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精选7篇)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设计示例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婉约派的李清照曾写过一首气壮山河的绝句,表达了她对古代英雄的思念、崇敬之情,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通过上节课对本文的疏通,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二)解题:
伶人,宫廷中的乐人,伶官,伶人做了官。欧阳修为伶官写了一部传,本文是它的序言。
(三)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师补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我们初中学习过他的《醉翁亭记》,记得当中的名句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师:晚年号“六一居士”,怎么叫“六一居士”呢?“六一”?
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高雅追求。
(四)新课推进:
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怎样做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的天下?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由此可见,文章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反对比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文章水到渠成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四段
本文到此可以做小结了,请问最后一段能否删去?阐述你的理由。
文章最后一段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微笑的事物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由点到面,增强了文章的深度!文章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文章的针对性。
(五)合作探究
1、在一百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了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注释1)
2、学习本文,我们从庄宗的经历中获得哪些人生启示呢? 明确:
(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2)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3)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谢谢
六、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结构模式,写一篇以“安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为论点的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3年)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衰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读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3篇
第一, 作者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 企图借古喻今, 为当时和后世的皇帝如何治理天下设想, 才写这篇文章的。他对一个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强大、兴盛、成功和统一, 是衷心期望和全力歌颂的;而对一个做皇帝的人由腐化、垮台、失败而亡国, 则表示了由衷惋惜, 并感到深切痛心。他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封建统治者能以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鉴, 要吸取他发愤图强的成功经验, 却万不可蹈他纵情声色的覆辙。所以他在发表意见时, 是以对封建皇帝由成功而失败抱有十分惋惜同情的思想感情为出发点的, 对成功的经验倍加赞扬;对失败的教训再三提醒。然而, 让皇帝引为借鉴的文章是不宜写得过于明目张胆的。于是他把警告、戒饬这方面的意见说得比较曲折宛转, 表示他是在进行善意规劝讽谏而不是出于破坏性的揭露讽刺。我们说,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突出表现了一唱三叹的手法和风格, 这同他思想感情的出发点和写文章的意图、态度是分不开的。
第二, 这篇文章的主题, 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层意思:首先是盛衰治乱兴亡之理, 由于“人事”而未必由于“天命”, 这是一篇的主干。其次, 所谓“人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总之, 目的在于说明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这道理并不难懂。孟子早就说过:“动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欧阳修的观点也无非这个意思。但如果作者只把这几句话作为总结性意见直接说出来, 便成为老生常谈, 没有什么说服力;因此必须用感性材料来充实、论证这个观点。欧阳修篡修过《新唐书》, 《新五代史》更是他一手编撰的, 对史料的征引自然不成问题;换言之, 作者不愁史料不足, 怕的倒是把史料堆砌的太多从而湮没了主题思想。要想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 必须对史料进行剪裁, 加以提炼和集中。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要做到让史料起“典型”作用, 对阐明自己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代表性。作者通过李存勖死于为自己一向宠幸的伶人之手的史实来说明这个问题。自然十分恰当。可是我们看问题并不能如此简单。李存勖一生经历复杂, 事迹多而头绪乱, 接触面也很广, 死于伶官谋反, 只是他的最后结局, 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历史。况且李存勖由励精图治转为荒淫腐化, 伶人由受宠幸到专权, 终于造反弄死皇帝, 这在作者所撰写的这部历史著作《新五代史》里已有详尽记载, 没有必要在这篇短序中重复, 因此, 为了阐明本篇的主题思想, 作者的选择材料既有重点, 又得避免重复。这就非得有提纲挈领、驾驭史料的能力不可了。不仅如此, 作者还得把史料运用得有囊括古今的概括力, 有举一反三的启发性, 才能达到用史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起到引古鉴今的作用。作者在这里, 既要体现出一个历史家所应有的客观冷静态度, 又要实事求是, 公允正确地表达作者个人对本阶级的统治者的见地和感情。这一点, 欧阳修是做到了。欧阳修这篇文章诚然是学《史记》的, 但他所继承的是司马迁修史的精神, 而不是字模句范地追求《史记》行文的外貌;是学习《史记》选择史料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生搬硬套司马迁的风格和语言。试看司马迁以史料的取舍就有他选择的标准, 而不是单纯记流水账, 这就是欧阳修真能揣摩到《史记》的三昧的地方。
基于上述的认识, 我们进一步谈第三点。作为一个历史学家, 不仅要从著作中见出作者的思想见解, 还须体现出作者能鉴别史料的眼光。如上所谈,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既要用史料来论证观点, 又要使说理内容饱含感情。那么, 对史料的要求必须选择形象性很强的内容。史料越具形象性就越容易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 越能把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深入浅出, 使人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体会。作者是有文学创作才能和经验的, 他体察到, 只用普通的史料可能是不够的, 于是他选择了民间传说。他引用了北宋初年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里的一条材料, 那就是晋王李克用临终把三枝箭作为誓物留给了李存勖的故事。这个故事原文有一百四十字, 经过提炼剪裁, 欧阳修把它压成一百字。原文的枝叶重复处被删掉了, 却加强了故事的抒情气氛和李克用遗嘱的恳切语气。这就使文章增加了魅力和光彩。别外,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 这一传说不一定完全可靠, 写入史传正文, 可能有问题;但这个故事流传又极为普遍, 割爱也不是办法。作者把它写入序文, 恰好两全其美。这就表现了欧阳修作为一位封建历史学家的卓越才能。他把写历史的两个原则“无征不信”和“有闻必录”给统一起来了。这种对史料的取舍和安排确实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下面再从本篇的语言技巧来分析一下, 看看作者是用什么具体手法来表现这种一唱三叹的艺术风格, 并十分成功地传达出他的思想感情的。
首先, 作者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做了最大的概括, 那就是前面说的三层意思。然后根据这个主题的内容, 又选择了一系列十分精确的对称性的词汇, 用它们把抽象的结论和具体的史料贯穿起来, 即“人事”、“天命”、“盛”、“衰”;“得”、“失”、;“难”、“易”;“成”、“败”;“兴”、“亡”;“忧劳”、“逸豫”等等。这就使主题特别醒目, 观点特别感人。
其次, 对于史料, 作者也做了高度的概括。除引用了一个民间传说外, 序文中把李存勖即位以前的两件武功扼要地描述了一下 (三矢的故事只交代了两件事的结果, 这是文章剪裁得当, 有虚有实之处) , 作为“忧劳兴国”的正面事例;然后写到皇甫晖兵变,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以及“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种种狼狈相。尽管是点到而止, 并没有展开场面和细节的描写, 可是文章的抒情气氛已被渲染得很成功, 读者从这种形象化的点染中已完全接受了作者对李存勖所下“何其衰也”的结论性的判断。
第三, 为了使抒情气氛浓烈, 作者较多地运用了感叹句和反问句, 这一点从文章一开头就表现得很明显、很突出。试想, 如果作者把“呜呼”这一感叹词去掉, 然后把“盛衰之理”三句改成“治乱兴衰皆由人事”一句话,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可是读者读上去就不会那么受感动, 文章自然也收不到应有的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了。同感叹句和反问句相配合, 还要注意到文章的波澜起伏。感叹句和反问句必须用得含蓄有内容, 有较大的概括力, 否则便容易形成空泛浮夸、无病呻吟的唱叹, 和矫揉造作的反复曲折。如结尾的“岂独伶人也哉”, 既是感叹句又是反问句, 既含蓄而又有较大的概括力, 这就起到了“绾摄通篇”和“包举全局”的作用, 给读者带来了广阔的启发性, 使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古往今来, 促使一个政权垮台, 甚至搞得国亡家破, 难道只由于“伶人”这一个因素么!只有这样写, 才会有引古鉴今的意义, 看似虚写, 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然而这样的句子必须同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词句有着密切关联, 才能产生艺术效果。如开头三句以下立即接入“原庄宗”三句;结尾“岂独伶人也哉”的上文又必须紧接“夫祸患”两句正面判断式的排句, 才显得有力量, 才不是滥调, 而主题的启发作用和教育意义才体现得更鲜明、更强烈。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反问句必须同正面语气的句子配合使用, 不宜用得太多, 才能恰到好处。比如“何其衰也”是反问句, 但它是同前面的正面感叹句“可谓壮哉”相配合的, 一正一反, 相反相成, 才起作用。如果前面也用“岂不壮哉”, 那就仅而成为滥调了。
最后, 从句式上看, 欧阳修是惯于运骈入散或以散破骈的, 本篇和《醉翁亭记》在这方面的特色都比较明显。本篇凡最关键的足以点明主题的语句, 作者都用精炼而形象的四字、六字句即骈俪句式来描写, 借以加强节奏感, 使文章有气势、有力量。但在一唱三叹处却又尽量使用语气句, 使文句由骈而散, 以避免程式化。作者巧妙地把骈体和散体的对立关系给统一起来了。
《伶官传序》教学反思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25-01
《伶官传序》一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散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典范。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文言字词上的障碍不多,作者感情充沛,是一篇适合学生诵读的好文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确定为因声求气,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在音节字句中寻求神气。课上完了,对于本节课的诵读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诵读要有目的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层次性和目的性,老师要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性和目的性的诵读。预习的时候我把读分成了三大步:首先是初读,读清字音和停顿;接着是自由朗读,做到读得流利,有一定的抑扬顿挫;然后是译读,对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在学习了朗读的基本表达手段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作者感情鲜明的句子来自由朗读,体味文章情势的变化。品读之后让学生快速朗读全文,理清本课的论证思路。在每一读中,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收获。
二、诵读要有方法
实际上,诵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心里是有数的,只是他们缺乏主动诵读的意识,读的时候往往忽略方法。所以,诵读之前,我先讲了一点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在语调、语气、轻重急缓上做了详细地指导,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反复强调诵读的灵魂是情感,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这样,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方法,同时诵读的意识得到了强化,自然而然他们就有了诵读的冲动。
三、诵读要有变化
诵读要有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范读等,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了一层浓浓的古味。学生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在《伶官传序》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由读、齐读、个别读、范读、细读、快读等形式,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热情,表现出了自己最佳的状态。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提“老师范读”。老师的范读如一把钥匙,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引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即使不太擅长诵读,也可做这样的尝试,只要投入自己的感情,给学生现身说法,学生同样能够受到教师的感染。
四、诵读要有点拨
诵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为主要途径,但不等于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让学生随意无序地诵读。教师要时时充当导演和指挥的角色,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出神韵。学生在自由诵读文中有感情的句子后,我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诵读中的不足,从停顿、语速、句调等方面给学生做了点拨。点拨之后,学生再读,与前一次比较有长足的进步。另外,对文中重点的句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何其衰也”,师生共同做了诵读分析。一番分析之后,不少同学信心大增,踊跃地展示了自己。
五、诵读要有拓展
诵读并不仅仅停留于课本,诵读之后还要有思考。我把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启示。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为逸豫会削弱人的身体,消磨人的意志,熄灭人的精神之光,只有忧劳挫折才会让人意志坚定,走向成功。
《伶官传序》教案 第5篇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3.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盛以锦囊(盛chéng,装。)4.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亡: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智勇:(智勇:有“智”与“勇”的人。形容词动用)5.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
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推究。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用于“所”字短语之前,强调“所”字短语。
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从事:一般的官员。
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头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
“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6.讨论
(1)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3)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4)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
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
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
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
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
多用偶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
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
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7)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 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深入研讨: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结论是:重点说“衰”。【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展开讨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成功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议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味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作 业(1)解释写列句中加点的词。【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微】 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采草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岳阳楼记》)【告】
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报,报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自告奋勇(表示,表明)【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滕王阁序》)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读chéng
盛以锦囊(装。)(2)将下列句中省略发成分补上。
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3)翻译下面的文言短文:
《伶官传序》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 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并梳理行文结构。
2、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立论,提出盛衰由人事的观点,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通过庄宗盛衰的鲜明对比,揭示成败之迹,由于“人事”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概括由盛而衰之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课文学习
每一段找学生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字句,引导学生体味感情、朗读课文。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③可以知人矣。④【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文言现象】
①理:道理,规律。②天命:上天的意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人事:人为的努力,人的作用。这里指人所采取的政治措施。③原:追究原因,动词。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唐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23—926年在位。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所以:表因果的固定格式,„„的原因。其:代词,指庄宗。之:代词,指天下。④之:代词,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道理。
【内容分析】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问题】这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二段
世言①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③:【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⑥。【“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此三者,吾遗恨也⑦。【这三者,是我的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⑧!”【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⑨。【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⑩,请其矢⑾,【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很恭敬地领取(他父亲留下的那)三枝箭,】盛以绵囊⑿,负而前驱⒀,及凯旋而纳之⒁。【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文言现象】
①世人说。②晋王:李克用,沙陀族,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将终:临死。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③以:介词,拿。矢:箭。④梁,吾仇也: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受封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从此梁、晋之间战争不息,仇恨很深。⑤燕王,吾所立:刘仁恭本来是幽州将领,借用李克用的势力夺取幽州,任卢龙节度使。后来刘仁恭归附朱全忠,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这 里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的说法。⑥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和契丹首领耶律(姓)阿保机(名)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希望共同举兵攻打朱全忠。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⑦恨:憾事。⑧与:给予。尔:你。其:副词,表示祁使语气,意为“一定”“要”。无:通“勿”,不要。乃: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⑨而:顺接连词,并且,而且。庙:主庙,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君主的主庙称为太庙。⑩则:就。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猪、羊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⑾请:很恭敬地领取。⑿盛以绵囊: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以:介词,用。⒀负:背。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⒁及:等到。凯旋:胜利归来;旋:归来。而:连词,表顺接。纳之:把(箭)收藏(在祖庙)。之:代祖庙。
第三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③,【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⑥,【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仓皇东出⑦,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⑧;【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⑨!【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⑩?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⑾?【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书》曰:“满招损,谦得益。”⑿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⒀。【《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文言现象】
①方:当,正当。其:他,指后唐庄宗李存勖。系:捆绑。以组: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俘获。父子都被处死。②函: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公元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杀了末帝,随后自杀。③还矢先王:“还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指庄宗的父亲晋王李克用。告以成功: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而:连词,并且,而且。④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⑤及:到,等到。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⑥一夫:一个人。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屯驻在贝州(现在河北清河)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在河南安阳)。邢州(现在河北邢台)、沧州驻军相继作乱。⑦仓皇:匆忙,慌乱。东:名词活用作状语。皇甫晖作乱以后,唐庄宗从洛阳往东走,到了万胜镇(现在河南中牟境内),听说李嗣源(李克用养子,但是已叛变)已经占据大梁(现在河南开封)。唐庄宗声色沮丧,登高叹息说:“吾不济矣!”立刻下令把军队开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到洛阳城东的石桥西,摆了酒悲痛地哭泣。诸将一百多人相对号泣,都截断头发,放在地上,誓死以报。⑧及:到,等到。而,连词,表顺接,就。顾:看。所归: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指“归”的处所。⑨至于: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后指衣的前幅。何其:多么。⑩而:连词,表并列。欤:表反问的语气词,吗。⑾抑:或者。本:根据,这里是推究,推原。迹:行动留下来的印痕。而:皆自于人欤:都由于人事呢?自于人:取决于人,由人事决定。“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句话是选择关系的复句,两个问句各是一个选择项,“得之难而失之易”是被否定、被舍弃的一项,“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是被肯定、被选择的一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是反问句(“岂„„”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与后一个问句连起来看,意思是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语意重点在于强调后一个问句中的“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是说“得失”的“难易”在于人事。⑿《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引语见《尚书·大禹谟》,原作“满招损,谦受益。”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兴”“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理:道理。
【内容分析】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举例论证)。
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证明论点的?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得天下失天下
引用论证:满招损,谦受益
2、找出第二段有关箭的动词,这样写有何用意?得天下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又是为了什么?
明确: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
3、第三段分别写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①系燕父子以组 ②函梁君臣之首 4、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根据前文各个事件及课下注释时间,小结: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6、欧阳修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①,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②;【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及其衰也③,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④。【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⑥,岂独怜人也哉⑦!【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文言现象】
①故:因此,所以。方:当,正当。②举:全。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③及:到,等到。④伶人:伶工、乐人,歌舞或戏剧演员。灭:被灭,动词的使动。为: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⑤夫:表议论的发语词。于:介词,从。⑥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溺:“所”字短语,意思是“溺爱的(事物)”。⑦岂:副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独:唯独,只有。
【内容分析】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问题】
欧阳修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4.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教师补充:
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一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什么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什么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盛与灭亡,可见,文章内容相对于题目而言,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就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
一开篇,作者就用“呜呼”发出由衷的感叹,接着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思索的严重历史问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后唐之兴废,描绘得有声有色,作者那充沛的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最后,在反复论证后唐盛衰兴灭的基础上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千古不朽的正确结论。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六、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08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914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923年 ↓(3年)
《伶官传序》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①掌握文言实词“原”、“约”、“溺”等及文言虚词“其”、“乃”等;
②辨别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③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敲响警钟。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处理朗读技巧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利用文中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去设想人物的对话及表现,思考庄宗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故事)
不管故事的过程被描述的怎么样,但有一个结果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乌龟>兔子。这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让人相信的结果,但在童话故事里就是现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乌龟战胜了兔子的童话呢?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伶人>庄宗的故事(伶人在古代是宫廷乐官,歌妃舞妃,庄宗是皇帝),这个故事是历史用真实写下的,这节课我们就借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再次来品味这些在历史上、在生活中还不断演绎着故事的经久不衰的主题。
二、朗读疏通,讨论探究
1、提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这篇文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学生答:忧愁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舒适可以使自身灭亡。(注意“兴”和“亡”为使动用法)
2、追问:“有一年高考,很多考生将这句话的后部分写为‘抑郁可以亡身’,乍一看还挺有道理的,这很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可欧阳修为什么要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评价,必要时范读)
朗读指导:第一段:“呜呼”一词仿佛是撞响振聋发聩的历史沉钟,经人猛
一惊醒之感。
第二段: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
而行,但关键处还得有力,得有一种疾风将至,水波待兴的感觉。
第三段:风已至,波涛早已涌起,但又犹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
第四段:评论事实,应有一种语重心长,发人深省的感觉。
明确:从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中得出的结论。“原”为探究之意。
3、提问: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庄宗的“忧劳”呢?
(学生讨论)
明确: 晋王临终再三叮嘱,庄宗接受父王遗命,决意复仇,之后他是毫不怡懈,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亲临战场,浴血奋战,终于凯旋而归。从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忧劳”。其实,他之所以能顺利登上王位,从他父亲那儿就要开始忧劳了。
掌握“约”(结盟)、“其”(一定,可见其父亲的强烈要求)和状语后置句“盛以锦囊”。
4、提问:“兴国”时庄宗又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仔细品读,想象那种“盛”“壮”的场面。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黑体为文言关键词)
场面设想:当大功告成时,得胜归来的庄宗绑着敌人父子,拎着仇人的脑袋,首阔步迈进祖庙庆祝,此时的他应是一位不可一世,志得神满,傲然挺立的国君形象。
小结:讲到这儿,我请大家给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
学生看书归纳:
908年庄宗继承父业
(23岁)923年庄宗称帝
(38岁)926年身死国灭
(41岁)
经过16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了后唐,这其中还不包括其父亲的功业,而在位时间却只有短短的3年。这个履历表一定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相信你们从中都能读出自己独到见解。
5、提问:“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这个场面与前文的得胜归来时的场面描写相比有何作用?
学生齐读: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如同风和日丽时的晴天霹雳,一夫发难,应者四起,庄宗一落千丈,与前文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力,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6、提问:“我们不妨作一个这样的假设,当一百多号人已经知道救国无门,护君无力的时候,他可能会跟庄宗作出什么样的临终道别呢?”
学生回答的角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作为一国之君,不勤政务实,不治理国家大事,不定国安邦,你实在不该啊!
⑵对百姓生活漠不关心,把百姓当作牛马,随意纵马践踏,大失人心哪!⑶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整天和伶人混在一起,沉溺天酒色之中,能不亡国吗?
⑷不能兼听,而是偏信,用人不当,不辨是非,听信馋言,无辜杀害百姓和忠臣,不是自取灭亡吗?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看,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欧阳修又是如何评价的?他给当代的人以何种启示?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
“满”和“谦”,“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天哪,这是何故”而怨天尤地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作者从分析伶官误国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而探求带有普遍性的历史定论,指明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三、联系现实,自我检测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如何面对?
学生讲属于自己的“伶人”故事,同伴之间互作评价。
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现代小说是我的“伶人”,我开始的时候对它不在意,以为这样的东西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呢,谁知一发而不可收,它在一天一天腐蚀我原本坚强的意志等等。课文的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能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的审视。
四、布置作业:
读下面一则故事,写一段自己的感受。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五、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