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钢板内固定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钢板内固定范文(精选10篇)

钢板内固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3月于高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 均被诊断为闭合性骨折, 均未伤害到血管。其中男36例, 女30例;年龄22~50岁, 平均 (34.0±1.2)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6例, 车祸伤21例, 打伤10例, 摔伤6例, 重物砸伤3例;老年患者28例, 年轻患者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试验组中男20例, 女13例;年龄22~45岁, 平均 (29.4±1.3) 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7例;年龄25~50岁, 平均 (32.3±1.5) 岁。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9d进行手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MIPPO治疗, 在C型臂X线机下间接复位 (或者有腓骨骨折先行腓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 克氏针皮外临时固定骨折, 于骨折两端胫骨前内侧纵向行1~2cm切口, 深到骨膜外, 并剥离皮下组织, 建立皮下隧道, 将锁定钢板塑形后桥接插入, 且要在C型臂X线机下观察锁定钢板与胫骨的位置。透视满意后, 首先在骨折远近端各拧入1~2枚螺钉固定钢板, 再用等长的钢板于皮外准确定位钉孔, 并做小切口拧入锁定螺钉固定, 无需固定所有钉孔, 在骨折两端分别固定3~4枚螺钉即可。对照组选择胫骨远端前侧行约12cm弧形切口, 掀起皮瓣, 并经过骨膜向下切开胫骨前肌, 充分暴露胫骨外侧面和骨折端;然后清理骨折内血块及软组织, 复位钳固定骨折, 达到解剖复位, 放置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时螺钉要固定, 冲洗后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治疗后抬高患者患肢 (若肢体肿胀明显, 则适当给予脱水处理) , 第2天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做膝踝关节的非负重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待肢体肿胀消退后扶拐下地非负重行走。6~8周有明显外骨痂生成后, 可开始逐渐负重行走, 8~12周骨折线模糊后逐渐弃拐行走[4]。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 观察患者病情, 术后6周行X线检查, 采用Olerud-Molander标准[5]评定疗效, 其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80分;良:60~80分;差:<60分。优良率=优率+良率。患者治疗结束后, 对患者进行9个月的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优20例, 良11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6.97%;对照组患者中优15例, 良10例, 差8例, 优良率为75.76%。试验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6, P<0.05) 。

2.2 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 (11.0±2.5) 周, 对照组为 (12.0±2.5) 周。试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3例并发症, 为切口部分皮肤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9.09%。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4, P<0.05) 。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发生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临床一般采取传统的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但是效果不佳, 而且还会增加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7,8]。因此, 寻找有效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10]。

传统的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易损害患者血管, 术后容易影响患者骨折部分的血运情况, 影响患者康复[11,12,13], 且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发生骨折时, 周围软组织有严重损伤[14,15], 如果此时采取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会加重患者的骨折程度, 导致患者的免疫力降低, 加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预后效果不佳, 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采用MIPPO手术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受损伤的局部软组织, 促进其血运正常运行, 且其钢板贴较为牢固, 患者皮肤软组织所承受的损伤较小, 而且手术切口小, 不易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 同时可减少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16,17,18], 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表明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好于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较短, 并发症较少, 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MIPPO) 与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3月于高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试验组患者采用MIPPO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IPPO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好于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骨折愈合时间较短, 并发症较少。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足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近年来,随着交通、工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因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所致的跟骨骨折患者日益增多[1]。虽然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有一定的争议,但我院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跟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9例,女26例,年龄22~58岁,平均38.4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69例,交通事故伤21例,砸伤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以及跟骨CT扫描检查。95例患者共106足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 型36足,Ⅲ型58足,Ⅳ 型12足。

1.2 方法 95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在伤后7~14d进行。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单侧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侧卧位,患肢在上,雙侧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然后上止血带,手术入路选择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达跟骨外侧壁骨膜,掀开骨折块,撬起后关节面,进而用双手挤压跟骨两侧,以保证恢复跟骨的宽度、高度和长度,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对复位后仍存在较大骨缺损空隙者,可以采用异体骨块填塞缺损部位,将关节面撑起,并用克氏针将已复位的骨折块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复位满意后,采用合适的钢板进行内固定,使之与跟骨外侧贴合,并采用螺钉固定。最后,放置橡皮片引流,严密缝合皮下,关闭切口。术后切口保持干燥,加压包扎,术后24h开始膝关节和足趾的主、被动小范围练习,48h开始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术后2~3个月根据x线片情况逐渐进行负重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2] 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从疼痛与功能两方面具体评定,总分100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中:50~74分;差:<50分。

2 结果

95例跟骨骨折患者,经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经X线片检测Bohler角平均为30。,无一例跟骨外翻。按Maryland足部评分方法评价术后患足功能:优54例,良33例,可8例,优良率为91.6%。术后继续随访3~l2个月,平均8.5个月。

3 讨论

跟骨是人体站立和行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骨骼,跟骨骨折多由强大的外来暴力导致,目前,跟骨骨折的患者绝大多数是由于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3]。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跟骨骨折的骨折形态和创伤机制日益被人们所了解,但是,由于跟骨骨折的损伤多波及跟距关节面,进而造成跟骨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跟骨关节外骨折和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对于跟骨骨折中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仍未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采取非手术治疗却会遗留足跟加宽,足弓消失,足内外翻等畸形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足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4]。

我院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通过手术切开,将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并将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质骨填充其缺损空腔,进而起到支撑关节面、防止再塌陷的作用,然后根据跟骨骨折需要将钢板塑形,使其紧贴跟骨,由于所用的钢板为钛合金制品,质地非常薄,具有良好的弹性,且组织相容性非常好,不仅可以促进骨折伤口的愈合,还会减小切口缝合的张力,从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几率,提高治疗的效果[5]。本组资料中,95例跟骨骨折患者,经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经X线片检测Bohler角平均为30。无一例跟骨外翻。按Maryland足部评分方法评价术后患足功能,优良率为91.6%。尽管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骨折不能保证关节面的完全平整,但却可以较好地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同时防止压缩跟骨向双侧膨出,重建距下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通过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足足弓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云峰,俞卫中,王晖,等.跟骨塌陷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9):899.

[2] 李渭江,谭军.解剖型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141.

[3] 鲍丰,黄洪斌.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8):590—592.

[4] 俞光荣,梅炯,朱辉,等.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5):273—275.

钢板内固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骨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共102例, 其中男68例, 女34例, 年龄21~77岁, 平均47.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膝关节CT平扫及膝关节MRI来进行术前评估。Schatzker分型示V型42例, VI型60例。骨折全部为新鲜骨折, 合并胫骨干骨折12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15例, 合并副韧带损伤13例, 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0例, 合并脑外伤21例。将102例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双钢板固定治疗组) 51例和观察组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 51例, 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软组织分级、骨折分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均先行清创缝合术, 并予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抬高患肢及消肿, 石膏外固定和牵引等治疗, 消除明显的移位、成角和旋转畸形。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51例首先选择膝前外侧与内侧做长8~10 cm的双切口, 将关节囊切开使关节面显露, 借助C臂机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如果平台塌陷可在直视下撬拨使之复位;如果平台骨缺损, 则自髂骨取骨植骨并填充, 以此达到解剖复位。在确定胫骨恢复正常轴线后, 使用克式针进行临时固定, 通过C臂机确定复位满意后再放置L或T型锁定钢板于内侧平台, 放置高尔夫锁定钢板在外侧平台, 保证平台受到良好的支撑, 将自攻锁定钉拧紧。

对照组首先选择在胫骨内侧及后内侧切口, “鹅足”纵行劈开后向前牵开, 将内后侧的干骺端骨折线充分暴露, 行解剖复位, 以达到内侧柱力线的恢复, 随后进行固定, 钢板选取有限接触加压钢板。选取外侧髌骨旁入路暴露膝关节和胫骨外髁, 在直视下使关节面恢复平整, 通过C臂机确定关节面恢复后进行固定, 选择胫骨平台外侧支撑钢板。

分组固定后将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2]

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如下标准评分:关节稳定性占4分 (不稳定0分) ;关节活动情况占4分 (活动范围达100者为1分, 伸直完全者为2分, 屈曲完全者为1分) ;疼痛情况占2分 (无疼痛2分, 轻度疼痛1分, 疼痛较重0分) 。凡评分达9分及以上者为优, 达8分者为良, 达7分者为可, 6分及以下者为差。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优良率比较

实施不同手术方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6~10个月, 统计学分析显示,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9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有文献[3]报道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正确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活动, 是关节内骨折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致伤原因很多, 但大多数情况下为暴力创伤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较复杂, 多表现为骨缺损、关节面塌陷移位, 并伴有患者的关节韧带、半月板、血管神经的严重损伤[3]。这些均决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牢固固定骨折位置为主, 并利于半月板及韧带软组织的修复。

为了防止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活动时其骨折块向后下方发生脱位, 这需要后方进行抗滑钢板固定。辛力等[4]对于部分后内则移位的劈裂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改良双钢板固定, 治疗效果确切。我们在总结以往双钢板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报道的基础上, 采用膝内侧切口充分显露胫骨内侧平台前内侧关节面, 并进一步暴露后内侧关节面及骨折端, 对患者内侧支撑钢板加后内侧有限接触钢板固定治疗。双钢板固定可以充分暴露胫骨内侧平台, 兼顾前、后部骨折, 同时进行有效的固定及复位, 通过在患者的后内侧切口加用防滑钢板不仅可以对后内侧骨块进行复位固定, 同时可增加对内侧干骺端的支撑, 更有效地对抗患者行动时的内翻及轴向应力, 大大增加固定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锁定钢板螺钉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它具有内支架的结构, 稳定性好, 可获得对关节面的良好支撑。且螺钉被锁定, 不易拔出, 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很少发生内固定失败。锁定钢板螺钉因其特殊的解剖构形, 同时解剖复位加压固定, 这都有利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5]。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对患者关节面进行有效的支撑, 螺钉与钢板形成了一种框架结构, 遵循了BO原则。有研究报道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短, 固定稳定牢靠, 临床效果好, 手术后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6]。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双钢板固定治疗, 并对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双钢板固定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0.59%, 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为68.63%, 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上, 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比双钢板固定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双钢板固定治疗明显缩短, 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朱剑, 杨惠林, 叶峥, 等.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附21分析)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109.

[2]LO C F, JIANG R, HU C F, et al.Medial double-plating for fracturedislocations involving the proximal tibia[J].Knee, 2006, 13 (5) :389.

[3]张玉兴, 房晓彬, 王振强, 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 33 (5) :535.

[4]辛力, 王业华.合并膝关节脱位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4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静态有限元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8, 28 (8) :533.

[5]齐斌, 张满江, 王亚军, 等.胫骨平台骨折解剖与非解剖复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12 (4) :214-217.

钢板内固定 第4篇

关键词 锁定钢板内固定 临床疗效 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它多为高能量的损伤,如果治疗不当,有可能会将产生多种并发症[1],如关节功能障碍、关節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胫骨平台为松质骨,膝关节稳定的基础是建立松质骨正常解剖形态。因此,在对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时,一定要有精确地解剖复位,然后尽快维持和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必须要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及减少并发症,这是临床上常常采用的方法。2008年1月~2011年7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7例,其中男70例,女47例,年龄20~71岁。导致患者受伤的原因,坠落伤23例,骑摩托车致伤39例,汽车撞伤55例。伴腓总神经损伤7例,开放伤20例,闭合伤90例。根据雍氏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分型,Ⅰ型18例,Ⅱ型30例,Ⅲ型22例,Ⅳ型25例,Ⅴ型22例。必需在患者肢肿胀较轻的24小时内进行手术,一旦超过24小时,一般要在3~7天患者肿胀消退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方法: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一般取仰卧位,工作人员要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然后取膝外侧弧形切口,对于双髁骨折常采用内外侧双切口,且切口长一般为6cm,可以切开皮肤、皮肤下筋膜或组织[2]。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胫骨平台骨折块解剖复位后,可以用克氏针固定,且均在C臂机直视、透视下进行。如胫骨平台骨塌陷者也可以在C臂机直视下,进行撬拔骨块就可以复位,植骨要取自体髂骨来填充,达到解剖复位后,再用克氏针进行固定,然后把锁定钢板安放上去,最后把锁定螺丝钉和螺钉拧紧。可以用C臂机透视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固定及复位情况,然后对合并半月板。手术后一定要冲洗切口,从而有利于切开诸层和关节囊的缝合,并且切口的引流要放置引流管[3]。

术后的处理:患者在手术后一定要抬高患肢,并且进行5~7天的抗炎治疗,手术后1~2天要把引流管拔掉。CMP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有很大的好处,在手术后的第3天要进行CPM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14天要拆线,20天之后可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行走,完全负重时间一般为14~30周。

结 果

117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且切口都甲级愈合,根据雍氏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110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

讨 论

争取理想的复位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原则,可以保留胫骨投得血循环供应,且有助于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CMP锻炼。因为胫骨平台为松质骨,所以解剖结构相当复杂,如果再受外力的撞击松质骨会容易被压碎,也会使关节面塌陷从而形成骨缺损,并且使骨关节发生变化,这些情况均会给工作人员在对关节面解剖复位带来难度。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的钢板主要有栽型支撑钢板、蕴型支撑钢板、解剖钢板等,固定胫骨近端的骨块是由这些钢板支撑[4]。由于胫骨平台内外侧是由内外测副韧带组成,如果用石膏固定不仅仅要固定很长时间,且会使力线维持不好及关节塌陷也不能很好地纠正,从而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所以,要想治好骨折必须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这样才能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使关节力线得以恢复。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常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的固定技术不仅具有内支架的功能,且还具有传统钢板的功能,它能很好地改善及保护骨折的局部血运使钢板及螺丝钉的扣锁组成了支架结构。这样不但可以折成关节面,且还可以提高钢板固定的成功效率。在进行对锁定钢板内固定时,一定要选择比较长钢板来固定,可以增加力矩使得固定腓骨形成框架结构来加大稳定性。依靠钢板螺丝间的摩擦力来维持结构的稳定的重要原因是钢板本身没有抗成角的作用,而双髁骨折的外侧可用钢板来维持,内侧则用防滑比较小的钢板支持,为了使胫骨平台骨折块获得可靠地稳定,则需要减少组织剥离。

通过对病例的研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优点有患者手术后,患肢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且使膝关节得以恢复;固定比较牢固、操作方便、创伤比较少;骨折复位较好,解剖恢复的关节面不容易塌陷,螺丝钉不会轻易松动。

总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仅仅提供了稳定的固定,使骨折能够很快地愈合,且它还具有比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比较高的优良率,从而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比较短等特点,效果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古安武,王新,余松,等.额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优势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156-157.

2 吉勇,张勇,齐识,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0):13-14.

3 都斌,王纪峰,蒋臻欢,等.胫骨平台骨折117例手术治疗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6):1009-1014.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例, 女4例, 男8例。按Mason分型, MasonII型9例、Mason III型3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54岁。损伤均在一周内就诊。其中10例在伤后5天内行手术治疗, 2例在伤后第7天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平卧位上肢外展, 患肢臂丛麻醉后使用气囊止血带。取肘后外侧切口, 切开环状韧带暴露桡骨小头及桡骨颈。清除淤血后先行桡骨小头碎片复位。尽量保持关节面平整, 在前臂中立位, 选择掌指骨微型钢板螺钉固定。被动活动关节检查骨折稳定性, 有环状韧带破裂者修复环状韧带, 留置橡皮膜引流条, 逐层缝合切口。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术后1周内行肌肉舒缩功能锻炼, 1周后开始行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运动, 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时间可适当延长。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Metaizeau等[2]的肘关节治疗评定标准:①优:关节活动好, 功能无受限;②良:屈伸或旋转受限<20°;③可:屈伸或旋转受限20°~40°;④差:屈伸或旋转受限>40°。

2.2 结果

术后对12例患者进行5个月~1年的随访, 其中优9例, 良2例, 可1例。且均未发现桡骨小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 也没有发现桡神经损伤。

3 讨论

桡骨小头为盘状, 上面为桡骨小头凹, 与肱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 其周围镶有一层软骨, 构成环状关节面, 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对合, 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结构。桡骨小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 如果有移位, 理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恢复解剖位置, 早期活动, 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功能。如果骨折粉碎无法复位和固定, 只要有条件就应当行桡骨小头假体置换, 维持桡骨长度, 重建前臂旋转功能, 因为切除桡骨小头会导致桡骨上移, 尺骨小头相对过长, 在腕关节尺侧发生撞击, 引起疼痛和无力[3]。桡骨小头骨折按Mason分型: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有分离移位;III型为粉碎性骨折, 常合并桡骨颈骨折;IV型骨折伴肘关节其它部位损伤。桡骨小头骨折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桡骨小头生理功能, 保持肘关节内外侧的平衡及稳定性, 恢复关节的活动度。桡骨小头骨折处理不当, 会出现许多如旋转功能受限、固定失败、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应尽量修复挠骨小头骨折, 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和上尺桡关系[4]。对于MasonII型骨折, 传统方法常采用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 存在固定不可靠、不能早期锻炼、长时间固定出现关节僵硬、甚至异位骨化的情况。对于MasonIII型骨折, 过去主张行桡骨小头切除, 术后可能并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肘外翻、肘关节疼痛、下尺桡关节脱位、前臂旋转功能受限等情况。

随着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桡骨小头稳定肘关节作用愈加重视, 认识桡骨小头不仅在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可防止桡骨近端移位, 加上骨科内植入物的改进和更新, 临床上更多考虑对骨折的桡骨小头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尽可能保留桡骨小头[5]。目前尚无一种专用于桡骨小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笔者采用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 取得了满意疗效。

运用体会如下:

①手术适应症:骨折为伴有桡骨小头内侧可供固定螺丝钉的骨质或骨折碎片的MasonII、III型的骨折。桡骨头严重暴裂性、粉碎性骨折, 术前估计无法有效复位、固定的患者, 我们不选择使用本固定治疗。

②暴露桡骨颈远端及骨折复位、固定时勿损伤桡神经深支。桡神经深支起自肱桡关节前方, 直接进入旋后肌绕过桡骨颈或先绕过桡骨颈再进入旋后肌并转向背侧, 这一解剖学特点决定桡神经深支损伤是该手术一个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目前提倡术中前臂旋前并屈肘, 使桡神经深支内移, 增大与切口间的距离, 防止牵拉损伤, 并保持切口远端与关节面距离不超过35mm, 以防直接切断[6]。

③钢板安放部位应在安全区。1996年Smith和Hotchkiss提出桡骨小头在解剖上存在“安全区”, 其外侧不与尺骨近端相关节, 弧度大约110°, 在这个区域安置内固定物, 不会对前臂的旋转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提高了手术效果。手术中维持前臂于中立位, 桡骨小头前后位平分线的前65°和后45°之间即为安全区。

④要求术中精细操作精确复位, 可先用布巾钳或细小克式针暂时固定, 务必确定好钢板的安放位置, 避免重复钻孔造成骨块碎裂。

⑤关节腔一定要清除干净, 并修补关节囊。

⑥固定后要检查前臂旋转功能, 再次确认钢板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⑦术后适当固定, 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 术者应在术中对骨折固定后的稳定程度作出评估, 以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桡骨小头骨折是肘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 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Morrey BF.Radial head fracture.In:Morrey BF, ed.Theelbow and its disorders[M].2nd ed.Philadelphia:WBSaunder, 2000:341-364.

[2]Metaizesu JP, Lascombers P, Lemelle JL, et al.Reductionand fixation of displaced radial neck fractures by closedintramedullary pinning[J].J Pediatr Orthop;1993, 13 (3) :355-360.

[3]曾炳芳.评论:桡骨小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2) :134.

[4]Ring D, Quintero J, Jupiter JB.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fractures of the radial head[J].JBoneJoint Surg (AM) , 2002, 84 (10) :1811.

[5]Sanchez-Sotelo J, Romanillos O, Garay EG.Results ofacute excision of the radial head in elbow radial headfracture-dislocations[J].J Orthop Trauma, 2000, 14 (5) :354-358.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 第6篇

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8例锁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28例, 年龄12~75岁, 平均年龄33.4岁, 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左侧骨折56例, 右侧骨折3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53例, 摔伤28例, 坠落伤7例;粉碎性骨折40例, 横行及短斜行骨折4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例, 合并脏器损伤1例, 所有患者锁骨骨折均为闭合性, 骨折至入院时间为1h~4d, 平均 (1.5±0.6) d, 所有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

2 手术方法

88例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颈丛神经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将患侧肩部垫起。取患者患侧锁骨中心处切开延锁骨上缘至整个锁骨, 将锁骨骨膜剥离, 充分暴露ā彻底清理患者骨折端, 注意不要损伤患儿的胸膜以及动静脉, 骨折复位后使用持骨器进行固定, 并选择合适的钢板对患侧锁骨进行重建, 后用螺钉进行内固定。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患者致伤多为意外, 事发突然, 因此多情绪不稳, 心里紧张, 患者伤肢活动受限, 疼痛不适, 加之对环境陌生, 对手术过程不甚了解, 可引起恐惧等不良心理, 对病情转归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护士应该针对上述情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耐心的解释, 包括对其介绍病区的环境, 使其消除陌生感, 并且告诉患者手术、麻醉的过程和我院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既往此项手术的成功率, 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增加对手术的安全感。

3.1.2 术前准备

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及身体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 ā协助完成术前的各项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离子、血糖、凝血、外科综合等) , 术前备好病例、X线片、心电图等。

术前还要做好皮肤准备:做好备皮及个人卫生清洁, ā清除患者腋窝下腋毛, 一定要注意不要划破皮肤, 以免影响手术切口。

3.2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的监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后8h内每隔1h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压、呼吸、脉搏的测量。尤其注意呼吸变化, 必要时要进行心电监护, 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严密的监测, 并给予持续吸氧10h。 (2) 观察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是否变紫或变白, 温度是否有升高或降低, 感觉是否正常。本组患者上述均正常。 (3) 体位的护理: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睡硬板床, 免枕, 取仰卧位, 绝对禁止患侧卧位。上肢与肘部要与胸部保持平行, 防止患肢下坠[5]。术后1d即可下床活动, 采用三角巾将患者患肢悬吊于胸前, 并使患者肘关节屈曲90°, 限制患者的肩关节及肘关节的活动度。 (4) 切口护理:术后要定期观察患者切口的敷料是否存在渗血的情况, 如出现渗血的情况, 则要对其进行敷料的更换, 并用沙袋加压止血。 (5) 饮食护理:术后6h可进食流食, 术后1d可进清淡半流食, 之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宜多食高蛋白、高钙, 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 如蛋类、瘦肉、牛奶、动物肝脏、水果蔬菜等, 以保证营养均衡丰富,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伤口愈合。 (6) 康复护理:术后早期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 因为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患肢肿胀, 提高肌力, 防止患处肌肉萎缩, 预防组织粘连,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首先进行轻微的手指主动屈伸练习, 术后2d可缓慢握拳, 并持续一定时间, 并逐渐屈伸肘关节, 以肢体的主动活动以及肘关节的被动训练为主。术后4d嘱患者利用健肢辅助患肢进行肩关节的被动屈伸训练。术后2周可嘱患者进行患肢肘关节以及肩关节的被动活动, 包括内收、外展训练、内旋及前屈训练等。 (7) 出院指导:根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建立康复目标, 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细致的为患者讲解锻炼方法, 告诫患者功能恢复要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 运动过度, 导致伤口裂开。康复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如肿胀、疼痛等, 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复诊。同时, 术后要定期进行复查X线光片, 以了解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1年后患者到医院复查, 若恢复情况良好, 可拆除钢板。

4 结果

88例锁骨骨折患者中, 恢复显著者80例, 恢复良好者6例, 恢复一般者2例, 总优良率可达97.73%。

5 讨论

锁骨是S形的管状长骨, 骨干细, 位置表浅, 易于发生骨折。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锁骨骨折多为闭合性骨折, 患者多倾向于复位后外固定的治疗方法, 不愿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但外固定固定效果不明显, 术后患者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导致患肢愈合慢、甚至畸形愈合, 影响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通过植入钢板, 固定效果满意, 因此我院采取此方法治疗患者88例, ā给予患者优质的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多数患者能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以正常的心态面对手术, 并在术后积极配合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此时要叮嘱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并循序渐进。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应努力帮其克服恐惧心理, 向其讲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防止其因为惧怕疼痛而妨碍患肢功能的恢复。本院该研究中除1例老年患者和1例儿童因术后不配合康复锻练而效果一般, 其余效果均达优良。综上所述, 通过给予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患者优质、有效的护理,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 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8例锁骨骨折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 全部采用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 并于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结果 88例锁骨骨折患者中, 恢复显著者80例, 恢复良好者6例, 恢复一般者2例, 总优良率可达97.73%。结论 通过给予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患者优质、有效的护理, 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明显利于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均雄, 黄有荣.重建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比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1) :40-42.

[2]李小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4) :634.

[3]方钢, 胡伟军, 黄国鹏, 等.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130例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 9 (12) :168-169.

[4]刘昌风.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7 (10) :12.

钢板内固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31例;年龄18岁~70岁, 平均年龄 (51.26±3.61) 岁。致伤原因:31例车祸伤, 25例坠落伤, 9例摔伤, 17例重物砸伤。骨折部位:41例左侧, 32例右侧, 9例双侧。其中13例合并高血压, 19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15例合并糖尿病。本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手术耐受性较差、由疾病等因素引起的骨折、精神异常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1例) 和对照组 (41例) ,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 均取仰卧位, 并行硬膜外麻醉, 根据手术需要取软枕置于臀部将其抬高。观察组行髓内针固定治疗, 于膝关节正中前方取手术切口, 取圆头导针经梨状窝置入, 经骨折到踝上方。常规进行扩髓, 髓内针直径每次增加1 mm, 再取直头导针置入, 沿该导针置入髓内针。若为闭合性骨折, 在C形臂X线机的辅助下, 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再取髓内针置入;若患者为开放性骨折,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部, 清除坏死组织, 再取髓内针置入。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治疗, 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在其外侧取手术切口, 常规分离皮下组织, 分离期间尽量减少对骨筋膜的破坏, 充分暴露骨折位置, 清除血肿组织, 并对骨折部位行复位处理, 复位成功后, 取钢板行内固定。2组患者术后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辅助行早期功能锻炼。

1.3 临床观察指标

(1) 记录2组患者的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膝关节活动度; (2) 了解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Johner-Wruhs评价指标[3]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优:未伴随疼痛症状, 步态恢复正常, 膝关节活动度无异常现象;良:伴随轻度疼痛症状, 步态未见明显异常, 膝关节活动度高于80%;中:伴随中度疼痛症状, 存在跛行现象, 膝关节活动度高于75%;差:伴随剧烈疼痛症状, 需服用镇痛药物, 跛行症状较为明显, 膝关节活动度低于75%。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 (P>0.05) , 观察组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11.36±7.20) 周、 (21.86±9.52) 周, 均较对照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2.68%, 较对照组的73.17%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

观察组41例患者中, 4例出现并发症, 占9.76%, 其中1例为骨折愈合不良, 3例为疼痛;对照组41例患者中, 12例出现并发症, 占29.27%, 其中5例为骨折愈合不良, 2例为螺钉松动, 5例为疼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 P<0.05) 。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骨折后往往会对滋养动脉造成损伤, 进而影响骨折端血液正常循环, 若未及时实施有效治疗, 会诱发骨不愈合、感染等症状。钢板内固定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 具有硬度高、承受压力大等优点, 但是会增加钢板对骨筋膜的压迫, 不利于骨折部位血运恢复, 可能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4]。

近年来, 髓内针固定逐渐应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 在矫正骨折移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 髓内针固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髓内针固定属于微创手术, 治疗期间能够减少对残端血液运行的影响。 (2) 髓内针固定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复位, 提高其承压能力, 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 髓内钉能够充分保证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为轴向固定, 能够避免患肢出现缩短现象[5]。

本文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佳, 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朱龙章等[6]研究髓内针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 发现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较钢板内固定组短, 骨不愈合的发生率较内固定组低,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综上所述, 采用髓内针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具有创伤小、稳定性高、并发症少等特点, 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连华, 王浩, 张妍, 等.钢板和髓内针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2 (39) :6970-6977.

[2]李维斌, 任淑杰.交锁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原理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1) :18-19.

[3]衣英豪, 王相如, 杜道东, 等.胫骨多段骨折内固定方法探讨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10) :63-64.

[4]王军, 李华光, 王燕波, 等.C形臂影像技术在闭合复位绞锁髓内针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术中对旋转畸形的预防作用[J].河北医药, 2011, 33 (24) :3734-3735.

[5]马敏, 蔡俊丰, 尹峰, 等.两种术式治疗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8) :1661-1664.

钢板内固定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35足) , 男25例, 女6例;年龄18岁~68岁, 平均年龄4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和CT扫描检查。依据Sauders分型:Ⅱ型21足, Ⅲ型14足。其中坠落伤26例, 车祸伤4例, 其他损伤1例。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 d~14 d, 平均9.6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取仰卧位, 足跟外侧“L”形切口。切口开始于跟腱止点外侧缘, 弧形向远端延伸至外踝前2.5 cm, 下4 cm处, 锐性切开软组织, 直至跟骨外侧壁骨膜。注意保护位于切口附近的腓肠神经, 不必切开腓骨肌腱鞘。将皮瓣全层掀起, 并用2~3枚克氏针经距骨及骰骨阻挡皮瓣, 术中不必触及皮瓣, 行骨膜下剥离, 暴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首先将从载距突分离的前突骨块进行复位, 可临时克氏针固定;其次将跟骨结节复位到载距突骨折处, 轴向克氏针临时固定, 恢复跟骨长度, 翻转外侧壁, 用剥离器或克氏针将塌陷的后关节面自跟骨体内撬起, 同时伸入内侧壁间隙纠正内翻, 再次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如有骨缺损可取自体松质骨或人工骨、骨水泥等填充;最后将外侧壁复位, 适当挤压, 恢复跟骨宽度。术中摄轴向X线片, 确定距下关节面平整后, 放置外侧接骨板固定, 放置深部引流, 缝合软组织瓣。治疗结果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 中足部分的评分标准评定。

2 结果

本组随访10个月~36个月, 平均20个月, 优19例, 良7例, 可3例, 差2例。其中3例出现表浅的皮缘坏死, 经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出现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 经换药后行局部皮瓣转移后愈合。

3 讨论

3.1 跟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面的完整性, 减少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炎的发生;纠正足内外翻畸形, 恢复其正常力线;恢复跟腓间隙, 避免腓骨肌腱卡压及跟腓撞击症。

3.2 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优势

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是在直视下依次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的完整性, 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 恢复跟腓间隙, 并在骨缺损处填充植骨, 使跟骨骨折得到充分有效的复位。跟骨骨折的不同类型要求螺钉从不同的角度进去, 得到有效固定, 环形及多角形等解剖型钢板提供了这种可能。目前使用的解剖型钢板厚度较薄, 可降低切口缝合的张力, 同时其可随意裁剪, 可塑性强, 可使钢板与骨面良好贴附。通过复位固定恢复跟骨的整体性及稳固性, 使跟骨骨折得到有效复位及固定。通常术后不需要外固定, 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

3.3 注意事项

3.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手术均行择期手术, 手术前足部皮肤的护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其愈合, 术前均给予冷敷、抬高患肢, 直到肿胀明显消退, 无凹陷性水肿、Wrinkle试验阴性。顾湘杰等认为伤后2周是跟骨切开手术的最佳时期。

3.3.2 手术切口的选择

手术均行“L”形切口, 外侧“L”形切口的优点: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 可精确复位骨折块并固定, 可对跟骨外侧壁减压, 且同时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内固定物。缺点:不能直接暴露跟骨内侧壁及内侧关节面, 易损伤腓肠神经, 术后发生腓骨肌腱不稳定等。术中使用该类切口时要避免锐角形成, 全层切开, 避免分离皮下组织, 术中保护腓肠神经和腓肠肌腱。

3.3.3 术中的骨折复位技术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表明: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内固定只有在获得近似解剖重建的患者中才能得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对后关节面以及受损跟骰关节的整复至关重要。术中摄轴位像及Broden像来确定跟骨结节内翻位置和足跟的宽度, 以及后关节面的骨折复位情况, 充分利用撬拨复位技术及克氏针技术尽量达到后关节面的解剖重建。

3.3.4 术中是否植骨的问题

多数病例不需植骨, 仅在手术处理之后遗留大的骨缺损时大多数医师推荐使用自体髂骨移植, 有部分学者也使用骨水泥和人工骨来填充缺损;然而, 如果内固定牢固且骨折稳定, 这个缺损或许是可以接受的而不需植骨。

3.3.5 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属切口坏死、裂开和感染, 笔者的经验及有关文献的指导以下几点可减少该类并发症的发生[2]。 (1) 手术时避开有水疱区域, 术前充分消肿,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 (2) 戒烟。对于嗜烟患者, 告知吸烟可能导致的后果, 使其戒烟配合治疗; (3) 术中使用不接触皮瓣的克氏针技术, 减少皮瓣损伤; (4)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 避免血肿形成; (5) 常规应用抗生素1 d~3 d; (6) 延迟拆线, 术后2周~3周拆线。近年来出现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 应用在术后伤口皮瓣坏死的治疗中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目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首选方法, 尤其适用于SandersⅡ型和Ⅲ型骨折。关于跟骨骨折是切开复位还是非手术治疗的争议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大多数学者将会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手术不能获得并维持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可能导致比非手术治疗更差的疗效。制订治疗计划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医师的经验等。

摘要: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 31例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12个月-39个月, 优19例, 良7例, 可3例, 差2例。结论 Sau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选择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俞光荣, 梅炯, 朱辉.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5) :273.

钢板内固定 第9篇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84-02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其引起的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1-2],如何选择有效的固定治疗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55例,女25例,年龄21~55岁,平均(37.6±15.4)岁;按骨折部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5例,桡骨两段粉碎性骨折16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14例,股骨上段开放性骨折15例,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5例,胫骨上段骨折3例,胫骨下端骨折2例;病程1.2~15 h。

8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解剖钢板固定组30例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检查,如为新鲜骨折,肢体肿胀较为严重,予抬高患肢、牵引固定,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消肿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前骨折处给予牵引固定,防止继发软组织损伤。解剖钢板固定组: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后,通过解剖钢板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首先对骨折块进行准确的复位,用克式针进行临时固定,根据骨折临床特点选择合适形状和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在骨表面放置锁定加压钢板,通过X线调整钢板的位置,在远近两段各放置1枚加压螺钉,保持骨折复位完整状态,通过X线C型臂观察,放置完成后,在钢板远近两端各放置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如为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可以用双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定位。术后给予常规的止痛剂,应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局部软组织有渗血者及时更换敷料,保证伤口干燥无菌。术后第2天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优良:骨折部位无异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愈合,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术后功能恢复,解除外固定后上肢可以平举1 kg重物持续1 min,下肢不扶拐可连续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差:上述指标均为达到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x2=2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解剖钢板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摩擦力作用将骨折端固定,容易造成骨缺血、坏死,并且需要剥离骨膜和周围软组织,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锁定加压钢板的锁定孔的内螺纹和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完全吻合,使钢板和锁定螺钉拧紧后形成一个整体,锁定螺钉和钢板可以对骨折块,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3-4]。同时锁定加压钢板、螺钉及骨可以形成一种内支架式的固定机制,比传统钢板具有更强的抗弯曲、抗扭转能力,稳定性较强,不需要对接骨板进行预先折弯,其对于骨外膜的损伤更小,螺丝钉的松动发生率更少[5-6]。

另外还应注意锁定加压钢板要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轻微的塑形,为了提供合适有效的固定,减少钢板对于软组织的干扰,在骨干部近端用1枚常规双皮质螺钉,将钢板和骨干进行初始性的贴服,然后再用锁定加压螺钉将骨骺部的骨折块进行固定,保证骨干块骨折块用3枚标准螺钉进行固定,骨折两端的主骨折块通过3枚锁定加压螺钉进行固定[7-8]。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固定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提示锁定加压钢板角度设计合理,固定更加牢固,预后功能更明显。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固定效果明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患者预后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家正,胡文雄,张恒林,等.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48-3849.

[2] 吉赵勇.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63-66.

[3] 曾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21):131.

[4] 杨卫华,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75-979.

[5] 施进兴,林其仁,姚学东.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24.

[6] 秦春明,王梅香.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54-55.

[7] 杨辉,蔡维山.中药配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3):50-51.

[8] 单旭彬.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53-754.

钢板内固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3例,女27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年龄25

65岁,平均(46±1.5)岁,车祸伤7例,砸伤7例.高空坠落伤13例,扭伤3例。对照组中,年龄28-66岁,平均(46±1.5)岁,车祸伤4例,砸伤6例高空坠落伤15例,扭伤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选择威高合金锁定钢板,纵行切口选择在患者腓骨的后侧和后外侧的部位,把骨折的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复位,使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采取开放直接复位.牵引,使用克氏针和复位钳进行撬拨,在临时固定完成之后使用钢板进行准确的内在固定,手术后进行抗感染处理、脱水处理以及消肿处理。

1.2.2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2.3 疗效判断标准

优:没有疼痛感,跖弯曲角度超过40°,背部弯曲的角度超过5°,成角度在3°之内;

良:有时出现疼痛感,跖弯曲角度在31-40°之间,背部弯曲的角度不超过6°,外翻在4-5°之间;

较差:需要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感,跖弯曲角度在26-30°之间,背部弯曲角度在0以内,外翻角度为6-8°;

极差:疼痛感极为剧烈,使用药物治疗也难以有效缓解,跖弯曲不超过26°,背部变曲不超过-6°,外翻不超过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例数n值和百分比表示.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上述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更低,具有更高的优良率。

3 讨论

与解剖钢板相对比,锁定钢板在对粉碎的骨折部位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具有更理想的疗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属于微创性手术,所带来的手术创伤比较小。在对胫骨远端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内在固定的时候,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可靠°和稳定°,具有着下面几点的优点:第一,在设计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护理和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复位丢失和内在固定松动的情况出现;第二,手术时间比较短,受感染的机会大大的减少;第三,具有微创性的优点,所造成的手术切口比较小,可以在最小范围内充分暴露骨折的部位,从而缩小剥离的范围,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促进骨折尽快愈合。

综上,与解剖钢板相对比,锁定钢板内在固定手术在Pilon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了锁定钢板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不同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更低,具有更高的优良率。结论 与解剖钢板相对比,锁定钢板内在固定手术在Pilon骨折的治疗中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锁定钢板,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对比

参考文献

[1]张春才.胫骨平台骨折与Pilo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伤,2010,23(2):81-83.

[2]胡广州,李奇,李松建,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1:897.

[3]张元平,崔继秀,郭飞.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手术时机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128.

[4]张小敏.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2:143.

钢板内固定范文

钢板内固定范文(精选10篇)钢板内固定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3年3月于高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