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精选5篇)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第1篇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模型口诀

失升氧化还原剂,七字口诀要牢记,先定两剂与两物,再平电子和原子。

模型思考

1.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先判断变价元素,然后按照“失(电子)、升(价)、氧化(反应)、还原剂”进行分析。

2.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

模型归纳示图 反应事实 表示符号 配平

特定条件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模型口诀

吸放热、对正负,标状态、定系数,按照目标变换式,盖斯定律大用处。

模型思考

有些反应的反应热不易测得,通过已知反应的反应热,利用盖斯定律获得:

化学平衡移动

模型口诀

审清特点与条件,再用勒夏原理判。平衡程度比大小,建立模型解决它。

模型思考

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密闭体系中的可逆反应,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遇到平衡移动问题,我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是:

模型思考

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

定 决 反 表中位置 原子结构 映 反映 决定 反 映 元素的性质

决 定 从这个三角关系中的一点突破,注意挖掘和应用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重要知识和小规律,是解答物质推断题的主要线索和方法。如果是从元素周期表开始设问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必须熟悉周期表的结构,头脑中必须有一张清晰的元素周期表,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摆”元素的相对位置,进而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推断。如果是从结构开始设问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必须抓住物质的结构特征,进而推断物质的性质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模型归纳示图 周期表位置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主族序数=价电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左-右:递变性 上-下:相似性 元素性质(单质氧化性、还原性)

电化学

模型口诀

三个口诀两规律,轻松学通电化学; 口诀1:阳负升失氧化,阴正降得还原。口诀2:电解异性相吸,原电池同性相恋。口诀3:电子固定负极流出,正极流入。

规律1:阳极或负极是活性金属时,金属一定会参加反应;阴极或正极是活性金属,金属一定不会参与反应。

规律2:氧气参与反应时,通入氧气的电极一定是正极。

模型思考

1.口诀1:即阳极或负极的反应物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阴极或正极相反。

2.口诀2:即发生电解反应时,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发生原电池反应时,阳离子带正电荷移向正极,阴离子带负电荷移向负极。

3.口诀3:即无论原电池反应还是电解反应,电子总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入电源的正极。4.解电化学问题,先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再根据“三口诀两规律”思考。

模型归纳示图 确定电化学类型 能量转化 反应的自发性 原电池 电解池 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原电池)化(电解池)学 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 电极 电极反应 比较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

模型口诀

溶液粒子比大小,反应先行看构造; 盐在溶液先电离,主次矛盾不混淆; 物料电荷均守恒,定性定量把握好。

模型思考

比较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的问题:

推断过程中可采取“正推”“逆推”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加加减减”的残基法,将解决问题最小化,最后要将多方面多角度摄取得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归纳,最后推断出有机物结构。

模型归纳示图 审题 粗审 化学式信息 性质、反应信息 数据信息 碳数 碳骨架 官能团种类、数目、位置 细审 终审 捕获信息 确定结构 标准作答

物质(或离子)检验

模型口诀

物质检验并不难,常用方法须熟练,重点关注四方面,表述力求准简全。

模型思考

物质检验是实验试题或综合试题中常见的问题,物质检验的核心是基于物质性质确定检验方法,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常见的试题类型有:

①检验单一物质或离子;

②检验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或离子; ③判断离子是否共存;

④具体问题情境中的物质检验,例如洗涤过程中,通过检验物质或离子确定是否洗涤干净; ⑤物质成分的定量检验等。

解答试题时,应依据物质检验的解题模型即“物质分类←→物质性质←→检验试剂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进行分析,例如:检验NH3,NH3是碱性气体,应利用其碱性进行检验,所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利用铵盐的性质,遇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生成白烟进行检验。每个试题的考查角度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试题仅考查检验方法,有些则重点考查基于检验方法的实验操作等。

++检验离子时应注意的问题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中。例如:检验NH4,NH4存在于铵盐中,应利用铵盐的性质检验,即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再检验氨气。

模型归纳示图 物质分流 物质性质 检验试剂和方法 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混合物分离

模型口诀

除杂方法常有六,加热、降温水吸收。化学方法通常用,萃取分离或蒸馏。

模型思考

混合物分离也是实验试题或综合试题常见的问题,往往通过物质转化进行分离,物质分离的核心是物质性质和实验方法,目的是获取纯物质,所以,在物质转化过程中,需关注是否会引入新杂质,以及混合物中物质相互干扰的问题。常见的问题有:

①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 ②选择适当的试剂。

模型归纳示图 物质性质 混合物状态 分离原理 分离方法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综合实验设计

模型口诀

找准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规范表述答案。

模型思考

综合实验试题往往是一份试卷中综合度较大的试题,实验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以某些知识为载体研究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制备、研究反应原理等,既有定性实验,也有定量实验。更重要的是,综合实验还承担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功能。所有,实验综合试题知识的综合度较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要求高,既考查实验本身的内容,还考查一些知识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类型:①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②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③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④定性实验,例如制备、鉴别、鉴定、性质的比较、分离、提纯等;⑤定量实验,例如化学式、结构的推断,结晶水数目的测定,纯度、浓度、溶解度的测算和中和滴定等。

问题涉及:

(1)实验研究过程:例如实验目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等;(2)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探究、控制变量等;(3)实验基本技能:例如表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

(4)实验方案设计或评价:例如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或评价、解释已有方案等。

模型归纳示图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分析解答问题

设计实验方案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

模型口诀

确定粒子来源,宏观连接微观,定量关系准确,简单公式运算。

模型思考

首先要从宏观角度了解微观粒子、特定结构单元(如共价键)的来源:物质状态、物质结构、物质组成、化学反应、电解质溶液等,建立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定性关系;其次再建立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定量关系,联系的桥梁即NA,1NA即1mol。

模型归纳示图 定 性 关 系 物质结构 物质变化 微粒种类 特定结构单元(如共价键)定 量 关 系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模型口诀

化学式子要配平,换算纯量代方程; 左右单位要相应,上下单位须相同; 遇到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模型思考

先写出试题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然后建立已知与未知纯物质的定量关系,也可以是反应过程的非气态物质质量变化量(△m)或气体体积变化量(△V),按比例列方程,最后解方程。

1.必须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且书写正确。2读懂题意:(1)有关反应;

(2)已知条件(哪一物质,什么物理量);(3)未知-求什么(哪一物质,什么物理量)。3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对准关系式:

同一物质应为相同物理量,且单位相同; 不同物质可为不同的物理量,但单位要匹配。

模型归纳示图 化学反应方程式(关系式)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 列方程 解方程

守恒法的应用

模型口诀

反应过程,原子守恒: 氧化还原,电子守恒; 离子反应,电荷守恒; 确定守恒,布列方程; 应用守恒,解题速成。

模型思考

应用时首先要确定所需要解决问题的反应类型,判断可以应用哪种类型的恒等关系来解决问题,最后建立相关的恒等式进行计算。在化学反应中,经常应应的恒等式有:

(1)质量守恒: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应用于一步化学反应中。(2)原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应用于一步或多步化学反应、离子反应中。(3)电子守恒: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4)电荷守恒: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所有阴离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应用于离子反应或电解质溶液中。

模型归纳示图 反应类型 守恒关系 建立恒等式(列方程)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第2篇

对于求三角函数的性质, 如周期性、最值、值域、单调区间、对称性、奇偶性等, 若函数解析式已经是一角一函数y=Asin (ωx+φ) +b形式, 学生可以直接求解;若函数解析式不是y=Asin (ωx+φ) +b形式, 就必须先利用公式将函数解析式化简成该形式, 才能求其性质.众所周知, 三角函数是整个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公式最为繁多的知识.面对众多的三角函数公式, 该怎样从中选择合适的公式来化简解析式呢?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虽然也有很多学生能化简出来, 但他们也有一种思绪凌乱, 难以把握规律的感觉.本文针对一角一函数的化简, 给学生总结、归纳一个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对复杂的三角函数解析式的化简, 我们所用的解题简模型为:

在化简过程中, 每个步骤都有明显的标志, 但每次做题并不是五个步骤都要用上, 有时只用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 有轴线角 (或相关的角) 用诱导公式

第二步, 有特殊角用两角和差公式

第三步, 有平方则用降幂公式

第四步, 含同角正余弦乘积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判断解析式是否含有sinx·cosx, 若有, 就用2sinx·cosx=sin2x代入;若没有, 则可以进行最后一步.

第五步, 用辅助角公式收官

下面, 我们来看经典例题:

【例1】把以下各式化简成y=Asin (ωx+φ) +b的形式.

解析: (1) 此题没有轴线角, 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没有sin2x, cos2x, 不用第三步降幂公式;没有sinx·cosx, 不用第四步.

(2) 此题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没有sin2x, cos2x, 不用第三步降幂公式.

(3) 此题没有轴线角, 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 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4) 此题没有轴线角, 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 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5) 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1) 求ω的值;

分析:此题不需要用第一步诱导公式、第三步降幂公式, 只要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和公式和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因为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 且ω>0,

(1) 求f (x) 的最小正周期.

分析:此题是三角与向量的简单结合, 不需要用第一步诱导公式、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和第三步降幂公式, 只要用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和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由正弦函数的性质, 知

模型解题法是近年来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面对数学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地提炼、总结解题策略, 形成程序化的思考过程或步骤.这被称为解题思维策略模型.我们可把一些题目的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 从中抽出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形成解题的统一思维模型.我们称之为数学模型解题法.

用解题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思考与应用, 能形成条件反射, 变成我们解题的自觉行为, 从而高效解题.本文介绍了—角—函数的化简五部曲, 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五部曲, 找到规律, 便能轻而易举地化简解析式.

摘要:三角函数公式繁多, 学生面对众多公式, 该怎样从中选择合适的公式来化简解析式呢?对需要化简成一角一函数的三角函数解析式, 化简模型是:有轴线角时用诱导公式;有特殊角时用两角和差公式;有平方时用降幂 (余弦倍角逆运用) 公式;有同角正余弦乘积时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最后用辅助角公式收官.

高中数学模型解题法之三角函数 第3篇

[关键词] 三角函数 一角一函数 解题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51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该部分内容历来是高考的重点、热点之一.因其难度相对较低,普遍属于基础题、中档题,利用公式化简三角函数解析式并求其性质,是大多数学生的争分点.

对于求三角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最值、值域、单调区间、对称性、奇偶性等,若函数解析式已经是一角一函数y=Asin(ωx+φ)+b形式,学生可以直接求解;

若函数解析式不是y=Asin(ωx+φ)+b形式,就必须先利用公式将函数解析式化简成该形式,才能求其性质.众所周知,三角函数是整个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公式最为繁多的知识.面对众多的三角函数公式,该怎样从中选择合适的公式来化简解析式呢?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虽然也有很多学生能化简出来,但他们也有一种思绪凌乱,难以把握规律的感觉.本文针对一角一函数的化简,给学生总结、归纳一个规律方法和解题技巧.

对复杂的三角函数解析式的化简,我们所用的解题简模型为:

在化简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有明显的标志,但每次做题并不是五个步骤都要用上,有时只用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有轴线角(或相关的角)用诱导公式

判断表达式有没有轴线角或者与轴线角有关的角,如 π 2 +α, 3π 2 ±α

,kπ±α,2kπ±α,(k∈ Z ),若有,就可以马上用诱导公式;若没有,可以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有特殊角用两角和差公式

判断有没有两角和或差,如sin(x+ π 3 ),cos(x- π 4 )等,它们通常会含有 π 3 , π 4 , π 6 等特殊角.若有特殊角,即可直接用两角和差公式展开;若没有特殊角,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有平方则用降幂公式

判断解析式有没有sin2x或cos2x,若有,就分别用sin2=

1-cos2x 2 ,cos2x= 1+cos2x 2

进行降幂;若没有,则进行第四步.

第四步,含同角正余弦乘积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判断解析式是否含有sinx·cosx,若有,就用2sinx·cosx=sin2x代入;若没有,则可以进行最后一步.

第五步,用辅助角公式收官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的变化,解析式会带有asinx+bcosx的形式,最后用辅助角公式asinx+bcosx= a2+b2 sin(x+φ)

,就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看经典例题:

【例1】 把以下各式化简成y=Asin(ωx+φ)+b的形式.

(1)f(x)=sin( π 3 -2x)+sin2x;

(2)f(x)=2sin(π-x)cosx;

(3)f(x)=2sinxcosx+2 3 sin2x;

(4)f(x)=(sinωx+cosωx)2+2cos2ωx;

(5)f(x)=2sinxcos( π 2 -x)- 3 sin(π+x)cosx+sin( π 2 +x)cosx.

解析: (1)此题没有轴线角,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没有sin2x,cos2x,不用第三步降幂公式;没有sinx·cosx,不用第四步.

f(x)=sin( π 3 -2x)+sin2x(有 π 3 -2x,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 3 2 cos2x- 1 2

sin2x+sin2x

= 3 2

cos2x+ 1 2 sin2x(用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sin(2x+ π 3 ).

(2)此题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没有sin2x,cos2x,不用第三步降幂公式.

f(x)=2sin(π-x)cosx(用第一步诱导公式)

=2sinxcosx(用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sin2x.(不用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3)此题没有轴线角,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f(x)=2sinxcosx+2 3 sin2x(用第三步降幂公式和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sin2x+2 3 · 1-cos2x 2

=sin2x+ 3 cos2x+ 3 (用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2sin(2x+ π 3 )+ 3 .

(4)此题没有轴线角,不用第一步诱导公式,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f(x)=(sinωx+cosωx)2+2cos2ωx(用第三步降幂公式)

=sin2ωx+cos2ωx+2sinωxcosωx+2· 1+cos2ωx 2

(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sin2ωx+cos2ωx+2

= 2 sin(2ωx+ π 4 )+2.(用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5)不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

f(x)=2sinxcos( π 2 -x)- 3 sin(π+x)cosx+sin( π 2 +x)cosx(用第一步诱导公式)

=2sin2x+ 3 sinxcosx+cos2x(用第三步降幂公式和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

=2· 1-cos2x 2 +

3 2

sin2x+

1+cos2x 2

= 3 2

sin2x- 1 2 cos2x+ 3 2 (用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sin(2x- π 6 )+ 3 2 .

【例2】

(2013·安徽)已知函数f(x)=4cosωx·sin(ωx+ π 4 )(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

(1)求ω的值;

(2)讨论f(x)在区间[0, π 2 ]上的单调性.

分析: 此题

不需要用

第一步诱导公式、第三步降幂公式,只要用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和公式和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解: (1)f(x)=4cosωx·sin(ωx+ π 4 )

=2 2 sinωx·cosωx+2 2 cos2ωx

= 2 (sin2ωx+cos2ωx)+ 2

=2sin(2ωx+ π 4 )+ 2 .

因为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ω>0,

从而有 2π 2ω =π,故ω=1.

(2)由(1)知,f(x)=2sin(2x+ π 4 )+ 2 .

由0≤x≤ π 2 ,得 π 4 ≤2x+ π 4 ≤ 5π 4 .

当 π 4 ≤2x+ π 4 ≤ π 2 ,即0≤x≤ π 8 时,f(x)单调递增;

当 π 2 ≤2x+ π 4 ≤ 5π 4 ,即 π 8 ≤x≤ π 2 时,f(x)单调递减.

综上可知,f(x)在区间[0, π 8 ]上单调递增,在区间[ π 8 , π 2 ]上单调递减.

【例3】 (2013·陕西)已知向量 a =(cosx,- 1 2 ), b =( 3 sinx,cos2x),x∈ R ,设函数f(x)= a · b .

(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f(x)在[0, π 2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 此题是三角与向量的简单结合,

不需要用

第一步诱导公式、第二步两角和差公式和第三步降幂公式,只要用第四步逆用正弦二倍角公式和第五步辅助角公式.

解析: f(x)=(cosx,- 1 2 )·( 3 sinx,cos2x)

= 3 cosxsinx- 1 2 cos2x

= 3 2 sin2x- 1 2 cos2x

=sin(2x- π 6 ).

(1)f(x)最小正周期为T= 2π ω = 2π 2 =π.

(2)∵0≤x≤ π 2 ,∴- π 6 ≤2x- π 6 ≤ 5π 6 .

由正弦函数的性质,知

当2x- π 6 = π 2 ,即x= π 3 时,f(x)取得最大值1.

当2x- π 6 =- π 6 ,即x=0时,f(x)取得最小值- 1 2 .

因此,f(x)在[0, π 2 ]上的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 1 2 .

模型解题法是近年来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面对数学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提炼、总结解题策略,形成程序化的思考过程或步骤.这被称为解题思维策略模型.我们可把一些题目的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概括,从中抽出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解题的统一思维模型.我们称之为数学模型解题法.

用解题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思考与应用,能形成条件反射,变成我们解题的自觉行为,从而高效解题.本文介绍了—角—函数的化简五部曲,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五部曲,找到规律,便能轻而易举地化简解析式.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第4篇

一、要选好解题模型的传授时机

数学模型是对知识及运用的高度总结与提炼, 过早传授给学生, 一方面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重了学习负担, 另一方面, 模型的使用将使学生失去对思路分析过程的体验.

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课中, 根据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可总结出如下一些模型:

但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从角相等判定的, 有从边成比例判定的, 也有边角结合来判定的.根据条件确定判定的方法, 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训练思维.在思维达到一定高度之前, 学生就接触到老师总结出来的模型, 通过特殊的图形位置来研究相似, 只是强化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形象思维训练, 却弱化了学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并无好处.

可见, 在新授课中, 绝对不能采用模型解题法教学, 在章末复习中也不建议采用;只有到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运用比较熟练,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时, 才应考虑进行模型解题法的教学.

二、学习数学模型的同时更要学习模型中的知识本源

在能使用模型解题的情况下, 使用模型确实能跳过繁琐的分析过程, 直接找到解题思路.但模型只能是对某一类问题解法的总结, 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不是一个模型就能全部涵盖的.

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 教师常总结出解析式变化的平移模型:“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如求抛物线y=2 (x-3) 2+4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时, 掌握抛物线平移模型的同学可以很快得到答案:y=2 (x-3+2) 2+4-3=2 (x-1) 2+1, 根本不用去分析图形的变化.但是当面对以下问题:求抛物线y=2 (x-3) 2+4沿北偏东30°方向平移6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时, 已不能单纯使用平移模型即“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来解决.这时候考查的就是学生对知识本源的掌握程度.

虽然模型的使用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但对知识本源的学习还应是我们教学的重心, 所以教给学生模型的同时, 更应教给学生模型包含的知识本源.掌握了知识本源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命题变式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对解题模型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要尽量避免产生负迁移

“K型图相似”模型在解决坐标系中两线段斜向垂直时的问题很有帮助.如图1, 已知O为坐标系原点, A (-2, 1) , B为y轴上一点, 当OA⊥AB时, 求点B的坐标.

(1) 如图, 求点A的坐标及线段OC的长;

(2) 点P在抛物线上, 直线PQ∥BC交x轴于点Q, 连接BQ.

(1) 若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其中, 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 直角顶点D在BQ上, 另一个顶点E在PQ上.求直线BQ的函数解析式;

(2) 若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一个顶点与点C重合, 直角顶点D在直线BQ上, 另一个顶点E在PQ上, 求点P的坐标.

模型不是万能的, 只会套用模型更是不可取的.当模型无法解决问题时, 还得学会跳出模型的约束, 换一个角度寻找解题思路.

四、解题模型宜精不宜多

模型解题法用好了能使学生找到解题捷径, 提高解题速度, 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但模型解题法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走了捷径, 使学生减少了在崎岖道路的艰苦跋涉中磨练自己的机会, 用得不好, 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不利.我们还应不断地完善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使用日趋频繁, 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模型的传授时机, 怎样学习模型, 怎样防止产生负迁移, 什么样的模型值得学等方面讲述了模型解题法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

参考文献

[1]尚林“防止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0 (10) .

[2]陆韬.重温经典理论提升解题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 (15) .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第5篇

模型其实就是实际物体或某一过程的近似, 它突出的是物体或某一过程的主要特征, 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我们中学阶段就有许多物理模型, 如, 理想变压器、弹簧振子、质点、光滑平面等,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圆锥摆物理模型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一、圆锥摆模型

1. 圆锥摆模型的结构特点:

一根质量和伸长可以不计的线, 系一个可以视为质点的摆球, 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且在摆线沿顶点位置不变的圆锥面上运动。

2. 圆锥摆模型的受力特点:

只受两个力, 竖直向下的重力 (mg) 和沿摆线方向的拉力 (F) , 二力的合力就是摆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n) , 如图1所示。

3.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

设摆球的质量为m, 摆长为l,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摆球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依次为v、ω、T和f。如图1所示, 根据不同的条件, 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向心加速度可表示为:

二、拓展题型

(1) 当B处绳子刚好被拉直时, 小球的线速度v多大?

(2) 为不拉断细绳, 转轴转动的最大角速度w多大?

(3) 若先剪断B处绳子, 让转轴带动小球转动, 使绳子与转轴的夹角从45°开始, 直至小球能在最高位置作匀速圆周运动, 则在这一过程中, 小球机械能的变化为多大?

解析: (1) B处绳被拉直时, 绳与杆夹角θ=45°,

(2) 此时, B绳拉力为TB=2mg, A绳拉力不变,

(3) 小球在最高位置运动时, TA′=2mg, TA′cosα=mg, α=60°,

沿半径为R的半球形碗底的光滑内表面, 质量为m的小球以角速度w在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试求此时小球离碗底的高度。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精选5篇)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第1篇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氧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