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精选7篇)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第1篇
一、英语专业泛读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准备并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合理有效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 激发学生对阅读篇章的探求热情。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选取《现代大学英语阅读3》中的篇章, 探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 补充阅读导入法
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对篇章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教师可以利用英文期刊、报纸、杂志等扩充教学资源, 有针对性选择材料作为补充阅读, 多样的阅读篇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 还能够开阔视野, 强化认知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第20课《弟弟的死》 (A Brother’s Death) 这篇文章中, 作者借助同性恋的弟弟罹患艾滋病过世的故事呼吁读者消除对这个群体的偏见。考虑到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及学生了解渠道的有限性, 笔者选择了China Daily (2010年2月24日社会版) 一篇名为Gay rights in China:Road to respect的新闻请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 文章中关于同性恋人群生活现状的报道唤起了学生深深的共鸣, 学生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意识到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包容和理解。随后, 用概况性的语言引入故事的主人公, 学生的关注很快集中于文中弟弟的命运,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 电影片段导入法
依据记忆的视优效应, 言语材料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其效果优于听觉呈现。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篇章的内容, 利用电影片段调动学生的视觉系统,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如第15课的课文《母语》 (Mother Tongue) , 作者谭恩美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子女的身份讲述了其母亲所使用的不标准的英语的故事。笔者从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中剪辑出五分钟的片段, 视频中的母亲角色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 且有大量的电影对白使用的是不标准的英语。在简要介绍了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后, 请学生从中挑出不符合语法的英文对白, 这一环节很快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 既考练了学生的语言功底, 又成功地过渡到了课文篇章的讨论。
(三) 历史事件导入法
合理利用历史事件的熟知度和影响性作为导入的话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减少对阅读篇章的陌生感, 对篇章的主旨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如第27课的课文《狙击手》 (The Sniper) 借助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学习本课时恰逢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笔者借助图片回顾了这一事件, 接下来请学生反馈给我由这次事件联想到的词, 很多学生提到了如sacrifice, bloody, cruelty之类的词, 为深入领会文章主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 音乐欣赏导入法
音乐是文化的符号, 每一首歌词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以音乐作为课堂的开篇, 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异国文化, 又可以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第37课的课文《想一想》 (Think About It) , 作者论述了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是反复思考的过程。笔者在课前播放了一首美国同名歌曲, 当学生沉浸在动感的旋律中时, 歌曲高潮部分重复演唱的歌词“it been hard trying to find the best of it”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的思考与理解。
二、导入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强调学生的体验和认知, 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2.以激发兴趣为主导。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阅读兴趣为主,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的导入模式,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设计,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
三、结论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是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合理的设计导入活动有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全面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摘要:课堂导入是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 探讨了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有效导入方法以及导入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课堂导入,英语专业泛读,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1991.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宋苗苗.大学英语课堂导入常见问题分析及教学例证[J].海外英语, 2012.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第2篇
较早的阅读理论认为, 阅读是读者将作者编码的语言文字进行解码的过程。确切地说, 阅读理解是语言知识和人脑中的各种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英语专业的泛读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也是让学生拓宽知识, 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课程。高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过硬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广泛的跨文化知识、较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外贸实务、教学、管理和涉外文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 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 但对以英美国家为主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到什么程度, 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 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社会文化背景了解的多少。因此, 在设计泛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时, 应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泛读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多维度导入
维度一:词汇文化词汇文化是指附加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包括内涵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本民族有关的意义。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威尔金斯 (Wilkins) 于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 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可见, 词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文化之一。在泛读教学中, 词汇文化的摄入是阅读教学的最基础阶段。由于词汇文化差异, 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 从而发生文化干扰, 达不到有效阅读目的。因此,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指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 要把词汇放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学习和使用。
维度二:句法结构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表达方式也会因文化而异。 (1) 在对于主语的选择上, 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的词语。如:Astonishmentdeprived me of my power ofspeech.中文的翻译则为: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又如,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laugh.中文译为:这位曾使全世界人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受辛酸。 (2) 英语的句子结构有着由复杂向简单方向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能用单词的不用短语, 能用短语和复合词的不用从句。如:He stood in a hotel lobby in San Francisco, not two miles from the soon-to-be-opened tunnel.复合形容词soon-to-be-opened替代了一个定语从句。如用定语从句, 全句可改写为He stood in a hotel lobby in San Francisco not two miles from the tunnel that was to be opened soon. (3) 西方人在说明一件事情时, 习惯于开门见山, 将主要意图先表达出来, 然后再补进其他诸如原因或例子等次要信息。如:Idon’t think that this criticism is well conceived, for he doesn’t seem enthusiastic about the suggestion.
维度三: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本身无意义, 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 恢复或构成意思。近年来, 现代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和阅读研究方面, 并对研究外语阅读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语言学家韩礼德 (Holliday) 认为, 语篇功能在分析和理解篇章时起着重要作用。罗森布拉特 (Rosenblatt) 提出, 阅读理解有四个层次, 即字面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 、推论性理解 (inferentia comprehension) 、估价性理解 (evaluative comprehension) 和欣赏性理解 (appreciative comprehension)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能达到对语言的表层理解, 不能把握语篇的深层语义结构。想要弥补传统阅读的不足, 将语篇分析导入阅读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语篇分析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 对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 而且注重语言功能, 还涉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 语篇分析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不断增强学生对语篇的敏感性。在语篇分析教学中, 还要处理好语篇分析与基础语言知识教学的关系,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言知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只有在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上进行语篇分析, 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英美文化导入泛读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泛读课程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中多维度导入英美文化知识的需要, 可以采用对比法、阐释法、情境法、设疑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一) 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所学语言文化和母语语言文化的异同, 排除母语对外语学习带来的负效应, 充分利用原有的语言知识学习新语言。在运用对比法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中西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差异的原因进行讨论。这样, 学生不仅能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既能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也能加深对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的理解。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 语言上的差异和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而相对于文化共性来说, 不同文化间存在着的差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应坚持对比的原则, 深刻提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 将英语与汉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导入, 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阅读的目标。
在英汉语言中存在不少“虚假对应”的表达, 即英汉语言中有一些表达看似相同, 实则涵义差别很大。这种“貌合神离”的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比法是克服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一些表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的英汉表达, 让他们找出这些表达的异同, 从而对英汉文化差异, 特别是习语、忌讳语、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留下深刻印象, 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一些短语如“lip-service” (口头支票) 、“pull a long face” (拉长了脸) 意思较为明确, 中文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但“apple in sb’s eyes” (某人的掌上明珠) 、“Civil tongue” (口才好) 、“elbow sb out” (赶某人出去) 、“neck-pain” (最痛的伤) 、“eat one’s heart” (感到难过) 这样一些词, 他们却不能准确理解, 并常常发生错误。在得到相关的文化背景方面的解释后, 大家会对这些习语产生较大的兴趣, 在以后的实践中, 他们就会主动收集一些习语。
(二) 阐释法
这是泛读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阐释法, 顾名思义, 即教师对教材中容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 (相对“语言点”而言) , 尤其是那些含有文化意义的词语直接加以解释。如在教材中出现的flower children指的是美国街头的佩花嬉皮士, soft money指的是非法政治选金, 都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French leave表面意义是“法国人的离开”, 而真正含义却是“不辞而别”, 短语本身反映了英国人对法国人不注意礼仪的反感。《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群流落纽约街头的妇女形象及其生活, 她们性情古怪, 不好交际, 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文章本身并不难, 但当问及课文的内涵作者为什么说这群妇女“down but not out” (潦而不倒) , 学生大都回答不上来, 原因在于学生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的价值取向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加以解释, 即作者是怀着欣赏的态度来写这篇文章的, 因为在他看来她们是一群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人, 具有“享受自由, 不受社会约束”的性格特征, 而独立和自由正是美国人性格的写照。通过这样的解释, 学生的疑惑和误会消除了, 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对美国文化也有所了解。
又如《泛读教程》第一册有一篇名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文章, 是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就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motivates you?Being praised for doing a good?Money?Recognition?Awards publicly given?”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经历对这个问题畅所欲言, 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总结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从而向学生解释Hierarchy of Needs的含义:Hierarchy of needs is that each need level must be generally satisfied before the person attempts to fill those needs on the next level.通过对“需要层次”进行概念阐释而导入文化内涵。
(三) 情境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要从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意念出发, 在呈现新材料之前, 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传递的信息, 深刻领悟语言材料的交际功能。教师在情境导入上要注意设置与文化背景相关的语言情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情境中去,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例如, 《泛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课文《University Student Life》, 教师可以假设几个表演场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改编和表演。这样, 学生不仅亲身体会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且也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情境导入可直观生动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使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增强语言交际能力。
(四) 设疑法
背景问题设疑指教师在教授新的语言材料时, 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情况设置疑问。例如, 《泛读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Music’s History May Show a Path to Future Peace》, 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 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情况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 Music is quite popular withstudents.What do you usually look for when you listen to music? (2)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music in daily life? (3) Young people today know a great deal about pop music and pop singer but relatively they know less about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or Western.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is? (4)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peace?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与探讨这些问题, 对文章的主题有大致的了解。通过难易适中的思考题导入新课, 既可涵盖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传达新的文化信息, 又可以引起他们对文章的兴趣,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内容。
以英美国家为主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导入是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方法与途径不胜枚举。本文在此所做的探讨是微乎其微的, 旨在抛砖引玉, 吸引更多外语界同行的注意和兴趣, 共同把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的教学进行得更为完整、扎实、有效。
摘要:目前, 外语教学者和研究者对高职英语专业《泛读》课程的教学中需导入英美文化知识已达成共识。但是,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从词汇文化、句法结构、语篇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在高职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化的重要性, 并对泛读课堂教学中英美文化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对比法、阐释法、情境法和设疑法等四种可行的导入法。
关键词:英美文化,维度,泛读教学,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英语泛读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秦乐娱.英语阅读策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胡春洞, 戴忠信.英语阅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崔雅丽.英语阅读效率的非语言制约因素及克服对策[J].英语学习, 2000, (9) .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第3篇
(1) 扩充词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够让学生通过不断再现巩固已学词汇而且可以遇到很多新词, 并在语境中体会用法。这种浸入在语言环境中扩充词汇的方法相对于背词典或词汇手册不但更加高效、科学, 而且学生不容易遗忘。
(2) 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丰富多彩的泛读材料不但有效地弥补了教科书阅读量和时代性不足等方面的缺陷, 而且是学生了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动态和社会现状的有效途径。泛读材料等于是给了学生一双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眼睛。
(3) 有助于学生形成英文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拥有的词汇量能够确保他们完全适应泛读课所采用的全英文授课模式。无论是单词释义还是师生间交流都采用英文, 这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浸入英语氛围中。大量各种题材英语文章的阅读不但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语言, 并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4) 提高阅读等各方面能力
丰富多彩的泛读材料以及各种课堂活动的安排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例如: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news等时文阅读) ;基于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后续各种活动的开展 (辩论、作文) 能够促进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
2 高中英语泛读材料的开发
(1) 原则
1) 难度适中。泛读材料中的词汇量、语法现象不但要符合大纲要求, 而且还要能够兼顾学生现有水平。泛读材料太难, 往往学生会失去阅读兴趣;同时学生看不懂必然老师讲得多, 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泛读材料太容易, 学生不需任何努力就能看懂, 这不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泛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已有水平, 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英语基础。
2) 选材要贴近生活, 话题广泛。泛读材料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 在选材上要充分体现它的灵活性, 那些贴近生活的故事、人物传记、小说、历史知识、风俗习惯等都是学生喜欢的阅读题材。这些泛读文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扩充学生的词汇, 有利于理解不同题材的风格。而且把文化带进课堂, 能够使学生熟悉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 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富有时代气息。所选择的泛读材料要具有时代性, 在反映语言发展的同时还要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泛读材料要能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囊括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等, 为学生提供富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
(2) 种类
基于以上高中英语泛读材料开发的原则, 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开发了以下三种类型的泛读材料。
1) 网络自选文章
网络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面对庞杂的信息, 教师要先做好挑选工作, 只有精选的泛读材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众多英语学习网站中, 我主要选用了VOA Special English。这个网站上的文章无论是词汇量, 还是丰富的题材都完全符合高中英语泛读材料开发的原则, 而且其中各专题所选用的文章都具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在教学中我侧重选择了其中三个专题:People In America、Technology Report和American Stories, 每年都从中精选一些文章并装订成册。这些泛读材料对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促进英语水平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成熟材料
杂志:Studio Classroom、Crazy English、New Concept English
小说:Who moved my cheese
报纸:China Daily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可直接使用的成熟泛读材料。在实际教学中, 我主要围绕New Concept English、Studio Classroom、Who moved my cheese进行了积极的课堂模式探索。
3) 与R e a d i n g主题接近的相关文章:在每单元Reading讲授时, 我都会在网上搜索主题接近的文章, 作为Reading的有益补充。这些泛读材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知识, 而且还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3 高中英语泛读课堂模式探索
泛读作为精读的有益补充, 不但有助于学生扩充词汇、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而且能促进学生英文思维能力、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围绕以上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于如何运用高中英语泛读材料笔者从词汇教学、文章阅读和语言输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词汇教学。传统的英语学习以翻译法为主, 很多学生多年来养成了依赖汉语学习英语的习惯, 他们的思维也常常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这对于他们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英文思维习惯的养成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所以在泛读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摆脱这种依赖, 从词汇学习开始就全部使用英文释义, 并明确告诉学生汉语在课堂上是禁止使用的。鼓励学生把单词放在文中去记, 在语境中体会用法, 并尝试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
(2) 文章阅读
在泛读教学中多种课堂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设计的活动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活动。
1) 略读。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 有助于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组织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常设计一些主旨大意题, 并引导学生如何把握句中的关键词和段落中的主题句来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细读。细读是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 需要了解各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细节并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抓住文章实质性的内容。我主要设计了一些事实询问题、逻辑推理题、词义猜测题等来培养学生细读的策略, 侧重培养学生推测文章隐含的意思, 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态度。
3) 语言输出。在词汇教学和阅读文章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新增词汇, 而且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即完成语言输出,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章中的信息来理解分析问题, 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达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实现。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
①口头形式:结合文章的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或自由辩论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读完“The Law of Life”这篇故事后, 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总结“What is the law of life?”
(2) 书面形式: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还需要通过笔头输出来实现, 主要包括翻译和写作两种形式。
例如:我用了半学期时间和学生阅读Who Moved My Cheese这部英文小说。鉴于这部小说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读完后, 我提出了翻译整部故事的要求。我将整个班级分成四组,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翻译任务。在活动结束后, 形成了四个版本的中文译本。通过翻译活动既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加了他们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在读完Who Moved My Cheese后, 学生们从里面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远不止How to deal with change。我要求他们交上来一篇英文的读后感, 他们的读后感打印成册供班级进行交流。
4 将泛读活动延伸到课外
丰富多彩的泛读材料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而课堂时间又很有限, 所以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材料,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和兴趣习惯, 课外自主选择泛读文章, 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这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让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高晓芬.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2) .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刘琼.传统大学英语泛读课中语言输出的缺失[J].齐齐哈尔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
[4]唐艳兰.浅谈以英文报刊为材料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 2008 (9) .
英语泛读课堂教学的合理改进 第4篇
关键词:泛读,英语教学法,课堂现状,改进措施
一、英语泛读课的教学现状
做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泛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泛读课能够改善学生们的阅读技巧,增加学生们的语言输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上好泛读课,一直是教育界同仁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们必须合理安排利用有效的时间,在一堂课中既使学生们了解新的单词、语法点,又能让学生们把握住全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还能使得他们的阅读技巧得到提高。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许多学生依然认为泛读“费时、乏味、学不到东西”,其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首先,老式的泛读课堂安排过于单一,即以学生的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缺乏师生间,甚至是同学彼此之间的互动,这样的泛读课也必然会扼杀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其次,部分教材的阅读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兴趣需求。许多教材因为过于陈旧而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部分教材的阅读材料体裁单一,学生没有办法欣赏真正的文学作品。而且部分阅读材料及课后习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不符。阅读材料过于简单会使得同学们失去认真耐心阅读的兴趣,而过难的话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许多学生反映泛读课与精读课区别不明显。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语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单词、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点,许多老师在泛读课上过于注重对于阅读材料中单词、语法的分析而忽略了阅读技巧中“略读”、“猜读”等语言技巧,模糊了精读与泛读的教学目标的不同。
二、英语泛读课堂教学的合理改进
(一)教学法的运用。
教师要改善泛读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应当从教学法入手,以新型教学法打破老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泛读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胆采用任务教学法以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参与份额,将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在泛读课堂上,为了确保设定教学任务的展开,在每次课前的备课中,教师应当围绕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设计出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并可将其应用到课程导入,课文分析等课堂环节。如在课文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次阅读材料的主题及背景知识设计出讨论话题供学生展开三到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并且要求各小组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当学生完成了阅读及阅读任务后,教师应当设计出与文章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等方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后回答,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汇总,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改善了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阅读材料的调整。
阅读不光是学习的手段,其实也是提供乐趣的手段之一,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体裁单一的阅读材料消磨学生的兴趣,教师们应准备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并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在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阅读材料时需要纳入老师考虑范围的因素有:学生词汇量的大小,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等。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教师也可以选择不同专业背景的阅读材料以巩固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当有的同学反映课文过易或过难时,教师应当对阅读任务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阅读材料过于简单时,教师可以发掘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较有深度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过难时,教师应及时教授学生相应的学习技巧,如略读(即要求学生们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和猜读(即根据上下文意思,猜测出未知内容)。
(三)了解精读与泛读的教学目标的不同。
在精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必须掌握教材中出现的词汇、语法并能熟练使用,且对于文章中的句子层次、准确意思都要有全面的理解。而泛读的目的在于扩充知识面,把握文章主体。为此,泛读和精读在方法和要求上是不同的。精读要求读得精细,而泛读要求读得较多而快,老师再泛读课堂上,应将这种不同予以体现。
三、结语
浅谈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堂泛读教学 第5篇
1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现状
1.1 背景知识
每个人的背景知识深刻影响其语言信息的加工, 影响着人们思想的相互传递。背景知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识, 也就是一般读者具有的普通知识;另一种是对一些具体事物和事情的熟悉程度。阅读时需要利用这两种知识, 如果对阅读内容不是很熟悉或者根本不知道, 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导致无法理解所读内容。
1.2 词汇
学生的词汇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关键作用。词汇量大的学生, 阅读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与词汇量相关的是词汇技能, 是指一个人在词汇运用方面的能力 (例如识别单词意思和在具体情境中对合适单词的选择) , 也指在语境中猜测单词具体意思的能力。因此, 词汇量以及词汇技能对阅读理解都有着极大影响。
1.3 阅读策略
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的学习策略。在阅读教学中, 同样要重视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策略也是英语泛读教学的重要技能目标。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策略培训时, 多停留在介绍阅读策略以及如何应用阅读策略的示范上, 忽视了阅读策略的使用效果, 不了解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理解情况, 不清楚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所以, 将检测阅读理解的结果作为引导阅读活动的重要依据, 在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方面并不能发挥良好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熟练掌握阅读材料以便提高课堂讲解水平, 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 掌握其阅读活动所需时间, 精心设计阅读活动, 以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要严格掌控阅读材料的选择。
2 英语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逐步发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仅仅依靠传统的精读教学, 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以及涉外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的。一方面, 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更新比较缓慢, 阅读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传统课堂精读教学主要以讲解词汇及操练语法为主要环节, 相关知识的输入有限, 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提不起来, 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掌握阅读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致使学生不能适应对口的专业英语应用需要, 不能满足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 在涉外英语课堂教学中[1], 逐步引入泛读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技能。
3 英语泛读材料选取以及教师指导
3.1 材料选取
科学选材是泛读教学成功的前提。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而言, 泛读材料应是简易读物, 符合其认知水平, 并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泛读内容要广泛, 涵盖各种文体及题材。应根据泛读材料选择原则以及英文报纸优势, 从最新的报纸杂志以及英文网站寻找泛读材料, 使泛读材料难度略低于精读教材, 扩大泛读量, 内容应选择学生喜欢的逸闻趣事和热点人物。
3.2 教师指导
首先, 泛读教学前,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泛读目标。只有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成为流利的阅读者。其次,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熟练使用不同阅读策略开展快速阅读。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基本阅读技巧方面的引导, 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项或几项阅读技能, 例如略读跳读和寻读[2]。最后, 指导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因为泛读课每周只有两课时, 课堂时间有限, 大量阅读需要学生课下完成。所以, 为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应指定阅读范围, 给其布置阅读任务;同时监督学生阅读进展并核查其阅读效果, 使得课外阅读真正有效。
4 教学阶段划分及技能训练
4.1 第一阶段:加强阅读技巧及技能训练
4.1.1 推测上下文中词义
阅读过程, 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猜词义主要是利用上下文同义和反义关系, 对词义进行猜测, 对整个句子意思进行猜测, 需要利用积累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
4.1.2 找主题句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段落首尾和段落中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通常情况下, 一个段落表达一个主题, 不同段落表达不同段落主题。段落明显位置出现主题句, 剩余部分则围绕该主题进行说明。整篇文章的主题, 主要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出来[3]。所以, 各段的首、尾句是了解文章意图的重点。
4.2 第二阶段:提高全文意识, 加快阅读速度
本阶段中, 教师给予学生更多指导, 教会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词句意思以及字面意义上, 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增强语篇意识, 扩大词汇量是这时期教学的重点。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快速限时阅读, 注意泛读的方法。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 第二阶段对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要求更加多样化, 需要训练推断、预测、跳读等多种技巧。
4.3 第三阶段:限时阅读和强化提升
阅读理解率高、理解速度快, 是判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指标。要达到这个指标, 必要的方法指导不可或缺。常用的解题步骤为:首先, 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 了解文章大意;其次, 先看问题的考查方向, 判断试题的不同类型;最后, 认真阅读全文。对于需要依照各种信息做出推断才可以找到答案的题目, 必须努力寻找隐含的信息词和关键句。根据信息词来综合全文主旨和作者态度, 反复辨析, 最终得出答案。
5 结语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阅读教学, 只有在大量的语言输入背景下, 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厚积薄发。教师除进行科学的选材和精心准备外, 还要注意分阶段对学生泛读能力进行培养, 从基本的阅读技巧入手, 提高其阅读信息的提取速度和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从英语课堂泛读教学入手, 提高中职卫生学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意新.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2 (4) :78-79.
[2]王晨.通过泛读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9.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第6篇
阅读教学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七、八、九级目标中阅读的量分别为250, 000、270, 000和300, 000单词。这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课堂精读教学的英语学习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务型”教学模式, 是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 建议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语言的习得, 并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所谓“途径”指的是一种教学原则或理念, 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途径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 以应用为目的, 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形象地说, 就是“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 (谢旭文, 2003) 。
二、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approach)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了一项强调交际法的实验 (Bangalore Project) , 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 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 (1979) 认为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时, 学习的效果更加有效。Numan (1989) 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 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 而非语言形式。也就是说,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 而是可理解的输入和合适的输出的机会。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包括“变化性互动 (modified interaction) ”的各项活动, 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和交际, 从而自然地、有意义地促进目的语的习得。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活动,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意义至上, 使用之上”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呈现 (presentation) -练习 (practice) -运用 (production) ” (简称3p) 的模式颠倒过来了。在常规的3p教学中, 任务体现为运用 (production) 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 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 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中, 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 等任务完成后, 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上, 并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的研究者在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意注意与中央处理对外语发展至关重要, 而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到外语语音、词汇和句子结构中那些缺乏感知和心理突出性而被忽略的方面。认知心理学认为:外语要经历输入, 中央处理和输出三个阶段。学习者接触到输入的语言材料后, 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 被注意到的输入进入下一级的加工系统——中央处理。学习者在对语言加工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 产生中介语, 并在最后形成语言的表达, 即输出。在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 大脑要进行注意、记忆、思维、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加工活动。所以设计学习任务要根据教学目的, 因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对任务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任务前的计划活动要精心设计。计划活动可以使学生关注任务的内容, 任务的理解以及有效完成任务的相关背景, 这将最终促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材料与想法的转换, 从而提高语言的复杂性和流利性。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是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的。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过程。因此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符合这种个体信息加工的规律, 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的层面上, 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也就是说, 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设计。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的任务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任务型泛读课堂的教学模式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任务前 (pre-task) 、任务中 (while-reading) 和任务后 (post-reading) 。根据这三个环节, 在泛读课教学中, 每项活动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 逐步推进教学进程, 帮助学生理解并解答题目。在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围绕阅读材料的主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阅读前的任务 (pre-reading) :
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回顾及收集足够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开始阅读前, 给学生介绍阅读的主题, 分析阅读的内容以及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风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背景等相关的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摘要介绍并分析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 甚至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此过程中不鼓励学生勤查字典, 教师要教给学生会猜词的学习方法及策略。生词一般都是上下文中处理, 因为上下文可以给学生提供认知或意义的线索, 把情境与词义巧妙的联系起来。在阅读时应集中注意那些有助于理解的基本词汇, 利用知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观察词的结构, 通过前缀和后缀、语音和拼法加以联系猜测, 所以培养猜词的能力比“勤”动手查字典更有意义。”
2.阅读中的任务 (while-reading) :
快速阅读 (scanning) 指定的内容 (用眼读, 切忌用嘴读出声或用手指或笔指着单词逐一往下) 。一般规定时间是一篇文章从阅读到完成题目大约8分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后, 教师根据提前设置好的任务, 提问好、中、差学生, 回答和任务有关的问题。问题包括中心思想 (main idea) , 文章大意 (general idea) , 细节性问题 (details) , 作者意图 (intention) , 正误判断 (true or false) 等, 做到“既见森林, 又见树木”,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脉络, 而不是分析句子或者文章片段。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每个段落都有主题句, 大多位于每段的开头 (少数情况位于段落末尾或中间) , 因而读每段的开头和结尾就基本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思想, 然后再阅读文章的细节部分。通过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贯穿总体过程脉络, 最后给文章选标题, 推测作者对文章的观点或态度等。对于文字比较晦涩, 内容比较有深度, 难度的文章可以进行细读, 教师讲解时要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然后再从细节下手逐一解决问题, 注重文章的逻辑推理。信息的整体输入让学生整体感知了阅读材料, 领略了文章大意,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能进行语篇与句子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才能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3.阅读后的任务 (post-reading) :
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 但不是复述课文。称述可以用英语, 必要时也可以用母语, 在此过程中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 即使是比较严重的错误。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理解的基础上, 核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 所猜的词只要能符合文中的大意就行, 没必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讲解。所做的文章可以来自大纲的练习或是与课本相配套的练习, 也可以是教师认为较好的有典型例证的文章。但每天所做的量不可过大, 一节课有三篇就足够了。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章的题材时, 内容要简略, 语言运用尽量简单明了。如果是学生比较理解透彻的而且典型的文章, 可以将其作为范文精读, 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 (retell) 、问题讨论 (question discussion) 、角色扮演 (play roles) 、采访 (interview) 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 也可动笔进行改写 (rewritten) 、提纲 (outline) 、摘要 (summary) 等。
最后, 应当注意学生在阅读存在心理问题, 许多学生习惯于5~8分钟的单篇阅读理解, 而面对40分钟左右的阅读则缺乏耐心, 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无信心和缺乏毅力等, 尤其当文章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文化历史或者内容陌生而且文字晦涩的文章时, 他们就会感乏味, 失去耐心。笔者在2008年6月做的一项泛读实证研究中, 调查的70%以上的学生认为心情对阅读的影响很大, 而且认为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英语的耐心和持久性。
四、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阅读目的, 学习者的角色和阅读材料类型。这些因素实际上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变量。不论客观条件怎样, 教师手头的阅读材料一定要新颖, 跟得上时代。题材的覆盖面要广, 但重复的体裁没必要多做, 这样对于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事半功倍。另外, 训练方法不能太呆板、单一。传统的“单词——课文——句法——语法——练习”法, 以及教师给现成的材料, 让学生阅读后核对答案了事的方法会使得教师教得机械, 学生学得乏味。学习者阅读时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阅读理解。读到一段文章, 学习者要从中获取特定的信息。例如, 文章的主要内容,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等细节性内容, 但是获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获取文章的主旨大意, 学习者是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 形成语言的表达, 即输出。在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 大脑要进行注意、记忆、思维、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的加工活动, 而获取细节是任务的理解以及有效完成任务的表现, 是完成任务中材料与想法的转换过程。在阅读实践中, 学习者的角色主要依据学习者是否主动要求参与的。例如, 在读一段文章时, 学习者精神高度集中, 尽力获取文章的主要意义, 完成既定的任务, 当完成的任务准确率较高时, 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同时也掌握了一种阅读策略。
五、结束语
任务型泛读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任务型泛读教学的目的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所以其要点在于意义优先, 有效完成任务以及评估任务完成的结果。作为英语教师, 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鼓励所有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 向其推荐恰当的阅读材料, 另一方面也要教给他们比较合理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摘要: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科学的阅读策略, 充足的阅读量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任务性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在真实场景下, 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由学习者自己通过学习和分析来认识、掌握并进而使用语言, 提倡“在做中学”。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任务型活动中认识语言, 运用语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 以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 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探讨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泛读教学,阅读理解,任务型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Num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nd Learn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Skehan, P.Aframework forthe implementation oftask-based instruc-tion.Applied Linguistics, 1996, 17 (1) :38-62.
[4]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5]束定方.外语学习者策略分析.现代外语教学, 2000.
[6]姚国英.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提高语篇阅读教学实效.2004.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第7篇
1 民办高校英语泛读课的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英语泛读学习认识不足
民办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而且只有极少数学生具备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会给学生开设英语泛读课, 然而课堂的时间相当有限, 学生在面对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时, 表现得较为被动, 相当数量的学生依靠电子词典,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极其不好的阅读习惯, 违背了英语泛读课的初衷。高校在课程设置时也更加注重精读课的比重, 精读课时和泛读课时一般呈3:1的比例, 这也给学生重精读、轻泛读的错误引导。不少学生并没有对泛读和精读进行区分, 依然运用精读的方法进行泛读, 从而无法提升泛读能力, 阅读速度依旧很慢。学生对于英语泛读学习的理解单纯地停留在回答问题与对答案的简单循环之中, 这样体现不出泛读学习的特性和目的, 也会使得课堂气氛十分低沉。
1.2 教师对泛读教学的引导不足
民办高校中承担英语泛读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年轻的专职教师, 教英语泛读这种公共课的工作量大, 同时自身还会做一定科研, 所以对泛读教学的研究不会十分深入, 从而不能给学生指引高效提升泛读能力的方法, 也不会给学生以阅读策略上的建议, 这样就使得学生意识不到泛读课程的重要性。民办高校英语泛读课上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使得学生失去了与老师互动的机会。
1.3 英语泛读教材与学生水平不匹配
通常英语泛读教学用的教材多使用重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 然而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基础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就使得教材与学生的匹配程度不高, 学生依靠教材提升英语泛读能力的效率低下。泛读教材应当遵循由易而难的编写特点, 避免英语材料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 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泛读训练的意识, 才能真正地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1.4 过度依赖多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民办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借助多媒体, 这样一来能够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泛读课程上过度依赖多媒体会对泛读课程的教学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借助多媒体进行英语泛读教学时, 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用以介绍文章相关背景知识, 这一环节对学生有充足的吸引力。然而教师往往无法合理把握教学时间, 真正进行泛读方法讲解的时间很短。这样就使得原本注重应用的英语泛读变成一门欣赏类型的学科, 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充足的泛读方法指引, 教学效率低下, 泛读水平的提升十分缓慢。
2 阅读策略之于泛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由上述的民办高校英语泛读课教学现状可知, 英语泛读课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三者对学生提升英语泛读能力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逐一进行优化并不容易。此时应当抓住英语泛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英语泛读教师应当努力研究, 结合自身英语泛读经验给学生讲解正确的阅读策略,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课下自我训练阅读能力,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和课下的主体, 教师不应当是所有知识的传播源, 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新的背景知识。英语本身作为一种语言, 涵盖的信息无法一一列举, 教师不应当直接给学生讲解相关信息, 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升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从长久的角度确保自身的发展。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气氛, 为课堂注入更多新鲜元素。研究表明课堂上进行随堂谈论将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间通过讨论可以交流阅读经验, 相互借鉴优秀的泛读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泛读训练, 在大量的训练之后进行总结, 优化阅读策略, 使其符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条件,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泛读, 运用泛读。精读注重词汇和长难句的理解, 然而泛读则注重理解语段之间的联系和对全篇的概括理解, 利用合理的阅读策略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也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泛读和精读之间的区别, 从而能够有指向性地进行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在课下能够自发地运用英语泛读技巧阅读英文信息。
3 英语泛读常用阅读策略简析
制定英语泛读的阅读策略时应当认识到泛读对象的特点, 要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题材, 要使学生读得广、读得快。泛读要求能够在阅读时准确把握主题句或者抓住中心思想, 对于一般句和具体句能够区别对待, 抓住了关键性句子之后要把握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与阅读文章相辅相成的是阅读策略的讲解, 从最下层的词汇解读能力开始, 逐渐向中、上层的话语分析、语法形式、体裁分析等策略推进。然后向学生介绍英语阅读中的几种主要语言功能, 例如下定义、解释、举例说明、描述、对照等, 并要求掌握相关的话语标记和相应的阅读策略。最后通过体裁分析和综合练习与总结归纳训练, 使学生了解英语文章体裁的特点, 熟悉阅读的各种策略, 并学会综合运用阅读策略。
在阅读策略讲解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自我提问”训练, 学生边阅读边利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 随着新信息的涌现, 再不断修正前面的预测, 在几个问题之后会有一次归纳总结, 然后再提问、回答和总结, 使推出的结果越来越贴近文章作者的意图, 这种“自我提问——回答——总结——再提问”的阅读模式, 实现了学生与阅读文章之间的形象互动, 使阅读不再停留在机械的、平面空间的接触, 而是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的立体空间, 仿佛展开了一场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互式阅读突破了以往阅读教学中对读、记、望文找题的基本技能训练, 转向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欣赏甚至创造的更高层次的能力。
为了真正提升泛读能力, 应当定期进行泛读训练, 逐渐加大阅读量, 缩短阅读时间, 提升阅读速度可以使学生专注于英文材料, 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状态。阅读速度的提升又与阅读心理和认知方式有关, 要善于把握句子构造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传递关系, 阅读过程中对下文内容进行适当猜测, 这样可以使下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成本降低, 理解难度下降, 这样更容易实现“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教师可通过观察、访谈分析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策略的情况, 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意义, 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 使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英语的规律, 掌握学习英语的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终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方法和策略不甚明了, 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分析和研究, 提高英语阅读策略研究和途径研究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将阅读策略引入英语泛读课堂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 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策略教学体系。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 掌握基本阅读理论、文章结构, 通过互动式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和语言综合能力。同时, 学生通过参与阅读策略理论的学习, 能够了解自己阅读的过程, 从而提高自己在英语学习中自我调节水平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提高认知能力。
第二, 阅读策略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 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并把己有知识和语言信息知识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独立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解决问题以及综合交际的能力。在日常实践中, 学会将理论与策略灵活应用, 不但有利于外语水平提高, 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客观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 生活、工作、社交能力从而相应提高。
第三, 阅读策略在课堂的讲解有利于加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摆脱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 紧跟先进的教学理念, 不断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阅读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最终促进教学效果。课上, 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下, 教师通过布置交互式阅读任务, 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从某种程度来说, 教师不会局限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上, 而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间通过合作交流和经验探讨, 教学能力和效果也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 小结
泛读课相比于精读课有许多差别, 泛读更加注重英语能力的实际运用, 良好的泛读习惯和较高的泛读能力能够确保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英语获取信息。为了实现学生泛读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当积极优化课堂环境,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以传授阅读策略为主, 传授具体知识为辅, 着力提升学生泛读能力, 为学生终生阅读打好基础, 从而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珺.简议成人高校大学英语泛读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J].学园, 2010 (7) :39-40.
[2]苏帆.高职英语泛读能力调查与分析[J].英语广场 (下旬刊) , 2013 (12) :73-74.
高中英语课堂泛读导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