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
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精选8篇)
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 第1篇
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
Life is tough, but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laugh at it,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enjoy it.—Salma Hayek
人生艰难,但是如果你有笑对人生的能力,你就有享受人生的能力。
Shared joy is a double joy and shared sorrow is half a sorrow.分享快乐,快乐加倍;分担痛苦,痛苦减半。
Life is like a play, thanks to acting.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Things are always working out when you at least expected it.事情总是在你最不抱希望的时候得到解决。
Life is a journey rather than destination.Enjoy it.值得我们享受的,是一路的风景。
Life is a journey rather than destination.Enjoy it.人生是一次旅行,而不是目的地。享受这段旅程!
At the moment when you wanna give up,think about why you have come this far.在你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为什么当初坚持走到了这里。
Sometimes you must let it go , to see if there was anything worth holding on to.有时候,你必须放手,才能明白是否它真的值得你拥有。
You have to believe,you must believe tomorrow will certainly come.你要去相信,一定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But if the while I think on thee, dear friend, all losses are restored, and sorrows end.English test:http://landing.spiiker.com/daily/ 只要我一想起你,亲爱的朋友,所有的失落和遗憾烟消云散。
Although the world and the life are bad enough,youth is good anyway.尽管世界和人生都坏透了,其中有一样东西是好的,那便是青春。
No hurry,the best always appears accidentally.不要着急,最好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 第2篇
2. Industry is the parent of success. 勤奋是成功之母。
3. It is easier to get money than to keep it. 挣钱容易攒钱难。
4.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事后诸葛亮好当。
5. It is hard to please all. 众口难调
6.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7.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8. It is the first step that costs troublesome. 万事开头难。
9.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品味美食,领悟人生 第3篇
第一次吃“酸菜鱼”是在一位阿姨家里。那天, 阿姨留我们在她家午餐。吃饭了, 我看着饭桌上那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的“酸菜鱼”, 我好奇地夹了一口吃, 我立刻就喜欢上它了, 喜欢它那种酸味。
“酸菜鱼”的鱼肉一入口, 酸味就扑鼻而来, 一口咬下去, 那鲜美的鱼肉的汁, 就像涓涓细流的小溪慢慢地流进我的喉咙里, 让人回味无穷。当你吃完了鱼肉, 去吃酸菜时, 酸菜的酸味比鱼肉重得许多了, 酸菜的酸味让人觉得十分酸爽。而神奇的是, “酸菜鱼”里的汤却是酸甜的。
人生里的酸甜就像这道“酸菜鱼”一样。当你考差了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是酸酸的, 但是, 当老师同学们来安慰你时, 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是酸中带甜的, 就像“酸菜鱼”里的汤一样。当你受到极大的委屈时, 你会觉得人生就像“酸菜鱼”里的酸菜一样。
领悟人生见精神 第4篇
新千年的某一天,我从北京回到南京,缪将军知道了,相约小聚。一见面,他拿出了一本油墨喷香的新书,说是送给我的。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他刚出版的一本杂文随笔之作《轻松集》。他高兴地告诉我,这本集子里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谈《蟹语》的。《蟹语》是我写的一首短诗,只有八行。我赶忙打开书页,果然开篇就是对短诗《蟹语》的议论。他说:“蟹语并非螃蟹之语,而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并由此生发出一篇妙文来。我很感谢他对这首小诗的偏爱,后来我就把《蟹语》用作我一本诗集的书名。
今年中秋节前,我又在南京与将军相聚。席前他拿出一本大16K的书稿给我,说是继《轻松集》之后的又一本杂文新作《滩贝集》,即将出版,这是校对稿。令我惊喜的是,这本集子的最后一篇在谈“君子之交淡如水”时,全文引用了我写的一首题为《官场古风——读史有感》的小诗,并由此对人际关系议论风生。
我认识缪国亮将军,还是在他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当时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和江苏电视台接连合作拍摄了两部电视剧,即《豫东之战》和《七战七捷》。在工作会议上,在拍摄现场,我们密切配合,合作得十分愉快,从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在他和我相继在各自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友谊交往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重了。他比我年长几岁,于是竟经常在一些朋友聚会的场合,他叫我“龙哥”,我呼他“亮哥”,这时将军已不是将军,台长也不是台长了,彼此都很开心。
读了《轻松集》和《滩贝集》后,联想到我同他接触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事,深感他写作态度严谨,写人记事真诚,说理言情坦荡,喜怒爱憎分明。尤其是一些篇章中对人生的感悟,更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迪和教诲,是两本难得的好书。
但是作者很自谦。他在《滩贝集》的集首自白中说:“人生都是边走边悟,悟则进,不悟则退;人的一生又都是从不悟到悟,又从悟到不悟,循环往复,直到生命的终点。悟与不悟是个过程,人的优点和弱点都是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他又说:“我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平淡的人生只能是平淡的经历和感悟。社会上多数人都是平常人,我是平常人中的一员,因而感悟或许也就更有普遍性。”
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话说得多好啊!
是的,只有领悟人生,才能感悟人生。真诚的领悟人生,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而积极的感悟人生,则可以使人永远燃烧着如火的激情。我所知道的缪国亮将军,就是这样一位以良好的心态不断燃烧着激情的人。
愿“亮哥”的《滩贝集》早日问世,让色彩斑斓的滩贝用它发出的光彩丰富和感悟更多平常人的思想、观念、生活。
为表达我对《轻松集》和《滩贝集》相继出版的祝贺,兹赋诗一首聊作读后感言:
才读将军《轻松集》/又见《滩贝》吐珠玑//谈古论今无瑕念/记事写人袒胸襟//从兵到将路漫漫/治军赋闲情殷殷//难得功成名就后/领悟人生见精神。
我的祖籍在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缪家店,这个村很大,有上百户人家,大多数都姓缪,有缪家祠堂。我祖父在上海做小生意,父亲在一家公司开车,叔叔也随我祖父和父亲住在上海。我母亲是江苏宜兴南曹村人,她是独生女。
我于1934年农历八月初四出生在上海市。听我母亲说,因我是头生子,家人都视同宝贝,一出生就给我买了金器,有手镯、金木鱼等,以保平安。
关于人生感悟的英文句子欣赏 第5篇
He is a wise man who speaks little. 聪明不是挂在嘴上。
He is lifeless that is faultless. 只有死人才不犯错误。
He is not fit to command others that cannot command himself. 正人先正己。
He is not laughed at that laughs at himself first. 自嘲者不会让人见笑。
He is wise that is honest. 诚实者最明智。
He knows most who speaks least. 大智若愚。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e sets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引狼入室。
He that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He that will not work shall not eat. 不劳动者不得食。
He who does not advance loses ground.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He who makes constant complaint gets little compassion. 经常诉苦,没人同情。
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makes nothing. 想不犯错误,就一事无成。
He who risks nothing gains nothing. 收获与风险并存。
Health is happiness. 健康就是幸福。
★ 英文诗词:Pietà
★ 黄庭坚《清闲处士颂》原文诗词
★ 端阳感怀诗词欣赏
★ 一剪梅优美诗词欣赏
★ 《春望》诗词欣赏
★ 英文诗词之Coronach
★ 散文欣赏:迷茫人生
★ 微笑人生-美文欣赏
★ 《满江红汉水东流》诗词欣赏
人生的领悟感悟人生作文 第6篇
自由意味着可以选择:或者活的有意义,或者死得有尊严;
人生哪里有死结,想通了,不过就是:饥来餐,倦来眠;
人生的舞台没有假装这一说,每个人迟早都会真的变成他日常扮演的那个角色;
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工作时不为钱分心,钱反而会来的更快;
婚姻中最折磨人的,并非冲突,而是厌倦;
聪明人应当是快乐的,自以为聪明的人才常常感到烦恼;
真君子是:以入世之态度做事,以处世之态度做人;
安全须知:第一、提防好脾气的人发火。第二、别和没什么东西可失去的人竞争;
社交之所以累,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
世界上唯一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来越美好的东西就是回忆;
动物只相信它看到的`东西,人却能看到他相信的东西:幸福和烦恼皆由此而来;
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换到你的另一个肩;
令人筋疲力尽的并不是要做的事本身,而是事前事后患得患失的心态;
令人沮丧的往往并非事实,而是比较;
知识和财富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前者无论在哪里得到,都没有什么可耻的;
要是经常往上看,你会长高,如果老是低着头捡便宜,你就会驼背;
许多人不断犯错误的原因就是:觉得事后表示歉意比事前抵御诱惑容易些;
人生没有如果,但有许多但是;
怀旧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你年轻。
★ 励志人生话
★ 领悟人生的人生感悟句子
★ 经典人生领悟语句
★ 经典人生感悟
★ 《呼啸山庄》读后感领悟与感悟
★ 领悟人生真谛的哲理
★ 领悟人生的好句子
★ 领悟人生的经典唯美语句
★ 生话的启示作文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7篇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面对人生,逃避不一定躲的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会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界只有对与错,很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止一个,所以我们有路可以走,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也可以找个理由快乐!懂得放松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心中有爱才不会孤独!
人生短暂,所有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生是一次偶然,死是一次必然!何苦为一些不必要的人、事、情、心苦苦追问?得到了如何?得不到又如何?
活着的过程,这就是人生!不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的,只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悔的 人生足已!
在活着的时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自己过的充实一点!.既然来到这个世界走一回,就好好的活上他一回!
活着一定要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几道色彩!
要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想想 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 给父母 朋友 心里最爱的那个他/她一个交代!
然后在好好享受夕阳美,傻笑一下 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
1)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人,要为自己而活.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成功须付出汗水.成功,失败,大笑,痛哭,每一个环节都尽情的去体会,享受.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做什么都是做给别人看,自己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人活着连这些都不能自己去体会,享受,2)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8篇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讨论】如果你有上百万,你打算干什么?
一、人生观的内涵
(一)定义
人生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第一,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追求什么)第二,人生态度(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第三,人生价值(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二)人的本质
要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即要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生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因此而获得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社会属性。
人有自然属性(动物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和自然本能。如发达的大脑,直立行走,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劳动、语言、思维等。人只有与人交往、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和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否则,人只是动物性而非社会性的人(材料事例1: “狼孩”的故事。)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从家庭关系、地缘关系到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渴望在现实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就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特征的自我。人们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世界发展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就一定会得出错误的人生观。比如,当我们夸大了物质决定作用的时候,在生活中就会不自觉地滑向宿命论,认同“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选择一种消极的生活,最终虚度人生。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材料事例2: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摆阔)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人生目的问题。
(一)人生目的及其作用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马克思17岁时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周恩来14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类的福利,为中华之崛起,这样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李开复:“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罗素:“在成百上千种情形下,纯个人的希望的破灭将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如果个人的目标只是人类的伟大希望的一部分时,那么个人希望的破灭就不会是彻底的失败。”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尧建云赌王劝赌:“当我经历了一名职业赌徒所必经的生死之路后,我觉得劝人戒赌这条路是我最应该走的。”
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材料事例3:苦难是人生的另一种幸福)
(二)建立高尚的人生目的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种的人生目的:为名誉、为享受、为金钱等。判断人生目的是否高尚,根本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发展是起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当代中国,在建设经济社会的今天,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具体说应注意几个结合:
一是将个人的事业成功与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结合起来。个人事业的成功不是一种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空想,成功是一种社会功利,是一种社会性的评价和赞赏。因此,追求事业成功的目的必须与祖国的命运相连,必须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这样的人生目的,才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和价值性。
二是将个人的生命完善性与大众的“共同富裕”相结合。人的生命不是私人化的过程,它完全是开放性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允许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追求和改善个人的生存环境,以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从而使个人生命在富足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具有生存的良好性和发展的完善性。我们承认这种人生目的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人生目的决不具有完全个人化的意义。江泽民说得好:“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首先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2页)因此,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只有与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相结合,它才具有安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三是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我们承认一个人的人生目的的实现,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与社会和他人相分离、相反对、相抗衡。为人民服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这犹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也就是说:“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2页)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认为,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不仅是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一个人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中,才能最终确立自己为什么活,活着究竟做什么的人生座标。将自己的生命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年)指出的那样:“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又说:“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引自《人生哲学宝库》,第423页。)(材料事例4:传递在高原邮路上的信念 ——记木里藏族自治县乡邮员王顺友)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二)端正人生态度 在生活中同学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人生态度:享乐至上、无所作为;悲观厌世、逃避现实;实用实惠、崇尚钱权;傲慢偏激、旁观批判,等等。这些人生态度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消极面,并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于是逃避困难,惧怕失败,对生活丧失信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同学们应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务实求真。(材料事例5:苏州大学贫困学子背起瘫痪的父亲读大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只有具有这种崇高精神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对几种错误人生观的批评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拜金主义的含义: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万能,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拜金主义的基础: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应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的职能;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自己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正当的利润、合法继承的遗产、银行存款的利息等都属于正当合法的范围;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所得的金钱是不正当的。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艺术的欣赏、精神的欢愉以及健康的体魄,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的特点: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创造是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把一己之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人们在辛勤劳作之后享受生活,这是正当的需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然而,如果把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褊狭理解,由此确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确的。比如,一些青年人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供自己上大学深造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前消费,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仅危害青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社会风气。
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封建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个人主义还同时具有消蚀社会的一面。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共同的特征:
其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的。
其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材料事例6:贪财博导贩毒晚节不保)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一)价值
价值的词汇意思主要有两个:有用性;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价值息息相关,联系密切。人们也经常并且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那么什么是价值呢?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我们知道价值产生于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是客体以自身的功能、效用等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这种属性的认可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功用对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人对这种意义的追求。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看法、态度与观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三)人生价值及其内容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
人生价值的主体是人。“人”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人类社会,也可以指群体或个人。从人生实践的角度出发,可以把人生价值的主体分为人生实践者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价值客体是人生,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人生的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
2、人生的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3、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材料事例7:海尔总裁张瑞敏——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是人们用一定的人生价值标准衡量他人或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对社会的作用时,所做出的定性定量的综合性评定。人生价值评价的形式是主观的,但评价的标准是客观的。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材料事例8:丛飞,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或外部条件
1、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材料事例9:解读四年跟踪调查结果:大学生求职难在哪?)
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确立
(一)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 价值目标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人生离不开价值目标的指导。每个人的一生不是以正确的价值目标为指导,就是以错误的价值目标为指导;不是自觉地确立价值目标,就是盲目地被一定的价值目标所左右。没有价值目标作指导的人生是庸碌的人生、盲目的人生。
现实中的个人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成员,因而人生价值目标就相应地包括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两个方面。在个人价值目标中,价值的指向是个人,也就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其中有的人看中财富的占有和物质的享受;而有的人却注重自身精神财富的积累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社会价值目标中,价值的指向是社会和他人,也就是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能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
有的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有的人则不讲贡献只图索取,不讲创造只图享受,甚至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价值目标与人生的一切活动相联系,制约着人生的实践活动,支配着人生的旅途,是人格的精神之骨,是人生的生命线。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是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航标。而错误的人生价值目标则会将人生导入歧途。(材料事例10:“三湘女巨贪”蒋艳萍)
(二)创造与价值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焦点,也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美国的英帮教育委员会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正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指出:“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都说明了这一点。个人创造性越高,创造力越强,也就越易为社会看重,社会也就越多地给他(她)提供成才就业良机,他(她)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越高。人是一种高级生命,人生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但创造是人生的最高需要。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金钱,也不在于他的地位和名声,而在于他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人生没有创造、没有贡献,也就谈不上人生的价值。
(三)奉献与价值的统一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作为人的完整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创造、贡献和索取、享受的统一。贡献是索取的前提,索取是为了更好的贡献,二者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劳动和创造都离不开社会。只有社会为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个人在劳动和创造的活动中,才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可见,社会对个人的需要和满足,或者说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索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索取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每个人都不尽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不贡献只索取,不劳动只享受,不创造只消费,那么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连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条件都不具备,那么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对个人来说,首先应讲贡献,其次才能讲索取和享用;而对社会来说,应尽可能地使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享受到更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荣誉。若个人只重索取不重贡献,那么社会便难以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索取和享用也就难以得到满足;若社会只要求个人做出贡献而不重视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那么个人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势必受到威胁。只有贡献和索取的统一,才能使个人和社会获得一致的发展。
对于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现实中有三种主张,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辨析。第一种:索取大于奉献论。第二种:索取与奉献均衡论。第三种:贡献大于索取论。(材料事例11:用心灵之光点亮教育之路 冯志远同志先进事迹)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寻找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生命题。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特别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内在要求,是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而经过努力不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观是否正确与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直接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是在人生矛盾关系中逐渐形成与解决的。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正确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 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包括知、情、意
身心关系: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一)新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虚弱的状态》。”
生理完满——身体健康; 心理完满——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完满——即个体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并为他人所理解、接受; 道德完满——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自觉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即个体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应对,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功能和潜能。表现在行为上,一方面能为社会接受;一方面又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
1、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协调; 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和谐; 人格的完整统一; 与现实和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材料事例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材料事例13:研究生背不动“小偷”的包袱)
3、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地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应注意遵循的基本原则
1、真诚守信。
(材料事例14:无人看管菜摊考察诚信试卷)
2、尊重平等。
3、宽容互助。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互动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的活动过程。对人类而言,人类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呈现全球化竞争格局。面对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升参与竞争的能力。对社会而言,竞争有利于国家快速发展。有时会显得似乎不近人情,有的人甚至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造福于人民和国家,是符合道德与法律的竞争。对个体而言,竞争影响人生。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竞争能拓宽人生业绩,对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竞争能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需要正确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思想心态。
2、正确认识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根基,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制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引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它又促进了人际交往,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培养积极进取、奋力争先的品格,注意培养友好合作、互帮互学的品格,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内容复杂、学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态、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单靠个人奋斗而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之中是难有作为的。
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材料事例15:乔丹的眼泪)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个人都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人的个性与独立性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发展自我意识,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进行理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充分的社会化过程,把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成为社会的人。所以,协调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突出地表现在集体的学习、工作中或与人交往中,能共大同,存小异,在达到共同目标过程中以自己的个性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不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信奉的“理论”强加在集体与他人身上,否则是孤独的、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现。
(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相加,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四)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中,人从自然界脱离出来,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协调人的“动物我”与“社会我”的关系
每一个具体的人,既是动物意义上的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既有兽性,又有人性,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差异。”社会对人类生物个体的行为规范是以人们对兽性的摆脱为标准的。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人对“动物我”摆脱越多,社会化的程度就越高,也就越文明。然而这一切又是以人丧失生命内在冲动或拒绝社会某些刺激、诱惑为代价的。由此,两者的调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人的社会属性作统帅,需要人的毅力。
(二)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选活动
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变成了珍稀种类乃至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直到面临枯竭„„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现在事与愿违,大自然在严酷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讨论】 1.如何认识“狼孩是人还是狼”?
2.工作、贡献、待遇与人生价值是一种什么关系?
3.“煮熟的鸭子飞了”(材料事例16)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点评】 1.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并通过社会关系反映出来。考查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一个如果一出生就脱离社会,即使能够生存下去,也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充其量只是一个“动物性”而非“社会性”的人。
2.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自然也是人的价值的源泉。一个人只是因为他创造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价值物,他本人才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他是因为创造了客体价值,他本人才具有了主体价值。
关于人生领悟英文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