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精选6篇)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第1篇
关汉卿与《窦娥冤》
中国元朝时候的戏剧作家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悲剧《窦娥冤》,700年来久演不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关汉卿生活在公元13世纪的元朝,他机智幽默,风流倜傥,博学多才,擅长吟诗、吹箫、弹琴、舞蹈、下棋、打猎等各种技艺。关汉卿长期居住在都城大都里,曾经在皇家医院任职,但是他对医术不太感兴趣,对编写剧本却非常热心。那时,元朝正流行一种戏剧,叫“杂剧”,杂剧在内容上丰富了民间说唱故事,而且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都很爱看杂剧。关汉卿编写的杂剧不是为了给贵族消闲作乐,而是为了诉说百姓的疾苦。
当时,元朝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关汉卿非常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他辞去官职,进入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生活,借助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关汉卿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同时他又具有卓越的艺术修养,这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在他写的一支曲子里,他描述自己坚强、耿直的人格时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所以,他创作的剧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还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在他的笔下,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不仅仅在苦难中呻吟,而且还表现出了正直、勇敢和本身固有的反抗精神,著名的悲剧《窦娥冤》就是他杰出的代表作。杂剧《窦娥冤》讲述的是青年女子窦娥的悲惨遭遇。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几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关汉卿在世时就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他的杂剧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第2篇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节选)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 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 “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 《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 《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2. 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C .“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错,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
2. 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
《窦娥冤》中的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第3篇
无视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剧本整体来观照窦娥,而是从时代文化需求出发任意取舍组合。我们首先还是回到剧本来看窦娥的思想基础。窦娥出场自报家门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她唱的第一段曲子是[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她三岁失去母亲,七岁离开父亲,结婚二年又成寡妇。她感叹自己命苦,但丝毫没有想到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体验到了年轻寡妇的青春寂寞,但从没有想过另觅新欢。她将这凄苦看成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第一折[油葫芦]),“前世里烧香不到头”(第一折[天下乐])。她将自己遭受的苦难归结为命运,因此她“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希望通过今生的尽孝守节赢取来世的荣华富贵。封建节孝礼法和命运观战胜了她的天性。即使做了冤魂之后也没有放弃自己初始的信念,还要求父亲收养蔡婆,替她“尽养生送死之礼”,完成自己未尽的孝心。卢瑞芬先生认为窦娥悲惨的身世和命运观等为她后来的反抗和复仇的个性作了较充分的铺垫,[2]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一个相信命运并把自己交给命运的人,一个乞求来世的人,一个没有独立的人格的人,她能够反抗什么!我们虽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苛责她,但至少可以这样说:窦娥的反抗缺乏思想基础。
我们再来看窦娥是如何“反抗”的。卢瑞芬先生认为“反对泼皮流氓占据蔡家、反抗张驴的无耻霸占”,“形成了窦娥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第一回合,加速了她反抗和复仇意志的形成”。[2]第一回合是真,反抗未必成立。蔡婆比我们更了解窦娥的心理,当她被迫同意张氏父子的无赖要求之后同他们一起回到家里,就让张氏父子在门外等候,自己先进去说服窦娥。果然蔡婆的主张遭到了窦娥的坚决反对。窦娥不是没有青春的寂寞和需求,当一个男子闯进她的生活时,她还没有见他,不知他是好是坏,就一口回绝。封建节烈观已经彻底占据她的内心并内化为她的自觉意识。张驴儿垂涎她的美貌,岂肯善罢甘休,又以“药死公公”相威胁,她以“一马难将两鞍鞴”严辞拒绝。贞节高于生命,封建伦理道德成为她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她还阻止蔡婆再嫁,其中有几条新的理由:有饭吃、有衣穿、不缺钱、年龄大。这些是指摘蔡婆的理由,又岂不是她自己内心的流露。如果与她的命运观联系起来看,与其说她反对再婚,毋宁说她安于衣食无忧的现状,唯恐张氏父子打破了她们平静而富足的生活;与其说她反抗恶棍,毋宁说她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卢瑞芬先生认为第二回合是对“昏愦官府”的反抗,“使女主人公的反动性格更加锋芒毕露”。[2]张驴儿药死其父后威胁她是“官休”还是“私休”,她毅然选择了“官休”。“大人你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第二折[牧羊关]),她对官府充满了信心。昏官桃杌的严刑拷打碾碎了她的幻想,但她没有因此怀疑甚至否定封建统治秩序。她愚昧地认为这祸端的来由是由婆婆改嫁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引起的,她还好心地“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第二折[骂玉郎])。然后虔诚地高唱着“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的悲歌走上了刑场。她虽然对昏官桃杌不满,但更多的还是对蔡婆不甘寂寞的否定。她固执地相信她的死可以感动天地。她不惜以生命来悍卫的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统治精神她怎么会去反抗呢!
说窦娥是反抗英雄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三折[滚绣球]她指天斥地,认为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大胆否定”。这种观点显然与第四折把天地当作法官的态度相矛盾。正确的答案应从我们民族传统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中寻找。呼天抢地是中华民族在绝望、悲痛、惊讶、高兴等之时的一种特有的宣泄情感的方式,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存在。“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苍天你在上啊!是谁害得我这个样啊?《王风黍离》)“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我的娘啊!我的天啊!人家的心思你就看不见啊!《风柏舟》)无论是前者周朝大夫,还是后者妙龄少女,无论是为国事感伤,还是因个人婚事不顺,当情感受到阻碍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天”来作为自己情感的发泄对象。司马迁曾对此抒情方式作过精彩的论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嫉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代代因袭,逐渐形成为一种模式,遗传给了后人。即使在今天,我们极度悲伤,非常高兴,或异常惊讶时,也会脱口而出:“天啊!”在这里,“天”是一个纯粹的情感符号,是感情陡然淤积以后的渲泄对象。窦娥是从我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戏剧人物形象,面对官吏昏馈,法制腐败的社会现实,有冤无处伸,在极度悲愤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天”作为冤屈的倾诉对象,怎么能说是否定最高统治者呢?其实在此之前窦娥就已经将天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受”(第一折[仙后点降唇]),“天哪,怎么覆盆不照太阳晖”(第二折[采茶歌])。关汉卿借助人们的传统心理定势,暴露了元代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招致天怨人怒的现实。在这里,“天”被窦娥的节孝所感动,对破坏封建统治秩序的行为“出灾害以谴告之”,剧本中的“天”实际上是哀告的对象而非窦娥反抗的靶子。
也许我们的看法更贴近关汉卿的创作初衷,戏剧的题目正名为:“后嫁婆婆忒心偏,守节烈女意自坚,荡风冒雨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一般借题目正名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可见,关汉卿除了指责蔡婆婆“忒心偏”之外并不想反抗最高统治者。这个题目正名后经明朝臧晋叔修改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特别对清官秉鉴持衡、执法伸冤提出颂扬,更加突出了维护封建秩序的清官和善恶终有报的思想。关臧二人都不想借窦娥来怀疑甚至否定最高统治者,窦娥所有的行动在于“感动”而不是“反抗”。三桩无头愿也正是感动的结果。“冤”之所以成其为冤,就是因为窦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而又为封建统治者杀害才叫“冤”,如她因反抗封建统治而被杀害,何冤之有?在戏剧结尾,窦天章以朝廷命官的身份手持尚方宝剑出场,代表的不正是封建最高统治者,封建秩序,封建道德吗?这不正是向人们表明天有公理,地有正义,统治阶级有公道?关汉卿虽对封建法制腐败的现实有所不满,但他还没有达到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秩序的高度。
如果追根溯源,造成评论者产生窦娥是反抗英雄的错觉的原因,臧晋叔应负主要责任。现在通行的《窦娥冤》本子是臧晋叔修改过的,如将“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改成“你错勘贤愚枉为天”。这一改动将窦娥无可奈何的哭诉哀告变成了直面责骂。反抗精神是加强了,却与后面的三桩无头愿相违拗,情节的矛盾人物性格的割裂立刻显现了出来。
纵观全剧,贞节和孝道既是窦娥生活的准则,也是她抵御外侮的武器,最终也成为她身首异处的原因。她的思想和行动没有丝毫的自我否定自我决裂自我飞跃,怎么会成为反抗英雄呢?我们只有把剧本放在民族文化中去系统研究,才能摆脱附加在窦娥身上的反抗性格,还她一个真实的本来的面目。
参考文献
[1] 卢瑞芬《冤海里酿育的反抗与复仇的意志》《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钟彭怀《谈窦娥的艺术形象》《龙岩师专学报》(教育教学版)1997年6月;石尚彬《人间的力量非人间的形武》(遵义师范学报)2003年9月。
简析《窦娥冤》教案再设计 第4篇
在第一版教学设计中,显示出以下主要欠缺:
教案中前面的概述内容过于繁杂,而对过程设计的篇幅却少之又少,只是在教案末尾处才作了极为简单的列举。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案过程设计的重要性甚至强于理论上的陈述。这是因为,过程是检验和评估该教案设计可操作程度的重要依据。如果缺少详尽可行的过程设计,即使教案理念再为优秀,也将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令人对它的操作可行性产生极大质疑,也使它对其他教学者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问题1: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兴起及繁荣期
◆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问题2:关于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问题3:《窦娥冤》
◆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
◇问题4:窦娥
◆你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剧中体现在何地方
◆窦娥的个性特点是
◇问题5:时代与写作手法
◆窦娥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你认为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
◆作者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教案似乎想把问题设计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占去教案内容极大的篇幅。但是,教案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见下表)却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看起来不似问题,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点明这些“问题”应该起作用的环节所在,这使得问题设计质量、问题设计与应用出现了断层。
从技术的教学应用视角来看,教案中的技术应用存在“没有方向之前,就开始奔跑”的误区。让人总体感觉是把不住脉,没有理清技术应用的意图和重点,以及应用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
经过持续的再反思与再设计,第二版教案文本在上述问题上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教案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构明晰、详略得当:新的教案设计对于各个教学结构要素的描述变得更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能够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和特色。
问题引导、有所递进:新的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将易于寻找答案的客观问题与能够促进主动思考的主观问题相结合,从而可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简单的识记层次,递进到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之上。
过程详尽、便于操作:新的教案设计将设计重心朝教学过程进行迁移,使教学过程变得节奏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可行。这种详尽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教学实践者和观摩者根据文本来“还原和生成”教学场景,按照此教案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任务驱动、层层闯关:通过明确、富有层次感的三阶段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深度不断渐进、逐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有无尽的可能。我们在肯定作者新版教学再设计的同时,也认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设计者进行认真深入的考虑和改进: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引导问题的质量?新的问题设计尽管有了一定的层次性,但在深度和分布层次上仍显欠佳。例如,第1、2闯关都是简单的识记类问题,实质是在测试、比较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局限于应试范畴;第3关问题则与前两关问题相差太远,之间缺乏较好的衔接处理。因此,作者应当对问题质量作出进一步的提升完善,使学生认知朝更高、更活跃思维层次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体现和明确教师的作用?在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出现用网络功能来简单取代教师智慧的现象,特别是考虑在学生出现自主困难时,如何发挥教师作用来使他们走出“无主之地”。例如,作者在第1、2关中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形成困难的关卡,但是对学生在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网络自主学习困难(诸如学生无法及时完成、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信息迷航等),却没有明显有效地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这些过程中成为了沉寂无为、被动等候的角色。
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的教学功能?教学设计中的网络讨论交流活动是否有必要性?是否会在课堂上出现“舍近求远,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误区?例如,作者在第3关中设计了师生针对特定问题展开网络讨论的活动。但是,即使是在网络支持的教室环境中,师生在物理上也是互相可见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共同讨论来迸发集体智慧,产生出高质量的研讨效果,而根本用不着去寻求输入速度低效(打字使得学生的思考速度减慢)、情感投入不足(网络论坛的情感投入度远低于面对面交流)的网络论坛;更何况要想以教师的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对学生回帖,又要统计他们的发帖质量和数量,显然缺乏教学可行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用网络来支持的活动设计,更加适合于规定课时(2课时)之后的拓展交流(以支持师生异步深入交流的需要),而不适合于设计在教学时间明显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内。
如何避免或解决先前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据悉,本教案是在先前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开展的教学再设计。因此,它应当是一种反思改进的成果。如果作者能够在再设计的新教案中,适当标注先前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再设计时所采用的相应改进或解决策略,将能更加凸现教学再设计的价值。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第5篇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迫害。
窦娥在张驴儿的淫威面前窦娥强烈反抗,誓死不从,张驴儿见要挟窦娥不成功,便转儿诬告窦娥害死张老头。公堂上,张驴儿用银子疏通贪官,要窦娥用命来偿还父亲的命。窦娥受尽贪官的拷打,但善良的窦娥,看到一边战战栗栗、不停发抖的蔡婆婆,不由得想到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缺银两,把自己买给蔡婆婆为儿媳,想到自己的先夫,想到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由婆婆一手把她拉扯大以及儿时与婆婆玩闹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又如何经受得起这群如狼似虎衙役的拷打?如果,让婆婆受到这般酷刑,我又怎么能对得起我那死去的丈夫!善良的窦娥,自己虽然正在倍受酷刑的折磨,心里还在考虑着她面前唯一的亲人——蔡婆婆。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拷打,窦娥牙根一咬把毒杀张老头的罪刑揽了下来……。窦娥表现出了善良、无畏的精神,做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品性进一步得到展现。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自己厄运都是因为“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
但是窦娥的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即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许了,已成了不能改的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窦娥的反叛精神也在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至,窦娥不甘屈辱,勇于反抗。
窦娥冤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 提防
阡陌
刽子手
嗟叹
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⑪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⑫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⑬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⑪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⑫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⑬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⑭“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⑪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⑫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窦娥冤 基础练习
1.阅读〔倘秀才〕和〔叨叨令〕两首曲词及前后科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倘秀才〕的前两句唱词,配合前面刽子手的宾白,交代和渲染了戏曲的虚拟场景,同时为下文窦娥乞求改道做铺垫。
B.〔叨叨令〕这首曲词唱词平易,接近口语,在唱词中夹杂对白,曲词与宾白互相映衬,凄切婉转地道出了窦娥身世之哀。
C.这两首曲词以“悲”字统领,展示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倘秀才〕怕年迈的婆婆伤心,〔叨叨令〕自诉身世之悲,鲜明地塑造出女主人公善良的人物性格。
D.这两首曲词大量地运用了当时的口语和衬词,例如“哥哥们”、“也么哥”等等,虽然切合人物的身份,但终究缺乏曲词的文采美,未免有些美中不足。
2.阅读〔快活三〕和〔鲍老儿〕前面的大段独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白交代了受刑的原因,窦娥的“屈招”展示了女主人公善良的本性,与前面的要求改道的情节互相照应。
B.独白后,再引出唱词,以唱词来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人物的性格。
C.独白再次重复上一折的内容,虽需交代,但不必如此详细,应该简略,甚至一笔带过也可。
D.独白在交代情节的同时,还提出了对身后事的微薄的要求,在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对〔快活三〕和〔鲍老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活三〕这首曲词主要以唱腔重复、强化前面独白中的“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的微薄乞求,在艺术表现上把悲表现到极致。
B.〔鲍老儿〕后半部分把这人生的大不幸归结到自身,让婆婆不必“怨气冲天”,说明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C.〔快活三〕这首曲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地极言身世之悲,中间加入“婆婆也”,使得排比中又有变化,达到一句比一句更悲的语言效果。
D.〔快活三〕和〔鲍老儿〕这两首曲词语言本色凝炼,进一步写出主要人物含悲慰婆及对身后事微薄的要求,是对前一部分的强烈衬托和渲染。
阅读〔耍孩儿〕至结尾和前面的宾白,回答下面的问题。
4.对〔耍孩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滚绣球〕一曲集中对“天地”进行控诉,指责,乃至否定,但这首曲词却最终又把希望寄托到“湛湛青天”身上,可见作者在整个结构的构思上不严谨。
B.〔滚绣球〕中虽然对天地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作者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终究还是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出路,因此最终还是归依到“天地”上来了。
C.窦娥运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利用苌弘无罪被杀,杜宇因灾让位的不幸遭遇来说明自己死得冤枉和凄惨。
D.这首曲词虽然言语通俗易懂,但仍然注意了曲词应有的韵律美和抒情性,整首曲词声韵和谐,情感凄切。
5.对〔二煞〕〔一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煞〕这首曲词借用了战国“邹衍”的典故,“六月飞霜”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表明自己冤情深重,足以感天动地。
B.〔一煞〕中“你道„„从人愿”三句唱词,照应〔耍孩儿〕中对“湛湛青天”所抱有的希望,再一次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C.〔二煞〕这首曲词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暑气暄”与“下雪天”的比喻,“一腔怨气喷似火”与“六出冰花滚似绵”中的对比,都传达出了女主人公胸中的愤懑不平。
D.〔一煞〕揭示了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每无心正法”,从而“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也是全剧的中心所在。
6.对窦娥临死前这三桩誓愿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把这三桩誓愿安排在全剧的结束,其目的在于使女主人公沿着从怨——到悲——到恨的情感脉络,一步一步发展到高潮,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痛苦和作者对现实的深切的反思。
B.作者把三桩誓愿安排在最后,是为了让窦娥的冤情得以昭示后人,让人们知道这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结果,从而揭示中心。
C.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因而其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D.这三桩誓愿都寄托了女主人公希望“人心可怜”,“天公可期”的愿望,因而顺序互换对艺术的表达效果并没有影响。
7.对戏曲的结尾交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有多余之嫌,文学艺术讲究“余韵之美”,应该留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交代誓愿的结果,无疑道尽了戏曲的魅力,曲尽味也尽,因此不足取。
B.监斩官看见一、二桩誓愿的实现,判断“必有冤枉”,理应为窦娥申冤昭雪,却命令左右将尸首还给蔡婆婆了事,灰溜溜地下场。恰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的具体表现,结尾收场为中心的表达做了佐证。
C.结尾让誓愿得以实现,化不可能为可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更好地体现和烘托了本剧的悲剧色彩。
D.结尾中“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一句为下一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为其申冤昭雪打下伏笔,这是结构上前后勾连、严谨的表现。
8.窦娥的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愿望。
B.借助于想象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惩治邪恶、保护善良的心理需求。
C.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面对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只能从内心世界去寻求出路。
D.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来解决他们认为无法解决的矛盾。
综合练习
1.给下面生字注音。
桃杌()
前合后偃()
盗跖()
哥哥行()
瀽()
罪愆()
湛湛()
苌()弘
暑气暄()
2.对加粗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不提防遭刑宪(刑罚)
③错勘(分辨、判断)贤愚枉(徒然)做天!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把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断送(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3.填空。
(1)关汉卿,()末()初大都人,()家,号()。与()、白朴、()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除《窦娥冤》外,还有《望江亭》()《单刀会》等。
(2)元杂剧在形式上,把歌曲、()、舞蹈有机结合,剧本则要求()和韵文的结合。
(3)元杂剧在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
(4)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女主角分别叫()和()。此外还有表现豪富、无赖等形象的(),表现刁钻、滑稽人物的()。还有卜儿、外、孤等配角。
(5)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只由主角独唱。()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
(6)剧本,由“曲词”和“宾白”构成。“曲词”抒情强烈,起()和()作用。“宾白”含()和独白。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
4.鉴赏〔端正好〕〔滚绣球〕两首曲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天地象征着道德的准绳。
B.天地象征着社会的黑暗。
C.天地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D.天地象征着封建的统治。
(2)窦娥一出场即谴责天地鬼神,抒发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A.窦娥一出场就鸣冤叫屈,抒发了女主人公强烈要求伸张正义,渴望光明的心情。
B.曲词通过对天地鬼神的指责,表现出了女主人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C.曲词慷慨激昂,言词激切,表达了女主人公悲愤、不平之气。
D.受冤屈不指责官府而埋怨天地,怨恨天地又最终只能“两泪涟涟”,可见女主人公在情感上的胆怯,精神上的懦弱。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端正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开篇即鸣冤叫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没来由”“不提防”这样平常轻松、口语化的言语与“犯王法”和“遭刑宪”这样人生的大不幸相提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表现出了窦娥的屈,官府的恶,社会的不公,天地的偏袒。
B.这首曲词表达了窦娥的怨愤、不平之气,交代了窦娥承受到的灾难,她虽冤深似海,但却不敢指责官府,只能在那里怨天尤人,空叹息。
C.窦娥蒙冤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表达出了人生无常,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的喟叹,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意。
D.这首曲词写出了女主人公蒙受冤屈之深,世间的不公与代表正义的“青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把控诉的矛头引向了“天地”这一最大的根源。
(5)〔端正好〕的结尾一句“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7)结合这两首曲牌前后的科和白,思考这一部分科、白、唱兼用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窦娥冤》的这一折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
C.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
D.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
拓展练习
赏析下面三首曲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二】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1.按要求从三首曲词中选取原句填空:
①好酒贪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强借暗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敲诈勒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公挪私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曲词,既写眼前刘邦的威严与尊贵,又写他卑微时的无赖与狡猾,前后对比构成强烈的讽刺。
B.这三首曲词,借一位知刘邦底细的乡民心中所想,把刘邦当了皇帝的威仪与他微贱时的卑劣联系起来,构成讽刺。
C.这三首曲词写“我”之所想,一方面就刘邦而言与上文“我”之所见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与乡民们的毕恭毕敬形成对比。
D.这三首曲词写“我”层层揭露刘邦老底,他不仅出身卑微,品行无赖,明抢暗盗,敲诈勒索,而且至今仍更名赖账。
3.对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支曲子虚拟了“我”与刘邦的种种瓜葛,又巧妙地借“我”心中暗想,把这些瓜葛一一道来,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B.这三支曲子称呼刘邦连用三个“那大汉”,连呼五个“你”,最后则直呼其小名“刘三”,不仅合“我”的身份,而且反映了人物情感的发展。
C.这三支曲子用典型化手法,把刘邦的种种劣迹集中到虚拟的一个乡民身上表现,使矛盾集中而突出;并用高度夸张甚至荒唐的笔法来写这位乡民的心理活动。
D.“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一句把全套曲子的“荒唐”推到了高潮,根据乡民的荒唐逻辑,合理地推出了荒唐的结论,获得了荒诞剧的艺术效果。
4.自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把有关汉高祖的史料整理成一份“资料汇编”,然后以“我看刘邦其人”为题写一篇论文。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D 2.C 3.B 4.A 5.C 6.D 7.A 8.D
综合练习
1.(略)2.C
3.(1)金 元 戏剧家 己斋叟 郑光祖 马致远 《救风尘》(2)宾白 散文(3)折契(4)末 旦 净 丑(5)宫调(6)渲染 贯穿 对白 科范(介)
4.(1)D(2)C(3)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4)D(5)过渡。(6)D(7)科和白渲染肃杀、悲愤氛围,唱则是人物强烈的抒情和咏叹。(8)词语的反复、反问句的使用、感叹句的连用,抒发了人物强烈的感情,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9)D
拓展练习
1.①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②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③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④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虽是乡民提要求的话,但当是刘邦为亭长时的做法)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