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呼吸机功能锻炼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呼吸机功能锻炼(精选12篇)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05例, 其中男78例, 年龄 (67.15±7.16) 岁;女27例, 年龄 (60.35±8.24) 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出院时收集体重、肺功能、血气分析、肺功能症状评价数据作为初始评价。出院后由患者自己进行锻炼, 每天2次, 每次15 min~20 min, 护士定期电话随访患者呼吸运动锻炼执行情况,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等。每3个月组织1次病友会进行上述的阶段性评估。

1.3 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

出院时评估患者对慢性肺心病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 针对患者的学习需求及能力进行个体化的一对一健康教育, 并通过护士演示教会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呼吸功能锻炼具体内容:锻炼时取头低、前倾立位, 将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部, 以便观察锻炼时胸腹的呼吸运动情况, 放松胸壁和辅助呼吸肌。呼出的气流以能使距口唇15 cm~20 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适度, 争取较慢较深地呼吸, 经鼻缓吸气并有意尽力应用膈肌, 经缩唇的口慢呼气4 s~6 s, 并应用膈肌收缩推动膈肌上移以帮助排气和膈肌休息。呼吸期间, 保持胸廓最少活动幅度或不动。

每3个月组织1次由医生、护士、慢性肺心病患者及家属参加的病友会, 在病友会上医护人员针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并鼓励患者提问和讨论, 如肺的功能、康复锻炼的机制, 什么时候需要找医生, 如何合理营养等。请患者演示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对部分锻炼方法欠正确者帮助其矫正, 在评价患者活动情况后帮助患者制定适合其体能愿望的运动处方, 请部分患者介绍体会, 提供彼此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达到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的目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指标主要有住院次数、体重、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 、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FVC%) 、肺功能主观症状检查及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注:锻炼前指出院时评估, 锻炼后指锻炼6个月时评估。

3 讨论

呼吸困难是困扰肺心病患者最主要的问题, 呼吸康复对肺心病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国外有较多的研究报道, 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呼吸肌锻炼, 也有对住院患者进行呼吸操锻炼研究的报道[2]。本组患者通过观察提示肺心病患者出院后经长期呼吸功能锻炼血液氧合状况明显改善, 氧分压、氧饱和度明显提高, 与出院时数值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肺通气也得到改善, FVC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提高,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肺弹性回缩力降低, 弥散的小气道狭窄和胸内压增加, 常导致呼气时小气道过早关闭和呼气气流受限。缩唇呼吸可防止呼吸时小气道的陷闭和狭窄, 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头低和前倾时能改善膈肌的机械力效率;变患者的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 提高肺泡通气, 降低呼吸功耗, 缓解呼吸困难。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 对患者进行院健康教育的延伸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6

COPD患者锻炼呼吸功能的方法 第2篇

呼吸功能锻炼

适合稳定期病人,其目的是改变浅而快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等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加强膈肌运动,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增加活力耐力。具体方法如下:

(1)腹式呼吸训练:取立体(体弱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慢呼深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吸7~8次,如此反复训练,每次10~20分钟,每天2次。熟悉后逐步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不自觉的呼吸习惯。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3篇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是一种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常见症状是呼吸困难,或“透不过气来”,痰过多以及慢性咳嗽。病情严重时,上楼梯这种日常活动都可能感到困难。

随着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在国内不断地深入發展,COPD的非药物治疗特别是康复治疗对于中度或以上的COPD患者,应该是常规的治疗。COPD的康复治疗主要目标有:①减轻症状;②尽可能恢复肺功能;③减少残障的发生

1.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 :是指吸气时腹部彭起,呼气时腹部凹入的呼吸法。初学者以半卧位最合适,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两膝半曲,或在膝下垫一小枕,使腹肌放松,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下陷。开始训练时,患者可将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前,在感知胸腹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腹部可用手适当加压,以增加呼吸时膈肌的活动度,练习数次后,可稍微休息,两手交换位置后继续进行训练,2次/天,10~15分钟/次,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并可采用各种体位随时进行练习

注意:呼吸要深长、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

2.缩唇呼吸

指导患者先缓慢呼吸,然后用鼻子吸气,嘴巴成鱼嘴状,用口呼气,双手轻压腹部,尽量把气体呼出,呼吸比是:1∶2~1∶3,8~10次/分钟,10~15分钟/次,2次/天。

3.呼吸操:

在以上锻炼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全身性呼吸操锻炼,例如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

有效的肺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与教育等多方面措施。目前运用最多的肺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和肌肉训练,训练的肌肉主要包括呼吸肌和外周四肢肌

4.四肢肌力训练

上肢锻炼为两上肢绕圈,30圈/min,每天1次,锻炼从每次5min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20min,监测有无气紧及肌肉疲劳,如有则停止增加负荷。下肢锻炼为从每日步行10min开始,每周增加5min,直至每天行走20min,监测有无气紧及肌肉疲劳,如有则停止增加负荷。

5.有氧训练

即耐力训练,主要采用方式及注意点如下:①健身跑:呼衰轻者可用此法,先间歇跑开始,即慢跑30s,步行30s,渐延长慢跑时间,缩短步行时间,最终全程慢跑,20min/次,1次/d;②同时训练呼吸节奏:采用2:2呼吸节奏(即两步一吸,两步一呼);③运动强度及运动量:步行速度为80m/min,慢跑速度控制在100~120m/min,适宜运动心率在90~140次/min,全过程以轻松自如,不至于气喘、气短的步伐进行。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72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3]相关诊断标准。 (2) 年龄>50岁。 (3) 病情稳定≥2周。 (4) 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不全等器质性疾病; (2) 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 (3) 沟通障碍、老年痴呆; (4)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72例患者, 男50例, 女22例, 年龄平均 (69.0±6.1) 岁, 病程平均 (15.4±2.4) 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分别为8例、5例、10例。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6例, 两组年龄、基础病合并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吸氧治疗、祛痰治疗及护理、呼吸道通畅护理等综合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功能锻炼及心理引导护理干预。

1.2.1呼吸功能锻炼

(1) 缩唇呼气。指导患者鼻吸气 (借助手指按压腹部) , 前倾胸部, 保持口唇为吹笛状, 慢慢的将气体从缩唇中呼出。通过吹蜡烛方式训练唇缩大小程度。 (2) 呼吸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姿势 (坐、立、卧) , 坐式:患者选择坐姿, 双手握拳, 屈伸肘关节4~8次, 屈吸深呼, 同时平静深呼吸, 展臂吸气、抱胸呼气等各4~8次。立式:叮嘱患者双脚与肩并宽, 叉腰呼吸, 一手搭肩、一手伸展旋转、双手搭肩、旋转上身各4~8次。卧式:选择仰卧, 呼吸操作基本与坐式类似, 操作前均详细、耐心的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作用及方法[4]。 (3) 还有全身放松训练、爬楼梯、吹水泡等锻炼方法, 根据患者意愿选择相应的功能锻炼方案。

1.2.2心理引导

(1) 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集体授课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 (发病原因、表现、治疗方案、预后效果) , 强调坚持治疗及配合护理的重要性, 通过劝导、典型示范、交流会等方式引导患者根据自身病情自制康复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内容。叮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通过呼吸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多种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 (2) 心理疏导。临床实践表明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依从性, 影响疗效, 为此护理人员要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获取患者信任, 用微笑、眼神及语言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缓解其焦虑、不安等情绪。 (3) 家庭支持参与。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患者家属认识到其在帮助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自觉监督患者合理饮食、运动等, 多鼓励、安慰患者, 让患者得到心理支持, 重新获取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配合度, 进而改善治疗效果。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1) 干预前后行肺功能检查, 包括FEV1 (第1S用力呼气量) 、FVC (用力肺活量) 、FEV1/FVC (第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及6min步行实验 (6MWT) 结果。 (2) 通过HAMD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A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 分数越高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ADL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 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HAMA、HAMD、ADL评分比较见表1。表1提示:观察组干预后FEV1、FEV1/FVC、6MWT、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干预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 P<0.05。

3 讨论

COPD典型特征为通气功能障碍, 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增多 (与环境、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尤其是劳动能力) , COPD严重时可能引发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死亡[5]。临床上偏重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 忽略COPD稳定期康复治疗, 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效果。

研究发现, 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缩唇呼吸、呼吸操、全身放松训练等内容, 旨在改变患者呼吸方式, 弥补胸部病变时胸式呼吸不足, 建立正常呼吸模式, 促进呼吸肌 (特别是膈肌活动) 增强, 避免或减少呼吸肌疲劳现象发生, 提高呼吸效率, 便于排痰, 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收缩、舒张功能, 便于排出肺内残气, 提高肺容量, 恢复有效通气量, 为机体活动提供氧气[6]。但早期呼吸锻炼不能一蹴而就, 要根据患者体质、耐受力、意愿等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 循序渐进, 以不引发呼吸困难等为前提, 避免适得其反, 加重病情。方丽华[7]等人通过对照实验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表明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护理配合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表1中可知观察组患者干预后FEV1、FEV1/FVC、6MWT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患者肺部通气量, 恢复患者肺部换气功能, 且FEV1/FVC比值越好, 患者肺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与赵学松[8]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李智娟[9]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患者锻炼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自身文化素养、自我效能等影响呼吸功能锻炼, 通过比较护理干预 (心理、氧疗护理、呼吸功能锻炼) 前后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 认为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干预能显著增强呼吸功能锻炼效果, 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 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大部分COP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影响治疗效果。为此COPD除了积极治疗外, 更要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进而减少疾病发作次数, 控制病情。邱立萍[10]等人通过比较两组COPD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症状及患者依从性等指标, 提示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和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行功能锻炼及心理引导干预, 观察组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 ADL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提示通过心理引导干预能明显缓解COPD患者不良情绪 (焦虑、抑郁) , 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早期功能锻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明霞.综合干预提高COPD缓解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 (1) :54~55

[2] 杨少英.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 (20) :21~23

[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 (4) :199~203

[4] 刘步玲.体位排痰护理配合呼吸肌锻炼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1) :73~74

[5] 王静.强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研究[J].西部医学, 2010;22 (10) :1949~1950

[6] 卿春华, 吴尚洁, 唐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及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0 (8) :1197~1199

[7] 方丽华, 梁海燕, 胡继华等.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20 (5) :103~104

[8] 赵学松, 谈佳, 何忠俊等.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缓解期肺功能指标的影响[J].武警医学, 2011;22 (11) :961~963

[9] 李智娟, 肖芳红.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32 (3) :478~479

功能锻炼指导 第5篇

无论是骨还是软组织,骨关节的疾病或创伤,对病损部位或其邻近组织都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如局部出血、肿胀、软组织粘连、关节僵硬以及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在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措施中,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是密切关联的三个环节。【功能锻炼的要求】

上肢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手的功能。下肢功能锻炼的要求是站立和行走,要求各主要关节不仅要稳定,而且要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脊柱是全身支柱,腰背肌的锻炼十分重要。

功能锻炼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功能锻炼的程序】

一、早期:骨折后1—2周

此期外伤反应明显,肢体肿胀疼痛较重,一般靠近损伤部位的关节不宜活动,但可尽早开始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只使肌肉收缩但不活动关节),即使牵引和石膏制动下也可进行肌肉收缩练习;骨折内固定物如果十分坚固,术后也可早期开始关节的活动。

二、中期:骨折后3—6周

这时损伤反应已消退,肿胀已减轻,骨痂逐步生长。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活动外,邻近的关节也可开始活动练习。但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三、晚期:一般指外固定去除后

可依据病情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的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如需要进行被动活动,则手法必须轻柔,严禁暴力。对有些患者可运用牵引装置辅组活动,使迅速恢复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功能锻炼的方法】

上肢包括肩、肘、腕关节及前臂四个部位骨折的功能锻炼。

一、肩关节

凡是上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部位的骨折部位的骨折都要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1、钟摆或划圈活动:弯腰,上肢下垂与地面垂直,作悬重回旋动作(画圈),或作钟摆样两侧摆动。

2、仰卧位:双手放在头部枕后,两肘向前、后活动,作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

3、双手扶椅背,背朝椅背,缓慢下蹲,练习肩关节后伸。

4、患侧手扶墙壁,练习患肢上举。

5、双手持一木棍作上举动作,或用健手握住患手上举,利用健肢带动患肢外展、上举、前屈。

6、用健手手背摸背部最高点,摸到肩胛骨处,再以患手手背向健侧手手背靠拢。练习肩关节后伸、屈曲。

二、肘关节

凡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骨折、前臂上骨折及肘关节挫伤固定术后,均需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将前臂平放于桌面上,以健手固定患肢上臂,作肘关节屈伸活动。注意事项:为了有利对于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要先开始练习伸肘功能,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要先开始练习屈肘功能。每次练习后,将患肢固定悬吊在最大屈伸位。

三、前臂

凡前臂骨折患者均需作前臂旋转运动。方法:

将肘关节屈曲90度,将上臂贴于身体两侧,作主动旋前、旋后动作。

四、腕关节

凡前臂下骨折,腕关节挫伤骨折,均需作腕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将两手相握,用健手带动患手作腕部背伸、掌屈、内收、外展等动作。或双手对掌,前臂与身体平行、两手用力推。

一、锻炼的意义及原则

功能锻炼是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的恢复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致残率。患肢是康复护理的重点,对骨折或关节损伤的患者虽然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复位固定,但是如果只注意固定而忽略了功能锻炼,可能会使患者本应该恢复的功能得不到恢复,甚至造成残疾,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损伤。康复锻炼必须积极地科学地进行,讲情原则,动作轻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功能锻炼的临床作用

1.促进肿胀消失:肿胀是外伤后的炎症反应

⑴ 体液渗出→肌肉痉挛→唧筒作用消失→静脉血液及淋巴淤滞→回流障碍→肿胀肢体

⑵ 肌肉收缩→唧筒作用恢复→加快血液循环→肿胀消退→疼痛减轻

2.减少肌肉萎缩程度:肢体废用必然导致肌肉萎缩,锻炼可避免肌肉萎缩,并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

3.防止关节僵硬粘连:肌肉不活动→静脉淋巴淤滞→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滑膜粘连 4.促进骨愈合过程的正常发展:肌肉代谢产生乳酸→刺激血管→血管扩张→促进循环→新生血管较快成长→促进骨痂形成、强固骨痂→骨折愈合、早期活动关节面。

三、锻炼基本步骤

骨折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1-2周﹚

此期特点局部反应大,肿胀明显,骨痂尚未形成。骨折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有时会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未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所以此期锻炼的方法是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以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练习为主,即静力练习。

1、锻炼上肢肌肉的方法: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握力。

2、锻炼下肢肌肉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增强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用力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3、被动活动:向心性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骨折中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伤后3-6周﹚

此期特点是,骨折肢体肿胀和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骨痂已逐步形成,骨折断端初步连接,接近临床愈合。

1、此期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进行肢体活动,继续做肌肉舒缩锻炼,逐步恢复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

2、由被动到主动逐渐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但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仍须限制。

3、对于下肢可做平卧、抬腿及下床负重练习;对于上肢可做举臂抬肩、屈肘、握拳伸指等主动关节活动,有条件可进行医疗体操训练等,另外还可以进行柔和的持续牵拉。

4、患肢下地负重分三步走:

第一步:以双拐和健肢“三点”支撑身体重量进行地面活动,但患肢不负重;

第二步:在“三点”支撑的同时,让患肢足尖轻触地面进行半举重;第三步:患肢以全脚掌着地,进行全负重活动。

5、循序渐进地训练,一方面在训练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可逐渐增强患者的信心。

骨折后期的功能康复锻炼﹙骨折临床愈合期6-8周﹚

此期骨愈合已较坚固,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关节活动范围已逐步恢复正常。

1、功能锻炼不仅强调局部的锻炼,还必须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

2、坚持全身活动,逐步恢复肢体的功能。

3、对于肢体活动功能仍有不同障碍的关节和肌肉,要继续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例如股骨干骨折后期遗留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股四头肌收缩,即需重点锻炼膝关节活动。【锻炼方法】

双下肢踝泵运动

即患肢在皮牵引状态与健肢一起做静力性屈伸踝关节运动,并于背屈极限位臵保持数秒,15-20次/组,每日2-3组。此法除预防下肢肌肉萎缩、腓总神经压伤外,对于促进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均有重要意义。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即大腿前方肌肉放松及收缩练习,收缩保持10秒后再放松10秒,患肢15~20次/组,健肢20~30次/组,2~3组/天。

健肢可练习直腿抬高,抬腿时慢慢抬起,当抬到10~20厘米时停止3~5秒再缓慢放下,反复练习,以不疲劳为宜。

三点支撑法

即患肢在皮牵引状态下,健肢用力踩床,双手紧握牵引床上吊环,头部后伸,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臀部离开床面5~10秒,每2~3小时一次。此法既锻炼腰背部肌肉,又能有效的防止骶尾部受压,防止褥疮发生。

扩胸运动

利用棍棒或徒手练习,10~20次/组,3~4组/天,防止上肢及背部肌肉萎缩,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增进肺功能。【训练要求】

肩关节:上肢划圈、上举、外展、内收、内旋,防止凝肩。肘关节:屈、伸训练。

髋关节:髋部的外展、内收。膝关节:屈、伸活动、下蹲等。踝关节:足背伸、在跖屈等。【预防挛缩和畸形的护理】

锻炼中,您会呼吸吗? 第6篇

同步式呼吸法

每做一次动作进行一次呼吸,呼吸是在动作过程中完成的。

(1)肌肉收缩时瞬间闭气并快呼气,肌肉伸展时慢吸气。一般在负荷较重、仰卧位做动作或须固定肩带和胸腹部时采用这种呼吸方式,比如,做“颈后宽推”、“仰卧推举”、“腿举”等动作时采用。胸部练习时,为达到尽可能挺胸沉肩的要求,允许深吸气,如“仰卧飞鸟”,但闭气时间一定要短暂,呼气为喷吐式。

(2)肌肉收缩时瞬间闭气并快呼气,肌肉伸时慢呼气。此呼吸方式与上式相反,吸气时快速有力,呼气时缓慢深长。一般在负荷较轻及退让性练习时采用,比如,做“哑铃弯举”、“立姿飞鸟”等动作时采用。这一方式强调的是意念集中。

呼吸频率与动作次数不相等,呼吸是在动作间歇时进行的。

(1)几次动作一次呼吸。连续做几次动作后暂停,做一次呼吸,再连续做几次动作后再做一次呼吸。此方式在一次训练的开始阶段,重量轻、速度快、精力充沛时,或做准备活动时常采用,比如,做“俯卧撑”、“双杠臂屈伸”等动作时采用。

(2)一次动作几次呼吸。在大重量负荷(所能承受重量的90%以上)或身体接近疲劳时,调整一下呼吸,以便再努力完成一次动作练习,比如,做“杠铃深蹲”、“腿举”等动作时采用。这种呼吸方式强调的是超负荷训练。

自由调节式呼吸法

在进行小强度训练时,呼吸常采用自由调节式。“提踵”、“慢跑”、“骑功率自行车”时一般都采用此方法呼吸。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88例冠心病搭桥患者, 年龄46~78岁, 男65例, 女23例。入院后给予呼吸功能锻炼, 术后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 其余均治愈出院。

1.2 方法

1.2.1 腹式呼吸法

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半坐卧位, 双膝轻轻弯曲, 使腹肌松弛, 双手分别放于胸前、腹部, 胸廓尽量保持不动, 稍用力加压腹部, 用鼻腔深吸气时腹部隆起, 屏气1~2 s, 缩唇象吹口哨一样呼气, 腹部尽量回收, 缓缓吹起达4~6 s, 呼吸要深而缓, 要求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

1.2.2 缩唇呼吸法

患者取端坐位, 双手扶膝, 舌尖放在下颌牙齿内底部, 舌体略弓起靠近上颌硬腭、软腭交界处, 以增加呼气气流的阻力, 口唇缩成“吹口哨”状。吸气时让气体从鼻孔进入, 这样吸入肺部的空气进鼻腔粘膜的吸附、过滤、湿润、加温可以减少对咽喉、气道的刺激, 并有防止感染的作用。每次吸气后不要忙于呼出, 宜少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 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 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将肺内气体轻轻吹出, 每次呼气持续4~6 s, 然后用鼻子轻轻吸气。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 尽量多呼出气体, 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 ∶ 2.按照以上方法每天练习3~4次, 每次15~30分钟, 吸气时默数1、2, 呼气时默数1、2、3、4, 就能逐渐延长呼气时间, 降低呼吸频率。

1.2.3 二步咳痰法

首先让患者进行5~6次深呼吸, 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 浅咳, 将痰咳至咽喉部, 再迅速将痰咳出。

1.2.4 吹气球法

先做深呼吸2次, 然后深吸气至腹部徐徐隆起, 对准气球口缩唇, 慢慢吹起至腹部凹陷, 使气球慢慢吹起变大 (不要过度吹大气球) 。一般每次5~10分钟, 2次/d。

3 体会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8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外科住院拟行食管癌三野根治手术的患者70例,其中男62例,女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12)岁。其中肺部感染5例,只有40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前后肺功能对比。肺部并发症与此2006~2007年本科室行此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这些患者只进行吹气球、爬楼梯等训练,未进行规范的呼吸功能训练。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了解,我们首先向患者讲授有关食管癌三野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和改善呼吸功能的重要性,劝其戒烟[2],以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并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循序渐进,以防出现呼吸肌疲劳或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并给予心理疏导,解除其因疾病带来的悲观、紧张、恐惧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疾病,减轻焦虑,配合呼吸功能锻炼。

1.2.2 呼吸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及深呼吸:嘱患者用鼻吸气,用力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后再呼气,呼气时嘴角成吹笛状,使气流通过狭窄的口形慢慢呼出,强调呼吸配合,吸与呼按比例进行,吸气与呼气时间为1:2或1:3,注意“深吸气,慢呼气”。(2)加压腹式呼吸锻炼:患者仰卧,放松所有的辅助呼吸肌群,腹部放置一个沙袋,以进一步提高腹压。吸气时保持胸部不动,上腹部对抗沙袋的压力将腹部徐徐鼓起,呼气时尽量将腹壁下降为舟状腹。反复数次,沙袋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又可诱导呼吸的方向和部位。从每次锻炼5分钟起,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可在放置沙袋的情况下平稳呼吸2小时,呼吸频率由快至慢最终至每分钟8次左右,沙袋由轻变重,由1kg增至3kg。一般患者锻炼5~12天,平均锻炼6天,对年纪大、呼吸功能较差、手术范围大可适当延长锻炼时间。(3)吹气球:取坐位或立位,做吹大气球运动,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含住气球进气嘴尽力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直至吹不出气为止,每天吹150个左右。(4)有效咳嗽锻炼: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声门紧闭,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使肋间肌收缩,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气体或痰液冲出,反复数次。上述方法由指定护士对患者进行专门指导,一入院就开始进行,每个动作练习10分钟,每日练习3次,并记录备查。(5)呼吸操:患者站立,全身肌肉放松。平举上臂吸气,双臂下垂呼气;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3次/天,10分钟/次。(6)爬楼梯:指导患者从一层爬到五层,每日2次以上,以患者能耐受为准,同时评估爬楼梯时是否喘气,到哪层会喘。(7)叩背方法:护士站在患者侧面靠背部,手掌握成空心状用腕部力量叩击背部,按从下往上从外到里的顺序叩击,对痰液较多的患者,给于肺部听诊对痰液积聚呼吸音减弱的地方于针对性叩击,再配合有效咳痰。

1.2.3 肺功能监测

采用德国JAEGER公司Master ScreenDiffusion机器,由专业医师在住院第一天和手术前1天进行肺功能检测,观察记录锻炼前(入院当天)和锻炼后(术前1天)肺功能指标变化,观察项目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量(IC)、最大通气量(MVV)。指脉氧饱和度采用NONINMEDI-CAL公司的指脉氧饱和度监测仪夹住患者手指末端测量。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患者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后,患者呼吸频率显著降低,指脉氧饱和度升高。最大通气量、深吸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1)。

注: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食管癌三野根治手术患者由于自身原有疾病的影响,加上麻醉、手术的打击,不可避免地出现术后肺功能受损,呼吸道黏液分泌紊乱和清除障碍,易并发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3]术前进行综合呼吸功能锻炼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善呼吸功能就必须加强呼吸肌的锻炼。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如气功、吹气球或吹瓶子练习等;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通过增加呼吸负荷的方法来达到,如加压腹式呼吸锻炼练习等。根据呼吸肌锻炼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负荷性、特异性和可逆性[4]我们制定了综合呼吸功能锻炼中在一定强度的沙袋负荷下进行针对肺功能的长期锻炼的方法,由于一定重量的沙袋容易制作,因此采用沙袋进行负荷腹式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简便易行。

进行特异性呼吸功能锻炼,在于通过主动的用力吸气和呼气训练,最大限度的动员包括辅助呼吸肌在内的全部吸气肌和呼气肌主动参与收缩,可改善增强和锻炼呼吸肌耐力和力量的目的[5]。通过综合呼吸功能的锻炼,可改善通气功能的动力,使胸廓进行最大限度的运动,促进肺部扩张,提高肺和胸廓的顺应性,改善通气功能,提高肺活量,充分供给机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为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呼吸功能减退做好充分代偿的准备,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咳嗽锻炼,能使占吸气功能80%的膈肌主动收缩,使呼吸频率下降,潮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增加,功能残余气量减少,咳嗽能力增强,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采用自制沙袋加压呼吸锻炼的目的在于改变患者的呼吸方式,使腹式呼吸更有效的补偿食管癌手术后胸式呼吸的不足,负荷腹式呼吸可使吸气肌、呼气肌主动参与收缩,尤其是呼气肌的主动参与更能锻炼和增强膈肌、腹肌、肋间内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改善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肺内残留气体排尽,减少死腔通气量,从而增加肺容量,保障有效通气;采用缩唇呼吸,可使肺泡的通气以较大的潮气量和较低的频率完成,身体呼吸无用功效小,能避免呼吸肌疲劳,从而增加了呼吸的有效性。

我们的结果显示,进行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后患者的呼吸频率显著降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反映胸廓容量,呼吸肌力量,肺组织弹性,通气功能储备能力的VC、MVV、FVC、IC数值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本组术后监测的血氧饱和度平均为97%,表明术前呼吸功能锻炼能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对预防和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在此项研究中,护理人员是施教者,教会他们熟练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程序、技巧和正确的呼吸动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护理人员的培训;并对患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患者理解与配合,因此本组均能按照计划进行锻炼,锻炼时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指导,循序渐进,可根据住院天数及病人接受能力选择适合病人训练的确2~3个项目进行训练,本组无1例中断锻炼。

本组70例中,由于有的术前准备时间仅3~5天,训练时间很短,有的病人不愿意术前再做一次肺功能检查等原因,我们只有40例病人做呼吸功能训练前后的肺功能对比。同时由于受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济条件的影响,患者住院等待手术的时间减少致术前训练时间太少,有些患者接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我们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就开始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帮助、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术前肺功能,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锻炼效果。另外,由于患者个体差异,锻炼后肺功能的改善也存在差异,以及如何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还待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我们采用进行综合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在术前对食管癌三野根治手术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有效地增加了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简便易行,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剑,张馨,黄瑛,等.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肺功能的影响 [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 :401-402

[2] 周琨,王丽娟,赵秋月,等.肺癌隆突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 :849-850

[3] 朱小玲,刑爱萍,贵文媛.特异性呼吸功能锻炼对开胸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 :2832-2833

[4] 夏梅,吴蔚,张明霞,等.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食管癌剖胸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4) :2482-2483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COPD病人, 年龄60岁~74岁;住院14 d~60 d;气体交换受损, 清理呼吸道无效21例,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19例, 焦虑16例, 睡眠型态紊乱20例;血氧分压54 mmHg ~70 mmHg (1 mmHg=0.133 kPa) , 平均62 mmHg;二氧化碳分压56 mmHg ~68 mmHg, 平均67 mmHg;血二氧化碳结合力34.2 mmol/L ~36.4 mmol/L。

1.2 结果

30例病人经过药物治疗、吸氧以及呼吸肌锻炼辅助治疗, 气体交换受损均得到改善, 呼吸平稳;营养状况有所好转, 焦虑基本消除;20例睡眠型态紊乱除4例未改善其余均睡眠良好;血氧分压平均88 mmHg;二氧化碳分压平均42 mmHg;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平均26 mmol/L。

2 护理

2.1 评估病人

包括心理状况、饮食营养、呼吸功能、缺氧的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等。

2.2 心理护理

2.2.1 入院时心理护理 COPD病人均有多年的患病史, 本组有20例病人因反复发作和长期呼吸困难而出现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针对以上心理问题, 向病人说明COPD的长期治疗过程及其配合治疗的有效性, 向病人讲解坚持呼吸肌功能锻炼对COPD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后, 大多数病人增强了康复的信心。

2.2.2 住院期间心理护理 这一时期心理护理的目的是使病人能够尽快消除心理障碍, 自觉地进行功能锻炼。给病人介绍收效好、康复快的病友, 使病人增强信心, 加快康复。

2.2.3 出院时心理护理 由于COPD病人大都是高龄病人, 病情好转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松懈, 因此出院时应向病人和家属同时讲解坚持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自身疾病的重要性, 让家属督促坚持功能锻炼等。

2.3 呼吸肌功能锻炼

在住院期间护士配合彩图、录像指导病人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除3例病人不配合, 其余均能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2.3.1 缩唇呼气

缩唇呼气目的是降低呼吸频率, 改善潮气量, 改善肺内气体交换及肺功能, 防止小气道过早关闭, 改善肺泡有效通气量。方法:指导病人用鼻吸气, 用手按压腹部帮助呼气, 胸部前倾, 将口唇缩成吹笛状, 气体从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缩唇的大小程度可以通过吹蜡烛来训练。

2.3.2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目的是提高腹肌张力, 增大横膈上下移动幅度, 改善肺通气功能, 增加呼吸肌张力, 并增加咳嗽、咳痰能力, 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改善换气功能。开始时病人可取半卧位, 双膝屈曲, 思想集中, 肩背放松, 闭口用鼻深吸气, 使腹部尽量隆起, 使肺处于张开状态, 然后缩进口唇像吹口哨那样缓慢呼气。保持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为2︰1, 即呼气4 s~6 s, 吸气2 s~3 s。训练数次后可适当休息, 以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熟练以后每日做5次~7次, 每次8 min或稍延长时间。此外, 病人也可取立位、坐位、行走或头低臀高位。

2.3.3 呼吸操

呼吸操分卧、立、坐三种姿势进行[1]。卧式:病人仰卧床上, 双手握拳时关节屈伸4次~8次, 屈肘时吸气, 伸肘时呼气, 平静深呼吸4次~8次;两臂交替平伸4次~8次, 伸举时吸气, 复原时呼气;双腿屈膝, 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 复原时呼气4次~8次。坐式:坐在椅子或床边, 双手握拳, 肘关节屈伸4次~8次, 屈吸深呼;平静深呼吸4次~8次;展臂吸气, 抱胸呼气4次~8次;双膝交替屈伸4次~8次, 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 压胸时呼气, 左右交替4次~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 上身左右旋转4次~8次, 旋吸复呼。立式:采取站立位, 两脚分开与肩平宽, 上手叉腰呼吸4次~8次;一手搭同肩, 一手平伸旋转上身, 左右交替4次~8次, 旋吸复呼;双手搭肩, 旋转上身4次~8次, 旋吸复呼;展臂吸气, 抱胸呼气4次~8次;双腿交替外展4次~8次, 展吸复呼。

3 讨论

3.1 缩唇呼吸的功效

缩唇呼吸可提高气道内压, 防止气道过早陷闭, 使肺内残气更易排出, 有助于吸气时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在增加通气量和肺泡换气的同时, 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 改善缺氧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状况。

3.2 腹式呼吸作用

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呼吸, 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力。COPD由于肺气肿等病理改变致膈肌下移, 收缩效率降低, 加之气道狭窄、萎缩, 分泌物增多, 使气道阻力增加, 肺与胸廓的顺应性降低, 往往要动员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过程。以膈肌活动为主的腹式呼吸, 深沉而缓慢, 可改变病人的浅促呼吸方式, 在提高潮气量的同时减少无效腔, 增加肺泡通气量, 改善气体分布, 从而使病人缺氧症状得以缓解, 气促改善。

3.3 呼吸操对病人体质的影响

呼吸操可增加病人的体力及活动能力, 提高呼吸频率, 促进排痰, 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 调节通气/血流比值, 缓解气促、缺氧症状, 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 并调动免疫系统的应急能力, 增强免疫功能及体质, 从而使减退的肺功能得以恢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锻炼,肺通气,护理

参考文献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意识障碍、精神病史、文盲、听力障碍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9~71岁, 平均年龄为 (60.93±10.21) 岁;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为 (7.15±2.28) 年;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2例、高中13例、初中及以下1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0~73岁, 平均年龄为 (61.08±10.82) 岁;病程3~14年, 平均病程为 (7.22±2.17) 年;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0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以上3例、高中11例、初中及以下15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前进行肺功能检测, 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化咳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首先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目的、锻炼方法、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同时给予示范, 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包括:缩唇呼吸锻炼、腹式呼吸锻炼、缩唇-腹式呼吸锻炼、控制性深呼吸锻炼等[3]。

指导患者取坐位、立位或卧位进行缩唇呼吸, 经鼻吸气是紧闭双唇, 呼气时将嘴唇缩成鱼嘴状, 使呼出的气体经缩窄的口型慢慢呼出, 以深吸慢呼为原则,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控制在1∶2~3。呼气时的缩唇程度可由患者自行调节, 以不感觉到费力为度。时间一般控制在15 min/次, 3次/d[4]。

指导患者取坐位进行腹式呼吸锻炼, 腰部自然挺直, 肩部和胸部充分放松。从呼气开始, 采用经口呼气, 呼气时收缩腹部, 呼气宜缓慢而深, 呼气时间较吸气时间长。吸气时, 确保空气经鼻腔进入, 吸气时腹部自然鼓起。整个呼吸过程节奏缓慢, 吸气不宜过急、呼气不宜太尽, 一吸一呼之间不要屏气。开始时间一般控制在5~10 min/次, 3次/d。随着锻炼熟练后, 可在坐位、立位、卧位或行走时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最好将其形成一种自觉的呼吸习惯方式[5]。

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锻炼结合进行,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 将嘴唇缩成鱼嘴状, 进行缩唇呼气, 同时腹壁内收, 膈肌松弛。鼻吸气时紧闭双唇, 同时腹壁尽量突出, 膈肌收缩。

指导患者取坐卧或侧卧位进行控制性深呼吸锻炼, 摒除杂念, 全身放松。紧闭双唇缓慢进行经鼻深吸气, 至最大肺容量后屏气3~5 s, 之后缓慢呼气。屏气时间随着呼吸功能锻炼的进展逐渐增加。连续控制性深呼吸10~20组/次, 2次/d[6]。

连续锻炼1个月后, 进行肺功能检测, 包括肺活量、最大通气量、1 s用力呼气容积、残气量、一氧化碳弥散量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况。

1.3 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 肺部哮鸣音消失;

有效:治疗后咳嗽、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至可耐受的程度, 肺部哮鸣音减少;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 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6.21%。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比治疗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其中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程度更好。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道狭窄、通气受限为主要病理特征, 多迁延难愈。由于肺气肿等病理性改变, 患者膈肌下移、气道狭窄萎陷、分泌物增多, 导致肺泡弹性、回缩力下降, 气道阻力高, 气体易滞留于肺内, 导致肺和胸廓顺应性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胸式呼吸为主, 呼气时排气量小, 滞留于肺泡内的气体影响下次呼吸的吸气量, 使呼吸频率加快、有效通气量小, 易引起呼吸肌紧张、疲劳, 增加耗氧量, 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呼吸浅快而导致的体力消耗增加, 纠正低效能的呼吸形态, 使通气量增加、残气量减少, 有效地提高呼吸效率, 延缓肺功能进一步下降。

缩唇呼吸锻炼是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 吸气时紧闭双唇, 空气全部经鼻腔吸入, 经鼻黏膜吸附、过滤、加温、湿润等作用, 大大减少了对咽喉和呼吸道的刺激, 并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有效减少了经口呼吸可能造成的急性发作次数。通过缩唇, 减小了气流通过的面积, 延缓呼气速度, 降低呼吸频率, 使气道内压增加, 支气管内径扩大, 肺内残气彻底排出, 不仅降低了功能残气量, 同时还增加了肺泡通气量, 有效改善缺氧状况。

腹式呼吸锻炼可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通气量, 有效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 提高机体内外气体交换效能, 纠正低氧现象。腹式呼吸可加强膈肌功能和活动度, 使呼吸阻力减少、潮气量增加。横膈的上、下移动幅度改善了肺通气功能, 并增加了呼吸肌肌力。将缩唇呼吸和腹式锻炼结合在一起, 对预防呼吸肌疲劳、呼吸衰竭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控制性深呼吸锻炼在深度吸气后屏气数秒钟, 可改善吸入气体在肺泡内分布不均的状态, 使部分已经发生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更加有效地增加横膈的活动范围, 改善气促、气急症状。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对改善肺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华芳.呼吸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 :17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3]吴日凤, 翟翠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09, 31 (5) :680~681.

[4]张艳梅, 杨玉仙, 闫晓丽.呼吸功能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2) :66~67.

[5]潘彩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呼吸功能训练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5) :54~55.

骨折的功能锻炼护理指导 第11篇

关键词 骨折 护理 功能锻炼

现代骨折治疗学认为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功能锻炼有的意义是:①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②促进骨折愈合;③促进血液循环;④减少并发症等。因此加强护理在骨折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是治愈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2008年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对骨折患者实施系统的功能锻炼,3年来在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促进功能恢复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体会如下。

對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给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工作,因势利导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时消除疼痛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积极获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

对骨折功能锻炼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平易近人,真正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正确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骨折早期(伤后1~2周):此期为炎症消退期。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骨折也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此期功能锻炼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不能活动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等长舒缩活动。上肢骨折患者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活动肩关节时要弯腰至90°,用另一只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关节的环行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骨折中期(伤后3~4周):此期为骨痂形成期。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消失,软组织损伤已渐修复,骨折断端部分纤维连接并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趋稳定。此期功能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功能位关节锻炼。锻炼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舒缩活动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也逐渐加大。上肢骨折患者除作握拳、活动肩关节动作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如活动腕关节、肘关节,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股骨骨折患者,在第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6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骨折后期(伤后5~7周):此期为骨痂成熟期。此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骨折处已形成足够骨痂,接近临床愈合。此期功能锻炼为抗阻力下锻炼,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恢复关节活动度。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可从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开始,到各种机械性或物理治疗,如划船、蹬车等。关节活动练习包括主动锻炼、被动活动或用关节练习器锻炼等。

临床愈合期(伤后7~10周):此期患者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

护理体会

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5-10~2016-04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共计83例, 按是否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41例, 对照组42例。试验组中男28例, 女13例;年龄26~69岁, 平均 (45.21±1.79) 岁;病程2~13年, 平均 (9.87±0.43) 年。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9例;年龄25~68岁, 平均 (45.03±0.74) 岁;病程1~12年, 平均 (7.17±0.24) 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基本匹配, 基线资料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纳入标准: (1)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同意, 并签署相关协议, 依从性较好。 (2) 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胃镜、食管吞稀钡X线双重对比造影、CT及B超等检查, 结合相关临床诊断确诊为食管癌并行食管癌根治术。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器质性病变、生命体征不平稳、身体极度衰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2) 未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病史及相关资料不全者; (3) 有精神障碍、言语沟通障碍不能有效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系统评估, 确保生命体征呈动态变化。手术后,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 对照组仔细向患者家属介绍扣背、排痰等相关基础护理操作要领, 每日自晨起6:00~21:00, 每小时进行一次, 每次持续20min, 维持一周;在院期间定期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作常规宣教。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呼吸功能锻炼, 其主要包括:吸气和呼气两种锻炼。吸气锻炼:1待患者术后6h, 意识恢复后进行, 护士指导患者家属连接好呼吸训练器后, 沿着吸气箭头指示的方向垂直放置, 嘱患者正常呼吸三次后, 含住吸嘴, 持续吸气以维持小球不落且持续上升为基准, 待其升至顶部后, 维持3s后, 松开吸嘴, 缓慢呼气;2将患者摆放于半卧位, 在其腹部上方放置一重量约为1kg的沙袋, 嘱患者用腹部力量深吸气后屏气2~3s, 随后跟随沙袋向下的压力缓慢呼气, 重复数次, 待患者适应沙袋重量后, 可逐渐加重, 最高不得超过5kg。呼气锻炼:1同吸气锻炼方法类似, 就是将吸气时箭头指示方向换成呼气方向即可。每小时持续锻炼20min, 维持一周, 每日自晨起6:00~21:00。2将患者置于舒适体位, 指导其呼气时将嘴唇聚拢成吹口哨型, 同时应减慢呼吸频率, 每日训练四次, 每次时间不宜超过20min。两组患者夜间锻炼依照患者病情, 再遵医嘱进行制定。

1.3 观察指标

经呼吸功能锻炼后, 对比观察患者术前1d及术后7d患者的肺活量 (FVC) 、用力呼气量 (FEV1) 、血氧含量 (PO2) 。对比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肺炎、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1d,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 ;经呼吸功能锻炼7d后,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和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呼吸功能锻炼7d后, 试验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和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导致其排斥自主呼吸, 易引起肺不张、肺萎陷, 导致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部分丧失, 造成肺脏失去通气功能, 同时肺不张可导致痰液等分泌物积聚在肺部, 肺脏失去换气功能,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甚至死亡[4]。传统护理只注重翻身及扣背排痰, 并告知家属基础护理注意事项及突发状况时的急救措施, 对患者饮食护理、口腔、会阴护理等基础护理强调充分, 却忽略了呼吸功能锻炼[5,6]。而本文主要研究呼吸功能锻炼对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影响, 术后6h, 患者意识恢复后便可进行, 由患者自行控制呼吸速度, 使其更好地评估自身肺功能及有效吸气量, 在小球上浮与下沉期间, 转移其伤口带来的疼痛并进行自主呼吸;且呼吸训练器能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自行调节流量及上升刻度, 使其在锻炼呼气、吸气的同时, 掌握自身状况, 更好的进行下一步锻炼, 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7,8];呼吸速度缓慢, 能够缓解剧烈咳嗽、咳痰而引起的胸廓剧烈抖动, 减轻疼痛, 减少患者抵触情绪的产生[9]。通过增大吸气量及呼气量, 来进一步增加有效通气量, 促进肺部有规律的扩张、收缩, 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潴留量;且与常规护理措施翻身扣背及排痰配合进行, 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提高咳嗽效率, 减少肺部感染[10,11];在呼气与吸气过程中, 不断锻炼斜方肌等吸气辅助肌及呼气肌, 增加肺活量, 促进萎缩肺组织复张,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锻炼7d后,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经呼气及吸气功能锻炼, 患者能从根本上改善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血氧含量, 利于肺功能恢复。由表2可知, 经呼吸功能锻炼7d后, 试验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显著降低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总之, 应用呼吸功能锻炼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全方位护理, 能够显著增大患者肺活量, 其用力呼气量及血氧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短期临床效果较显著。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术后呼吸功能锻炼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组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10~2016-04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共计83例, 按是否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41例, 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试验组患者在其基础上使用呼吸训练器开展呼吸功能锻炼, 对比两组患者肺活量、血氧含量等肺功能指标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1d,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 ;经呼吸功能锻炼7d后,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VC、FEV1、P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肺功能恢复较好, 短期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显著降低。

关键词:呼吸功能锻炼,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文惠.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7) :41-42, 66

[2]黄琼珊, 黄少兰, 李咏梅,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术后病人呼吸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7) :40, 43

[3]Dettling DS, Van der Schaaf M, Blom RL, et a1.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e-operative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oesophagectomy:a pilot study[J].Physiother Res Int, 2013, 18 (1) :16-26

[4]米丽丽, 王伟, 张国亮.图文指导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及肺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3, 35 (8) :1266, 1267

[5]王慧琴, 章西萍.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在预防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 :119-120

[6]魏利娟, 马亚飞, 伍军, 等.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1) :40-44

[7]许治国.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 (3) :19, 21

[8]马丹, 袁岚.系统呼吸训练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华西医学, 2013, 28 (6) :922-923

[9]Agrelli TF, De Carvalho Ramos M, Guglielminetti R, et a1.Preoperative ambulatory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sophag-ectomy.A pilot study[J].Int Surg, 2012, 97 (3) :198-202

[10]陈雯, 吴兰笛, 王远东, 等.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不同呼吸锻炼方法的效果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7) :33

[11]虞林湘.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对胸段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 (11) :23, 25

呼吸机功能锻炼

呼吸机功能锻炼(精选12篇)呼吸机功能锻炼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05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