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压气层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高压气层范文(精选8篇)

高压气层 第1篇

1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性降低的原因

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是利用压力势差及其相关知识为基本科学原理的。高压气层气体钻井的过程中,高压产气层打开之后,地层中产生的高压气体会在压力差的推动下以极快的速度冲入井眼中。由于高压气体的快速冲击,在井眼中会形成一个压降漏斗,即井眼中心的压强最大,而在井壁周围会形成一个低压范围区,在压力势差的作用下,作用在井壁上的应力会在高压气体流入井眼中的时候急剧增加。此外,高压产气层孔道的弯曲设计,会使得高压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径向应力作用于井壁表面岩石,井壁表面岩石在径向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向井眼移动的趋势,高压气体对井壁岩石的支持作用会大大降低,井壁的稳定性也会随之降低。综上所述,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中产生的高压气体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对作用于井壁岩石上的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井壁的稳定性[1]。

2影响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性的因素

2.1高压产气层孔隙压力的变化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中产生的高压气体在气体钻井打开之后,高压气体流动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势差,在压力势差的作用之下,井壁周围孔隙的压力会急剧减小。对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中地层孔隙压力分部的探测一般利用多孔介质线性单相渗流基本方程解决。气体钻井将高压气层打开之后,井壁岩石孔隙中的压力与井筒中的压力保持相等,而井壁岩石孔隙中的压力会随着与井壁表面距离的逐渐增加而增加,一直增加至与原始地层压力相等,则井壁孔隙的压力不在随着井壁表面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井壁岩石所承受的应力会随着高压气层孔隙压力的变化而变化,产气层井壁稳定性也会随着井壁岩石所受应力的变化而变化。据相关试验计算表明,井壁的稳定性与井壁的稳定性值呈反比例关系,即井壁稳定性值越小,井壁的稳定性越好,井壁的稳定性值越大,井壁的稳定性越差。而高压气层孔隙压力的变化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十分明显。高压产气层的孔隙压力分布与地层不产气的原始孔隙压力分部相比较,产生高压气层之后,井壁周围的孔隙压力会明显降低,井壁岩石所承受的应力值会急剧增大,井壁稳定性值降低,即高压气层的产生会使得井壁孔隙压力降低,进而使高压产气层井壁的稳定性增加[2]。

2.2高压气体流动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高压气层气体钻井的高压气体产生过程中除了会影响井壁孔隙的压力之外,高压气体的流动会产生径向应力作用于井壁的岩石表面,而产生的该径向应力会使得井壁表面的岩石产生向井眼移动的趋势,若该径向应力达到一定的数值,则会使井壁表面的岩石与井壁表面脱离,进而引起井壁坍塌。径向应力对井壁表面岩石的作用力主要是高压气体流动产生的压差引起的。根据相关的力学公式可以看出高压气体流动对井壁表面岩石的径向作用力与井壁孔隙中的梯度压力变化情况有关。即高压气体在未打开之前,地层孔隙的压力保持初始状态,井壁中没有高压气体的流动,井壁表面岩石不受径向作用力的影响。高压气层打开之后,高压气体会快速进入地层,井壁表面岩石随之受到径向压力的作用。且在高压气层产生的瞬间,井壁表面岩石受到的径向应力作用最大,而随着与井壁表面距离的增加,岩石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逐渐减小。随着高压气层打开时间的逐渐延长,井壁表面岩石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也会随之减小。高压气层打开的瞬间,井壁表面岩石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最大,此时井壁的稳定性最差。随着高压气体产生时间的逐渐推移及随着与井壁表面距离的逐渐增加,井壁岩石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逐渐减小,对井壁的稳定性影响也越小[3、4]。

3结语

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钻井技术,但由于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影响井壁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井壁的稳定性受到的影响很大,因此,积极探究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技术中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应用十分必要。

摘要: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与传统的钻井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其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钻井方式,但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会对井壁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中井壁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探究,以帮助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技术得以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厚彬,孟英峰,万尚贤等.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性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0,30(11):59-62.

[2]曾桂元,王存新,李皋等.川西地区气体钻水平井井壁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J].钻采工艺,2012,35(2):28-31.

[3]孟英峰,吴苏江,陈星元等.邛崃1井氮气钻井事故分析(Ⅱ)——事故过程的还原及教训[J].天然气工业,2015,35(10):135-144.

高压气层 第2篇

关键词:高压旋喷桩;碎石褥垫层;淤泥质软基;地基加固;地基承载力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106-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7.05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一些临海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发展,围海造陆,积极利用临近港口优势,在新建陆区内建设基础设施,其中的道路工程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道路工程跨越建筑物常使用预制梁或者现浇梁方式构建,这种建设方法具有整体性能好、结构刚度大等优点,采用高压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结合,进一步提升现浇梁支架地基的承载力。

1 工程概况

以广东省某市区开发项目工程为例,分析高压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在淤泥质软基加固中的应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条新建成的道路会从一座新建的箱涵顶面横跨过,而且这个箱涵的总长度是50m,中间部位有一道沉降缝,与箱涵北段有24m的距离,箱涵内净空尺寸是3×3.2m。工程箱涵结构完成之后,可以通过观测沉降得出:箱涵北段有较大沉降,结合有关勘察单位提供地质资料可以知道:这个部位箱涵基底是8~10m的厚淤泥层,其承载力较小,而且处理原地基时就只换填了大约3m厚的片石,涵箱顶部到道路施工完成面还有厚覆土1.5m及道路结构层都尚未施工。而且如果考虑箱涵通水使用及涵顶完成后通车等荷载作用,可以得出箱涵非常有可能产生更大的不均匀沉降一直到其结构破坏。为确保箱涵使用及其上部结构安全,一定要使用加固处理措施对其箱涵北段箱底地基。

2 施工方案

该工程淤泥软基加固使用了旋喷桩加固地基与碎石褥垫层均布荷载,以此提升淤泥质地基的复合承载力,大体施工技术方案如下:推进旋喷桩进入相对持力层,将土体挤密,水泥硬化过程中会吸收土体中的水分,从而改良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处理桩头前应将地表平整压实好,平整压实需要通过碎石褥垫层实现。再将混凝土垫层浇筑其上,并将钢塑格栅安装在碎石层内,更好地增强垫层的整体性,防止其出现整体性弯裂,上部荷载应均匀布置,保证桩体能够与桩间土一同受荷,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地基的绝对沉降或者差异沉降,提升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使其更符合标准要求。

3 高压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施工技术在淤泥质软基加固中的应用

3.1 制定施工技术流程

地基加固工程建设,首先要确定、制定出施工技术流程,详细技术流程如下:参数确定→场地的清理平整→上部结构物位置桩位放样的测放→高压旋喷桩施工→铺筑碎石褥垫层→平整压实→浇筑混凝土垫层。

3.2 具体操作要点及方法

3.2.1 确定参数。参数确定主要有如下内容:旋喷桩深度需要穿过表层的淤泥软弱层,然后进入下部比较硬土持力层要大于1m,将此确定为桩的深度;高压旋喷桩应按照等边三角形布置,布置好之后是梅花型,旋喷桩间距离为1.8m,提前测量放样结构物的尺寸在有结构物承载的区域内,依据上部结构物荷载对分布桩位进行局部调整;因为地基自身具有较低的承载力,因此可以选用自重较轻、且能够步履移动的成桩设备;设置旋喷桩直径为600mm,其喷射提升速度在15~25cm/min之间,并使桩顶标高以下的1m中的慢速喷浆控制在10cm/s之内,设置20MPa的注浆压力,浆液按照水灰比为1∶1比例进行配置,浆液搅拌制作使用po32.5硅酸盐水泥、自来水等进行拌制;高压旋喷桩应在顶上凿50m,碎石0.6~53mm,厚度设置在20~30mm,并将钢塑格栅铺设在中间;现浇桥梁等进行施工时,应在上部铺设15cm的C20砼,排水坡采取横向双向1.5%设置;计算单桩承载力:计算高压旋喷单桩竖向的承载力的特征值应该采取相应的公式,并取其中比较小的数值,高压旋喷单桩竖向的承载力特征值公式:,然后再计算置换率,

置换率计算公式为:m=,最后将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出来:,综合上述这些计

算得出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是103.30kPa,满足了现浇箱梁支架地基需要的地基承载力。

3.2.2 旋喷桩布置。桩间距离依据上部结构物分布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对荷载集中的部位间距应加密,放大荷载较小部位。将桩位放样与成桩偏差控制在10cm以内。

3.2.3 高压旋喷桩的作用。高压旋喷桩的作用主要是对注浆压力、喷射提升速度及浆液质量进行控制,确认桩深度已经进入相对持力层以下之后,对那些地质不均匀地方可以对其适当地补勘探明,保证工艺具有经济性,而且最好将深度控制在16m以内。成桩之后要检测单桩承载力与桩身的完整性。

3.2.4 高压旋喷桩成桩后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成桩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展场地的二次平整清理,二次平整清理应该使用推挖设备进行处理,确保桩身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再使用压路机将其压实。

3.2.5 碎石褥垫层的铺筑。碎石褥垫层铺筑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进行施工准备,主要是准备材料及主要机具:选取天然级配砂石或者是人工级配砂石,最好使用质地比较坚硬的中、粗砂或者是其他工业废粒料,也可以选用细砂在缺少中、粗砂及砾石,再掺入一定数量碎石或卵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颗粒级配应良好,砂石材料中不能含有草根、树叶等有机杂物或垃圾,级配砂石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其含泥量最好小于3%,碎石与卵石最大粒径不能超出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且最好不要大于50mm。机具主要有木夯、蛙式或者柴油打夯机、压路机及喷水用胶管、钢尺等。然后是选取符合作业条件的施工场地,做好这些后,正式进行碎石褥垫层的铺筑,主要操作过程与工艺如下:第一步:检查砂石质量,对其实施技术鉴定,若检查为人工级配砂石,应将其拌合均匀,使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第二步:分层铺筑砂石,每层砂石铺筑厚度通常情况下是15~20cm,最好不要超过30cm,使用样桩控制分层的厚度,根据不同条件,使用夯实或者是压实方法,然后进行大面积砂石垫层,垫层铺筑厚度应达到35cm,并使用6~10t压路机进行碾压。砂与砂石地基面最好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果标高不同,应将基土面挖成踏步或者是斜坡形,注意夯实搭搓处,按照先深后浅顺序开展施工。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分布均匀,如果有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时,应挖出这处砂子或石子,然后将其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中;第三步:洒水,这项工作在级配砂石夯实碾压前进行,分析当地干湿程度及气候条件,适当洒水确保砂石具有最佳的含水量,通常是8%~12%;第四步:夯实或碾压,依据现场试验确定夯实或碾压的遍数,使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使其落距保持在400~500mm之间,应一夯压半夯,连接下去,进行全面夯实,通常不少于3遍,然后使用压路机反复碾压,并且碾压不少于4遍,轮距搭接不少于50cm,使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对边缘及转角处进行补夯密实;第五步:找平与验收,找平要分层实施,然后进行夯实压密,设置纯砂检查点,取样使用200cm3环刀,将干砂质量密度测定出来,测定下层密实度合格后,再进行上层施工,测量贯入度使用贯入仪及钢筋等,如果其小于试验所确定贯入度即为合格,完成最后一层压夯之后,其表面应拉线找平,符合设计规定标高。

4 应用效果分析

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在淤泥质软基加固中应用具有较好效果,主要表现为:通过两种组合工艺的结合,满足了现浇梁变形要求;这种施工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安全风险也较小;后续投入也大大减小。

5 结语

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结合技术适用于那些临海抽填造陆的地区,这些地区充分了利用了当地海洋资源,经过围海造陆及抽填造陆等途径,开辟了更多城市建设用地,然后在这些地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的道路工程是基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道路工程实施时常常使用现浇梁方式,道路地基承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结合技术实现。本文就具体工程概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制定出施工技术方案,接着开展实际施工操作,最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这种联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高占勇.浅谈旋喷桩与碎石褥垫层结合技术在淤泥质软基加固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3,(12).

[2] 周宝箭.搅拌桩在龙岗大道淤泥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

[3] 尹海明.CFG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区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

[4] 许甲奎.碎石注浆桩在高等级公路修复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高压气层 第3篇

核电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日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重视。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就开始了核反应堆的研究。国家规划在2020年前新增32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也就是将当前装机容量的870万千瓦提高到4000万千瓦左右。目前我国已有的11座核电站均采用了压水堆型,存放核燃料压力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长期运行,因此要求反应堆压力壳堆焊层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堆焊层抗静水腐蚀性能要求在3000~5000小时左右, 腐蚀率≤10mg/dm2·月, 以及在含硼水中无应力腐蚀现象。核电的高压容器壳体通常由低合金锻钢16MnD5卷制而成,压力壳内壁均采用大面积双层带极堆焊工艺。其壳体焊缝根据形状可分为纵焊缝和环焊缝。

一般核电高压容器壳体焊缝为达到所需要求,均需经如下加工工序进行处理: (1) 罐体内外纵、环焊缝焊筋磨削。 (2) 罐体内外纵、环焊缝焊根清除。 (3) 罐体内部堆焊层平整磨削。 (4) 各种封头内表面堆焊层磨削及对焊边坡口磨削。由于容器工作条件比较苛刻,除了承受高压之外,还常常伴有交变载荷或冲击载荷,有时还伴有高温和介质腐蚀作用。因此对于它的焊缝堆焊层的磨削有着特殊的要求。

砂带磨削作为一种具有磨削、研磨、抛光多种作用的复合加工工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首先,它的磨粒有着比砂轮磨粒更强的切削能力,所以磨削效率非常高,而且它的磨削温度低,工件表面也不易出现烧伤,微观金相组织变化及裂纹等现象。其次,砂带磨削设备简单,磨削系统振动小且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从更换调整砂带到被加工工件的装夹,一切都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省工省时,且易于控制,非常安全,噪音和粉尘小,环境效益好。

正是由于核电高压容器堆焊层材料及其工艺上的特殊磨削要求和砂带磨削具有的这些优于其它磨削、特别是手工磨削的优点,才使得砂带磨削成为应用于核电高压容器壳体的堆焊层打磨和表面抛光的第一选择,我国在此技术领域尚属空白,一直以外国进口设备和手工打磨为主。既严重制约了核电高压重型容器的制造,又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核电高压重型容器制造技术

2.1 砂带磨削技术

就砂带磨削技术而言,目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砂带磨削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如电解复合砂带磨削,超声砂带磨削以及电镀金刚石金属砂带磨削等,使得砂带磨削技术不断向高效、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充分显示了砂带磨削在未来制造业中的强大生命力。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从事砂带磨削技术研究、开发的研究机构和砂带磨床制造厂家(或集团)数量很多且实力雄厚,其成果和产品代表了当今世界砂带磨削技术的最高水平。如在美国,仅3M等几大著名砂带集团就开发了数万余种不同规格的砂带,平均每4台磨床中就有一台砂带磨床,3M公司还专门成立了CAM中心为使用砂带磨削技术提供咨询服务。法国圣戈班公司收购了美国三大砂带集团之一的诺顿(NORTON)公司后, 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砂带生产商之一。在把重载纸作为砂带基材的研究方面,法国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砂带磨床也朝着小型化、强力、高效、大功率宽砂带磨床方向发展, 如美国生产的砂带磨床最大宽度达5.0m, 最大功率达200kW。我国在应用砂带磨削方面时间虽早,但发展缓慢,70年代末期直到现在才是我国砂带磨削真正发展的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郑州磨料磨具与磨削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在砂带磨削工艺,特种材料加工等方面有所建树,迅速发展高效砂带磨削工艺。纵观砂带磨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需奋起直追。

2.2 核电高压容器堆焊层磨削技术

在核电高压容器堆焊层磨削方面,由于受着自身材料、工艺和质量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的影响,使得核电高压容器焊缝磨削成为磨削界的一个较难攻克的课题。

国外对此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一些成就。瑞士和德国在这方面更是做了较多开创性的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瑞士的FARROS BLATTER是世界知名的核电高压容器磨锉机生产厂商,它们生产的核电高压容器磨锉机SM300型产品的砂带磨削的切除率最高能达到800g/min, 最大加工直径能达到10000mm,可负载250kg, 堆焊层磨削的表面粗糙度最小可达到1.6μm, 堆焊层磨削的最大尺寸(宽×余高)达到150×15mm, 占据了市场上60%的份额。德国的DEUMA公司推出的RBS7-900型核电高压容器强力砂带磨头,材料切除率可达600g/min, 最大加工直径能达到8000mm, 被加工表面粗糙度最小可达到1.8μm,堆焊层磨平效率1.7m2/min。

而目前国内由于技术人员知识及相关研究的匮乏,以及观念陈旧,资金投入困难等原因,在此领域还属空白,国产的核电高压容器堆焊层磨削仍然以从外国进口设备和手工打磨为主,前者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此领域的技术问题,又大量浪费了国家的外汇资源,且事关国家能源发展的重大装备依旧由国外进行垄断。后者为了达到所需标准要求,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加工,效率极低,且污染严重。

3 核电高压容器堆焊及焊接工艺

核电高压容器的堆焊层一般都用因科镍690合金和20Cr-10Ni不锈刚两种材料进行堆焊,堆焊两层,即过渡层和耐蚀层,厚度约为5~6mm。为使堆焊层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塑韧性,按RCC-M中SA3634规定堆焊层铁素体含量应控制在5%~12%之间。在选择堆焊用焊接材料及焊接参数时,必须严格控制熔敷金属中的铁素体含量,过量的δ铁素体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σ相造成脆化,因此在带极堆焊时,除熔深外,还应特别注意相邻焊道之间的搭接量,带极堆焊的搭接量一般应控制在8~10 mm的范围内。按工艺流程又可以分为:管板镍基合金堆焊,管板和下封头的焊接和上、下筒体的最终焊接三个阶段。

砂带磨削是一种高效、经济和适用性强的加工技术,并被称为“万能磨削”和“冷态磨削”。虽然砂带磨削技术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成功的应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 特别是在高效强力砂带磨削方面还比较薄弱核电高压容器壳体砂带磨削所涉及的磨削技术是一个基础性研究课题,它需要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和相关分析,研究得出各种磨削条件对砂带磨削性能的影响。正确地选择磨削条件和调整工艺参数将会提高容器壳体堆焊层的磨削质量和效率,更能降低成本。

结束语

本文研究国内外砂带磨削技术及核电容器堆焊层磨削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成果,对高效强力砂带磨削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下一步的打算是:理论分析砂带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加工机理、磨损机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砂带磨削过程的特征和提高难加工材料砂带磨削性能的方法及途径;完成对高压容器壳体堆焊层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材料切除率和磨削力研究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找出砂带磨削高压容器壳体堆焊层材料的切除率和磨削力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材料切除率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砂带磨削材料表面质量和砂带磨损的基础实验,分析不同种类磨料和磨削不同材料后的砂带和磨削表面的微观形貌,探讨不同磨削条件下的砂带磨粒磨损规律及特征。

参考文献

[1]吴祖乾, 顾永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主焊缝和不锈钢堆焊层特殊性能研究.材料工程.2000, 5:31-32

高压气层 第4篇

关键词:高压单芯电缆,金属层,接地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电力系统飞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用电负荷日益增加, 而土地越稀珍贵, 电缆线路越来越多, 越来越长, 电缆截面越来越大, 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电缆与架空线不同, 它埋于地下, 运维困难, 正确使用电缆, 是降低投资、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条件, 而正确的金属层接地方式是保证电缆安全运行的关键。

高压中, 三芯电缆难以满足容量、热稳定、弯曲半径和运输要求, 故高压常采用单芯电缆。单芯电缆的线芯与金属层的关系, 可看作单匝变压器, 当单芯电缆线芯通过电流时, 会有磁力线交链金属层, 使两端出现感应电压, 其大小与电缆长度和流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 电缆很长时, 其感应电压可大到危机人身安全的程度。

1 感应电压计算

交流系统中单芯电缆线路一回或两回的各相按通常配置排列情况下, 在电缆金属层上任一点费直接接地出的正常感应电势值可按下式计算:ES=LESO

式中:ES感应电势 (V) ;L电缆金属层的电气通路上任一部位与其直接接地处的距离 (km) ;ESO单位长度的正常感应电势 (V/km) 。

ESO随着电流、电缆排列方式、电缆间距基电缆金属层平均半径的不同而不同, 计算公式也有区别, 具体计算可按《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

2 单芯电缆金属层的接地方式

2.1 单点直接接地方式

2.1.1 一端金属层直接接地

电缆线路较短, 金属层的感应电压不超50V时, 采取一端直接接地, 一端保护接地, 其他部位对地绝缘未构成回路, 可减少及消除环流, 有利于提高电缆的载流量及运行安全。此种接地方式, 电缆与架空连接时, 直接接地一般装设在架空端, 保护器装设在另一端, 可降低金属层上的冲击过电压。当雷击或操作过电压波沿线芯流动时, 金属层不接地端会出现很高的冲击电压;在系统发生短路时, 导体中有很大的电流, 护层不接地端会出现很高的感应电压, 危及护层绝缘, 可能导致多点接地, 形成环流。因此在电缆线路单相接地时, 在电缆的未接地端, 应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2.1.2 金属层中点接地, 两端保护接地

电缆线路较长, 金属层的感应电压不超过100V时。此时可在电缆线路的中点将电缆的金属层进行单点互连接地, 电缆的两端保护接地。此种接地方式, 采用电缆直通接头,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若电缆长度、运输及敷设能满足要求时, 在施工中可选用单根电缆敷设安装, 在电缆中点部位仅破开电缆的外护层, 直接在金属层上安装接地装置, 安装后须做好外护层与金属层的防水处理工作。由于电缆未安装中间接头, 安装过程中未产生绝缘薄弱环节, 同时电缆线路本体无畸变电场, 有利于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及载流量, 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 有利于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及故障点, 有利于电缆安全运行。采用单点直接接地方式, 金属层不存在感应电流, 有利于提高电缆额定载流量。

2.2 两端金属层直接接地方式

出于经济安全考虑, 在一些电缆不长, 金属层的感应电压不超过100V, 传输容量有很大的裕度, 且金属层上的感应电压极小, 可采用金属层两端直接接地。金属层中的环流很小, 造成的损耗不显著, 对电缆载流量影响不大, 运行维护工作较少。当电缆中电流较大时, 金属层将会出现很大的环流, 其值可达线芯电流的5%~50%, 使金属护层发热, 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电能, 且降低了电缆的载流量, 并加速了电缆绝缘老化, 故单芯电缆不推荐两端直接接地方式。

2.3 金属层交叉互连接地方式

当电缆线路很长, 感应电压超过100V时, 电缆金属层可采用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交叉互连接地方式。交叉互连是将电缆线路分成三个等长小段 (偏差不宜超5%) , 在每小段之间安装绝缘接头, 金属层在绝缘接头处用同轴电缆引出经交叉互后, 通过电缆护层保护器接地, 两端金属层直接接地。单元与单元之间采用电缆直通接头, 金属层互连后直接接地。采用交叉互连接地方式可减少金属层感应电压及环流, 有利于提高电缆的输送容量。如三相电流对称, 则电缆末端金属层感应电压为零, 可直接将其接地, 而不会在金属层中出现环流。感应电压最高的地方出现在绝缘接头处, 因此应装设过电压保护器。如电缆无法采用三角形排列方式, 电缆金属层交叉互连, 宜将三相电缆连续换位处理, 则不对称排列电缆的金属层电压向量和为零, 且无环流。

2.4 金属层多种接地串联

金属层交叉互连方式虽效果很好, 但对中间接头位置要求比较严格, 各单元交叉互连箱中交叉互连型式须完全一致, 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电缆长度的增加, 电缆接头也随之增加, 增加了投资、故障点和运维工作量, 因此设计中应尽量在满足电缆设计规范的情况下减少电缆接头。我们可采取多种接地方式串联方式, 如直接接地与保护接地交叉设置、交叉互联与单点直接接地方式串联等。

3 结论

采用不同接地方式的共同目的是限制电缆金属层的感应电压, 确保巡视检修人员的安全。通过对高压单芯电缆金属层接地方式的分析, 在电缆工程设计施工中, 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可选择不同的金属层接地方式及设计安装。

1) 电缆金属层不宜采用两端直接接地方式;2) 电缆金属层感应电压不超过50V时, 应选用一端直接接地, 一端保护接地方式;3) 电缆金属层感应电压大于50V但不超过100V时, 首选中点直接接地、两端保护接地方式;4) 电缆金属层感应电压大于100V时, 应选择交叉互连接地方式。每个单元三段尽可能的等长, 以减少金属层中的环流;5) 多重接地方式可根据情况串联;6) 尽量减少电缆接头数量。

参考文献

[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 .

高压致密储层改造思路及工艺技术 第5篇

关键词:致密储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

玉门油田的白垩系k1g0 和k1g1 储层具有岩性致密, 孔隙度和渗透性低的特征, 虽有一定的裂缝发育, 但压力系数高, 常规的压裂施工时由于压力高, 施工规模有限, 不容易产生主裂缝, 致使加砂困难, 改造效果差, 措施有效期短, 达不到预期的改造目的, 此前多以酸化解堵为主。为实现该类储层的大型压裂施工改造, 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以往单一的改造工艺不能产生有效的主裂缝一是储层本身致密, 难以压开, 二是由于压裂设备能力所限, 不能进一步提高施工压力和排量, 三是压裂液在天然裂缝中的滤失降低了压裂液的利用率分散了本就不高的施工能量。针对以上三点有针对性的引入滑溜水压裂液, 在结合小型酸化加大型压裂的复合改造工艺技术的同时在前置液中充分考虑降滤失措施, 利用更高压力等级和作业能力的压裂设备设施实现储层大规模压裂改造的突破。

1 致密储层改造技术方案

致密储层的压裂改造首先要着眼于压开储层, 其次是要形成主缝。致密储层普遍具有施工压力高的特点, 由于套管的抗内压强度的限制, 该类储层一般不能采用低磨阻的套管压裂工艺, 因此只能在压裂工艺技术和压裂压裂管柱方面想办法, 同时寻求压裂设备的支持。

1.1 压裂管柱技术

压裂施工管柱在施工中会产生摩阻, 在施工压力一定的情况小摩阻越大, 作用于地层的压力就越小, 地层就越不容易被压开, 不能达到改造储层的目的。为此压裂管柱的优化对能否达到储层改造的目的至关重要。因此压裂管柱在井身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大通径低摩阻设计, 根据不同井深结构和压力等级目前具备了两套成熟的大通径压裂管柱方案。

方案一:φ114mm套管+φ89mm油管+Y221 封隔器+φ89mm油管组合

方案二:φ89mm油管+Y221封隔器+φ89mm油管组合

1.2 压裂施工工艺

在降低压裂管柱摩阻的同时还要从工艺角度想办法压开地层并实现主缝的形成与延伸, 实现支撑剂的泵注与压后支撑, 我们有以下几点技术措施:

(1) 采用复合改造工艺技术, 在主压裂施工前进行一次小型酸化先挤入一定数量的酸液以解除近井地带污染降低应力集中, 以便随后的大型压裂施工能压开储层。

(2) 利用滑溜水低摩阻、穿透性强和易传递能量的特征, 在泵注胍胶压裂液前泵注适量滑溜水压裂液, 使储层充分吸液达到饱和疲劳而形成裂缝, 裂缝形成后采用泵注粉砂或粉陶段塞的措施封堵微细裂缝, 降低压裂液的滤失, 延伸主裂缝, 减少多缝干扰, 提高压裂液利用率。

(3) 主压裂施工采用低摩阻、耐高温的、携砂性好的加重胍胶压裂液体系, 降低井筒摩阻和裂缝内的摩阻, 同时提高静液柱的压力, 以降低地面施工压力。即使前期泵注了滑溜水压裂液仍要泵注大量胍胶前置液, 以确保顺利加砂。

(4) 支撑剂以高强度小粒径支撑剂为主, 压裂施工中为防止砂堵, 采用低砂比、多段塞、多粒径组合加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3 设备支持

(1) 使用高压力等级的施工设备和设施, 采用2500 型压裂车组并安装140MPa压力等级压裂泵头、管线、各种高压附件和压裂井口, 在设备压力安全范围内尽可能采用大排量施工。

(2) 提高设备的功率储备, 压裂车组水马力富余量至少达到50%以上, 做好长时间连续施工准备。

2 现场应用

青2-40井是玉门油田青西作业区一口开发试验井, 位于酒泉盆地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 井深4520.00m, 施工井段:4273~4323m, 层位:k1g0, 有效储层厚度:26m。该井岩性致密, 基质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裂缝发育程度一般, 有一定的储渗能力但物性较差。为实现该井的压裂施工改造, 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施工准备。

2.1 施工前的准备

(1) 优选低摩阻加重压裂液体系, 配置了加重胍胶压裂液1300m3, 前置酸液50m3, 滑溜水压裂液400m3;

(2) 准备70/140 目粉陶、40/70 目陶粒45m3, 组合处理近井筒摩阻及多裂缝干扰;

(3) 下入41/2"+31/2"组合大通径压裂管柱以降低施工摩阻, 提高施工排量, 管柱底部采用耐大压差封隔器, 安装140MPa压力等级压裂井口, 确保施工安全;

(4) 采用2500 型压裂车组及其配套高压管汇、管线、弯头、旋塞的附件进行压裂施工, 2000 型压裂车打平衡套压, 确保设备压力等级完全满足施工要求。

2.2 现场压裂施工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 该井于2015 年10 月进行正式压裂施工, 地面管线试压130MPa合格后挤入前置酸液56m3, 后分别用滑溜水和胍胶压裂液进行压裂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主压裂泵注程序, 两次测试压裂共入井滑溜水和加重胍胶压裂液142m3。主压裂施工入井液量1358m3, 其中滑溜水压裂液312m3, 施工排量6.7~8.2 m3/min, 施工压力87.6~117.6MPa, 平衡套压保持在40~49MPa, 入井支撑剂44.1 m3, 砂比4.4~14.1%。停泵压力86.7MPa, 测压降15分钟, 压降至73.5Mpa。该井施工曲线如下

3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3.1 青2-40井高压致密储层压裂改造的成功, 首次在玉门油田实现了白垩系下沟组k1g0和k1g1储层的压裂工艺改造, 破除了困扰油田很久的k1g0和k1g1储层不能进行压裂改造的魔咒, 消除了制约油田发展的一项瓶颈。

3.2 小型酸化加大型压裂施工的复合改造工艺技术适用于玉门的高压致密储层的改造, 可实现压开地层, 达到储层改造的目的。前置酸能有效降消除近井地带的污染和应力集中, 降低施工难度。

3.3 滑溜水压裂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但是由于滑溜水本身粘度低、滤失大、携砂性差的特点, 不能满足全部施工, 因此只能用于前置液, 可携带低浓度粉陶用于打磨炮眼和近井地带以降低磨阻, 不能大规模携砂, 主压裂施工仍需大量泵注冻胶压裂液以便形成和延伸主缝。

3.4 高压致密储层的压裂施工不要追求加砂的连续与较高的砂浓度, 应在施工安全进行的前提下采用段塞式加砂、脉冲加砂以及低砂比加砂的方式进行, 利用地层的剪切滑移与支撑剂的共同作用来支撑裂缝。

高压气层 第6篇

但在国内该项技术研究仍属起步阶段, 对其驱油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 因此, 本文通过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针对试验区块开展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研究。

1 主要研究方法

针对低渗油藏复杂的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 主要通过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开展研究。室内实验主要开展了氮气-原油PVT实验, 以确定试验区块原油氮气溶胀能力;燃烧斧静态低温氧化实验, 以了解试验区块原油耗氧特征, 并提供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试验区块原油热重 (TG) 实验, 测试油样的低温-高温氧化转化规律, 提供高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填砂管注空气驱替实验, 研究注气速度、地层倾角等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通过物模实验测得必要的氧化动力学参数后,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进一步深化研究。

2 驱油机理研究

高压注空气技术是将压缩空气连续注入含油地层, 在离井眼不远处的地层中, 原油应达到燃烧状态, 发生氧化反应, 形成高温氧化区, 并向前推进, 处在高温氧化区前沿的原油受到反应热的作用被蒸馏出孔隙空间, 降低了原油粘度, 产生促使原油膨胀的驱动效应;随着高温氧化区向前推进, 一小部分原油 (5-10%wt) 作为燃料被燃烧掉 (通常是原油中的重质组份) , 注入空气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掉, 氧化反应所生成的CO2和CO以及由N2和蒸发的轻烃组分等组成了烟道气, 最终形成烟道气驱[1]。高压注空气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传质, 传热, 多组分的相态变化, 并伴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 同时原油组分也发生变化, 综合了提高或保持油藏压力、烟道气驱、热力驱以及重力稳定驱替等多种驱油机理。对不同的油藏, 各种驱替机理的作用是不同的[2]。

通过试验区块原油-氮气PVT实验得出, 在原始地层温度和压力 (33.4MPa) 下, N2在地层油中的溶解度为14.22%mol, 膨胀系数仅为1.022。N2和空气的溶胀能力有限, 对采收率的贡献不大。由于氧化反应产生CO2量仅为10%左右, 虽然其溶胀能力较强, 但分压小, 对采收率的贡献值也不大。因此, 主要驱油机理也就是目前存在争议的两个, 即低温氧化耗氧, 烟道气驱;高温氧化生热, 热力驱油。

在许多情况下, 氧化是处于高温氧化和低温氧化之间, 是无法控制的, 主要看哪种反应占主导。通过反应釜低温氧化实验与TG实验测得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如下:

带入氧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出试验区块油样氧化反应模型, 所采用的反应模型能够体现:在低温下 (<150℃) 低温氧化起主导作用, 使反应区温度不断升高, 引起高温氧化, 使高温氧化的反应速率迅速增大 (>250℃) 。在油藏内LTO和HTO可能同时存在。

稠油火烧油层特征为单靠气驱原油很难流动, 提高驱油效率较低 (4-5%) , 必须或主要依靠“火驱-高温”能量驱油, 火线可以到达油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以看出, 轻质油藏注空气不同于稠油油藏, 原油很容易被气驱动, 气驱前缘优先形成第一原油聚集带, 热力前缘形成第二聚集带。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注气方式下采收率, 可以看出, 高温氧化热力驱油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在较高的注气量下才有所呈现, 贡献值也相对较小。

卡尔加里大学气驱物理模拟实验[3]表明热效应提高驱油效率贡献只占总体的30%左右;据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8刊《低渗透油藏注空气开发驱油机理》文章, 主要驱油机理中氮气驱油对采收率的贡献值为69.0%;反应热贡献值为26.7%;CO2贡献值为4.3%[4]。

填砂管驱替实验表明, 与水平驱替 (0°倾角) 相比, 高倾角下驱替效率明显提高;低速率注气容易稳定气体前缘, 降低粘性指进和气窜, 可提高驱替效率;活油相比死油驱油效率较高。既采用低注入速率的重力稳定驱替, 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通过上述对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分析, 初步认为这种厚层块状低渗油藏更适合于顶部注气的低温氧化重力稳定驱替。

3 结论

(1) 数模结果表明, 轻质油藏注空气不同于稠油油藏, 原油很容易被气驱动, 气驱前缘优先形成第一原油聚集带, 热力前缘形成第二聚集带;

(2) 高温氧化热力驱油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在较高的注气量下才有所呈现, 且贡献值也相对较小;

(3) 对于厚层块状低渗油藏采用低注入速率的重力稳定驱替, 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 针对试验区块, 通过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开展深入研究。轻质油藏注空气不同于稠油油藏, 氧化反应区滞后于气驱前缘, 高温氧化热力驱油对采收率的贡献相对较小, 且这部分贡献要在较高的注气量下才有所呈现, 而较大注气速度容易造成气窜, 使反应区难以稳定。初步的驱替实验表明, 采用低注入速率的重力稳定驱替, 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因此, 这种厚层块状低渗油藏更适合于顶部注气的低温氧化重力稳定驱替。

关键词:厚层块状,低渗油藏,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

参考文献

[1]顾永华, 何顺利, 田冷, 等.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2 (5) :82~84

[2]刘瑶, 刘易非, 陈艳, 等.轻油注空气静态低温氧化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 2010, 17 (3) :96~98

[3]A.R.Montes, D.Gutierrez, R.G.Moore, S.A.Mehta, M.G.Ursenbach.Is High-Pressure Air Iniection Simply a Flue-Gas Flood?.JPT.2010, 49 (2) , 57~63

高压气层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09~2012-09在我院诊断为左门脉高压症的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9~72岁, 中位年龄53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256层螺旋CT层螺旋CT行腹部两期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肾下极水平, 扫描前患者禁食8~12h, 增强扫描时经前臂静脉高压注射碘离子造影剂, 剂量为80~100mL, 注射速率2.5~3mL/s。采用自动团注追踪技术。

1.3 图像后处理

首先在原始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上观察原发病变情况, 继而应用3D血管重建技术 (VR、MIP) 观察脾静脉改变情况及相应继发改变。

1.4 观测指标

同时由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 着重观察原发病变情况;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情况:脾静脉有无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侧支形成情况及部位;着重观察脾静脉是否存在狭窄、闭塞、受压、受侵等改变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

2 结果

2.1 原发病变表现

19例胰腺癌表现为胰头或胰体尾部肿块, 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相对低强化区, 局部密度较低, 轮廓模糊, 胰管可见扩张, 同时可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等其它征象;急性胰腺炎6例, 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 胰腺实质密度减低且不均, 胰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可见液体密度影, 胰周及肾周筋膜增厚;3例胰尾及胰周假性囊肿形成, 呈囊状低密度, 内呈水样密度;胰胰假乳头瘤2例, 均位于胰头区, 呈囊实性改变, 实性部分可见不均强化。

2.2 脾静脉及侧枝血管的改变情况

于门静脉期通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观察可见:脾静脉受侵显示不清者6例;脾静脉受压变形者9例;脾动脉受侵累及者3例;发生脾梗死者2例;脾静脉孤立性阻塞 (ISVO) 共23例 (其中管腔完全闭塞者19例, 重度狭窄者4例) , 周围侧支静脉形成的例数为:胃短静脉GSV 15例、胃左静脉GLV 11例、胃结肠干GCT 9例、胃网膜静脉GEV 14例、结肠右上静脉RSCV 4例、食管静脉EV 2例;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 (NISVO) 共7例, 周围侧支静脉形成的例数为:GSV 6例、GLV 5例、GCT 4例、GEV 5例、RSCV 2例、EV 1例。见表1。

3 讨论

门静脉 (PV) 解剖学上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 (SV) 汇合而成。脾静脉是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且与同名动脉伴行, 故属门静脉循环内小循环, 即脾-胃血流区, 约占门静脉血流量的20%;相对应的是肠系膜血流区。临床上, 当腹膜后占位性病变或胰腺本身肿块导致脾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时, 脾-胃血流区压力相应增高, 绝大多数脾脏血液通过两条侧支循环通路回流到门静脉:即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门静脉通路及胃网膜左、右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通路。脾静脉阻塞时脾脏大量的血液将通过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或胃网膜左右静脉回流至门静脉, 从而造成脾胃血流区高压, 而门脉压力仍正常, 故而称为左门脉高压症[2,3]。

本组病例资料发现孤立性脾静脉阻塞 (ISVO) 23例, 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 (NISVO) 7例, 继发形成的侧支静脉主要为:胃短静脉、胃左静脉、胃结肠干、胃网膜静脉、结肠右上静脉、食管静脉, 其中以胃短静脉及胃网膜静脉所占比例为多。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病例中尚发现同时伴有门静脉阻塞者2例, 伴肠系膜上静脉狭窄阻塞者5例, 伴有门静脉阻塞的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的特征性CT表现包括孤立性脾静脉阻塞的表现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引起左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发病变通常以胰腺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多见, 尚发现部分重症胰腺炎亦见引起同样类似改变。本组资料原发病变中:胰腺癌19例;急性胰腺炎6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胰胰假乳头瘤2例。因胰腺癌引起者主要为脾静脉受侵所致脾静脉狭窄闭塞, 其它病变则多为受压所致。与传统的由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相比, 左门静脉高压症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可治愈性, 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对其发病机制及CT影像表现的认识, 从而提高其诊断率, 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以往研究发现, 肝硬化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侧支循环以CV、EV等静脉开放多见, 尚可见如脾肾静脉、脐周静脉及腹膜后静脉等侧支形成[4], 这一点是有别于左门静脉高压症的, 本组30例资料中均未见上述侧支通路开放。

通过CTA技术尚可为胰腺癌外科术前评估提供详实的影像资料, 对胰腺癌外科切除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同时对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亦有指导作用。通常, 有症状的左门静脉高压症首选单纯性腺切除术, 但对于无症状的左门静脉高压症是否采取预防性的脾切除术存在较大争议[5,6]。评估的指标之一就是曲张静脉是否存在潜在破裂出血的危险。

传统的血管病变检查通常以DSA为金标准, 近些年来,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 其快速的扫描速度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使应用CT检查血管病变成为可能。256层极速螺旋CT更是国内外最为先进的影像设备之一, 其扫描速度更快, 图像质量更加清晰, 后处理功能更为强大, 是目前血管检查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应用PHILIPS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左门脉高压症患者脾静脉及其侧支循环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及CT影像诊断为左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腹部增强扫描影像资料, 所得资料于门静脉期行门静脉系统CT血管重建 (MIP和VR) , 着重观察:原发病变表现、脾静脉受压、受侵表现、有无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及侧支循环建立。结果:30例资料的原发病变及脾静脉改变情况均清晰观察, 脾静脉表现为各种受压、受侵、狭窄、闭塞等改变, 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亦显示清晰。结论:左门脉高压症患者的CT影像改变复杂、表现多样, 临床应用价值广泛, 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其改变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256层螺旋CT,左门脉高压症,脾静脉,后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宋彬, 徐隽, 闵鹏秋.胰腺的血管系统[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2, 8 (4) :217-222

[2]严志汉, 周翔平, 宋彬, 等.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的螺旋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 19 (7) :427-429

[3]殷小平, 李彩英, 冯平勇, 等.多层螺旋CT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 24:265-268

[4]Bonenkamp JJ, Hermans J, Sasako M, et al.Extended lymphynode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Dutch Gastric Cancer Group[J].NEngl J Med, 1999, 340 (12) :98

[5]Heider T R, Azeem S, Galanko JA, 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pancreatitis induced splenic vein thrombosis[J].Ann Surg, 2004, 239:876-882

高压气层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10月~2009年12月,采用Nemoto型单筒高压注射器装置增强扫描185例患者,其中男109例,女76例;年龄38~76岁;肝脏138例,肾脏21例,胰腺6例,盆腔4例,头部9例,心脏7例。

1.2 方法

1.2.1 各种用物准备:200 ml或100 ml高压注射器、套管针、“U”型吸药管、延长管、5 ml注射器、1 ml注射器,非离子型低渗透压对比剂(优维显300)100 ml、250 ml生理盐水1瓶,25%葡萄糖20 ml 1盒,及各种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间羟胺、地塞米松)等。

1.2.2 患者的准备:首先询问患者有无药物、食物(海产品)及其他过敏史,如果没有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用1 ml泛影葡胺静脉注射,观察20 min后,无过敏反应,开始做增强扫描准备。同时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对于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衰弱、高龄体弱、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禁止做CT增强扫描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CT增强扫描,在对比剂使用前,服用二甲双胍药物的需要停药。在对比剂使用过程中,对于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尽量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检查前,一定要控制心率在70次/min以下,并训练呼吸。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了解增强扫描的目的和意义,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CT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通过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血流情况,观察病变组织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诊断。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解释,我院使用的是非离子对比剂,通常情况下是相当安全的,但是对比剂含碘的成分及理化特征,仍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如有恶心、呕吐、皮疹和眼皮水肿等,一般无需处理或对症处理即可恢复,极少数患者将发生严重的类过敏反应,如重度喉头水肿、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增强扫描前,一定要求患者或其家属充分了解CT增强扫描的目的和意义,并嘱患者或家属在CT检查申请单上签字,并且需要医生在CT申请单上下好静脉输注的医嘱并签字,护士在过敏试验一栏签字,并注明过敏试验(-)和时间。帮助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积极地配合检查,以获得最佳的图像,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2.3 将200 ml高压注射器针筒安装在高压注射器装置上,使针管活栓与注射头推杆牢固安装,注射器头部竖直向上90°,排除针筒内空气,“U”型吸药管安装在高压注射器头部快速吸入造影剂(优维显300)80~98 ml。

1.2.4 用“U”型吸药管直接插入生理盐水中,吸入20~30 ml生理盐水后拔掉吸药管,按住前进微调键,排除针筒内气体,把延长管牢固地连接在头部,在用微调键排除针筒及延长管内的气体,使延长管内充满生理盐水,用双手握紧高压注射器的头尾部,缓慢旋转180°,使高压注射器的头部垂直向下,由于造影剂的密度大于生理盐水的密度,而且两种液体互不相溶,这样形成了高压注射器的头端是造影剂,尾部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注入将静脉中的造影剂冲洗干净,减少伪影,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1.2.5 设定CH-1(第一相)注射参数见表1。

每个部位的流量减去20 ml生理盐水,其余是造影剂的剂量

确保各种参数准确无误后,用20G的套管针经肘前静脉刺入后,用手按压住套管针的针尖部,以免静脉血外流,用吸有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套管针,抽有回血后推入2~3 m生理盐水确认套管针确实刺入静脉后取下5 ml注射器,将延长管牢固连接在套管针上并用输液贴固定,最后用微调键缓慢注入少量造影剂后更进一步确定套管针在血管内,医护人员迅速离开扫描室,准备进行增强扫描。护士和操作员分别按高压注射器Start键与此层螺旋CT扫描Start键同步进行,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发现患者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自诉恶心、胸闷气短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进行抢救,对症治疗,终止增强扫描,以免发生对比剂过敏反应。患者增强扫描后要观察15~30 min,方可离开CT科。并嘱患者增强扫描后大量饮水,可稀释肾脏内对比剂的浓度,增加肾的血流量,防止肾血管的收缩,减少对比剂在肾脏的停留时间,加快尿液排泄,以减少对比剂对肾脏的损害,避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1.3 使用高压注射器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3.1 未设定好参数就进行操作:如准备注入造影剂50 ml,而设定流量的参数为100 ml,则高压注射器不执行操作。所以注入多少毫升造影剂就应设定相应的流量参数。

1.3.2 延长管与高压注射器头部及延长管与套管针连接不牢固、不紧密,导致造影剂外漏,未能达到血管造影的目的。故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拧紧连接处,确保造影剂注入血管内。

1.3.3 套管针未在血管内,造影剂外渗于皮下致使血管未造影。所以一定要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以确保穿刺成功。

2 结果

185例增强扫描均较成功地获得了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避免了医护人员接触射线。

3 结论

随着螺旋CT的广泛应用和三维处理软件的不断发展[6],人们对对比剂的输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确保获得高质量、高清晰的CT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方法:对185例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满足了多层螺旋CT对造影剂输注的更高要求,使CT的成像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16层螺旋CT,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2]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8.

[3]林丽娟,袁小梅,何虹,等.心理护理对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1-12.

[4]尚玉真,王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配合[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6):732-734.

[5]许金梅,吴小凤,王士英,等.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35-1636.

高压气层范文

高压气层范文(精选8篇)高压气层 第1篇1高压气层气体钻井井壁稳定性降低的原因高压气层气体钻井是利用压力势差及其相关知识为基本科学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