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精选11篇)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施行主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手术35例病人, 其中男23例, 女12例;年龄52岁~87岁, 平均69.5岁;病变位于腹主动脉下段者10例, 髂总动脉者5例, 双侧股动脉者20例。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术前1 d到病房访视病人, 查阅术前全身检查及术前讨论记录, 了解手术方式, 做到充分准备。本组病人年龄大、并发症多、病程长, 故应根据病人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点等有针对地做好心理护理。对病人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 了解原因, 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关心、安慰病人, 尽量减轻病人对手术的顾虑。
2.2 特殊物品准备
阻断钳、心耳钳、脑外探条、后颅凹拉钩、粗阻断带、肝素、人工血管、3-0滑线、5-0滑线。
3 手术步骤及配合要点
3.1 游离腹主动脉
准备好粗阻断带和肝素水。切开后腹膜暴露腹主动脉及分叉部, 游离腹主动脉并用粗阻断带进行牵引, 再适当游离病变稍上方的腹主动脉周围以备吻合。在阻断腹主动脉前5 min静脉注射肝素1 mg/kg, 使血液肝素化。同时注意观察血压情况。
3.2 腹主动脉与人工血管吻合
准备阻断钳、心耳钳、人工血管、3-0滑线。用阻断钳在肾动脉下方2 cm~3 cm横行夹住腹主动脉以阻断血流。用无损伤心耳钳纵向夹住腹主动脉后侧壁, 纵向切开腹主动脉前壁, 将已选择的人工血管近端剪成大约30°的斜角, 使切端口径与腹主动脉大小相仿, 用3-0滑线进行端侧吻合。将分叉型人工血管两臂下端夹住, 放松两把阻断钳, 此时由于动脉血流的冲击, 使人工血管皱折伸长, 然后根据所需要移植的长度做好标记, 便于吻合前剪断, 再用阻断钳夹住吻合口下方的人工血管。
3.3 股动脉与人工血管吻合
准备脑外探条、后颅凹拉钩、5-0滑线。在大腿股动脉部位另作直切口, 在髂外动脉前侧和后腹腔间造一隧道, 用脑外探条自股部切口通过隧道伸入髂窝, 将人工血管分叉一臂取出, 剪成斜面, 在阻断股总、股浅及股深动脉血流后, 切开股动脉前壁, 用5-0滑线进行端侧吻合。同法作另一臂的吻合[1]。
4 体会
血管吻合时协助医生用肝素水冲洗手术野, 积极主动配合医生, 及时准确传递器械。根据血管直径, 准备好滑线, 并妥善保管好用后的缝针, 以备清点, 防止细小缝针遗留在创口内。由于手术切口多, 腹部、腹股沟部手术所需的时间长, 故器械护士要注意保护手术野及手术器械台, 严格监督无菌操作。同时将不用的手术器械及未进行手术的部位用无菌敷料遮盖, 以免空气中微生物沉降而增加感染机会。
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师做好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术中松阻断钳时可能出现低血压。准确记录出入量, 特别是尿量。手术开始时必须倒空引流袋, 手术中、术后观察量和色, 及时给主刀医师及麻醉师汇报。
参考文献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 第2篇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3篇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支架
【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47-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常见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这种趋势下,迫切需要在ASO的治疗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ASO正逐步向微创手术-经皮血管腔内手术治疗的方向发展,这为ASO患者提供了多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1]。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狭窄已广泛开展,随着介入手术器械发展,对于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总结近2年来共18例(24条肢体)经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37~79岁;动脉硬化闭塞症6例,糖尿病所致动脉闭塞10例,Forgarty导管取栓术后复发血栓2例;16例患者系慢性发病,病程5~19个月,主要症状为患肢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2例急性患者系取栓后血栓复发。所有病例均行CTA诊断明确,髂外动脉节段性闭塞1条;股浅动脉节段性闭塞3条;其余病例均为局部狭窄,病变部位位于髂外动脉5条,股浅动脉6条,腘动脉2条,胫前动脉3条,胫后动脉2条,腓动脉2条。
1.2 手术方法
1.2.1 入路选择:入路选择是复杂性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两个标准方法是对侧入路,同侧入路。
①经对侧入路是髂、股-腘段介入的标准入路,优点是并发症少,容易掌握,导丝导航不复杂,拔管后压迫没有流入道受压的担心。②同侧入路:其优点是路径短,对膝下动脉闭塞病变处理较方便;但与对侧入路相比,高位穿刺腹膜后血肿或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球管向外侧倾斜25度展开髂内外动脉;穿刺喷血后,经导丝导入5F扩张器,作路图,导丝确定进入股动脉,再送进相应血管鞘。
1.2.2 球囊扩张:鞘安置后,送入导管行血管造影,同时于病变部位注入肝素3000-5000单位、硝酸甘油200微克以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痉挛。导丝应通过病灶,膝下病灶应使用无创的0.018″或0.014″导丝通过。0.014″导丝适用过狭窄性病灶,而0.018″导丝用于通过完全闭塞病灶,V18-Control-Wire(Boston)具有较高的导航性及可曲张力,适用于通过大部分完全闭塞性病灶;过完全闭塞的腘动脉,可用到0.035″亲水性导丝,通过了病灶后,应改用微导丝。沿导丝送入相应直径PTA球囊反复扩张动脉狭窄段,腘动脉以下选用Submarine Plus球囊,直径与冠脉相近,过0.018导丝。“Deep(类冠状球囊)只能过0.014”。Deep球囊一般都得用6长鞘输送,长鞘头端要达SFA远端或腘动脉,这样有助于球囊通过病变区域。球囊直径一般选择2.5-4mm,压力13-17,时间3-8秒。对于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病变,可留置溶栓导管12h行溶栓治疗再行动脉血管PTA。18例患者均成功行PTA治疗;其中3例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是行溶栓治疗后再成功实行PTA治疗。
1.2.3 支架置入:16条髂、股动脉局部狭窄患肢行PTA治疗后PCI治疗,均选用库克自膨式支架,其柔韧性好,抗压力强是其特点。
1.2.4 介入后处理:术后直腿平卧24h,抗凝持续24h(静脉内肝素1000-1200U/h),保持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oplastin time)60-80″。对动脉完全阻塞再通后或支架植入者,改用低分子肝素连续抗凝3周。 所有病人给予口服阿斯匹林0.1/qd;支架植入者加用口服氯吡格雷75mg/qd半年。
2 结果
24条患肢闭塞动脉均不同程度开通,16例行PTA及支架置入术(PCI)后DSA显示开通程度为100%。膝下动脉闭塞均经PTA治疗后血管开通率85%。溶栓剂临床上首选尿激酶。γt-pA具有溶栓作用强、对血栓具有选择性、全身纤溶作用小等特点,但价格昂贵,并且临床上未见有大宗报道,故不作为首选。
3 讨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多有血管本身基础疾病形成狭窄,单纯溶栓常难以彻底解除梗阻,在溶栓尽可能暴露原始狭窄基础上行PTA与内支架置入可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的目的。PTA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为取得良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疗效,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病变长度对通畅率的影响较大,长度3 cm以下的病变,单纯PTA的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2]。与外科手术比较,其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可重复性。近年来,为了避免PTA后病变血管经扩张后弹性回缩和夹层撕裂,血管内支架问世并在临床广泛使用,支架放置已成为主-髂动脉闭塞Ⅰ型患者的首选治疗。本组病例显示局部溶栓加常规球囊扩张后放置腔内血管支架能提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仍以PTA治疗为主。不同部位的下肢动脉病变疗效亦不同,髂动脉病变PTA及支架置入的近期疗效、远期通畅率以及再狭窄率均优于腹股沟以下动脉病变,股动脉支架置入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也较髂动脉严重而广泛。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与外科成形术一样,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病变血管的再狭窄。究其原因,早期因素主要有技术瑕疵、再通血流量太低或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中期因素主要是再通血管内膜增生,而晚期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的结果[3]。目前,药物辅助治疗主要是针对早期的血栓形成和中期的内膜增生,而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同时,需有效兼顾全身相关疾病的治疗:戒烟、限酒、降血脂、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血管远期通畅率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64
[2] 张纪蔚.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的介入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5):320-3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治疗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 其中男性78例, 女性16例, 年龄48~90岁, 平均70.67岁, 术前均经踝-肱指数 (ankle brachical index ABI) , 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或CT血管造影 (CTA) 等检查。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76例, 合并糖尿病58例, 病变累及髂动脉占17%, 广泛累及髂、股、腘动脉占75%, TASC分类:A类56条、B类42条、C类18条、D类16条, 介入治疗82例, 手术治疗12例。所有病人均予以扩血管、抑制斑块等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 以决定采用手术入路及方式。82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采用局麻下以改良的Seldinger手法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的方式, 置入47F的导管鞘, 常规造影进一步了解及确认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 全身肝素化后, 导丝配合导管进入病变血管并跨越病变, 根据病变的部位及长度应用相应球囊逐行扩张病变血管[2]。髂动脉病变常先置入球扩式支架, 应用球囊后扩, 也可直接采用球囊扩张, 股动脉病变常用球囊扩张, 根据病变部位, 用球囊扩张狭窄段后, 放入金属支架, 膝下血管用不同规格的球囊扩张[3,4,5]。造影显示病变部位通畅后, 撤离导丝、导管, 加压包扎, 有条件可选用血管缝合器。12例患者中8例接受股腘人工血管旁路术, 4例接受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患侧膝上腘动脉解剖显露, 静脉内注入肝素3000u后阻断并纵行切开腘动脉, 用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与腘动脉行端侧吻合, 再于患侧腹股沟切口解剖显露股动脉, 阻断并纵行切开股动脉, 皮下隧道到达股动脉, 行端侧吻合[6]。术后处理:术后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5~7d, 预防动脉及人工血管或支架内血栓形成, 同时予口服玻立维或拜阿司匹林半年以上, 术后1、3、6、12个月彩超随访, 必要时CTA复查, 了解病变动脉和人工血管有无狭窄及血栓形成。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即时效果
82例患者118条患肢接受介入治疗, 以残余狭窄<30%作为技术成功的标准, 其中16例患肢因血管钙化严重, 导丝无法通过而手术台失败, 手术成功率88%。
其中髂动脉病变28例, 采用单纯球囊扩张6例, 球囊直径6~8mm, 长度4~10cm, 支架置入术26例, 支架直径6~10mm, 长度4~10cm, 覆膜支架有20例, 全部病例治疗后血管通畅, 残余狭窄不超过30%。
股动脉病变78例, 采用单纯球囊扩张10例, 球囊直径大小4~6mm, 长度4~12cm,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68例, 支架直径6mm, 长度8~12cm, 全部病例治疗后血管通畅, 残余狭窄不超过30%。
腘动脉及以下分支血管病变28例, 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 不置入支架, 动脉所用球囊直径4~6mm, 长度4~12cm, 膝下三分支血管采用直径1.5cm~3mm, 长度10~12cm球囊, 其中16条因腘动脉及以下分支血管完全闭塞, TASC分级均在D级, 导丝无法打通闭塞血管, 手术失败, 其余病例均手术成功, 膝下三分支血管至少有一支通畅, 其中13例直接扩张至足底动脉弓。
2.2 临床效果
术后短期内 (1个月) 血栓形成4例, 坏死截肢6例, 2例死于坏死感染合并其他心、肺、肾等并发症, 足趾破损处溃疡愈合4例, 4例足趾坏疽者行足趾切除后切口均愈合。所有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症状术后消失或明显改善。
2.3 并发症
穿刺部位血肿形成4例, 急性血栓形成2例, 经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后血流通畅, 动脉夹层形成1例, 均放置支架使夹层贴壁, 无血管穿孔或破裂。
3 讨论
3.1 介入治疗的适应
PTA主要适用于TASC分类中A类和B类的患者, 狭窄或闭塞长度在15cm以内, 本组患者中A类和B类共有98条。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 介入治疗和适应症也在不断发展, 对部分C类患者也可适用, 而本组病例中治疗的最长的狭窄血管约30cm。
而对于D类患者, 由于下肢动脉弥漫病变且缺乏正常的流出道, 导丝难以通过狭窄闭塞的血管, 介入操作困难, 且血管流出道差, 术后血管通畅率较低, 既往认为股深动脉重建是较好的选择, 很少采用介入治疗。但这类患者常同时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无法接受较大的手术打击, 血管腔内治疗作为微创治疗, 不失为挽救患者肢体的一个选择[7,8]。
3.2 技术要点
3.2.1 导管入路的选择
主要有:①经过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置管:适于患侧股浅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者;②经患侧股总动脉顺行穿刺置管:适于同侧股总动脉、股浅动脉中上端无明显狭窄者;③经肱动脉穿刺置管:适于双侧髂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3.2.2 球囊的选择
使用球囊的直径不能超过正常血管直径, 球囊的长度应大于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对于髂动脉病变, 我们多采用直径7~8mm球囊, 股动脉病变用直径4~6mm球囊, 膝下三分支血管多采用直径1.5~3mm的球囊, 球囊的长度应根据具体动脉病变的长度决定, 最长可用到12cm的球囊。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 下肢小直径 (1.5~4mm) 、长球囊 (40~120mm) 的出现, 明显提高了下肢动脉特别是膝下动脉介入的手术成功率。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性强、疗效佳, 目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的临床治疗。
单纯球囊成形操作简单、技术成熟, 但扩张的压力和速度要适宜, 不应强调球囊扩张完全恢复到血管原始管径, 部分扩张就能明显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局部血管钙化明显时更要注意, 因为病变血管壁的顺应性差, 扩张过快、压力过高或过度扩张反而易引起血栓形成、血管破裂或再狭窄的发生。本组病例中髂动脉扩张压力多在8kpa, 扩张时间1~2分钟, 股动脉扩张压力8~10kpa, 扩张时间2~3分钟, 膝下血管扩张压力12kpa, 扩张时间4分钟, 球囊扩张过程需在DSA透视下进行, 逐渐加压, 观察球囊的形态变化。同一部位不宜反复多次扩张, 以免形成动脉夹层。
3.3.3 支架置入的问题
由于PTA可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 而支架植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 克服了PTA的两个主要缺陷, 是一种新的腔内治疗手段。
在我们前期的手术中髂动脉病变在术中常规置入支架, 因为与单纯PTA比较, PTA加支架组治疗髂动脉狭窄远期通畅率明显提高, 其远期通畅率与外科重建血运患者的临床通畅率相当。
对于股动脉病变是否置入支架目前意见尚不统一, 大西洋协作组织推荐单纯PTA仅仅应用在股浅动脉短段病变, 而选择支架的适应症往往局限在PTA后的失败病例。因此股动脉病变不常规置入支架, 只在残余狭窄大于30%或动脉夹层形成时才考虑放置, 但长段狭窄单纯球囊成形往往疗效有限, 多需支架成形辅助治疗。
动脉处于膝关节活动部位, 动脉随着膝关节的弯曲变形实在太大, 易使支架疲劳断裂, 故动脉不建议置入支架。目前临床已经在小规模使用膝下动脉支架, 目前来说对于膝下小动脉病变的支架置入应持慎重态度[9,10,11,12]。
3.4 传统手术的地位
本组病例中12例进行传统手术, 主要是介入治疗困难, 全身状况尚可的病人。股腘动脉旁路手术适用于较长段的股、腘动脉病变, 远期通畅率优于介入治疗, 是临床救肢的重要治疗方法。如果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好, 预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血管的通畅率和减少再介入次数时, 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对于下肢动脉闭塞症, 我们需要面对的并非仅仅局限于抢救一条肢体, 注意全身治疗, 提高生存率目前仍是临床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提高血管外科医师操作水平的同时, 更应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指证。应根据患者意愿、全身状况、流入道和流出道的好坏、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手术或介入的成功率) 等多种因素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选择哪种血管重建方式, 取决于这种手术的危险性, 预期对缺血的改善程度和持久性之间的平衡, 正确评估病变的部位、形态和流入道流出道情况是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下肢ASO 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接受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所有病例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术后明显改善或者消失。结论:下肢ASO病变的复杂性决定其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往往需要将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结合,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 正确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挽救患者肢体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手术,介入
参考文献
[1]汪忠镐, 张建.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254-259.
[2]景在平.血管腔内治疗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28-230.
[3]LueddeM, Krumsdorfu, zehlein, et.al.Treatment of iatro-genic femoral pseudoaneurysm by ulte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 therapy and thrombin injection[J].Angiology, 2007, 58 (4) :435-439.
[4]HenkePK, Stanley JC.The treatment of acute embolic lowerlimb ischemia[J].Advsurg, 2004 (38) :281-291.
[5]王玉琦, 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36-164.
[6]刘昌伟, 叶炜.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1) :33-36.
[7]王成刚, 吴丹明, 周玉斌, 等.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报告[S].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 :461-462.
[8]吴庆华, 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4) :197-199.
[9]王玉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问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8 (4) :197-198.
[10]Aleksandvas A, NerijusA.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cuteischemia of the lower limb[J].Medicine, 2003, 39 (7) :646-653.
[11]Schmieder GC, Richardson AI, Scott.EC, et al.Outcomersof reinterventions after Subintinal angioplasty[J].VaseSurg, 2010, 52 (2) :375-382.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5篇
肖荣华:西医和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各有各的优势。西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确切,能使患者的血糖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中药有一定的稳定血糖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血糖轻度升高者。对血糖很高的患者而言,单纯靠吃中药是无法将血糖降至正常的,必须加用西药。简而言之,西药的优势是“控制血糖指标”,而中医的优势是“改善体质”。
问:最近,我外婆因为足部烫伤、溃疡久治不愈去医院就诊,偶然发现患有糖尿病,且眼底、肾脏都有病变了。医生说,这属于糖尿病晚期,治疗效果很差。我们很难过,难道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肖荣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溃疡。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营养障碍一旦皮肤受损后,容易继发感染,且溃疡常难以愈合。对这些患者而言,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尽快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其次要增加营养,促进溃疡修复。第三要抗感染治疗,消除炎症。中医药在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上较有特色,你可以带你外婆去中医科诊治。
问:我父亲5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由于他一直“管不住嘴”,故血糖一直不太稳定。我们希望他把饮食控制一下,他却认为,多吃点药,就不用再控制饮食。这种做法有问题吗?
肖荣华: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轻度升高者,常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能控制好血糖;正在服药的患者,也必须先控制饮食,才能使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发挥最佳疗效。
问:一位病友告诉我一个验方:干苦瓜粉15克,鸡蛋1枚,用小碗调匀,入锅蒸熟;蚕豆150克,先用冷水泡软,入锅煮熟,再放少许盐,用猪油拌炒;米饭50克;一日3次。他说他吃了2个月后,血糖就正常了,现在已经可以停用降糖药了。这方法可靠吗?
肖荣华:用这个食疗方治疗糖尿病似有不妥。苦瓜含有苦瓜多肽类物质,有一定的降糖、调节胰岛功能和调节血脂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常食苦瓜对稳定血糖有利,但苦瓜代替不了降糖药物。该食疗方中用“猪油炒蚕豆”,长期食用猪油有可能诱发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硬化,加重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不宜多食。至于食用2个月后,血糖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需要用降糖药的说法,更不可信。
问:我在网上看到一家中医糖尿病专科医院宣称他们能用纳米中药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我很疑惑,啥叫纳米中药?真能治愈糖尿病吗?
肖荣华: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颗粒直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可以增强中药治疗的靶向性。有文献报道,纳米中药渗透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肾病。不过由于目前纳米中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尚有待观察,“能够治愈糖尿病”的说法言过其实。
肛肠疾病
问:我今年54岁,最近一直便秘,以前不是这样的,这是怎么回事,需要去医院检查吗?
傅传刚: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胃肠道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消化、蠕动功能减弱,排便时间延长。不过,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当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的体积时,也会导致肠道阻塞、排便不畅,临床表现为便秘。你最好去医院做一次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内有没有占位性病变。若经肠镜检查排除了肿瘤,则可通过饮食调整,再辅以一些药物,以缓解症状。
问:我患痔疮十多年,大便时常出血。近1年来,出血有所减少,但有一圈“东西”从肛门里面脱出来,经常回不去。像我这种情况,非得手术吗?
傅传刚:痔是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肛门部疾病,民间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的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或者痔脱垂,严重的可伴有疼痛、肛门瘙痒等。大部分病人通过药物治疗即可缓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根据你提供的病史看,你患的可能是3~4期的混合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确实需要手术予以根除。目前,像你这样的环状脱垂性内痔可以做PPH(重度脱垂性内痔吻合器钉合术)手术安全且疗效好,唯一缺点是器械稍贵。
问:我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情稳定,一直在服用米雅、酪酸梭菌活菌片,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大致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傅传刚:溃疡性结肠炎的真正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环境、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可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精神刺激、继发感染等情况易导致病情加重。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疗程较长,停药后易复发。你虽然目前病情稳定,但不可放松警惕,除需定期复查肠镜外,还应重视生活调理。具体措施包括+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食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不要饮用牛奶等乳制品,不吃冷饮和多纤维的蔬菜。一旦病情反复,应及时住院治疗。
问:我妈妈55岁,最近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说,我妈妈的肿瘤位置低,肛门恐怕保不住。能不能把肿瘤切掉,把肛门保住?
傅传刚: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位置较高的直肠癌,一般不涉及到切除肛门:而对低位直肠癌而言,能否保住肛门取决于术前对肿瘤分期的判断和医生的手术技巧。总的来说,由于医疗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癌的保肛率不断上升,很多低位直肠癌病人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了肛门。至于你妈妈是否能做保肛手术,尚需检查后,才能确定。
问:我今年72岁,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里有一个息肉,医生说需要开刀。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傅传刚:目前,绝大部分大肠息肉可通过肠镜手术切除,即使是一些扁平状、大面积的、过去只能用开腹手术切除肠段来解决的息肉,也可以通过内镜予以剥离切除。不过,少部分病人因息肉面积太大,内镜可能“切不干净”,或勉强切除容易导致肠壁穿孔,不得不通过手术切除肠段,以达到根除的目的。当然,这些患者可以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
问:我母亲几年前因结肠癌过世,最近,我哥哥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听人说,肠癌有家族遗传,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傅传刚:大量研究表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确实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你母亲和哥哥都患有大肠癌,故你患肠癌的概率确实要比普通人高,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要预防肠癌的发生,你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以高纤维素。低脂、低蛋白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炸和烘烤食品,多饮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此外,你还应尽早去医院做一次肠镜,以排除大肠内是否有新生物。若无异常发现,你今后应每1~2年做1次肠镜,以
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问:我父亲58岁,两年前出现双下肢行走后酸胀、沉重和乏力。最近半年,他每走约200米就会感觉双腿僵硬,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是不是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治疗吗?
金毕:你父亲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该病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股动脉,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患肢缺血加重,可出现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等问题。当患肢严重缺血时,会出现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迁延不愈,最终只能截肢。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你父亲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问:我今年63岁,退休在家,最近刚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听人说,这种病如果不治疗,脚会痛,还会烂。我很害怕,不知道这病能治好吗?
金毕:已经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应尽早接受治疗,避免症状加重及恶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以选择,主要措施包括:①改善生活习惯,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②戒烟。③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④物理治疗,适量体育锻炼(散步、慢跑)和手法按摩有助于下肢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⑤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如有动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⑥手术,包括外科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主要适用于间歇性跛行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或出现下肢静息痛和组织坏死者。
问:我父亲今年70岁,最近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我们很担心,如果真动手术,老人吃得消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放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2种。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及确切的影像学资料,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外科开放手术包括血管内膜剥脱术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2种。血管内膜剥脱术是将病变的血管内膜切除,解除闭塞,再用人工血管补片修补。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在堵塞血管的两端搭桥,血液通过血管桥重新灌注到远端肢体。外科开放手术疗效较好,但创伤较大,主要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动脉长段完全闭塞的患者。
在各种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应用得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短段动脉狭窄性病变。治疗时,医生将球囊导管送至血管病变部位,用充盈的球囊扩张病变动脉,使血管管腔重新达到或接近原有管径,再将一种由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处,使血管实现再通。
问:我今年47岁,近几个月来,总觉得腿肚子痛。昨天,我去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我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说这病与我长期吸烟有关,真是这样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源性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吸烟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统计,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在间歇性跛行患者中,90%以上是吸烟者。
问:我今年60岁,最近总觉得双腿发麻,行走一段时间后,小腿会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我去县医院看过病,医生说我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做了牵引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好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金毕:根据你提供的病史判断你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神经炎等神经源性疾病,虽也有腰痛,臀、髋及大腿部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颇为相似,但这种神经源性疼痛常为刺痛,站立时有症状,常需坐下或改变体位才能缓解。而缺血性跛行的感觉是肌肉疲劳、紧缩感,每次发病的步行范围基本一致,站立时无症状,停止行走后,疼痛可缓解。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
肝病
问:我最近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肝功能也不好。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杨玲:你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说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不过,肝功能不好是否一定是乙肝所致,尚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甲肝病毒抗体、戊肝病毒抗体、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抗体、血糖,血脂和B超,以排除乙肝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若确诊是慢性乙肝,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护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今年30岁,1个月前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指标都是阴性。我是不是患了乙肝?
杨玲:初次体检发现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通常需要做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包括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肝脏B超。若这三项目检查结果均正常,说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不需要用药,只需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B超即可。若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明显异常,则提示可能患了乙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父亲最近因突然呕血被送去医院急诊,医生诊断他患有肝硬化。我们很纳闷,父亲一直很健康,怎么会肝硬化的?肝硬化能治好吗?
杨玲:发生呕血的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包括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感染、慢性酒精中毒、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胆汁淤积、遗传代谢疾病等。
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较缓慢,病情亦较隐匿,可潜伏3~5年或更长时间。在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许多病人是在出现了肝硬化的并发症(腹水、呕血)后,才被发现患有肝硬化。到目前为止,尚无治疗肝硬化的特效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肝脏功能,延缓病变进展。
问:我今年32岁,是一名乙肝“小三阳”病人,肝功能一直都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可以结婚生育吗?
杨玲:你这种情况是可以结婚生育的。乙肝“小三阳”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量一般较低,如果做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一般为阴性,说明所携带的乙肝病毒不具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一般不会影响生育。
问:我今年35岁,“两对半”金是阴性。听人说,这说明我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打乙肝疫苗,是这样吗?如果要打,该怎么打呢,保护力能维持多久?
杨玲:乙肝“两对半”全是阴性,说明身体未接触过乙肝病毒,不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好事。不过,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又说明你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一般地说,乙肝病毒疫苗需要注射3次,注射时间分别为0、1个月和6个月。产生表面抗体后,保护力通常可维持3~5年。
问:我先生平时工作忙,应酬多,常常喝醉酒。听人说,劳累,喝酒都会伤肝,有没有保肝药可以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辨证施护 第6篇
1 西医护理常规
1.1 一般护理:
禁止吸烟烟草含有许多有害的物质, 会促进血管收缩、痉挛、血供减少, 可以加剧组织缺血、缺氧, 从而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3]。
1.2 减轻体质量:
体质量指数增加, 血脂的紊乱, 使内膜脂质沉积, 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导致管腔梗死[4], 张喧等[5]研究发现随着体质量指数和腰围的增高, 动脉硬化明显增高, 且中心型肥胖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病变更为显著。
2 中医护理
2.1 环境护理:
房间朝阳, 干爽、阳光充足, 病房安静, 减轻思想负担[6]。冬季注意患肢的保暖, 以防止寒冷血管痉挛, 热水袋不能直接放置患肢皮肤, 增加耗氧, 促进肢体缺血。
2.2 情志护理:
患肢疼痛, 患者往往抱膝而坐捏压患肢, 致使血流受阻, 症状加重, 告知患者应保持患肢舒展, 使血流通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了解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可能性[7]。也可用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 Korhan[8]等研究用耳机听60 min的轻音乐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精性疼痛。
2.3 饮食护理:
饮食是人体营养、气血生化的源泉, ASO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忌食辛辣、蛋黄、动脉内脏、鸡蛋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多食含胆固醇低的食物如大蒜、瓜果等[9], 多饮水或淡茶水, 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防止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 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控制体质量。
2.4 患肢护理:
因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不足, 皮肤破溃难愈合, 防止外伤, 对溃疡者不宜乱用腐蚀药物, 衣服要宽松, 不能过紧, 以免血流受阻, 对于肢体严重缺血时患肢应低于心脏水平, 以改善足部灌注压, 如果肢体水肿时就要保持与心脏同一水平, 足跟部适当放置软垫, 足趾间插入小棉卷使足趾分开避免相互摩擦或过于潮湿。对于此类病应做到未病先防, 坚持预防护理“五步曲”[10], 即每日温水洗足→检查→涂抹润肤霜→足部按摩→下肢运动。
2.5 患肢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11], 但腿部有溃疡或坏死, 禁止运动, 动脉或静脉有血栓时, 运动可致血栓脱落造成栓塞。
2.6 辨证施护
2.6.1 寒凝阻络证:
治法: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予自拟温经散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 g, 白芥子20 g, 桂枝15 g, 地龙20 g, 鸡血藤30 g, 元胡15 g, 川牛膝15 g, 生甘草10 g) , 疼痛加重者加蜈蚣、没药、寒邪伤阴者加麦冬、石斛。
浮针法[12]:先找准痛点或痛处, 距离该点上或下5~10 cm处确定进针点, 以进针点为支点, 手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作来回摆动的扇形运动, 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一般疼痛立刻消失或2~3min起效, 留针期间如果再次出现疼痛, 可以重复此动作, 期间如出现穿刺点周围红肿、发痒或针头脱落要及时取出留置针, 不适症状会消失。
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阿是穴注射, 选穴准确, 禁忌证不宜操作。
2.6.2 脉络瘀阻证:
治法:化瘀通络, 活血止痛, 予自拟通络化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鸡血藤30 g, 地龙20 g, 蜈蚣1条, 元胡15 g, 赤芍15 g, 川牛膝15 g, 桂枝10 g, 银花30 g) 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血蝎。
同时可以给予患者按摩止痛:取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承山、解溪等, 用轻柔的手法 (按、揉、推、拿、滚、摩) 按摩:如滚法:用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慢慢作往返直线抚摩, 用力宜均匀, 动作宜轻巧灵活, 摩动有快有慢, 快时可每分钟100~200次, 慢时每分钟30~60次, 可用单手或双手操作;滚法:可用于背掌指关节突出部, 或以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滚动,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 如吸附在肢体上一样来回滚动, 应力求力度渗透入里, 切忌浮浅, 滚出后即收回, 如此一滚一回, 频率约每分钟100次, 以通络止痛, 由轻而重每次半小时。
2.6.3 热毒内蕴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予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40 g, 玄参20 g, 当归15 g, 甘草10 g, 川牛膝15 g, 地龙20 g, 鸡血藤25 g, 蜈蚣1条, 赤芍15 g, 桂枝10 g, 元胡15 g) , 热毒炽盛加蒲公英、地丁、黄连, 湿重加茯苓、泽泻。可给予耳穴止痛此时不宜或慎用中药熏洗及针刺止痛。可用耳穴压豆法, 取神门、交感、下肢 (单耳) , 4~5 d后两耳交换, 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做好记录。
2.6.4 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予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30 g, 黄芪30 g, 当归20 g, 桂枝10 g, 石斛15 g, 枸杞子15 g, 山萸肉15 g, 鸡血藤25 g, 地龙20 g, 川牛膝15 g) , 肢体凉者加附子、细辛, 疼痛剧烈加元胡、乳香、没药, 阴虚发热者加大青叶、花粉。
中药足浴:我科采用药浴的方法, 使中药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孔穴、俞穴, 使足部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加, 达到抗炎止痛, 改善微循环的效果, 使皮肤发凉麻木或刺痛、感觉迟钝等症状改善, 中药先熏后泡洗, 适用于溃疡坏疽已清除, 溃口经久不愈合, 周围结硬痂, 局部营养不良者, 坏疽及感染发展期慎用。足浴桶内放入已经包好的活血化淤的中药, 调节水温, 每日2~3次, 每次20~30 min[13]。
2.7 中医清创:
适时清疮, 保存肢体功能。
2.8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
对不具备传统手术适应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 小结
护理学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 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14], 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发展中, “天人相应”的自然观、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人们关注健康, 崇尚回归自然的认识在概念上密切吻合, 使得中医护理呈现出独特的特色优势, 而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多在下肢, 多以年老体弱, 阳气渐亏, 加上病程长, 情绪抑郁, 睡眠差,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下肢动脉硬化与吸烟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想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就要注意预防和控制诱因发病[15], 适当的护理措施: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情志、饮食宜忌、患肢的保护及运动锻炼等保护机体阳气。在情志护理上, 要做到心情舒畅如《皇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何来”的境界, 有利于血管神经功能的调节, 饮食有节, 严禁吸烟有利于减少机体阳气耗散, 以促进元阳的生发, 经三焦布散机体各个脏腑, 经络筋骨皮毛, 而达到预防保健的功效, 适当的运动也有利于下肢动脉侧支的建立, 中医特色护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肢症状, 促进下肢动脉末梢血液循环。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7篇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护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肪和组织碎片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者中层增生而造成的, 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 一种退行性病变。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大多发生在下肢的大、中动脉如髂动脉、腹主动脉下端、股动脉、腘动脉等, 很少累及上肢的动脉。病变以后的动脉增厚、变硬、钙化、有粥样的斑块, 可引发血栓, 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闭塞, 使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发冷、麻木、脚趾或足部发生溃疡或坏死、关节僵硬、失用性肌肉萎缩等。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 我院共接受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 皆采取血管内支架术治疗, 其中男41例, 女29例, 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61岁。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程长, 痛苦大, 患者在住院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多关心患者, 经常与之交流, 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症状、发展趋势和治疗方法, 使患者认清自己的身体状况, 保持乐观的心态, 克服恐惧, 积极地配合治疗。保持病房的卫生, 保证环境的安静, 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减轻思想负担[1]。
1.2.2 术前护理
(1) 戒烟:手术之前患者必须戒烟。烟草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如一氧化碳、焦油、尼古丁等, 危害人体的健康, 更重要的事烟草中含有一种去甲烟碱, 会促进血管收缩、痉挛、供血减少, 这对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十分有害, 可以加剧组织缺血、缺氧。所以, 病人在手术前必须戒烟, 以防病情恶化。 (2) 患肢的护理:要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缺血性溃疡的患者要经常清洁患处, 勤换要, 换药后用棉球或者用纱布塞在脚趾之间, 以分开脚趾, 防止脚趾摩擦产生的疼痛。体位应选择头高脚低位, 从而使血液容易流到下肢, 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 且不要跷二郎腿, 以避免影响血液的循环。如果患者有皮肤瘙痒, 不要直接用手去抓, 以防引起继发感染或者开放性的伤口。对有坏疽的患者, 保持坏疽处的卫生, 避免刺激和受压, 换药时要小心处理, 选用刺激性小的药液, 动作轻柔, 以免刺激病变部位, 使疼痛加剧。 (3) 病情的评估:手术前一天到病房了解老人的全身状况, 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精神状态, 根据术前的访视结果, 将实验室检查资料和病史联系起来, 评估手术的安危。如果病人对手术、麻药的耐受能力差, 就要做好预防措施。手术前一天要遵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且在手术前一晚通知患者要禁食、禁水[2]。
1.2.3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关注患者的心电变化, 每小时测一次血压, 如果发现有低血压存在, 要遵医嘱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低血压时, 血液流动缓慢, 人工血管吻合的地方很容易出现血栓, 因此, 要关注患者有无意识的减弱, 以防发生脑血管意外。 (2) 体位的护理:术后要卧床一周, 卧床时最好将患肢平放, 如果人工血管超过膝盖, 不宜过度伸直, 最佳体位为半屈膝位, 且要经常活动关节, 以减少吻合口的压力, 防止其开裂。一周后逐渐下床活动。 (3) 患肢的护理:密切注意患肢的血液循环, 经常检查足趾的颜色、运动情况、温度以及足部动脉的搏动情况, 并认真记录, 如果发现动脉搏动消失, 可能是人工血管堵塞, 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经常按摩患肢, 方向为从趾端到上方, 动作要轻柔, 指导患者做足背运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要保持患肢的温度, 防止因寒冷导致的血管痉挛, 如果出现血管痉挛, 要给患者服用扩血管药, 而不是用热水袋热敷, 这样会导致耗氧量增加, 造成患肢缺血。术后要经常为患肢消毒, 以保持卫生, 避免感染, 如果术后一周体温仍然偏高, 伤口渗液, 且白细胞增多, 则怀疑为人工血管感染, 要尽快告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3,4]。 (4) 抗凝护理: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血、扩血管的药物, 密切的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 要抽血化验凝血系列, 监测出血、凝血的时间, 并且观察患者皮肤、皮下黏膜是否有出血的征兆和牙龈出血、鼻出血、便秘、咯血和血尿等现象。如果要进行输液或者肌肉注射, 按压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一直到出血结束。避免使用能刺激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性食物, 避免消化道黏膜出血。 (5) 胃肠道护理:术后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胃肠道功能会减弱, 所以很容易发生大便干燥, 导致排便困难。所以手术之后要指导病人多饮水, 至少每天1000m L, 少喝浓茶、咖啡, 而且应该适当服用开塞露等通便药物, 不能在排便时过度用力。严重者要使用缓泻剂[5,6]。 (6) 饮食的护理:不要摄入高热量的食品, 要食用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糖的食品。要保持体重, 控制发胖, 因为体重过重需要过多的血液供应能量, 会加重肢体的缺血。饮食中最好多包含一些富含植物蛋白和维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 不要食用太多富含脂肪的食品如动物脑部、肥肉、鱼子、奶油等, 也不要吃寒性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螃蟹、辣椒等。特别注意要多食用含胆固醇低的食物如大蒜、瓜果等, 少吃动物脂肪、脑部、蛋黄、甲鱼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这对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闭塞症有重要的意义[7,8,9]。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要禁止使用豆制品, 因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蛋氨酸, 蛋氨酸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半胱氨酸, 而半胱氨酸会对动脉管壁的内皮细胞造成损伤, 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容易沉积在动脉的管壁上, 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所以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要避免对豆制品的摄入。
2 结果
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经过护理, 痊愈43例 (61.43%) , 有效23例 (32.86%) , 无效4例 (5.71%) , 总有效率为94.29%。
3 讨论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8篇
1庞鹤对下肢ASO病机认识
下肢ASO中医属“脱疽”,为老年人多发病,多气血虚衰而脉络瘀滞不通为病。《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老者气血衰,气道涩,易于瘀滞”。因此,本病早期以气虚血瘀多见。庞鹤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血瘀证”辨证思路基础上,通过对应用活血、通脉、益气、祛湿、化浊、解毒等方法几个阶段性治则治法的研究,总结本病病因病机特点为: 在气虚的基础上进而运化失司,湿邪趋下,聚成痰浊,流于血脉, 血脉为之虚涩致血瘀而阻滞; 湿邪痰浊聚于筋脉,日久化毒, 浊毒血瘀损伤经脉,导致局部失于濡养,肌肤失养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浊毒血瘀久阻于筋脉肌肤,营气不从,逆于腠理,出现发热、灼痛,以致出现溃疡,血行闭塞,最终导致脱疽。
庞老指出了下肢ASO的主要病机为“正气虚、血瘀、浊邪( 痰、湿、热、浊) 化毒阻络”,即气虚血瘀,浊毒阻络。主张益气扶正、逐瘀祛浊、化毒通络的基本治疗原则,其临症以《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特点,强调病症相合、脉证互参的辨证方法。由于本病的复杂性,普遍存在着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应避免单纯活血化瘀,应根据病症采取“益( 气) 、祛( 瘀) 、解( 毒) 、通( 络) ”之法,达到顾护正气,湿化毒消,使血脉通畅,疮敛肌生而愈,以达邪去正安之目的。
2庞鹤对下肢ASO治疗经验
庞鹤教授针对下肢ASO病机特点,确定补气活血、解毒通络之法,临床时强调益气活血贯穿ASO治疗的始终,注重善破血分之虫类药物应用; 治疗过程不宜一味活血,注意 “增血行瘀”;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物的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用方注意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根据疼痛部位、性质的不同采用多种止痛药物缓解病痛,具体介绍如下。
2. 1益气活血贯穿始终
本病正气不足为本,经脉瘀阻,浊毒阻络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血脉。《素问·调经论篇》云: “病在脉,调之血。”因此益气活血祛瘀贯穿治疗的始终。益气药物可鼓舞正气,气旺血行则血脉通。常用药物为黄芪,常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补气活血。病程久者,重用善破血分瘀滞而消肿的虫类药物,如土鳖虫、水蛭等。
2. 2补血以增强活血化瘀。
“增血行瘀”是庞鹤教授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老师曾比喻血脉阻滞不通如肠中津液匮乏而大便无以通行,因此,血瘀阻脉不能一味活血化瘀,当旧血瘀阻,新血不生,脉道虚涩,血也能不通行。此时除了用活血祛瘀破血药物以外,应当再加一些养血药,犹如河道阻塞,疏通之后需增水以行舟。此谓“增血行瘀”。彷如大黄虫丸方中用生地之意,药物多用当归、白芍、鸡血藤等。
2. 3重视清热解毒药物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ASO发生的病理基础,目前炎症—损伤—反应学说日益受到重视。各种因素对动脉内皮损伤导致炎症是病灶形成的始动环节[1],血管内皮炎症的干预治疗对ASO的治疗至关重要。庞鹤教授认为浊邪化毒的病机与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具有一致性。AS的本质是炎症[2],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抗炎作用成为治疗下肢ASO的药理作用基础。庞鹤教授治疗下肢ASO以清热、凉血解毒药物居多,常用有金银花、连翘、栀子、白花蛇舌草、牡丹皮、 赤芍等。无论清热解毒或凉血解毒,庞鹤教授强调应用清热解毒药物时均当配伍能“透”邪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之属。解毒药物的应用,可促进斑块进展及趋向不稳定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明显下降,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3]。因此,解毒药物在下肢ASO早期病变即应使用。
2. 4止痛药物的应用
下肢ASO发展到一定程度,常有肢体疼痛表现。表现有运动性疼痛,静息痛,一般遇冷加重。庞鹤教授治疗下肢缺血疼痛者,除了活血止痛外,常常配伍温通、祛风湿、舒筋等止痛药物。
下肢ASO缺血引起的肢体疼痛,常因疼痛运动减少,日久关节不利。《金匮要略》言: “湿流关节。”使用祛风湿药, 可使关节筋肉能够屈伸、舒缓,加强对疼痛的缓解。当局部肌肉疼痛时,一般都会加地龙、葛根、天麻解肌通络以止痛。 葛根、地龙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又以疼痛伴肌肉紧张者, 可用甘松; 足趾疼痛者,可加苏木。治疗缺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疼痛时,加用天麻、蜈蚣、地龙等加强通络。
庞鹤教授治疗下肢ASO以《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辨证为基础,活用经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以益气扶正、逐瘀祛浊、化毒通络为治法。常用组方由黄芪、当归、川牛膝、鸡血藤、金银花、土鳖虫、地龙、三七、赤芍等。益气活血贯穿始终,早期即重视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加强补血以“增血行瘀”,灵活应用止痛药物缓解病痛。
3病案举例
患者,男,74岁,主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双足静息痛1个月”就诊。查体: 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距离约50米; 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弦滑。下肢动脉彩超: 双下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双股浅、腘动脉、胫后动脉狭窄,双胫前动脉节段性闭塞。踝臂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ABI) : 左0. 35,右0. 48。经皮氧分压: 左足30 mm Hg,右足35 mm Hg。现代医学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诊断: 脱疽。证型: 气虚血瘀,浊毒阻络。 治以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止痛。方药如下: 生黄芪30 g、桂枝10 g、制附子10 g、当归15 g、川牛膝15 g、鸡血藤15 g、三七10 g、土鳖虫10 g、水蛭10 g、地龙10 g、栀子10 g、茯苓12 g、 牡丹皮12 g、金银花15 g、路路通10 g、苏木10 g。服14剂后患者双足静息痛缓解减轻,以此为主方调理3个月,双足静息痛消失,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至400米。复查ABI左0. 40,右0. 58。经皮氧分压: 左足42 mm Hg,右足48 mm Hg。 间断服用后本方巩固疗效,两年后随访正常行走至1000米。
按方中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土鳖虫、水蛭活血药物, 水蛭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4]。《素问·调经论》“气血者,喜温而恶, 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以附子、桂枝温阳行血,老年人脉道虚涩,以当归、鸡血藤“增血行瘀”。患者足趾暗红,苔薄黄腻为化毒损络表现,以金银花、丹皮清热凉血解毒,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5]。即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肢体发凉时,也要根据情况加用解毒药物。路路通、苏木以舒筋止痛。本例治以益气祛瘀、解毒通络为法,可降低血管炎症反应[6],扶正驱邪( 瘀、毒) ,使血脉通畅,病去身安。 ABI是主干血管供血情况的指标,经皮氧分压反应了局部循环的情况。患者治疗后ABI提高,经皮氧分压明显改善,说明中药治疗ASO是通过促进侧枝血管建立,提高患者ABI, 并改善局部微循环[7]。下肢ASO属终身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尚好,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药对本病治疗应用广泛,陈淑长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8],崔公让认为本病正虚寒实是病本,从瘀论治是关键[9]。秦学贤治疗本病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10]。众多学者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为主,庞老在“血瘀证”基础上,抓住疾病关键,提出ASO病机为“正虚瘀浊化毒阻络”,强调“浊毒阻络”,瘀浊阻于脉络,使代谢紊乱,无法“去宛陈莝”,病理代谢产物则会蓄积化而成“毒”。治疗上益气活血解毒并用,重视清化浊毒。而清热解毒药物应用于目前对动脉硬化的抗炎治疗具有一致性,益气活血解毒通络适用于下肢ASO的不同阶段,笔者临床中将此法用于下肢ASO介入术后,患者具有提高远期通畅率的效果,因此, 庞老以益气扶正、逐瘀祛浊、化毒通络方法治疗下肢ASO体现多方位、多靶点治疗优势,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摘要:本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特点、病案举例等方面介绍了庞鹤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经验。针对下肢ASO的治疗庞鹤提出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浊毒阻络”,主张益气扶正、逐瘀祛浊、化毒通络的基本治疗原则。具体治疗则益气活血贯穿始终,注重善破血分之虫类药物的使用;活血时不忘增新血、充脉道之“增血行瘀”;重视清热解毒药的使用,下肢ASO早期应用解毒药以清化浊毒;灵活运用活血、温通、祛风湿、舒筋等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临床中采取“益(气)、祛(瘀)、解(毒)、通(络)”之法治疗下肢ASO取得良效。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患者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 (70.4±3.7) 岁。将所有患者按照Fontaine分级法分为Ⅱ级 (间歇性跛行) 31例、Ⅲ级 (静息痛) 20例及Ⅳ级 (足部溃疡或坏疽) 9例。三种分级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 (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J 20080078) 100 mg, 1次/d, 波立维 (生产厂家:赛诺菲 (杭州)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J 20080090) 75 mg, 1次/d, 持续3 d。采用局麻或全麻, 腹股沟切口进入, 暴露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 动脉阻断浅静脉给予肝素5000 U, 切开血管, 如果股总动脉局部严重狭窄或闭塞, 就采取局部内膜剥脱术, 如果骼外动脉病变延续到股总动脉, 就需要使股总动脉内膜剥落超过股深动脉开口, 从而避免股浅动脉支架覆盖股深动脉, 之后再直视下置入0.035″导丝和导管, 根据术前CAT结果行流入道和流出道腔内治疗, 部分患者在之后采取补片成形术或人工血管动脉旁路移植术。
1.3 疗效评定
手术成功标准:造影见残余狭窄率<30%。通畅指在随访时动脉狭窄<50%, 一期通畅指没有进行任何二次介入或手术的治疗而使得病变部位保持持续通畅;二期通畅是指通过两次腔内或手术治疗使得病变部位保持通畅。所有患者在术后1、3、6、12及24个月来院复查。复查主要为病史询问、彩超检查以及下肢动脉多普勒检查测定ABI, 如果出现病情加重需要采取CTA或DSA检查, 从而确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治疗[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结果情况
手术成功率达到100%, Fontaine分级提高3级的患者占11.67% (7/60) , 提高2级的患者占23.33% (14/60) , 提高1级的患者占65% (39/60) 。随访中死亡2例, 占3.33%, 分别死于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一期通畅率为75.00% (45/60) , 15例患者进行的再干预, 再干预时间为术后 (7.4±6.8) 个月。二期通畅率为91.67% (55/60) 。
2.2 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情况比较
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为90.32% (28/31) , 明显高于Ⅲ级患者的70.00% (14/20) 和Ⅳ级患者的33.33% (3/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通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周围血管疾病, 且大多发生于老年人群[5]。本研究中,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70.4±3.7) 岁。过去传统的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补片成形术等虽然手术效果较好, 但手术创面较大,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其对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危险性较高。而采用外科手术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杂交手术具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且手术创伤较小, 患者恢复时间短, 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尤为适合。目前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治疗方法[6]。
本研究中, 患者手术成功率达100%, 随访中死亡2例, 占3.33%, 分别死于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一期通畅率为75.00% (45/60) , 15例患者进行的再干预, 再干预时间为术后 (7.4±6.8) 个月。二期通畅率为91.67% (55/60) 。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为90.32% (28/31) , 明显高于Ⅲ级患者的70.00% (14/20) 和Ⅳ级患者的33.33% (3/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对于Fontaine分级越高, 其一期通畅率越低, 患者需要尽早诊断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 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Fontaine分级法分为Ⅱ级 (间歇性跛行) 31例、Ⅲ级 (静息痛) 20例及Ⅳ级 (足部溃疡或坏疽) 9例。分析对比不同患者的一期通畅率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达100%, Fontaine分级提高3级的患者占11.67% (7/60) , 提高2级的患者占23.33% (14/60) , 提高1级的患者占65.00% (39/60) 。随访中死亡2例, 占3.33%。Ⅱ级一期通畅率为90.32% (28/31) , 明显高于Ⅲ级的70.00% (14/20) 和Ⅳ级的33.33% (3/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Fontaine分级越低, 一期通畅率越高。
关键词:杂交手术,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参考文献
[1]廖传军, 张望德, 原标.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 29 (8) :596-599.
[2]尹德馨, 李叶舟, 孙大军, 等.杂交手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 (9) :2151-2153.
[3]高涌, 聂中林, 余朝文, 等.复合手术治疗高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 (5) :1031-1032.
[4]Yasunari Sakamoto, Keisuke Hirano, Osamu Iida, et al.Five-year outcomes of self-expanding nitinol stent implantation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nd proximal popliteal artery[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 ns, 2013, 82 (3) :251-256.
[5]杨辉, 周翔宇, 施森, 等.复杂多平面下肢动脉闭塞58例的外科治疗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8) :1360-1362.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10篇
【关键词】 腔内外联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7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而对患者进行腔内外联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本文就此问题对腔内外联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进行分析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至2010年期间患的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腔内治疗组和腔内外联合治疗组。所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排除了外伤性疾病以及大动脉炎等疾病的可能性。患者均有明显的下肢缺血症状,如不同程度的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以及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等。
腔内治疗组中有13例患者,年龄段在48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1.7)岁,其中男性患者为9例,占69.23%,女性患者有4例,占30.77%。其中合并长期吸烟史患者有7例,占53.85%,合并高血压患者有5例,占38.45%,冠心病患者有6例,占46.15%,糖尿病患者有4例,占30.77%,陈旧性脑梗塞患者有3例,占20.08%。腔内外联合治疗组中有13例患者,年龄段在47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1.5)岁,其中男性患者为10例,占76.92%,女性患者有3例,占23.08%。其中合并長期吸烟史患者有8例,占61.54%,合并高血压患者有6例,占46.15%,冠心病患者有7例,占53.85%,糖尿病患者有5例,占38.46%,陈旧性脑梗塞患者有3例,占23.08%。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以及身体情况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等检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而对腔内治疗组中的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而对腔内外联合治疗组中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将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例数(n)、百分数(%)表示,数据资料采用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其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作用。而相对于腔内治疗组中的治疗效果,腔内外联合治疗组中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更高,p<0.05,有一定的临床积极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组数据具有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包括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人工血管旁路术、血管腔内治疗以及外科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等手术治疗方式[2]。
而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由于其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对于部分膝上病变患者进行腔内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植入治疗,一定程度上优于动脉旁路手术,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由临床试验表明,对于扩张后出现夹层的患者,进行下肢动脉支架植入处理有更好的治疗意义[3]。并且,患者在膝下动脉球扩张后能够迅速的恢复患者的远端组织供血情况,从而为治疗赢得时间,并且有利于伤口愈合。所以,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积极意义。
但是相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有相对更好的临床效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变较为广泛,尤其是高龄重症患者,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下肢缺血症状[4]。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手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腔外手术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患者的创伤,增强手术的安全性。并且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对患者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腔外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所以,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腔内外联合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爱林,刘丽,刘军,等.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55.
[2] 徐阳,齐玉春,王华,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0):766-768.
[3] 冯琨,谭静范,陈影,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55-257.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例, 年龄22~77岁, 平均年龄43.3岁, 女6例, 年龄26~67岁, 平均年龄45.4岁。16例患者中均为单侧肢体, 对16例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所有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之间均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首先, 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同侧逆行股动脉穿刺手术或对患者进行同侧顺行的股动脉穿刺手术, 此外, 可对患者采用适当的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入路手术, 必要时, 也可对患者采用腋肱动脉穿刺入路手术进行穿刺治疗。其次,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造影检查, 检查之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放置支架进行治疗。上述操作之后, 可以适当的交换以支架输送系统, 在上述操作后将支架送到位, 再对支架推送杆进行固定, 上述操作完毕后撤除相应的释放支架。如果患者的情况是允许放置弹簧支架, 则必须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充分的预扩张后才可放置支架进入。最后, 对患者的患处造影确定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例患者经过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后, 闭塞部位全部开通, 患者的不良症状均消失, 没有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的现象。16例患者共在股浅动脉植入20个自膨式支架, 其中植入3枚支架的患者有1例, 植入2枚支架的患者有2例, 其中有9例患者先使用导丝穿通2~12 cm的闭塞段后成功的完成支架植入手术。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总体对治疗的情况很满意。见表1。
3 讨论
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目前在临床上分为二类:一种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另一种是自动膨胀型支架植入术。前者在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植入, 使用球囊的塑型使支架达到最大支撑直径, 后者的原理则是使用热记忆金属支架, 在体温下可以通过热记忆来激发支架形状的复原, 来达到扩张的目的。目前使用的两种方法直接置入支架和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中, 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成功率要比另一种的高, 术后支架后再发生狭窄的概率低, 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管腔内支架在临床上包括血管内支架及非血管内支架两种情况。血管管腔内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支架手术, 在患者的病变部位植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 从而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 并且达到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制作支架的材料有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原料。研究发现金属支架在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成果显著,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应用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足和不良反应, 易致血栓形成性, 再狭窄率升高, 造成血管壁损伤以及永久保留体内等问题[8]。针对以上不足, 当代研究人员已经研制出覆膜支架及生物材料支架等几种新型的产品, 相信会给患者带来福音。
采用支架植入术的特点是创伤轻微、且容易耐受、可重复性强、定位较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安全性好,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且还可联合应用多种介入技术, 方便与其他诊治手段联合应用[9]。
首先在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操作的时候, 医师必须行血管造影检查, 来明确病变的性质、部位及程度等因素, 重要的是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适当的支架来进行植入, 置入支架时应特别注意支架的准确定位等因素, 成功的支架置入应使支架准确置于狭窄段, 且覆盖病变的上下端。而且在手术后一定要注意抗凝治疗的同时间性。
目前, 支架已被广泛用于动、静脉系统及非血管管腔系统疾病的治疗上。临床上动脉系统包括周围及内脏动脉, 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等部位;静脉系统则是包括腔静脉、门静脉及周围静脉系等系统, 研究发现, 凡是能进行球囊成形术的部位均可进行置入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支架往往用于治疗狭窄闭塞性疾病, 但近年来在临床上也被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等扩张性动脉疾病及动静脉瘘等疾病上, 而且并发症少,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临床研究发现支架毕竟作为一种异源性物质置入体内, 在人体内会刺激血管引起反应性增生, 这就导致其再狭窄概率会比较高。研究发现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跟操作医师的手术经验以及手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医师手术经验丰富且手术技术很好的话, 一般成功率可接近100%。但若患者症状非常的严重, 并不适宜立即做动脉支架手术。
本次研究使用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过相应的手术治疗后, 16例患者经过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后, 闭塞部位全部开通, 患者的不良症状均消失, 没有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的现象。这就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此种疾病, 但是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因素没有相应的表现, 可能是由于参加此次研究人数过少的原因导致, 16例患者共在股浅动脉植入了20个自膨式支架, 其中有1例植入3枚支架, 共有2例植入2枚支架, 且还有9例患者先使用导丝穿通2~12 cm的闭塞段后成功的完成支架植入手术。患者总体对治疗的情况很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良好, 无不良情况的发生, 见效快,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剑秋, 吴义生, 李学东, 等.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塞症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0, 4 (6) :23-25.
[2]张柏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趋势与思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11) :865-866.
[3]将米尔, 黄英.下肢动脉闭塞症性疾病诊治策略的演变及时代意义[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7) :641-644.
[4]周兆熊, 张红蔚, 张皓, 等.支架植入联合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 (2) :140-142.
[5]陈忠, 杨耀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支架术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 (4) :248-250.
[6]彭云, 代远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进展[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9) :1179-1180.
[7]董国祥, 李选, 李天润.半开放性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尝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2, 4 (1) :43-44.
[8]Sousa JE, Serruys PW, Costa MA.New frontiers in cardiology:drugeluting stents:Part II[J].Circulation, 2003, 107 (18) :2383-2389.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