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精选4篇)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型钢混凝土结构应用也日益广泛。所谓型钢混凝土组合构件是由混凝土、型钢、纵向钢筋、箍筋组成的受力构件, 主要包括型钢柱、型钢梁。梁、柱内的型钢可以采用工字钢、方钢、钢管等形式, 这种组合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梁、柱承载力, 减小梁、柱截面, 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大空间及高层结构。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论述了非正交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节点设计及节点构造等内容。
2 节点形式
2.1 型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
型钢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比较简单, 与钢框架结构连接相似, 主要有梁柱直接连接和悬臂梁段连接两种方式。笔者建议一般宜用悬臂梁连接, 因为这样施工方便, 施工周期短, 且悬臂梁与柱的焊接在工厂预制, 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质量。
2.2 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柱连接
钢筋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主要采取纵筋直接贯通法、钢筋混凝土环梁-抗剪键等方式。
纵筋直接贯通方式在型钢混凝土柱内的型钢截面较小或混凝土梁纵筋较少时, 应用比较方便, 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 将在型钢柱上开较多的孔。这就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开孔一般采用机械钻孔, 在工厂加工时完成, 定位要求非常准确, 如果稍有偏差, 现场施工时钢筋无法与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容易造成返工和材料的浪费。这种节点要求施工精度高, 钢筋工与型钢厂必须密切配合, 以免给后期施工带来麻烦。
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环梁-抗剪键的方式连接, 除满足构造要求外, 设计人员需要核算环梁的强度、环梁纵筋的面积等。目前大部分软件没有这种计算模式, 因此, 需要手工计算, 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
2.3 非正交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
对于正交的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较为常见, 但实际工程中, 往往由于建筑布置需要, 型钢梁与型钢柱非正交。笔者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该工程为直径为16m的圆形大厅, 由于建筑专业布置, 造成厅内的型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非正交。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型钢混凝土梁、柱连接处, 钢柱用钢板补强。如果型钢混凝土柱内型钢设计为矩形方钢, 应采用图1所示连接方式[1]。
如果柱内型钢用钢管, 设外翼缘板与型钢梁或钢梁连接, 或柱设计为钢管混凝土, 与型钢梁连接时, 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连接。
以上两种方式中:第一种连接方式施工复杂, 型钢梁未直接与型钢柱连接, 而是靠补强钢板, 传力不明确, 且型钢混凝土梁的水平纵筋穿柱的次数较多 (由于非正交, 有的纵筋要穿两次翼缘板和两次腹板) , 这需要很高的施工技术提前开孔, 对钢柱截面损伤较大;第二种连接方式与钢管柱的连接中施工简单, 传力明确, 型钢混凝土梁的水平纵筋需穿钢管柱次数较少, 降低了施工难度。
综合比较, 笔者建议采用第二种连接, 即型钢柱内的型钢采用钢管, 充分利用钢管各向性能相同的优点, 施工相对简单, 传力直接。
2.4 柱脚的处理
型钢混凝土柱的柱脚分为埋入式和非埋入式两种。根据设计经验, 笔者建议采用埋入式柱脚, 且柱内型钢应在基础埋入部分增设栓钉, 以增加锚固力。如果采用非埋入式柱脚, 那么混凝土柱的纵筋必须穿过钢柱脚底板, 施工麻烦, 节点复杂, 钢柱底板开孔较多, 影响钢板强度。
2.5 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
钢梁与钢梁的连接有两种连接方式, 即连续梁、铰接梁设计。如果采用连续梁设计, 应采用翼缘焊接, 腹板栓接或翼缘与腹板均栓接等方式;如果采用铰接, 那么仅腹板栓接或焊接。并且, 无论哪种连接, 型钢混凝土梁的腰筋应穿过钢梁的腹板。
3 注意问题
3.1 区分主要的截面模量和惯性矩
钢结构计算中, 经常碰到Wn、W、Wpn、Wp等参数, 为避免混淆, 笔者简单汇总了这4个参数的意义及计算公式。
Wn用于受弯及拉 (压) 弯构件强度计算, 是指截面外边缘 (受拉或受压) 处抗弯截面模量, 等于In/y, In为净截面 (扣除孔部分) 对中和轴的惯性矩;W用于受弯及拉 (压) 弯构件稳定计算, 是指截面受压外边缘处抗弯截面模量, 等于I/y;I为毛截面 (不扣除孔部分) 对中和轴的惯性矩。
Wp n用于受弯构件塑性设计中的强度计算, 等于净截面 (扣除孔部分) 对中和轴的静矩绝对值之和;Wp用于受弯构件塑性设计中的稳定计算, 等于净截面 (不扣除孔部分) 对中和轴的静矩绝对值之和。
W和Wn通过塑性发展系数考虑了部分塑性发展, 而Wpn和Wp是截面完全塑性情况下的截面模量。
3.2 极限承载力验算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2]第8.2.8条的规定:钢结构构件连接应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 并应进行极限承载力计算;梁与柱连接弹性设计时, 梁上下翼缘的端截面应满足连接的弹性设计要求, 梁腹板应计入剪力和弯矩。梁与柱连接的极限受弯、受剪承载力, 应符合式 (1) 要求:
对于型钢混凝土节点中的钢结构连接也应满足这一要求。
解决方案:根据强连接弱构件的设计特点, 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3.2.1 在梁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
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板, 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长度, 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3.2.2 在梁上下翼缘加楔形盖板
通过在梁端上下翼缘处加楔形盖板, 增大全熔透坡口焊缝的高度, 从而增加了焊缝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且应保证梁翼缘厚与楔形盖板厚之和应小于柱翼缘的厚度。
3.2.3 狗骨法
通过设置狗骨式节点连接方式, 削弱梁端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规范的要求。但该种方式计算复杂, 不能精确确定削弱位置及削弱尺寸,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经验法, 在距梁端0.1梁高处削弱。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 简单论述了型钢混凝土节点设计形式、规范要求、节点处理方式、施工注意事项等内容, 尤其对非正交型钢混凝土连接节点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对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型钢梁,型钢柱,连接节点
参考文献
[1]JGJ138-200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S]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第2篇
住宅产业是近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产业,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住宅产业还是处于比较粗放的劳动生产阶段, 建筑工业化生产程度比较低, 生产率低, 技术水平不高, 能源及原材料的使用消耗大, 所以急需要用一种高新技术提高传统建筑业的水平, 在住宅建筑中积极研发和使用新技术, 推行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同时又节能保温、在施工时工艺简便且适宜于建筑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必然成为现代建筑业前进和不断发展的方向[1]。
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2.1 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的要素———构件之间的连接
预制装配式结构在装配完成后, 整个结构的安全不仅与构件本身的质量有关, 还和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有关。若连接的质量有缺陷, 轻则使构件产生裂缝、渗漏等问题, 严重的则会影响构件之间力的传递, 从而引起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接头处的构造设计不仅要保证在外荷载作用下自身的强度不能有任何问题, 而且还要保证接头处的内力能顺利传递[2]。
2.2 连接方式的类型及优缺点
以下是对一些不同的节点连接方式进行的一些分析:
1) 湿接头。是指在连接节点处的钢筋采用胶锚、浆锚连接, 焊接, 间接搭接, 机械连接等, 然后通过后浇混凝土或者灌浆技术使预制构件能够满足承载要求。后浇的混凝土施工时存在较多的湿作业, 一旦损坏也不容易修复。
2) 焊接接头。将构件接头部位预埋的钢板或型钢用锚固铁件互相焊在一起, 用砂浆或混凝土做保护层。由于高温的作用, 钢材的材质变脆, 影响机械性能。焊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使结构发生脆性破坏。但是焊接连接有效的避免了现场的湿作业, 工序上也省去了养护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工期。
3) 机械接头。将接头部位预留孔洞或预埋螺母用螺栓进行连接。整个过程非常迅速, 但是螺栓孔会使得构件截面削弱, 普通的螺栓连接在长期动荷载作用下会出现松动, 孔径及孔位容易出现偏差等, 而且接头的维修及更换比较复杂。
4) 预应力接头。对预留钢筋或钢丝预应力张拉后将物件连接起来。无粘结预应力拼接节点耗能较小, 损伤、强度损失和残余变形也较小。现场不再使用后浇混凝土等湿作业而是使用新型的预应力筋直接进行构件的拼装[3]。
5) 套筒灌浆连接。被连接钢筋由套筒的端部插入, 由灌浆机灌入高强度的灌浆材料, 当灌浆凝结硬化后, 利用套筒的内部的凹凸部分有效的将套筒和被连接钢筋结合成一体。由于灌浆材料具有无收缩性, 确保了套筒内的填充部分充分密实。所以这种连接具有较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4]。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几十年来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推广,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种类非常繁多, 并且国内外的研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在预制框架结构的连接形式。
3.1 预制框架结构体系
国内外学者对于预制框架结构研究的比较多, 主要集中在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方面。
1) Low和Tadros等对6层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框架结构和现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他们的抗震性能是非常相似, 甚至有些性能指标超过现浇结构[5]。张同亿等进行了装配整体式复合墙抗震性能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装配整体式复合墙再抗震性能方面是要优于现浇复合墙的[6]。尹之潜等对高层装配式大板结构进行了地震模拟试验, 结果表明装配式大板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7]。
2) 世构体系 (Scope) 技术是从法国引进我国的一种结构体系, 这种新体系完全符合“产业化”的要求, 全名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它是采用现浇 (或预制) 钢筋混凝土柱,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 通过后浇钢筋混凝土来将梁、板、柱连接成整体的新型框架结构[8]。
3.2 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慧成提出了钢框架内填剪力墙由现浇改为预制的做法, 同时用A N SY S软件对试验进行数值模拟, 对内填预制剪力墙的连接构造和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东南大学的朱辉研究了钢连梁与混凝土剪力墙节点承载力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连梁的形式来提高连梁的延性, 节点核心区部分通过构造要求配筋满足。
4 未来的展望
较之于预制框架结构和预制剪力墙结构, 对于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所以在很多研究的问题上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1) 对于预制剪力墙和预制框架 (预制梁、预制柱) 之间的节点, 以及剪力墙片之间的连接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开发一些连接性能优越, 操作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型连接构造形式。这样才能在工程建设中更具有实践意义。
2) 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干式节点一般构造比较复杂、力的传递比较模糊、施工麻烦、成本较高, 难以满足重载作用、在抗裂和整体性能方面也有待加强, 所以客观上需要我们积极开发或改进新的干式结点以便于整体性的连接。
3) 对于安装预制构件的设备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若安装设备能达到统一, 这对于预制结构体系应用的广泛推广将会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摘要:由于传统的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的方式具有构造比较复杂、施工不易等问题, 本文对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总结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现状, 最后还对预制结构在节点连接方面研究的建议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预制,框架,剪力墙,节点连接
参考文献
[1]2000年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住宅产业技术[J].建筑学报, 1995.
[2]黄祥海.新型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3]孙巍巍, 孟少平.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短肢剪力墙设计及建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4]杨杨.钢筋的套筒灌浆连接新技术[J].浙江工业大学.施工技术, 2005.
[5]朱洪进.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世构体系) 节点实验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6]薛伟辰.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进展[J].工业建筑.2002.
[7]张同亿, 张兴虎, 于庆荣等.装配整体式复合墙抗震性能实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0.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第3篇
钢管混凝土结构指在钢管中充填混凝土所形成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由于这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在结构性能和施工工艺上的众多优点, 因此在国内外高层建筑中悄然兴起, 成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形式。目前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提出了多种可供选用的节点类型。随着国内外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 工程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多。近期发生的大地震表明, 钢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震害比人们期望的要严重, 特别是连接节点的损伤断裂比较严重, 一旦主震烈度较大, 地震持续时间长或主震后又多次较强余震发生, 某些部位的局部破坏将使结构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而最终导致结构的整体破坏。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对钢管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
目前为止, 对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还是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但是试验研究成本高, 周期长, 试验只能选择某些主要参数进行, 难以对影响结构性能的若干参数作系统分析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有限单元法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结构分析工具。目前结构有限元分析作为结构模型试验的补充, 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工作围绕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展开,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试图从总体上把握该种类型节点分析关键问题, 便于对同类结构开展荷载位移滞回性能的分析。
2试验简介
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 以便于该结构类型的推广和应用, 2004年福州大学宗周红教授进行了一系列足尺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试件的试验研究。本文计算的对象是其中的常规栓焊连接节点。该节点的构造形式是在钢管柱壁上焊接竖向剪切板, 钢梁的腹板与竖向剪切板螺栓连接;在钢管混凝土柱内对应于钢梁翼缘高度处焊接内隔板, 然后钢梁翼缘直接与柱焊接连接。该试验的详细情况参见文献[2]。
3有限元分析
3.1 材料应力应变关系
在ANSYS中采用SOLID65单元来模拟混凝土材料特性。SOLID65单元可以模拟拉伸时产生裂缝, 在受压时压碎, 它还有塑性和徐变等非线形的特性。SOLID65单元一般由8点组合而成, 但为适用复杂的边界条件也可以简化为6节点和4节点, 每个节点具有X, Y, Z, 3个位移方向的自由度。在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中通过多点组成的非线形刚度来模拟其关系。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采用韩林海老师的, 他认为可以用约束效应系数为基本参数来考虑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通过对大量钢管混凝土轴压短试件试验结果的验算, 充分考虑约束效应系数影响的基础上, 最终提出方钢管核心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1]。
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一般认为是双向受拉和受压。在分析中, 把钢材视为一种线弹性、线形应变刚化的材料来处理。钢材单元用SOLID45单元建模, SOLID45单元也是8节点六面体单元。钢材单元采用双折线随动强化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Von Mises屈服准则。
实际结构中钢管和混凝土之间有相对的粘结滑移。考虑到滑移量很小, 为简化起见, 暂时假设两者之间粘结良好, 无相对滑移。Ansys中使钢管和混凝土之间共用节点。
其余分析要点参见文献3。建成的有限元模型见图1, 可以网格分布规则合理, 为分析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提供了保证。
3.2 分析结果
分析比较主要从局部效应和整体效应两个部分进行。进行实体有限元分析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可以方便地查看各个区域的应力分布, 便于节点的构造上的改进。本文的有限元加载最大位移选为试验结束时的位移, 达到最大位移时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关键区域应力分布见图2。其中核心混凝土最大应力达到34.7MPa, 钢梁的最大应力达到452MPa, 内隔板的最大应力达到258MPa, 螺栓的最大应力达到299MPa, 可以各个部分的应力分布比较合理。破坏时, 核心混凝土, 内隔板, 高强螺栓认为仍在弹性范围内, 钢梁的最大应力达到破坏应力。因而, 破坏区域应该发生在钢梁上, 与试件的试验结果一致。
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墩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如图3, 总体而言, 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到的荷载位移反应分为两个阶段:上升段和平台段。最大荷载和初试刚度等的预测结果较好。由于钢材应力应变关系采用理想双线性, 所以模型中无法准确钢材的软化和包兴格效应, 所以一方面加载卸载刚度的有限元计算结构偏于刚性, 而且理论计算的滞回曲线比试验结果饱满。另一方面, 有限元分析也没有出现强度退化现象, 而试验由于钢梁出现了开裂和屈曲发生了明显的强度退化, 但是可以从应变分析的结果确定破坏点。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进行了滞回性能的数值模拟, 对应力分布、最大承载能力和初始刚度的模拟比较准确;对加卸载刚度和和刚度退化的模拟存在较大误差。在本文的计算模型假定的条件下, 理论计算的滞回曲线和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弹性阶段计算曲线和实验曲线基本重合, 在进入塑性阶段后, 由于理论计算模型没有包括焊缝和钢板的断裂, 螺栓的脱牙等破坏因素, 所以计算的承载力比试验结果高很多。本文的计算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展开,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初步解决了该种类型节点有限元分析的关键问题。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 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 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滞回特征, 可用于类似结构的计算分析及其受力机理的探讨。
关键词:钢管混凝土结构,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滞回性能
参考文献
[1]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宗周红、林于东, 陈惠文.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05.2, Vo.l26, No.1.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第4篇
1 概述
“山西体育中心”的训练基地运动员训练A馆工程,为丙级体育建筑(没有赛事要求的体育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24 122.10 m2,建筑高度:22.45 m(最高点高度),地上4层。结构形式: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部分梁柱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体系明显的优势,故在近年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种结构体系在梁柱节点位置处钢筋与型钢的连接导致传力体系无法连续贯通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施工中应对其加以重视。
2 工艺原理及关键技术
钢骨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构造应该保证梁中钢骨部分承担的弯矩传递给柱中钢骨,梁中钢筋混凝土部分的弯矩传递给柱中钢筋混凝土。本工艺关键技术为通过在型钢柱翼缘上加焊钢筋托板及加劲板,保证纵向受力钢筋在型钢梁柱节点处的贯通及结构受力的有效传递,从而保证型钢和钢筋在节点处为一个统一受力整体。
3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
3.1 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构件加工→焊接钢筋托板→型钢柱安装→型钢梁安装→钢筋绑扎。
3.2 施工要点
3.2.1 节点构造
各类型钢混凝土柱节点连接,均宜采用柱型钢贯通型,且柱中纵向受力钢筋不应在中间各层节点截断。另外,由于在有梁约束的节点区,型钢混凝土柱型钢的抗剪承载力较大,宜尽可能减少梁纵向钢筋穿过型钢混凝土柱的数量,且不宜穿过型钢混凝土柱翼缘,以保证开孔处的抗剪承载力不被削弱。
1)型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内梁、柱型钢的连接构造应满足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为了保证梁端的内力更好地传递,还应沿高度方向,在型钢柱对应型钢梁的上、下翼缘处设置水平加劲肋。加劲肋应与梁端型钢翼缘等厚,且其厚度不小于12 mm,加劲肋形式宜便于混凝土的浇筑。2)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节点连接。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形式有:钢筋混凝土梁钢筋贯通、钢筋混凝土梁纵筋与短钢梁搭接、钢筋混凝土梁纵筋焊于钢牛腿三种连接方式。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纵筋与短钢梁搭接连接,在柱的型钢上加焊一段工字形短钢梁,并在顶部加焊两排栓钉连接件,其间距不小于100 mm。钢筋混凝土梁的纵向钢筋应伸入型钢混凝土柱的节点,且应满足钢筋锚固要求。当无法满足锚固长度时,在型钢柱上焊接钢筋托板,将梁纵向钢筋双面焊在托板上,同时在型钢柱腹板内加设一道水平加劲肋,托板和加劲肋厚度不宜小于柱翼缘厚度,当必须在柱内型钢翼缘上预留贯穿孔时,宜按柱端最不利内力组合计算预留孔承载力,若不满足,应予以补偿。
3.2.2 施工要点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由混凝土包裹型钢而成的构件,其特征是在型钢结构的外面有一层混凝土外壳,配合使用纵向钢筋和箍筋。
型钢加工:根据钢结构设计施工图纸在加工车间将型钢梁和型钢柱进行加工,加工时根据梁柱节点标高加焊横向钢筋托板,托板宽度为型钢柱翼缘宽b,托板厚度不小于型钢柱翼缘厚度。
梁上部钢筋托板位置=h1-a-d。
梁下部钢筋托板位置=h2+a+d。
其中,h1为梁顶标高;h2为梁底标高;a为梁钢筋保护层厚度;d为梁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施工中应确保现场型钢柱拼接和梁柱节点连接的焊接质量,其焊缝质量应满足一级焊缝质量要求。对一般部位的焊缝,应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并应达到二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水平加劲肋与翼缘的焊接应采用坡口熔透焊缝;钢筋托板与翼缘的焊接、水平加劲肋与腹板的焊接可采用角焊缝。
构件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按照钢结构施工方案进行型钢梁柱的吊装、校正。柱纵向受力钢筋连接:型钢柱混凝土结构中的纵向钢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对于柱纵向钢筋贯通,在已焊好的梁钢筋托板上钻孔,钻孔直径应比柱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10 mm左右,以保证柱钢筋能穿过。同时在型钢梁翼缘与钢筋托板之间加焊一块竖向钢筋托板,将柱钢筋双面焊在竖向托板上,保证焊缝长度不小于5d,为了保证托板处型钢柱抗剪能力不受影响,沿高度方向上,在柱腹板两侧各焊接一块水平加劲肋,加劲肋位置与横向钢筋托板位置相同(见图1,图2)。
梁纵向受力钢筋连接:钢筋混凝土梁的纵向钢筋应伸入型钢混凝土柱的节点,且应满足钢筋锚固要求。当无法满足锚固长度时,将不满足要求的梁纵向钢筋双面焊在横向托板上,同时应保证焊缝长度不小于5d(见图3)。
混凝土浇筑:在梁柱接头处和梁的型钢翼缘下部,由于浇筑混凝土时有部分空气不宜排出,或因梁的翼缘过宽导致混凝土不宜充实和填满处。为此,要在一些部位预留排出空气的孔洞和混凝土浇筑孔,在梁柱接头处和梁型钢翼缘下部等混凝土,应用小型振捣棒仔细进行浇筑和捣实,以确保其密实度。
4 结语
山西体育中心是省十大重点工程,其中运动员训练基地训练A馆,部分主体工程中运用了这一结构体系,通过对方案的选定、优化,解决了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处的钢筋的贯通问题。
摘要:以山西体育中心运动员训练A馆工程为例,对钢筋混凝土梁与钢骨柱节点连接技术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节点连接的工艺原理,关键技术及施工工艺等内容,以指导相关施工人员合理解决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处钢筋的贯通问题。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钢骨柱,节点,施工工艺
参考文献
[1]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2]《建筑施工手册》编委会.建筑施工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4]JGJ 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S].
钢与混凝土连接节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