拼音比较范文(精选11篇)汉语拼音比较 第1篇比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基本途径。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识别出事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