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精选9篇)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1篇

1 HPV导致CIN的可能机制

1.1 HPV亚型与CIN

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HPV基因型, 其中30~40种亚型可以感染生殖道粘膜。根据HPV致癌性的高低, 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低危型HPV, 如HPV6、11、42、43、44等, 常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或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而高危型HPV, 如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等, 与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90%的CINⅡ、CINⅢ和几乎100%的宫颈癌病例中检测到了高危型HPV-DNA, 其中HPV16和18型在宫颈癌中感染率最高, 且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50%~70%的宫颈癌中检测到HPV16, 而HPV18在7%~20%的宫颈癌中被检测到[1]。文献报道的CINⅠ中HPV阳性率可变性较大, 波动于25%~82%, 主要为低危型和高危型HPV的混合感染, 而高危型HPV感染占主导地位[2]。在CINⅠ病变中, HPV16、31、66、52和51是最常见的5种HPV类型, 而在CINⅡ、CINⅢ病变中, 最常见的类型是HPV16、31、18、33和35。HPV亚型的分布还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在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 HPV16、18、33、6和31依次为最常见的5种类型, 而在宫颈腺癌中则分别为HPV16、18、45、33和31。

1.2 HPV导致CIN的机制

80%~90%的HPV感染为一过性的, 一般在两年内能被机体自动清除, 仅有少数女性呈持续感染状态。研究表明, 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CIN和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HPV在入侵人体上皮细胞后, 病毒DNA在基底层细胞中复制。人体抵抗力低下、患生殖道炎症及性交局部皮肤粘膜损伤等均可增加HPV入侵感染的机会。当HPV感染颗粒突破宫颈上皮并进入上皮基底细胞时, 其感染周期就开始了。病毒在基底上层/鳞状细胞中复制, 当表层细胞脱落时, 则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在HPV诱导CIN和宫颈癌的过程中, 持续的病毒感染和细胞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它保证了病毒癌基因组E6和E7的高表达 (最初在基底细胞层, 然后扩散到整个上皮层) 。HPV基因组结构E区编码的蛋白中E6和E7病毒蛋白除了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决定着与细胞周期蛋白p Rb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和p53的相互作用[3]。这两种病毒蛋白的表达在高危型和低危型HPV亚型中是截然不同的。

E6和E7蛋白在病毒自我复制的“正常”生命周期中表达, 并被严密控制。当这种调控被破坏而E6和E7蛋白过表达时, 他们能够废除正常的肿瘤抑制功能和细胞周期, 而这一过程被认为是诱导恶性表型所必需的。E6蛋白与抑癌基因p53具有高度亲和性, 二者结合使p53蛋白快速降解, 进而破坏细胞增殖周期的检测点, 因此细胞生长周期失去正常调控而导致无限增殖并向恶性转化。E6蛋白还能够激活端粒酶。端粒酶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端粒长度的逆转录酶, 可以帮助细胞逃过免疫监视, 因而不能正常地衰老和死亡。此外, E6蛋白还能够抑制SRC激酶家族的降解, 与染色质相互作用导致基因的不稳定性。E7蛋白与p Rb结合, 释放出转录因子E2F, 使p Rb功能性失活, 导致HPV感染细胞增殖周期不受细胞周期检测点的控制, 从而刺激细胞增殖, 引起病变。E7蛋白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和p27的作用, 引起细胞过度增殖;通过反式激活肿瘤抑制因子p16, 并与p Rb作用来促进细胞增殖;还可通过与中心粒相互作用来诱导染色体损伤。总之, E6和E7蛋白通过以上通路导致细胞过度增殖、基因不稳定性、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以及永生化。

由于大多数感染HPV的女性不会发展为CIN和宫颈癌, 说明单一的HPV感染可能不足以致病, 还应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目前认为, 影响HPV致瘤性的高危因素包括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吸烟以及男性伴侣的性行为等。因此, 对高危人群进行HPV感染重点筛查, 对预防CIN和宫颈癌、降低发病率意义重大。

2 CIN自然转归的规律及与HPV的关系

2.1 CIN自然转归的规律

CIN的发展过程有3种倾向:部分CIN自然消退或逆转为较低级别的CIN;部分CIN持续不变;另一部分则进展为更高级别的CIN, 甚至发展为浸润癌。进展的几率直接与CIN的级别有关。CIN程度越轻, 逆转的机会越大;反之, CIN程度越高, 逆转到正常的可能性越小, 而发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越大。大多数CINⅠ由良性的病毒复制所引起, 会自然消退而无需治疗。研究表明, CINⅠ自然消退率高达70%~80%, 并且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年轻妇女中, 超过90%的患者能够自然消退[4]。仅有约1%的CINⅠ进展为浸润癌。CINⅡ的自然消退率为40%, 持续不变率为40%, 进展为CINⅢ的几率为15%, 约5%进展为浸润癌。而CINⅢ具有更大的潜力进展为浸润癌, 文献报道的进展率为12个月内有0.2%~4%的CINⅢ患者进展为宫颈癌[4]。虽然HPV引起的CIN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迅速进展为宫颈癌, 但是从致癌性HPV感染发展到宫颈浸润癌的平均总时间长达25~30年[5]。总的来说, CINⅢ的自然消退率约为33%, 持续不变率约为55%, 而进展为浸润癌的几率则大于12%, 大大高于CINⅠ和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是CINⅠ进展为CINⅡ、CINⅢ的可靠预测指标。HPV影响CIN转归的规律将在下文详述。另外, 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细胞免疫的改变、多个性伴侣、多产以及使用口服避孕药等[2]。一般来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 CIN的逆转率随之下降。对于长期大量吸烟者, CIN持续存在甚至进展的危险性远高于不吸烟者。多年来, 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找寻与CIN进展有关的生物标记, 期望借此帮助CIN的预后判断和治疗。目前认为可能的生物标记包括:非整倍态 (特别是非整倍体型染色体1和3) , bcl-2和Ras癌基因表达增加以及细胞角蛋白13蛋白表达的下降等。

2.2 HPV感染与CIN自然转归规律的关系

HPV感染多见于年轻女性, 其感染率在20至24岁的女性中达到高峰, 约为20%, 而后在30岁以上妇女人群中下降[4]。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现象, 80%的女性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感染HPV。大部分感染是一过性的, 其感染中位时间为6~14个月。然而, 在一小部分妇女中, 通过检测到HPV病毒E6、E7 mRNA的存在而发现HPV被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 从而造成持续感染。这些携带整合了的HPV病毒基因组的妇女发展为高级别CIN和宫颈癌的几率明显高于感染已清除的妇女[4]。因此, HPV检测对于预测CIN的转归有重要作用。HPV被认为是所有级别CIN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 而CINⅡ、CINⅢ与HPV的关联强度明显高于CINⅠ。高危型HPV16、18阳性者较低危型HPV6、11阳性者CIN进展为更高级别病变的几率大大增加。

HPV病毒在大多数CINⅠ病变中以附加体形式存在, 可以完成完整的病毒复制周期, 而病毒的基因表达, 特别是E6和E7的表达则受到严格的调控。

CINⅡ、CINⅢ几乎完全与高风险HPV类型有关。由于CINⅡ、CINⅢ病变主要表现在细胞分化有缺陷, 因此在CINⅡ、CINⅢ病变细胞中不能完成完整的病毒感染周期。晚期基因表达丢失或显著减少, 病毒DNA序列可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癌基因E6和E7的表达失调, 从而导致这些癌基因产物表达于整个上皮。这种基因组的混乱正是从低级别CINⅠ进展为高级别CINⅡ、CINⅢ的关键阶段。

3 HPV和CIN个体化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 HPV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宫颈癌筛查, 以帮助更准确地诊断CIN病变并证实HPV的持续感染。向组织病理专家提供HPV感染状态的信息有助于该病例的分析以及评估CIN的级别。根据HPV检测来判断高级别宫颈病变的灵敏度约为95%。而判断高级别CIN的阴性预测值则几乎高达100%, 这一指标即为在HPV检测阴性结果的妇女中正确诊断为既不是高级别CIN也不会发展为高级别CIN的比例。HPV的敏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涂片和液基细胞学的敏感度 (分别为68%和88%) [3]。对HPV DNA的检测重点是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 而对HPV RNA的检测则是针对HPV E6和E7癌基因的表达。如前所述, 这两种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对HPV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化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HPV癌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区别一过性HPV感染和可能进展为癌的活跃性感染, 从而指导CIN的治疗。

根据HPV不同亚型、持续感染的时间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 确定宫颈病变发生的风险程度, 从而制定最佳的处理方案。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 (ASCCP) 发布的HPV基因分型检测指南指出, 对于HPV阳性而宫颈细胞学正常的30岁以上女性, 如果基因分型为HPV16或18, 则需要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而如果为其他类型的HPV高危型, 则需要在1年后重复HPV-DNA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这样, 既能让大多数可能存在CINⅡ、CINⅢ但细胞学假阴性结果的女性早日接受阴道镜检查, 也能够让HPV16和18阴性的女性安心随访1年, 免受阴道镜检查之苦, 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由于绝大多数CINⅠ患者可以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实现自然逆转, 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很低, 因此推荐的处理方案就是观察随访, 分别在6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宫颈细胞学, 或在12个月后进行HPV检测。在随访过程中, 如果细胞学检查发现ASC-US以上的病变或者HPV阳性, 患者应接受阴道镜检查。

对阴道镜检查满意的CINⅡ、CINⅢ患者可以选择消融或诊断性切除病变。除非患者处于妊娠期或青春期, 不能对CINⅡ、CINⅢ患者仅给予观察随访。如果阴道镜检查不满意或者CINⅡ、CINⅢ复发, 则推荐进行诊断性切除。对于CINⅡ、CINⅢ治疗后HPV检测阳性的患者, 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风险增高。HPV检测阴性患者很少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 (阴性预测值为98%) , 这一指标高于切缘阴性的阴性预测值 (91%) 和宫颈细胞学的阴性预测值 (93%) 。因此, HPV检测可用于监测治疗后的病变进展。每6个月进行单独的细胞学检查或者联合阴道镜检查也可作为监测病变进展的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1]Koutsky L.The epidemiology behind the HPV vaccine discovery[J].Ann Epidemiol, 2009, 19 (4) :239-244.

[2]Duggan MA.A review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Jpn J Cancer Chemother, 2002, 29 (1) :176-193.

[3]van Hamont D, Bekkers RL, Massuger LF, et al.Detection,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of pre-malignant cervical lesions and the role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J].Rev Med Virol, 2008, 18 (2) :117-132.

[4]Martin CM, O'Leary JJ.Histolog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the role of biomarkers[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1, 25 (5) :605-615.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2篇

【关键词】宫颈癌;阴道内环境; 人乳头瘤病毒;五联检

阴道和宫颈炎症有着很高的发病和复发率,是经常困扰妇科医生及就诊病人的多发病。有研究表明,它的发生与多种微生物的长期持续侵袭而使其内环境改变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与宫颈癌高度相关的乳突病毒,近年来关于其基因分型检测及与宫颈内瘤变的关系研究比较成熟,然而关于HPV感染与阴道内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研究却非常稀少。笔者为了找出更加客观准确的阴道炎、宫颈炎检测方法、探讨高危HPV感染与不同种类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提供依据,特撰写本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前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已婚女性,要求24小时内无性行为,避过生理期、三日内未做局部冲洗和放药。选取的526例妇女年龄波动在18~60岁,将其根据HPVDNA定量结果分为阳性组(HPV>500copy/ml)113例和阴性组(HPV<500copy/ml)413例。

1.2 采样方法

妇科医生用女性专用无菌拭子在阴道后穹窿处及宫颈管内转动数周后,停留数秒,采集分泌物置密闭无菌管内送检验科检测。

1.3 测定方法

(1)阴道分泌物常规测定:使用传统的盐水玻片法,由高年资的临检人员在显微镜下进行湿片检查。然后用格兰染液检查,试剂由珠海贝索公司提供。(2)阴道炎五联检试剂:由郑州安图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将样本稀释液滴于洁净试管内,把所采集的分泌物拭子置入,将其中的水分挤压干净。测定其PH值,并将其滴入专用反应卡各孔中,按要求滴加试剂或放置37℃温箱,并判定结果。(3)高危8个型HPV检测:仪器为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工程公司的DA-7600型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使用其配套检测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1)526例女性阴道炎患者中,高危HPV感染率为21.48%。

(2)按照高危HPV感染情况分组检测阴道微生物感染情况如表一所示。两组间霉菌和滴虫感染无差别,而细菌性阴道病和代表着阴道清洁度指标之一的阴道杆菌两组间差别显著。

(3)阴道炎五联检与传统玻片法比较,霉菌性阴道炎检出率分别为30.52%和13.2%(P<0.05);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分别为10.86%和11.19%(P>0.05),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分别为22.91%和14.35%(P<0.05)。

3 讨论

3.1 有研究表明,宫颈癌患者中HPV 感染率达到99. 7%[1]。本研究中,高危HPV感染率为21.48%,这比陈 朴等[2]的研究比率低很多,可能是由于地域差別和样本量不足的原因。目前,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技术广泛开展、日趋成熟,有条件的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患者可以每年检测,如若发现其持续感染则积极治疗,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3.2 HPV感染与阴道内环境的关系。本研究中,根据阴道杆菌等指标,将其清洁度进行划分,结果发现其内环境越差,HPV感染率越高,这与孟晓峰等人的研究相同[3]。霉菌与滴虫的存在不增加HPV的感染率[4];而阴道杆菌的多少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存在与HPV感染关系密切。这是由于除外阴道乳酸杆菌的存在,任何细菌感染都会改变女性阴道正常菌群的分布状况,进而改变阴道PH值、降低宿主对其它微生物的抵抗力,包括HPV。PH值的变化也是高危HPV感染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 [5]。所以,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积极治疗不仅有益于改善阴道内环境,还是减少HPV感染机率、减低宫颈癌发生风险的重要措施。

3.3 盐水玻片法镜检已经在妇科应用得十分广泛,它以简便、快速而备受妇科医生的青睐。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原理是以检查病原体的形态特点为主的,而且主观性比较大,要求操作员有扎实的形态学基础及丰富的经验。而且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即便如此,也很难发现细微的病变,敏感度较低。近年来,五联检试剂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这种新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判读快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的敏感度。本研究中,五联检试剂对霉菌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炎检出率均有明显优势。但是,该方法对样本要求较高,不能混入血液。所以,临床大夫应当根据病人情况,结合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可以提高病原体检出率,让患者得到更加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Walboomers JM,Jacobs MV,Manos MM.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J〕. J Pathol,1999,189: 12

[2] 陈朴,张立营,彭宇生,等. 850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筛查基因型结果回顾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58-2859.

[3] 孟晓峰,吴素霞,马建党.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清洁度关系的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 ,7 (26):80-81.

[4] 柳双燕, 李瑞珍, 张礼婕, 等. 深圳女性生殖道HR- HPV感染与常见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关系[J] 吉林医学, 2011 32( 14):2787-2789.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接受宫腹腔镜手术的不孕患者。不孕定义为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受孕者。根据腹腔镜下是否存在输卵管病变分为输卵管不孕组和非输卵管不孕组。输卵管不孕组的纳入标准为: 腹腔镜手术中发现有输卵管粘连、阻塞或积水 等病变; 月经规律,基础体温( BBT) 双相; 男方精液检查正常; 腹腔镜和( 或) 病理检查证实有盆腔结核者被排除。非输卵管不孕组: 腹腔镜下证实输卵管无粘连、阻塞,不孕系其他原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因素等所致。询问所有纳入者以往的盆腔感染性疾病病史、宫颈病变病史,并了解其治疗情况及疗效。

1. 2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 ~ 7天并禁止性生活,采样前禁止阴道冲洗或放置任何阴道栓剂。阴道内窥器暴露宫颈后,用德国QIAGEN公司专用的宫颈刷置于宫颈外口处逆时针旋转3圈,停留10秒,将刷头放入专用标本保存管内送检。

1. 3检测HPV基因型仪器与试剂: QIAmini试剂盒( 德国QIAGEN公司) 提取样本DNA,PE9600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仪( 美国MBI公司) 进行PCR扩增,Hybri Max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及配套试剂盒( 潮州凯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进行导流杂交。检测方法: 采用快速导流杂交法检测21种HPV亚型,包括高危型HPV 16、18、31、33、35、39、45、5l、52、53、56、58、59、66和83共l5种; 低危型HPV6、11、42、43、44和CP8304( 81) 共6种。严格按照试剂使用说明进行样本DNA提取、PCR扩增、快速导流杂交及结果判断。结果判断: 根据芯片上HPV基因型分布的相应位点判断为何种基因型。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性分布,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 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一共纳入391例不孕患者,其中输卵管不孕组217例,非输卵管不孕组174例,后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118例( Ⅰ期32例,Ⅱ期62例,Ⅲ期15例,Ⅳ期9例) 、多囊卵巢综合征19例,子宫性不孕24例( 宫腔粘连12例、中隔子宫12例) ,原因不明性不孕13例。

输卵管不孕组的平均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孕次与非输卵管不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输卵管不孕组的不孕年限、产次与非输卵管不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见表1。

输卵管不孕组有宫颈糜烂病史者显著低于非输卵管不孕组( χ2= 7. 553,P <0. 01) 。输卵管不孕组因宫颈病变行手术治疗病例数及有盆腔炎病史的患者例数与非输卵管不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391例不孕患 者的HPV阳性率为17. 90% ( 70 /391) ,感染两种及两种以上的HPV亚型的多重感染率2. 81% ( 11 /391) 。输卵管不孕组的HPV阳性率为20. 28% ( 44 /217) ,双重感染率2. 30%( 5 /217) 。非输卵管不孕组的HPV阳性率为14. 94%( 26 /174) ,双重感染率2. 87% ( 5 /174) ,三重感染率0. 57% ( 同时感染3种HPV亚型,1 /174) 。两组HP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869,P >0. 05) 。

70例HPV阳性的不孕患者中HPV高危型占82. 86% ( 58 /70 ) ,输卵管不 孕组HPV高危型占84. 09% ( 37 /44 ) ,非输卵管 不孕组HPV高危型占80. 77% ( 21 /26) ,两组HPV高危型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343,P >0. 05) 。两组不孕患者的HPV高危型分布详见表2。高危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HPV 58,其次是HPV 52。输卵管不孕组高危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HPV 58,其次为HPV 52。非输卵管不孕组高危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HPV 16、53、58,其次为HPV 52。

3 讨 论

3. 1 HPV感染与不孕的关系HPV是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其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不孕症妇女正处于HPV感染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不孕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生殖道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已有诸多文献证实性传播疾病可以引起不孕,而对于HPV感染与不孕症是否相关仍然存在争议。朱一剑等[3]对成都市的正常妇女及妇科疾病患者( 宫颈炎、宫颈糜烂和尖锐湿疣等) 进行HPV筛查发现,正常妇女HPV感染率为20. 2% ,HPV高危型占41. 6% ; 妇科疾病患者HPV感染率为34. 6% ,HPV高危型占65. 0% 。本研究中391例不孕患者的HPV感染率为17. 90% ,与正常妇女相似,提示宫颈HPV感染可能并非引起不孕的独立因素。尽管本研究中不孕患者的HPV感染率与正常育龄期妇女相似,但其中HPV高危型的比例却高达82. 86% ,张立冬等[4]也报道不孕患者HPV高危型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妇女( 25. 38% vs 11. 33% ,P <0. 01) ,表明HPV高危型感染与女性不孕症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共检出15种高危型HPV中的13种,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HPV58,其次是HPV 52。唐霄等[5]报道在西南地区妇科门诊就诊妇女中最常见的高危型HPV为16、58、33、52、18。HPV型别分布的这种差异可能与HPV在各地区的流行状况及各研究所纳入的人群不同有关。

3. 2HPV感染与输卵管不孕的关系Spandorfer等[6]对106例接受IVF-ET的不孕妇女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该人群的HPV感染率为16. 0% ,其中输卵管不孕与非输卵管不孕患者的宫颈HPV感染率并无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本研究仅检测了不孕患者的宫颈HPV感染情况,并未直接对输卵管进行HPV检测。HPV是一种嗜黏膜和皮肤的上皮性病毒,大约1 /3的病毒对女性生殖道的上皮细胞具有高度亲和力,与宫颈癌、尖锐湿疣等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然而目前关于HPV能否直接作用于输卵管导致不孕的报道却很罕见。濮德敏等[7]报道,在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输卵管组织中HPV-DNA的检出率为24% ,且病理检查发现输卵管病变以慢性炎症为主,提示HPV感染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下生殖道,它也可能通过逆行感染引起上生殖道的慢性炎症,对输卵管的形态和功能造成损害从而引起不孕。

不孕患者的年龄多在20 ~ 35岁,性活动活跃,正是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年龄,目前研究已证实输卵管不孕与衣原体、支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然而却鲜有输卵管不孕与HPV感染相关性的报道。谭鹰等[8]报道支原体阳性、衣原体阳性和支原体衣原体双阳性的不孕患者HPV高危型感染率( 27. 1% 、53. 8% 、82. 4% ) 显著高于支原体衣原体均阴性的不孕患者( 7. 8% ) ,提示多种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常同时存在,由此推测HPV也可能与其他病原体协同作用,引起盆腔炎、输卵管炎,从而导致输卵管不孕。

3. 3研究展望现有研究提示HPV高危型感染对妇女的生育力可能存在负面影响,HPV高危型阳性的不孕妇女经治疗转阴后可否提高生育力成为我们目前所关注的问题。张立冬等[9]对HPV高危型阳性的不孕患者进行6个月的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PV转阴率显著高于不治疗组,次要HPV高危型( HPV33、52、58、67 ) 阳性患者 不治疗组 的妊娠率 高于治疗 组( 50. 00% vs 13. 33% ,P <0. 05) ,而主要HPV高危型( HPV 16、18、31、45) 阳性患者治疗组的妊娠率显著高于不治疗( 31. 67% vs 4. 00% ,P <0. 01) ,且LEEP手术治疗组的妊娠率高于吗啉胍药物治疗组。但该研究仅检测了HPV高危型中的8种亚型,没有对患者的不孕原因进行分类,而且也未对患者进行随机化分组,所以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HPV高危型感染对不孕症患者生育力的改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4篇

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在中国,每年有135000例患者诊断为宫颈癌,大约80000患者死于宫颈癌。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来早期识别、治疗、随访宫颈癌前病变,能够使得宫颈浸润癌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检测体内HPV的负荷,有利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后随诊。

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

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几乎998%的宫颈癌都可以检出HPV。而在正常人中<4%,在CINⅠ、CINⅡ、CINⅢ中分别为30%、55%、65%,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呈上升趋势。可以认为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病因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感染HPV的女性都会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大多数是可以逆转的,尤其在适当的治疗和随访之后,发生癌变的几率不高。影响HPV感染转归的主要因素包括感染HPV的亚型、感染持续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高危型的HPV16和18与宫颈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以及浸润癌密切相关。由于绝大多数感染HPV的妇女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提示单一的HPV感染可能不足以致癌,还有其他因素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这些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吸烟、初次性交早以及男性伴侣的性行为等。

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的调查表明,HPV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其感染情况直接与女性的性伴侣数、性伙伴的性伴侣数有关。与单一稳定性伴侣者相比,每个月每一新性伴侣感染HPV的相对危险性为101。其他的感染途径包括通过密切接触而感染的黏膜疣;产道感染引起的小孩非生殖道疣和呼吸道黏膜感染。HPV可以发生在无性活动的人群,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HPV感染多数无临床症状。

人类乳头状病毒的检测

HPV病毒在体外不能培养,在体内也不能诱导易于检测的免疫反应,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的基因组,其中以杂交捕获法(HC2)为主,亦是目前惟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以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方法。HC2采用RNA探针与HPV的基因组杂交,再以RNA-DNA抗体与杂交体结合,进一步通过化学发光反应对抗体捕获的信号放大,从而对13种常见的高危型HPV进行半定量测定。HC2诊断宫颈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临床使用HC2检测可以用于对不正常细胞学结果的评估,以减少临床随诊的次数;检测的评估标准较细胞学筛查更为客观,从而减少了检测者之间的变异;提供一种方便的检测方法与细胞学筛查相结合,解决重要的细胞学异常;与细胞学方法相结合可以延长宫颈癌筛查的间期,特别是对于老年妇女。比如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提示非典型细胞(ASCUS),这时不能确定是炎症导致的还是有癌前病变的问题,就需要进行HPV检测来决定是否需要行阴道镜检查。如果HPV阳性,建议阴道镜检查加活检;如果HPV阴性,则建议治疗炎症,并随诊观察。

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的治疗

对于HPV感染的处理有赖于对其感染状况和感染后转归的认识,生殖道HPV感染在有性生活的人群中普遍存在,每一个妇女在一生中都有HPV感染的可能性。感染HPV后绝大多数人可以自然消退。只有感染了高危亚型,同时又具备其他高危因素的妇女才可能进展为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因此,对于HPV的感染既要重视,又不必恐惧。

目前人类还未发明治疗病毒感染有效的药物,因此所谓治疗主要是针对由HPV引起的宫颈或外生殖器的局部病变。治疗的方法包括病变局部的激光、冷冻、宫颈的电切或冷刀锥切。干扰素在理论上具有免疫调节、抗增生、抗病毒的作用,但目前临床应用的阴道内干扰素栓剂并未得到肯定的治疗效果。对于只有HPV阳性,而宫颈细胞学正常的妇女不需要特殊的处理。由于HPV的消退过程需要8~14个月,重复HPV检测至少要间隔8个月。

人类乳头状病毒的预防

鉴于HPV具有明确的感染途径,预防其感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预防HPV感染的最好措施是避免与感染的病变接触。但实际执行很困难,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感染状态。避孕套对于预防宫颈的病变可能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完全可靠。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6 月至2015 年12 月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成年女性, 共计547 例, 年龄为20~66 岁, 平均 (43 ±5) 岁。

1.2 仪器与试剂

HPV基因分型 (28 型) 检测试剂盒 ( 广州安必平公司) , ABI7500 型PCR扩增仪。

1.3 采集和处理

由临床妇产科医师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采集, 将取样后的宫颈刷放入含有细胞保存液的专用采集管中送检。进行HPV DNA的提取、扩增、杂交、洗膜、显色、结果判读。肉眼观察检测结果, 按试剂盒要求进行, 28 种HPV分为高危型、疑似高危和低危型三类, 高危型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 型, 似高危包括26、53、66 型, 低危型包括6、11、40、42、43、44、54、61、81、83 型, 有两型或两型以上者为多重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1.5 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感染HPV的人数为111 例, 总感染率为20.29%, 其中高危感染率为15.90%, 16 型感染例数为28 例, 占高危感染例数的32.18%; 疑似高危感染14 例, 占2.56%;低危感染42 例, 占7.68%, 其中44 型感染率比较高, 占26.19%, 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

按检测者年龄不同, 共分为3 个组。31~50 岁年龄组HPV感染人数最多, 为76 例; ≤ 30 岁年龄组次之, 为19 例。各年龄组中高危感染均较低危、高低危混合感染人数多。>50 岁年龄组HPV感染率为2.93% , 其余各组间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547 例检测者中共111 例感染HPV, 总感染率为20.29%, 单一感染86 例, 占总例数的15.72%, 占HPV感染的77.48%, 多重感染25 例, 占总例数的4.57%, 占HPV感染的22.52%。见表1。

根据调查的资料显示, 我地区的成年女性除26 型和83 型未发现外, 其余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各亚型的感染率中占前5 位的是16 型 (25.22%) 52 型 (9.91) 44型 (9.91%) 58 型 (8.11%) 66 型 (7.21%) 。

3 讨论

HPV病毒是一种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 是球形DNA病毒, 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3]。目前已分离出130 多种, 该病毒只侵犯人类, 对其他动物无致病性, 人体一旦感染会终生携带。通过性传播途径;密切接触;间接接触;医源性感染;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高危型HPV可引起多种恶性肿瘤如喉癌、 膀胱癌、 宫颈癌、 肉瘤等,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低危型常引起湿疣等良性病变。一旦检查结果为高危型HPV阳性, 应进行进一步宫颈涂片检查, 并且密切观察, 需做进一步检查如: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 (TCT) 检测等。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 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 (TCT) 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 这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尤其是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的宫颈癌高危人群, 更不可掉以轻心。通过针对6 型、11 型、16 型、18 型病毒基因预防性疫苗, 使宫颈癌成为目前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中唯一病因明确, 可能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等手段来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 乃至彻底根除的恶性肿瘤, 所以定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调查人群中, 31~50 岁年龄组感染率较其他年龄高出很多可能与该阶段人群性活跃程度比其他人群高有关。有资料显示, HPV感染与地域有关。临床患者进行高危及低危H PV病毒检测非常重要,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治疗宫颈癌有非常积极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就诊的成年女性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基因亚型、年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 (PCR-反向点杂交法) , 对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547例来医院就诊的成年女性进行生殖道28种HPV感染基因亚型筛查。结果 我地区547例成年女性感染HPV 111例, 感染率为20.29%, 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15.90%, 低危型HPV感染率7.68%, 疑似高危HPV感染率2.56%。高危型中16型为主要致病亚型, 占32.18%, 低危型中有44型, 占12.64%。111例感染HPV的标本中, 单一感染86例, 占总例数15.72%;多重感染25例, 占总例数4.57%。按年龄分组中, 中年女性组 (3150岁) 的HPV感染率最高, 占13.89%。结论 我地区除26型和83型未发现感染外, 其余各型均有感染, 其中成年女性以16型感染最多, 是宫颈鳞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普及对成年女性的HPV感染的筛查。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PCR-反向点杂交法,成年女性,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杜宏, 索兰草, 刘红贤, 等.甘肃地区女性宫颈HPV感染的现状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5, 36 (1) :40-45.

[2]洪艳华, 龚国富.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 22 (6) :20, 30.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到本院妇科门诊就诊及住院共2482例女性患者。年龄18~66(42.5±16.2)岁;从中抽取400例妇女实施宫颈活检,进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按病变程度分为A组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39例;B组为CINⅡ76例;C组为CINⅠ105例;D组为正常或炎症180例。

1.2 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

美国PE公司PE9600型PCR扩增仪;HybriMax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为广东凯普公司自主研发;HPV-DNA基因组提取试剂盒、PCR扩增试剂盒和核酸分子快速杂交试剂盒(21种基因型)均为广东凯普公司产品。

1.2.2检测方法

标本采集与保存:以扩阴器暴露宫颈,采用专用宫颈脱落细胞采集器中的宫颈刷伸入宫颈口处,顺时针旋转几周以获取足量的上皮细胞样本,将宫颈刷头部放入装有细胞保存液的样本管中,做好标记,立即送检;取宫颈细胞标本,采用宫颈管搔刮术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方法获取组织标本,标本用中性甲醛液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病理学诊断。检测方法:采用凯普Hybrimax公司提供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PCR+膜杂交法),可同时对HPV基因型进行病毒分型检测。实验步骤:(1)分离提取细胞DNA;(2)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95℃预变性6min,进入循环部分,95℃变形20s,55℃退火30s,72℃延伸30s,共40个循环,最后72℃5min,扩增结束,产物放4℃保存;(3)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杂交前需将PCR产物放入PCR仪中95℃变性至少5min,取出放入冰盒中冰浴至少2min,与杂交膜上的单链探针杂交;(4)判断结果:肉眼观察检测结果,阳性点呈现蓝紫色圆点,根据芯片上HPV分型分布相应的点判断HPV亚型。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V阳性率及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

HPV阳性率为25.7%;高危型HPV5阳性率为21.5%;低危型HPV阳性率为4.2%。见表1。

2.2 不同宫颈疾病病变组患者HPV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

HPV-16、HPV-18、HPV-33为A组常见感染亚型;HPV-16、HPV-52、HPV-58为B组常见感染亚型;HPV-16、HPV-52、HPV-58为C组常见感染亚型。见表2。

3 讨论

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亚型众多,可按照亚型致病力大小,将其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种。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是宫颈病变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HPV阳性率为25.7%,高危型HPV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52、HPV16、HPV58、HPV39、HPV53;低危型前三位分别为HPV81、HPV6、HPV11,与梁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2]。此外,本研究中,各年龄组的HPV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长呈现“U”型分布。这符合国内宫颈癌发病年龄分布和呈现年轻化趋势的特点。

此外,不同级别的宫颈病变中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及亚型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A组、B组、C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D组(P<0.05)。表明在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HPV-16、HPV-18、HPV-33为A组常见感染亚型;HPV-16、HPV-52、HPV-58为B组常见感染亚型;HPV-16、HPV-52、HPV-58为C组常见感染亚型。由此可知,相较于未出现宫颈疾病的研究对象,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明显提升,且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以高危型为主。

综上所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增加。加强对HPV感染的筛查,从而对不同地区的HPV感染基因型别分布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能为全面预防HPV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庆兰,刘永珠,唐霓,等.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3):21-24.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2012年7月-2013年6月常规体检、白带增多、外阴不适、不规则阴道出血、接触性出血而就诊的35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17~76岁, 排除妊娠及盆腔肿瘤病史, 无宫颈锥切及子宫切除病史, 无盆腔放射治疗史。

1.2 标本采集和处理

采样3 d内不要阴道内用药或冲洗, 避免经期采样;采样前不要进行醋酸/碘液涂抹。暴露宫颈, 并拭去宫颈表面分泌物, 用配套宫颈刷置于宫颈口顺时针旋转3圈, 并停留10秒, 获得足够的移行区上皮细胞样本, 将样本放入专用细胞保存液中, 折断宫颈刷柄, 旋紧管盖, 做好样本标记送检, 2℃~8℃保存, 3 d内检测。

1.3 检测方法

HPV-DNA的HC2检测。采用美国Digene公司的HC2采样工具包从宫颈管采集标本, 由检验科主管技师进行HC2检测操作并作出分析, 检测目前已知的13中高危型HPV-DNA (即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 , 检测阳性标准是标准病毒负荷半量, 即HPV-DNA≥1.0 ng/L。

1.4 阴道镜检查

行HPV检查阳性的患者, 在窥器暴露下, 经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 观察宫颈中的异性细胞。阴道镜采用Goldway SLC-2000E A0600031光学阴道镜, 对图片及资料实行计算机一体化管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08例HPV检查结果中, 阳性者559例, 即HPV感染率为15.9%, 与临床报道相近。不同年龄分组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段的感染率, 详见表1。

在599例HPV阳性的患者中, 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发病率分别为15.36%、6.18%、4.0%、0.67%, 详见表2。HPV阳性的患者中, 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递减趋势。

3 讨论

3.1 HPV感染率及其分布特点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 具有强烈嗜上皮性、高度组织和宿主特异性, 可致人类皮肤和黏膜异常增生。目前已知的HPV有200多种, 其中40余种可从感染的生殖组织中分离出来。根据病毒的致癌性的大小可分为两大类: (1) 低危型HPV; (2) 高危型HPV。高危型HPV与CINⅢ和浸润性宫颈癌有关, HPV DNA常为非整倍体, 多不能自行消退, 极少逆转。大量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和研究资料表明, 高危型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2]。许多研究发现, 性活跃的年轻妇女HPV感染率最高, 高峰年龄在18~28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然而高危型的HPV感染, 临床报道其感染的高峰年龄是20~30岁, 35岁后有5%~10%为持续感染状态。从本研究调查中, 3508例患者中, 高危型HPV的总感染率为15.9%, 处于目前国内各地报道 (9.89%~30%) 的中等水平[3,4,5,6,7,8,9]。与Qiao等[10]开展的基于人群基础的多中心妇女HPV感染和子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的平均感染率 (15.0%) 相接近。从高危型HPV感染的年龄分布特点看, 在≤20岁年龄段及>50岁年龄段人群感染率相对较低, 在10%以下。而高危型HPV感染率在21~30岁年龄段为15.9%, 31~50岁的年龄段为20%左右, 与目前临床报道的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不一致, 考虑为各个年龄段样本量有偏差有关。

3.2 宫颈HPV感染的转归

几乎所有宫颈癌患者的病理样本中均能找到HPV病毒, 从而证明了HPV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有一小部分的患者 (4%) 体内病毒不能被清除, 感染呈持续性[11]。导致CIN持续存在或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 在宫颈HPV持续感染的较长时期内, 持续存在的高危型HPV和体内的免疫因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HPV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是宫颈癌转化与发生的关键, 而低危型HPV基因组不能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在本研究调查中, 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递减趋势, 侧面证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通常为CINⅠ-CINⅡ-CINⅢ-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有研究认为由CINⅠ发展到CINⅢ平均需要9年时间, 而由CINⅢ到浸润癌仅需3个月~2年。

总之, 宫颈HPV感染使宫颈癌患病风险提高, 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由于癌前病变阶段较长, 因此, HPV的检测有利于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有效阻断病变过程, 从而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龙岗地区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特点, 初步探讨HR-HPV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5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妇科检查、宫颈HR-HPV检测。结果:深圳市龙岗地区1776岁妇女HPV感染率为15.9%。HPV感染的年龄分布特点:≤20岁年龄段占1.79%, 2130岁年龄段占33.27%, 3140岁年龄段占38.81%, 4150岁年龄段占24.15%, >50岁年龄段占2.68%。各年龄段 (由低至高) 的感染率分别为3.6%、15.9%、18.4%、、22.2%、5.4%。在HPV阳性患者中, 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发病率分别为15.36%、6.18%、4.0%、0.67%。结论:深圳龙岗区不同年龄妇女的HPV感染率存在差异, 对HPV持续阳性的妇女应加强监测, 以早期发现宫颈病变, 及早治疗及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374例, 年龄21~72 (7.25±8.94) 岁。其中包括宫颈炎163例、CIN137例、宫颈癌74例。

1.2 方法

将宫颈口暴露, 使用宫颈刷在宫颈口处紧贴黏膜沿顺时针旋转3~5w, 刷取所需宫颈口脱落细胞, 后将所取样品置于含1.5ml NaCl注射液离心管中保存送检。将所得标本经过离心、洗涤、提取后进行PCR反应, 使用HPV基因阵列分型试剂及核酸分子杂交仪对HPV及其分型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情况及具体的高危易感亚型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分布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即可信区间95%) , 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宫颈病变患者中总HPV阳性率为61.8%, 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PV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 (P<0.05, 宫颈炎﹤CIN﹤宫颈癌;HPV亚型中感染率从高到低的高危基因型依次为HPV16、58、52、18、33型, 且不同宫颈病变所检出的HPV亚型分布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宫颈病变是妇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妇女身心健康危害较大, 其中宫颈癌作为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女性恶性肿瘤, 受到医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宫颈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与多种基因的共同作用, 现已知宫颈癌及其他类型宫颈病变与HPV感染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以增加宫颈病变与宫颈癌的发生率[2]。

本文结果显示, 本区宫颈病变患者中总HPV阳性率为61.8%, 同时也证实了不同的宫颈病变患者HPV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 宫颈炎﹤CIN﹤宫颈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 HPV感染对宫颈疾病严重程度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HPV感染可以作为宫颈癌的一项筛查因素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HPV的亚型较多, 目前已经发现并鉴定出的有200余种, 而与生殖道黏膜、皮肤相关的易感亚型约有30种, 根据其致病能力分为包括高危型与低危型[3]。本区患者较为常见的高危型HPV亚型按其感染率从高到低包括HPV16、58、52、18、33型, 而不同的宫颈病变所检出HPV亚型分布彼此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本区HPV感染高危亚型主要是16、58、52、18与33型, 亚型的检测对不同宫颈病变的筛查与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能够帮助临床对高危宫颈病变人群进行跟踪检测、尽早诊断, 以便及时的治疗, 加强宫颈癌的防治。

摘要:对比分析不同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感染及其亚型的分布情况。选取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374例, 对所有患者HPV情况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宫颈病变患者中总HPV阳性率为61.8%, 不同宫颈病变患者HPV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 宫颈炎﹤CIN﹤宫颈癌;所检出的HPV亚型分布也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区HPV感染高危亚型主要是16、58、52、18与33型, 亚型的检测对不同宫颈病变的筛查与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能够帮助临床对高危宫颈病变人群进行跟踪检测、尽早诊断, 以便及时治疗, 加强宫颈癌的防治。

关键词:宫颈病变,人乳头状瘤病毒,亚型分布

参考文献

[1]陈颖, 蓝海鹰, 黄紫艳, 等.健康体检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分析[J].检验医学, 2013, 28 (5) :434-435.

[2]杨琳, 李霓, 郭兰伟, 等.2010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2) :118-123.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9篇

HPV系无包膜球形病毒, 直径为50nm;病毒的核心为双链DNA;病毒衣壳由2种结构蛋白构成的72个壳微粒组成, 为20面体。因为HPV的分离培养尚未成功, 故其分类是基于DNA的同源性。根据病毒的DNA测序, HPV至少可分为77个型, 各型间的基因相似度小于50%;若相似度>50%, 而限制性内切酶谱不同者为HPV亚型。病毒基因组有3种存在形式, 即共价结合的闭合环状DNA超螺旋结构、开放的环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由3个基因区组成, 包括含有7个早期开放读框的早期区 (E) , 有2个晚期开放读框的晚期区 (L) 和无编码的上游调节区 (URR) 。早期区编码与HPV复制、转录和细胞转化相关的

蛋白 (ES、E6、E7) ;晚期区编码HPV的结构蛋白, 诸如组成病毒衣壳的主要衣壳蛋白LI和次要在亮蛋白LZ。E6和E7基因与受染细胞的转化和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 发挥癌基因功能, 其基因产物可与宿主细胞抑癌基因编码蛋白P53和Rb基因产物P110rh结合, 阻碍P53和P110rh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使细胞从正常向恶性转变。

HPV分为低危型、中危型和高危型3大类。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的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 其病毒亚型主要有HPV6、11、30、39、42、43型及HPV44型。中危型HPV引起生殖道不典型增生, 癌症有关, 其病毒主要是HPV33、34、39、40、43、45、51、56、58。高危型HPV除可引起外生殖器疣外, 更重要的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于宫颈上皮内瘤, 其病毒亚型主要有HPV16、18、31、33、35、45、51、52、56、58型和HPV61型。

2 HPV的感染途径

性接触感染:通过性接触使病原体接种感染;非性直接接触染:通过接触病变部位及病人分泌物感染;间接接触:通过病人的衣物和用品感染医源性感染:通过为病人检查、手术、上药等治疗时的接触感染。

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年轻的性活跃妇女HPV感染率最高, 感染的高峰年龄在18~28岁。对于性行为活跃的妇女, 宫颈感染至少一种HPV的终生累积概率非常高, 可高达40%。大约10~35岁以上的妇女有持续感染的情况。这些持续感染HPV的妇女, 有更高的风险患宫颈癌。妇女还可反复感染HPV, 也可同时感染几种不同亚型。由于HPV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所以很难估计影响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它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怀孕以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损害等。35~50岁妇女的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率很高 (24%左右) , 远高于同年龄阶段世界范围的感染率 (5%~10%) , 而且处于持续状态, 没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趋势。所作的病因学研究也表明, 生殖道感染高危型HPV是妇女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 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100%的宫颈癌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为阳性, 高度病变 (CINII和CINIII) 中约97%为阳性, 低度病变 (CINI) 中约61.4%。与正常对象相比, HPV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OR) 在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及癌症 (≥CINII) 和低度病变 (CINl) 中分别为254.2和26.4。

3 HPV的致癌机理

子宫颈的鳞状上皮细胞与柱状上皮细胞的连接处是HPV的易感部位。HPV感染宿主细胞后, 可以2种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即细胞染色体的整合状态和染色体的游离状态。有文献报道:宫颈癌细胞中HPV16、HPV18的DNA绝大部分呈整合形式, 在浸润性宫颈癌中, 则以游离和整合形式共存。对于HPV的整合, 多数学者认为HPV并非随机插入宿主基因组, 而是常整合于宫颈上皮细胞基因组不稳定区和转录活跃区并抑制其功能[1], 例如整合于Rb抑癌基因所在位点, 破坏Rb蛋白的抑癌功能而导致癌变。

再HPV和LCR基因中, 有多个转录激活因子和转录抑制基因的结合位点。在HPVE6、E7共同启动子P97上游有3个E2的特异结合位点, 在LCR中有与转录调节蛋白YY1的结合位点:E2蛋白和转录蛋白YY1都有抑制E6、E7转录的作用, 抑制P97的活性, 在HPV整合宿主细胞染色体时可在E2的ORF区断裂后整合导致E2片段缺失, 这样E2蛋白抑制E6、E7转录的功能失效, 使E6、E7大量扩增表达。另外有实验资料显示[2], 在HPV宫颈癌良性细胞中的YY1点好发生点突变, 导致宫颈细胞、人类传代角质细胞及多种上皮细胞中转录调节蛋白YY1不能和LCR上的YY1结合而发挥其抑制E6、E7大量扩增表达的作用, 这相当于病毒逃避了宿主细胞的免疫抑制系统, 是E6、E7蛋白诱发肿瘤的发生。

P53蛋白是一类抑癌物质, 它可以调空P21的转录表达。P21蛋白又是细胞周期蛋白激酶 (Cyclin dependent kinas, CDK) 的抑制剂。CDK可使Rb蛋白等抑癌物质磷酸化。正常的Rb蛋白能和E2F结合形成复合物, 使E2F丧失与DNA的亲和性, 使E2F不能发挥转录功能磷酸化的Rb蛋白则失去了此功能, E2F转录表达的蛋白cmyc胸腺激酶、DNA聚活酶, 都是细胞周期由G0进入G1期所需要的功能蛋白, 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当细胞DNA损伤时, P53间接作用使细胞停于后期或使细胞凋亡[3]。而E6可以与P53结合形成复合物, 加P53降解, 使P53抑制细胞生长增殖作用消失, 诱导癌变。E7蛋白可以与Rb蛋白结合使其磷酸化而与E2F解离, 不能抑制E2F的转录而使细胞分裂增殖[3]。另外E7是阻止Rb蛋白与DNA结合而发挥其抑制细胞生长的功能, 其诱导癌变作用机理不清楚, 可能是Rb蛋白与DNA结合后阻碍E2F的转录所致。

有资料报道, HPV感染的宫颈癌中再II、III期, ras基因有几位密码突变, 早期有Hras过度表达, 突变后的P2产物与GTP结合力降低, 但GTP酶活性降低, 较难使GTP水解为GDP。这样自身调节受阻碍使宿主细胞无休止的分裂而呈恶性变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 HPV16、HPV18与原癌基因作用密切。另外还发现E7蛋白作为病毒癌蛋白, 能与活化的Hras癌基因协同转化原代细胞, 其作用机制不清楚, 可能是E7蛋白再此充当CHras的转录调节蛋白, 再早期使Hras过度表达, 在早期突变后进一步协同癌基因转化原代细胞。ras癌基因的改变再宫颈癌中的检出率为60%。

Couturler等发现宫颈癌侵润癌细胞中, HPV16、HPV18DNA片段整合于宿主细胞中时部分靠近Cmyc部位, 致使Cmyc过量表达。作用机制可能是病毒基因为Cmyc提供了LCR中较保守增强于序列或者启动子, 而导致了Cmyc过量表达。Cmyc的编码产物为核蛋白, 往往调节一些重要蛋白的转录 (如功能蛋白DNA酶等) , 这些功能蛋白可作用于细胞分裂增殖时, 但核蛋白过多表达时可使这些重要蛋白产物增多而诱导癌变, 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4 HVP与机体的免疫状态

HVP感染的结局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者认为, 细胞免疫再抵抗HVP感染时起主要作用。在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时, 则易出现HVP感染。如有症状的ALDS患者, 慢性移植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其HVP感染率比正常人高得多。同时研究着再许多伴随有HVP感染的良、恶性疾病的患者血清中发现了特异性HVP蛋白和壳粒抗原, 表明体液免疫也参与了HVP感染后的细胞内调控。

HVP与宫颈癌关系密切, 涉及漫长的生物学过程和复杂的机制, 而且HVP致癌因素与易感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立顺.高危型HPV相关宫颈癌发生及其预防与治疗疫苗[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1999, (6) :68.

[2]刘红.构建来自宫颈癌并带有突变及缺失LCR的HPVI6重组体[J].中国病毒学, 1996, 11 (3) :242.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精选9篇)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1篇1 HPV导致CIN的可能机制1.1 HPV亚型与CIN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HPV基因型, 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