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良性病变范文
宫内良性病变范文(精选5篇)
宫内良性病变 第1篇
关键词:宫腔镜,宫内良性病变,并发症,护理
微创手术在医学领域应用逐渐广泛, 宫腔镜下电切手术已成为治疗部分妇科宫内良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宫腔镜能在直视下直观、准确地发现和治疗宫腔内病变, 但由于宫腔镜操作视野小, 手术难度相对较大, 如操作不当、不熟练掌握并发症的防范措施或观察不到位, 均会导致严重后果。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54例宫内良性病变病人行宫腔镜电切术,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宫内良性病变病人154例, 年龄21岁~68岁;子宫黏膜下肌瘤67例, 子宫内膜息肉56例, 子宫颈息肉16例, 子宫纵隔7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例, 宫腔粘连2例;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后采用宫腔镜电切治疗, 部分联合腹腔镜诊治。
1.2 宫腔镜电切治疗方法
病人取膀胱截石位, 臀部抬高10 cm, 两腿宽度为生理跨度 (45°) ;一般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如联合腹腔镜手术则采用插管全身麻醉。采用电切液作为膨宫介质, 100 mL电切液中含甘露醇5 g, 渗透压为275 mmol/L, pH值为4.5~6.5。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顺利手术, 手术时间为10 min~60 min, 平均30 min;并发低钠血症1例, 术中出血1例, 心脑综合征2例, 经对症处理后, 均预后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干预
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宫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宫腔镜电切手术是新开展的手术类型, 作为新的医疗技术, 有必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该手术的优缺点及可能达到的效果, 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沟通;应详细介绍宫腔镜的概况及不同病情病人所施行不同类型手术说明, 使其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操作过程、预防和出现意外的处理方法, 使病人消除顾虑, 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前准备
2.1.2.1 病人准备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 了解各项实验室检查是否正常, 检查心、肺、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手术时间应在月经干净后3 d~5 d, 此时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早期, 内膜薄, 手术视野大而清晰, 为宫腔镜手术时期。
2.1.2.2 阴道准备
术前3 d每天阴道冲洗、上药1次, 术前晚阴道冲洗后放置16号~18号双腔导尿管扩张宫颈, 尾部放入阴道内用纱布填堵至手术时取出, 睡前口服米索前列醇, 以扩张和软化宫颈。
2.1.2.3 肠道准备
术前8 h禁食、禁饮, 术前1 d 17:00口服灌肠:磷酸钠盐口服液45 mL+白开水750 mL, 晚餐可进食半流质饮食。
2.1.2.4 手术日的准备
护士应熟悉仪器的性能及手术配合步骤,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 协助病人摆好体位, 做好会阴部消毒, 调试好所有手术设备。其次, 连接冷光源光导纤维, 根据需要连接高频电刀连线, 再连接套有保护套的宫腔镜镜子;贴好电刀负极板后, 按顺序打开仪器开关, 调节膨宫所需压力, 一般<100 mmHg (1 mmHg=0.133 kPa) , 将电刀切割功率调至80 W, 电凝功率调至60 W左右[1]。将灭菌后的宫腔镜器械按手术先后顺序摆放在器械台上, 以方便手术操作。
2.2 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1 电烧伤
术前取下病人所戴的金属类物品, 术中经常检查电极片, 观察是否有脱落, 制动病人的四肢, 避免与金属类物品接触, 以防止电烧伤。
2.2.2 子宫穿孔
子宫穿孔是宫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腹腔镜是避免和发现子宫穿孔的有效措施[2]。子宫穿孔首先表现为介质液体的迅速减少而在腹腔内迅速地聚集起来, 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多汗、腹痛、腹胀等。此时应降低膨宫液的压力, 遵医嘱静脉输注缩宫素、地塞米松等。本组病人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
2.2.3 TURP综合征
本组发生1例轻度低钠血症, 病人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食欲缺乏, 查血钠为132 mmol/L, 经吸氧、静脉应用呋塞米及补充生理盐水后治愈。TURP综合征是由于大量灌注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导致血容量过多及低钠血症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严重者可致死亡, 发生率为0.4%~2.0%[3]。血清钠降至125 mmol/L以下时, 水分开始进入脑细胞, 使脑细胞内含水量增多。典型的脑水肿症状包括情绪烦躁、恐惧、意识不清、虚弱、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失明和头痛, 如果延误治疗和未被发现, 可发展为心动过缓和高血压, 随之而来是肺水肿、心血管性休克和死亡。预防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膨宫液的快速大量吸收,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严格控制膨宫压力, 一般以病人的舒张压为基准, 最高不超过100 mmHg。在手术开始前, 宫腔镜出水管应放入有刻度的容器中, 严密观察膨宫液的出入水量, 及时报告差值, 二者之差不超过1 000 mL, 电切液量不超过4 000 mL, 电切时间不超过1 h。使用液体灌注系统连续性地快速计量液体的出入量, 用可视的和可听的警报系统来发出预定的液体不足信号, 提示需要停止操作及进行实验室和临床检查, 这样可以减少液体灌注管理不善造成的并发症。
2.2.4 出血
本组1例病人术时因切割宫底过深导致出血, 经用结合缩宫素、球囊尿管压迫后止血。宫腔镜的早期出血 (术中出血) 与手术创面及切割深度正相关, 子宫是血流丰富的器官, 宫腔狭窄, 操作受限, 手术时对肌壁破坏过深可能引起大量出血[2]。预防措施:术者避免对肌壁破坏过深, 麻醉师、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配血等抢救准备工作。
2.2.5 空气栓塞
电切时子宫肌壁静脉窦开放, 与外界相通, 外界的空气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引起空气栓塞。预防措施:及时更换灌注液, 保持操作系统的严密性是预防空气栓塞的关键;膨宫压力不可过大, 控制在100 mmHg以内, 避免空气经灌注管进入宫腔。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空气进入心脏的典型征兆为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突然下降, 低氧、发绀、呼吸急促等, 怀疑空气栓塞应立即做出反应, 停止手术和任何注入气体的方法, 将病人转为左侧卧位, 并给予100%氧气, 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2.2.6 宫腔粘连
各种原因造成子宫内膜破坏, 导致子宫肌壁相互粘连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 术者认真彻底处理病灶;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治疗3个月, 对有生育要求者行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 促使子宫内膜快速修复, 可有效预防宫腔粘连[2]。
2.2.7 盆腔感染
常为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病因是阴道菌群失调、手术为侵入性操作、消毒不够严格易致感染。预防措施: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 d~5 d;同时给予会阴冲洗, 每天2次, 保持外阴清洁;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3 术后护理
2.3.1 监测生命体征
静脉复合麻醉清醒前,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完全清醒后取自由体位, 30 min监测生命体征1次, 连续4 h, 平稳后停止。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内出血的体征, 在这一过程中应警惕心脑综合征的发生, 因扩张宫颈和膨胀宫腔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致心脑综合征。本组2例病人发生心率下降 (<50/min) 、大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经采取平卧位、吸氧、皮下注射阿托品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2.3.2 术后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术后可有少量阴道流血, 如创面大、出血多的病人, 多在术后放置气囊导尿管, 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加强术后观察, 如阴道流血多于月经量, 应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处理。
2.3.3 腹痛的观察
子宫电切热刺激可引起子宫痉挛痛, 但应与子宫穿孔相区别, 排除尿潴留和子宫穿孔后可给予镇痛药或抗前列腺制剂止痛。
2.3.4 饮食及活动
静脉复合麻醉完全清醒后即可进半流质, 之后过渡到普食, 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 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无头晕不适, 可下床活动, 动作宜慢, 逐日增加活动量。
2.4 出院指导
提醒病人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术后病人可有少量阴道流血, 持续3 d~5 d, 若出血超过1周或多于月经量, 出现腹痛加剧等应及时复诊。1个月后门诊复查, 保持外阴清洁, 禁性生活、盆浴2个月;嘱病人注意休息, 适当活动。
3 小结
宫腔镜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和不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等优点, 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宫内良性疾病[4,5,6]。通过对154例宫腔镜电切治疗宫内良性病变病人的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总结出以下经验:术者需进行专业培训, 熟练掌握后再单独操作;设定宫腔镜手术专科护士, 负责相关设备和仪器的检查、保养, 这样可保证仪器性能良好;将心理护理应用于病人的整个恢复过程中,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干预, 以将宫腔镜电切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李红玲.宫腔镜下电切割手术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11) :874-875.
[2]李晓筑, 张勇武.宫腔镜操作严重并发症35例的治疗与预防[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10) :615.
[3]关铮.现代宫腔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11-218.
[4]孟静.宫腔镜手术配合与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5) :127.
[5]廖兵飞, 唐玲.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3A) :612-613.
宫内良性病变 第2篇
关键词 乳腺良性病变 手术切口 治疗 美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33
2009年9月~2011年9月开展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7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手术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5例,男5例,年龄35~49岁,均为乳腺增生症;女70例,年龄16~50岁,其中乳腺纤维腺瘤58例,乳腺增生症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体格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影及肿物细胞学穿刺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方法:本组病例术前均行B超定位行体表标记,采用皮下浸润麻醉,较大手术加静脉麻醉及硬膜外麻醉。①乳腺增生症手术方法:沿乳晕旁作内下侧1/2周长切口切开至乳腺组织后作钝(锐)性分离,掀起乳头乳晕及乳房皮瓣在皮下作乳腺切除术。②乳腺纤维腺瘤的手术方法: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环乳晕切口,根据瘤体距乳晕的距离,决定切口的长度,一般不超过乳晕周长的1/2。切开切口深达乳腺组织的浅面,在皮下脂肪层深面与腺体组织之间分离乳房皮瓣至腺瘤附近,确定其位置,沿乳管走行作楔形切除瘤体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如瘤体距切口较远时,助手将其瘤体推至切口下进行切除。相邻的象限存在多个腺瘤时,通过拉钩牵拉移动切口,依上述方法逐个切除。③女性乳腺增生症的手术方法:依上述方法游离皮瓣(如作小叶切除者),确定切除小叶组织沿乳管走行方向切除小叶,可先切开切口下部分再将远侧腺叶边切边拉至切口下进行切除。较大腺叶不宜暴露作切除操作时,于切口的一端作2~3cm同乳房轮辐走向的皮肤附加小切口。以上手术切口均行DJ线美容缝合,以减少手术瘢痕的形成。
结 果
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早期局部可出现皮肤瘀血斑或硬结,后者属局部纤维机化所致,可持续3~6个月。术后通过体检、电话随访6~15个月,乳晕周围瘢痕不明显,乳房外观形态理想。
讨 论
采用经乳晕旁弧形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因乳晕区皮肤薄,弹性和韧性好,易于伸展,即使切口小,暴露的范围也比较大,更主要的是该切口可以切除任何区域的肿块1,一个切口可以切除集中在一个象限的多个乳腺肿块或相邻的两个象限的多个肿块。如果是在不相邻的两个象限,也只需做两个切口,即两个切口可以切除单侧乳房上所有肿块。
通过本组病例,体会到: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的手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前用超声定位标出需要切除病变的体表投影,以利于在术中准确分离到达病变部位。②麻醉时尽量避免因局部组织肿胀而导致寻找肿块的困难。③切口的长度一般不要超过乳晕周长的1/2,以免影响乳头乳晕的血液供应,深度达乳腺组织浅表为宜。自切口向肿瘤方向钝性游离皮瓣时,尽可能贴近腺体表面,保留皮下脂肪层,既有利于保护皮瓣的血运,又可减少切口缝合后的塌陷。④乳腺腺体表面潜行分离时要适度,既要暴露充分,同时又要尽量少切断cooper韧带,以避免出现韧带维持乳房形态功能的能力下降。⑤显露出肿瘤部分的腺体后,要放射状切开腺体组织,以避免切断乳腺导管,影响日后哺乳;切除肿瘤时,应距肿瘤0.5~1.0cm处切除,以免残留;术中不要锐器夹持瘤体,以免破损。⑥对于残腔的渗血可采用电刀电凝止血为主,对于明显的出血点采用缝扎处理,务必彻底处理好每一个出血点。对于残腔缝合与否的问题,在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后只作残腔的两轮辐线方向一致的对缘简单缝合,少许残腔任其自行闭合;小叶切除时作扩大化分离乳房皮瓣,残腔处理时仅作近乳晕部分切口对缘缝合,此处边距不大但较厚,不做修复可引起皮肤凹陷,周边边距较远且较薄,拉拢缝合反而导致皮肤皱褶,故不予拉拢缝合,可在基底部留置细引流管负压引流。经术后随访,乳房表面无明显变化。⑦乳腺小叶切除手术时,部分病例由于暴露欠佳,可在切口一端附加小切口2,但仍然以乳晕缘切口为主,在瘢痕掩饰方面优于其他入路切口。⑧术后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能缩小与乳腺组织之间的间隙,减少血清和淋巴液渗出,防止淋巴液聚集于皮瓣下。
有研究表明,乳晕边缘切口为乳房自然轮廓线,为乳房手术首选的切口线3。从本组病例中随访6~15个月证实,经乳晕缘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切口设计简单,而且部位隐蔽,瘢痕不明显,乳房外观形态满意,取到了美容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岗,彭志海,候明钟.乳晕周围双环切口乳房肿块切除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3,11(3):199.
2 田福年.经乳晕旁切口切除乳腺良性病变技术改进及远期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4):1634—1635.
宫腔镜对不孕症宫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宫内病变引起的不孕症患者390例, 年龄23~42 (32.10±0.26) 岁;其中原发不孕177例, 继发不孕213例。
1.2 仪器
采用日本生产的OES4000型外径4.5mm和5.5mm硬性宫腔镜和HYF-XP3.5mm纤维宫腔镜, 日本全自动液体膨宫机, 选择5%葡萄糖溶液作为膨宫介质, 将膨宫压力值设定在100~150mm Hg (1mm Hg=0.133k Pa) , 流速260~300ml/min。
1.3 检测方法
患者在月经干净后3~10d行宫腔镜检查, 检查过程中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常规方法对阴道及宫颈管进行消毒, 同时采用2%利多卡因对宫颈管局部麻醉或行静脉全身麻醉, 依次扩张宫颈内口至8号半, 开放膨宫液后将宫腔镜缓慢的置入, 在常规B型超声监护下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 观察的顺序依次为宫颈管、宫腔、宫底部及输卵管开口处, 必要时局部取样送病理检查。并注意观察宫腔形态和内膜有无异常, 即行电切术及定位诊刮等相应处理。无异常时行输卵管间质部插管, 并在镜下加压通液, 最后在退宫腔镜时对子宫颈内口和子宫颈管进行检视。
2 结果
390例不孕症患者的宫腔镜检查结果中, 宫腔形态正常210例 (53.85%) , 宫内病变180例 (46.15%) 。180例宫内病变患者中, 不同子宫内病变导致不孕不育的差异见表1。术后2年对其中300例进行了随访, 受孕128例, 随访妊娠率为32.82%。宫内无病变的患者受孕160例, 随访妊娠率为76.19%。对210例宫腔正常患者进行宫腔镜下宫腔输卵管通液, 结果显示无阻力、无明显下腹疼痛、输卵管通畅110例 (52.38%) ;先有阻力伴随下腹疼痛, 继后阻力及腹痛消失, 输卵管通而不畅60例 (28.57%) ;阻力大且伴随下腹剧痛, 输卵管不通40例 (19.05%) 。
3 讨论
近年来, 生殖内分泌学科发展迅猛, 不孕症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途径, 即辅助生育技术, 而且经实践证明疗效较好, 但由于这种技术的费用高, 而且成功率低, 对于患者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均是一种考验, 会给患者带来精神、经济的双重压力, 根据相关报道, 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 种植失败行宫腔镜检查者, 宫内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为30%~50%[2]。
本结果显示, 390例患者经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内异常180例, 可知宫腔镜对宫内病变的检出率高, 为不孕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和方法, 提高了不孕症的治疗率及不孕患者的受孕率。因此, 对于不孕症患者应尽早采用宫腔镜检查技术进行检查, 及时确定患者不孕的原因, 并根据具体的病情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进行治疗, 提高不孕症的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由于治疗不孕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经济压力等[3]。
参考文献
[1] 朱颍, 曹云霞.经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对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宫腔病变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9 (6) :323.
[2] 路莉, 官立丽, 吕永杰.宫腔镜检查在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0, 8 (5) :523.
宫内良性病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10 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B超检查提示有宫内占位病灶、有生育要求且实施Myosure组织切除系统治疗的7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黏膜下肌瘤切除27 例,宫内妊娠物清除47 例。患者年龄22 ~ 41岁,平均29. 7 岁。
27 例行黏膜下肌瘤切除的患者术前B超评估均为Ⅰ、Ⅱ型黏膜下肌瘤( 采用欧洲妇科内窥镜协会分类标准) ,肌瘤直径1. 5 ~ 5. 0 cm,其中多发黏膜下肌瘤8 例,1 例患者B超检查示宫腔内共有7 个大小不等肌瘤,最大3 cm × 3 cm × 3 cm; 另1 例患者B超检查提示子宫腺肌病合并黏膜下肌瘤,子宫75 mm ×58 mm × 55 mm,宫腔内肌瘤大小3 cm × 2 cm。患者病程1 月至10 年,术前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21 例,贫血15 例( 轻度7 例,中度6 例,重度2 例) ,不孕5 例,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史2 例。
47 例宫内妊娠物残留患者,稽留流产15 例,早孕人工流产后8 例,中孕引产后17 例,足月顺产后7 例。46 例临床表现均有不规则或持续性阴道流血,1 例为人工流产术后闭经4 月。47 例患者B超检查提示病灶大小2 ~ 10 cm。17 例术前有1 ~3 次清宫术史,其中8 例有宫腔镜下清宫术史。9 例患者既往宫腔粘连病史。24 例引产及顺产后胎盘残留患者,其中13 例有手取胎盘史( 3 例手取胎盘失败,产后出血多,绝大部分胎盘滞留宫腔) ,1 例患者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1. 2 Myosure手术
1.2.1手术器械
采用美国豪洛捷公司生产的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包括:Myosure柱状透镜宫腔镜、Myosure一次性切割装置、可拆除溢流通道、光源适配器(日本Olympus光源),膨宫液为5%甘露醇。
1.2.2术前准备
完善常规术前检查,对重度贫血患者输注同型浓缩红细胞纠正贫血。1例患者B超检查示多发黏膜下肌瘤,直径分别为6 cm、5 cm、3 cm,术前行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处理3个月,术前复查B超:多发黏膜下肌瘤,直径3~4 cm。
1.2.3手术过程
取膀胱截石位,行静脉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暴露宫颈,置入外径为6.25 mm的Myosure配套宫腔镜,了解宫腔形态、大小、病灶位置及大小。自工作孔道置入Myosure一次性组织切除装置。将切割窗口紧贴病灶,踩下脚踏逐步移除组织。出血较多者静脉滴注或宫颈注射缩宫素止血。
1.2.4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口服抗生素1~2天,观察1~2天出院。术后1月门诊复查B超或宫腔镜,宫腔粘连的分度标准采用美国生育协会标准。对于宫内妊娠物残留的患者,若术中发现宫腔粘连,术后予以人工周期(戊酸雌二醇、黄体酮)治疗3个周期,月经后3天返院行宫腔镜下粘连电切术。
1.3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术后1 月随访结果,包括阴道流血情况、月经改善情况、是否接受再次干预,将手术疗效分为满意与不满意。疗效满意: 术后阴道流血2 周内停止,术后月经正常来潮,月经量正常或经量稍多但较术前经量减少。疗效不满意: 术后仍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经量进一步增多,多于术前水平; 复查B超宫内仍有占位病灶需再次手术或药物干预。月经改善评价标准: 参照施永鹏和冯缵冲等[3]的评价标准: 正常经量为每次月经16 ~ 25 片卫生巾,经量过多为每次月经> 25片卫生巾,经量过少为每次月经<16 片卫生巾。
2 结果
2.1一般手术情况
74 例患者完成手术顺利。手术操作时间( Myosure系统显示的操作时间) 为2 ~ 35 分钟,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1 分钟。病灶直径2 ~ 10 cm,术中出血量5 ~ 150 ml,平均出血量24. 3 ml。术中、术后无宫颈裂伤、子宫穿孔、过度水化综合征、严重腹痛、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结果示: 子宫平滑肌瘤23 例,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内膜息肉4 例,宫内妊娠物( 可见绒毛) 23 例,胎盘残留13 例,胎盘粘连9 例,胎盘粘连并胎盘植入2 例。
2.2手术效果
Myosure黏膜下肌瘤切除术27 例患者的术后1 月疗效满意率达96. 3% ( 26 /27) ,术后随访1 ~ 10 月。8 例多发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宫腔形态大致正常,无肌瘤残留( 见图1) ,术后1 月复查宫腔镜,6 例宫腔形态完全正常,2 例轻度宫腔粘连。21 例术前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20 例月经恢复正常或好转。术后疗效不满意的1 例为黏膜下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术后月经量仍多,术后3 月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曼月乐) 好转。
Myosure宫内妊娠物残留清除术47 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1 ~ 10 月,术后1 月疗效满意率达91. 5%( 43 /47) 。47 例患者术后阴道流血3 ~ 14 天,平均6. 3 天,术后无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如期复潮。47例患者中44 例患者病灶一次性清除干净,其中1 例足月顺产后胎盘残留患者,宫腔内布满残留妊娠物,由于Myosure有机械切割及吸附作用,术后宫腔内无组织残留,子宫内膜完好,见图2。
术后4 例疗效不满意,其中3 例术毕仍有残留,均在人工周期1 月后再次行宫腔镜下清宫术,其中2例为孕中期引产后胎盘残留患者,既往均有宫腔粘连病史,Myosure术前有清宫史,术时宫腔深度分别为11 cm、12 cm,残留妊娠组织布满宫腔且与宫腔四壁粘连致密,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 ml、150 ml,因出血影响手术视野,且出血较多,部分组织残留,手术病理检查支持胎盘植入,再次清宫术后无组织残留; 1 例为顺产后胎盘残留患者,有宫腔粘连病史,术中病灶4 cm × 3 cm,与右侧宫角粘连致密,术中出血150 ml,少量组织残留,术后病理检查支持胎盘植入,人工周期1 月后再次清宫,术毕无残留。另1 例为中孕引产后胎盘残留,Myosure术时病灶清除干净但术后10 天阴道流血增多,患者既往有剖宫产史,考虑为子宫复旧不良,行缩宫、止血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工作原理
Myosure为2009 年美国FDA批准的宫腔镜下粉碎设备,是一种以机械能旋转的管状切除系统,在宫腔镜下通过隐藏在设备侧壁内的机械刀进行组织切除,刀片在设备内高速旋转,速度达8000 r/min。刀片与手柄结合形成一次性切割装置,手柄与吸引管连接,设备在切除组织的同时将组织快速移除体外。切割装置与外径为6. 25 mm的0°宫腔镜相连,定制的宫腔镜可兼容其他的宫腔镜灌流系统。
3. 2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的手术适应证
经临床试验证实对于Ⅰ、Ⅱ型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Myosure具有微创、高效、并发症少等优势[4]。本组27 例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1 月手术满意率达96. 3% ,术后随访1 ~ 10 月。多发性子宫黏膜下肌瘤,病灶面积大,宫腔镜电切术容易造成宫腔粘连,应用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优势明显,本研究中8 例多发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1 月宫腔镜下复查6 例宫腔形态完全正常,2 例有轻度宫腔粘连。1 例黏膜下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术后疗效不满意,手术后月经量仍较多,考虑可能因为子宫腺肌病导致子宫增大,内膜面积增加,异位子宫内膜出血影响了子宫收缩。患者术后3 月宫腔放置左炔孕诺酮宫内节育系统后月经量减少。
不全流产、稽留流产、胎盘残留等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宫腔粘连、月经改变,严重影响健康及生育[5],宫腔镜妊娠物电切术可有效清除残留的妊娠组织,但不能避免高温电切对于子宫内膜的损伤。本研究着眼于Myosure利用机械能切除组织的内膜保护优势,首次将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应用于残留妊娠物的清除,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7 例患者的术后1 月疗效满意率达91. 5% ,44 例患者病灶一次性清除干净,其中仅1 例疗效不满意,此例患者为中孕引产后胎盘残留,Myosure术后10 天时阴道流血增多,患者既往有剖宫产史,考虑为子宫复旧不良,行缩宫、止血治疗后好转。疗效不满意的另3 例患者为术毕仍有残留,均为胎盘植入患者,既往有宫腔粘连病史,术时子宫大,且组织粘连致密,出血较多。因此,对于有宫腔粘连病史的胎盘残留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术前的预处理,作者认为在阴道流血不多的情况下可口服戊酸雌二醇( 补佳乐) 1 个周期后再行手术治疗。
3.3 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的优越性
宫腔镜电切术宫腔镜下四类手术,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需先用诊断性宫腔镜定位病灶位置,因频繁更换手术器械延长了手术时间可能造成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综合征( TURP综合征) 。且宫腔镜电切术需较大直径宫腔镜( 9 ~ 10 mm外径) ,术前需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术中需扩张宫颈[6],电切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高温可能造成气体栓塞及内膜的损伤,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增加。手术中产生的组织碎片干扰术野,子宫穿孔的风险增加。因定期清理碎片而反复进出宫腔延长了手术时间,也易造成宫颈裂伤、宫颈管粘连。而Myosure配套宫腔镜外径仅6. 25 mm,术前无需宫颈预处理,术中无需扩张宫颈,减少了宫颈的裂伤及宫颈管粘连的发生。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行宫颈预处理,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并发症。Myosure利用机械能切除组织,避免高温对内膜的损伤,减少了宫腔粘连发生,这对有生育要求患者尤为重要。设备在切除组织的同时自动将组织移出体外,可完整保存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这样无需再移除组织碎片,手术视野更清晰,减少了子宫穿孔,且不必反复进出宫腔,减少了宫颈裂伤及颈管粘连。切除时可直视病灶,从而可避免对病灶周围正常内膜的破坏。由于手术视野清晰,创面局限,减少了TURP综合征发生。加之Myosure为机械能切割无热损伤,这既保护了内膜又减少了电切时气泡的产生,避免了空气栓塞这一严重并发症。Dongen等[7]对60 例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随机对比实验,结果证实,Myosure可显著减少手术操作时进出宫腔的次数。Emanue等[2]对55例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与传统电切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证实Myosure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16. 4 分钟vs42. 2 分钟) 。本研究中74 例患者,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11 分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即使为多发黏膜下肌瘤及宫内大量妊娠物残留仍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月随访结果,包括阴道流血情况、月经改善情况、是否接受再次干预,将手术疗效分为满意与不满意。结果:74例患者完成手术顺利,无器械故障发生。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1分钟,平均出血量24.3 ml。Ⅰ、Ⅱ型黏膜下肌瘤27例患者行Myosure治疗术后满意率达96.3%,宫内妊娠物残留47例患者行Myosure治疗术后满意率达91.5%。74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Myosure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治疗宫内良性占位病变安全、有效。
关键词:宫腔镜组织切除系统,黏膜下肌瘤,妊娠物残留
参考文献
[1]Hamidouche A,Vincienne M,Thubert T.Operative hysteroscopy for myoma removal:morcellation verus bipolar loop resection[J].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Pasis),2015,44(7):658-664.
[2]Emanue MH,Wamsteker K.The intra uterine morcellator:a new hysteroscopic operating technique to remove intrauterine polyps and myo-mas[J].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05,12(1):62-66.
[3]施永鹏,冯缵冲,徐琳佩,等.热球子宫内膜剥离治疗月经过多[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34(1):49.
[4]Robert J,Andrea S.Twelve month outcome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ysteroscopic morcellation of uterine polyps and myomas in an office or ambulatory surgical center[J].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14,22(2):285-290.
[5]张培海,刘培淑,侯萍,等.宫腔镜诊治妊娠物残留28例报道[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3):181-182.
[6]夏恩兰,段华,张军,等.宫腔镜电切术子宫穿孔16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3):280-283.
宫内良性病变 第5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宫内占位病变,应用价值
宫内占位病变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 近年研究发现, 尽管大多数患者宫内占位病变为良性, 但存在着一定的恶性病例[1]。为此, 早期发现并治疗对于宫内占位病变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高频探头, 不但可获取分辨率较高的清晰二维图像, 还能够观察宫内占位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于诊断宫内占位性病变具有较大的帮助[3]。目前, 在宫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上, 临床上多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TVS) 或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TAS) 检查, 与TAS相比较, TVS在宫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上能够获取分辨率更高的清晰的宫内图像[4]。本研究将我院68例行TVS检查患者的诊断结果与宫腔镜诊断 (HS) 及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 旨在探讨TVS在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TVS检查的疑似宫内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 年龄34~67岁, 平均年龄 (44.36±2.5) 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月经淋漓不止、月经量减少或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排除标准:未行放化疗患者、无宫腔手术史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心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患者、血液性疾病患者、未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
1.2.1 TVS诊断
选择东芝公司生产的Xari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0~9.0MHz。检查前排空膀胱, 患者取截石位, 将安全套加套于阴道超声探头外, 超声探头置入阴道后穹窿部后, 转动探头认真扫查子宫的大小、形态、宫腔以及宫壁, 发现占位病变后, 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宫壁之间的关系, 内部回声等图像特点, 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初步的判断。同时行CDFI (血流成像) 检查准确测定RI (血流阻力指数) 。
1.2.2 HS诊断
选择德国KARL STORZ-ENDOSKOPE公司生产的宫腔镜, 以利多卡因 (2%) 行宫颈浸润麻醉, 然后扩张宫颈管并置入宫腔镜, 以Na Cl溶液 (0.9%) 膨宫, 宫腔压力选择8~15KPa, 观察宫腔各部位, 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后行占位性病变切除, 然后取可疑病变行病理学诊断, 以准确判定病变性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以数 (n) 与率 (%) 表示, 应用χ2检验, 将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判断宫内占位性病变的金标准,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VS与HS诊断结果比较
在TVS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 内膜息肉的诊断率最高 (60.29%)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11.76%) 、内膜息肉样增生 (5.88%)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癌 (4.41%)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 无病理改变诊断率为10.29%;HS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 内膜息肉的诊断率最高 (57.35%)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8.82%) 、内膜息肉样增生 (4, 41%)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癌 (4.41%)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 无病理改变诊断率为14.65%。TVS与HS无病理改变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TVS与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
病理学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 内膜息肉的诊断率最高 (52.94%)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7.35%) 、内膜癌 (5.88%)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息肉样增生 (1.47%)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 无病理改变诊断率为25.00%。TVS与病理学无病理改变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TVS的诊断符合率为83.61%。
2.3 CDFI诊断结果
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回顾, 其中RI<0.50患者6例 (8.82%) , RI≥0.50、静脉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患者62例 (91.18%) 。RI<0.50患者恶性占位病变发生率为66.67%, RI≥0.50、静脉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患者恶性占位病变发生率为1.61%, 两类患者恶性占位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宫内占位病变疾病谱主要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四种疾病。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赞生物, 主要的病因是炎性反应或雌激素长期刺激, 也可能是两种因素同时作用。HS能发现TVS所不能发现的直径<5mm子宫内膜息肉, HS结合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的病变。子宫肌瘤中黏膜下肌瘤、内突肌壁间肌瘤、宫颈肌瘤均可经HS确诊[5]。本研究中, TVS内膜息肉诊断率最高 (60.29%)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11.76%) 、内膜息肉样增生 (5.88%)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癌 (4.41%)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HS内膜息肉诊断率最高 (57.35%)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8.82%) 、内膜息肉样增生 (4, 41%)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癌 (4.41%)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病理学内膜息肉的诊断率最高 (52.94%) , 其他依次为内膜增生 (7.35%) 、内膜癌 (5.88%) 、黏膜下肌瘤 (4.41%) 、内膜息肉样增生 (1.47%) 、内膜非典型增生 (1.4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47%) 。
在宫内占位性诊断过程中, 由于TVS超声探头位于阴道穹窿部, 宫腔存在于声束较近区域, 故影像比较清晰。此外, TVS能够有效降低肠气干扰、膀胱充盈度不足等因素对诊断准确率造成的影响, 诊断准确率较高[6]。Josef等学者[7]以HS诊断为标准, TVS诊断宫内占位病变的特异性为100%, 敏感性为80%, 阴性预测值为97%, 阳性预测值为100%。石秋玲等学者[8]在研究子宫腔内病变的过程中, 将TVS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 TVS诊断总符合率达91.46%。王玉珍[9]将TVS应用于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 也得出了诊断符合率为91.30%的结论。本研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TVS的诊断符合率为83.61%, 略低于上述结果, 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所选病例数较少, 未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有关。
在育龄期内, 受雌孕激素变化的影响, 子宫内膜的厚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10]。若受雌孕激素影响, 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至1cm以上, 行TVS诊断则可提示发生宫内占位病变, 而宫腔镜诊断或病理学诊断则提示为内膜分泌期或正常增生期变化。在TVS下, 子宫内膜的回声稍低, 而宫腔线、基层和内膜层间则为高回声, 且存在三条清晰的线状高回声结构, 若患者存在不规则阴道出血, 则其内膜回声通常不均匀, 局部表现为不规则高回声, 且宫内三条线状结构模糊不清, 为此, 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至1cm以上者则常易误诊。在本研究中, 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 TVS子宫内膜增生误诊率为37.50%, 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提示在临床应用TVS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时, 需结合病理学进行诊断, 以免误诊。
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癌血流信号较为丰富, 且存在低速动脉谱, 对于宫内体积较小的占位病变, 即使其回声均质较强, 依然存在误诊的可能。局限性、息肉性宫内占位性病变, 由于不存在较为明显的浸润性生长, 且彩色血流情况也难以被检出, 也常被误诊。在本研究中, 1例TVS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患者经病理确定为子宫内膜癌, 主要是因为病变体积小, 回声强且均质的缘故。本研究经CDFI诊断发现, 若RI<0.50, 则宫内占位病变为恶性的概率较高, 若RI≥0.50或信号表现为静脉血流信号或者无血流信号, 则则宫内占位病变为恶性的概率较较低。本研究发现, HS在诊断宫内占位病变上较TVS准确率更高, 故在临床诊断宫内占位病变的过程中可结合HS进行诊断。
综上, TVS诊断宫内占位病变准确度相对较高, 且TVS具有无创、无痛、方便等特点, 在宫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作为宫内占位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由于RI<0.50的宫内占位病变患者恶性发生率较高, 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结合病理学进行进一步明确诊断, 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田勇强, 韩世洪, 赵开银.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 2011, 23 (1) :149-151.
[2]徐海英, 徐立江.阴道镜联合超声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6) :664-666.
[3]Swiatkowska-Freund M, Preis K.Elastography of the uterine cervix:implications for success of induction of labor[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1, 38 (1) :52-56.
[4]杨文香, 肖美琴, 蓝菊松.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8) :2815-2816.
[5]Indraccolo U, Di Iorio R, Matteo M, et al.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al Polyps:a systematic semi-quantitative review[J].Euro Pean journal, 2013, 34 (1) :4-5.
[6]熊初琴, 张蒂荣, 张晶莉, 等.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8) :557-558.
[7]Mathew M, Gu Pta R, Krolikowski A.Role of 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y and diagnostic hysteroscop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0;71 (3) :251-253.
[8]石秋玲, 范海波, 刘涛, 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腔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 2013;42 (6) :698-700
[9]王玉珍, 王芳, 王玲君.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27 (21) :3335-3336.
宫内良性病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