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精选11篇)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1篇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和对策,以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

【关键词】 护理人员;现状;职业危害;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及对象的特殊性,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身边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医疗条件比较优越或是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均是如此,不过是程度轻重之

分和防护措施得当与否。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1]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1.2化学性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医院。它们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副作用。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 醛 在 高 达20毫克每立方米20毫克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2] 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以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

部肿胀、头痛、心悸等。[3]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操作依次为搬运患者、更换床单、翻身拍背、每小时记录尿量、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时间长、强度高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4]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5] 1.4锐器伤情况严重

护士经常使用手术所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如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约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0%。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

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6]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原因是,目前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造成护生在校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能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要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的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基础设施落后

4.1很多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

4.2很多医疗机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4.3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尽管任何医院都有特殊的消毒和通风办法,但由于多人长时间在室内近距离工作,难免互相影响,氧气缺乏,久而久之,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倦怠,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素质下降或感染上疾患。

【结论】 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日益重视,但目前整个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努力健全职业防护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且品种齐全的职业防护用具,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水平。

【 参考文献 】

[1]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2]Cabre E,Gasssull MA.Complication of enteral feeding [J].Nutrition,1993,9(9):1-9 [3]Caos A,Gogel HK.A simple method for clearing obstructed enteral feeding tubes [J].Gastrointest-Endosc,1986,32(1):55 [4]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5]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6]李茂莲.张月英,王清馨等.职业接触杭肿瘤曲物护上血清免 疫球蛋白的变化[J].护理研究,2004,8(10):909—910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2篇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培训

传染病医院的护理人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 需要接触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 易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因此工作在传染病医院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高危群体[1]。因此, 研究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损伤及防护现状, 探讨防护措施, 是保证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环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我院216名护理人员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防护知识获得途径、常用防护方式、传染病法律法规防护知识需求[2]、面对传染病焦虑心理反应以及防护应对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传染病医院职业护理防护知识调查表, 采用集中填写、集中回收的方式, 同时对回收问卷及时复核, 剔除无效问卷。

2 结果

(1) 培训前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216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16份, 有效问卷率100%。从培训前调查问卷发现, 216名护理人员当中, 曾经有120人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 (2) 培训后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216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16份, 有效问卷率100%。从培训后调查问卷发现, 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率明显减少, 只有10人发生职业暴露。

3 讨论

3.1 培训前调查问卷有如下特点

(1) 学历越低, 发生职业暴露比率越大;学历越高, 发生职业暴露比率越小。如调查中中专毕业的人数有45人, 结果有36人发生过职业暴露;本科毕业的人数有30人, 结果只有3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2) 参加传染病知识培训次数越少, 职业暴露发生比率越大;如调查中有16人未参加过传染病知识培训, 结果有14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3) 个人防护情况较差, 职业暴露发生比率越大。如调查中有28人个人防护较差, 有21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4) 护理人员手发生职业暴露比率最大, 如调查中有102人手曾经发生过职业暴露。 (5) 发生职业暴露科室最多的是临床科室, 如调查中在临床科室工作的170人当中有99人曾经发生过职业暴露。 (6) 发生职业暴露因素是自己造成的最多, 如调查中有73人发生职业暴露是由于自己造成。 (7) 发生职业暴露利器最多是针头, 如调查中有58人发生职业暴露是由针头造成的。 (8) 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 如调查中工作1~2年的低年资护士中有103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3.2 根据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结果, 我们有针对性的采用三种形式培训

3.2.1 集中培训

由我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根据调查结果对216名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共集中培训6次, 其中2次是对我院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主要有: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医院感染、医务人员的主要感染途径、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如手卫生, 职业暴露、易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接触病源物质应当采取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3]等, 通过这6次专题讲座, 强化了我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了各项操作规程如使护理人员增强防护意识, 增加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 能够自觉遵守防护措施。

3.2.2 不同病种培训

根据我院收治传染病不同的病种每月进行一次培训, 如由各相关科室护士长对本专业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小型授课, 主要内容有:结核病区护理人员防护;艾滋病病区护士职业防护及处理;肝病科护士个人防护流程;感染性疾病科护士个人防护;外科、产房、手术室护士个人防护。通过以上内容的培训, 进一步增加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程度, 能够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3.2.3 现场指导

由我院大科护士长每月至少3~4次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 对各科内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体指导, 如指导护理人员规范各项操作规程[4], 如何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穿隔离衣、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等, 使护理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知道如何操作, 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3.3 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的培训, 我院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率明显减少, 调查后问卷有如下特点:

(1) 中专毕业的人数有45人, 结果有3人发生过职业暴露;本科毕业的人数有30人, 结果只有1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2) 216名护理人员经过强化培训, 参加3次以下传染病知识培训人员22人中有4人发生职业暴露, 3次以上194人中有6人发生职业暴露。 (3) 防护情况差的4人中有2人发生职业暴露。 (4) 护理人员手发生职业暴露比率最大, 如调查中有8人护理人员手发生职业暴露。 (5) 发生职业暴露科室最多的是临床科室, 如调查中在170人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当中有4人曾经发生过职业暴露。 (6) 发生职业暴露因素是自己造成的最多, 如调查中有9人发生职业暴露是由于自己造成。 (7) 发生职业暴露的利器最多是针头, 如调查中有6人发生职业暴露是由针头造成的。 (8) 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 如调查中工作1-2年的低年资护士有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

从以上的特点中得出结论, 我们通过采取三种形式的培训, 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减少了发生职业暴露后所需的费用, 减轻了护士在传染病医院工作的心理压力, 能够更好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燕林, 王祖萍, 丁莉.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6) :95-97.

[2]饶和平, 李胜琴, 陈杏芬, 等.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法律认知状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9) :1088-1090.

[3]沈红荣.产科护士职业感染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427.

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防护;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 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预防防范意识淡漠。一是在医院管理方面,存在职业防护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医院消毒隔离条件达不到要求,防护管理职责落实不明确; 没有设立职业暴露及防护管理组织,没有制订职业防护和管理制度,没有制订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制度,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护理人员身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二是在护理人员方面,存在预防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护理人员缺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忽视个人防护等等。

2、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二是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三是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理人员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

二、对策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护校要增设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课程,医院在岗前培训中必须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中也要增加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内容,使护理人员不断反复接受职业防护教育,不断强化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使护理人员懂得怎样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2、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医院要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理人员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3、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成功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要求:无论何时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包括正确地洗手、手保护和手消毒,在物质上配备齐全,注重培养护理人员预防意识,养成职业防护习惯。(2)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戴口罩。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3)进行紫外线照射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4)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5)配制及注射化疗药时要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口罩及手套、圆顶帽、护目镜;操作完毕用清水擦拭操作柜内和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水彻底洗手。(6)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重点科室如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4、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器。医疗废物交物业专门机构管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购置一次性标准锐器盒;改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条件;改建消毒供应室、购置消毒灭菌设备等等,为职业防护提供可靠保证,把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启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 9.

2 朱加亚,王婷婷.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12(4):50.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第5篇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第6篇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第7篇

【摘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对策,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手术室护士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员 手术室 危害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室又是医院抢救生命的重要核心地方,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经常直接的接触患者体液,又经常身处在化学药物、有害的气体和放射性仪器等中。加上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等,及其容易在工作中造成感染

1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液,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1]

1.2 心里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压力大,思想高度集中,经常加班加点的长时间工作等。护理人员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可引起胃肠道德疾病和神经功能絮乱的发生,疲劳、精神压力过重,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懈怠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1.3 护士在手术中的工作时间通常在6到8小时,长时间的站立工作,经常地快速走动,搬运器械包和辅料包,清洗和处理各种器械和重物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有时连续站立6.5小时/天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分钟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小时/天或以上。护士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护士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

1.4噪声的危害 手术室的噪音包括电钻、电刀、负压吸引器、麻醉机、血压检测系统等。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还可使人烦躁、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现差错[3]

1.5眼睛的损伤: 长期强烈的灯光刺激,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如防护不周,会引起角膜炎、结膜炎。

1.6 X射线的影响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等)

[5]。

1.7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的环境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某些吸入麻醉药物如氨氟醚、笑气及乙醚等,吸入人体后经一定的时间才能排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4]。

2手术室护士的防范

2.1消毒剂使用 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取用戊二醛熏箱内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有条件时用H2O2等离子体灭菌器或者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

2.2护理人员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加强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要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法施护,避免或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要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要注意健康饮食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3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由两名夜班护士承担的繁重的手术准备工作分摊给当日白班的6名护士,大大降低了夜班护士的集中工作强度。我们还坚持了每日14点30分后更换洗手护士下台休整的做法,工作效率有了提高。针对以往器械护士准备次日手术,费时、费力、压力大的情况,医生有时还不甚满意,我们制定了一套器械准备常规卡,使护士准备次日手术器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减轻了护士在时间和精神上的压力。

2.4噪音的防护 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陈旧落后产生噪声大的设备尽量淘汰,引进仪器时要考虑到环保因素。手术过程中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为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2.5应用防护眼镜、防渗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渗手术衣或手术衣内穿一次性围裙:防止器械落地刺伤足部,清洗器械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操作,防止水滴四处飞溅,沾在衣服、操作台、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冲洗各种带管腔的器械时应戴面罩,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防止管腔内的血液、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操作者面部,特别是眼睛。

2.6 X射线的管理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及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尽量避免身体照射,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照射。孕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

2.7改善空气环境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装有抽吸装置,定期抽吸。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3总结

经过护士对手术室危害的认识和了解,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防范的意识,已对职业危害引起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防护,从而减少了危害,护士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工作态度,会更好的服务和治疗患者,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态度。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9):434-435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第8篇

1 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卫生防护知识与技能的相关培训

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每个护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2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1 护理人员在接触病原物质时, 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护理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在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护理人员面部时, 护理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护理人员的身体时, 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 护理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2 护理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

足的光线, 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3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4 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理人员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 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

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上,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如果溢出到桌面, 应用纱布吸附药液, 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处理患者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

2.5 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 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

戊二醛在医院中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在配制这些消毒剂时, 应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戴眼罩, 避免与眼睛和皮肤相接触。一些使用消毒剂集中的特殊部门, 如手术室、供应室、内窥镜室的建筑应达到一定速度的通风排气要求。

2.6 护理人员在进行晨间护理时, 要正规着装, 对病床进行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一次性使用, 减少交叉感染。

定期对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等相关科室做环境卫生学监测, 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洗手是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受关注的感染控制措施。护理人员的手未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蛋白质污染时, 可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以节约护理人员的大量时间, 方便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留长指甲, 不佩戴假指甲、戒指等首饰。为了保护患者, 保护自己, 做每一项操作都应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指征。

4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 盛装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四分之三时, 采用绳子扎口方式, 使包装物封口紧实、严密。传染病及疑似传染患者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废物时, 必须穿戴防护用品。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9篇

【关键词】供应室护士;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医院供应室提供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洁、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室工作人员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她们在工作中接触的是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械噪声等。这些因素均给供应室工作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一定危害[1]。因此,加强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就显得格外重要。

1 供应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紫外线损伤 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1 h以上,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1.2 噪音危害 供应室噪音主要来源于灭菌设备、清洗设备以及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产生的噪音。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影响,导致焦虑、耳鸣、血压增高、失眠等症状。

1.1.3 高温环境 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工作时最高温度达132℃—134℃,烫伤现象时有发生,发生在开启锅门时操作不当,不小心碰到锅壁及消毒物架而导致的烫伤。另外,洗涤工作也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春季节也要完成洗涤。因此寒冷,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之一。

1.2 生物因素

职业感染有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HIV、HBV、HCV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感染的危险与接触时间有关,由于供应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所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器械全部要经过供应室护士清洗、消毒等系列程序,手术器械包括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尖锐器械,供应室护士受伤的风险随时存在,如果接触了患有HIV、HBV、HCV病人的手术器械、换药碗时,其职业暴露发生率更高。

1.3 化学因素:戊二醛、84消毒液、洗洁精等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接触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对人的眼睛有刺激作用,可引起视力模糊不清、视力下降。

2 防护措施

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防护措施,牢记普通预防原则即把所有的病人视为具有传染性,在处理任何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时,均要视为有传染性,经常学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损伤后急救处理方法。

2.1 物理性危险因素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熟悉消毒锅的性能,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夏季出锅时要戴套袖、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为将噪声降至最低,可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

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房间,应关上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0 min才能进入。供应室各房间应有通风设备,并经常开窗通风。供应室护士要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质,合理安排工作,注意节力原则,工作中可变换身体姿势,活动僵直的肢体,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并注意加强营养,劳逸结合,以便更好的工作和保持自我健康。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学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项,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配置时要注意方法正确,例如,配置过氧乙酸时,应将称量好的酸倒入水中,切不能把水倒入酸中,以防液体飞溅烧伤,浓度要准确,根据各种化学制剂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制和使用过程要小心谨慎,防止漏溅,如不慎溅污立即用流水冲洗,溅入眼内需连续冲15 min,衣服如浸湿立即脱去衣服,必要时就诊,环氧乙烷灭菌室要通风良好,工作环境中允许浓度2 mg/m3[2]。储存瓶口必须盖严,储存于无光照、无震动的地方,环境温度低于40 ℃,搬动时要轻拿轻放,经常检查灭菌柜有无漏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烧伤和爆炸事故。

2.3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所有回收物品皆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3],由专人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严禁回收包乱放以免交叉污染。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在回收诊疗包或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被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立即用碘伏擦洗伤口;轻轻挤压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消毒、包扎,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院领导。72 h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4]。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3 小结

通过对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使护士熟练掌握供应室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标准,熟悉护士职业暴露认识及处理程序,提高了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及完善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的条例,最大限度减少了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供应室护士自身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

[2] 李淑红,胡晓莹,等.手术室实习护生职业暴露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

[3] 王丽芹,刘怀霞,等.医院内保洁人员自身防护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01-203.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10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学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医疗设备也越来越精密,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特别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严重危害到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都有哪些,并通过分析这些职业危害因素,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引言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会对职业人群造成伤害或是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职业危害近年来逐渐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经常使用各种医疗器械、做各种化验等,因此其中潜藏着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危害等,这些都可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并找到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分析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是指护理人员在手术例这个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等危险因素,正确认识并分析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对找到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物理性危害 2.1.1锐器危害

由于手术室经常会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伤口缝合等工作,如果病人不配合或者操作不正确等都会造成护理人员被割伤、刺伤等,而且极易感染乙肝、艾滋病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些都会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护理人员工作和生活。2.1.2噪音危害 手术室经常会使用到电钻、电刀、电锯等手术用具,然而这些工具在使用时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开始护理人员可能会忽略这些声音,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不仅会造成我们听力下降、耳膜受损,还有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心脏疾病等危害。2.1.3辐射危害

手术室特别是骨科手术室经常会用到紫外线灯管,X射线、造影等检查辅助设备,这些器具的使用都会放出强大的电离辐射。护理人员单次接触或是长时间累计接触时间超标的话,就会提高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这些对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2.2化学危害

2.2.1化学消毒剂危害

手术室要求无病菌的工作环境,因此必须对手术室进行消毒;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保持无病菌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会经常接触甲醛、乙烷等消毒剂,这些消毒剂会刺激和伤害护理人员的眼睛、皮肤、呼吸道等,对于一些高浓度的消毒剂还会对护理人员的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容易产生恶心、头晕、胸闷等异常现象。2.2.2化疗物危害

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特别是在做肿瘤切除手术时,经常会用到各种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在配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摄入部分药物的气溶胶,这些东西长时间在护理人员的身体内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护理人员的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而且极易引发癌症。此外,对于女性护理人员来说,长时间接触化疗药物,还会造成流产,导致胎儿畸形等危害。2.2.3麻醉等废气危害

手术过程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对病人进行麻醉工作,而医院经常使用易挥发的麻醉药物,即使是使用封闭式注入设备,麻醉药物也会挥发出来,这样手术室就会充斥各种麻醉药物及其他药物废气,这会造成护理人员神经中枢反应迟缓,记忆力、理解力下降,还会致使女性护理人员不孕、流产等,因此废气污染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是极大的。2.3生物性危害 2.3.1病毒危害

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接触各种病原体,而且由于进行注射、缝合等经常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等,这些都会通过呼吸、血液、体液等将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增加护理人员患艾滋病、乙肝等易传染性疾病。2.3.2细菌危害

虽然手术室是无菌工作环境,但是病人身体内存在很多病菌,而且手术室肯定会有杀菌不到位的地方,因此,细菌、真菌等也会是护理人员感染疾病,对其身体造成危害。比如,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脓液、呕吐物等,这些都包含很多病菌,处理不善就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其次,护理人员因为割伤等原因,还极易感染破伤风,这些都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见的。2.4其他危害 2.4.1生理性危害

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保持站立的姿势,一个手术有时候需要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长时间站立会使护理人员身体超负荷工作,再加上护理人员饮食、休息都不规律,这些都有可能使护理人员患有颈椎病、胃病等,增加护理人员患上慢性疾病的概率,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是极其不利的。2.4.2心理危害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非常紧张,需要护理人员发应极其灵敏,因此,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的状态,再加上医患关系紧张,更使护理人员认真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长时间的这种工作状态,使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极大,神经高度紧张,这些就会增加护理人员患心理疾病、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率。3防护措施

3.1应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必须以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只有护理人员有危机意识了,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对此,护理人员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术前检查。在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应该对自己进行彻底的消毒,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避免细菌感染。护理人员还应该检查自己的皮肤是否受损,如若受损,应立即请求不参加此次手术,避免因皮肤接触感染病毒。

其次,在手术进行行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工作,避免已操作失误造成割伤等而感染病毒。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小心谨慎,避免皮肤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呕吐物等,将危害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最后,在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还应对自己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等滋生。

3.2医院应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废弃物处理流程

医院应该及时更新手术室设备,选择噪音污染小、电离辐射小的手术器材,减少这些对护理人员的物理伤害,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其次,医院还应制定系统的废弃物处理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处理,将这些带有很多病毒、细菌等废弃物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降低护理人员受到病毒感染的概率,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水平。3.3医院应该建立定期体检和休假体制

由于护理人员处于高危的工作环境中,极易发生病毒感染,患有各种疾病等,因此,医院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体检,提早发现护理人员是否患病,早发现早治疗,将发病率尽可能降低。

其次,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必须保持心里紧张、头脑清醒,造成其心理压力极大。因此,医院应该建立休假体制,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放松时间,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降低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4.小结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11篇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精选11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第1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