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ABCD评分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ABCD评分论文(精选6篇)

ABCD评分论文 第1篇

为了评价3种评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分别用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同一组TIA患者进行评分, 对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 结合其预后分析比较3种评分法的预测效果, 为TIA患者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对门、急诊医师处理TIA患者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记录资料完整126例首诊为TIA的患者。其中, 男74例, 女52例, 年龄49~77岁, 平均 (63±7) 岁。

1.1.1 纳入标准

(1) 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2) 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 (或)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 min, 多在1 h内, 不超过24 h,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3) 结构性影像学 (CT、MRI) 检查无责任病灶。

1.1.2 排除标准

(1) 排除临床表现为类似TIA发作的部分性癫痫患者; (2) 排除其他类似TIA表现的颅内疾病, 如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脑囊虫病和脑肿瘤等患者; (3) 排除仅表现为头晕而无其他颅神经症状的类似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患者; (4) 排除偏瘫型偏头痛和基底型偏头痛患者; (5) 排除低血搪所致的一过性偏瘫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的患者; (6) 排除曾患脑梗死的患者。

1.2 资料收集及评分标准

收集患者以下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 (症状的持续时间, 有无偏身无力和语言障碍) 和患者的既往史 (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以及此次发作前1周内有无类似发作) 等。严格按照ABCD、ABCD2和ABCD3法进行评分。根据不同时间段内有无脑梗死而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 (真阳性数/评分判断阳性数) ×100%

1.3 脑梗死的评估方法

脑梗死的诊断按照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所有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体征与头颅CT/MRI相符, 并均为新发的脑梗死灶;以病程第7天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两种评分法的临床价值比较应用ROC曲线, 计数资料组间分析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126例TIA患者的完整资料。60岁以上的患者占61.5%, 男性患者占58.8%, 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分别占56.6%和51.3%, 提示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老年男性患者更容易患TIA, 高血压是TIA发病的主要血管风险因素。

在本研究中, 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 (19.84%) 发生脑梗死。其中,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18例 (14.29%) ;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22例 (17.46%) ;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 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 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 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3评分法的比较见表1~3。

7 d内的ROC曲线显示, 3种方法的P值均小于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从面积上看, 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ABCD评分法阳性预测值为28.5%, ABCD2评分法为27.8%, ABCD3评分法为28.6%。从7 d的结果看, 三种评分法对短期内脑梗死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别。

3种评分系统7 d阳性预测值分别为:ABCD评分法28.5%、ABCD2评分法27.9%和ABCD3评分法28.5%;30 d:ABCD评分法27.6%、ABCD2评分法30.8%和ABCD3评分法34.6%;90 d:ABCD评分法25.7%、ABCD2评分法27.8%和ABCD3评分法50.9%。

30 d内的ROC曲线显示, 3种方法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但是从面积上看, ABCD3>ABCD2>ABCD。ABCD评分法阳性预测值为27.6%, ABCD2评分法为30.8%, ABCD3评分法为34.6%。从30 d的结果看, ABCD3评分法优于ABCD2评分法, ABCD2评分法优于ABCD评分法。见表2。

90 d内的ROC曲线显示, 3种方法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但是从面积上看, ABCD3>ABCD2>ABCD。ABCD评分法阳性预测值为25.7%, ABCD2评分法为27.8%, ABCD3评分法为50.9%。从90 d的结果看, ABCD3评分法优于ABCD2评分法, ABCD2评分法优于ABCD评分法。见表3。

3 讨论

TIA患者通常来自不同的群体, 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分可以用于确定此类人群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和帮助医师在日常诊疗中判断患者预后。2005年ROTHWELL等[5]提出ABCD评分法对TIA进行预后评估, 取得了一部分研究者的认同。2007年JOHNSTON等[6]对其进行了改良和验证, 并在其基础上提出ABCD2评分法。他们根据ABCD2评分将TIA病人划分为低危 (0~3分) 、中危 (4~5分) 和高危 (6~7分) 3组, 并认为ABCD2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目前ABCD2评分法已被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列入该国卒中管理指南。最近又有学者[7]对ABCD2评分法进行了改良, 在ABCD2评分基础上, 增加双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即本次发作前7天内有1次早期发作) , 进一步改进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分层管理。还有学者[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BCD3I (ABCD3-Image, 主要是DWI) 。

本研究结果显示:TIA患者就诊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18例 (14.3%) ;30 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22例 (17.5%) ;90 d内25例 (19.8%) 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 ABCD3>ABCD2>ABCD。MERWICK等[8]学者研究表明, 90 d时, 与ABCD2相比, ABCD3重新分类的净改进率为29.1% (P=0.0003) , ABCD3I为39.4% (P=0.034) 。在验证组, ABCD3和ABCD3I评分可预测TIA患者7、28和90 d时早期卒中风险。但对早期卒中患者, ABCD3与ABCD2无差异。与本研究的结论较为接近。一项来自西班牙多中心, 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1 380名TIA患者采用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及其他方法 (加利福尼亚法、SPI法和ESRS法等) 早期评分, 通过连续观察了来判断各种评分的预测准确度, 最终1 137名患者完成了该项研究, 7和9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3.9%;在ABCD评分系统预测价值比较中, 在7 d时, ABCD法与ABCD2法无明显差异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和0.56) , ABCD3法明显优于前两者 (曲线下面积为0.66, P=0.004) ;在90 d时, ABCD法与ABCD2法无明显差异 (曲线下面积均为0.55) ;ABCD3法明显仍然优于前两者 (曲线下面积为0.62, P=0.015) [9]。另一项来自都伯林的前瞻性研究采用ABCD2法对443例TIA患者7、28和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ABCD2法可以用来判断TIA患者的预后, 在28 d时的预测准确度优于7 d时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和0.49) ;在28 d和90 d时的预测准确度基本一致 (曲线下面积均为0.55) [10];上述两项前瞻性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之间均有共同点。笔者认为, 其差异与患者群体及样本量相关。GALVIN等[11]对16个中心, 6 282 388名TIA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 通过ABCD2法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 (0~3分) 、中危 (4~5分) 和高危 (6~7分) , 准确预测了626名发生脑梗死患者中的426名, 结果显示, ABCD2法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手段。本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点。

目前, 国外学者[9,10,11]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ABCD评分系统对短期内 (<90 d) 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已经得到肯定, 对长期的风险预测更加倾向与结合血管因素和影像学依据, 其原因在于ABCD评分系统只考虑了年龄及临床症状等因素, 而未考虑血管因素;同时由于在低危组 (0~3分) TIA患者中也发生脑梗死。因此, 在ABCD评分系统的基础上又衍生出ABCD2I (ABCD2+DWI) 、ABCD3I (ABCD3+DWI) 和ABCD3V (ABCD3+血管检查, 包括血管多普勒、CTA、MRA及DSA等) 进一步提高该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TIA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HOERER[12]对135名TIA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 11.0%的患者被收入卒中单元 (符合ABCD2评分≥4分、发病72 h内的患者、症状性颅内位动脉狭窄者、新发房颤者以及复发TIA者) , 其余患者在门诊治疗, 结果90 d内卒中发生率为1.5%, 低于ABCD2评分预测的5.9%, 3个月内没有发生卒中的患者占98.5%。他认为, 在门诊对TIA诊疗时, 如能快速、准确的完成TIA的危险分层, TIA的门诊治疗是安全的。ZACHARATOS[13]也认为, 由于TIA后需要紧急处理的新发情况并不是很多, TIA患者是否需住院治疗需要一个新的评价标准。TIA患者的门诊评估和治疗应该得到重视。

结合国外研究成果, 虽然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 且样本量较小, 仍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ABCD评分系统因其简便而且无需特殊设备, 在基础医院经过培训后也可应用;在有条件的医院, 可以采用ABCD2I、ABCD3I和ABCD3V法以提高TIA患者风险分层管理水平, 所以ABCD评分系统尤其是ABCD3评分法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利用ABCD评分系统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 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 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 (发病后24 h内住院) 的临床资料, 按照加ABCD评分法、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 分别对126例患者进行评分, 观察7 d内、30 d内、90 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 并评价3种评分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该研究组中, 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 (19.8%) 发生脑梗死。其中, 7 d内发生脑梗死18例 (14.3%) ;30 d内发生脑梗死22例 (17.5%) ;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 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 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 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 7 d内分别为:28.5%、27.9%和28.5%;30 d内分别为:27.6%、30.8%和34.6%;90 d内分别为:25.7%、27.8%和50.9%。结论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 ABCD3>ABCD2>ABCD。

ABCD评分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

大约1/3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患者会, 因此TIA成为了脑卒中的最有力的预警信号。同时由TIA继发为脑梗死得患者, 大约2/3发生在7d之内[1], 因而如果能够在早期对TIA患者按照危险系数进行分层进行治疗是非常尤其重要的。早在2005年, Rothwell等提出了ABCD评分, 即基于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症状等指标进行的的六分评分系统, 其主要用于预测脑卒中在TIA后短期内的发生[2]。随后, 许多学者通过积极的改良ABCD评分, 并引入了糖尿病等评价因素, 被称为ABCD2评分。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通过分析11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ABCD2评分对TIA近期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以TIA为诊断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73例, 回顾性分析其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根据2009年最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进行再次筛选, 符合人选排除标准的为110例, 其中男69例, 年龄32~80岁, 平均 (61±12) 岁;女41例, 年龄41~81岁, 平均 (60±11) 岁。

1.2 入选标准

诊断符合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 (AHA) /美国脑卒中协会 (ASA) 提出的对TIA的最新定义: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最后一次TIA症状发作到入院在14d内;病例资料齐全患者。

1.3 排除标准

(1) DWI显示新发梗死病灶并与本次发病相关; (2) 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omputed tomography, CT) 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 (3) 确诊为其他疾病而非TIA; (4) 伴随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及严重心肝肾疾病等。

1.4 ABCD2评分标准

(1) 年龄指标:>60岁记为1分; (2) 血压指标: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记1分; (3) 临床指标分为3个等级:单侧肢体无力为2分、有言语困难但没有肢体无力的为1分、其他症状记0分; (4) 症状时间:分为3个等级, 最高分为2分指持续≥60min;10~59min之间为1分, 少于10min的为0分; (5) 糖尿病指标:有为1分, 无为0分。各个指标评分之后加和, 按照总分分为三组, 即将高危 (6~7分) 、中危 (4~5分) 和低危 (0~3分) 。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分析采用χ2检验, 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短期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发现影响TIA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险分组与继发脑梗死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 脑梗死发生率在低危组中仅为3% (1/33) 、而中危组中为31% (21/66) 、高危组则高达64% (7/11) , 并且三级之间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因此, 研究表明, 早期 (7d内) 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的概率与ABCD2评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即分数越高, 早起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高 (P<0.01) , 反而亦之。

2.2 不同危险因素与7d内继发脑梗死的关系

按照年龄、血压、临床症状和糖尿病等因素, 进行单因素与早期继发脑梗死发生间的关系分析, 发现年龄≥60岁与<60岁、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与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肢体无力与有力、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有糖尿病史与无糖尿病史患者之间的脑梗死发生率进行比较, 发现前者比后者明显增高, 并且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表2)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分析中P<0.1的单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为OR=2.63, 95%CI在1.24~4.73之间, P=0.005, 表明ABCD2评分是TIA7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根据后期临床表现, 通常有1/3患者经治疗后不再出现临床症状, 而1/3患者将反复发生TIA, 而其他1/3患者会发生脑梗死[3]。我们的调查发现, 出现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为26%, 比文献报道高很多。这可能是因为: (1) 我们研究的对象为病情相对严重的住院患者; (2) 由于部分患者现做急诊治疗, 导致早期评估和治疗时间延长; (3) 较多的患者由于发作次数少, 病情较轻没有及时就医或住院治疗。我们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比较高, 这更加说明进行TIA患者早期急诊危险分级分层评估非常重要。数据表明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运动障碍、糖尿病史、血压等因素影响患者中7d脑梗死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还表明, ABCD2评分与TIA后7d脑梗死发生之间存在直线相关性。根据评分可以将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分为三个等级, ≥6分的患者发生概率最高。有研究报道, 与其他患者相比, ≥6分的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比其他皇者高出7倍[4]。因此, 高危患者应及时住院检查治疗, 以便于出现脑缺血后的采取溶栓治疗或者血管内的介入治疗。由于即使是那些低危TIA患者, 仍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因此, 一方面临床上需要对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整体评估每位患者病情, 需要添加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评价脑梗死危险因素, 比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等[5], 这些因素很可能对患者的诊治和预后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罗韶辉, 黄淑云.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 2011, 14 (7) :77-78.

[2]Rothwell PM, Giles MF, Flossmann E, et al.A simple score (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ischaemic attack[J].Laneet, 2005, 366 (9479) :29-36.

[3]周松.ABCD2评分对临床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7) :62-63.

[4]Tsivgoulis G, Vassilopoulou S, Spengos K.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ABCD score in triaging TIA patients[J].Lancet, 2007, 369 (9567) :1082.

ABCD评分论文 第3篇

为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2007年Johnston等在对加利福尼亚评分法及ABCD评分法进行改良后创立了ABCD 2评分, ABCD 2评分没有对神经影像学检查异常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 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 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弥散测量和成像, 对急性脑缺血的检测较传统MRI检查更为敏感。近年来随着DWI的广泛应用, 对TIA的定义、诊断及预后的评价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通过对发生TIA的患者经过ABCD 2评分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对患者发生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危险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 (1) 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2) 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 (或)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 多在1h以内, 不超过24h,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于TIA发作1周内进行头颅磁共振常规和DWI检查, 其中男133例, 女69例, 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 (67±9) 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149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5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对所有就诊的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填写登记表。

ABCD 2评分由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5项内容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 (1) 年龄≥60岁 (1分) ; (2) 患者血压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mmHg (1mmHg=0.133kPa) (1分) ; (3) 短暂性无力 (包括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 伴言语障碍 (2分) 或仅有言语障碍不伴无力 (1分) ; (4) 持续时间≥60min (2分) , 10~59min (1分) , <10min (0分) ; (5) 糖尿病 (1分) 。根据据ABCD 2评分将TIA患者划分为低危 (0~3分) 、中危 (4~5分) 和高危 (6~7分) 组[2]。

1.2.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行头颅CT检查, 未发现与症状相关的责任病灶, 入院后1周内行磁共振检查, 采用由SIEMENS公司生产的Symphony 1.5T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患者全部行常规头颅MRI平扫 (T1WI、T2WI、FLAlR) 和弥散加权 (DWI) 扫描; DWI显示符合血管分布且与T1A症状和体征一致的高信号病灶者61例 (DWI异常组) , 其中颈内动脉系统49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 其余141例为DWI正常组。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及奥扎格雷治疗, 发作频繁 (>2次/24h) 或ABCD 2评分≥3分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

1.2.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组间年龄和DWI检查间隔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ABCD 2评分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202例患者TIA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61例, 占30.2%, 其中ABCD 2评分<3分的42例TIA患者发生1例脑梗死, ABCD 2评分≥3分的160例TIA患者中, 发生脑梗死60例 (37.5%) , 且ABCD 2评分越高, 脑梗死发生率越高 (r=32.91, P<0.05) , 见表1。

3讨论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部分TIA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持久性脑缺血损害。不过, CT和常规MRI不能准确地鉴别急性和慢性病灶。DWI 不仅能鉴别急性和慢性缺血性病灶, 而且能够显示在常规MRI未显示的病灶。Inatomi等的研究认为DWI异常的病灶在亚急性期持续存在, 提示DWI的异常意味着已存在梗死[3]。 Rothwell等[4]认为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高度可预测的。本资料显示ABCD 2评分<3分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4%, ABCD 2评分≥3分者为37.5%, 提示ABCD 2评分越高, 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 本文结果表明在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中DWI异常率为30.2%, 与Winbeck等的报道[5]接近。Albers等提出的新的TIA定义强调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1h之内, 而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6], 按照以上观点和定义本组中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大约1/5~1/3应怀疑为脑梗死。这一结果提示DWI有助于预测TIA患者的预后。

李龙宣等[7]研究发现, 70岁以上患者TIA发作很难诱发侧支循环建立, 提示对年龄大的TIA患者需高度重视, 避免发生脑梗死。DWI评价TIA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常规CT和MRI, DWI异常反映TIA患者存在病变部位的急性脑损伤, 预后比DWI正常的TIA患者差。对于DWI异常的TIA患者要高度重视, 尽早干预, 使DWI显示的脑缺血损伤可以逆转, 尽量减少发生脑梗死的可能。

ABCD 2评分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预测TIA患者短期发生脑梗死的有效的方法, 对于无条件行DWI的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 ABCD 2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医生根据ABCD 2评分可以快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积极进行干预或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于有条件行DWI检查的医院, 在ABCD 2评分的基础上结合DWI检查能更准确预测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对于TIA患者症状持续1h以上者, 行DWI和PWI检查, 可以及时评估患者脑缺血损伤情况, 从而进行溶栓治疗, 对改善患者形成脑梗死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近期研究结果证实, 脑动脉狭窄是TIA患者DWI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 ABCD 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相关[8], 故ABCD 2评分高并伴有DWI异常者应尽早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检查, 以除外脑血管动脉狭窄, 尽早对所发现的狭窄血管进行干预, 以期减少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赵敏, 栾瑕煜, 秦海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评估———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科学声明 (J) .中国卒中杂志, 2009, (9) :768-772.

[2]Johnston SC, Rothwell PM, Nguyen-nuynla MN, 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after transient ischaemie attack (J) .Lancet, 2007, 369 (9558) :283-292.

[3]Inatotm Y, Kimura K.Hyperacut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b-normalities in traneialt ischemic attack patients signify irre-versible ischemic infarction (J) .Cerebrovasc Dis, 2005, 19 (6) :362-368.

[4]Rothwell PM, Giles MF, Flossmann E, et al.A simple score (AB.CD)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J) .Taneel, 2005, 366 (9479) :29.

[5]Winbeck K, Bruekmaksr K, Etgen T.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nd stroke can be differentiated by analyzing earl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signal intensity changes (J) .Stroke, 2004, 35 (5) :1095-1099.

[6]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 (J) .N Eng J Med, 2002, 347 (21) :1713-1716.

[7]李龙宣, 赵斌, 许志恩, 等.侧支循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115) :37.

ABCD评分论文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43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其中,男238例,女194例;年龄28~91岁,平均(60.07±13.36)岁。全部患者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2月美国脑卒中协会颁布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脑卒中预防指南》推荐应用的TIA定义。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头颅CT或MRI,对1 h CT未显示责任病灶的患者,72 h后再复查头颅CT,若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肯定的与脑梗死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异常,并为新发的脑梗死灶,则诊断为脑卒中。

1.2 方法

所选患者按照ABCD2预测模型评分,(1)年龄:≥60岁=1分;(2)血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DBP≥90 mm Hg=1分;(3)临床特征:单肢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无单肢无力=1分,其他=0分;(4)症状持续时间:≥60 min=2分,10~59 min=1分,<10 min=0分;(5)糖尿病=1分。危险分层: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分组,观察第7天实际脑卒中发生率,比较不同ABCD2评分值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

432例T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180例,占42%。

2 结果

不同ABCD2评分值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见表1。不同ABCD2评分值脑梗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根据年龄、血压、单瘫伴言语障碍、单瘫、单纯言语障碍和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的TIA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年龄≥60岁、血压>140/90 mm Hg、有明确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压<140/90 mm Hg、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单纯感觉障碍、发作时间<10 min、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预后较好。

3 讨论

TIA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资料显示,首次TIA后,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则有1/3的患者在数年之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约有1/3的患者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的功能;有1/3的患者可能出现自然缓解。影响TIA发病率及患病率高低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TIA的诊断标准;(2)观察对象的差异(如人种、年龄、民族、地理位置的差异等);(3)对TIA患者的观察时间,观察时间越长,则患病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4)患者对TIA的认识及就诊的及时程度;(5)非神经专科医师对TIA的认识程度(很多患者是在非神经专科就诊);(6)对TIA患病率及发病率分析方法的差异。现在应用ABCD2预测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至关重要,因为危险的高低是决定治疗的重要因素,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TIA与脑梗死有相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TIA的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相似,可分为不可干预、肯定可干预及潜在可干预三种。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肯定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贫血、颈动脉狭窄等。潜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促凝危险因素、饮食营养与摄入不合理、缺乏体育活动等。针对危险因素对患者展开综合防治,使TIA短期发生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

4 结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ohnston医师等建立的ABCD2评分被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专家工作组列为《急性卒中临床处理指南》,并推荐使用。我院将此方法临床应用于TIA患者后,不同的ABCD2值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评分0~3分可院外观察治疗;≥4分且<6分需入院观察治疗,并根据病情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干预;≥6分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为溶栓作准备。此评分适用于东北地区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全面、科学,适合广大医师使用,可帮助医师鉴别高危患者,提高对脑卒中危险的预测价值,以便采取最佳的脑卒中预防措施,防治脑梗死的发生;但对反复发作的TIA患者,还需注意寻找其他危险因素,开始二级预防和干预,尤其对高危人群要高度警惕。

摘要:目的:应用ABCD2预测模型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根据危险性分层分别计算高危、中危、低危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ABCD2预测TIA后脑卒中的准确性。方法:432例TIA患者均符合2006年2月美国脑卒中协会颁布并推荐应用的TIA诊断标准。应用ABCD2预测模型对入选患者进行评分,以病程第7天为脑卒中事件观察点,记录其首次发作后7d内患有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危险性分层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脑梗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根据年龄、血压、单瘫伴言语障碍、单瘫、单纯言语障碍和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TIA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有明确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压<140/90mmHg、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单纯感觉障碍、发作时间<10min、单瘫和单纯言语障碍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TIA患者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上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适合基层医院使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全面、科学,其科研成果极易推广,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TIA,ABCD2,脑梗死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专家工作组.急性卒中临床处理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9):12.

ABCD评分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入选标准:均符合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提出TIA的标准: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神经功能障碍[2]。所有病例病史资料齐全;住院时间均>7 d;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检查。排除标准:(1)DWI显示新发梗死病灶与本次发病有关。(2)CT或者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3)伴随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及严重心肝肾疾病。(4)既往存在心房颤动病史。(5)临床表现符合椎基底动脉系统所致的TIA。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住院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共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45~85岁,平均(65.37±8.7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2例,占80.7%,有糖尿病史33例,占63.5%。

1.2 分组

ABCD2总分为7分,具体的评分标准为,A:年龄≥60岁1分;B:TIA发作后首次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 1分;C:单侧肢体无力2分,言语障碍但无一侧肢体无力1分;D:TIA症状持续时间≥60 min2分,10~59 min 1分,糖尿病1分。本研究据此评分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17例、中高危组(4~7分)35例。

1.3 颈动脉彩超检查

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高频探头频率为7.5 MHz,检查双侧颈部动脉,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情况。正常情况下IMT<1.0 mm。将斑块定义为从内膜与管腔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之间,IMT>1.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的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按照ABCD2评分法测评,52例患者中低危组有17例,中高危组有35例。其中,中高危组中有高血压患者29例,有糖尿病患者24例,低危组中高血压患者13例,有糖尿病患者1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2.2 低危组和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低危组颈动脉中层厚度为(0.73±0.15)mm,中高危组颈动脉中层厚度为(0.85±0.21)mm,中高危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 9,P<0.05)。

2.3 低危组和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

低危组中,有6例检测出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中,有24例检出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中高危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TIA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信号。在新发的脑梗死患者中,约23%存在TIA病史[3],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有1/3发展为脑梗死,1/3短期内复发,其余1/3能够长期随诊中不再出现神经功能缺损。TIA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最有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而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因栓子小且易裂解,故脑血流及神经功能又重新恢复。尽管ABCD2评分从TIA的时间、症状等多方面概括了TIA的高危因素,但ABCD2评分未能直接阐述TIA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也就是对TIA的病因学方面的概括还有待研究。本组资料显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的三酰甘油、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尿酸这些传统意义上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在ABCD2评分上反应出来的差别不大,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脱落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这与郭涛等[4]的研究是相符合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低危组和高危组之间有差别。有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脱落过程,除含量增高外,其化学修饰作用更为重要,氧化修饰后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管的收缩作用,是颈动脉硬化的关键步骤[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否和TIA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来证实。

颈动脉内膜厚度作为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与缺血性的脑梗死的关系甚为密切。有资料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是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6]。颈动脉粥样硬化时,IMT的改变早于斑块,颈动脉增厚部位出现斑块危险性增加。在本研究中显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明显差别,低危组和中高危组的斑块检出率也有明显差别。这就表明ABCD2评分能够较地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有人将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类,一类为软斑,认为这类斑块脂肪含量较高,大多有血栓、溃疡、及斑块内出血。因斑块较松散易于脱落,更容易发生TIA或缺血性卒中。另一类为硬斑,较软斑稳定。但也有作者认为不能把斑块简单的分为软斑和硬斑。当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时,硬斑也有发生崩解、破裂的可能,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7]。在本研究中,未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形态学分析,是因为考虑到软斑和硬斑均对TIA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影响。且软斑和硬斑的区分与操作者的经验有关,硬化的斑块出现说明颈动脉硬化的时间较长,硬化的斑块钙化、纤维化,超声检查更容易发现。

高血压及糖尿病均是TIA的高危因素,TIA患者中高血压病史占半数以上,其次是糖尿病。Ruland等[8]报道卒中复发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并发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约为没有高血压患者的3倍。本研究中,有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者均超过半数,且集中在中高危组,这也符合ABCD2评分法对TIA危险的评估要求。

ABCD2评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在TIA发病中的作用,但ABCD2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就TIA的一个基本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来说,基本上反映了其致TIA的风险。但是对于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的同时,仍需进行影像学和其他高危因素如LDL、CRP[9]等检查。如有条件患者可行颈动脉MRA、CTA等检查可能会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摘要: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 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粥样硬化,ABCD2评分

参考文献

[1]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un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958):283-292.

[2]Easton JD,Saver JL,Alber GW,et al.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2009,40(6):2276-2293.

[3]Giles MF,Rothwell PM.Risk of stroke early after tranisient is chaemic atta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Neruoloy,2007(12):61063-61072.

[4]郭涛,赵春梅,杜彦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587-589.

[5]周卫东,王拥军,魏岗之,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脑血管运动效应和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5):263.

[6]甄志刚,高素玲.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1):107-109.

[7]李秋萍,华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学杂志,2009,6(6):317-321.

[8]Ruland S,Richardson D,Hung E,et al.Predictors of recurrent stroke in African Americans[J].Neurology,2006,67(4):567-571.

ABCD评分论文 第6篇

关键词:ABCD2评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颈部CT血管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反复发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 主要表现为脑、脊髓和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导致的短暂性、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1,2]。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 避免进展为脑梗死, 从而降低致残率[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用来作为脑卒中发生的极重要的预报信号, 并且大约1/3的TIA患者会继发为脑梗死, 同时继发患者中的2/3发生在7 d内[4]。因此, 对TIA患者进行早期的危险分层至关重要。Johnston等[5]对ABCD评分量表进行改良, 建立了ABCD2评分量表, 可以预测TIA患者近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住院和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158例为观察对象, 通过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 的方法对TIA发生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158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98例, 女60例, 平均年龄 (67.35±11.02) 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纳入本研究。TIA的诊断标准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6]。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入组患者住院时间不少于7 d, 患者突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且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 全部患者均完成CTA检查及ABCD2评分调查, 症状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6]。

1.2.2 排除标准

排除住院时间少于7 d或发作仅1次者, 排除意识不清者, 排除美尼埃病或者有部分性癫痫间发作者, 排除最终确诊为脑卒中者, 排除非脑血管事件者, 排除代谢性疾病或青光眼病者, 排除未完成CTA检查及ABCD2评分调查或病史资料不完全者。

1.3 方法

ABCD2评分法:总分为7分, 具体的评分标准包括年龄、血压、临床特点、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5项共7分。根据分值分三组:低危组 (0~3分) 、中危组 (4~5分) 和高危组 (6~7分) [6], 见表1。根据管腔直径减小和信号丢失评价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正常或轻度狭窄 (<50%) 、中度狭窄 (50%~75%) 、严重狭窄或闭塞 (>75%或信号完全丢失) [7]。

1.4 终点事件与随访

TIA发生后的第2、7、30天作为终点事件的时间点, 记录各时间点的脑梗死发生率情况。第2和7天的随访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 第30天的随访选择以面对面随访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低危组比较, P<0.05;△与中危组比较, P<0.05

2.2 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患者TIA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比较, P<0.05;△与中度狭窄患者比较, P<0.05

2.3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不同ABCD2评分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 (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 不同ABCD2评分 (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 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TIA由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过性缺血所致, 以突发短暂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会影响大脑功能, 而很少会影响到脊髓, 研究证实了在大脑区域的影响, TIA可导致在钙化性主动脉疾病和主动脉缩窄的血栓形成。TIA后90 d内的脑梗死发病率高达10.5%~14.6%, 其中50%发生于24 h内, 国外研究显示7 d内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达8.0%~10.5%[10]。ABCD系统 (ABCD和随后的ABCD2) [6,11], 被开发预测TIA后急性期卒中风险的预后工具。该系统开发的目的是通过识别高危人群, 以方便患者分流到专科进行护理和二级预防。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基于自身临床状况识别和初步评估为特点, 一般在专家评估前进行, 故不包括脑成像的结果。

本研究探讨了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结果表明, 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ABCD2评分越高, 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研究认为, ABCD2具有更高的预测TIA后继发脑梗死的价值。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1.2%、5.9%和11.7%, ABCD2分值越高, 发生脑梗死的比例越高[12]。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可增加TIA复发或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本研究中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与正常或轻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度或闭塞与中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 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当颅内外动脉狭窄>50%时, 会产生大脑低灌注, 可能引起TIA或脑梗死的发生[13,14]。进一步分析, 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不同ABCD2评分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并且ABCD2评分越高, 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Tsivgoulis等[15]报道, ABCD2评分≥6分的TIA患者TIA后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是其他患者的8倍,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ABCD评分论文

ABCD评分论文(精选6篇)ABCD评分论文 第1篇为了评价3种评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分别用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同一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