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精选12篇)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1篇
中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税法》于1980年9月10日颁布实施, 中途经过多次的修订和颁布所得税税法实施细则进行完善, 2007年12月29日, 中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所得税决定:个税免征额由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 同时暂免征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额。自2011年9月1日起, 国家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将个人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3 500元/月, 级数由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变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 这是中国现行最新的关于个人所得税税收的规定。
二、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
要准确核算个人所得税, 合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关键。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有不同的计税依据, 扣除标准和适用税率也不一样, 只有正确判断各项所得来源的性质才能找到适用算法。
个人工资薪金所得按照个人每月收入减去3 500元 (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人减去4 800元) 国家允许扣除的生计费用之后, 将个人的纯所得视为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所得是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进行计算的。超额累进税率算法可以直接根据每一级对应的税率计算税额求合计, 也可以用“工资、薪金适用所得税税率表”查表计算得出, 两种方式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2009年9月1日起实行调整后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7级超额累进税率。
例如某人本月收入5 500元, 按照直接计算法, 是按照工资薪金超过费用扣除标准之后的部分找对应税率交税, 超过3 500不超过5 000部分适用税率为3%, 超过5000部分适用税率10%, 应纳税额= (5000-3500) *3%+ (5 500-5 000) *10%=95元。
按照工资薪金税率表查表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5 500-3 500=2 000元, 对应第2级税率, 按照公式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 000*10%-105=95元, 二者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企业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常见的是使用税率表法简化计算过程。
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收入、稿酬出版发行收入、特许权使用所得、财产租赁收入, 这类收入是按次进行纳税的, 若每次总收入不超过四千元, 允许扣除八百元之后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总收入四千元以上的, 按20%的单一比例税率扣除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也属于一种个人取得的收入, 但这种经营所得允许扣除在一个年度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等作为个体工商户的计税依据。
针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计税依据是扣除当年度发生的必要的费用支出之后的余额。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也是单独按次纳税, 不并入到工资薪金里面合并计税。以当前转让财产的收入减去财产原值和为了转让该财产发生的合理费用后, 其余额为本次应纳税所得额。另外针对偶然性质的所得, 比如中奖或接受捐赠, 股票分得红利、股息等收入, 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与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等收入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扣除的标准。
举个例子说明, 某非外籍员工王先生1月份的税前收入8 000元, 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个人扣缴部分合计1 200元, 则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8 000-1 200-3 500=3 300元。王先生同时转让了自有专利权, 取得收入20 000元, 转让无形资产所得应纳税所得额=20 000* (1-20%) =16 000元。
(二) 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
1. 工资、薪金应纳个人所得税账务处理
企业支付工资薪金为职工代扣代缴的应纳税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工资薪金组成的一部分, 因为计提应付职工薪酬的时候没有核算应代扣的金额, 在计算企业承担部分个税时还要还原成税前金额。在代扣时会计科目借方“应付职工薪酬”, 科目贷方“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实际上缴的时候, 科目借方“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方记入“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举例来说明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方式。
企业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在扣除个人应纳个人所得税后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公司承担部分)
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 (个人承担部分) 银行存款、现金等
企业实际缴税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公司承担部分)
其他应付款个人所得税 (个人承担部分) 贷:银行存款、现金等
企业也可以将个人承担部分与公司承担部分合并在一起核算, 在核算工资时直接扣除个人承担部分, 纳税时一并上交。
2. 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纳税账务处理
对于个体工商户来说支出的税费也是一种费用, 计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时, 借方科目“所得税费用”, 贷方科目“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在实际缴纳的时候借方科目“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方记入“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3. 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计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收入的所得税, 为了便于监管和纳税统筹, 一般是由支付款项的单位代扣代缴, 在代扣税款时, 借方科目“应付利润”, 贷方科目“应交税费应交代扣个人所得税”, 实际缴纳的时候借方科目“应交税费应交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方记入“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4. 其他项目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其他项目包括企业支付个人劳务报酬、稿酬、无形资产转让费、企业向个人分配股息、红利, 这类会计账务处理归结起来有类似的处理方法, 只是在对应的借计入的科目不一样。例如劳务报酬一般计入“管理费用”, “营销费用”等会计科目, 个人稿酬挂在个人往来账上借记“其他应付款”, 支付的无形资产转让费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分配股息、红利时借记“应付利润”科目, 贷方都计入“应交税费应交代扣个人所得税”, 实际缴纳的时候借方科目记“应交税费应交代扣个人所得税”, 贷方记入“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三)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纳税申报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可以分为代扣代缴和自行纳税申报。凡事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社团组织、驻华机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扣缴义务人必须依法按时完成个税的申报和代扣代缴义务。对于纳税义务人应扣未扣的税款仍然由纳税义务人承担, 但扣缴义务人同时要承担应扣未扣税款的0.5~3倍的罚款, 扣缴义务人已将纳税人拒绝缴纳个人所得税款的情况报告税务机关的情况除外。中国个税所得税法第11条规定: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税款, 税务局返还2%的手续费, 企业可以用于奖励本单位负责办理纳税申报的报税人员。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情形中, 中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管理办法中明确了, 年所得12万元以上、在中国境内两处或以上取得工资薪酬所得、境外所得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必须要进行自行纳税申报。个人取得了应税所得, 但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该自行申报纳税, 不得进行偷逃税款。纳税人可以采取网络申报、邮寄电文或直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也可以委托有税务代理资质的中介代为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的, 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延期办理。
三、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规定的建议
中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符合中国国情, 税率拉开级次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税额的计算方法上面较为简单, 便于实际工作中核算。企业在代为计算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应注意关注各种税收政策和法规, 积极运用免征个税、减征个税、暂免征个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为取得所得的个人争取到符合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利益, 也符合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建立的初衷。
针对中国纳税人在境外取得的收入部分, 税法允许扣除其在境外应纳税额已纳税的税额, 其扣除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义务人境外所得依照中国规定的扣除标准。在计算扣除限额时, 依照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费用扣除标准和适用的税率进行计算, 但应注意区别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应税项目, 这样可以避免纳税人就其境内境外所得被双重征税。
针对中国个税的改革历程可以说是不断得到发展和进步, 但是目前尚未对收入不平衡的各地区实行差别化税基进行规定, 比如可以针对全国平均收入前五的省份适当考虑提高税基而对二三线城市实行降低税负政策, 这是未来中国个税改革的一个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红晓.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探讨[J].涉外税务, 2004, (1) .
[2]王齐祥.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若干思考[J].税务与经济, 2009, (4) .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2篇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原准则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 影响 会计法两种,(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其中债务法为利润表债务表法。旧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与税法在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时间上存在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时将时间性差异视同永久性差异,采用利润表法时将时间性差异对当期所得税影响确认为递延税款,该递延税款是当期发生数,不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首先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然后调整根据税法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当前所得税费用=当前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原利润表债务法与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主要区别如下:
(一)计税差异的不同
旧准则以利润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二)亏损处理的不同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以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三)减值确认的不同
旧准则没有对递延借项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帐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二、新旧会计准则下所得税核算实例比较
(一)新旧会计准则债务法的比较
利润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是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那么与企业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相关的项目往往在同一或不同的会计期间直接计入损益,因此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应当直接计入损益。暂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所有的时间性差异均是暂时性差异,但某些暂时性差异并非时间性差异。
(二)口径不同时所得税计算方法的比较
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第3篇
关键词:合并报表;固定资产;内部交易;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21-02
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从三个方面影响所得税,一是要抵消原价中所包含的内部利润,产生所得税问题;二是要抵消累计折旧中的内部利润,产生所得税问题,三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所得税问题。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比较长,其价值是在持续变动着的,这就决定了合并财务报表中内部资产交易固定资产的抵消或者调整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1 合并报表层面内部资产交易未实现损益所得税会 计处理的特点
1.1 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抵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集团内部资产交易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将直接导致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动态的,会随着资产的后续使用而减少。
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在集团内部的交易会增加出售方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损益,同时增加购入方个别财务报表上资产的价值,并且这部分内部未实现损益将在整个交易标的的存续期间对集团合并报表产生影响,必须编制抵销分录在固定资产整个使用期间进行消除。
1.2 个别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中内部交易形成的固 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具有同一性
由于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影响,固定资产在个别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是不同的,但是其计税基础则是相同的,都是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计税基础。会计报告主体与纳税主体并没有分离。这就要求分别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和个别财务报表角度对内部交易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消或者调整。
2 合并首期对固定资产交易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调整
不论是合并首期还是后续各期,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都应首先将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价值虚增部分予以抵销。然后再从合并报表角度确定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接着再从个别报表角度确定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从而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或者抵消数。
2.1 举例说明
2011年1月1日,甲公司将生产成本为100万元的自制产品以15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自己的子公司乙。乙公司将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净残值。假设经测试,该固定资产在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l2月31日的可收回金额分别为100万元和60万元,以后年度没有发生减值事项,计提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保持不变。
2.2 分 析
2011年,该项固定资产包含的内部收益为50万元。
从个别报表角度看,该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乙公司2011年度对该固定资产累计计提折旧为3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20万元,高于其可回收金额100万元,计提20万元的减值准备;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万元,计提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看,该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2011年度应计提的折旧为20万元,应冲减个别报表折旧费用10万元;合并资产账面价值为80万元,小于其可收回金额,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应冲减个别报表20万元的减值准备;计税基础为120万,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0万元。由于乙公司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应当调增个别财务报表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营业收入 150
贷:营业成本 100
贷: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
贷:管理费用 1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资产减值损失 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所得税费用 5
3 连续合并对固定资产交易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调整
3.1 2012年度
乙公司计提折旧25万元(100/4);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75万元(100~25),高于其可回收金额60万元,个别财务报表计提15万元的减值准备,已经有20万元的减值准备,转回5万元减值准备;计税基础为90万元,账面价值降为6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万元,确认7.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已经有5万元,再计提2.5万元。
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来看,计提折旧为20万元(100/5),调减个别报表5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60万元(100~40),等于其可收回金额60万元,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冲减个别报表转回的5万元减值准备;计税基础9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万元,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7.5万元,应冲减2.5万元,同时冲减个别财务报表调减的2.5万元,二者相抵,不用编制抵消分录。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50
贷: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5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5
贷:管理费用 5
借:资产减值损失 5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3.2 2013年度
从个别报表层面,乙公司计提折旧为20万元(60/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40万元,计税基础为60万元,计提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已经计提了7.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2.5万元。
从合并财务报表层面来看,应计提的折旧为20万元,不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40万元,计税基础为60万,应计提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因合并财务报表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可递延,自然不存在原计提数,只能与个别财务报表的计提数比较),同时冲减个别报表转回的2.5万元,合计为7.5万元。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50
贷: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5(10+5)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5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5(20-5)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10-2.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7.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10-2.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所得税费用
3.3 2014年度
从个别报表层面,乙公司计提折旧为20万元(60/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0万元,计税基础为3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已经有5万元,转回2.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合并财务报表层面来看,应计提的折旧为20万元,不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0万元,计税基础为30万,应计提2.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冲减个别财务报表转回的2.5万元,合计为5万元。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50
贷: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5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5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7.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7.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所得税费用 5
3.4 2015年度
从个别报表层面,乙公司计提折旧为20万元(60/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0万元,计税基础为0万元,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0万元,已经有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予以转回。
从合并财务报表层面来看,应计提的折旧为20万元,不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0万元,计税基础为0万元,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0万元,同时冲减个别财务报表转回的2.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50
贷:固定资产——原价 5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15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5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2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所得税费用 2.5
参考文献:
[1] 何力军,戴德明,唐妤.合并报表集团内部资产交易未实现损益抵销与 所得税处理[J].财务与会计,2013,(03).
[2] 刘颖.董莉平.企业集团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和递延所得税在合并财 务报表中的抵销处理分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抵销[J].商业经 济,2015,(11).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4篇
一、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
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发生上述业务时都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而在会计上,对将自己的产品用与职工福利的情形确认收入,这使会计与税法的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其他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会计与税法出现差异,需进行纳税调整。
例1:甲企业以成本为40000元,售价为5 0 0 0 0元的库存商品发放职工福利。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该业务应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帐务处理为借:应付职工薪酬5 8 5 0 0;贷:主营业务收入5 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 5 0 0,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40000;贷:库存商品40000。
根据所得税规定,确认视同销售收入。该业务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致,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例2:企业将自产的产品货车投入基本建设中,该货车市场价为50 000元,成本价为30 000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该业务不确认收入, 会计处理为借:在建工程38 500;贷:库存商品3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 500。而税法上视同销售收入50 000元,配比成本30 000元,将其分别在纳税申报中填列视同销售收入和视同销售成本。
二、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税法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会计上,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属于非货币资产交换,依据会计准则,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确认损益,这与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致;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在会计上不确认损益,这与税收处理产生差异,需纳税调整。
例3:甲企业将自产的设备对外投资,市价500000元,成本价350000元。企业所得税将自产的货物用于投资分为资产转让和投资两业务即为一项是视同销售收入500000元,配比成本350000元,另一项为投资成本585000。
会计处理上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 作借:长期股权投资585000;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350000;贷:库存商品350000。这与所得税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作借:长期股权投资435000;贷:库存商品35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此种情形与税收处理产生差异,需纳税调整,在视同销售收入项目填列视同销售收入500000元,在视同销售成本项目填列视同销售成本350000元。
三、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企业对外捐赠除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会计上,企业与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不确认为收入。
例:某家具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一批课桌椅300套赠送给希望工程,市场价每套100元,产品成本80元。
会计处理为:借:营业外支出29100;贷:库存商品24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
企业所得税处理为:一方面,确认视同销售业务发生,确认视同销售收入30000元,视同销售成本24000元。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因此会计上计入“营业外支出”帐户的捐赠支出29100元,要看其是否超过年度利润总额的12%,如果没有超过,可以在税前扣除,此时会计和税收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如果超过,则超过部分不能税前扣除,需纳税调整。
四、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债务重组。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债务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货币性资产,再以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应当确认有关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债务重组,在会计上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的损益和债务重组的损益两项业务。可看出会计处理与企业所得税处理是一致的。
例:甲企业欠乙企业购货款280000元。因甲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如期偿还货款。经双方协商,甲企业以库存商品偿还乙企业的债务。该产品的公允价值为200000元,实际成本为140000元。
甲企业会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28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46000,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140000;贷:库存商品140000。
根据税法规定,债务人应当确认资产转让所得。因此会计处理与所得税处理一致,不需纳税调整。
从以上各情形可看出,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业务,一部分在会计上也确认收入业务,会计与企业所得税的处理一致;一部分在会计上不确认为收入,会计和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出现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摘要: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与增值税视同销售是不同的, 本文根据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法规, 就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的处理与会计处理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3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第5篇
遇到经济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科日设置
企业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550所得税“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5241),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同时,取消”利润分配“科目中的”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
企业应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270递延税款“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2301),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数额。”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借方数额;其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贷方数额;期末贷方(或借方)余额,反映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采用负债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法时,”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还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数额。
企业应在”递延税款“科目下,按照时间性差异的性质、时间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外商投资企业取消”预交所得税“科目。
二、会计处理方法
(一)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1.按月或按季计算应预缴所得税额和缴纳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2.年终按自报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汇算清缴时,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减去已预缴税额后为应补税额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3.根据税法规定,乡镇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准予在应缴纳所得税额中扣除10%作为补助社会性支出。计提”补助社会性支出“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其他应交款--补助社会性支出
非乡镇企业不需要作该项会计处理。
4.缴纳年终汇算清应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贷:银行存款
5.汇算清缴,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其差额为多缴所得税额,在未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所得税
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预缴所得税时,在下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二)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计算补缴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其会计处理如下:
1.根据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在确认投资收益或应分得联营企业税后利润后,计算出投资收益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并缴纳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三)上述会计处理完成后,将”所得税“借方余额结转”本年利润“时,编制会计分录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所得税“科目年终无余额。
(四)所得税减免的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分为法定减免和政策性减免。法定减免是根据税法规定公布的减免政策,不需办理审批手续,纳税人就可以直接享受政策优惠,其免税所得不需要计算应纳税款,直接结转本年利润,不作税务会计处理。政策性减免是根据税法规定,由符合减免所得税条件的纳税人提出申请,经税务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才可以享受减免税的优惠政策。政策性减免的税款,实行先征后退的原则。在计缴所得税时,按上述有关会计处理编制会计分录,接到税务机关减免税的批复后,申请办理退税,收到退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 企业所得税
(五)对以前损益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如果上年终结帐后,于本发现上所得税计算有误,应通过损益科目”以前损益调整“进行会计处理。
”以前损益调整“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以前多计收益、少计费用而调整的本损益数额;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以前少计收益、多计费用而需调整的本损益数额。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纳税内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扣除项目,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后发现的,不得转移以后补扣。但多计多提费用和支出,应予以调整。
1.企业发现上多计多提费用、少计收益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损益调整
2.本年未进行结帐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本年利润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六)企业清算的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清算是指由于企业破产、解散或者被撤销,正常的经营活动终止,依照法定的程序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的行为。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依法进行清算时,其清算所得,应当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1.对清算所得计算应缴所得税和缴纳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将所得税结转清算所得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清算所得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贷:所得税
(七)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1.对永久性差异的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永久性差异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的不能计入损益的项目在会计上计入损益,从而导致了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
按照调增的永久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期未结转企业所得税时: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对时间性差异的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收入项目或支出项目在会计上计入损益的时间和税法规定不一致所形成的差异。
按当期应调整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期未结转企业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八)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
1.对永久性差异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按照调增的永久性差异的所得额计算出应缴纳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期未结转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2.对时间性差异纳税调整的会计处理。将调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加上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与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的所得税对比,将本期的差异额在”递延税款"科目中分期递延和分配,到发生相反方向影响时,再进行相反方向的转销,直到递延税款全部递延和转销完毕。当当期调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额加上未调整前利润总额计算出应缴所得税大于未调整前的利润总额计算出的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反之,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递延税款
期未结转所得税时: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黑龙江省公证服务收费标准(2018最新)
(二)http://s.yingle.com/w/jj/658786.html
招商银行推出二手楼资金交易监管业务 http://s.yingle.com/w/jj/658785.html
哪种提前还贷方式最省钱,提前还贷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http://s.yingle.com/w/jj/658784.html
出口贸易合同主要条款有什么
http://s.yingle.com/w/jj/65878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在银行ATM机取到假币怎么办
http://s.yingle.com/w/jj/658782.html
存入公司基本账户的钱用于进货算做注册资金或者认缴出资额吗 http://s.yingle.com/w/jj/658781.html
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基本内容
http://s.yingle.com/w/jj/658780.html
在我国跨行转账需要多长时间
http://s.yingle.com/w/jj/658779.html
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措施
http://s.yingle.com/w/jj/658778.html
已出质股权的转让问题
http://s.yingle.com/w/jj/658777.html
有哪些提前还贷的方式,怎样提前还贷更划算 http://s.yingle.com/w/jj/658776.html
这两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
http://s.yingle.com/w/jj/658775.html
实名制火车票网上购买网银怎样支付 http://s.yingle.com/w/jj/658774.html
非银行信用证风险防范
http://s.yingle.com/w/jj/658773.html
普通购房者怎样才能获得优惠利率 http://s.yingle.com/w/jj/65877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济南公证收费标准(2018最新)参考
(三)http://s.yingle.com/w/jj/658771.html
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申请报告大纲 http://s.yingle.com/w/jj/658770.html
组合贷买房有什么优势
http://s.yingle.com/w/jj/658769.html
什么叫商业银行的接管
http://s.yingle.com/w/jj/658768.html
信用卡罚息利滚利涉嫌违法
http://s.yingle.com/w/jj/658767.html
怎样确定提前还贷的数额
http://s.yingle.com/w/jj/658766.html
票据的伪造和变造 http://s.yingle.com/w/jj/658765.html 支票的法律依据 http://s.yingle.com/w/jj/658764.html 济南公证收费标准(2018
最新)参考
(一)http://s.yingle.com/w/jj/658763.html
微信支付的管理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jj/658762.html
监督管理机构的义务
http://s.yingle.com/w/jj/658761.html
中国人民银行禁止从事哪些义务
http://s.yingle.com/w/jj/65876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税收政策跟进会遏制什么现象呢
http://s.yingle.com/w/jj/658759.html
什么是基准利率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http://s.yingle.com/w/jj/658758.html
特许权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jj/658757.html
没有借条能讨债吗 http://s.yingle.com/w/jj/658756.html 两房债
券
投
资的风
险
分
析
http://s.yingle.com/w/jj/658755.html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提前还贷到底是利还是弊 http://s.yingle.com/w/jj/658754.html
境外投资外汇业务流程
http://s.yingle.com/w/jj/658753.html
什么是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与反证 http://s.yingle.com/w/jj/658752.html
保监会新规:保险销售行为现场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http://s.yingle.com/w/jj/658751.html
建设银行信用卡申请条件及申请材料 http://s.yingle.com/w/jj/658750.html
行使第一次追索权和再追索权的时效规定 http://s.yingle.com/w/jj/65874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金融市场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jj/658748.html
什么是同业拆借市场
http://s.yingle.com/w/jj/658747.html
哪些情况下不宜提前还贷
http://s.yingle.com/w/jj/658746.html
装运条款示例 http://s.yingle.com/w/jj/658745.html 中国农业银行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http://s.yingle.com/w/jj/658744.html
父母离婚时房产怎么办
http://s.yingle.com/w/jj/658743.html
深圳公证收费标准(2018最新)
(三)http://s.yingle.com/w/jj/658742.html
央行票据利率提高不说明任何问题 http://s.yingle.com/w/jj/658741.html
提前还贷程序与方式的步骤是怎么样 http://s.yingle.com/w/jj/658740.html
汇票追索权 http://s.yingle.com/w/jj/658739.html 专项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管理办法 http://s.yingle.com/w/jj/658738.html
提前还贷一定合算吗
http://s.yingle.com/w/jj/65873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武汉公证收费标准(2018最新)参考
(三)http://s.yingle.com/w/jj/658736.html
男子逾期不还款,信用卡滞纳金超过本金 http://s.yingle.com/w/jj/658735.html
提前还款的程序以及还款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jj/658734.html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定义
http://s.yingle.com/w/jj/658733.html
贷款担保人的责任有什么
http://s.yingle.com/w/jj/658732.html
外部融资需求有哪些影响因素
http://s.yingle.com/w/jj/658731.html
基金分红及交易提示
http://s.yingle.com/w/jj/658730.html
保险赔偿的扣减 http://s.yingle.com/w/jj/658729.html 四大金
融
资
产
有
哪
些
区
别
http://s.yingle.com/w/jj/658728.html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实施细则 http://s.yingle.com/w/jj/658727.html
提前还款不适用哪些情况呢
http://s.yingle.com/w/jj/65872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抵押财产价值减少时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w/jj/658725.html
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书及范本
http://s.yingle.com/w/jj/658724.html
存款证明办理需要哪些材料,可以异地办理吗 http://s.yingle.com/w/jj/658723.html
银行业金融机构被接管
http://s.yingle.com/w/jj/658722.html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http://s.yingle.com/w/jj/658721.html
国家法律对教师的待遇问题有何规定 http://s.yingle.com/w/jj/658720.html
消费贷买房都有哪些风险呢
http://s.yingle.com/w/jj/658719.html
善意持票人在日内瓦票据法系享有的权 http://s.yingle.com/w/jj/658718.html
海上保险委付制度的含义
http://s.yingle.com/w/jj/658717.html
P2P网络监管细则主要内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jj/658716.html
财政票据种类 http://s.yingle.com/w/jj/65871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什么是多式联运合同
http://s.yingle.com/w/jj/658714.html
什么情形适合提前还贷
http://s.yingle.com/w/jj/658713.html
对商业银行远期信用证业务的监管 http://s.yingle.com/w/jj/658712.html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关系
http://s.yingle.com/w/jj/658711.html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jj/658710.html
外币单位七天通知存款
http://s.yingle.com/w/jj/658709.html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效力
http://s.yingle.com/w/jj/658708.html
法院被执行人能到银行贷款吗
http://s.yingle.com/w/jj/658707.html
信用卡取现还款 http://s.yingle.com/w/jj/658706.html 票据权
利的取
得
行
使
和
保
全
http://s.yingle.com/w/jj/658705.html
提前还贷划算吗,哪些人不适合提前还贷 http://s.yingle.com/w/jj/65870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央行票据的调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 http://s.yingle.com/w/jj/658703.html
浮动抵押的起源 http://s.yingle.com/w/jj/658702.html 复核现金付款凭证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http://s.yingle.com/w/jj/658701.html
张某与某银行贷款合同书范本2018最新纠纷案件 http://s.yingle.com/w/jj/658700.html
什么是倾销 http://s.yingle.com/w/jj/658699.html 代客理财亏损
没有合同
如何理赔
http://s.yingle.com/w/jj/658698.html
信用卡套现公司成骗子帮凶追究责任有难度 http://s.yingle.com/w/jj/658697.html
最高额质权 http://s.yingle.com/w/jj/658696.html 贷方可以因借方隐瞒经营危险要求提前还贷吗 http://s.yingle.com/w/jj/658695.html
财政部称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旨在管理流动性和通胀预期 http://s.yingle.com/w/jj/658694.html
公示催告流程适用的范围
http://s.yingle.com/w/jj/658693.html
什么是特许权融资 http://s.yingle.com/w/jj/658692.html 监督管理的职责 http://s.yingle.com/w/jj/65869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jj/658690.html
提前还贷违约金一般如何收取
http://s.yingle.com/w/jj/658689.html
银行卡被盗刷,银行该不该担责
http://s.yingle.com/w/jj/658688.html
怎样提前还贷更划算呢
http://s.yingle.com/w/jj/658687.html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6篇
关键词:新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特点分析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即新准则第二章的“计税基础”和第三章的“暂时性差异”,这也是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要点。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将计税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赋予了真实内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因其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其所反映的纳税影响也与当前和今后的现金流量相关,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为有用,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亦更具有实际意义。
从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来看,诸如短期借款、应付款项等一般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偿还并不影响当期损益和所得税的计算,因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可能与其计税基础产生差异的因素主要源自计提费用所形成的非现实负债,如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入账的预计负债、对外提供担保预提的或有负债等。按税法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成本、费用或损失虽已计入当期损益,但在实际发生(支付)时方准予税前抵扣。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看,新准则体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观”,与以收入费用为重心的旧准则“利润表观”截然不同。相比较,新准则不仅要求确认和计量计税差异对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的影响,而且还要求确认和计量其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影响,其会计处理相对要复杂得多。
二、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一)所得税会计方法不同
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旧制度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这里的债务法为损益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而新准则明确废止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差,因而损益表债务法是从损益表出发的,据以核算的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要依据税法和税率的变更进行调整,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这种方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收益*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税率变动对以前递延税款的调整数,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帐面金额与税基之差,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所以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计算公式表示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不同
企业如果发生经营亏损,一般情况下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以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
三、新准则下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2.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3.确定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4.确定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进行调整。
(二)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收账务处理的方法
在考虑暂时性差异的框架下,所得税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年账面利润总额为正数,且大于预算清缴时认定的所得税额的情祝下:
①当认定的所得税额大于会计核算中的所得税额时,应补提所得税。在差额较大时,还应调整已分配的应付利润、盈余公积等;在差额不大时,直接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会计分录为: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②已经分配的应付利润、盈余公积等,在差额较小时,直接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即: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当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依据账面利润总额加(减)应纳税所得额所计算的所得税额,如果大于原会计决算的利润总额时,应将账面已作利润分配的项目全部冲回,先以下年账面利润总额抵减认定的所得税额,不够抵减的差额记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借方,用以后年度税后利润或以前年度该账户的贷方余额抵补。
3.如果账面利润总额为负数,而税务部门认定的所得税额为正数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税务部门认定的该年度所得税额不能用以后年度的所得税前利润弥补,它与利润总额为负数时可在其以后的延续五年内税前利润逐年弥补有显著不同。应按认定的所得税额直接作分录: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不必先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再转入“本年利润”,这样结转后容易使人们形成可以后年度税前弥补的认识。由于纳税人上年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误差,从而导致应付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计算也相应有误差,也应相应调整。
(三)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以前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的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四、新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几点规范意见
为确保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和有效实施,笔者建议如下:
(一)企业应尽快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强化所得税会计观念,改进会计核算流程,设立专职所得税会计岗位,建立规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辅助备查账薄、工作底稿,以正确计量和全面反映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状况。
(二)加强新准则的实施监管,尽量减少新旧准则过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企业将资产减值、应提应摊费用损失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事项转移,借机操纵利润。
(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更加宽松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都将给企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而这必将影响各期所得税费用,对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等重要财务指标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在以后的会计准则实施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制订相关细则和补充规定,规范企业资产负债和所得税的会计确认、计量与相关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禹红丽.所得税资产确认与计量准则的国际比较[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2]王琪.所得税会计的简化核算[J].会计之友,2006,(2).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7篇
一、固定资产确认的差异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的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而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新企业所得税法和会计准则均未规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只要使用年限超过12个月的也是固定资产。取消了必须满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标准。
按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已出租的房屋、建筑物等, 应归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单独核算。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已出租的房屋、建筑物没有进行细化处理, 而是一律归入固定资产进行税务处理。
二、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的各项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 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新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按会计准则确定的入账价值, 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 即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1.外购固定资产。税法上是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是严格按历史成本处理的。而会计上引进了现值计量属性, 增加了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的处理。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税法上是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基础, 而会计准则上是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为基础。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税法上以租赁合同约定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即分别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 而会计上同时引入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 税法上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而会计上要先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再考虑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
5.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 税法只运用公允价值, 而会计则要先判断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再考虑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预计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属于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 企业应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如果现行预计与原先估计有差异应当进行调整。
新税法规定, 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并且详细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分别为:房屋、建筑物为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从事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企业, 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前发生的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还进一步规定, 对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和常年处在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法, 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 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但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年限的60%。
另外, 对于计提折旧的范围上新税法和新准则也存在着差异, 新企业所得税法列示了七种固定资产不得将计算的折旧在所得税前扣除:
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3.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4.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5.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6.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7.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但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可见会计上规定计提折旧的范围大于税法允许扣除的范围, 税法只允许扣除未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筑物的折旧, 而会计上可以对所有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四、固定资产减值的差异分析
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第8篇
假设母公司当期将成本为8亿元的产品以10亿元的价格销售给全资子公司, 而子公司尚未对外出售该产品。本期母公司、子公司对外销售均实现利润1亿元, 子公司尚未向母公司分配利润, 母、子公司均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 母、子公司均无纳税调整事项, 则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所得税和净利润列报结果比较如下 (单位:亿元) :
这样合并的税前利润恰当反映了整个集团的经营成果, 但所得税和净利润的合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显然,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公司间内部交易的抵销考虑了这些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税前利润的影响, 而未考虑这些内部交易对所得税的影响, 从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税前利润能够恰当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仍然是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简单合计, 也就是说, 合并所得税费用仍然包括了公司间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因此, 合并的所得税费用与合并的税前利润仍然不配比, 合并财务报表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 有必要对公司间内部交易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抵销, 即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公司间交易的抵销处理作了规定, 但抵销的仅是公司间交易的税前影响, 而未涉及这些业务对所得税间接影响的抵销, 其结果是:在合并财务报表上, 所得税项目直接以母、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该项目金额的合计数列示, 而利润总额项目则是以剔除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后的金额列示, 这必然使合并财务报表的所得税项目与利润总额不相匹配, 从而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获利能力的错误判断。为避免出现这种结果, 就必须对公司间交易所得税间接影响采用适当方法进行抵销。
2012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修订) (征求意见稿) 》对合并所得税进行规定:“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二、合并所得税的具体会计处理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由于需要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进行合并抵销处理, 由此可能导致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为了使合并财务报表全面反映所得税相关的影响, 特别是当期所负担的所得税费用的情况, 应当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在计算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差异的基础上,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 内部应收账款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随着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 也必须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抵销予以抵销。通过对其进行合并抵销处理后,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内部应收账款已不存在, 由内部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也不能存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对持有该集团内部应收账款的企业因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要进行抵销处理。
例1:甲公司为A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中有1 700万元为应收A公司账款, 该账款账面余额为1 800万元, 甲公司当年对其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A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有应付甲公司账款1 800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其合并抵销处理如下:
1. 将内部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相互抵销。
借:应付账款18 000 000
贷:应收账款18 000 000
2. 将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予以抵销。
借:应收账款1 0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1 000 000
3. 将甲公司对其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导致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予以抵销。
本例中, 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 对应收A公司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 由此导致应收A公司账款的账面价值调整为1 700万元, 而该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仍为1 800万元, 应收A公司账款的账面价值1 7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 800万元之间的差额100万元, 则形成当年暂时性差异。对此, 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 应当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 (10025%) 。甲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 一方面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25万元, 另一方面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25万元。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随着内部应收账款及其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应收账款已不存在, 由甲公司在其个别报表中因应收A公司账款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也不存在, 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要予以抵销。所以其抵销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 000
(二) 内部交易存货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
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应当将纳入合并范围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 其中包括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对于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 从持有该存货的企业来说, 假定不考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其取得成本就是该资产的账面价值, 这其中包括销售企业因该销售所实现的损益, 这一取得成本也就是计税基础。由于所得税是以独立的法人实体为对象计征的, 这一计税基础也是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存货的计税基础。此时,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一致的, 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也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 随着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价值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合并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存货价值是以原来内部销售企业该商品的销售成本列示的, 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由此导致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存货价值与持有该存货的企业计税基础不一致, 存在着暂时性差异。这一暂时性差异的金额就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来说, 对于这一暂时性差异, 则必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2:甲公司持有A公司80%的股权, 系A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2011年利润表列示的营业收入中有5 000万元, 系当年向A公司销售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 该产品销售成本为3 500万元。A公司在2011年将该批内部购进商品的60%实现对外销售, 其销售收入为3 750万元, 销售成本为3 000万元, 并列示于其利润表中;该批商品的另外40%则形成A公司期末存货, 即期末存货为2 000万元, 列示于A公司2011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其合并抵销处理如下:
1. 将内部销售收入与内部销售成本及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其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收入50 000 000
贷:营业成本44 000 000
2. 确认因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的存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
本例中, 从A公司来说, 其持有该存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2 000万元;从甲集团公司角度来说, 通过上述合并抵销处理, 合并资产负债表该存货的价值为1 400万元;由于甲公司和A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这一存货的计税基础应从A公司的角度考虑, 即其计税基础为2 000万元。因该内部交易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的暂时性差异为600万元 (2 000-1 400) , 实际上就是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为此,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应当对该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0万元 (60025%) 。合并时的抵销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 500 000
贷:所得税费用1 500 000
3.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相关所得税会计的合并抵销处理。
对于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该内部交易对个别财务报表的影响予以抵销, 其中包括将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对于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 从持有该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 假定不考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其取得成本就是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其中包括销售企业因该销售所实现的损益, 这一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一致的, 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也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随着内部交易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该固定资产价值不包含这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 也就是说是以原销售企业该商品的销售成本列示的, 因而导致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固定资产价值与持有该固定资产的企业计税基础不一致, 存在着暂时性差异。这一暂时性差异的金额就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所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从合并财务报表来说, 对于这一暂时性差异,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3:A公司和B公司均为甲公司控制下的子公司。A公司于2011年1月1日, 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B公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A公司销售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为1 680万元, 销售成本为1 200万元。A公司在2011年度利润表中列示该销售收入1 680万元, 销售成本1 200万元。B公司以1 680万元的价格作为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入账。B公司购买的该固定资产用于公司的销售业务, 当月投入使用, 其折旧年限为4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B公司对固定资产确定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与税法规定一致。为简化合并处理, 假定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交易当年按12个月计提折旧。B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该固定资产, 其原价为1 680万元、累计折旧42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 260万元。A、B公司和甲公司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会计处理如下:
1.将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及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营业收入16 800 000
贷:营业成本12 000 000
固定资产原价4 800 000
2.将当年计提的折旧和累计折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1 200 000
贷:销售费用1 200 000
3.确认因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从B公司角度来看, 因该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同, 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在B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不涉及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问题。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 200 (企业集团取得该资产的成本) -300 (按取得资产成本计算确定的折旧额) =900 (万元)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B公司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1 260万元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暂时性差异=900-1 260=-360 (万元)
关于计税基础, 企业所得税是以单个企业的纳税所得为对象计算征收的。某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从使用该资产的企业来考虑的。从某一企业来说, 资产的取得成本就是其计税基础。由于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属于B公司拥有并使用, B公司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也就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计税基础, 个别财务报表确定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合并财务报表确定的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相同的。
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就是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产生的。本例中该固定资产原价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480万元, 同时由于该固定资产使用而当年计提的折旧额420万元中也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20万元, 这120万元随着固定资产折旧而结转为已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20万元, 因此该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中当年实现抵销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360万元。这360万元也就是因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中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因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应当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90万元 (36025%) 。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合并抵销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900 000
贷:所得税费用900 000
三、结论
浅议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 第9篇
所得税会计准则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3年美国颁布《所得税法》,确立了以经营收益作为计税基础的原则,但税法上的“收益”与会计上的“收益”通常不一致,因此会计学界都在为如何协调两者的不一致产生分歧,其讨论的焦点都是如何协调和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对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口径与时间上的不一致所导致的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和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导致的暂时性差异。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39个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要求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企业执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18号一所得税》是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的会计核算准则。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由原来的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二种方法中任选一种改为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新的债务法与以往的收益表债务法有着极大的不同。
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一种方法。
194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中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了第23号公告(ARB23),这是第一个建议对实际发生的应付所得税进行分摊的权威性会计公告,并首次明确了所得税的费用性质,提出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概念。1953年发布的会计研究公告第43号(ARBs43)和1958年发布的第44号(ARBs44)则正式将所得税分摊作为财务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采用“当期计列法”(即应付税款法)作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59年。
应付税款法的账务处理是:
在此方法下,某一特定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相等。其计算方法是: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此方法只反映时间性差异对当期纳税的影响,而不通过递延方式反映时间性差异对未来会计期间的影响,也无需在未来期间转回纳税影响。此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其利润表所得税费用与收入不配比,资产负债表也未能客观反映企业资产与负债的真实情况。
我国在1994年发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2000年12月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但由于它的局限性,已被我国新准则所淘汰。
二、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影响额的一种方法。递延法本质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在此法下,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时期所适用的税率计算确认,而不是用现行税率计算所得。因此,其所得税费用与收入在税率发生变化时仍不能配比,同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也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
1967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1号意见书,取消了以往的“当期计列法”(即应付税款法),改用“全面分摊法”,要求采用递延所得税法来核算所得税,目的是将所得税费用和当年相关的收入相配比。在全面分摊法下,不论递延所得税是否由于相应环境发生变化能否转回,所有时间性差异对未来的纳税影响额都将被确认为递延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
纳税影响会计法账务处理:
可以看出,“应交税费一所得税”这个科目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果是一样的,原因是这个科目反映了企业与国家应交与欠缴税款的关系,不会因为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即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也一样。
在不存在永久性差异的情况下,“所得税”科目基本上就是税前会计利润X税率,又由于对于永久性差异,税法和会计处理一致,所以“所得税”科目基本上可以体现收益和费用相配比的原则。而“递延税款”这个科目是专门用来核算时间性差异的,由于时间性差异本身具有可转回性,所以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它是由时间性差异X税率形成的,最终是由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引起的,也即由损益类科目形成的。
197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第12号公告《所得税会计》,要求纳税主体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处理所得税会计。我国在旧制度中也允许采用递延法。但由于递延法的局限性,现已被IASC、FASB和我国新准则所淘汰。
三、利润表债务法
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影响额的一种方法。它与递延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当所得税税率变更时,需要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余额。这种进步能够保证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现行税率计算的结果,从而使所得税费用与收入在税率发生变化时保持配比关系。
1959年,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发布的第6号意见书(APB Opinions No.6)中明确表示,企业只能在“递延法”与“债务法”之间选择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1989年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D33),建议采用利润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我国在旧制度中也允许采用利润表债务法。
此法与递延法一样,以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为中心,以利润表为基础,侧重时间性差异,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记入递延税款。在核算时,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利润适用所得税税率±税率变动对以前递延税款的调整数),然后根据当期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轧出本期的递延税款。可见,利润表债务法本质仍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其注重利润表的当期所得税费用,而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为倒轧数。因此,在利润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
由于利润表债务法过于注重利润表的当期所得税费用与收入的配比,而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只是倒轧数,仍旧无法使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余额代表收款权利或付款义务,不能真正意义上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真实反映主体的资产和负债。因此,利润表债务法现已被IASC、FASB和我国新准则所淘汰。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98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建议采用资产负债法来对当年和以前年度由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核算。1987年12月颁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96号《所得税的会计处理》(1992年被FAS 109取代)中率先提出了暂时性差异(Temporary Differences)的概念,用以取代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第11号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APB Opinion No.11)中使用的时间性差异(Timing Differences)。1991年6月,委员会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保留了96号公告中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和报告所得税的规定。
1994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D49),该征求意见稿基本上采纳了美国109号公告所提出的处理方法,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996年10月国际会计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其所采用的方法和原则与再次发布的ED49提出的要求基本一致,用暂时性差异这一概念取代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会计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2006年颁布的,2007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公司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CAS18)也规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与利润表债务法相似,在所得税税率变更时,也需要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但它们的理论基础与核算对象却大不相同。利润表债务法以收入费用观为理论起点,以利润表为基础,注重收入费用配比,侧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观为理论起点,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注重资产负债的真实反映,侧重暂时性差异。在此法下,按预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其纳税影响数并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使资产负债表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能真实地反映其预计转回时的金额,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例如存货10万元,本期提1万元跌价准备,从损益类项目看差异是1万元;从资产项目看:账面价值9万一计税基础10万,差异仍为1万。这样只考虑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是不够的,不能完整的体现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便是我们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也无法克服这个缺陷,只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核算时,首先计算资产负债表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然后倒轧出利润表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观为基本理念,注重资产、负债的真实与客观。只有在这种方法下,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方代表其真实的收款权利或付款义务。
浅议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具体运用 第10篇
1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原理
1.1 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
税基是计税基础的简称。它是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指计税时归属于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 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税利润时能够抵扣应税经济利益的金额。如果这些经济利益不需纳税, 那么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 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抵扣的金额。
1.2 分析计算暂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 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 还包括其他暂时性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兼并、重组、资产评估核算业务的增加, 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在损益表债务法下, 由于其他暂时性差异不是时间性差异, 所以反映不出该差异的未来所得税影响金额, 只能作为永久性差异, 直接记入当期损益。暂时性差异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税基之间的差额, 包括应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体来说, 如果税基小于账面金额, 产生应税暂时性差异;反之, 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3 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企业一方面应当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未来期间应交的所得税金额,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另外一方面, 应将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时未抵扣亏损和前期转入的尚可抵减的税款抵扣等, 导致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某一会计期间适用的税率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当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1.4 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出发, 通过倒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本期发生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其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2 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具体运用
2.1 账户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规定, 企业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时, 应设置如下账户:
(1)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账户:核算企业应交和未交所得税;
(2) “所得税费用”账户:核算企业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
(3) “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核算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及转回;
(4) “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核算企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及转回。
2.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其基本程序为: (1) 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 (2) 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 (3) 确定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 (4) 确定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 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 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 不论发生或是转回期间, 如果税率变动, 均应进行调整。
例:2006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500000元的设备, 预计使用期限为5年, 无残值。会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法允许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会计利润总额为2000000元, 适用所得税税率2007年为33%, 2008年及以后为25%,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分三步进行会计处理 (见表1) :
步骤一, 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 即设备折旧;
步骤二, 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及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
步骤三, 确定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
2.3 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五年弥补。旧制度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3 运用所得税会计所需注意的问题
3.1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谨慎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如果发生了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就会出现“递延税款”借方数额, 被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表示预缴的所得税费用, 待以后期间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项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以后转回时是通过抵减应交所得税的金额来实现的, 从而能够减少以后时期的应纳税金额。但以后转回时需要具备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 对由于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依靠职业判断来衡量, 这种职业判断须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预期未来的所得税利益将会实现, 如果在暂时性差异的转销期间内, 企业没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供抵扣, 则意味着不能转销这项所得税资产, 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虚增资产, 少记了费用。所以企业应当以可能获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认。
3.2 递延所得税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为了体现稳健性原则, 企业可以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而不能实现的税收收益。企业应定期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有证据表明, 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即预计未来的所得税利益不能实现的, 应将预计不能实现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反映当前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实现情况, 同时确认本期所得税费用。如果以后已确认损失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得以恢复, 应在原先已确认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这样, 能够大大降低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过于乐观而使所得税会计信息给报表使用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关于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4) .
[2]王辉, 许家林.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 (Ⅲ) [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6 (03) .
[3]胡晓东.关于所得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5 (03) .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合并; 特殊纳税处理; 分析
企业合并的政策支持源自于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在《意見》中,对于市场促进作用的重视以及对各项税费政策的优惠则充分体现了政府鼓励企业合并的新兴和诚意。尤其是2009年《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十问题的通知》和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发布,以及其中关于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会计和所得税处理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彻底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会计和所得税问题,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所得税处理相关规定
会计上所说的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包括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划分成两大基木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方按被合并方账而价值确认取得的资产与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与负债;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其合并对价账而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
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来说,比较常见的合并方法则为购买法。所谓购买法,即是指购入方以公平的价格将有效资产和负债以及非现金形式的其他资产之和合并之后从被合并方整体购入的方式。而对所谓公平价格的评判标准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业界多趋向于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即在于合并方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反之,计入当期损益。
二、案例分析
以甲公司为例,假设普通股票面值1元,该公司将股票按每股7元,向另一公司(下文中成为乙公司)的原股东(下文中成为丙公司)增发普通股,最终以2 000万股,将乙公司合并。在合并期间,股票的发行为200万元。丙公司对乙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成本为6 000万元。乙公司财产、负债、计税基础和公允价值具体如下:货币资金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存货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500万元;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3500万元;其他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000万元,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3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4000万元;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2000万元。
特殊纳税处理是一种选择性纳税处理方法,只要企业合并时,满足特殊纳税处理条件,企业可以采用此种处理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一般的纳税处理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在处理时,必须保证前后一致的处理方法。
三、同一控制下吸收合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根据CAS 20,在同一控制的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在此,笔者觉得存在误区,严格上讲,实际上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更应该与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以甲、乙公司为例,两家均是同一跨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今年5月,甲公司通过1000万元银行存款、一项专利权(公允价格为1200万元),合并乙公司。同时,乙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200万元亏损。现在假设两家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国家的国债利率为6%,那么乙公司的具体价值如下:货币资金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500万元;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短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500万元。
四、总结
企业合并的政策支持源自于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在《意见》中,对于市场促进作用的重视以及对各项税费政策的优惠则充分体现了政府鼓励企业合并的新兴和诚意。尤其是2009年《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十问题的通知》和2010年《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发布,以及其中关于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会计和所得税处理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彻底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会计和所得税问题,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对不同控制程度下的合并方和被合并方之间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式进行分析,进而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3.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应用指南(第一版).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5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第一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03):32.
[4]马鑫.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146.
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处理 第12篇
一、所得税会计的本质
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捐,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企业的角度看, 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并根据财务会计准则计算的、企业当期所创造的收益所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就目前情况看, 所得税作为企业的一项费用的观点基本得到了会计界和有关法规制定机构的认同, 并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惯例。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 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处理理论和方法, 其目的在于协调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之间的关系, 并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揭示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
(一) 国际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
所得税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诞生于西方的会计学领域, 其研究较为成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1979年7月发布了第12号公告《所得税会计》, 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198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课题组, 专门研究修改第12号公告;1989年1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 (E33) , 提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1994年10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 (E49) , 确定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账务处理;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12所得税》。
(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演变
我国早期实行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法的原则, 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的确认上不存在差异。1994年财政部下发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标志着会计核算与税法开始适度分离;2001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分离原则继续发展。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 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 这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 即都对国家税收没有影响, 差别在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项目不同。2006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看出在我国, 所得税会计经历了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三个阶段。
1. 应付税款法。
即在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 以相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这实际上是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的体现, 是企业为了避免复杂的纳税调整, 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 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应交税费= (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 税率
2. 纳税影响会计法。
是将本期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 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 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 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纳税影响会计法有两种具体的核算形式:递延法和债务法。在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时, 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处理过程相同。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 采用递延法核算, 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 但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 应按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 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 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 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而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将该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得税费用。其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步计算应交所得税;第二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第三步倒挤出所得税费用。
可以看出其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思路与应付税款法下是一致的, 关键就是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的基础上, 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 所得税费用的金额是倒挤出来的。
三、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差异的产生及处理
(一) 所得税会计差异的产生
由于会计和税法对收益和应税所得计算的目的不同, 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法不同, 同一企业在同一期间的经营成果, 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往往存在差额, 即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额。所得税会计差异可以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两类。
(二) 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 由于会计准则、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标准不同, 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影响其他会计报告期, 也不会在其他期间得到弥补。目前对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采用应付税款法, 具体处理如下:
应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
本期应交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
会计分录为:
例如:某企业2008年末会计利润100万元, 经注册会计师审核, 发现有以下项目需要调整:企业列支业务招待费50万, 该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为5000万;当年已列入营业外支出的税务罚款7万元;当年计入损益的研究开发费为40万元, 所得税税率为25%。该企业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计算如下:
应税所得额=100+ (50-50005‰+7-4050%) =112万元
本期应交所得税=11225%=28万元
本期所得税费用=28万元
会计分录:
经过上述处理后, 会计利润被调整为符合税法要求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简单、便于操作。
(三) 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 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形成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会计准则将重心放在了对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规范上。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该差异在以后年度转回时才交纳税款, 在权责发生制下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处理差异时, 会计分录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该差异在其产生当年多交税款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当以后年度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时, 表现为所得税支付额减少而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处理差异时, 会计分录为:
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公允价小于其税基时:
例如:甲公司2007年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关资料见下表 (单位:万元) , 除所列项目外, 其他资产、负债项目不存在会计和税收的差异所得税税率为25%。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0025%=100 (万元)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4025%=35 (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35-100=-65 (万元)
应交所得税=100025%=250 (万元)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50-65=185 (万元)
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 注重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四、结论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开始实施, 新准则中有关所得税核算的一个重大变化, 就是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够更加全面的核算所得税差异, 更加真实的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为决策提供更加相关的有用信息。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一规定, 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 同时, 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够更加全面的核算所得税差异, 更加真实的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为决策提供更加相关的有用信息。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暂时性差异
参考文献
[1]解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核算的变化[J].会计之友, 2008 (11) :64-65
[2]李颖.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J].时代经贸, 2008 (10) :53
[3]安仲文.纳税会计实务操作[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4]高春燕.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的企业所得税核算问题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10) :56-57
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