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骨科切口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骨科切口范文(精选9篇)

骨科切口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无菌手术的患者900例, 选取其中经诊断为切口感染的患者15例, 年龄在15~59岁, 其中男9例, 女6例。

1.2 方法

对存在切口感染的15例顾客无菌手术患者的病例进行了详细调查, 对手术部位、手术地点、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手术地点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汇总, 并具针对相关因素提出了护理措施。

2 结果

在我院骨科进行无菌手术的900例患者, 其中有15例术后发生切口出现感染, 感染率为1.7%。手术相关因素见表1。通过表1可知, 骨科无菌手术的15例切口感染患者与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参观人员、手术地点等情况有明显关系 (P<0.05)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骨科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切口感染, 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医院感染。切口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 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体上的痛苦, 更是提高了发病率与病死率[3]。

3.1 相关因素分析

骨科无菌手术的15例切口感人患者与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参观人员、手术地点等情况有明显关系 (P<0.05) 。

3.1.1 手术部位

对于切口感染手术部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颜面、躯干、头部由于血液循环较快[4], 相对来说切口愈合的速度也比较快, 感染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肢体手术, 特别是下肢手术, 由于相对来说血液循环比较差, 所以切口的愈合速度较慢, 感染的机会也就相对比较大;而关节部位因为其需要经常活动, 所以相对来说愈合是最慢的, 相应的切口感染的概率也就更大[5]。

3.1.2 手术类型

急诊手术患者由于无法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时间比较仓促, 术前准备工作一般不够充分, 相对来说患者病情危重, 无法对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由此导致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概率。

3.1.3 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长, 伤口暴露的时间也就相对要长, 由于牵拉、出血、组织挫伤等会减弱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长时间手术, 会增加细菌直接落入的机会, 会增多器械和切口细菌的数量;长时间手术由于医师过度疲劳导致无菌操作会有所疏漏, 增加切口的感染率。

3.1.4 是否接台手术

接台的次数可以说是造成增多切口污染概率的相关因素, 在接台间隙更换各种手术准备品、消毒布以及接送患者, 手术室内的环境会因人员流动或随着物品的纤维、粉尘等受到污染, 进而增加切口污染的概率。

3.1.5 手术地点

切口的感染率与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本研究发现, 无人参观手术室和层流手术室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主要因为层流手术室可以降低手术室内的细菌浓度, 从而降低了感染的机会, 并且由于没有参观人员也降低了人员的流动, 相应的也就降低了空气污染[6]。

3.2 预防性干预护理措施

3.2.1 做好术前准备

控制切口感染的一项重要对策就是手术物品灭菌, 因此应该选择正确的灭菌方式, 原则上手术器械应该使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 一些不能耐湿、耐高温的物品应该选用环氧乙烷, 塑料类、橡胶类低湿霉菌物品使用环氧乙烷是最佳的消毒方法。采用压力撑起灭菌的方法对耐湿、耐热的敷料、气节、耐高温等进行灭菌。应专柜存放一次性手术用品, 柜内要通风良好, 湿度、温度适中, 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贮物箱、货架要每日进行清洁, 一次性手术用品的领取和计划要有专人管理, 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要及时反馈, 手术用品的有效日期、外包装是否破损、数量、霉变等有进行检查, 并按日期的先后顺序进行发放和使用。尽量对复杂且费时的手术使用层流手术室, 接台的次数要尽量减少。如果必须进行接台则要在接台手术间隙通风, 稀释室内的空气细菌浓度, 尽量控制人员流动, 以减少室内的污染[7]。

3.2.2 缩短手术时间

为了减少患者的恐惧, 在手术开始之前护士应该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作出正确的指导。为减少术中由于患者的不配合延长手术时间, 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教育, 讲述术中的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配合;骨科常用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使用流程要熟练掌握, 并掌握排除小故障的方法和知识, 以便在出现小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为了提高手术配合的熟练程度和默契度, 方便医师顺利完成手术, 可建立外科医师个人手术习惯档案, 根据档案可增配特殊器械;手术设备由专人管理, 确保仪器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 建立手术设备登记检查制度, 定期登记检查, 减少术中发生故障的概率[8]。

3.2.3 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在减少切口感染中术前的病情评估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患者手术局部和全身情况在术前有效进行评估, 对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原发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 要明确手术的具体区域, 防止皮肤损伤, 做好相关的皮肤护理, 最大限度避免引发术后感染。

3.2.4 控制人员流动

在手术开始之前手术中所需要的一切物品手术护士都必须带入室内, 要尽量轻柔进行各种操作动作, 减少对患者的翻动。减少室内来回走动, 控制参观人数, 参观者与手术医师要保持一定距离, 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是绝对不允许的。

3.2.5 做好空气质量维护

保持室内清洁, 强化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管理, 在入室时手术护士要将外大部分细菌吹去, 尽量让手术室在手术过程中达到接近无菌的程度, 做到杜绝和防止由空气质量问题引起感染的可能。

3.2.6 手术间准备

非层流手术室除了常规的每天消毒3次以外, 在每台手术结束后还要再进行半小时的消毒。严格控制如患者外衣、器械商外包装袋等等外带物品, 接台手术必须要遵循先无菌后有菌的原则, 以减少对手术室的污染, 进一步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9]。

总而言之, 可以说在骨科无菌手术中患者和医师一直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术后切口感染问题, 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切口一旦发生感染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在预防感染的工作过程中, 可以针对手术室相关护理因素 (如针对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是否接台手术、手术地点等等) 采取干预措施, 以达到防治切口感染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义生.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7) :1852-1853.

[2]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11, 8 (3) :91-92.

[3]胡国庆.空气洁净技术及其在医院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2 (4) :329-333.

[4]程少霞, 蒋敏, 刘标英.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7) :1852-1853.

[5]王义生, 王孔献, 谢金则.骨科术后感染[J].中华骨科杂志, 2011, 31 (1) :58-60.

[6]宫庆月, 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1) :11-13.

[7]曹艳冰, 戴红霞, 常后婵.洁净手术室第1台手术与接台手术空气质量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7) :1943-1945.

[8]朱长芹.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与维护[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8B) :159.

骨科切口 第2篇

果分析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视,医院感染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日益关注的卫生问题。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组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推迟伤口愈合,同时也会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骨科手术较为特殊,一般在术中需要使用内固定材料对相关部位的骨骼进行固定,因此接触到外界材料的机会增大,容易引发切口感染,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骨科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仍属骨科无菌手术治疗,但由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寻找一种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防治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资料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67岁,平均年龄在(42.1±3.5)岁,所有患者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经过临床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对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有脓性分泌物。②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③切口裂开,有弄下分泌物流出,切口深处穿刺有脓液。④切口抽出的分泌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为阳性。满足①③④中的任意一项则诊断为切口感染,单独符合②不可进行诊断。

3分析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切口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手术环境的影响。对于急诊手术与手术地点,都可以归因于手术环境一类,由于急诊的时间仓促与手术室的功能性较为综合,术前准备往往不充分,会产生感染情况;(2)手术环境中,除菌的低标准,使得空气污染中外源性细菌易于繁殖并在切口处容易种植。手术前与手术后加强人为的除菌隔离,也能有效的控制空气污染;(3)手术部位因素。由于腰髋部以下手术的切口深、操作多、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切口感染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4)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时间的手术,切口暴露的实践越长,对于感染的概率就越高;(5)接台手术因素。由于医院手术室资源较为紧缺,连台手术较为常见,因此对于接台手术,中间对于细菌的消毒与空气的更换,就不能做到完全彻底,对于细菌的杀除也很难达标。

4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4.1做好术前病情评估

术前病情评估在减少切口感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手术前有必要对患者的手术局部或是全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对及时有效控制引发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详细的手术部位及区域,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措施,有效避免皮肤损伤发生术后感染。

4.2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和放置要严格,注意要避免手术时污染。

4.3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维护

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手术护士需要在术前把术中所需所有物品备好,动作需轻柔,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要尽可能清理掉衣外的细菌,使手术室内尽可能达到在手术过程中无菌的程度,尽量杜绝参观,即使是参观者也要与手术医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离。让参观者尽可能避免在室内来回走动,禁止参观者或其他人员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4.4努力减短手术时间

医护人员们有必要在患者手术之前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交代好患者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信心,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从而得到患者的配合,缩短手术时间。主治医师和护士要配合默契,从而高效且快速的完成手术任务;手术物品准备要充分,要对手术相关仪器进行全面了解,可独立解决术中出现的小故障;专人管理手术设备,定期检查并维修,以免术中发生故障。

5结果

46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对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病原菌株15例,其中包括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所有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均顺利出院。

6讨论

骨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会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影响,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若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复发率与死亡率等的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骨科无菌手术过程中,因为手术类型的不同,手术过程就会存在差异,引发手术切口感染。另外,手术患者病情程度、手术方法与手术准备等因素都会对手术切口感染造成影响,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护理,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是在手术各个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加强皮肤的清洁、消毒、保护等,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多种因素均能影响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术前皮肤准备、手术持续时间长短及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时间等,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从各个环节进行,只有细致有效的全面护理,才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从而提高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 第3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88-1

自从霍尔斯特德将乳胶手套引入手术小组,特别是自从19世纪80年代约瑟夫·李斯特抗菌法的发现,外科手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绝大部分骨科的疾病与外伤都需要进行皮肤切口,如何减少皮肤切口的瘢痕愈合,避免手术切口易出现的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因此,如何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值得探讨。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住的1000余例进行骨科手术,无1例发生骨关节感染与皮肤切口的化脓感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住的1000余例进行骨科手术,其中开放性骨折360例,择期手术200例,男420例,女140例,四肢骨折410例,椎体骨折30例,18~55岁400例,56岁以上30例,18岁以下10例。

1.2感染原因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类型,不同骨科外伤病人及不同类型的切口感染率相差较大,据调查可达10%~20%[1]。骨科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通常为已知的院内流行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耐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苗、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

2结果

10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32例,感染率为3.2%,其中Ⅰ类切口手术3例,感染率为0.03%;Ⅱ类切口手术12例,感染率为1.2%;Ⅲ类切口手术23例,感染率为2.3%。手术切口一期愈合者达到95%。

3讨论

3.1骨科清洁手术感染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使患者的抵抗力降,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2],无菌手术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迹象,应高度重视病原学检验,及时申请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药敏报告出来前,根据本院近期临床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选用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而后依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

3.2通过本次调查显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Ⅲ类切口,59.4%发生在术后5~7天时间段,并且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前住院时间均呈高度密切关系。有文献报道,腰部以下部位骨折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部骨折的手术[3],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充分重视术前住院时间长,伴有基础疾病的腰髋部以下部位、Ⅲ类切口的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预防工作。

3.3术后预防(1)护工要严密观察伤口渗血及肢体的血循环及疼痛情况。坚持床边交接班制度,发现敷料被血液渗透脱落时,及时更换,有严重出血倾向时,应通知医生换药,保持伤口敷料干燥,给病人翻身时要保护伤口,勿碰及伤口引起出血。(2)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肢体末梢的温度、皮肤颜色、肿胀情况1~2h观察1次并记录。(3)疼痛的观察,询问病人疼痛是否能耐受和疼痛性质,术后一般1~3d伤口比较疼,如3d后伤口仍有持续性跳疼并伴有体温升高,应考虑伤口感染征兆。(4)作好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床上活动或翻身,勿压、勿碰及伤口,大小便是不要污染伤口,咳嗽是用手保护好伤口。

3.4皮肤损伤后形成创面,创面的局部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缺损、血管断裂和出血现象,创面的组织修复是机体对损伤部位的一种自然的防御性适应反应,修复的过程与持续的时间,不同的个体与不同的手术部位皆有很大的差别,但由于缝线结扣内组织坏死利新生愈合之间的平衡,一般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缝合的伤口在5天左右强度最差,因此术后7~10d拆线,也仅适应于颈、胸部的一些小切口的手术。伤口愈合后,其内部结构需要继续调整塑性和重建,以恢复或接近生理状态,这一过程称为重塑,即肉芽组织向瘢痕组织转化[4],这一过程持续数月甚至1a以上。因此,手术切口部位给予持续1个月以上的适当压力,如用石膏塑型加压,可减轻切口重塑期的瘢痕形成。

3.5加强营养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特别是年老体弱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同时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既保证营养,又能预防便秘,必要时可输血,输注白蛋白,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参考文献

[1] 林平,金彩云,吴钟琪.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4,4(1):115-116.

[2] 张德立,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47-148.

[3] 李淑花,毋玉梅,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2003,15(8):20-2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6 月- 2015 年9 月我院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1300 例, 其中男765 例, 女535 例, 年龄25 ~ 75 ( 44. 0 ± 1. 3)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手术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手术方式均为植入或取除固定物式手术。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0 例, 2 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予全方位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术前患者准备: 对择期手术, 术前明确并治疗已存在的感染, 如果有感染存在, 则应推迟手术, 努力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以及营养状况, 劝导患者改变吸烟等不良嗜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

1. 2. 2 术前皮肤准备: 手术前1d晚上, 患者应用抗微生物肥皂洗澡或淋浴。建议不要使用剃刀剃毛, ( 皮肤有划痕利于细菌聚集, 从而增加感染率) , 只有毛发确实影响手术时才去除毛发。必须去除毛发时, 只需去除切口及其周围的毛发, 应在术前即刻选用脱毛剂或使用备皮器去除毛发。剃毛和手术间隔越长, 感染率越高。

1. 2. 3 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正确的使用时间是在手术室内, 于开皮前30min ~ 1h内使用, 护理上要严格执行用药时间, 以使抗生素在切皮时能在组织内达到高峰值。

1. 2. 4 术中预防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 要对一切医疗环境和设备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杜绝一切感染源。医护人员要与手术医师积极配合,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术中做好温度和氧分压的控制, 麻醉可以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 若术中患者出现低体温, 可导致患者心肌缺血、增加出血、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等; 氧摄入降低, 可减少胶元蛋白的沉积, 影响伤口愈合, 从而增加外科伤口感染。术中护理可使用电热毯或加温器, 在术前30min的预热和术中给患者加温, 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 采用适当加温静脉液体和热冲洗液, 同时手术中和术后数小时给患者吸氧, 可有效降低外科伤口感染的感染率。

1.2.5术后康复辅助:术后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失血等, 给予正确饮食指导, 注意营养补充, 增强体质;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保证手术切口引流管的通畅;及时更换伤口浸湿敷料并保持床单元清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作好伤口保护。

1.2.6其他方面护理:手术室环境方面, 要保证新风量和换气次数, 手术室门应及时关闭;进入手术间的人员作装规范, 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室的人数, 控制见习、实习学生参观人数, 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同时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 但应注意引发感染的其他因素, 像手术环境消毒、缝合技巧等, 会影响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效果, 另外结合患者的需要, 加强其营养, 并使其抵抗力能得到有效增强, 可对其进行必要的血浆、白蛋白输注等, 满足其营养方面的需求;观察切口情况,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由专职医师负责伤口换药;操作过程中坚持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等。

1. 3效果评定标准 以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2010 年版) 作为切口感染的评判依据。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手术感染情况 1300 例患者中, 发生切口感染15 例 ( 1. 12% ) , 其中感染率与不同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住院时间有关 ( P < 0. 05) ; 感染率还与不同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类型、麻醉方法等手术情况有关 ( P < 0. 05) ; 见表1、2。观察组伤口感染率为0. 77% , 对照组伤口感染率为1. 54% ,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手术野准备不当或护理不充分: 剃刀备皮、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长, 备皮过程皮肤有损伤; 不恰当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处理不当的侵入性器械重复应用; 手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出血量大; 污染或严重污染的手术、移植或植入手术。

2. 3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患者为老年人或新生儿; 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基础疾病; 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感染存在; 其他治疗因素如机械通气> 3d, 使用激素等; 手术前住院日> 5d、体质量超重或营养不良、免疫受损等。

3 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属骨科临床常见并发症, 导致切口感染的原因复杂多样, 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 手术时间的长短、急诊与非急诊手术以及对应的切口类型等。一方面是因为患者自身的基础状况差, 容易出现感染; 另一方面是由于手术过程中一些操作不到位, 术后护理不够完善。一般情况下, 手术时间越长, 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就越不利, 因为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现象, 引发感染的几率也比较高[3]。另外, 骨科手术内固定植入物作为异物植入体内, 植入物必须保证严格的消毒灭菌水平, 也是预防骨科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为避免术后患者出现感染, 必须加强对骨科手术的护理, 降低术后的切口感染率, 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术前督促患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 增强身体抵抗力, 有效抑制切口感染。术中积极配合工作, 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阻断感染源, 在术后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避免护理不当或发现不及时造成患者切口感染, 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4,5,6,7,8]。作为医护人员, 要加强对专业护理技能的学习与锻炼, 积极配合医师工作,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进而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在术后要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阻断一些感染源, 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一旦出现术后并发症等, 要及时向责任医师汇报, 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 保障患者术后的身体健康。本研究通过对1300 例骨科手术患者的全方位护理, 发现其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康复有着明显的护理效果, 能够降低术后感染, 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可以在各大医院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医院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1300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0例, 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主观情况、手术情况及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00例患者中, 发生切口感染15例 (1.12%) 。观察组伤口感染率为0.77% (5/650) , 对照组伤口感染率为1.54% (10/6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骨科手术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对感染源的控制, 避免感染发生。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徐绿萍, 陈卫平.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554-556.

[2]喻鹏, 丁浩, 师玉谨, 等.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5) :148-149.

[3]迟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5:472-473.

[4]匡春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对策及其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666-668.

[5]蒋晓艳.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3 (11) :56-57.

[6]沈兰娟.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6 (19) :79-80.

[7]张妍.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临床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 2015.

[8]张婧.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8) :68-69.

[9]余钦仙, 黄丽萍, 林碧霞.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 2001, 7 (10) :938-939.

骨科切口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照组 (n=342) :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骨科手术患者34例, 其中术后切口感染41例, 男性23例、女性18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的切口感染标准;手术室和骨科病室安排专职控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之后对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2) 实验组 (n=136) :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骨科手术患者136例,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接受本科室的预防护理对策。

1.2 方法

收集对照组41例切口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分析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用药情况, 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等。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探讨预防护理的对策。给予实验组患者系统化的预防护理对策, 积极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手术切口浅表感染: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手术切口深部感染:大多数患者局部无明显的红、肿、热、痛表现, 而大部分表现为局部的深压痛。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

2.2 病原学检测

41例患者取炎性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9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荧光假单胞菌3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5例。

2.3 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 (0=否, 1=是) 作为应变量, 将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因素 (年龄、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等) 作为自变量, 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 见表1。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患者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时间超过3h、手术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的切口感染率较高。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个器官功能退化、合并症增多、术后卧床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影响, 增加了切口感染率。国内相关报道对3326例骨科手术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率3.5%, 而其中Ⅲ类切口的感染率高达7.1%[7]。本次调查, Ⅲ类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实施手术的时间越长, 则切口感染率越高, 因为手术时间长则创伤面大、机体抵抗力下降, 而且切口暴露于空气的时间长, 可引起细菌在切口位置定植, 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性。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者的切口感染率高于颈肩上肢, 与手术切口深、手术难度大、侵袭性操作增多、牵拉操作多等原因相关[8]。

3.3预防护理对策的运用

预防护理对策以有价值的调查分析作为基本依据, 通过回顾分析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总结经验来指导临床护理, 以期达到最佳护理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探讨,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甚多, 预防护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护士给患者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可利于引流;营养支持以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

2.4 预防护理对策的效果

实验组 (n=136) 切口感染率为2.2%, 显著低于对照组 (n=342) 的12.0%,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3.1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最主要的原因手术操作本身、患者抵抗力低下、术后护理工作不到位等[3]。骨科手术属于侵袭性操作, 造成患者机体损伤, 患者抵抗力大幅下降是骨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4]。骨科手术多为修复性手术、重建手术, 往往需要置入内固定物, 切口感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手术效果, 感染严重甚至可造成患者肢体残疾[5]。切口感染还与手术的月份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择期手术应尽量避开夏季高温季节[6]。

3.2 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及营养支持;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此外, 有专家提出, 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患者身体及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消毒,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0];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 层流手术室可提高空气洁净度;严格控制术中参观人员是控制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应该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并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

总之, 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与骨科手术医师的手术配合默契, 根据骨科手术医师的个人习惯, 增配特殊手术器械, 避免因手术台上器械准备不齐而延长手术时间。医疗护理的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注意手术操作、换药等操作规范, 对环境彻底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是控制感染源头的基础。加强对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护理, 给予营养支持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护理环节,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经验, 给予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摘要: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探讨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 (n=342) 骨科患者的资料, 其中41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 分析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探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以此作为预防护理对策的依据;实验组 (n=136) 患者接受预防护理对策, 观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①41例感染病例切口浅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深部感染大部分表现为局部深压痛, 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41例患者取炎性渗出物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6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9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大肠埃希菌感染5例、荧光假单胞菌3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25例;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可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均有显著关系 (P<0.05) ;③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2.2% (3/136) ,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许多临床因素有关, 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总结经验, 给予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护理对策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 2011, 31 (4) :183.

[2]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4) :457-458.

[3]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7 (21) :22-24.

[4]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5]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9.

[6]何为民.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探究及解决办法[J].中外医疗, 2011, 31 (33) :79.

[7]许晓秋, 张栋.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0, 9 (2) :109-111.

[8]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 :91-92.

[9]程少霞, 蒋敏, 刘标英, 等.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7) :1852-1853.

骨科切口 第6篇

1 骨科手术病人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

1.1 手术室环境管理不善如空气质量不达标

基层医院硬件不足,达不到洁净手术部要求;而骨科手术大多数都是急诊手术且多为开放伤口,污染一般都比较重;进入手术室人员较多;手术中的特殊检查如X线检查等,都极易造成手术室空气质量难以保证。

1.2 手术器材、设备老化

基层医院手术室规模小,骨科等专科器材、设备等设施一般只有一套,如遇到急诊多时,必须加班进行消毒灭菌准备器械,时间紧,条件差,消毒灭菌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

1.3 手术过程管理不好

手术野管理也是预防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手术中往往由于操作者动作过大等原因,不小心将器械、物品掉落至无菌区域外,只有立即将唯一器械快速消毒灭菌后再来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创面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增加。从而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等医院感染的发生。

1.4 手术者操作粗暴

一方面手术术中牵拉、固定时用力过大过猛,造成手术野周围组织挫伤过大,从而导致手术后血运缓慢,影响伤口的愈合及骨组织的再生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清洗伤口创面不细致、不彻底,异物存留在组织中影响切口愈合。

1.5 术前准备不充分

骨科手术大多数是急诊,医生往往在检查结果未回或者是漏做必要的检查和准备,为了赶时间而紧急手术,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手术后切口的愈合,增加感染机会。

1.6 手术后管理不好

手术后回病房后病情观察理不细致、不及时;手术后伤口换药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操作不严禁;抗生素使用不规范,不按药敏指导用药,滥用抗生素;由于病人经济等原因,往往在病人恢复期过早出院活动等都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2 防控骨科手术医院感染对策

2.1 加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学习

从转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到终点抓医院感染预防的观念入手,采取分层次进行人员培训的方法对工勤人员和医护人员分别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1)工勤人员:由医院感染科、护理部组织专题讲课,强化消毒隔离和防护意识;(2)医护人员:由医院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一道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加强手术操作流程、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手术野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将骨科手术操作流程编制成册,发到每个骨科医生手中,人手一册,其中内容在每月一次的医院质量考核中进行现场抽考;对护理人员则重点培训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2]。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团队,来应对一切不可预见的未知。在巩固和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同时,使广大医护人员树立前瞻性地防控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理念。

2.2 加强手术室环境质量管理

严格骨科手术间室内环境管理。因为净化是保障手段,无菌程度是控制的目的,只有控制人体、器械以及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动态洁净度才不会受影响[3]。因此骨科手术间严禁挪作其他手术操作使用,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区内人员,严格物表清洗消毒。房间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彻底清除房间卫生死角;C臂一用一消毒,每次消毒后用洁净布单遮盖;无影灯每天擦拭消毒;物表、地面每日手术结束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室内空气每日用三氧机分别于早晚各消毒1h,必要时用人机共存动态空气消毒机增加消毒次数;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培养一次必须达标。从而确保手术室环境质量。

2.3 加强手术过程干预

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除当好助手,密切配合外,还必须但当起无菌技术操作的监督员。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密切配合。确保手术野严格无菌;对手术者操作过程的无菌操作、操作精细度随时干预,避免不规范行为和操作度过大损伤创口周围组织的现象发生。

2.4 手术器材严格质量把关

骨科手术专用器械从进货关开始,严把质量关。植入患者体内物品必须有5种合格证件,且灭菌合格。可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严格保证清洗质量,彻底的清洗可以杀灭物品上60%的细菌。所有器械用后严格消毒-清洗-灭菌-无菌保存流程。清洗时必须使用多酶洗剂浸泡清洗,有学者对手术部位感染率进行调查后发现使用多酶清洗剂彻底清洗可以使污染微生物下降4个对数值,彻底去除有机物保证消毒灭菌效果[4]。

2.5 加强手术前后管理

2.5.1 手术前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包括各种辅助检查;科内医生认真细致的术前讨论,充分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因素等情况;严格手术指针,并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护办室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患者的手术前期护理如皮肤准备,床单元准备更换洁净床单、被套、枕套,病房洁净,必要时进行病房空气消毒。

2.5.2 强化手术后管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术后6h内常规15~30min观察一次伤口情况和肢端血运;随时了解患者自我感觉,广泛收集资料,及时分析发现问题早做处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制订翻身和肢体活动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2)换药管理换药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检查伤口创面;对不能在换药室进行者,病房必须在湿式清扫后用人机共存三氧消毒机对室内空气进行30min以上消毒后开始换药;(3)按照卫生部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严禁滥用。

2.6 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参加手术者严格按照外科洗手方法洗手,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不定期到手术室进行外科洗手采样3~5次;科室严格手卫生规范执行,树立标准预防观念,在给病人检查、治疗、换药前后及时洗手或手消毒,治疗车、换药车上配备快速手皮肤消毒液,并认真督促落实,每月进行医务人员手采样一次达标。

2.7 加大督查与考核力度

针对各科特点,制订骨科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手术室、骨科医院感染质量标准。通过医院感染科与科室感控兼职医生和兼职护士一道认真督促落实到位。发现不足及时整改补充完善,对发现屡次违反同一问题者单独谈话纠正,将每次督导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

通过系统分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转变观念,注重过程监控,加强培训,科学管理,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骨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总之,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只要做到了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加强流程和细节管理,就能有效控制骨科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生,保障骨科手术病人的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 加强骨科手术管理,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分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通过过程监控和干预等加强细节管理。结果 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注重过程监控,采取对手术室环境管理入手,加强消毒灭菌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手术中的过大或粗暴操作;严格掌握骨科手术指针,加强术前术后管理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骨科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结论 只有通过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加强无菌技术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1],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医院,骨科手术,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耿泰山,杜育芳,郭丽珍,申晓丽.骨科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医院,2008,12(3).

[2]孙建荷.手术最佳助手培训在应对外科手术加护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19-1020.

[3]孙立新,纪凤英.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19.

骨科切口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骨科糖尿病患者发生的83例切口感染有关资料,并分析有关感染相关的细菌培养标本,研究骨科糖尿病患者产生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并分析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为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主要参考依据。

1.2 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培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分泌物,若存在菌生长,就进行细菌鉴定,严格操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检测筛选致病菌分布,分析研究抗菌药物的耐药谱。

2 结果

2.1 病原菌构成

从83例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标本中,分离培养得到60株细菌株,其种类主要有16株大肠埃希菌,占26.7%;6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0%;7株褪色沙雷菌,占11.7%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3%;其中分离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7%,1株耐亚胺培南病原菌,占1.7%,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良好。

2.2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分析

在培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中有38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63.3%;37株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61.7%;总检出率高达65%。

2.3 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患者切口感染具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手术情况、污染程度、医院卫生及护理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随着临床中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很多致病菌因素引发的感染也日益增多,对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情况的密切监测十分重要。

该研究资料从83例骨科糖尿病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得到60株细菌株,其种类中由16株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占26.7%;其次为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3%;7株褪色沙雷菌,占11.7%和6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分离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7%,1株耐亚胺培南病原菌,占1.7%,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良好。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于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具有耐药性,对于喹诺酮、氨基糖苷及磺胺类药物也具有交叉耐药性。该菌株通过质粒介导,使耐药基因利用接合、转化及转导等形式扩散在细菌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应对其检测与控制进行加强。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的危重患者只可采用亚胺培南进行临床治疗,由于该药物价格相对较高,并容易产生二重感染[2]。所以在临床医生中应谨慎使用,并在治疗中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各种化脓性感染及败血症的主要致病原菌就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该研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都较高,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糖尿病患者若发生切口感染,就要基于降血糖及感染控制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患者感染早期加强联合应用足量抗菌药物,一经确诊就要及时用药,不可等到完成分泌物细菌培养后再进行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选用主要针临床用药中,主要采用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及厌氧菌导致的切口感染,联合两种药物应用,并结合治疗反应及细菌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适宜调整[5]。开始治疗时可加大剂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酌情相应减少药物用量。

术后也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因耐药性采取质粒介导方式需要医护人员提供必要协助,医护用具没有严格消毒、病区广泛的环境等都将对病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3]。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院感染管理中,应通过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并隔离高度耐药菌感染患者及有关易感人群等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传播耐药菌的机会。现代医学作为一种循证医学,连续监测病原菌,按照检验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与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相结合,

对于目前较为严重的细菌耐药性的控制十分有利,也可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科糖尿病患者产生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并分析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为控制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主要参考依据。方法对83例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情况及耐药性开展较深入地分析研究。结果培养出60株病原菌,其种类主要有16株大肠埃希菌,占26.7%;6株铜绿假单胞菌,占10%;7株褪色沙雷菌,占11.7%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3.3%;其中分离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1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7%,1株耐亚胺培南病原菌,占1.7%,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良好。结论在临床中应高度重视骨科糖尿病患者的术后感染,严密监控耐药菌株,才能有效防控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

关键词:糖尿病,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3):98-110.

[2]吴安华,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7):909-912.

[3]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2):140-142.

[4]蔡敏,谢懿,历群.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5):51-53.

骨科切口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骨科手术患者1 070例,男性530例,女性54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2岁,平均(54.12±14.28)岁;包括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肱骨骨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颈椎病、骨质疏松症等手术治。

1.2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手术切口感染标准[2]进行判定:手术切口部位出现痛、热、肿、红,手术拆线后出现脓性渗出物或者筋膜组织以上出现脓性渗出物,不管是否具备细菌学证明,全部认定为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1.3 方法

根据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对1 070例手术切口情况进行判断,比较合并切口感染与未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切口部位、切口长度、应用电刀等相关因素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上述因素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骨科手术患者1 0 7 0例发生切口感染4 0例(3.76%,40/1 070);感染组年龄(58.98±16.23)岁、体质量指数(24.34±1.02)Kg/m2、基础疾病37.50%、腰髋以下切口77.50%、应用电刀87.50%高于无感染组的年龄(52.97±15.89)岁、(22.78±1.11)Kg/m2、9.81%、60.19%、72.81%、(P<0.05),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手术切口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于整个围手术期,由多环节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3],既有患者因素又有医院手术管理方面的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引起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包括:(1)年龄大:本文感染组年龄(58.98±16.23)岁高于未感染组的(52.97±15.89)岁,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机体防御能力差,基础疾病多,切口感染发生随之增加[4]。(2)体质量指数高:体质量指数高患者皮下脂肪厚,影响术野暴露和操作,可使手术时间延长,手术后行动不便及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不利于切口血液循环增加感染机会[5]。(3)基础疾病: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容易发生感染[6],本组感染组体质量指数(24.34±1.02)Kg/m2、高于无感染组(22.78±1.11)Kg/m2。(4)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手术感染率高:其原因与腰髋部手术切口深、侵袭性操作多、手术难度大、切口长时间暴露、牵拉操作多、组织损伤重有关[7]。(5)应用电刀:感染组应用电刀87.50%高于无感染组的72.81%(P<0.05),运用电刀给手术过程带来方便,降低手术时间,但电刀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高能电流,切、凝过程中使组织受到灼伤损害,特别是脂肪组织具有较强的热敏感性、自身供血能力较差,灼伤后易出现坏死液化,感染的风险增加[8]。

切口感染往往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及经济负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更有甚者可形成骨髓炎等造成肢体残疾,甚至增加患者病死率[9],因此,应实施相应的预防干预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10,11]: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加强营养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评估和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贫血者,术前、术后输血支持;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接近正常水平,术中、术后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并进行有效控制。在进行切、凝操作时,避免过分增大电刀的输出功率在满足切、凝操作要求后点到为止,在涉及脂肪、筋膜组织手术时,应当施加一定的拉力将组织分开[6]。注意对脂肪的保护,术中切开皮下脂肪组织时尽量少使用高频电刀,慎用电刀,对肥胖患者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缩短电刀与皮下组织的接触时间[7]。

参考文献

[1]滕燕,邹荣云,李喜凤.骨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和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33):5963~59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3]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4~1305

[4]刘春阳.300例老年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风险因素的相关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2(9):1245~1246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预防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1~92

[6]宋昭君,张为华,倪卫东.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2011;40(35):3636~3637

[7]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预防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8]王胜.7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289~1100

[9]陈锡丹.骨折手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0;12(11):3391~3392

[10]冉孟良.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预防及管理[J].吉林医学,2010;3l(18):2968~2969

骨科切口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 男3例, 女2例;年龄45岁~75岁, 平均65岁;其中3例脊椎术后, 1例胫腓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后, 1例膝关节术后;5例病人均为择期手术术后病人, 入院当天检测切口分泌物培养均提示为MRSA感染。

1.2 治疗及结果

本组5例病人, 每天卧床时间>12 h,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40分以下。其中3例长期24 h卧床, 1例合并糖尿病, 1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 1例合并糖尿病及肾病;入院后根据切口感染程度, 分别对5例病人采取严格有效的隔离措施,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切口换药, 联合过氧化氢清洁冲洗换药, 10%碘伏或生理盐水24 h持续冲洗伤口等方法控制切口感染, 其中4例经治疗已康复出院, 另1例伤口感染已经控制, 切口分泌物培养提示MRSA阴性, 等待第2次分泌物培养结果, 5例病人经治疗及护理均未合并其他感染, 本病区没有发生MRSA的扩大与集中流行。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感染病人的切口管理

护士每班加强感染病人伤口及周围皮肤的观察, 严格把握伤口冲洗液的量和速度,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保证伤口引流的通畅, 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 注意肢端的感觉、活动、血运等, 如有伤口渗液、引流不畅、肢端肿胀、感觉异常、冲洗出入量不平衡等情况发生, 应及时汇报医生积极处理。

2.2 合理使用抗生素

MRSA的传播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控制感染不当有关[3]。MRSA的集中或暴发性流行, 常发生于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等低免疫力人群。 由于骨科病人多半卧床, 老年性骨关节病人较多, 开放性损伤较普遍, 所以医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切口积极送检切口分泌物培养, 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护士应严格把握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

2.3 加强长期卧床病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骨科病人切口愈合不佳往往延长了卧床时间,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 除了切口感染的控制, 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加强基础护理, 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的发生。将感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2.4 心理护理

本组5例病人, 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悲伤的情绪, 通过护士细心的观察, 及时的交谈, 周到的护理, 消除了病人的顾虑。本组病人中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由于特殊细菌感染、基础疾病和新的病情进展, 医务人员被迫对MRSA感染病人采取一系列的隔离措施, 病人可能面对感染随时不能控制、治疗费用不能承受、周围人群异样的眼光等, 所以他们的内心相对其他病人更脆弱, 护士在沟通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方式与方法, 让病人积极参与到疾病转归的治疗和护理当中。

3 防控干预

3.1 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3.1.1 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旦确诊MRSA感染, 医生立即开具隔离医嘱, 尽量将病人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源同室隔离, 减少探视人群和人员出入。病历、床头用明确的蓝色圆点隔离标识, 医务人员及护工在进行可能接触床档的操作时, 应穿隔离衣,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手上有伤口时应带双层手套接触病人。病人连续两次切口分泌物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1.2 严格把握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 MRSA易污染医务人员的手, 减少其定植是预防的关键[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无菌操作或护理前后、直接接触病人物品后都应遵循六步洗手法严格洗手。对已感染MRSA或疑似MRSA感染的病人操作尽量集中或最后进行, 避免交叉感染。

3.1.3 加强病室环境、仪器设备和病人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的管理

MRSA感染病人的物品尽量专人专用, 不能专用的物品 (例如轮椅、平车等) 使用后用1∶100施康擦拭消毒备用。MRSA病房地面、床档、床头柜等每天用1∶100施康擦拭, 擦拭抹布用后消毒, 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30 min, 定期对窗帘、空调等进行清洗、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及分泌物等用1∶100施康浸泡消毒再弃去, 换药敷料、医疗废弃品、病号服、被褥等应放入防渗漏密闭容器独立包装, 并标明特殊细菌感染, 再送相应部门。病人出院后做好相应物品的终末消毒处理。

3.1.4 切断可能发生的传播链, 避免MRSA的院内蔓延

MRSA感染病人的相关标本, 集中放入密闭的容器中, 明确标识特殊细菌感染后再送相关科室检验。病人外出检查, 应提前通知对方检查科室, 做好消毒隔离, 将MRSA感染病人安排至最后检查, 检查完毕进行终末消毒。

3.2 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陪护、病人之间可以通过接触互相传播, 这是造成病区MRSA感染的散发或局部流行暴发的潜在危险因素[5]。骨科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相对较低, 日常生活多半由陪护照顾, 病人和陪护双手及身体其他部位频繁接触手术切口敷料, MRSA在陪护及病人双手的定植几率非常高, 所以向陪护和病人宣教手卫生及洗手原则非常关键, 能从真正意义上切断传播途径。通过院内感染三级网络管理, 加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质控管理。本院有由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科、病区院内感染质控员组成的院内感染防控三级网络。发现MRSA病人, 院内感染委员会及院内感染科会进入临床进行加强感染科室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教育培训, 由科室院内感染质控员负责监督日常的消毒隔离管理, 不定期的展开检查,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协助医院改善病区环境,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4 小结

骨科不属于MRSA感染的高危科室, 但高危人群还是普遍存在, 本病区对院外带入散在的切口MRSA感染病人, 积极有效地采取了护理对策及预防干预措施, 果断控制传染源, 积极预防并发症, 从各个层面上切断传播链,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控制感染, 避免了交叉感染和MRSA大规模的暴发流行。

摘要:总结骨科散在院外带入术后切口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病人的护理对策及防控干预。重点为加强感染切口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以及在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中普及特殊细菌感染防御及防控知识, 提高病区工作人员抗MRSA的风险意识, 避免MRSA的院内集中大规模流行。

关键词:骨科,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159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染控制杂志, 2005, 4 (1) :12-17.

[2]周宏, 康海全, 任玲, 等.MRSA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0) :1043-1044.

[3]堄贤雯, 刘珊, 叶民, 等.MRSA的发生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3) :115-116.

[4]曾咏梅, 卢卉, 李柳芳, 等.院内肺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4) :11-12.

骨科切口范文

骨科切口范文(精选9篇)骨科切口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即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无菌手术的患者900例, 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