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精选5篇)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读好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感受科技的力量。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中,尽可能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感受科技的力量,体会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在活化教材的基础上,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的语文课堂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第三代气象卫星 监视 跟踪 台风 报告

1、谁来流利地为大家朗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2、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指名两、三人说

3、总结,板书:台风 卫星

二、整体感知

那么,气象卫星在监视跟踪台风的过程中,一共与台风进行了几次战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好好地观战一番吧!请大家自由读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台风说的话。

1、指名读

2、大屏幕出示三句话,指名一人读,其他同学思考,听了台风的话,你对台风有怎样的印象?交流,总结

三、讲读课文

(一)第一次战斗

1、引读“在波浪”出示“你是谁?竟敢盯住我!”

这颗蛮不讲理的台风在哪儿呢?指名朗读

(评价:哟,这么温柔,连树都吹不动,还想把卫星吓跑?大点声,再试一试)

2、台风的声音这么大,气象卫星是不是被吓跑了呢?

出示气象卫星的话,读。(瞧,这颗卫星可真欢乐)

3、从它的回答中,你知道气象卫星的本领了吗?

交流,板书:跟踪监视

4、同桌两个练读台风和卫星的话

(二)第二次战斗

过渡:这次台风没能占到上风,他可狂怒起来了!

1、出示“小东西”

指名读,说说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

2、台风真的这么厉害吗?播放视频

说一说,台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出示说话训练:

鸟儿见我

人们见我

见我

3、自由练习朗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这么厉害的台风,真让人心惊胆颤)

加动作读(瞧,那儿有个小朋友还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来了呢)

4、气象卫星被台风吓住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出示“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指名读一读

如果你就是气象卫星,此时你还会说些什么?

5、总结:这小小的卫星,可真是胆子不小。引读“台风狂暴地跳起来”

(三)第三次战斗

1、除此之外,台风又有哪些举动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5-8小节,找一找台风又做了什么?

2、出示“哼,我要把你甩掉!”指名读(板书:甩掉)

3、台风是否就把卫星给甩掉了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交流:他感到有点累紧紧地跟踪着自己。指导读

4、气象卫星可一点儿也不害怕,他用嘲笑的口气对台风说:(引读)

5、这下,卫星可把台风给激怒了呢!齐读第6小节

从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①台风的表现(相机板书:扑去)

②人们的表现

生活中,你见过谁在什么情况下谈笑风生吗?(造句训练)

那么,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台风来袭,人们却谈笑风生,他们会说些什么?

6、面对谈笑风生的人们,台风很是疑惑,而气象卫星自豪的回答也让台风明白了原因。

出示“哈”

谁来自豪地读一读?

从卫星的回答里,你知道了它还有什么本领吗?(板书:报告行踪)

7、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气象卫星说些什么呢?练习说话,出示词语,齐读。

8、他们之间的战斗结束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

这里的台风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全部对话

同学样都喜欢这颗卫星吗?可惜它设在离地面300千米的高空,我们没有办法近距离地送去我们的谢意,幸好,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朗读来感谢它。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指名读,评价。男女生对话。

2、介绍各种卫星

大屏幕出示各种卫星图

气象卫星能跟踪、监视台风,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台风的行踪。像这样身怀绝技的卫星还有许多。侦察卫星,探测卫星,广播卫星科学日益发达,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学们,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吧,将来有一天,你们也能送卫星上蓝天!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2篇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揭题:请大家把今天所学的课题齐读一遍。齐读、评价。

2.复习词语:孩子们,昨天回家认真完成作业的请举手。(师评:嗯,我们要养成每天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余老师得检查一下,你们能够把大屏幕的词语都读正确吗?

3.回顾课文第一部分

师生接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87页。昨天我们一块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一起认识了课文里两位主要人物,他们是(板书:台风和卫星),在波浪滔滔的海面上它们初次在相遇。台风脾气可不太好,刚睡醒就大声嚷道,一二组读(你是谁),可小卫星却镇定得很,他笑了笑说,三、四组读(我是)

二、精读感悟3-7段。

过度:同学们,小卫星这一笑可惹来麻烦了!狂暴的台风能绕过他吗?(不会)你怎么知道的?那台风紧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干些什么?卫星被欺负了吗?

1.默读体验。请同学们轻声默读课文3-7自然段,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描写台风的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卫星的有关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自主默读,师训堂指导。

3.指名汇报,相机解词品句。个人指导-小组指导--全班指导

【a.指名汇报】

【b.树典型,教有感情朗读。】

(*如果学生朗读很出色,可请其到讲台前,示范:语气、动作、神情等。)

(预设1:他读书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还很有感情。--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你瞧他在读书的时候,很会抓住“狂怒”这个词语读,语气上用重音强调,表情也十分丰富。这就有是有感情的朗读。你也想学学吗?)相机套上头饰

小结:看吧,朗读是十分有趣的。你们可得要把这两招牢记于心,熟能生巧啊。

【C.巩固内化,自由朗读。】

【d.全班交流,指导读第六段,解词:谈笑风生】

三、略读8段。

经过一番较量,台风最后(泄气逃跑)齐读第八段。

四、课堂升华,总结。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知道卫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有密切的联系吗?(卫星电视,手机通讯,卫星定位,)

是啊,本领超群的卫星,你想用句什么话来夸一夸它呢?

余老师也作了首小诗:

台风狂暴危害大,多亏卫星报告早。跟踪监视甩不掉,科学防备灾难少。

只要你对科学不管的探索和追求,不久你也能够设计出为人类造福的卫星。下课。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3篇

就教学预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 “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甚至对同一篇文章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经常出现“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窘境,反映出部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急需提升。那么,该如何顺利进行教材解读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为例, 谈谈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

一、从语言到内容

课文由一个个句子组成,了解句子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接触课文时,一般通过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而句子则是由一个个词语连贯而成。要想深入、全面了解句子意思,必须从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所谓关键词语,也就是对句子表情达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品味这些关键词语,读懂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运用的准确,为深入了解内容,和文本、作者对话打下扎实基础。解读教材,理应从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开始。

题目,通常被称做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解读教材最先看到的是课文的题目。 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直接跳过课题和课文对话,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鹬蚌相争》中,我们在解读题目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鹬” “蚌”这两种动物的特点,然后重点研究一个“争”。因为“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课文的题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争”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清楚“争”最初的意思,为课上帮助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主线做准备。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力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打开和文本对话的窗口。如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抓住“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层层深入,由词到句再到整篇课文。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威胁”分这样几个层次:先找出直接写鹬“争”的词语———“威胁”,接着了解什么叫“威胁”,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理解“威胁”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经历,揣摩此时的人物心理,最后进行角色转换, 以鹬的身份读出“威胁”的语气。当然,个人的知识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不同,重点抓的关键词语也就各不相同。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的窗口,提高学习效率,让对话变得简洁而深刻。

二、从课文到原文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们在进行解读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原文。作为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以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风格。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文,一定要找到原文,全面了解原文内容,从而全面、 准确地解读教材,避免误读、曲解。

在解读《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入选教材的《鹬蚌相争》只是根据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翻译的。在原文中,完整的内容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就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很明显,原文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寓意的揭示,将课文和原文进行了对比,预设了从课文内容到原文的故事,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寓意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准确。

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作者。作为文章的写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人物事件,才能准确、 全面地解读教材,真正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三、从一篇到一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帮助学生带动一类课文的学习,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带动寓言类课文的学习。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犹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由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炼,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直白,道理通俗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在现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课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寓言类课文9篇。其中有《鹬蚌相争》这样的中国寓言,也有《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外国寓言。寓言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角色、 神奇的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读寓言类课文,能丰富想像能力,增长知识,受到启迪,获得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启发。

在教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这个 “样品”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在初读阶段,学会概括故事内容;在研读阶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故事内容;在提升阶段,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在运用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讲故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总之,学生通过 《鹬蚌相争》的学习,要能初步建构起学习寓言类课文的基本路径,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剪枝的学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4篇

教学准备:课件(桃园美景,重点句子)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9

《剪枝的学问》。你们知道采访吗?在哪儿看到过?学生交流。有一个小朋友听说王大伯是一个种桃能手,他赶紧去采访了这位种桃能手,并把采访的过程写了一篇作文。请小朋友打开书本,看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次桃园,什么时候去的?

二、通读全文,理清层次。

1;交流板书:1。冬季剪枝

2.春天桃花盛开

3.夏天桃子挂满

三、学习第一次采访。

1.先来看看第一次采访的情景,读读书,想想我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我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书划句子,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指导朗读。

(1)读剪枝的话,该怎么读?谁来读我的话,我为什么着急?是呀,看到王大伯剪去这些枝条,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2)比较句子:“咔嚓,咔嚓“随着剪刀的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随着剪刀,树上的枝条被剪了下来。

(3)对于我的疑问,王大伯是怎么解释的?谁来读一读王大伯的话。“你别看”

这个王大伯说的话有理吗?谁再来读一读。你觉得王大伯的话可信吗?从王大伯的话中我们剪去的是长得--------的枝条,留下的是----------的枝条。看看王大伯的表情,从抚摸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谁来学着王大伯的样子读一读。

(4)你信王大伯的话了吗?没有怀疑吗?小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有

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这叫将信将疑。以后同学们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采访,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来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读叙述的部分。比一比,谁读得好。

四、学习第二次采访。

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居然剪掉那么多枝条,来年真的能结出许多桃子吗?小作者回家老想不通,第二年春天一道,他赶紧来到王大伯的桃园,这次他没有遇到王大伯,但却把看到的景色给拍了下来,你们想看吗?

1.看桃园美景。

2.你觉得这桃园美在哪儿?读读书上的句子,交流交流,体会拟人句和比喻句。

3.看着满树的桃花,小作者心里充满了希望。引读--“盼望着这”

五、学习第三次采访。

1.作者的希望实现了吗?桃花真的变成桃子了吗?自由读读第五小节。

2.交流看到的情景。指导朗读:“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桃子,你会干什么?可作者,却比我们善于思考,他在惊喜的时候想起了王大伯去年说的一番话,是哪一番话呢?

3.再读王大伯说的话。你明白了这话中包含什么道理?完整板书:减少增加

减少了什么?增加了什么?

小作者想到这里,赶紧要去采访这位王大伯,可王大伯不在,同学们,你们能临时演一下王大伯,接受小记者的采访吗?

教学设想: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叙述。最后,“我”的感悟自然真实,水到渠成。另外,这篇课文的段落非常清楚,时间顺序也很明白。再者,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种桃能手。基于这三点,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将文章看作是一位小记者的采访稿,小作者一共去采访了三次,每次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看到剪枝,产生疑问;第二次:看到桃花,充满希望;第三次:看到桃子,明白道理。

课开始,了解采访的常识,课中,学习采访文章,看采访镜头,课末,练习采访。整个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5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齐读、指名读)

充饥 争论不休 评理

可惜 两全其美 无影无踪

2、这个故事中谁和谁争论?为什么争论?你能用上这些词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学生同桌练一练。

(2)指名讲。

3、过渡:

那么,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看课文,听录音,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气。

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

师述: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

1、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体会:哥哥不以为然的语气,弟弟不服气的语气。理解:不以为然

(出示:谁能找准“然”的解释)

2、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3、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通过讨论板书:争论不休

出示:(1)停止(2)休息(3)表示禁止或劝阻你能找准“休”字的解释吗?

4、引读第4、5自然段。

(1)他们到村里找人评理,大家建议说-------(生读:“你们把两全其美了吗”)理解:两全其美

(2)当他俩都很满意,想去射大雁时,可惜------(生读:“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理解:无影无踪齐读句子。

(3)当兄弟俩发现大雁不见踪影后,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

5、如果能把这个故事想像得更具体、生动些,并配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来练一练。

(1)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

(2)学生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

6、过渡:同学们演得真不错,故事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有不少感想,同桌互相讨论。

三、精读训练第二部分。

1、同桌互相讨论感想。

2、指名谈谈自己的感想。

3、师述:大家真聪明,有这么多的想法,编书的叔叔已经把这些想法录到书上了。出示句子:(略)分别请4名学生朗读句子,从中弄清:

(1)他们“笨”在哪儿?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他们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4)与其这样下去,还不如(学生自由说)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

5、谁能告诉大家,这儿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师述:大家理解得非常好,从这个故事引发的这些感想,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出示:无论做什么,都要抓住时机,关键在于先做起来!学生齐读。

6、引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生:赞许的目光)板书:听

赞许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四、总结课文。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这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好吗?老师就是文中的盛老师,你们当然就是同学们,开始!

五、布置:

作业课后4。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精选5篇)跟踪台风的卫星(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读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