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小故事范文
管理学小故事范文(精选6篇)
管理学小故事 第1篇
151-值得一看的管理小故事
完美基因公司的业务处有三部,各自负责不同客户。业务二部负责美容医疗体系,主管是哈利,他有个大鼻子(大家私下叫他「大鼻子哈利」),他几乎每天准时下班,他的业务也是,但部门每人平均产值居三部之冠,流动率也最低。
有一次跨部门会议结束,财会主任符楼拜趋前请教哈利,问他怎么带人。
哈利说:「我没有带人,他们做得开心,又赖着不走,我也没办法。」
「我是认真跟您请教。」符楼拜说。哈利一听收敛起玩笑:「我每天准时下班,你猜原因是什么?」
「因为你管得好。」
刚好相反,我不太管。管理的第一课就是找到对的人,找到你就轻松了。对的人会打江山,又不惹麻烦,你只要把他训练好,帮他注意什么东西挡住他就可以,甚至连障碍他都能自己排除。他拉高绩效,让你准时下班,拥有好的生活质量;不对的人刚好相反,他增加你的工作量,让你加班累得半死,回到家还想着怎么处理他想到失眠。我找对人,所以我有充裕时间想未来,好好策划下个山头怎么打。」
「对的人很难找,你都怎么找?」
「我不会等到要用人的时候才开始找,我平常就在找。比方我去拜访厂商,发现有个人不错,我就找机会跟他多聊。除了基本学经历,我会问他下班做什么?运不运动?玩不玩乐器?做过什么疯狂的事?一个热情有活力的人,时间永远不够用,他不会一下班就窝在家看电视。我跟他们谈,谈完做纪录,等我需要人就问他们有没有兴趣聊聊。对的人难找,所以我随时在Interview,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时间压力,用了不对的人。」
「你用过不对的人?」
「用的可多了。我用过一个女生叫莎莉,她待过三家外商,我被她完美的履历打动,虽然面试觉得不对劲还是用了她,结果非常惨。她做事只做60分;我跟她讨论绩效,她说我要求过高;我自己工作做不完,还得加班帮她善后;半年后我请她离开,她还写黑函给老板,经过这件事我学乖了,莎莉教会我两件事:
一、找错人要付出代价;
二、不要太相信履历表,一个番石榴也能把自己写得像超人,用人宁可相信直觉。一个大师说过:如果你有耳朵,听得见夜莺歌唱,还需要看牠的证件吗?」
「找到对的人就够了吗?」符楼拜问。
「当然不够。做业务就像推石头上山,你月初推上去,月底它给你滚下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说的就是我们干这些业务的。在不断归零的过程中,要维持清醒与热情,需要好的奖惩制度,红萝卜要,棍子也要,但这样也不够。红萝卜吃久会腻,棍子打久会皮,重点是要做得开心。我部门每个人都有绰号,我是大鼻子哈利;钱宁是大目神;杰克是深喉咙;约翰是小白脸。我们每个人每月出一千块,给达到业绩但准时下班天数最多的业务,大家抢这笔钱比抢业绩奖金还凶。所以我们做,但我们也玩。」
「我懂了,你们用郊游的心情来达成业绩目标,可以这么说吗?」
「可以。」哈利说完,突然打量起符楼拜,觉得这家伙挺好学的:「你问了这么多问题,换我问你一个,你下班后都在干嘛?」
符楼拜楞了一下,随即会意微笑说:「这算是Interview吗?」
管理学小故事 第2篇
经营佐料之三十二
反常营销
案例背景
今年的化妆品市场又杀出了一匹黑马。作为一个以小投入、大产出的化妆品品牌,“可采”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全国市场,销售一片火爆。
成功源于反常
“可采”是护理眼部肌肤的。在现代大都市,黑眼圈、眼疲劳、眼袋与鱼尾纹一直是爱美女士的烦恼,各种眼霜、爽肤水、睫毛膏的涌现,无疑让护眼市场更加热闹。几乎所有的眼部护理品都在诉求保湿、补充维生素C、E。“可采”却从中药调理入手,独创汉方“养眼法”概念,以多种中药植物科学配比而成,完全从保健的角度切入市场。显然,中医理念国人更易接受,加上“可采”独特的营销方式,爱美的女士不动心才怪呢。
“可采”上市,带有浓厚的保健品味道,按照保健品的营销方式做化妆品市场,多少有些新鲜感,而且消费者的防御心理也降到最低点,有效回避了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功效可信度反而更高。
在化妆品领域,广告软文也越来越流行了。去年在各地媒体上大做文章的索夫特、丁家宜,运用保健品的软文营销炒概念,让不少女性感动了一回。“可采”成功的关键,实质上就在于它借用了保健品最基础的功效、最核心的概念与最实在的营销,以软广告的宣传方式,在报媒上频频出击,效果不同凡响。“可采”眼贴膜溶新闻炒作、中药科普于一体,以传统理论为基础,诉求平复眼袋、消除黑眼圈、鱼尾纹等功能,将内外调理原理,以新闻、功效软文相结合的方式,在《新闻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民晚报》等报上作适度宣传,犹如一支新秀,短期内令品牌脱颖而出,也打动了不少爱美女士的芳心。
“可采”的包装以名贵中药植物为主体,给人以纯粹的保健品印象。并按中医原理提炼产品理念,利于突出产品的功效,区别于传统的化妆品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建立一套科学的功效理念,深入浅出的讲明产品机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很容易刺激购买行为。
案例点评
小故事大哲理 小智慧大德育 第3篇
一、依托课题研究, 开发活动课程
我们申报的“小故事大哲理教育法探究与实践”子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评审, 列入规划内课题, 并扎实有效地开始开展课题研究。依托课题研究, 我们组织开发了活动课程《受益终生的小故事大哲理》, 收集的故事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行为准则, 主题思想突出, 语言浅近贴切,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哲理教育故事经师生的收集和创作、筛选与提炼, 印发到师生, 供老师教、学生学。活动课程中每篇短小精致的故事益智感人, 并对蕴涵的哲理与智慧做出了精辟简洁的阐释。《受益终生的小故事大哲理》在寿光市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及寿光市活动育人精品课程评选中分别荣获三等奖。
二、学科教学渗透, 浸润学生心灵
我们找准各学科渗透结合点, 将哲理故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 做到寓教于乐, 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提升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 建构了和谐的课堂文化。借助具有教育功能的哲理故事, 将为学、做人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阅读教育故事, 悟哲理长智慧
我们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及阅读课时间, 让学生阅读哲理教育故事。故事的魅力真不小, 学生们都读得入了迷, 反复诵读, 细细品味, 每天都获得心智的启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加上深刻的点拨和人生感悟,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悟哲理、长智慧。在读完故事后, 启发学生个人思考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得出心灵感悟, 写出心得体会, 让学生愉快地阅读、自由地感悟。给学生宽松的读悟训练环境, 打消“写不出感受怎么办”、“读故事是为了写长长的感受”等顾虑, 让学生愉快地阅读、自由地感悟, 悟“真情”说“真话”。我们细心关注每名学生的心灵感悟, 对于写得特别优秀的感悟及时给予鼓励, 并读给其他同学听, 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积极性。
四、讲述哲理故事, 升华思想品质
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求学生讲述故事:一是利用活动课时间, 轮流讲故事;二是布置学生回家讲给家人听, 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得兴趣盎然, 纷纷利用课余、活动课和双休日时间, 摘选优美的故事, 把小故事讲大, 把大故事讲精。通过讲述故事, 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许多家长向我们反映, 孩子回到家后, 都时常向他们说到学校的故事, 并能自觉地按照故事中的要求去做。学生懂得了哪些事该做, 哪些事不该做;怎样做是规范的, 怎样做是不规范的。内容丰富的故事, 真正渗透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 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多彩活动, 加强探究实践
在阅读、讲述故事的基础上, 我们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创作故事, 从模仿到创新,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和校报校刊等媒体, 及时播放、刊发学生创作的优秀故事。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时, 格外兴奋, 更加激发了创作积极性。同时, 我们组织开展了故事演讲会、故事大王比赛、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采取情景剧的形式, 让学生分角色身临其境, 鲜活的人物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与故事主人公一起思考、探究, 在愉悦的故事环境中求知、实践。
六、提升文学素养, 励志立德树人
两则管理小故事 第4篇
一个人布置了一个捉火鸡的陷阱,他在一个大箱子的里面和外面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一处,只要等到火鸡进入箱子,他就拉扯绳子,把门关上。
一天,有12只火鸡进入箱里,不巧1只溜了出来,他想等箱子里有12只火鸡的时候,就关上门。可是很快又有两只火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11只火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火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1只火鸡也没剩。
管理启示:投资者往往不了解尽快停止亏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飘渺的幻想,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坚守困局以致持续深陷,直至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其实这时,平衡的心态往往比精巧的分析更重要。
适者生存
沙漠中的狐狸养了一窝小狐狸,小狐狸长到能独自捕食的时候,母狐狸把它们统统赶了出去。小狐狸恋家,不走。母狐狸就又咬又追。毫不留情,小狐狸中有一只瞎眼的,但是妈妈也没有给它特殊的照顾,照样把它赶得远远的,因为妈妈知道,没有谁能养它们一辈子,小狐狸们从这一天起便长大了,那只瞎眼的小狐狸也终于学会靠嗅觉来觅食。
管理学小故事和启发 第5篇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 机。”A问:为什么?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 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A觉得B说的非常有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再见 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同时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要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在自己真的产生怨恨后能处理好这份力量,故事中A能化怨恨为动力,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
故事中我们不妨把B就看作一个很好的统筹管理者,B在面对A的抱怨,他没有乱了脚步,反而能辩证分析事物的两面性从而巧妙地将一件棘手的问题变换成为一个双赢的局面。
管理小故事 第6篇
执行
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娶了一个傻媳妇。在复活节即将来临时,他很想好好操办一个家宴,可他不知道该怎样操办才好。他想起邻居家每年的复活节家宴都办得不错,于是就让自己的傻老婆穿戴整齐后,到对门的邻居马克家去问个究竟。“你要好好观察他在干什么,”他说,“回来告诉我,我们也跟他们一模一样去做。”他老婆穿戴整齐完毕,出了家门。
没过多长时间,她回来了。一进门,一声也没吭,从脚下脱下鞋子就开始抽打自己的丈夫。“你在干什么?”丈夫对她喊道,“你疯了吗?”“是你说的,马克家在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老婆说,“马克太太正用鞋子抽打马克先生,就是刚才我用的这种抽法。”
管理学启示:领导传达指示千万不要模糊,要让自己的下属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在这里,傻媳妇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她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很负责任地执行了自己丈夫的意思。本能
犹太人的后裔布朗夫妇同他们的孩子们住在伦敦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有时布朗先生下班回家很晚,当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睡着时,他就用自己的钥匙打开房子的前门,悄悄地走进屋子。有一天夜晚,当他很晚回家时,却把钥匙丢了,于是他只好走近房子按门铃,可是屋内没有动静。他再次按铃,房内仍然没有动静。无奈之下,布朗先生只好敲打卧室的窗户,向他妻子大声叫喊,她仍然没醒。最后,他停下来,想了片刻,然后捏着鼻子学着小孩的声音,叫道:“妈妈!我要尿尿!”尽管他说得很轻,布朗太太还是马上醒了。管理学启示:
管理的关键是管人,是一门让别人为你做事的学问。在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要让他们帮你把事情做好,只需找到能够触动他们神经的那根弦就够了。逆向思维
加里▪沙克是一个具有犹太血统的老人,退休后,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住下的前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有三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跟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这样高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每天给你们每人一块钱。”三个年轻人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表演“足下功夫”。不料三天后,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年轻人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他们每天继续去踢垃圾桶。一周后,老人又对他们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两毛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表演呢,不干了!”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管理学启示:管理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强制性的命令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适得其反,利用逆向思维,把面子给足他们,才能将其控制在股掌之中,事情的结果才能向自己的意愿发展。土拨鼠哪儿去了
一个犹太大亨曾给几个期望在商业上有所成就的青年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慌忙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故事讲完后,犹太大亨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兔子不会爬树!”年轻人抗议道。“一只小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呢?”另一个年轻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直到再也没人能挑出毛病了,犹太大亨才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管理学启示:目标是本,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以目标为中心。只有把注意力凝聚在目标上,你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可很多人在企业向前发展时,常常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半道杀出的“兔子”身上,把原始目标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个故事让您理解什么是精益生产
故事一:
一家企业的生产线有很多步骤,A步骤需要5个小时,B需要3个小时,C步骤需要2个小时,如果三个步骤同时开工,毫无疑问会造成大量浪费。这就好比去某地会合,从A单位出发要花5小时,B单位要花3小时,C单位要花2小时,如果这三个单位同时出发,B和C早早到了,就要浪费许多时间等A到来。在这家企业中,A步骤的5小时叫做核心流程,只要抓住这个核心步骤,让A步骤立刻开工,过2个小时B步骤开工,再过1个小时C步骤开工,就能够同时完成。平衡比盲目追求劳动效率更重要!点评:
在生产中,不太可能每个步骤都是一次性完成,因此不能仅凭开工早晚来实现产线平衡。精益生产通过计算各步骤生产节拍,合理安排各步骤人数来实现生产线平衡。故事二:
1950年,26岁的田口先生是日本一个企业里的小小助理工程师。当时,他父亲开办一个烧砖企业出了问题,泥块用火来烧,由于火力均匀,这边烧好了,那边还生;那边烧熟了,这边就烧焦了。本来要烧1000 块砖,只能烧好 300 块。他的父亲就请教专家,专家说:你出钱我,我帮你换一个新的砖窑就可以了。田口的父亲没有那么多钱,认为砖块烧的好坏是一个不可控因素。但是田口先生认为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他主张砖块做好后,不必一律晒上10天再摆进砖窑,火比较大的区域晒上5天就可以了,这样一试,结果烧1000块砖,有800块是好的了!
点评: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调配资源,善于运用手上的力量克服不可控制的环境变化。
故事三:
一个车间是长方形的,饮水机放在南北两侧。对于靠近饮水机的员工来说,当他们需要添加饮水时,就路程来说是方便多了。但是对于处在中间三分之一区域的员工来说,往南或往北,距离都是一样的。员工们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除非饮水机上的绿灯亮了(表示水已经煮开),他们才会去添水,否则就会等待,直到红灯熄灭。对于南北两处的人员,当他们走到饮水机前,发现红灯还亮着的时候,往往就是再走回头。但是对中间区域的员工来说,再走回头路,实在是一段遥远的路程。
有一天,负责中间区域生产线的主管跑来跟生产经理说:“我的组员只要一离开岗位去倒茶水,没有10分钟是回不来的!”“为什么?”生产经理问。“因为他们要嘛在哪里等绿灯亮,要嘛就趁机会上个洗手间,反正水要开没那么快!”
这位组长有几天被这种糟糕的生产效率逼急了,就找生产经理。于是生产经理找来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办法!”电工先这样说:“一定要走到饮水机前才能知道水到底开了没有。” “那就在车间中央再装一台饮水机。”那位组长这样提议。“不行!”责安全生产的人首先反对:“那是违反安全规定的。” “水开没开怎么确认?”生产经理问。
“……”他们瞪大眼睛地看着生产经理,好像对于生产经理这样“幼稚”的话感到丧气。“看饮水机上的指示灯是亮红灯还是亮绿灯啊……”电工这样说。“什么时候看哪?”生产经理又问。
“走近饮水机的时候啊!”电工一脸无语的表情。“一定要走近饮水机才看得到吗?”生产经理又问。
“啊……”他们张大嘴巴,表情很难形容,好像是被生产经理搞得快发神经,好像是有所顿悟的样子。
后来他们把饮水机那个显示红绿灯的线路延长出来,装上一个大红灯泡,挂在饮水机的上头。
从此,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那个红灯泡,只要它还亮着的,那就表示水还没开哪!因此,就有很多人连头也不抬的问他们组长:“水开了没?”然后继续工作。
点评:
这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改造,但就是精益管理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片面的理解了精益管理,比如把精益管理局限于搞5S,又把搞5S局限于保持现场干净整洁;还有人认为搞精益管理是个很复杂、很高深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士制定方案,由高层推动。就拿这个小故事来说,员工喝水常常因为水没烧开,而跑来跑去影响正常生产,小组长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在会议之初,大家也是没有头绪,但在生产经理启迪之下,大家终于抓住了问题关键点:将水烧开的信号更方便的传递给需要喝水的员工。于是解决的办法立刻就出来了。
5则故事,送你一套黄金思维
一、祖母与孙子的难题
一祖母打算织毛衣,而家中刚学步的孙子经常打扰,把毛线扯得一团糟。老奶奶生气的把孙子放进围栏里,结果孙子大哭,他又不得不把孙子抱出来。怎么办?这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目的不是把孙子围起来,而是把孙子和毛线分开。这样一想,她把孙子放在外面,自己爬进围栏织毛衣,于是很好地解决了孙子玩耍和自己织毛衣之间的矛盾。
点评:位置一换,结果大相径庭。
二、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吗?
外国一百货公司,门口广告牌上写:“无货不备,如缺货,愿受罚10万。”有个人很想得到这10万元,便去见经理,开口就问:“潜水艇在哪儿?”经理领至10层楼,果见崭新的潜水艇。这人又问:“我想看看飞船!”经理领他到18层楼,又有崭新的飞船。此人不罢休,又问:“可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这么一问,经理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旁边一店员应道:“我做个倒立给这位朋友看看吧!” 点评:倒过来试试,峰回路转
三、帮助人的高明之处是什么?
一小女孩在草地上摔倒,趴在地上大哭。一小男孩跑来,没有拉她,而是巧妙地也摔了一跤,女孩破涕为笑,自己爬了起来,两人又高兴的玩耍起来。
点评:帮助他人的最高境界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帮助别人自己去帮助自己。
四、钻“冷门”
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向父亲借了些本钱打算创业。做什么呢?他独辟蹊径,首先查了20个城市的电话簿。他先查鞋店的电话,发现鞋店已饱和;再查五金店,也满街都是。一类一类的查下去,终于在“大厦维修”一栏发现,大多数城市都是50—75个竞争者,而其中一个城市竟然只有7家。于是,他立刻到那里创业,结果大获成功。
点评:逆向思维出奇兵。别人都钻“热门”,我钻“冷门”,却独领风骚。
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某酒店生意兴隆,老总准备另开业务,欲从现有的三个部门经理中物色一名总经理管理酒店。
老总问第一个:“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位不加思索的回答:“先有鸡。”
老总接着问第二个:“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似乎胸有成竹,他回答说:“先有蛋。” 老总问最后一位:“你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个部门经理认真从容地答道:“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总笑了,他决定将第三个部门经理升为总经理。
管理学小故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