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护理探讨范文
防治护理探讨范文(精选8篇)
防治护理探讨 第1篇
1 山区农村居民的人口特征
山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一半以上是外出打工, 村中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大部分是劳动力较少, 低收入非常的低, 他们的经济收入差, 承受力不高, 对自己的预防保健不在乎, 知道的也少;少数人是一些个体经营者或者是个体经营者的领导者、组织者, 虽然收入相对较高, 但他们的空余时间少, 预防保健和学习预防保健知识的时间几乎没有。
2 山区农村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健康护理的宣传教育
山区农村进行高血压病的防治护理的宣传教育非常艰难, 需要耐心。我们认为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不如用非药物进行防治。最基本的自身非药物性预防高血压, 使其发病率大幅下降, 并且脑血管疾病出现的情况几乎没有, 这充分说明了高血压的非药物防治是以预防为主, 效果非常好,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防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改变生活习惯, 改善饮食结构, 从而使高血压病发病危险大大减少[2]。
2.1 提高患者认识:
高血压病是慢性心血管疾病, 需要患者长期治疗,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 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护理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对高血压的认识, 并且让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我们在两年的调查防治过程中将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防治方法及相关的其他疾病知识内容编辑成册, 走进每一户, 发放给患者, 指导他们学习和防治。并让有高血压的患者完全知道降压药的作用、效果、用法、用量, 指导患者及家人学会正确进行血压测量, 使患者知道高血压病的危害, 知道高血压疾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 并通过其家人或亲戚朋友去影响患者, 感化患者, 做到预防的科学性, 治疗的科学性, 服药的连续性。
2.2 严禁吸烟, 尽量不喝酒:
高血压患者必须戒烟, 尽量不喝酒, 对吸烟、喝酒的高血压潜在人群, 要进行教育, 并要长期的追踪和跟踪随访, 起到促进健康的效果。
2.3 农民血压的监控和测量:
为了方便农民的健康需要, 我们在社区诊所提供测量血压服务, 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 每月联系一次, 包责到具体的医护人员。
3 山区农村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防治策略
3.1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山区农村的农民, 体力劳动运动量常常都很大, 并且饮食大部分无规律, 晚餐进食很多, 男性饮酒者也很多, 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蛋白质摄入过多很容易同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3.2 鱼肉类动物脂肪进食较多:
肉类由于口感好, 价格也不太贵, 很多农民每餐必备。但这类脂肪进食太多, 人体内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会大量增加, 导致发生动脉硬化, 高血压发病率增高。
3.3 适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
现在山区大多是以吃肉、精制面粉为主, 而粗粮、杂粮几乎都不吃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夏季吃水果较多, 而冬春季节却较少。
3.4 食物中的矿物质摄入要适当:
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摄入太多的盐。而农村居民几乎多食用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含盐高的烹调、加工食品, 如方便面、加工腌熏肉制品、豆制品等。
4 山区农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措施
4.1 适当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最常用降压药物有五类, 要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要联合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方, 特别是高血压病的中危患者, 要长期使用多种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山区农村的农民, 工作时间不固定, 大部分早干晚结束, 他们一般每日服用一次长效降压药物, 或早晚两次用药, 这样对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则非常重要和适用。
4.2 降压达到的目的:
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的目的, 是能最大可能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防止发生发展为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病。而对于山区农村的农民, 降压的目的是使血压的大幅波动减少, 并维护他们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他们由于工作时间、强度无规律, 自觉性不高, 我们医护人员需要电话追踪和, 并不厌其烦的教育督导。
4.3 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
山区农村高血压的治疗原则要求更具体、更细致、更合理。在治疗初期要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以及治疗档案, 其中包括他们联系方式、新农合号等基本信息。高药费的方案对山区农村不适用, 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案要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 特别是经济承受能力。在山区农村高血压的防治中。对于长期服药的经济承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治疗中要适用覆盖广泛、低水平用药的原则。
5 讨论
进行山区农村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护理, 最终要改变农民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普及卫生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防范意识, 达到熟知、信赖、防治的协调统一。再通过饮食的合理以及药物治疗, 从而控制山区农村高血压病的发病、致残与死亡[3]。我们在山区农村通过2年多时间, 进行宣传卫生知识和高血压防治, 通过平衡饮食和合理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来提高山区农民高血压防治等相关知识,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及潜在人群对这些知识的知晓, 强化其合理服药,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实际证明, 在山区农村进行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及护理策略是防治山区农村农民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以预防为主, 加强防治护理, 强调非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为方便管理和随访, 建立档案, 在宣传防治高血压的时候, 也进行其他慢性病, 如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宣传防治。在山区农村进行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 医护人员的耐心宣传与跟踪等也尤为重要。综合患者的病情、经济承受力以及他们的意愿, 开出合理的处方, 如健康保健处方, 经济合理的药物处方, 这是提高农村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控制血压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和谐沟通, 改善医患关系, 从实际解除患者顾虑, 在此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达到治疗并控制高血压的目标。
摘要:目的 探讨山区农村高血压的防治方法和综合防治策略。方法 通过分析山区农村的分布、居住特点, 建立健康档案,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策略。结果 通过在山区农村实施2年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护理策略, 山区农村高血压病控制效果明显。结论 山区农村居民高血压的防治, 需针对居民的特点, 以预防为主, 加强护理, 强调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时注重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山区农村,高血压,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 2005.
[2]姚苏宁, 严小惠.高血压病社区药物治疗最佳方案与经济学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0) :817-818.
大便失禁的护理及防治 第2篇
(1)一次性尿垫是较早用于肛门失禁病人的护理用品,它可以缩小潮湿污染的范围,降低皮肤的受损程度,但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用聚氨基甲酸酯海绵制成的肛门控制塞,将它留置于肛直肠交界处。遇水膨胀后可截留住粪便。
(3)用22号粗肛管插入乙状结肠中部18~22厘米,肛门周围不固定,另一端装上塑料袋,根据排便的量随时更换塑料袋。
(4)对肛门失禁病人采用丹碧丝肛门塞,其优点是:①感觉舒适无异味;②卫生方便容易操作;③任意体位不会滑脱。缺点是:排气不畅,费用较高。
(5)用自制气囊肛管护理肛门失禁病人。
(6)用一次性气囊导管插入直肠15~20厘米,使管头端的气囊达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即可有效地阻止粪便流入直肠,且此处无便意感受器不易引起排便动作,有利于导管的固定。但粪便的引流缺少动力,易滞留于结肠内。
饮食护理
改善饮食结构,出院后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利于排便通畅。增加膳食中食物纤维的含量,平均每日供应6.8克。食物纤维不会被机体吸收,但可增加粪便的体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加强排便的规律性,有效地改善肛门失禁状况。
心理护理
对老年人、危重病人的大便失禁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卫生方面的考虑,当他们经历了直肠功能丧失后,经常有难以启齿、意志消沉、孤僻、害怕被发现的灰色心理,如不及时防治,则会使他们精神颓废,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退化。对于老年人,护士应通过充分认识大便失禁的有关问题,有能力帮助这些病人,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给他们精神上的理解,同时及时处置肛门失禁的困窘,鼓励他们回到社会,可穿收腹裤或紧身衣裤,以增加肛门的节制能力,从而增加病人的生活信心,帮他们渡过难关。对于患儿,护士应协助家长做好生活护理,帮助勤换衣裤、清洗会阴部:对年长儿要态度和蔼,耐心讲解病情,取得合作。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生、病因、需何种手术治疗以及手术前、手术后须注意的问题,详细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了解病儿的病情动态变化。减轻家长术前紧张,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皮肤护理
做好皮肤护理对肛门失禁及卧床病人是极其重要的,最具有预防性的措施仍集中在减轻压力、更换体位、加强营养、注意卫生预防感染等方面,而不是单纯地对肛门失禁的护理。肛门失禁病人的床上应垫塑料布及布单,再用旧布等将病人臀部兜住,或用硬纸壳做成簸箕式样。里面垫上废纸放在臀下,用后取出倒掉,以节省布类和清洗的麻烦。最好是掌握病人的排便规律,按时接便盆排便。便后用温水肥皂洗净会阴及肛门周围,发现臀部有发红现象时,可涂抹凡士林油、四环素药膏或氧化锌软膏等,夏天可撒些爽身粉。
防治护理探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综合防治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每组50例。A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20岁~58岁, 平均年龄 (31.82±6.03) 岁;B组男33例, 女17例, 年龄21岁~56岁, 平均年龄 (32.12±5.93)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压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 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超标与偏咸饮食, 尤其是2组男性患者均有吸烟、饮酒情况。
1.2 护理综合防治方法
B组患者行常规医院高血压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行社区护理防治措施方法, 主要包括进行药物治疗、非药物自助治疗以及中医调理等, 具体方法如下。
1.2.1 药物治疗
按照医嘱, 选择性使用一定量的利尿降压剂、交感神经与中枢神经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相关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治疗时, 应充分考虑患者有无妊娠、肾功能不全以及其他相关禁忌证, 并做好用药禁忌处理, 例如复方罗布麻片与半夏露降压药、甲基多巴与左旋多巴降压药以及珍菊降压片与降糖灵降压药等不能合并服用, 联合家属一起监督患者按时、按量使用相关药物。
1.2.2 非药物自助治疗
做好心血管专科体检组织工作, 制定出适合社区家庭的健康教育方法, 使高血压治疗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 (1) 定期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疾病专科相关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防治知识、不良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自我监测血压等[2]。根据不同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分组, 按照组别现场给予指导, 着重分析吸烟、饮酒以及饮食盐分含量与高血压疾病之间的利害关系。 (2) 通过随访, 记录患者生活方式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防治措施计划[3]。在社区内免费为患者定期测量血压。 (3) 配合患者家属一起监督患者的生活饮食, 日常饮食盐分含量以每日氯化钠摄入量小于6 g为标准, 为患者家庭配备相应的盐勺。此外, 患者应多食青菜等清淡食物, 控制肉类食入量。护理人员支持与鼓励家属对患者烟酒的控制, 按照护理内容中戒烟、戒酒计划, 配合家属使用戒烟糖戒烟, 饮酒可定时定量逐步减少。多组织患者加强户外锻炼活动, 年龄偏大的患者开展社区文艺活动[4], 有计划地通过锻炼控制体重。 (4) 高血压患者需按时服药治疗, 不断提高患者服药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通过与患者沟通、举例等方式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保证患者不脱离常规治疗轨道[5]。
1.2.3 中医调理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患者机体阴阳平衡失调, 产生例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相关症状表现, 按照调理患者脏腑功能, 促进阴阳平衡的中医调理原则。 (1) 脚部按摩, 人体的脚部是全身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所在, 同时也是足三阴经的终止点与起始点, 尤其是踝关节下方部位就有六十多个穴位。护理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有规律且科学的穴位按摩, 遵循恢复患者阴阳平衡的中医调理原则进行脚部按摩; (2) 中药食疗, 每日服用山楂、木耳等中药进行食疗, 服用量与中药选择需根据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证服用, 如阴虚阳亢患者, 每日服用木耳6~12 g, 作为茶饮, 而肝肾阴虚型患者, 每日1~2次食用银耳、黑木耳汤。
1.3 指标观察观察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方式及护理6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 比较2组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护理前后生活方式比较
2组护理6个月后随访, A组体重超标者共有6例出现下降情况, B组未出现。2组患者护理前吸烟、饮酒及偏咸饮食情况无明显差异, 护理后A组吸烟率、饮酒率及饮食偏咸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6个月后血压水平比较
2组患者护理6个月后, A组患者收缩压平均水平为 (117.65±21.67) mm Hg, 舒张压平均水平为 (82.12±12.67) mm Hg, 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A组患者对高血压一般知识、发病机制、治疗与转归、自身疾病了解、用药注意事项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平均掌握百分率为94%, 显著高于B组的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2, P<0.01) 。
3 讨论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都是原发性高血压产生的重要原因, 患者由于收缩压与舒张压异常, 动脉血压不断升高, 导致心脏、脑部与肾脏等器官发生病变,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临床上不仅要注重提高治疗有效率, 而且还要实行护理防治措施, 尤其是社区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生活环境相对集中, 有利于进行护理防治探讨的效果对比,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综合防治, 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上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根据其生活饮食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实施防治措施, 对促进疾病的治疗有重要贡献。近年来, 由于患者就医观念的改变, 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传统的医院内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高血压患者治疗的需求, 必须努力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水平, 加大患者自身护理管理能力的教育力度, 配合家属在社区与家庭内进行有效护理与预防, 方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的恶化发展[6]。因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与防治模式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且不同的学者均得到相似的研究结果, 尤其是在范立新等人的研究中对社区220例高血压患者分组进行研究, 提出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控制起到的作用亦显著, 说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适用范围广阔[2]。
本文将本社区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护理综合防治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对2组患者定期随访, 记录生活不良方式以及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观察结果A组患者护理防治后, 吸烟、饮酒等生活不良方式与B组比较明显下降, A组血压水平下降明显, 尤其是饮食偏咸A组仅为6%, B组为64%。说明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防治, 对控制患者血压、有效提高患者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综合防治, 能够有效促使患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控制血压水平,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亚, 王惠珍, 高钰琳, 等.高血压社区护理实用规范的构建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8) :728-730.
[2]范立新, 张欢敏, 朱清, 等.预防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 23 (1) :6-8.
[3]杨静, 金翠香.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 (13) :554-555.
[4]陈希萍, 潘杰, 李子萍, 等.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 :407.
[5]帅春霞.高血压病社区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2) :215.
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 第4篇
1 压疮的发生机制及诱因
1.1 压疮发生的机制
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无氧代谢产物堆积, 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细胞变性、坏死, 皮肤弹性降低或消失、褪色, 形成水疱或表皮脱落[4] , 甚至皮肤组织破溃、糜烂。
1.2 压疮发生的诱因
受压、营养不良、潮湿、摩擦是压疮好发的主要因素。Gossens指出,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 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 增加对压疮的易感性[5]。长时间受压可以使局部皮肤血流停止, 淋巴滞流、蓄积, 厌氧代谢废物积聚, 造成皮肤、肌肉组织坏死。当病人的血红蛋白低于120 g/L 时, 也是形成压疮的一个原因。而由于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导致皮肤浸渍、松软, 再加上细菌及毒素的繁殖与增加, 更易使皮肤感染形成压疮。
2 压疮的评估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 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根据Pangs等[6]在香港以亚洲人为对象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8 分是最佳界值, 其中18分~15 分提示轻度危险, 14分~13 分为中度危险, 12分~10 分为高度危险, 9 分以下为极度危险[7] 。
对压疮易患因素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评估, 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3 压疮的预防
3.1 减轻病人局部皮肤压力
促进血液循环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采取2 h~3 h 翻身、叩背1 次, 对于水肿、出汗、感觉麻木等病人需30 min~60 min 翻身1 次[8]。翻身时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 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可防止剪切力, 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压迫, 防止血液循环障碍[9]。它是通过规律循环, 间隔2.5 min~3.0 min 交替充放气的方式, 不断改变病人受压部位的受压点, 缩短局部受压时间, 为受压部位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环, 可免去人工按摩[10]。流动的空气还可阻止化脓菌的繁殖, 起到防止和治疗压疮的作用。同时, 气垫床还适用于瘫痪、烧伤、骨折牵引、外科手术护理以及意识不清、自主翻身困难的病人。还可运用各种规格的凉液垫, 垫于枕部、肩部、臀部等骨突处, 利用垫内液体的波动, 减轻局部的压力。
3.2 减少摩擦
保持床单位平整无皱褶, 无渣屑, 注意随时检查清理。更换被服时, 不能“拖”“拉”“拽”, 以避免因摩擦而使皮肤受损。使用便器时, 应选择无破损便器, 抬起病人腰骶部, 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 以防擦伤皮肤。
3.3 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 定时用搽红花酒精、10%樟脑酒[11]、50 %乙醇或红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压处, 达到通经活络,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3.4 降低皮肤温度
垫茶叶枕 (隔夜的茶叶晾干包在纱布内) , 利用茶叶的蓬松、透气散热好, 可降低皮肤温度, 以防压疮的发生[12]。
3.5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纠正低蛋白血症, 改善营养状况[11], 保证充足的营养是治疗压疮的根本保障。营养不足可降低免疫力, 增加感染机会, 延迟创面的愈合。对长期卧床、恶病质、病重者, 应注意加强营养, 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必要时给予补液、输血及静脉输注高营养物质, 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3.6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潮湿等刺激, 病人每次排便后应立即清洗皮肤, 使皮肤保持清洁状态。同时, 及时更换污染的衣服、床单, 使病人舒适。卧床病人受身体条件和各种情况限制, 床上排便是一个现实问题。使用充气助便气垫, 并改良便盆、床、褥等基础护理装备, 就可以帮助病人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当卧床病人需要排便时, 取出骶尾部的小气垫, 安放上专用集便器。病人不但可以舒适地卧位大便, 还可以将小便全部引入集便器。排便后不用搬动病人即可进行会阴部的清洁、骶尾部压疮检查和局部冲洗等会阴部护理工作, 又便于保持床褥清洁和平行更换[13]。
4 治疗
4.1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淤血、寒凝气滞造成。由于组织受损, 溃后脓水淋漓, 导致气血亏虚、肝气久郁不解[14]。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的作用[14]。新癀片具有保护创面、抗菌和抑菌、止痒、生血和活血的作用[15]。复方七叶莲可免除清疮、换药、包扎等程序[16]。三黄乳香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17]。
4.2 生化药物制剂
具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清除脓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18]。莫匹罗星软膏为局部抗生素, 抗菌谱广, 使用后可使创面炎性反应减轻、分泌物减少、肿胀时间缩短, 从而促进创面愈合[19]。生物流体敷料对皮肤创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在创面形成透明薄膜, 具有抗感染及促进组织生长、创面愈合、控制和吸收渗出物的独特功效[20]。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素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合成, 形成胶原蛋白, 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形成丰富的肉芽组织, 使伤口愈合[19]。
4.3 理化治疗
用激光、外科手术治疗也是近几年来的新方法。激光以CO2激光及Nd∶YAG激光汽化切割溃疡面, 使溃疡面在术后形成一保护性痂壳, 2周或3周脱落, 痂壳脱落时, 其下的组织已修复缺损; 以低强度He-Ne激光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法, 具有杀菌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外科手术可用局部皮瓣和带血管肌蒂皮瓣转移植入法等治疗, 其手术治疗方式应取决于创面的大小、部位以及深度。另外, Brown认为高压氧治疗压疮最好, 其机制为改善微循环, 促进创面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再生,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近年来对压疮治疗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 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 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
5 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普及压疮的预防知识及治疗技术, 有计划地做好随访工作, 必要时进行家庭巡诊, 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复发。
6 小结
压疮的防治与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 0 0 4年开始, 收治压疮患者6 8例, 其中男性患者4 0例, 女性患者2 8例;平均年龄6 7岁。压疮分布主要为骶部及双足根部。
本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后, 效果满意。6 1例压疮患者经治疗后3~5 d创面红肿减轻, 炎症逐步消失, 渗出减少, 创面不同程度缩小, 经换药基本于两周内愈合。5例患者创面较大较深, 去除致病因素后, 经加强营养及换药治疗后均愈合良好。2例因患者长期卧床, 就医时已发生多处深而大的压疮, 且重度营养不良, 并合并其他疾病, 最后导致死亡。
2 压疮发生机理及分期
2.1 发生机理
受压部位缺血、缺氧导致无氧代谢产生大量废物, 导致毒性吸收, 及细胞变性、坏死, 软组织弹性改变、颜色变色, 水泡形成, 甚至表皮脱落, 组织坏死[3]。压力、剪力、摩擦力及潮湿是造成压疮的重要因素。外力超过4 k p a即引起局部循环障碍[4]。压力作用于骨凸处, 压迫软组织, 是主要因素。摩擦力和剪力虽不能单独造成压疮, 但可加速溃疡出现。剪力和压力同时存在时, 与压力单存时比较, 皮肤血流减少更多[6]。G o s s e n s[5]指出, 摩擦力可增加对压疮的易感性, 加速压疮产生。
2.2 易发部位
常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压迫处。如枕部、耳廓、肩胛、肘部、脊椎体隆重突处、髋部、骶尾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 足跟部等处。俯卧位时可发生在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部等处。
2.3 压疮的分期
2 0 0 7年, 美国国家压疮专家组将褥疮的分期更新为四个期, 增加了“组织损伤的可疑深度”和“难以分期的褥疮”。第一期:淤血红润期“红、肿、热、痛或麻木, 持续3 0 m in不褪”。第二期:炎性浸润期“紫红、硬结、疼痛、水泡”, 表现为发亮的或干燥的表浅溃疡, 无腐肉或瘀伤 (b r u is in g) 。第三期:浅度溃疡期表皮破损、溃疡形成。此阶段压疮的深度因解剖位置不同而不同, 鼻梁、耳朵、枕骨处、踝部因无皮下组织, 因此第三期压疮可能是表浅溃疡, 相对而言, 脂肪较多的部位此阶段压疮可能形成非常深的溃疡, 骨头或肌腱不可触及或无外露。第四期:坏死溃疡期侵入真皮下层、肌肉层、骨面、感染扩展。第四期的压疮, (1) 因解剖位置不同而各异; (2) 鼻梁、耳朵、枕骨处、踝部因无皮下组织, 此期压疮可能是表浅溃疡; (3) 可能扩展到肌肉和/或支持结构 (例如筋膜、肌腱或关节囊) ; (4) 有可能造成骨髓炎; (5) 可以直接看见或触及骨头/肌腱。此期只有去除足够多的腐肉或焦痂, 暴露出伤口床的底部, 才能准确评估压疮的真正深度、确定分期, 足跟处稳定的焦痂 (干的、黏附紧密的、完整但没有发红或者波动感) 可以作为人体自然的 (生物学的) 覆盖而不被去除。
3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预防压疮是临床工作重点, 亦是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制定良好的营养方案, 健康宣教极为重要。
3.1 防止压迫时间过长, 变换压迫部位缓解压力, 是减少压疮发生的好方法[4]。鼓励、帮助卧床患者翻身, 做好记录。翻身时禁止拖、拉、拽等粗暴动作。压疮垫对卧床患者预防压疮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解除压迫, 定时翻身、改变体位。加强防护措施, 可应用“架桥法”[10]。
3.2 气垫床可减轻局部压迫, 改善血液循环, 保持干燥, 减少细菌滋生。对预防和治疗压疮有明显作用。对于无法行动患者, 日常生活应更加仔细, 减少皮肤损坏。
3.3 予以舒筋活络处理, 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压疮。
3.4 局部受压部位可以使用压疮贴, 临床使用证明, 此帖对预防压疮效果明显。
4 压疮的治疗
4.1 中医认为压疮是人体经络淤滞, 血液不通造成, 故主张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去腐生肌。干燥清洁促进愈合, 这是以往认知。中医认为, 无菌条件下, 湿润利于上皮细胞形成, 肉芽生长、创面愈合, 故提出湿润疗法。
4.2 高压氧治疗压疮, 但费用高, 难以普及。用塑料袋罩住创面, 输送氧气, 当压力为3.9 9~6.7 7 k P a时, 可使失活组织液化, 而未坏死组织发红, 助于创面愈合。
4.3 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先做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结果使用抗生素。
4.4 对创面大、损伤深、保守治疗不理想, 通过外科处理, 如清创、引流, 皮瓣转移术等[6], 可促进愈合。
4.5 敷料选择, 大多应用封闭式敷料外敷, 既保护创面, 又可减少再损伤。
5 小结
造成压疮的因素很多。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昏迷、瘫痪的患者, 好发于受压的骨隆突部位。而对已有的压疮, 给予相应治疗, 并辅以全身治疗, 从而达到压疮愈合。“以病人为中心”, 做好护理工作, 普及压疮预防知识, 在压疮的预防及治疗中, 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预防可以大大降低压疮的发生概率。治疗、护理、心理指导三个环节对于压疮的治疗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Am strong D, Bortz P. An intergrative review of pressure relief in surgical patients[J]. AORN J, 2001, 73(3):645-674.
[2]Schoonhoven l, haalboom JR, Bousema MT, et al.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routime use of risk assement scales for prediction of pressue ulcers[J].BMJ,2002, 325(7368):797-802.
[3]李建荣.压疮的防治及护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17) :69.
[4]申罗英, 叶芳.褥疮的防治及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3) :1782.
[5]陈军, 刘文清.浅谈褥疮的发生与防治[J].当代护理, 2004, 4 (6) :77.
[6]何永群, 杜爱华, 丘淑丽.褥疮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 2004, 5:13.
[7]陈颖君.日本褥疮护理新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 2003, 24 (10) :473.
[8]孟蕾蕾.康惠尔敷料在深部褥疮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3, 8 (17) :876.
[9]周夏兴, 骆丹茵.复方茶叶垫预防老年病人褥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89-90.
静脉炎发生原因及防治护理进展 第6篇
1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1 药物作用
刺激性药物和高分子液体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2]。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3]。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输入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使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 并释放前列腺素1、前列腺素2, 静脉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 使静脉收缩变硬[4]。
1.2 机械刺激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是静脉治疗中造成静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刺激所产生的疼痛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受到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的刺激, 或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时间太长, 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后引起炎性反应[5]。而反复多次穿刺后, 易导致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淤血现象[6]。
1.3 血管因素
血管受压、血液循环受阻、血管痉挛、血管硬化弹性差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危险。
1.4 感染因素
不规范的操作和在不清洁的环境中操作, 易使微生物侵袭而引起静脉炎;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7]。
1.5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微粒是指玻璃屑及各种结晶物质, 主要来源于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环节和污染的环境。另外, 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8]。
1.6 输液速度
有报道, 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9]。刺激性大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 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 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 均可使内膜受刺激[10]。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穿刺技术,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项技术培训, 提高对静脉炎危险因素的认识。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的损伤。
2.2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 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防止活动时发生药液渗漏。成人一般首选上肢的头静脉, 婴幼儿宜选择耳后静脉、颞浅静脉等头部浅静脉。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 因下肢静脉瓣多, 血流慢, 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 输液时加大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11]。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一般从远端开始, 尽量选用管径>3 mm的静脉, 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2.3 提倡使用套管针
为了保护血管, 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使用套管针输液。套管针针管柔软, 对血管刺激小, 留置时间相对长, 活动时针体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几率小。但留置时间应根据病人的局部情况而定, 最好不超过5 d。临床观察发现, 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 留置时间越长, 静脉炎发生率越高[12]。
2.4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锯安瓿前后应用75%乙醇消毒砂轮, 最好用75%乙醇浸泡;吸药尽量采取针头朝下, 以避免安瓿倒置后瓶口的玻璃微粒污染液体[13]。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14];临床配药时要充分溶解, 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15], 药液应现配现用, 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16]。药液加温可显著减少其中的结晶颗粒。
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时注意环境清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规范洗手, 穿刺部位的皮肤要严格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旋转涂擦, 直径在5 cm以上, 并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穿刺。防止由于无菌操作不严而引起静脉穿刺局部的感染。
2.6 掌握药物的性质和输入速度
输液前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选择血管, 严格按医嘱调节滴数。对需快速静脉输入的高渗液体 (如20%甘露醇) 前后, 静脉输注20 mL生理盐水, 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药液, 使渗透压降低, 从而减轻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7]。同时局部热敷以减轻静脉刺激症状及对血管壁的损伤[18]。化疗性药物输入前后应用生理盐水500 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法较常规输注法, 预防静脉炎效果显著[19]。
3 治疗护理措施
3.1 局部冷敷法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药物吸收, 可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部冷敷法常用于20%甘露醇、4%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静脉治疗渗漏的早期。
3.2 局部热敷法
热敷可促进组织吸收。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 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有研究结果显示, 热水袋 (40 ℃~50 ℃) 热敷穿刺局部使局部血管扩张, 加速血液循环, 缩短甘露醇在局部的停留时间, 从而减轻局部淤血,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优于50%硫酸镁湿敷[20]。
3.3 西药局部湿敷
3.3.1 乙醇湿敷
乙醇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 并可扩张局部血管, 增强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用乙醇湿敷法可明显降低静脉输注甘露醇时静脉炎发生率[21]。
3.3.2 硫酸镁湿敷
25%硫酸镁具有镇静作用, 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痉挛, 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酶, 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 稳定膜电位, 消除黏膜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 增强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明显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22]。
3.3.3 局部封闭
曹岚等[23]采用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10 mL进行局部环形封闭, 使药物在静脉炎周围形成较高浓度, 能迅速缓解不适, 达到治疗效果。我科常用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5 mg或酚妥拉明10 mg在外渗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 隔日1次, 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 一般3 d~5 d可痊愈。
3.4 中药外敷
糖尿病足的早期防治及护理进展 第7篇
1 糖尿病足的分级
参照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3], 依据创面深度和坏疽范围分为6级。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 目前无溃疡;1级:皮肤局部有浅表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2级:有较深的溃疡, 常合并组织炎, 无深部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发生深度感染, 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发生局限性坏疽;5级:全足坏疽。0级、1级为早期糖尿病足。
2 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
2.1 足部神经筛查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主要易感因素, 及早进行足部神经筛查并对足部筛查阳性病人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可预防糖尿病足的进展。管玉香等[4]将12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常规降糖治疗、饮食控制的基础上,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足部神经筛查, 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经干预后糖尿病足≥0级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且能更积极控制血糖, 从而减少或延缓足部并发症。足部神经的筛查内容包括检查压力觉、位置觉、震动觉和跟腱反射, 通过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对周围神经系统病变进行综合评估。对无症状的病人体检评分≥6分, 或症状评分≥5分、体检评分≥3分, 应考虑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体检评分达到8分或更高, 表明病人有发生溃疡可能的高危足。
2.2 足底压力检测
有研究表明, 足底压力增高可用于预测糖尿病足溃疡, 是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相关性高达70%~90%。由于糖尿病病人常合并神经病变、关节活动受限、足畸形、胼胝等因素, 使病人行走过程中足着地、姿势改变, 震动缓冲能力下降, 足底高压区的缓解或压力重分配能力下降, 导致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足底压力异常[5]。杨青等[6]对上海市2个社区319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足底压力检测, 采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的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仪, 病人脱鞋、穿袜, 以正常步态行走通过测压平板, 由测量仪测量病人左足、右足的足底压力。主要分析冲量、最大力、峰值压力, 结果显示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异常的比例较高, 发现86.83%的社区糖尿病病人左足底压力异常, 89.34%的病人右足底压力异常。及早针对足底压力异常的病人进行足部保护知识教育, 通过知识的提高减轻足底压力, 预防足溃疡的发生。
3 治疗
3.1 高压氧治疗
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是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慢性并发症。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组织供氧, 加快患肢血液循环, 促进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功能恢复, 加速毛细血管增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增加患肢的供血;高压氧治疗还可改善受损神经的缺氧状态, 增强氧化酶活性, 促进轴索及髓鞘形成、胶原纤维和受损神经再生, 使受损部位神经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对糖尿病足病人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可有效延缓糖尿病足的进展。孙静[7]对280例早期糖尿病足病人分别在确诊后的7d~14d, 15d~30d, 31d~60d, >60d进行高压氧治疗, 分析高压氧疗效与高压氧介入时间及治疗次数的关系, 结果显示早期糖尿病足病人采用高压氧治疗有效率为90.36%, 治愈率为57.8%, 开始治疗时间越早则疗效越佳, 需要的疗程越少, 以确诊早期糖尿病足30d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最佳。王华[8]将72例糖尿病足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高压氧治疗, 结果也证明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其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3.2 动静脉泵治疗
动静脉泵治疗仪是模拟生理性足泵[9], 通过输送脉冲压力和气体冲击足底的方式提高静脉回流速度, 显著提高外周动脉血流量。耿荣娟等[10]将60例早期糖尿病足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动静脉泵治疗, 干预1个月, 在提高足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对重度缺血及神经营养不良的病人干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纠正代谢紊乱
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与血糖、血脂等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张喜英等[11]对163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该研究显示糖尿病足组的病人血压、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均较非糖尿病足组的病人高, 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偏低。Moss等[12]研究发现, 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2%溃疡的发病率增加1.6倍, 截肢的发病率增加1.4倍~1.5倍, 可见改善代谢紊乱、积极控制血糖、全面合理调脂治疗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十分重要。
3.4 中医药治疗
3.4.1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中医认为,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发病与湿、热、风寒有关, 导致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发病, 痹证为本虚标实证, 以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本, 以络脉瘀阻、血行不畅为病机关键。《伤寒论》亦云,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 指出本症的症状及病机, 阳为气, 阴为血, 脾肾阳气不足, 不能化生气血, 不能温运气血, 血寒则血行不畅, 肢体失养而引起本病[13]。
3.4.2 中药内服汤剂
在辨证的前提下中医内治以平衡阴阳、补气益血、健脾益肾为根本, 祛瘀涤浊贯穿始终。早期糖尿病足主要以气阴两虚、脉络闭阻为主, 其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陈忠明[14]以中医痹症论为指导思想, 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治疗0级糖尿病足病人, 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达80.6%。
3.4.3 足部穴位按摩
足部穴位按摩是指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足部反射区, 从而调节相应脏腑器官以及各系统功能, 以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中医认为, 足部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足部压力异常。中医学和现代的全息论认为, 人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穴位。在经络学中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 足三阳经的终点[15]。佘广玉等[16]研究显示, 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足部穴位按摩可改善高危糖尿病足感觉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对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也有改善, 提示足部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较明显。杨莉等[17]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0级糖尿病足病人采用足部穴位按摩, 结果显示对糖尿病足部神经有改善, 可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常用的足部按摩穴位有涌泉、足三里、三阴交、承山等。
3.4.4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一种中医外治法, 是将中药水煎后放入足浴器内, 足浴器内加水适量, 将中药加温维持在40℃左右, 双足浸泡于足浴器内, 药汤浸到踝关节或膝关节以上部位, 每次30min, 可通过汤剂的温热作用、药物的作用, 刺激作用部位的皮肤血管和神经, 起到通调腠理、疏通血脉的作用, 从而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 并且中药足浴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使身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18]。足浴方的选择都以活血通络为主要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药足浴治疗中足浴方的选择对疗效起重要的作用。苏建华等[19,20]都采用中药足浴为观察组, 温水泡足为对照组, 结果都显示中药足浴组病人其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护理
对糖尿病足高危病人早期进行护理干预, 指导正确的足部护理行为,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可防止糖尿病足的进展、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21]。
4.1 日常足部护理
有研究证实, 85%的因糖尿病足截肢的病人可通过充分的足部护理而避免[22]。强化足部护理教育有利于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郝广英等[23]对6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足部护理知识的教育, 结果仅1例发生糖尿病足。①每日在35℃~38℃温水中泡足5min~10min, 完毕后用软毛巾擦干, 特别要擦干趾缝间的皮肤, 不能用毛巾搓脚。②每日检查足部皮肤有无水疱、溃破, 保持足部皮肤湿润, 如足部皮肤干燥, 每次泡脚擦干后用润肤露、凡士林等滋润足部皮肤。③正确修剪脚趾甲, 应剪成弧形, 不能剪得过深, 以免出血。④冬季慎用热水袋或电热毯, 防止皮肤烫伤。
4.2 正确选择鞋袜
不穿过紧、过硬、不透气的鞋子, 袜子不宜过紧, 应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 应选择浅色、单色袜。因为花色袜子的内层往往会有较杂的各色线头, 容易磨脚。如果病人有花色袜应告知其最好反穿袜子, 将线头放在外侧。
4.3 胼胝的治疗与预防
胼胝是最重要的溃疡前期损伤, 神经性足胼胝通常坚硬、干燥。如果忽视让其逐渐生长, 可导致胼胝下组织发生压力性坏死而形成溃疡。糖尿病足高危病人每天检查足部情况, 发现胼胝勿过度负重, 勿自行上药, 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4.4 适当下肢运动
采用交替运动法, 下肢抬高20°, 持续30min—平放30min—下垂30min, 每日3次~5次, 既促进足端末梢回流, 又减轻足缺血性痉挛痛。据文献报道, 对血管原因引起的糖尿病足采取毕格尔运动法, 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24]。
推拿与压疮防治的护理实践 第8篇
压疮是一种严重的临床常见病, 又称压力性溃疡[1]。多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出现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 进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可引起表皮、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及关节的破坏, 严重者可继发感染, 引起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多数压疮是能够预防的, 重视压疮的防治, 特别是结合推拿对压疮进行以预防为主的辨证治疗, 不仅体现了“减轻痛苦, 维持健康, 恢复健康, 促进健康”的原则,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发扬祖国医学。
1病因和病理机制
1.1 病因
压疮多发生在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如长期仰卧位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肘、脊椎体隆突、足跟等部位;长期侧卧位好发于耳、肩峰、肘、髋等部位;长期俯卧位好发于颊、肩、髋等部位。长时间 (≥6h) 卧床而不更换体位, 可使局部组织受压过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压疮。压疮形成的其他因素[1]:全身营养障碍, 营养摄入不足;意识的改变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负氮平衡;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时衬垫不当, 松紧不适宜,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因素刺激导致皮肤抵抗力降低等。
1.2 病理机制
压疮初期, 毒邪在表, 阻遏气机, 正邪相争;中期, 邪气入里, 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后期, 邪气内陷, 正不胜邪, 气血化腐[2]。
2治疗
2.1 传统疗法
祖国医学对压疮治疗已有不少验方。其中, 清代医家王清任善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压疮, 效果颇佳:取黑木耳30g, 焙干去杂质后研为细末, 加等量白糖拌匀, 温开水调匀成糊状外敷, 每2天换药1次, 有去腐生肌的作用。又如将四味活血擦剂 (赤芍、冰片、枯矾、硼砂) 等量加入50%酒精中浸泡≥10d, 取上清液按摩时用, 可清热、止血、活血凉血、消肿解毒、防腐和生肌[3]。
2.2 现代疗法
预防压疮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按摩和勤记录。其中, 推拿按摩以其直接激荡气血, 局部效应明显, 无不良反应的优势成为防治压疮的常规方法。
2.2.1 压疮分期, 辨证分推:
根据压疮的不同分期、主症与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法和适宜的推拿手法, 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1) 淤血红润期:主症: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麻木等现象, 压力持续30min后, 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病理:为炎症初始的充血期;治法:清热解毒, 消炎镇痛;代表手法:缠法、振法、擦法、运动关节法。 (2) 炎性浸润期:主症:局部表现由红变紫并出现小水疱, 皮下出现硬结;病理:为局部瘀血变性期;治法:活血化瘀, 除痰散结;代表手法:滚法、一指禅、揉法、轻推、轻擦。 (3) 溃疡期:主症:轻者仅为浅层溃疡, 重者局部发黑、溃疡多而臭, 并向周围较深部扩散, 甚至引起败血症;病理:组织坏死, 合并感染;治法:益气扶正, 托毒排脓;代表手法:因皮肤已破, 故局部应慎用推拿, 或仅于溃疡4周用捏挤法、梳理法[4]。
2.2.2 重点部位, 重点施治:
压疮多因长期卧床, 局部受压所致。由于枕外隆凸、肩胛、肘、骶尾、臀及足后跟易于受压, 上述部位多为骨突, 肌肉脂肪少, 血液供应较差, 因而易发压疮, 在预防和治疗时应以此为重点, 可采用叩击、运动关节、捏、揉等柔和、渗透性强的手法, 可减少局部摩擦, 疏筋通络, 明显改善局部血运, 效果良好。具体操作时, 应协助患者俯卧或侧卧位, 露出背部, 先以热水进行擦洗, 再以单手或双手蘸取少量50%乙醇作按摩。按摩者站于患者右斜侧, 左腿弯曲在前, 右腿伸直在后, 自骶尾部开始, 沿脊柱两侧边缘向上擦、揉, 至肩部时换成环状擦、揉。之后手再轻轻滑至臀部及尾骨处。上法由轻到重, 按摩3~5min。
2.2.3 疮病同治, 全面护理:
“疮”为压疮, “病”指原有疾病。临床上, 当原发病症深重, 患者难于自主运动时, 即可能形成压疮;而压疮一旦发生, 则气血更加瘀滞或腐败, 损及脏腑而加重原发病症, 两者互为因果, 恶性循环。推拿作为良性物理刺激, 既能治“疮”又善治“病”, 且有保健作用;既重视局部又调节全身, 可遏制“疮”与“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综合效果十分显著。在具体操作时, 对压疮局部力度宜轻而四周稍重, 远近配穴, 整体兼顾。如脑卒中所致压疮, 除局部施治外, 还宜于头部用醒脑开窍法, 于脊柱行调脊法;对极度虚弱者, 则应以调补脾肾为首务。
3预防
压疮的预防应受到广泛重视, 这是对患者健康负责的需要, 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标志之一。
预防压疮关键在于消除诱因。 (1) 在护理工作中, 应避免患者局部长期受压, 因此应经常协助其翻身, 在翻身时应将其身体抬起, 再挪动位置, 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以免形成摩擦力而损伤皮肤。 (2) 保护组织免受外界的损伤, 如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 同时不可用力擦拭以免皮肤受损。 (3) 增加营养, 整体支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钙锌的饮食, 以促进创面愈合。 (4) 加强压疮的健康教育。用正确适宜的方式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有关压疮的知识, 如引起压疮的原因、危险因素、好发部位、体征及预防措施等。
综上所述, 推拿对压疮的作用无论在预防、治疗还是护理方面都有独特而显著的疗效, 这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及其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必然结果。但推拿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疗法, 尤其是压疮破溃或严重感染时, 应给予清洁疮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等措施,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玉萍.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89-193.
[2]廖品东.推拿与褥疮的防治[J].按摩与引导, 2001, 12 (7s) :64-65.
[3]高四毛.褥疮的中医护理[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 2000, 9 (10s) :964.
防治护理探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