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诊疗范文
肺癌诊疗范文(精选5篇)
肺癌诊疗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COPD合并肺癌患者95例, 男70例, 女25例;年龄55~85岁, 平均 (67±4.2) 岁。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符合肺癌诊断标准,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COPD的诊断标准[1]。资料显示COPD合并肺癌的患者以男性居多。
方法:对COPD合并肺癌的95例患者从以下几方面调查研究:包括患者的一般性资料, 患者的吸烟史、COPD分级、确诊率、治疗方法、病理类型、肺功能, 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诊治情况。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95例患者中, 男70例, 女25例, 其中>42岁93例, <40岁2例, 说明高龄患者患此病的居多。有吸烟史、无吸烟史的患者分别为84例、11例。COPD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5例 (15.79%) 、52例 (54.74%) 、20例 (21.05%) 、8例 (8.42%) 。68例 (71.58%) 来自胸外科, 27例 (28.42%) 为呼吸内科及其他科室。
患者的临床表现:25例出现痰中带血或血痰, 16例气喘, 10例胸痛, 22例刺激性干咳, 7例发热, 15例无明显症状。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和其他病理类型癌分别为45例、30例、11例和9例。TNM分期:IA+IB期、ⅡA+ⅡB期、ⅢA+ⅢB期、Ⅳ期分别为41例、22例、25例、7例。腺癌、小细胞癌鳞癌的分期与COPD的分期无相关性 (P>0.05) , 见表1。
患者的治疗情况:从并发肺癌可疑临床症状至确诊时间:10例在2个月之内发现, 52例患者在2~7个月内发现, 有25例在8~12个月内发现, 8例在1年之后发现。对患者进行治疗, 有54例进行了手术切除, 30例进行了放射和化疗, 7例为支持治疗最优, 2例进行中药治疗, 还有2例放弃治疗。COPDⅠ级和Ⅱ级的患者70例, 进行手术治疗45例 (64.3%) , 而COPDⅢ级和Ⅳ级的患者25例, 进行手术治疗9例 (36%) , 由此可见COPDⅠ级和Ⅱ级的患者选择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明显多于COPDⅢ级和Ⅳ级的患者, 患者选择治疗方法与COPD的分级具有相关性, 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讨论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COPD合并肺癌发生率在我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并且增加了医疗费用。对于专家与学者们来说, 探索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吸烟是COPD与肺癌的重要原因, 由于烟草中含有一些致癌物质, 比如焦油、环芳茎、亚硝胺等, 可引发COPD[2]。肺癌在有瘢痕组织的人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较高, COPD患者存在慢性炎症, 形成纤维瘢痕、肺纤维化和上皮组织过度增生, 导致上皮细胞对致癌原异常敏感而导致癌变。近期的研究表明, COPD与肺癌存在同样的遗传易感性, 且COPD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肺癌, 从而导致了COPD合并肺癌的发生。
本组资料的研究显示, 出现干咳、气喘、胸痛以及无明显症状的COPD合并肺癌患者63例 (66.3%) , 与其他疾病相比没有明显的特征;仅有10例 (11.1%) 患者在2个月内得到确诊, 在早期的确诊率较低。许多COPD患者合并肺癌时, 其临床症状, 如咳嗽、气喘、胸痛、面部浮肿等, 与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COPD的急性加重的临床症状相似, 所以在诊断时容易漏诊或是误诊, 从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 肺癌早期诊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密切注意症状的变化及新出现的呼吸道症状[3]。本研究结果显示,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与COPD的分级没有相关性, 但是患者的治疗方法与COPD的分级有相关性 (P<0.05) , 表明患者在COPD的不同分级选择治疗的方法是有差异的,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提示尽早进行全面的检查, 对于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COPD合并肺癌患者95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5例患者中, 吸烟史、无吸烟史分别为84例、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干咳、气喘以及无明显症状为主, 共63例 (66.3%) ;鳞癌、腺癌等与COPD分级没有相关性 (P>0.05) ;但是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其具有相关性 (P<0.05) , COPD分级较低的患者较多的选择手术治疗。结论:COPD合并肺癌的临床症状特征不明显, 早期较难得到确诊。在COPD合并肺癌的早期发现中, 全面定期的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减轻患者的病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柏蔷.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工作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9) :715-717.
[2]吴立旭, 刘力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252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0) :3992-3993.
肺癌规范化诊疗公益项目在京启动 第2篇
北京协和医院王孟昭教授介绍说:“所谓的肺癌规范化管理,是指针对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阶段的患者,从患者本身的疾病性质、患者基因、药物特性、患者生存治疗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来选择治疗方案,从靶向,化疗,放疗,手术等多种综合治疗体系来选择,根据每个个体不同情况,定制不同的治疗方案,做到真正的做到个体化、规范化治疗。”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1.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近30年来,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凸现,我国肺癌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近5倍,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肺癌;2.肺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社会性问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目前,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需提高公众对肺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观念,普及对吸烟危害性的关注及肺癌预防的意识,能够及时地做出诊断和治疗。由于肺癌疾病的复杂性,我们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上应该重视规范化管理,借助基因筛查,针对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使肺癌患者获益最大化,从而造福更多地肺癌患者。希望扩大社会各界对肺癌患者的关爱和关注,以帮助他们最终战胜病魔,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限,安享幸福生活。”
肺癌诊疗 第3篇
1 临床特征
老年肺癌临床症状以胸痛、咳嗽、痰中带血、气促等为主, 相对于青年肺癌患者胸痛症状较少但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等并发症和远处转移较多见[2]。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疾病, 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殊性, 延误了诊断治疗的最佳时机。
1.1 发病机制
目前较认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1) 长期受致癌因子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吸烟与肺癌有绝对的联系。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致癌因子在人体内积累引发肺癌。 (2) 细胞生理机能改变, 器官功能的衰退, 抑癌因子减少, 不能及时识别清楚癌变细胞, 从而引发肿瘤。
1.2 病理特点
老年肺癌一般以鳞癌为首, 腺癌次之。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患者较多见患有肺癌。治疗显示, 鳞癌与年龄有联系, 肿瘤恶性程度越低, 年龄越大。X线胸片出现段或叶性肺不张, 或是有孤立性块影。以上均为老年肺癌的病理特点。
1.3 用药特点
老年肺癌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老年患者机体的代谢能力差, 肝肾功能下降, 药物不能及时代谢排出, 容易在体内积累, 致使血药浓度偏高甚至达到中毒浓度。故老年肺癌患者用药最大特点是对药物剂量要有充分考虑, 并要观察用药期间患者的反应, 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同时由于老年人各类器官均处于衰退状态, 一些高毒性的药物要慎重使用或避免使用。
2 诊断技术
由于老年肺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较特殊, 诊断和治疗方案要合理科学制订, 做到全面评估癌症的临床分期, 患者对有创检查的诊断技术是否耐受。以下将详细讨论纤维支气管镜、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CT以及血清学的诊断。
2.1 纤维支气管镜
病理学依据是肺癌诊断性检查中确诊率较高, 可达80%。纤维支气管镜可直视病变组织并钳取组织, 得到细胞学涂片。有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大多能耐受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 耐受性与年龄无关[3]。
2.2 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ET)
肺癌治疗策略、疗效评价都要依赖于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而单纯用CT或是磁共振成像只是一种定位方法却不能定性。功能性影像检查PET能鉴别病变组织的存在和性质, 并对确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期、评价预后等。但PET缺乏解剖信息, 若再配合CT等提供的解剖影像信息, 可增加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降低误诊的概率。
2.3 CT放射学检查
利用CT对癌变组织的定位是临床中最为普遍的确诊手段之一, 但由于其不是定性方法, 诊断特异性不强。为此, CT-PET联用被临床应用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同时CT可以引导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 该方法在老年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耐受性, 且能降低并发症和避免某些患者进行剖胸探查等外科手术。
2.4 血清学诊断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在肺癌早期的诊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肺癌的早期诊断, 特别是判断老年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该诊断检查有无创、快速、易检等优点[4], 特别适用于老年肺癌的诊断。
3 治疗进展
目前, 对于老年肺癌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项:外科手术, 主要适用于患者身体条件允许, 最适合在Ⅰ~Ⅱ期的患者, 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化学治疗, 是被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 但其毒性反应是老年肺癌患者面临最大问题。放射治疗, 主要是应用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但放疗后的并发症是导致老年患者的不耐受因素, 故限制了其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4 展望
老年肺癌由于本身的特殊性, 对诊断和治疗手段均有特别高的要求。对于老年肺癌的诊断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因素, 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准确辨别癌症的临床分期, 诊断方法要尽量做到微创、高精确率, 治疗手段要能高效杀灭癌变细胞, 且对身体的其他健康组织无较大伤害, 高效低毒, 是日后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鲍云华, 柏长青.老年肺癌诊断治疗中的规范化和个体化[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 8 (2) :100.
[2]郭凯平, 何燕, 胡春宏.老年与青年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J].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27 (4) :596.
[3]Mario Polverion.The effect of the age during flexible bron[J].Choscopy:Predictors of Comp Licationsl Chest, 2005, 128 (4) :328s.
肺癌诊疗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 男性4例, 女性1例, 年龄46~75岁, 平均58岁, 其中3例有吸烟史。
1.2 临床表现
5例患者除咳嗽、痰血等肺部症状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 食欲差, 全身乏力, 严重低钠血症伴有头晕, 甚至神志模糊。
1.3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 血清钠110~125mmol/L, 血清氯80~95mmol/L, 血浆渗透压228~269mmol/L, 甲状腺功能、尿素、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肝脏、肾上腺彩超检查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检查, 有1例有脑转移。所有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明确病理诊断, 其中小细胞肺癌4例, 肺腺癌1例。
1.4 治疗与转归
5例患者均给于积极治疗原发病, 限制入水量, 补充钠盐, 及适量应用利尿药, 其中3例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病情低钠症状及化验指标正常, 随访14~24个月, 病情稳定。1例患者因脑转移死亡, 1例患者放弃治疗。
2讨论
抗利尿激素又称为血管加压素 (vasopressin) 是一种九肽, 其由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分泌, 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后叶储存并适时释放, 主要在肾脏与肝脏灭活。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SIADH) 是肿瘤分泌ADH过多, 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异常、嗜睡、意识模糊等, 最常见于小细胞肺癌[2]。SIADH诊断标准包括: (1) 血清钠<130mmol/L; (2) 血浆渗透压降低<270mOsm/L, 尿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 (3) 尿钠>30mmol/L; (4) 临床上无脱水、水肿; (5) 心、肾、肝、甲状腺、肾上腺功能正常。结合病史与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肾脏疾病鉴别, 尤其要与化疗反应所致失水失液引起的低钠血症相鉴别。肺癌合并SIADH的治疗积极去除病因是最重要的是规范治疗肺癌, 规范治疗SCLC可将SIADH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2~3周内迅速缓解, 血清钠可接近正常[3]。同时亦应针对低钠血症做出相应处理严格限制水分的摄入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对于轻型的SIADH患者 (血清钠在125~134mmo/L) , 限制水摄入即可见效。每日水量应该限制在少于不显性失水和尿量之和, 约0.8~1L左右, 对于严重者应限制在0.5L/d左右。此外高钠、高蛋白饮食有助于自由水的排泄。血清钠<120mmol/L伴有严重症状时, 立即给予3%高渗盐水200~300mL静脉滴注, 控制在每小时1~2mL/kg为宜, 使血清钠至125mmol/L后减慢速度, 剩余的钠量应在随后的几天内缓慢补足, 使血清钠逐渐恢复至130mmol/L, 同时运用袢利尿剂疗效更佳。如速尿, 能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氯的重吸收, 阻碍肾髓质高渗态形成, 使肾小管内水的重吸收受阻, 从而抑制ADH的作用。而噻嗪类利尿剂使尿钠排出多于自由水, 更加重低钠血症而不宜选用。急症时建议用速尿lmg/kg静注, 必要时重复。在运用利尿剂同时, 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其他治疗包括选用拮抗ADH对肾脏作用的药物和抑制垂体ADH释放的药物, 比如苯妥英钠、盐皮质激素等药物。在临床工作中, 肺癌患者合并低钠血症时要仔细观察, 早期发现是否合并SIADH。如果合并SIADH, 应及时、恰当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引起严重后果。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5例肺癌合并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09年以来采用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限制入水、补钠利尿等方法治疗5例肺癌合并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结果 通过早期发现, 给予严格限制入水量、补充电解质等方法, 治疗后3例肺癌患者病情稳定, 2例患者预后差。结论 肺癌合并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病情相对隐匿, 应提高警惕, 及早发现, 积极治疗。
关键词:肺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
参考文献
[1]陈在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07-708.
[2]朱慧娟, 史轶蘩, 邢小平.支气管肺类癌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 (附1例报道) [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9, 15 (2) :104-106.
肺癌诊疗 第5篇
关键词:18F-FDG,PET/CT,肺癌诊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8F-FDG PET/CT是一种探测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体内分布定量信息的无创性检查方法。PET/CT将PET灵敏反映组织代谢变化和CT清楚显示病灶内部及周围结构特征相结合实现了功能和解剖的统一, 能够对肺肿瘤性病变进行准确地定位定性诊断。现对临床2009年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 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2009年1~1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40例, 男27例, 女13例, 男女之比约2∶1, 年龄45~70岁, 平均50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 胸痛、发热、咯血。所有病例均先行18F-FDG PEC/CT检查。
1.2 显像方法
检查前禁食4~6h, 避免剧烈活动。测量体重、血糖, 如血糖超过12.1mmol/L, 需按医嘱行降糖处理。取下病人身上所携带的金属物品。注射示踪剂, 做胃肠显像者注射前需口服1%泛影葡胺600m L, 进入机房之前需排尿。扫描过程不可移动身体。单时相法, 静脉注射显像剂18F-FDG 0.1m Ci/kg, 40~60min后进行图像的采集, 并根据显像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双时相法, 即在FDG PET初次显像1~2h后再次进行图像采集。
1.3 PET/CT表现
小细胞癌主要为中央型肺癌, 少数为周围型。PET上呈明显团块状放射性高浓聚, 内部较少有坏死区, 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常见。大细胞肺癌主要表现为明显异常放射性摄取外周肿块, 内部常见坏死区,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常见。腺鳞癌多为外周性结节, 约半数肿瘤内或附近见到瘢痕或纤维化。病灶表现为放射性增高, 但内部放射性分布欠均匀。肺瘢痕癌病灶多位于肺周边部, 由于在瘢痕的基础上细胞恶变而来, 因此PET/CT显像有一定的特殊性。
2 结果
重建图像以冠状、矢状、水平断层像和三维容积像电影方式显示, 半定量分析:由同一操作者选择病灶放射性浓聚程度最高的层面, 勾画感兴趣区, 自动测量最大标准摄取值。在40例肺癌中, 18F-FDG PET/CT发现原发病灶及其转移病灶180处, 多数患者有1~4处病灶, 最多的患者有17处病灶。
3 讨论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PET) 和PET/CT是一种探测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体内分布定量信息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与正常细胞相比, 恶性肿瘤组织代谢及增殖加快, 对葡萄糖摄取增加, 葡萄糖结构的类似物-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由于肿瘤细胞中缺乏磷酸酶, 18F-FDG难以参与进一步代谢而被滞留在细胞内, 随时间在肿瘤细胞内明显积聚, 病灶部位呈放射性浓聚影像, 且浓聚程度与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水平高低呈正相关。PET/CT, 结合PET与CT的优点, 同时弥补了CT定性困难和PET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困难、图像分辨率差的缺陷, 对病灶进行定性, 同时还给病灶进行定位, 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能及准确性, 可用于肺癌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但F-FDG代谢并非肿瘤特异性, 因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一般常见干肺内非特异性炎症、肺脓肿、肺曲霉菌病和肉芽肿性SPN。炎症急性期或肉芽肿性病变因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或类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 这些炎症细胞代谢活跃, 葡萄糖利用率增加, 可导致SUV轻中度增高>2.5。目前PET/CT的空间分辨率在4~7mm, 所以对于1cm以下的结节常由于部分容积效应不能很好显示也可造成假阴性。此外瘢痕癌内如果肿瘤细胞密度较小散在分布, 也可出现假阴性。
原发性肺癌在PET/CT上多表现为病灶部分或全部高放射性浓聚, SUV一般高于2.5, 并可见转移淋巴结呈单发结节状或融合成团块高放射性浓聚。当中心型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时可见“彗星征”, 即明显放射性浓聚的肿块伴阻塞性肺炎有放射性摄取但程度远低于肿瘤, 转移淋巴结亦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肺内良性肿瘤表现为病灶部位无放射性浓聚或聚集程度较低, SUV一般<2.5。
4 结语
FDG-PET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功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能有效区别肺内良恶性病灶, 还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 指导进一步的治疗。PET-CT一次检查可获得全身的断层图像, 在判断全身图像时不仅对肺癌原发灶、隐蔽灶以及远处器官转移可以从不同断面、角度观察, 从而获得较正确的信息。随着技术的发展, PET/CT必将使更多的肺癌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42~148.
[2]刘庆伟, 刘奇.PET/CT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40~175.
肺癌诊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