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精选6篇)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第1篇
古代宴席礼仪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中国宴会的礼仪,至迟在周代,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古代宴席礼仪
座次之礼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 》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文。下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边,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人的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 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千鱼由头端更易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待客宴饮,主人必须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如果老幼尊卑共席,讲究就更多了。比如同席的尊长未动筷子,你可一定别抢先,看到尊长将要吃饱,你不论吃饱与否,都不能再大嚼下去,等尊长一放下碗筷,你也要停止进食,注意也不能先放下筷子。
进食之礼
当代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继承了古代一些进食礼仪。现在的一些餐桌礼仪习惯,可以说都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饮食传统。在《礼记》这部书中,对进食之礼,有较为详细的陈述。试举几例如下
1、宴饮开始,饭菜端来时,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赫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2、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喧完毕后,客人 方可入席落座。
3、饭菜摆放好以后,主人要先从盘碗中拨出少许撰品,放在桌上,将少许酒洒在地上,以祭祀发明饮食的先人,表示不忘本。如果吃剩饭或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则不必行祭。
4、同别人一起进食,要注意谦让,不可吃得过饱。
5、一起吃饭时,不可用手抓吃。
6、要入口的饭,不可再放回食器中。
7、不可将饭传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8、吃饭时不可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饮食不满意。
9、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去啃,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准备的饭菜,以为只配给狗吃。
10、“ 唯食忘忧”,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以“面东为尊”或“左为上”为原则;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而且旧时宴会礼越是社会上层,越是苛细烦琐。随着历史的检验,有些礼俗被淘汰了,有些礼俗被更新了,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宴会仍有菜肴过多,礼节过繁,消费过高,时间过长等等弊病。现在提倡一般筵席“四菜一汤“,革除繁琐礼节,实行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筵席改革,这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礼仪要坚持平等原则,平等是现代礼仪的基础。因此现代家庭宴会,座次灵活安排,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对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菜肴造型正面朝向主宾。宴会前后主人对亲朋都要敬茶,热情招待,宾客辞行要向主人答谢。整个宴会活动,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使得与宴者始终心情宽舒,既享用丰盛的肴馔,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宴席位序讲究
左高右低
当两人一同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
中座为尊
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面门为上
倘若用餐时,有人面对正门而坐,有人背对正门而坐,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对正门者为上坐,以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观景为佳
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在其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此时应以观赏角度最佳处为上座。
临台为上
宴会厅内若有专用的讲台时,应该以靠讲台的餐桌为主桌,如果没有专用讲台,有时候以背邻主要画幅的那张餐桌为主桌。
各桌同向
如果是宴会场所,各桌子上的主宾位都要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以远为上
当桌子纵向排列时,以距离宴会厅正门的远近为准,距门越远,位次越高贵。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第2篇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二、交友称谓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古以来,我们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三、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四、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五、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六、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七、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达十五岁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而立:《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
不惑:《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因此以“不惑”代称40岁。
知命: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
耳顺: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是以80岁为“耋”。
八、先生、小姐、女士的来历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九、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十、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第3篇
现代礼仪教育时常被认为是“低效教育”, 不仅专门礼仪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而且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常常也渗透着礼仪教育, 但无礼的行为仍是高频率地出现。相对于教育的付出而言, 教育的效果却甚微。
古代礼仪教育, 虽然就教育内容而言, 包含着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 有着一些腐朽的、封建的东西。但是, 就其教育效果而言, 却是实实在在的高效教育。单从那些古时曾在中国游历过的外国人的描述中, 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美誉的获得中, 我们就可见一斑了。
现如今, 礼仪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行”分离, “说起来一套套, 做起来全忘了”。在礼仪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该向古人取经。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礼仪环境的建设, 以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以儒家文化的“礼”学为教育内容, 通过各类庄严的仪式和礼仪的实践, 使礼仪教育“知”“行”合一。
一、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建构家校结合的教育体系
礼仪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助。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学生家长愤而指责学校将其子女教得毫无修养, 而此家长言行举止间尽显粗俗。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会弱化学校教育的成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非常强调家庭礼仪教育, 他们认为礼仪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西汉刘向在《烈女传母仪》中写道:“古者妇人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 耳不听淫色, 夜则令瞽诵诗, 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德比过人矣。”古人认为胎教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这究竟有多少科学道理姑且不论, 但古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
新加坡和韩国对我国古代强调家庭礼仪教育这一观念的借鉴及其成果更能说明问题。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注重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家庭守则, 提倡以家庭为单位保持传统美德。与我国部分家庭纵容乃至赞赏下一代的失礼行为相反, 他们对于下一代的行为严格约束, 新加坡在家庭教育中时时强调要为他人着想, 教育小孩在玩耍时不得大声喧哗, 看电视也要注意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及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 使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另外, 他们也很重视社会礼仪环境的优化, 新加坡严禁一切色情暴力得书刊杂志出版, 强调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约束;韩国则时常在电视台播放以礼仪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
二、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立足儒家文化的教育内容
古代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儒家文化正是“礼”的文化, 儒家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是“礼家”。儒家治国安邦的观点是“为政以礼”, 对人民“齐之以礼”, 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把礼的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的自觉行为。孔子认为人“不学礼, 无以立。”在治国方面, 他也反复强调“为国以礼”、“以礼治国”。到了汉代, 汉武帝由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 儒家的礼治在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且与封建整体、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学说紧密结合起来,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过一段话, 很能反应儒家文化与古代礼仪的关系。他说:“儒家很成功的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理解并非仅限于上流社会, 贫苦的人民也颇讲求。”古代礼仪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因此, 现代礼仪教育不能单方面重视国际礼仪规则的传授, 更应基于我国国情, 强调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来选择教育内容,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儒家文化注重修身的精神, 又能在连续的传承的文化中获取礼仪知识。我们不能被古代礼仪传统中的腐朽之物蒙蔽, 而放弃其精华。较之西方的礼仪而言, 立足于儒家文化的古代礼仪的精华更能得到国人的心理认可, 更有助于礼仪知识的推广和礼仪行为的形成。
三、学习古代礼仪教育, 注重传统仪式的辅助作用
传统仪式不仅具有中国风味, 也可以使礼仪教育的成果得以巩固。2006年3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二女生杨静致信市长李宪生, 建议举办“楚服成人礼”, 得到李市长的重视。杨静对“成人礼”从日期、服饰、程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后人对于祖先创下的传统仪式的向往与肯定, 也唤起了许多人对这些传统仪式的注意。
成人仪式的缺位, 虽不是中国年代年轻人缺乏责任感的主要原因, 但至少使之少了一个受教育的机会, “啃老族”的大量涌现, 跟意大利的利玛窦来中国游历后向西方介绍的中国, “即使非常穷的人也要努力工作来供养父母直到送终”有了多大的差别;跟孔子所要求的:“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又有多大的距离。所以杨静的信得到李市长的重视, 迅速将信转至团市委。该建议与团市委召集专家研究的意见不谋而合。成人仪式的精髓, 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 所谓“弃尔幼志, 顺尔成德”, 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 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 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
参考文献
[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1.李元授.《交际礼仪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5.
[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2.郎劲松.《韩国传媒体制创新》[M].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19.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第4篇
称谓语
书信中以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一般都称为某公。
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阁下。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比如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请人家吃饭叫作“略具菲酌”。
提称语(爱慕语)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词语。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某某老师尊鉴”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查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师长:尊鉴、台鉴。
平辈:台鉴、大鉴、惠鉴。
晚辈:青鉴、青览、收览。
夫妇:俪鉴。
宗教:道鉴。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勋鉴:鉴,即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作赐。赐鉴,对上级、长辈用语。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官员多冠以钧字。钧鉴,对上级、长辈,比较庄重。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于平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收信人地位较高。道鉴,凡尊对方学问高深。台鉴、惠鉴同赐鉴,较轻。
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
启辞(书信开头语、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收到来信
顷接手教,敬悉一切。如晤。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奉诵钧谕,向往尤深。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捧读德音,喜出望外。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久疏通问,时在念中。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时间飞逝
白驹过隙,寒暑三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风东去,夏风南来。光阴荏苒,时序频迁。人间岁改,天上星回。时光流水,日月飞梭。寒暑易节,春秋换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物换星移,春秋三度。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辨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喧,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备感亲切。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蒙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诲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玉良言。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
据时叙别,是说与收信人多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平辈之间常用的叙别语有:暌违光霁,方逾信宿;不奉清谈,已历数朝;等等。
如果收信人是女性,话便要变个说法,用“不亲赘表,未经二宿”之类了。
如果是老师,则要说成“不坐春风,倏逾旬日”。
问候语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寒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喜闻……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音问久疏,抱歉良深。久未通函,甚歉。抱歉之情,莫可言表。久未请安,深以为歉。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书信中的礼貌用语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是古人推崇的礼貌原则,即“礼”就是在别人面前要谦卑,要尊敬别人。这和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利奇的礼貌原则有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下面举例说明这些礼节辞令。
自谦:谦虚是一种美德,常用的谦虚用语如下。“才疏学浅”,指学识甚浅。“自惭鸠拙”,鸠不善营巢,取他鸟之巢居之,泛指自惭没有创造力。“自维浅陋”,指自量浅薄。“以匡不逮”,指请人纠正自己的缺点。“依然故我”,意谓和从前的我一样,一点进步也没有。“望尘莫及”,自谦不及他人。“德薄能鲜”,自谦道德修养与办事能力都很不够。
致歉:有“于心有愧”“抱歉良深”“负荆请罪”“负疚于心”“深表歉意”“心颜无措”等。
谢绝: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汲深绠短,蚁衔蚊负,力薄难任”“鞭长莫及”“自顾不暇”“无能为力”“心长力短”等,表示委婉的拒绝。
致谢:谢人栽培帮助的敬词有:“再造之恩”,指受恩深重。“没齿不忘”,即终生不忘。“结草衔环”,谓生死均当报答。“云天高谊”,情谊似天般高。“铭心镂骨”,言受恩极重。“感愧交并”,即又感谢又惭愧。“赠我药石”,意思是赠给自己有益的话。“口福不浅”,指对方的食物太美,为自己的口福称幸。
谦词是用以称呼自己及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谦卑的词语。敬词则相反,是在交际中用以称呼对方及和对方有关的人和事(有时可指称第三者)的尊敬的词语。谦词、敬词在古代使用范围极广,有相当一部分谦词、敬词在当今的社交场合仍具有生命力。常用的称谓敬语,包括以下几类。
先字类: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1)先帝:称已死的皇帝。(2)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父亲。(3)先慈:称已经死去的母亲。(4)先贤:称已经死去的有才德的人。
台字类:表示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1)台驾:旧称对方。(2)台甫:就是用于问人的表字。(3)台鉴:就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4)台端:就是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贤字类:多用于对尊辈、平辈或晚辈的敬称。贤宰,称知县。贤家,称对方。贤弟,称对方或对方的弟弟。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契,是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贵字类:也是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贵姓、贵宾、贵国、高抬贵手、贵人多忘事、喜生贵子。另外,称对方的病为贵恙,问人年龄用贵庚。
高字类:敬称别人的亲属或事物。(1)高堂:指对方父母。(2)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3)高论:称别人的议论。(4)高见:称对方的见解。
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为高龄,而高寿则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足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大,只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尊姓大名”。再如,对方的文章称大作,对方的书信称大札。
华字类: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称对方的书信为华翰,对方的生日为华诞,对方的同姓为华宗,对方的房屋为华堂。
雅字类: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如称对方的指教为雅教;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为雅意;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叫雅正。
惠字类: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推究“惠”的本义是“恩惠”“好处”的意思,作敬词的出发点是对己而言。因此,称别人的光临为“惠顾”“惠临”,而称别人的赠送则说“惠赐”“惠赠”或“惠贶”,称别人写来的书信为“惠音”“惠函”“惠书”或“惠邮”,人家的指点则是“惠示”或“惠教”,意为别人的光临、赠送、书信、指点和保存自己赠送的礼品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再如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惠允、惠赠。
垂字类:用于他人(多为尊长或上级)对自己行动的敬辞。常用语有:垂爱、垂采、垂顾、垂护、垂教、垂询、垂怜、垂示、垂听、垂荫、垂宥、垂誉等。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的重视。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驾字类:敬称对方,如驾到、驾临、大驾。挡驾,是谢绝来客访问的意思,如:凡上门求情的他一概挡驾。
在称谓自己的亲属时应使用谦称。关于谦称和敬称的构成,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也就是如何称呼别人以及自己。例如对别人称谓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可冠以“家”字。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兄长为“家兄”。
“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寒舍”和“茅舍”,含有自谦成分。“舍小”就是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的谦称。如“舍弟”“舍妹”“舍侄”和“舍甥”等。
愚字类:用于自称,如愚兄、愚见、愚以为不可。
鄙字类:过去也用于自称,如鄙人、鄙意、鄙见。
敝字类:过去常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拙,谦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著、拙作、拙译、拙见。拙荆,旧时称自己的妻子。
结束语(结语)
结束语,即信文的结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容后叙。余容续陈。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拨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颂”“此致”等字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
对文人学士:道安、撰安、文安、吟安等,取其文以载道、著述日丰之意。
对编辑:编祺、编安。
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
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铎安等。“铎”是古代执政者传布政教法令时用的大铃,取其传道授业之意。
对医家用诊安、壶安等。“壶”即壶卢(就是葫芦),里面可盛药,故行医叫悬壶。
对军界:勋祉、戎安、敬请戎安、恭请麾安、肃请捷安。戎安、韬安等,取其攻可胜、守可安之意。
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钧祺等,取其功勋卓著、升阶晋爵之意。
对工商实业界:即请财安、敬候筹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祝辞一项便可省去。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间隔;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语,也可不加。常用信末启禀语如下:
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对长辈:叩禀、拜禀、肃禀、谨禀、百叩、谨上、恭上、匍叩、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谨白、手启、手上、拜启、上言、拜言、启、白。
古代礼仪知识 第5篇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1】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宋王詵煙江疊嶂圖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中国古代见面礼仪【2】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冠礼 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 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 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 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 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六礼 古代婚姻礼仪,即六道手续,称为“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男家备礼告女家以商定期)、亲迎。
九宾 亦称“九宾之礼”,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国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三拜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丧礼 古称“凶礼”,安葬死者前后的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
古代礼仪知识 第6篇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礼
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
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