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运行保护范文
干运行保护范文(精选5篇)
干运行保护 第1篇
1. 工作原理
4台水泵安装在同1个集水坑中, 控制线路相同 (图1) , 其中HY/HY'为运行指示灯, HR/HR'为故障指示灯, SW1为干运行 (低水位) 保护浮球 (安装在集水坑中) 的触点, 按钮SBS/SBF/SBE安装在就地操作箱;GLB为初级/次级比1∶1的隔离变压器, SA为具有4个位置的转换开关, R2A/R2C为变频器内部运行继电器触点, R1A/R1C为故障继电器触点。水泵漏水超温保护器未动作时, 继电器KA6线圈失电, 其常闭触点闭合, 当集水坑水位高于设定值时, SW1闭合, KA5线圈得电, 其常开触点闭合, 允许启动继电器KA1线圈得电吸合;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时, SW1断开, KA1线圈失电。施工单位将1只浮球接入4台提升泵控制回路后, 自控调试人员则逐个投入每台水泵的控制电源和主电源, 调试水泵运行情况特别是浮球干运行保护功能。确认集水坑水位低于设定值时浮球能可靠切断水泵工作电源后, 将4台水泵投入运行。
2. 存在的问题
4台相同的水泵安装在同一个集水坑中, 共用1只浮球或1个液位电极做干运行保护应无问题, 但因设计者疏忽, 未详细说明每台水泵用1只浮球做干运行保护还是4台水泵共用一只浮球。设备安装完毕后, 由于工期紧等原因自控调试人员就将1只安装在集水坑中的浮球和4台水泵控制线路做了串接 (图2) 。水泵投运约半个月后, 因厂内工艺维修切断了BAF工艺段的供水, 总控制室值班人员在上位机发现, BAF工艺段集水坑超声波液位计显示水位只有几十厘米, 远远低于水泵允许运行液位, 此时有两台水泵仍在运行。值班人员强行在上位机停止这两台水泵, 经现场查看, 集水坑中实际水位与超声波液位计显示值一致, 4台水泵几乎全部露出水面, 即浮球干运行保护未起作用。
二、问题分析及改进
该工程水泵控制MCC间为单母线分段制, 正常情况下GBL1向第一段母线供电, GBL2向第二段母线供电 (图3) , 母联开关断开。若1台变压器故障维修, 则合上母联开关由另外1台变压器向两个母线段供电。第一台、第二台水泵控制柜在第一母线段, 第三台、第四台水泵控制柜在第二母线段。
1. 单台水泵控制线路通电情况分析
以第一台水泵控制线路通电, 其他3台水泵控制线路断开电源为例 (图3) , 打叉部位表示断开。若集水坑水位高于设定值, 则浮球触点闭合, 第一台水泵控制回路KA5得电吸合, 如果水位低于设定值, 浮球触点断开, 则KA5线圈失电, 只有1台水泵控制电路通电时, 浮球可起到干运行保护作用。由图3可看出, 虽然其他3台泵控制线路未通电 (图1中QF1断开) , 但由于串接浮球, GBL1的次级电压串到这些水泵控制线路, 这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
2.4台水泵控制线路全部通电情况分析
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仪器测量GLB1、GLB2的初级/次级相序、相位及初/次级绕组同名端后发现, 两台隔离变压器次级电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图4) 。因此4台水泵控制线路全部通电时干运行保护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当集水坑水位高于设定值浮球触点闭合时, 每台水泵控制线路干运行保护部分继电器KA5均能得电吸合, 均允许水泵工作;但是当水位低于设定值浮球触点断开时, AC 440 V的电压均匀分压在4个继电器KA5上, 即此时水泵仍然工作。
综上, 浮球这样简单串接存在两个问题: (1) 各台水泵控制线路互相串电, 某台水泵即使断开控制回路空开后仍然带电, 有极大的人身触电安全隐患。 (2) 所有水泵控制回路均通电时, 集水坑水位低于设定值时, 干运行保护不起作用。
修改BAF工艺段4台水泵浮球干运行保护线路 (图6) , 浮球只接入第一台水泵干运行保护线路, 其他水泵干运行保护触点来自第一台水泵KA5常开触点, 原理分析略。
探究继电保护运行的技术 第2篇
【关 键 词】:继电保护 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75-01
1、继电保护概述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或出现威胁安全运行状况时,利用继电器来保护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电力系统元件免受损坏的措施。利用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自动从系统中切除故障设备,或者发出信号让工作人员能及时排除故障,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对于继电保护的评价指标是可靠性,表示在某一范围内,出现故障后,它能给出反应动作,而在其保护范围内不应有动作出现时,绝不出现误动作的情况。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出现拒动或误动都会给电力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系统备用容量小,系统联系比较薄弱,出现误动而切除线路时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出现拒动时,其它后备保护可动作保护线路,损失可以比较小。这种情况下不误动的可靠性比不拒动的可靠性更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拒动或误动的可靠性是矛盾的,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则是平衡误动和拒动之间的关系。
2、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及作用
2.1 要求
(1)选择性。基本含义是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量减小,以保证系统中非故障部分继续安全运行。
(2)速动性。速动性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断开故障元件。这样就能减轻故障设备的损坏程度,减小用户在低电压情况下工作的时间,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灵敏性。保护装置对其保护范围内的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反应能力称为灵敏性(灵敏度)。灵敏性常用灵敏系数来衡量。它是在保护装置的测量元件确定了动作值后,按最不利的运行方式、故障类型、保护范围内的指定点校验,并满足有关规定的标准。
(4)可靠性。继电保护装置必须运行可靠,可靠性是指在保护装置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它应该反应的故障时,保护装置应可靠地动作(即不拒动)。而在不属于该保护动作的其他任何情况下,则不应该动作(即不误动)。
2.2 作用及任务
(1)在线路的保护方面,主要采取的电流保护为二段式或者三段式。一段为电流速断保护,二段为限时电流速断保护,三段是过电流保护。
(2)母联的保护,就是同时设置限时电流速断和过电流保护。
(3)主变的保护,包括了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前者多为对重瓦斯的保护或者差动保护,而后者一般是对复合电压过流进行保护,或者是过负荷的保护。
(4)对电容器的保护,主要是对电容器的过流保护、零序电压的保护、过压保护以及失压保护。
3、继电保护技术
3.1日常管理及检测
(1)连接件是否紧固、焊接点是否虚焊、机械特性等。现在保护屏后的端子排端子螺丝非常多,特别是新安装的保护屏经过运输、搬运,大部分螺丝已经松动,在现场就位以后,必须认认真真、一个不漏地紧固一遍,否则就是保护拒动、误动的隐患。
(2)应该将装置所有的插件拔下来检查一遍,将所有的芯片按紧,螺丝拧紧并检查虚焊点。在检查中,也必须将各元件、保护屏、控制屏、端子箱的螺丝紧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3)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清扫工作。清扫工作必须由两人进行,防止误碰运行设备,注意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人身触电和造成二次回路短路、接地事故。对微机保护的电流、电压采样值每周记录一次,每月对微机保护的打印机进行定期检查并打印。
3.2 故障处理方法
(1)掉换法。用好的或认为正常的相同元件代替怀疑的或认为有故障的元件,来判断它的好坏,可快速地缩小查找故障范围。这是处理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内部故障最常用方法。当一些微机保护故障,或一些内部回路复杂的单元继电器,可用附近备用或暂时处于检修的插件、继电器取代它。如故障消失,说明故障在换下来的元件内,否则还得继续在其它地方查故障。
(2)短接法。将回路某一段或一部分用短接线接入为短接,来判断故障是存在短接线范围内,还是其他地方,以此来缩小故障范围。此法主要用于电磁锁失灵、电流回路开路、切换继电器不动作、判断控制KK等转换开关的接点是否好。
(3)分段处理法。发信或收不到信号3d 告警等故障。由于牵涉到两侧收发信机和许多通道设备,可分段来处理。先将通道脱开,将75Ω负载接入,用电平表确定自发自收是否正常,根据负载端能测到合格的电平来判断故障是否出现在本机,再接入通道,通过测通道口和在结合滤波器通信电缆端测对侧发信时的收信电平差来排除通信电缆好坏,就可寻找故障段所在。
(4)参照法。通过正常与非正常设备的技术参数对照,从不同处找出不正常设备的故障点。此法主要用于查认为接线错误,定值校验过程中发现测试值与预想值有较大出入又无法断定原因之类的故障。
4、继电保护设备的技术改造
(1)针对直流系统中,直流电压脉动系数大,多次发生电磁及微机保护等工作不正常现象,可将硅整流装置改造成整流输出交流分量小且可靠的集成电路硅整流充电装置。对雨季及潮湿天气易发生直流接地现象,首先可将户外端子箱中的易老化端子排更换为阻燃复合型端子,提高二次绝缘水平;其次,可对二次回路进行核对、整理、改造,使其控制、保护、信号、合闸及热工回路逐步分开;第三在开关室加装熔断器(空气开关)分路开关箱,既便于直流接地的查找与处理,也避免直流接地时引起的保护误动作。
(2)对原理缺陷多、超期服役且功能不满足电网要求的保护逐步由电磁型改造更换为微机保护;加速保护动作时间,从而快速切除故障,达到提高系统稳定的作用。
(3)技术改造中,对保护重新选型、配置时,首先考虑的原则是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及快速性,其次考虑运行维护、调试方便,且便于统一管理,优选有运行经验且可靠的保护,个别新保护少量试运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运用。
(4)对现场二次回路老化,保护压板、继电器接线标号头、电缆示牌模糊不清及部分信号掉牌无标示现象,重新标示,做到美观、准确、清楚;组织二次回路全面检查,清除基建遗留遗弃的电缆寄生二次线,整理并绘制出符合实际的二次图纸,杜绝回路错误或寄生回路及保护回路反事故措施不到位而引起的保护误动作。
(5)将所有水银接点瓦斯继电器更换成可靠的干簧接点瓦斯继电器;低电压、时间电磁型继电器更换成集成型静态继电器;所有涉及直接跳闸的继电器应采用直流电压在55%-70%范围内的中间继电器,并要求其动作功率不低于5W,对保护装置中不能保证自启动的逆变电源,要进行更换。机械防跳6kV断路器,加装防跳继电器等。
参考文献
[1] 焦晓丽.保证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的几点体会[J]. 新疆电力技术, 2009,(02)
锅炉干渣机改造前后运行分析 第3篇
一、系统简介
干式排渣系统主要由底渣冷却系统、贮渣系统、卸渣系统组成。炉底渣冷却系统包括:一台渣井、一套液压关断门、一台干式排渣机、一台翻板阀。渣井通过机械密封直接与锅炉底部密封连接, 干式排渣机与渣井采用波纹板密封连接 (液压关断门封闭在波纹板内) 。干式排渣机下部出口设有重锤式双翻板阀, 在排渣通道中起隔绝作用, 使外界不受控, 空气不能进入。同时, 干式排渣机出口设有膨胀节, 使该系统能自由适应热膨胀。
炉底渣经由渣井下落到干式排渣机不锈钢输送钢带上, 高温炉渣由不锈钢输送带向外输送。在输送过程中热渣被逆向运动的空气冷却, 热渣到干式排渣机头部已经逐渐被冷却到100℃以下;冷却用的空气, 在锅炉炉膛负压的作用下, 由干式排渣机壳体上开设的可调进风口进入设备内部, 冷空气与热渣进行逆向热交换;冷空气吸收渣热量直接进入炉膛, 将炉渣的热量回收, 从而减少锅炉的热量损失。冷却空气总量不超过锅炉总燃烧空气量的1%、并能根据排渣量和排渣温度进行调节。
(一) 系统存在的问题。
系统未改造前, 在运行过程中灰渣落料温度、出料温度降较低, 低负荷时一般保持在25℃, 与环境温度基本持平, 锅炉排烟温度高, 效率低, 夏季大负荷时排烟温度高达160℃, 严重威胁布袋除尘的安全 (报警温度180℃) 运行, 排烟温度的升高直接影响锅炉效率的下降。排烟损失的增加, 锅炉效率低, 达不到设计值 (93%) , 长期在92.5%左右。
(二) 系统改造。
基于系统存在上述问题, 因此决定对原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既保证锅炉干渣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图2左侧为改造前尾部通风降温口, 右侧为改造后干渣机通风降温简图。
为了减小改造难度, 尽量利用原系统, 在干渣机尾部的通风降温口加装一个插板, 用以调整风量, 改成可活动的推拉门, 在机组运行中可随时进行对通风口开度控制。
在干渣机钢带下部的小通风口由原来的自由式改为手动控制式的降温口, 降温口可通过手动控制调整通风量的大小, 在挡板边上加装了调节销子, 在需要时打开, 不需要时关闭, 为了保证调整量得到可控, 本次两侧共对12个通风降温口进行了改造。
二、系统应用
(一) 系统投运规定。
锅炉在正常运行中, 为了降低排烟温度, 减少排烟损失, 保证干渣机钢带的可靠运行, 对该系统投入作如下规定:一是锅炉启动后至机组带150MW负荷以下, 将通风口全部关闭。二是机组负荷在150~200MW期间, 可适当开启干渣机钢带下部的1~2个通风口, 控制出料温度。三是在部分通风口打开的情况下, 干渣机落料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可增开部分通风口进行降温。四是机组负荷大于200MW, 应监视干渣机落料温度、出料温度, 当落料温度超过70℃时, 打开干渣机尾部可活动推拉门, 当出料温度超60℃时打开干渣机下部通风口。
(二) 系统实际应用。
2013年2月15日#1机组干渣机改造后投入, 运行状况稳定, 表1是改造前后相关对照数据。
机组从点火到满负荷投入通风口进行风量控制。投入后落料温度控制平稳, 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 干渣机钢带未发现异常, 达到预期效果。
(三) 系统投运注意事项。
一是在锅炉启动后落料、出料温度大于规定后打开通风口进行降温。二是正常运行中改造的通风插板门在关闭状态, 落料温度不超规定不允许开启。三是正常运行中改造的通风调整门在关闭状态, 出料温度不超规定不允许开启。四是除灰值班人员随时监视干渣机落料出料温度, 发现高于规定及时通知集控运行人员。五是锅炉需要投入短吹灰器前通知吹灰值班人员。六是吹灰人员发现落料出料温度高于规定值时通知集控运行人员, 并且及时打开通风口。七是集控运行人员在接到吹灰运行人员的通知后及时调整好炉膛负压。
三、运行分析
(一) 减温水量减少。
机组运行中由于大多数时间不需要开启干渣机通风降温, 使炉膛火焰中心下移, 减少了过再热减温水量的投入, 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煤耗。
(二) 锅炉效率提高。
排烟温度在改造前后平均降幅在10℃以上, 减少了锅炉排烟热损失, 提高了锅炉效率,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 锅炉效率平均涨幅在1%以上, 降低煤耗在1.7克左右。
(三) 提高布袋除尘安全系数。
锅炉在运行期间排烟温度的大幅度减低, 保证了布袋除尘的安全运行, 离布袋除尘要求的温度差值增大, 延长了布袋使用周期。
四、结语
通过对干渣机系统进行改造, 保证了该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机组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锅炉正常运行期间, 投入改造后的通风口, 大大降低了机组煤耗、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对安全、经济非常重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大唐国际呼和浩特热电有限责任公司300MW机组锅炉干渣机改造前落料温度、出料温度低, 锅炉排烟温度高, 效率低的运行状况。通过对干渣机的漏风改造, 降低了排烟温度, 提高了锅炉效率, 达到节能效果。
关键词:锅炉干渣机,漏风问题,系统改造
参考文献
干运行保护 第4篇
我司废水处理产生的表面处理污泥每年产生量约1500吨, 含水率75%-80%, 因属危险废物, 需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不断严格, 危废处理价格不断提高, 每吨污泥处理费用也由几百上涨至一千多, 每年危废处理费用上百万。
2 调研考察
为减少污泥含水率, 降低污泥委外处理成本, 我司对市场上的污泥干化装置进行了调研、考察。
2.1 污泥干化模式
2.1.1 直接干化:
通过热介质直接接触污泥表面去除污泥中的水分, 传输及蒸发效率较高, 但热介质将受到污染。这类设备有转窑式污泥干燥机、闪蒸式干燥器、转筒式干燥器、带式干燥器等。
2.1.2 间接干化:
通过热交换器将热传递给湿污泥, 介质可用空气、导热油、水蒸气等, 其热传输效率和蒸发效率都比直接热干化低, 但省却了后续的热介质与干污泥分离的过程。这种技术的操作设备有薄膜热干燥器、圆盘式热干燥器、桨叶式 (或称楔形扇面叶片) 干燥机等。
2.1.3 直接→间接联合式干化:
是对流→传导技术的整合, 结合了两种干燥技术的优点。
此外, 还有利用太阳能技术 (或配套热泵) 进行干化的。
2.2 实地考察几种污泥干化装置 (10吨/天) 比较
2.3 调研结果
综合所述, 认为采用楔形扇面叶片式干燥装置干化我司表面处理污泥比较合适, 其原理是以蒸汽作为加热源, 蒸汽通过主机内部的转轴及楔形扇面叶片, 与其中的污泥间接接触对湿污泥进行干燥, 转轴及楔形扇面叶片一边加热污泥, 一边将污泥往前推, 到最终将干化后的污泥从出口推出, 实现整个污泥干化过程, 且进入干燥装置前的污泥不需要破碎, 占地面积小, 技术成熟、可靠。
3 实践应用
3.1 应用情况:
我司于2013年2月启动该项目, 通过调研、考察, 最终选购增设了1套10吨/天的楔形扇面叶片式干燥装置及废气处理配套设施, 因有2个污水处理站, 采用集中收集干化处理。
3.1.1 工艺流程:
3.1.2 调试运行:
该装置于2013年6月安装调试完毕, 通过运行统计与检测, 10吨/天的楔形扇面叶片式干燥装置的实际处理能力能为15-26吨/天, 干化后污泥含水率为20%-40%, 干化1吨湿污泥消耗蒸汽约550kg, 耗电约8k Wh, 处理后的废气经检测颗粒物为42.9mg/m3, 满足《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7-2001) 第二时段二级标准要求 (120mg/m3) 。
3.2 评价
通过实施该项目, 我司2014年委外处理表面处理污泥量为612吨, 对比以往降低了约60%, 扣除成本及折旧等费用, 每年可减少污泥委外处理费用约45万元。
4 结语
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严格, 危废处理单价必然不断上涨, 因此企业为降低处理成本, 减少危废处理量是必然选择, 对于企业来讲, 选用楔形扇面叶片式污泥干燥装置降低污泥含水率是不错的选择。
摘要:我司废水处理产生的表面处理污泥每年产生量约1500吨, 含水率75%-80%, 因处理成本不断上涨, 每年处理费用上百万元。为降低污泥委外处理成本, 通过调研、考察, 最终选购增设了1套10吨/天的楔形扇面叶片式干燥装置及配套设施, 可将污泥含水率降低至20%-40%, 年节约处理费用45万元。
干运行保护 第5篇
关键词:干气密封,压缩机,前置过滤器,失效
1 压缩机干气密封面临的问题
西气东输二线西段自运行以来由于天然气气质原因, 霍尔果斯、红柳、嘉峪关压气站机组先后出现干气密封失效事件。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在输送过程中残留颗粒, 液体等, 导致输气管道压气站的压缩机组的一级密封气过滤器滤芯更换频繁, 更换的过滤器滤芯内粉尘、杂质很多。同时天然气中残留的水分也会冷凝并被带入干气密封, 对密封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干气密封失效, 造成压缩机停机。
因此, 为减少压缩机干气密封失效带来的不利影响, 将一级密封用气中颗粒、液体、重组分充分除去, 减小原干气密封系统过滤单元处理负荷, 保证一级密封气的干燥、干净, 针对现干气密封控制系统气源处理上的不足, 结合西二线乌鲁木齐压气分输站干气密封系统工艺提出在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集成前置过滤装置的改造, 提高气源处理效果, 避免压缩机干气密封失效, 降低维护成本。
2 干气密封系统介绍
干气密封是一种新型的无接触轴封, 由它来密封旋转机器中的气体或液体介质。与其它密封相比, 干气密封具有泄漏量少, 磨损小, 寿命长, 能耗低, 操作简单可靠, 维修量低, 被密封的流体不受油污染等特点。目前, 干气密封主要用在离心式压缩机上, 也还用在轴流式压缩机、齿轮传动压缩机和透平膨胀机上。干气密封已经成为压缩机正常运转和操作可靠的重要元件, 随着压缩机技术的发展, 干气密封正逐步取代浮环密封、迷宫密封和油润滑密封。干气密封使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已经被许多工程应用实例所证实。以西二线乌鲁木齐压气分输站为例, 运行方式为:
压缩机启动前, 从压缩机出口汇管中引来的天然气经过增压系统增压后, 进入压缩机自带的密封气加热器加热;而压缩机运行后, 天然气是从压缩机出口处引来的, 进入加热器加热, 将密封气温度加热到合适范围, 确保天然气中的C3、C4等易凝结物质以气态存在, 然后进入到压缩机过滤器进行过滤, 再经过调压阀调压, 保证阀后密封气压力高于平衡管压力, 防止压缩机壳体内的天然气污染干气密封和防止压缩机壳体内的天然气逃逸到周围环境中, 调压后进入压缩机干气密封。干气密封流程图见图1。
3 干气密封系统改造方案说明
根据乌鲁木齐压气分输站干气密封现运行工艺流程, 提出以下工艺改造方案:
在原加热器前增加一套前置过滤装置, 主要包括:脱液、过滤 (聚结式) 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天然气先经过脱液罐处理后由脱液罐的顶部进入过滤器处理, 而固体颗粒和液体由脱液罐底部进入排污系统。在管线注醇的情况下也能将三甘醇除去。过滤器采用高效聚结式过滤器, 有效除去脱液后残余液滴和粉尘, 减小原控制系统精过滤器负荷, 延长原过滤器使用寿命。
在压缩机启动前, 压缩机出口的天然气经增压系统增压后先进入前置过滤装置, 启动后压缩机出口的天然气直接进入前置过滤装置进行过滤, 将一级密封用气中颗粒、液体、重组份充分除去, 减小了原干气密封系统过滤单元处理负荷, 保证了一级密封气的干燥、干净, 过滤后的气体再经过加热器进行加热, 然后进入到压缩机凝结器过滤器进行过滤, 再经过调压阀调压后进入压缩机干气密封。流程简图见图2。
4 经济性评估
无论是否特殊, 压缩机密封的设计和材料选择经过计算来确保在连续操作的情况下密封的寿命至少为50000小时。以设备使用1年和5年为期限, 对比改造前后的维护费用。
4.1 改造前维护费用
更换一套过滤器滤芯平均1次/3天, 一个月更换8个, GE压缩机厂家提供的滤芯报价1.5万/个, 一年费用1.5*8*12=144万, 五年费用144*5=720万。
4.2 改造后维护费用
更换一套过滤器滤芯仍按平均1次/3天, 一个月更换4个, 国产的滤芯报价0.65万/个, 一年费用0.65*4*12=31.2万, 五年费用31.2*5=156万。
即使加上工程改造费 (一套设备材料+人工费) 70万, 一年总计费用70+31.2=101.2万元, 维护成本也节约了42.8万元。五年一套干气密封维护成本可节约494万元。
5 结论
(1) 增加一套前置过滤装置, 通过脱液、粗过滤后, 能够有效除去天然气中液滴、粉尘和大颗粒物质, 减小原干气密封系统精过滤器负荷, 进一步保障了干气密封的密封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
(2) 天然气通过先脱液、过滤, 再加热后进入干气密封的方式, 提高了一级密封气进气温度, 减小环境温差变化对干气密封的影响, 避免残留的水分对压缩机密封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而导致干气密封失效, 造成压缩机设备停机。
(3) 增加的前置过滤装置是先脱液、后过滤, 这样更换滤芯的次数同比原干气密封单过滤器更换滤芯的次数减少很多。
(4) 从投资回报率分析, 气体经过改造的前置过滤装置的过滤后, 气体中颗粒粒径小于3um, 对于液滴和粉尘去除效率达到99.99%, 能够满足干气密封气的气质要求, 完全可以取代原干气密封前过滤器, 这样改造后的干气密封系统比原来的干气密封系统维护费用降低了20%左右, 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桂芹, 王玉华, 压缩机干气密封基本原理及使用分析.风机技术.2000, (01)
干运行保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