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游戏范文
感觉统合游戏范文(精选9篇)
感觉统合游戏 第1篇
关键词:儿童,体育游戏,感觉统合失调,干预,有效率
1 提出问题
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简称SID) 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美国心理学家、南加州大学的爱尔丝博士 (Dr.Jean Aryes) 在1969年就通过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根据对脑功能研究、职业治疗及实验研究结果指出: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 并作出正确的应答, 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1]。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 就会使肌体不能有效地运作。任何原因使个案无法将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感觉刺激加以组织、整合, 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 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2]。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看, 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造成儿童学习与交往困难及行为障碍, 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报道,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2004年吴汉荣[3]等通过对264名3~6岁的儿童调查中发现, 高达36.74%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2001年在北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为29.4%[4], 而南京地区2539名6~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33.67%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5]。2004年在合肥适龄儿童的调查中, 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病率也高达34.7%[6]。可见, 相当数量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儿童的存在, 严重地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基地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训的1141例3~13岁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 平均年龄6.93±5.25。其中男童871人, 占76.3%, 女童270人, 占23.7%, 经"爱尔丝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量表"测评, 1141名儿童SID值均在40分以下。
从失调的程度看, 男童患有轻度失调82人, 占9.41%;中度失调383人, 占43.97%;重度失调406人, 占46.62%。女童患有轻度失调17人, 占6.30%;中度失调142人, 占52.60%;重度失调111人, 占41.10% (如表1) 。
从失调的类型看, 受试的1141名儿童中, 前庭功能失调为主者549人, 触觉失调为主者368人, 本体感觉失调为主者224人 (表2) 。
本研究采用诊断标准为爱尔丝儿童感觉统合能力量表问卷调查对患儿进行评分, 评定量表中有58个题目, 涵盖情绪性、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社会表现力和认知能力5个面;该表采用5等评分制即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 相应的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感觉统合能力值在40分以下的, 属于SID。按分值将程度分轻、中、重三型, 分值在30~39分之间属于轻度失调;分值在20~29分之间属于中度失调;分值在19分以下属于重度失调。纳入标准要求符合SID诊断者且年龄大于等于3岁, 小于14岁。排除标准为①不符合感觉统合失调诊断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癫痫病、合并肿瘤、糖尿病、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③不愿接受研究措施或因精神病不能合作者;④治疗中患儿同时采用其它 (药物等) 治疗措施者。
2.2 治疗方法
2.2.1 体育游戏的实施
根据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类型 (包括前庭失调、触觉失调与本体感失调) 为主选用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游戏, 来调节儿童神经系统前庭感觉和触觉, 统合他们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其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 帮助刺激患儿的前庭体系, 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记忆力和运动企划能力。
前庭功能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大笼球、跳床、晃动平衡木、彩虹筒、平衡台、独脚椅、圆筒、追视、爬袋, 该类项目主要是调节儿童神经系统前庭感觉和触觉, 运动中利用大量的视觉情报, 统合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触觉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网缆插棍、大笼球、彩虹筒、袋鼠跳、羊角球、圆筒、爬袋、趴地推球, 该类项目主要是强化儿童前庭感觉刺激, 提高孩子对不同位置的判断;本体感觉失调选用游戏项目:滑板爬、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跳床、晃动平衡木、平衡台、独脚椅、袋鼠跳、跳绳、圆筒、追视、点线相连, 该类游戏主要是统合患儿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发射, 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 训练左右协调, 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全身协调能力和距离感的判断能力等。每类项目中具体选用种类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能特点, 以其能完成为主。
受训者每周三次到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基地进行训练, 训练时间为每次1.5小时, 20次为一疗程, 运动量以他们不疲劳、精神状况良好为宜。对于轻度患者, 建议训练1~2个疗程;中度患者, 建议训练2~3个疗程;重度患者, 建议训练3~4个疗程。同时, 训练老师现场如实记录患儿情况, 大体掌握儿童的基本概况, 以便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训练疗法。
2.2.2 心理干预
①对受试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在对受试儿童进行体育游戏训练的同时, 辅以心理干预的方法。在心理训练过程中, 训练老师要尊重这类儿童的想法, 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原则地支持他们的想法, 善于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鼓励他们要面对挫折, 要自信;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儿童, 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解除他们对学习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 本着理解和爱护, 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②对家长进行干预广州医学院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心每月组织家长学习有关感觉统合方面的知识一次, 定时发放家长必读书籍;并不定期举行家长交流会, 向家长提供专业咨询, 帮助家长了解感觉统合失调的有关知识和干预内容、儿童的心理卫生知识、正确的教养方式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方法等。
2.3 疗效评价
本研究采用感觉统合能力 (包括前庭平衡、触觉防御与本体感觉等3个方面) 值经过不同疗程训练后恢复到40分为有效。
2.4 统计方法
组间疗效比较应用卡方 (X2) 检验。
3 结果
3.1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总体疗效
实验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1043人有效, 有效率达到91.41%;98人无效 (但有提高) , 无效率8.59% (见表3) 。
3.2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SID疗效与年龄、疾病程度关系
在轻度失调的99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一个疗程体育游戏训练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100%;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92.6%;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8.5%;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6.7%。
在中度失调的525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两个疗程的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96.2%;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9.0%;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1.8%;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7.7%。
在重度失调的517名儿童中, 受试者经过三个疗程的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结果3~5岁的患儿训练效果最好, 有效率达到90.7%;6~8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88.5%;9~11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76.5%;12~13岁的患儿训练有效率为66.7%。
在375名3~5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359名有效, 有效率达到95.7%;在509名6~8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471名有效, 有效率为92.5%;在237名9~11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203名有效, 有效率为85.7%;在20名12~13岁儿童中, 经过体育游戏治疗后进行测试评估, 有14名有效, 有效率为70.0%。
3.3 体育游戏治疗儿童SID疗效与SID类型关系
在不同类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 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主患儿总体疗效为91.9%, 触觉失调表现为患儿总体疗效为91.3%, 本体感觉失调患儿总体疗效为91.2%, 三者之间经统计学X2检验, P<0.05, 三种不同类型感觉统合失调疗效无明显差异。见表4。
4 讨论
感觉统合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是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有效的组合[7]。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在同一时间内多种感觉刺激信息传入中枢, 由大脑进行统一加工处理, 再协调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做出适当的反应;其二, 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大脑要找出贮存于记忆中的经验信息, 将新的感觉与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并使之协调, 进一步指挥身体对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所以, 对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1043人有效, 有效率达到91.41%;与国内任桂英[8]等人的训练效果83.3-91.7%基本一致, 说明体育游戏干预有效。
感觉统合治疗对于儿童的注意集中、身体运动协调、情绪稳定及学习成绩的改善有肯定的疗效。Ottenbacher[9]提出在感觉统合理论基础上, 使用合并有前庭、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的体育游戏治疗, 能明显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运动协调及语言功能。通过体育游戏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 打开通往神经系统的通路, 从而改善脑功能。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1141例有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体育游戏训练干预, 结果表明, 91%以上好转, 干预效果显著。
5.1 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有效率显著
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发生在儿童阶段的认知缺陷, 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专门的体育游戏以丰富的感觉刺激, 促使孩子感觉信息和统合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使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协调性加强、情绪逐渐稳定、性格逐渐健全和人际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5.2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体育游戏训练, 3~6岁是训练最佳时期, 受训年龄越小, 训练效果越明显
3~6岁是感知觉和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促进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的关键期。对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建议及早进行体育游戏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本身的大脑功能在不断的完善, 自身的成长也必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但终归不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干预训练效果明显。
5.3 矫正研究应放眼于"预防"与"改善", 把预防提前到幼儿期
建议教育部门应考虑在各级幼儿园和小学设置幼儿感觉统合训练室及感觉统合训练课程, 并组织培训针对儿童感觉统合的专门或兼任教师, 将感觉统合训练纳入幼儿早期教育当中, 及早对儿童进行干预,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Keefe S.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Recognition in primary care settings[J].Adv Nurse Pract.2004;12 (1) :57-58.
[2]Stepp-Gilbert E.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J].Issues Compr Pediatr Nurs.1988;11 (5-6) :313-318.
[3]吴汉荣, 卢珊, 蒙衡, 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类型关系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04;19 (11) :106-107.
[4]黄悦勤, 刘宝花, 王燕玲, 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1) :44-46.
[5]单毓芬, 李海浪, 汪宁, 等.南京市鼓楼区2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2;21 (2) :140-144.
[6]曹秀菁, 陶芳标, 张洪波, 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 (4) :469-470.
[7]任桂英, 王玉凤, 顾伯美, 等.儿童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2) :74-76.
[8]赵亚茹.感觉统合失调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 (2) :90-92.
[9]Ottenbacher K, Short MA.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A review of theory and rteatmont[J].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1985, 6:287-329.
感觉统合训练篇之游戏篇 第2篇
游戏1 手偶来跳舞
父母手上戴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偶,一边唱宝宝最喜欢的儿歌,一边不断地舞动手偶,让宝宝的眼神随之游动,让手偶和宝宝进行交流,小家伙都非常喜欢这种方式;还可以把宝宝抱坐在腿上,给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伴随着儿歌,一起摇摆身体。游戏功能:这个游戏不仅仅是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同时也对听觉,平衡能力、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游戏2 爬过小拱桥
妈妈平躺在地板上,用玩具逗引宝宝爬过来,试着爬过他*的身体;然后妈妈手脚着地,弯成拱形,吸引宝宝从下面爬过去.游戏功能:爬行对于宝宝的头颈、四肢、视觉等发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定要让宝宝多爬,这样才有助于健康的感觉统合。游戏3 叫醒宝宝皮肤
抚触是宝宝最享受的时刻,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刺激宝宝的皮肤,比如用羽毛轻轻地拂过、用软毛刷慢慢地刷过、用笔杆轻轻地敲打,都是唤醒宝宝皮肤的好办法。游戏功能:缺少触觉刺激的宝宝,会有胆子小、爱哭、适应性差等能力上的弱点,因为对皮肤的刺激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感统上的失调,同时在唤醒皮肤的过程中,也是不错的亲子交流时机,不要错过哦!
游戏4 宝贝足球比赛
妈妈趴在宝宝的对面,把球推给他,鼓励宝宝再把球传递回去;一个家长提起宝宝,使其双脚离地,让宝宝尝试去踢球,重复若干次。游戏功能:在运球的过程中,宝宝的视觉、肌肉能力和平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还让宝宝慢慢地学着协同合作。游戏5 小小飞行员
妈妈躺在地板上,让宝宝呈俯卧姿趴在小腿上,拉着宝宝的双臂,慢慢地伸展开来,顺势抬腿,让宝宝呈飞翔姿势,重复若干次。游戏功能: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宝宝与他*的眼神互动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同时在“飞翔”中,平衡能力、肌肉配合能力,以及胆量都得到了提升。
游戏6 小战士过小泥潭
在宝宝的面前设制若干障碍——小垫子、枕头等,在另一头用玩具逗引他,鼓励他慢慢地爬过一个又一个“泥潭”,顺利到达彼岸,拿到宝贝。游戏功能: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会遇到很多坎坷,这对他的平衡能力和感官的敏感度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游戏7 我是大力士
给宝宝安排一个任务——做个搬动工,让他把小桌子推到门口,把小椅子推到客厅,自己推着小车子散步,根据宝宝的实际能力来安排重量,减少摩擦力,不要让他有挫败感。
游戏功能:在宝宝直立推物的时候,四肢肌肉能力、平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是直立行走的一种训练方式。
游戏8 钻过小山洞
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综述 第3篇
感觉 (Sensory)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更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Aryes在对脑功能、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后, 首先系统的感觉统合理论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1]。指出感觉统合是将人体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 经过大脑的整合, 进而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的反应。
根据Aryes的理论, 人体各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 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 然后经大脑有效地组合, 使人完成各项活动, 当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能进行有效的组合, 使机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1]。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多存在儿童中, 这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引起的心理问题。
2 感觉统合的大脑机制
由感觉统合的大脑机制 (图1) 可看出,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输入的不同感觉信息经过脑干及内耳的前庭平衡系统进行组织、分析和决策, 随后将信息输入到大脑皮质, 通过和以往的经验进行比较、筛选、加工和决策后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反应, 引导系统完成相应的动作。在整个过程中若有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 都会导致感觉统合出现问题。
在人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摄取时, 各种感觉信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一般情况下, 当刺激呈现时, 同一神经元既能产生兴奋过程, 也能产抑制过程, 这是通过暂时联系的接通来实现的。
3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3.1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Ayres通过进一步研究后将感觉统合失调分成不同的亚型或综合症。F.A.Clark (1985) [2]等通对Ayres的理论分析, 将感觉统合失调分为5个方面: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视听觉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
视觉统合失调时, 儿童在阅读和书写时易出现跳行、跳字等现象。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对外界的触摸十分敏感, 易担惊受怕等。感觉统合失调可使儿童神经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 灵敏性的降低、手眼的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研究表明, 在引起儿童学习上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中感觉统合失调是重要的原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3.2 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
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儿童出生情况、气质类型、病例史等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现代小型化的家庭, 导致儿童的活动空间缩小, 家长对子女过分呵护等原因, 让儿童接受的感觉刺激减少, 是引起感觉统合失调的首要原因。在学龄儿童中, 学习成绩差者失调发生率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又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从神经递质的代谢水平看, 这与体内儿茶酚胺递质、多巴胺代谢失衡、去甲肾上腺素有关。研究表明, 男孩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女孩, 而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感觉统合失调各维度中, 男孩在前庭功能障碍、学习能力不足方面生率高于女孩, 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维度男女发生率无差异无。
在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中, 若家庭关系不和睦, 父母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等等, 这同样会增加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比率。而父母的健康状况差、文化程度、儿童出生时年龄偏大等也是引起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家庭因素。
不同分娩方式也影响着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剖腹产儿童的感统失调率高于自然分娩儿童, 并且在前庭失调、触觉过分防御两个维度, 儿童失调程度高也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密切相关, 有行为问题儿的童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儿童中常伴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脑神经发育迟缓现象。
4 感觉统合能力的测量
国外Ayres制定了感觉统合量表[1], 由父母填写, 并对学习障碍儿童测试。台湾郑信雄编制了“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 国内任桂英等人引进并对台湾版的感觉统合量表进行修订, 以年龄、性别建立国内常模。在城市儿童开展应用研究, 其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5.9% 。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及结构效度, 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同质性信度。可作为大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工具。
还有学者, 通过预试实测、验证理论等研究, 编制了较全面的感觉统合功能评估量表, 并制定各维度的常模。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 各维度的常模有效可靠, 可作标准化的评估。
5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针对性的身体练习, 刺激不同的中枢神经的刺激, 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工作机制, 使感觉神经中枢之间更加协调、有序工作, 从而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由国外由Ayres创导, 随后被大量的学者采用、改进, 设计出不同的训练方法[3]。我国首先开展感觉统合失调治疗的机构是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目前的训练方法也多是其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编写《感觉统合积极疗法》, 训练过程运用特殊的教具。
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有促进作用。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作为防治和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在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幼儿生长发育等发面有显著的成效。感觉统合训练手段可以作为小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和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是改善孤独症儿童体质的有效方法。有学者把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课程和小学体育课, 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证明其在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智力开发、学习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6 简评
纵观以往研究, 人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更是不断受到重视, 有研究者开发了专门的训练操来提高统合能力的, 促使人们对感觉统合研究的关注。与此同时, 可以看出对感觉统合能力进行测量时, 研究者多以正常的儿童为调查对象, 很少涉及到特殊儿童。而在对儿童进行训练和治疗时, 则多数选取学习障碍学生和学习成绩差者。对于盲童、聋童及其他特殊儿童由于身体上的缺陷, 感觉统合失调也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在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多是家庭因素、儿童气质等方面, 很少将儿童体能特征与感觉统合能力做相关分析。
因此, 今后的研究要针对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来开展。一方面, 我们应对各类障碍儿童开展的研究, 探究不同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现状;另一方面, 将儿童体能特征和感觉统合能力做相关研究, 进一步分析, 依据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具体情况,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融入体育项目, 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以期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Ayres A J.Improving academic scores through sensory integration[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2 (5) :336-343
[2]Robert A Cummins.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Ayres'factor analyses reappraised[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91 (24) :160-168.
感觉统合游戏 第4篇
标题:陕西西安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培训感觉统合训练儿童学习能力培训儿童注意力训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是儿童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形成良好性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基础,与儿童的学习能力息息相关。目前,儿童中多数都有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使得儿童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性格塑造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教中心、幼教机构中应用的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感觉统合已是儿童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习感觉统合,将获得解决孩子诸多问题的方法 学习感觉统合,将掌握如何解决孩子学习能力的问题 学习感觉统合,是早幼教老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的新选择 详细课表及开课时间请来电咨询。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29--68827880,***
张老师
QQ:584577053 公司网址:
人才网站
浅谈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第5篇
一、多动症儿童的特点
多动症儿童是指儿童智能正常, 主要表现为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 部分场合的过度活动, 情绪冲动的一组症候群。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并常因年龄、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而不同。核心症状为活动过度、注意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2]。对于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就是了解其特点。
(一) 注意缺乏
注意缺陷是多动症儿童核心症状之一, 他们往往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以及注意分配存在缺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往往对他人的指令、或者话语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服从、不遵守, 做事情有始无终的现象。但是在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看漫画书等较低认知的活动中, 多动症儿童与普通儿童没有什么差异。但在做作业、算逻辑题、写作等学习活动时, 他们就难以保持注意力。对于多动症儿童, 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 调节他们的注意力也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 智力正常
多动症儿童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对于理解训练者发出的指令和要求都没有问题, 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也没有问题。因此, 在感觉统合训练时, 多动症儿童可以准确掌握要领, 学习模仿能力也较强, 所以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 或者加深难度。
(三) 运动能力较好
大多数多动症儿童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 但是小部分的儿童精细动作或者动作的协调性稍差一些。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 训练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优势, 并且可以加大训练的难度, 来提高各感觉统合系统的整体水平, 并提高动作的精细度。
(四) 沟通交流有障碍
多动症儿童在与伙伴或者训练师之间的交流往往出乎意料, 他们不遵守交往规则, 有时会答非所问或者有问无答等, 这样会给训练带来困难。这种现象既有可能是计生的缺陷, 也有可能是社会技能的发展迟滞。因此, 在训练时使儿童能正确理解当下的操作指令和要求变成必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多动症儿童的沟通交流障碍并不严重。
(五) 多动
多动为多动症儿童的另一特征, 多表现为认知冲动和行为冲动。他们做事往往表现出草率不够周密详细, 并且做事情缺少条理性, 对自我的监控能力不够强。虽然多动是儿童的天性, 但是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却是无程序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 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往往无清晰而有效地觉察、监控、反馈和自我调节。
对多动症儿童特点进行分析, 有利于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 更好的把握儿童特点, 以达到训练的目标。
二、感觉统合训练对多动症儿童的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是对多动症儿童给予视、听、嗅、触、前庭等多种刺激, 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不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训练。触觉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认知身体概念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关系, 有助于认知发展。前庭系统是感觉系统之一, 负责掌管平衡感, 当多动症儿童个体进行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前庭系统可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使人的身体在撞击东西或者跌倒时能够立刻反应并采取对身体的保护措施, 除此之外前庭系统还有能够促进其他神经系统发展的功能。本体感觉的训练有助于加强多动症儿童察觉身体的相对位置和空间位置, 以及动作的控制力。感觉统合训练是使儿童获得熟练的感觉, 改善手眼协调能力, 使运动的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
三、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内容
常见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3]。分别是视觉异常、前庭功能及动作异常、触觉等肤觉异常、胆小害怕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异常。而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强调各感觉系统间的整合, 因此可从以下领域进行:
(一) 触觉训练
对多动症儿童的触觉训练有两个目标分别是改善皮肤过度敏感或者过度迟钝的问题和提高其对信息感知、加工及输出的整体水平。但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触觉训练时也要加强对视觉、听觉的信息刺激, 增加认知训练和言语表达。在感觉统合训练室中, 训练师可以用海洋球设计小游戏来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训练。在教室或者家庭训练中, 可以用软毛刷、干毛巾或丝绸等柔软的布类来对儿童进行训练。但在儿童训练初期触觉刺激部位应从相对不敏感的部位开始, 如:背部、手背、手指等, 逐步过渡到敏感的地方, 如:手心、脚心、颈部正面等。而当儿童对这种刺激方式已经熟悉或者适应水平提高后, 就不必按顺序进行了。
(二) 前庭觉训练
前庭不仅主导着平衡感和空间方位感的调控, 而且还对各种感觉信息的统整、感知运动的协调、注意力的协调以及对脑的发育都有影响。在感觉统合训练室中吊台、吊桶、滚筒等器械都可以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训练, 在开始训练时要进行刺激较小的刺激方式, 因为在训练中有些儿童会出现眩晕或者胃不舒服的现象, 并且在做完一项训练后要让儿童休息几分钟, 以免儿童产生恐惧。
(三) 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觉也被称为运动觉, 是用来接受肌肉、关节、骨骼等刺激, 感觉肢体部位在空间上的定向、动作的时间性与频率性、肌肉的被“牵张拉扯”的速度与程度的反应。这些本体觉的感觉信息连续不断地传给神经系统, 让神经系统知道肌肉在用力和力的大小, 以及关节活动的角度与速度。对多动症儿童的训练可以有屈体过横杆、卧滑滑板、前滚翻等。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较好, 而精细动作发展较差一些, 所以在应以提高儿童的精细动作为主的活动, 并且要速度快和动作转换频率高的动作为主, 而认知和言语的训练也不能减少。前庭系统和本体系统是不可分的, 前庭系统提供“处于平衡或失去平衡的信息”要维持与调整身体平衡的动作反映强度, 则是由本体觉提供信息给大脑, 作出动作反应的。
(四) 综合训练
分领域训练可以集中解决儿童某一感觉系统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的训练活动具有多感觉系统的整合性, 但是整合水平却是不高, 需要通过综合训练来提高感觉系统的整体水平。感觉统合训练强调多感觉系统的“统合”, 而不仅仅是单一感觉系统的刺激训练。因此在训练中可以用单一器械的综合训练也可以是多种器械间的综合训练, 目的是使多动症儿童在综合训练中提高整体的感觉统合能力。
无论是多动症儿童还是其他障碍的特殊教育儿童, 在感觉统合训练时我们都应该遵守以下训练的基本原则:儿童中心原则;针对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快乐性原则;积极支持原则;主动性原则;渐进发展原则和成功原则。对于多动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 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儿童多动的特点设计可以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感觉统合小游戏, 使儿童在游戏中得到训练;在综合训练中, 身心都得到康复。
摘要:本文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为基本内容, 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多动症儿童的特点, 简述了多动症儿童在注意、智力、运动能力、沟通交流和多动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为感觉统合训练对多动症儿童的作用。第三部分为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不仅出现在特殊儿童身上, 普通儿童身上也会存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多动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康复。
关键词:多动症,感觉统合训练,目标,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和平,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
[2]赵学良, 邢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1.
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第6篇
一、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 年龄段合适
一般情况下, 当小孩的年龄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时, 是其感觉刺激发展的黄金时期, 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往往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当前, 在国内外, 许多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在幼儿基础教育之中, 感觉统合训练已被列为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感觉统合训练加以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任何一个儿童来说, 要想使其达到完全的感觉统合, 往往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 如果其感觉统合失调, 那么其患病的概率也相对更高, 所以说, 在儿童七岁之前, 对其进行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 可以使得他们的感觉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智力,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则在预防其不良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业以及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之所以要开展感觉统合训练, 是因为感觉统合训练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而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 强化其身体的机能。同时,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感觉统合训练, 也能够得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 使他们能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在要求和目的上与感觉统合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说把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 既能够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再加上感觉统合训练强调把游戏和体育器材融入训练之中, 所以体育教学和感觉统合训练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体育教学能够使感觉统合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感觉统合训练也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一) 提高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会使得学生的视觉平衡调节、触觉以及本体感觉出现变化,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变化, 都是因其肢体动作的改变而引起的。但是对小学生而言,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身体的发育情况也有所不同, 所以说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 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或者是体育活动, 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有效的刺激, 从而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 提高器材的利用率
在将感觉统合训练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之中的时候, 还应该有效利用体育器材, 因为通过这些体育器材, 不仅仅可以增加训练内容的趣味性, 同时也可以使得教学的方式有所创新, 教师可以对这些体育器材进行创新应用, 使学生保持对感觉统合训练的兴趣。比如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大笼球, 既可以让学生仰卧在大笼球的上方, 然后由其他学生推动大笼球, 使得位于上方的同学通过调整自身的姿势来保持平衡。此外,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推大笼球比赛, 这样不仅能够对体育器材进行有效的利用,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体育器材的兴趣。
(三) 提高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在体育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外, 还需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智力开发。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结合感觉统合训练设计合适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或者竞赛的过程当中增强体能, 同时从中获得成就感, 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提高他们体育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种新的体育锻炼方式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当中, 还需要广大教师的继续努力, 以促进感觉统合训练教学的更好发展。
摘要: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本文首先分析了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然后探讨了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深入分析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促进小学教育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感觉统合训练
参考文献
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第7篇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教学启示
近年来,我国因为神经系统问题导致疾病的儿童数量逐渐增多。为了能够做好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就需要对其做好感觉统合训练工作。其中,小学体育是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一种较好途径,能够帮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协调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1 感觉统合失调问题概述
感觉统合失调是现今很多儿童存在的一种病症类型,且在近年来具有着不断增长的趋势。该病症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神经系统受损或者紊乱。由于儿童的感觉是由很多中枢神经共同作用完成的,如果其中枢或者感觉神经受到损坏,则都可能由于相关神经工作异常使其出现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如脐带缠绕、生产方式不当以及患有脑膜炎等。第二,缺少感觉刺激训练。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溺爱,更多的将孩子在家中抚养,而缺少室外爬、跑、跳等活动,并可能使孩子由于感觉统合能力缺乏锻炼而出现统合失调情况。可以说,感觉统合失调对于孩子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当孩子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疾病时,则可能导致出现以下问题:心理障碍,出现自伤自残、咬指甲、怕黑等行为;学习障碍,在记忆、思维以及阅读方面存在发展缓慢的情况,并表现出漏读、说话不清以及观察能力低等问题;活动能力缺乏,由于眼手脑灵敏性以及协调性的下降出现动手能力缺失、行为能力较差等问题。
2 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2.1 提升训练认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体育教师需要对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性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将体育教学内容同感觉统合训练间的充分结合,使体育课程在对学生体质良好提升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这两项教学内容间的关系进行积极协调,避免产生所有体育项目都可以实现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错误理解。而是需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目标对教学方式、活动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
2.2 增强专业技能
对于感觉统合训练而言,其是一种集合社会学、训练学、行为学、生理学、教育学以及体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开展该项训练时,对于教师的综合理论知识具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其能够具有非常专业、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以此获得感觉统合训练成绩的提升。在现今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专业理论方面都非常擅长,但在感觉统合训练方面还是存在着理解、掌握不到位的情况。对此,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能够积极转变自身观念,通过相关专业的积极训练不断学习新的训练方式,并通过多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好的满足感觉统合训练需求。
2.3 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对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小学生该阶段的成长需求,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方法。通过对原有教学方案的科学调整,将以往单纯强调技能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到强调活动的教学方式。此外,为了更好的保障感觉统合训练质量,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把握:第一,要加强对于健康的认识,通过将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贯彻在教学目标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第二,在保障学生健康的基础上,需要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通过适当搭配运动锻炼来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自身能力以及身体的发展与完善;第三,随着现今感觉统合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训练项目也具有着较多的类别。而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满足感觉统合训练需求的体育项目也有很多,如舞蹈、健美、体操以及太极等。而在具体对这部分体育活动进行开展时,教师通过对学生感觉统合能力有效训练内容的增加获得更好的统合训练效果;第四,在每个班级中,具有的学生数量较多。对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要对不同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引起重视,不仅需要做好内在特征的专注,也不能放松外在特征的注意,即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 结束语
感觉刺激的缺乏原因有很多种,如果学生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对于其学习、成长都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引起重视,通过科学教学方式的运用实现体育教学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的共同实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池丽艳.从感觉统合训练谈幼儿体育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147.
[2]杨小永.如何优化小学体育教学[J].山海经,2015,(21):55.
感觉统合游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就诊患儿38例, 均来自市区及周边县区, 经检查均符合儿童抽动症的标准[2]。其中, 男30例, 女8例;病程最长3年, 最短2个月;发病年龄最小4岁2个月, 最大12岁9个月;年龄分布:4岁者3例, 6岁者10例, 8岁者15例, 10岁者10例;曾用过西药、中药对症治疗者8例, 其中服药时间最长1年, 最短1个月;在外院以眼病、多动症治疗者5例, 时间最长3个月, 最短1个月;伴有学习困难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音抽动”。以面部肌肉组织、特别是不自主瞬目为常见, 如反复眨眼、努嘴、耸肩等, 为运动性抽动, 年龄多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发音抽动除运动性抽动表现以外, 常伴有喉咙里发“咕噜”声或怪异高叫声等, 年龄多发生于大龄儿童 (8岁以上) , 同时伴有学习困难。其中, 单一部位或多个部位抽动者30例, 伴有发音抽动者8例。抽动频率<10次/d者5例, 10~20次/d者20例, >20次/d者13例。智商评定IQ为80以下者1例, 80~90者5例, 91~110者30例, 111~130者2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
1.3.1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
首先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每位儿童进行评估, 详细了解孩子的发病史、经过及现阶段的心理状况, 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让孩子接纳、认同这里的环境和人, 为以后治疗打下坚实基础。依据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手册, 感觉统合积极疗法》[3], 制订出个性化、具体化、系统性的训练方案。主要通过一系列器材如滑板、滑梯、大笼球、平衡台、独脚椅、平衡木、圆筒等, 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乐于参与, 在“玩”的过程中, 寓教于乐, 提高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身体协调性;以文字、图形、数字形式进行视、听、记忆等方面特殊训练, 提高孩子注意力, 观察力、思维力等。每次1~2小时, 每周3~5次, 20次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训练结果。
1.3.2 心理干预方法
1.3.2. 1 通过了解每位抽动儿童的家庭情况, 让其父母深刻认识到其家庭教育方法的缺失, 改变粗暴简单严厉的教育方法, 以爱心、耐心对待孩子, 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每次训练期间, 采取面对面咨询, 运用心理学技能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 在孩子进步过程中, 家长自身也有很大提升, 改变了以往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 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 周围人也更快乐。
1.3.2. 2 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 专业老师采用一些心理技能, 如阳性强化、模仿法、角色扮演等, 让孩子放下沉重思想包袱, 轻松愉快地接受为他安排的训练方案, 并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做事主动, 敢于尝试, 勇于面对挑战, 正确对待失败、挫折, 还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
1.3.3 评定标准
痊愈:抽动症状全部清除, 半年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好转:多部位抽动的部分清除, 小抽动偶见, 抽动频率较前明显减少;无效:抽动频率及力度均为不变或加重。
2 结果
38例儿童中, 痊愈30例 (78.0%) , 其中, 4岁者3例, 6岁者8例, 8岁者13例, 10岁者6例;好转6例 (15.8%) , 其中, 6岁者2例, 8岁者2例, 10岁者2例;无效2例 (5.3%) , 均为10岁。因家里经济困难, 未能坚持训练。
以运动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儿童中, 痊愈28例 (74.0%) , 好转2例 (6.7%) ;伴有发音抽动者, 痊愈4例 (50.0%) , 好转2例 (2.5%) , 无效2例 (2.5%) 。
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者, 25例 (65.8%) 给予心理干预, 家长领悟能力强, 能够活学活用, 孩子进步快, 稳定性强。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困难者13例 (34.2%) , 家长接受能力较差, 家庭作业配合力度不够, 进步速度及稳定性均较前者慢。
3 讨论
儿童抽动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控制症状, 因其不良反应多, 易出现嗜睡、静坐不能, 认知迟钝影响学习, 停止治疗, 并且停药后症状再现。中药服用有辅助作用, 但疗效缓慢, 治疗单一, 也易反复。
抽动症的发生与儿童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有关系, 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 精神刺激 (惊吓、家庭变故等) , 躯体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结膜炎等疾病诱发引起;长期食用大量垃圾食品 (含有添加剂、防腐剂及链球菌感染细菌变异) 也能引发。显然, 儿童抽动症与精神异常无关, 易受心理、睡眠、情绪等因素影响, 因此, 不主张用药物治疗, 除非因器质性疾病所致。
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专家艾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理论, 对于学习困难、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儿童少年有明显的效果。通常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 适当地实施行为矫治, 解决了不少儿童中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4]。针对病因、病史, 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 让孩子参与感统训练, 结交玩伴, 学会在“玩中学, 学中玩”。半年后, 对30例儿童随访中, 无一例复发, 其中10例伴有学习困难者, 学习成绩均较以前提高, 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其注意力、多动及冲动行为, 情绪稳定。在不断临床实践中发现, 年龄越小, 发现越早, 家长配合力度越大, 治疗效果越显著。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不断学习, 善于赏识, 肯定接纳孩子优缺点, 努力建造和谐家庭。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培养其快乐、稳定情绪。在良好的互动中, 不断完善孩子, 健全人格。
在我院智能开发中心接受此方法治疗后, 家长深刻认识到, 不仅是有病治病, 还要防患于未然, 并且定期带孩子来我中心接受训练, 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此方法标本兼治、简单可行,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抽动症的效果。方法:对38例儿童抽动症临床表现及既往史进行了研究, 了解其发病原因及特点并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果:38例儿童抽动症经过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 痊愈30例 (78.0%) , 好转6例 (15.8%) , 无效2例 (5.3%) (系家里原因未能坚持治疗) , 半年后随访30例, 无一例复发。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抽动症, 标本兼治, 疗效显著, 切实可行。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干预,抽动症
参考文献
[1]郑毅.抽动障碍新观念及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2) :111-112.
[2]魏书诊, 张秋业.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86-189.
[3]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573.
感觉统合游戏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7年8月在我院儿保门诊就诊的有儿童行为问题的儿童,分别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紧张、胆小、退缩、急躁、不合群、粘人、爱哭、挑食、暴食、笨手笨脚、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和缺乏自信等为主诉,符合《儿童少年精神医学》[2]中的诊断标准,愿意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者,随机抽取103例为感觉统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试验组(下称试验组),其中男76例,女27例,年龄4~13岁,(4~7岁42人,8~13岁61人);每抽取1例试验组病例即配对抽取病史、症状、性别和年龄等条件相类似的病例1例作对照组,对照组103例。
1.2 方法
1.2.1 测查感觉统合失调症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
采用上海惠真咨询有限公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2.0版”中的“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对可疑SID儿童进行测试,同时进行瑞文推理测验测量儿童的推理能力,简式韦氏智力测试、比内智力测试(小年龄组)检测智商,由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家长填写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检核儿童感觉统合发展情况,将各项测试原始分数,根据年龄及性别转换为标准分,标准均分为50,标准差为10,T<40为轻度SID,T<30为重度SID。
1.2.2 感觉统合训练。
制定训练课程:根据儿童SID程度和智力情况,针对每个儿童具体情况制定个案训练课程,以循序渐进的训练内容及数量执行,采用集中训练、个别心理指导、家长配合辅助进行。
集中训练方法:采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开发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参照国内外训练方法,进行更新和改进,形成我们的训练方法。集中训练在门诊感觉统合训练场进行。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训练师指导,按训练计划内容实施,严格操作方法及动作标准,训练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与。每次集中训练后接着进行个别心理指导,采用图形辨认、划销、推理等方法进行视、听、记忆训练。训练时间1~1.5 h/次,每周训练3~7次,20次为1个疗程,酌情治疗1~6个疗程(必要时可增加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即对患儿进行训练疗效评定,并制定下一疗程的训练课程。
训练场地和设施:训练场地符合配备装置特殊训练器具的空间及安全设施。
训练器械:采用专用的训练器械,如滑板、滑梯、球、绳、独脚椅、平衡台、平衡木、园筒、网缆、插棍、袋鼠跳、羊角球、大笼球和隧道等等,心理指导采用特殊的训练用具,如图形、图案、图纸、数码、迷宫和推理等等。
1.2.3 两组均采用上述集中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试验组同时加用我们设计的家庭训练方案,经训练师的指导,由家长在家中进行,在不影响儿童学习和休息的情况下利用空余时间结合日常生活、活动穿插进行,每日或隔日进行。
家庭训练的方案根据不同年龄针对各患儿具体问题制定个人家训方案,训练项目内容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劳动的内容中选取,如:吃饭、端饭菜、扫地、洗手帕、浇花、朗读、背诵、数数、背数、儿歌、描述、写作业、抄课文、制定餐菜谱、画画、唱歌、跳舞和弹琴等等,另加选择集中训练中简易的,在家中可施行的类似内容,如单脚跳行、蒙眼走直线、跳绳(花样)、拍球(花样),上下楼梯等等,上述内容进行项目组合,每日1次或每周2~3次进行训练,由家长指导、照护、督促儿童认真完成。
1.2.4 训练疗效评定与分析。
量表评定: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瑞文推理能力评定。临床疗效评定:由医生、家长、训练师根据儿童在训练中(家中和学校中)症状改善情况,填写评核表,对照量表做综合评定,评定情况分:明显改善、好转和无效。统计时,“明显改善”与“好转”均作“有效”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分析。
2 结果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1个疗程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3个疗程后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见表1。
3 讨论
感觉统合功能是认识能力、社会性、身体和情感发展的基础,是每个儿童生长过程中必有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3]。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感觉统合功能亦在发展过程中,是在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感觉统合的身体双侧动作协调,眼协调、注意力、情绪调节,逐渐到有目的的活动,进而发展到高级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这个过程的发展须有适宜的环境并经历一定的时间。Ayres[4]认为,人体通过视角、听觉、触觉、本体感觉与前庭感觉等5种最基础的感觉与外界接触,先由脑干及内耳前庭平衡系统处理各种信息,随着脑的成熟,逐渐由大脑皮质进行有效的统合,形成运动知觉认知功能的高层次行为模式。动作计划依赖着脑干和大脑半球间复杂的感觉统合[5]。由此可见,SID依靠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难有好的成效,感觉统合训练对SID的治疗从理论上和实际上均有意义和好的疗效。我院儿保门诊大量的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总有效率达80%以上[6]。为取得更好的疗效,我们采用家庭训练方案配合集中训练,两种训练互相弥补不足之处,提高疗效(表1)。家庭训练增添日常生活活动的项目训练,丰富大脑感觉信息的内容,提高大脑综合处理能力。家庭训练能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生活用品,融入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中,操作方法方便、灵活、多样化、经济实用且充满亲切感,家长亲身体验之中,领会应该怎样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发挥孩子的潜力,这样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提高治疗效果,深受家长欢迎。经这样训练的孩子显得较懂事、灵活、活泼、开朗、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敏捷、善于理事与交往和学习成绩提高,综合评价较高,深得家长和老师的好评。
现代社会经济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儿童的活动范围陕小,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家中长辈对小孩关爱倍至,视如掌上明珠,经常以各种方法代劳,替孩子完成各种活动,如经常抱着、背着、多乘车、少走路,上小学了还替孩子穿衣穿鞋、盛饭菜,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应有的接触和活动(劳动),减少了独立操作及理事的机会,容易导致SID,对儿童的学习能力及行为有着显著不良的影响。感觉统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是3~7岁[1],在这个时间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使感觉统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对纠治行为问题也最为有利。
综上所述,儿童感觉统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较单独采用集中训练的临床疗效好。SID的患病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在幼儿日常家庭生活、活动中,在幼儿园中适当增添促进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发展的活动内容,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感觉统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配对选取门诊确诊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3例,两组病例的病史、症状、性别和年龄等条件相类似。两组均采用感觉统合集中训练治疗,试验组同时结合采用家庭训练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训练治疗1个疗程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疗程后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感觉统合集中训练结合家庭训练较单独采用集中训练的临床疗效好。家庭训练方法方便、灵活、多样化和经济实用,并能增进亲子感情,得到家长的好评。
关键词:感觉统合失调(SID),集中训练,家庭训练
参考文献
[1]李旭东.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9):573.
[2]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Fisher AG,Murray EA,Bundy AC,et al.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Philadelphia:F.A.Davis,1991.3-26.
[4]Ayres A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M].Ange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9.135-156.
[5]郑信雄.如何帮助情绪困扰的孩子[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151-200.
感觉统合游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