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邪教的演讲稿
反对邪教的演讲稿(精选6篇)
反对邪教的演讲稿 第1篇
珍爱生命,反对邪教演讲稿
【博主按】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周204班晨会发言,珍爱生命,反对邪教演讲稿。按照惯例,要做主题发言和介绍班级及老师,发言主题由学校确定。莫文轩同学负责稿件撰写,班长郑成杰宣读主题发言,团支书吴楚乔介绍了自己的班级和老师。两位主讲同学口齿清楚,表意明确,淡定从容,收获师生的普遍赞誉,分享一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发言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反对邪教》。
泰戈尔曾说过:“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诚可贵,我们应当为了追求心中的信仰而无愧地活着。生命像琉璃,虽璀璨却易碎,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总是手足无措。要安静地燃烧完一个季节,要经历的风雨还不止这些。有一群心怀不轨的人,总是利用着某种精神力量控制着本性善良的人们,使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使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走向破碎。他们的名字叫邪教。
那么,究竟何为邪教?邪教组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都是以拯救人类为幌子,散布迷信邪说,都有一个自称开悟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教主,都是以秘密结社的组织形式控制群众,都是以不择手段地敛取钱财为主要目的。建国以来最为人们所熟知邪教组织莫过于“FLG”和如“门徒会”、“呼喊派”、“观音法门”、“统一教”“三班仆人派”、“摄理教”等一些在农村地区尤为嚣张的邪教,外国中较为猖狂的邪教还有美国的“大卫教”、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演讲稿《珍爱生命,反对邪教演讲稿》。
同学们,尽管中外邪教名目繁多,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它们践踏人权,残害生命。实施精神控制,剥夺人的发展权。泯灭亲情,破坏家庭。扰乱治安,破坏稳定。邪教通常披着宗教的外衣,传播歪理邪说,发展信徒。常常以批判现实社会存在问题的姿态出现,以末世论的说教和建立新的理想社会的主张来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邪教善于利用神秘文化调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所有邪教都向信众鼓吹其功法的神奇,并许诺如修炼本教功法就能获得超凡的特异功能。邪教一般利用封建迷信作为思想基础,开展邪教活动。封建迷信观念认为,万物有灵,崇拜的神灵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具有神秘力量,能够干预人间的吉凶祸福。而邪教正是利用这一点,自称能与神灵沟通,是神灵的化身,通过祈求、膜拜、法术去乞求拟人化神灵,来解决信求者的难题。邪教总是利用现实社会的消极面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瓦解我们的理性。
痛定思痛,我们掩卷沉思:究竟该如何抵御邪教?首先,必须要树立科学精神。大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科学理性地认识事物,自觉抵制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侵袭。健康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防邪意识,对邪教歪理邪说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绿色上网,拒绝网上邪教宣传。站在邪恶的事物面前,我们不能卑躬屈膝,听之任之,我们要挺直腰杆,永保清醒头脑,坚守信念。坚信邪恶在富有正义感的人面前,它就显得微不足道,渺茫卑微。所以只要敢于同邪教做斗争,我们必会取得胜利。
老师们,同学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邪教为非作歹,四处作恶,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希望大家可以以本次晨会为契机,了解相关材料,拿起科学的武器,为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谢谢!《珍爱生命,反对邪教演讲稿》
反对邪教的演讲稿 第2篇
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必须站在科学的最高峰,要时刻保持理性思维,时刻防范邪教等一系列的迷信活动。一个国家要在新世纪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批的高素质科学人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但邪教文化的蔓延、泛滥,是对科学发展的亵渎,更是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作为中国的未来一代,我们更应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受邪教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法轮功”了。“法轮功”对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政府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想自焚自杀这种极端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个例子十分深刻的告诉了我们邪教的危害之大,影响之广。所以我们这些尚未成熟的青年更应该崇尚科学,坚决抵制邪教。
这些信徒为什么会有这些极端行为呢?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受过正式的科学教育,无法正确判断善恶,从而使他们对邪教产生了迷信。邪教虽然不能简单的用迷信解释,但它是一种影响比较恶劣的,是迷信的一种极端表现。
为什么邪教无法彻底根除的呢? 因为当今世界仍然有科学无法解释的时间,加上人们对生老病死和对大自然的迷信心理,诱使人们买入了邪恶之门,邪教组织再而对其进行洗脑,灌输一些所谓的得道成仙的方法。作为科学一代的我们,受科学熏陶多年,更应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从自身做起。
近些年,邪教组织在党和国家的严厉打击下,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虽然没有大的举动,但仍然有些细微的活动,比如,在路上迅速的发一些奇奇怪怪的传单,往住户家里的邮件箱里投放一些纸张,更有甚者在一元五元的纸币上印一些迷信反动的话语。这是我们就要运用了科学迅速准确的辨别出它属于邪教文化,要坚决抵制。必要时要通知家长老师,情节严重时应及时报警。这是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要想彻底根除邪,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科学,之所以出现“法轮功”之类的邪教,是因为我国的科学普及程度比较低,导致大多人无法正确判断出邪教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宣传,逐步提高我国的科学普及程度,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在这方面党和政府做出许多努力,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了,它不仅保障了人们信仰自由的权利,而且从本质上区分了正常宗教与邪教。这是运用科学的手段,争取处理了信教的矛盾。同时也是运用科学反对邪教的有力证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同样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也应该从少年做起。我们这些花季少年不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学会运用科学武器去打击那些邪教文化,为反对邪教的任务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让你我共同努力,建设文明科学的社会环境。让你我在科学中健康向上成长,共同创造一片蓝天。
百家中学 八年级(1)班 张娟娟
“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演讲稿
百家中学
八年级(1)班
反对邪教的演讲稿 第3篇
一、对“反对阐释”概念的厘清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中明确反对的不是“最广泛意义上的阐释”, 不是尼采所说的“没有事实只有阐释”意义上的阐释, 不是作为理解的阐释。“反对阐释”的英文原名为“Against Interpretation”,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 从词的构造上来说, "interpretation"的前缀"inter"揭示了阐释与被阐释者的关系是相互指向的。而阐释不是用来说明, 仅仅只是给物加上一个名称, 并且这个过程取决于人对物的主观态度。阐释与其说是在说明被阐释者, 不如说是在折射阐释者的主观态度。其次, "interpretation"一词是单数形式而非复数, 她所要反对的是“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 一种惟一的、带有价值判断和权力象征的传统阐释, 这种单一的阐释, 往往以内容为旨归来解读艺术作品, 将重点放在阐释对象之外的道德含义或所谓深层意义。
桑塔格“反对阐释”并不是一种“反智主义”, 她所要反对的是一种遮盖了被阐释者本来面目的阐释, 并且这种阐释具有单一性、排他性和意义垄断的特点。桑塔格对社会学和弗洛伊德学说的挖掘文本潜在意义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她斥之为“智性对世界的报复”, 结果是用意义的“影子世界”遮蔽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世界。她认为, 艺术不应该受到“道德提升”“意义挖掘”等等目的论的束缚, 艺术应该是“传播爱和激情”, 所以批评并不特别地依赖理智, 它更多地依赖情感、直觉和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反对阐释”
詹姆逊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出发, 对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是垄断或帝国主义, 第三阶段是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也就是晚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三个文化表征: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而自资本主义发展以来, 全球化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 而二战以来, 美国又是西方的主导国家。按詹姆逊的说法:“眼前这个既源于美国又已经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直接因美国的军事与经济力量的不断扩张而形成, 它导致一种霸权的形成, 笼罩着世界上的所有文化”。[3](430)
20世纪60年代美国步入跨国资本主义阶段, 社会政治状况其实并不稳定, 一部分青年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产生怀疑, 以蔑视和反叛的态度对待权威和政府, “60年代如此众多的不满现状者并非为贫困所迫, 相反, 他们是富裕和教育的产物。他们的前辈50年代的青年一代为了取胜而拼力比赛, 可是他们却在向比赛规则挑战, 或干脆拒绝比赛”, 相对于五十年代的精英知识分子, 60年代的青年是“一群散布在成千个学院和社区、乡村和城市中的乌合之众;他们的文化对音乐、电影和毒品的崇拜超过了书籍”。60年代的美国文坛也在经历着深刻变革, 先锋实验层出不穷。这些先锋艺术呈现出一种自信、奔放的精神, 吸纳民间、通俗文化, 蕴含着离经叛道的思想, 与当时的“学院派”学术权威针锋相对, 预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到来。
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来看《反对阐释》, 可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 在艺术层面, 桑塔格敏锐地觉察到了艺术的变化, 发现传统的阐释方法已经不能用在新兴出现的艺术上。正如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总结:无深度的平面感、无历史的现在感、非确定空间感和消失的距离感, 后现代主义艺术通过戏仿、拼贴等手段, 已把传统艺术中所具有的“形式内容”“能指所指”的结构颠覆。桑塔格抓住了当时艺术的这一特点, 提出传统阐释方法的过时和反动, 其实是符合当时艺术发展现状的。其次, 在社会政治层面, 桑塔格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把握住了艺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力量。知识、价值、意义被专家垄断, 于是艺术的研究和阐释体现出一种权力的运作模式, 旧的、经典的阐释方法被奉为圭臬, 被权力和意识形态吸纳。而后现代主义艺术, 其背后暗含着民主性、对权威的颠覆性和对传统阐释方法中二元对立的消解性, 作为新兴知识分子的桑塔格, 站在当时新艺术的一边, 反对已被权利渗透的传统阐释。若消极地来看, 桑塔格作为当时新兴的知识分子, 为了争夺艺术场域中的资源和话语权, 必然要采用一种极端和偏激的战斗姿态, 宣布旧法则的无效, 从而为新法则, 进而为其作为新兴知识分子和艺术研究者的地位, 争得合法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 可以看出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前因后果的。桑塔格身上的激进和不妥协的精神,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姿态, 甚至还含有一些西方知识分子的“作秀”成分。虽然站在这种还原语境的角度看“反对阐释”,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桑塔格的批判锋芒, 但却呈现出其美学主张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三、桑塔格的美学观点对“形式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先锋艺术已作为桑塔格激进美学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激进和先锋的另一面, 桑塔格与俄国形式主义者在艺术观念上存在着一致性, 甚至在某些方面桑塔格超越了形式主义的狭隘和偏颇, 达到形式主义者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 对艺术形式的关注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曾有著名的论断:“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为了感觉到事物, 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 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 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 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 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手法, 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
桑塔格则认为:“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 更多地听, 更多地感觉。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 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 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艺术中情感力量的最大限度终究不在于任何特别的题材, 无论这种题材如何充满激情, 如何普遍。它在于形式。通过形式保持警觉而疏离和延宕情感, 最终使得情感变得更为强烈、更为强化。”
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于什克洛夫斯基还是桑塔格, 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在他们的美学观点中处于核心地位。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念即是要用艺术的新形式将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进行艺术的处理, 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力, 如同第一次见到事物一样。而桑塔格反对对艺术进行传统的内容阐释, 主张削弱内容、突出形式, 最终目的也是恢复鲜活的感受力。詹姆逊的论断也指出了桑塔格与形式主义的关系, “反对解释”并不一定如人所说的那样反对唯理智主义, 那样地导致作品的神秘, 拒绝阐释“本身也是一种新方法的根源。我们指的是俄国形式主义, 它的独创性显然已经在文学客体及其意义’之间的分离中, 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分离中, 引起了一种关键的转变。”
2. 对艺术感性体验的强调
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便是“陌生化”, 要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鲜活。而桑塔格于1965年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中提出了她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即“新感受力”。她说道:“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只是 (或主要不是) 某些思想或道德情感的表达。它首要地是一个更新我们的意识和感受力、改变 (不论这种改变如何轻微) 滋养一切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那种腐殖质的构成的物品。”桑塔格还强调要把艺术看作是“对生活的拓展”, 并且要求艺术“具有更少的内容’, 更加关注形式’和风格的快感”, 以至于当时她曾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感性体验中的那种敏锐性正在丧失。”
3. 桑塔格“风格论”对形式主义的超越
“形式”一词在形式主义者看来, “它不再是一种外壳, 而是有活力的、具体的整体, 它本身便具有内容”, 但形式主义者所采取的科学思维和分析手段, 忽略了艺术所具有的感性特点, 在深层次上仍然是形式与内容的割裂。桑塔格则运用了带有整体性的“风格”一词作为批评话语, 绕开了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争论, 规避了被冠以“形式主义者”的可能性。对于“形式”的问题, 艾亨鲍姆曾说道:“至于形式’这个词, 形式主义者必须改变这个含混不清的意义, 使之不再被通常和内容’联系在一起所束缚, 而内容’的概念更为混乱, 更不科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类比, 从而使形式的概念具有新的意义。”而反观桑塔格, 她在论述其观点时, 经常使用“形式”和“风格”, 某些时候甚至两者可以互换, 如:“我们通过艺术获得的知识是对某物的感知过程的形式或风格的一种体验, 而不是关于某物位口某个事实或某种道德判断的知识”;“除非在思考形式’或风格’时不受那个被废黜的幽灵的影响, 并且没有一种失落之感, 那么这种论点才会显得彻底。”这表明了风格与形式在桑塔格的美学思想中并不是两种事物。桑塔格所用的“风格”, 更具一种整体性, 并且将之与艺术创作的习惯联系起来。“风格”较于“形式”, 更能克服“形式”所具有的某种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分析的缺点;另一方面, 将“风格”与创作习惯相联系, 使得“风格”更具有一种感性和直觉色彩。
四、桑塔格“第四种批评”的启示
在进行文学批评的同时, 桑塔格还进行小说、剧本创作, 她关于文学、文化的批评观点与她的创作经验无法分开。桑塔格文学批评的特殊性, 即“作家学者批评”, 国内学者则将其界定为“第四种批评”。布鲁姆曾说道:“为什么恰恰是文学研究者变成了业余的社会政治家、半吊子社会学家、不胜任的人类学家、平庸的哲学家以及武断的文化史家呢”, “这虽然是一大谜团, 却也并非完全不可思议。他们憎恨文学或为之羞愧, 或者只是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第四种批评”以一种捍卫文学审美性和将文学研究从理论的重压下解救出来的姿态出现, 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很少是来源于自身的研究成果, 大多是从其他理论的体系中借用而来。意识形态批评从马克思主义、心理批评从心理学、结构主义批评从语言学、阐释学批评从符号学”, 这些理论都不是来源于文学本身, 于是对文学的批评活动变为对文学的理论肢解活动。“第四种批评”站在审美的立场, 主张回到文学的阅读感受层面, 从而拯救被理论所压制的感性经验。桑塔格在1996年的文章《三十年后》中说道:“这些 (指她本人早期的) 文章所表达的情趣判断或许已经成了主流。然而支持这些判断的价值观却仍然没有得到光大”, 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得桑塔格的理论观点至今还有着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反对阐释》.上海译义出版社, 2003.
[2]袁晓玲.《对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之批判》.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年7月.第63卷.第4期.
[3]<美>詹明信著.陈清侨等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 1997.
[4]<美>莫里斯·狄克斯坦著.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5]<美>莫里斯·狄克斯坦著.方晓光译.《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5.
[6]<美>詹明信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7]<法>茨维坦·托多罗夫编选.蔡鸿滨译.《俄苏形式王义文论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8]<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 译林出版社, 2005.
崇尚科学,关爱家庭,反对邪教 第4篇
邪教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一大毒瘤,邪教组织的滋生蔓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受到了很大遏制,但“法轮功”、“全能神”等一些邪教组织仍暗中活动,有的甚至公开滋事,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家庭和个人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是邪教组织发展蔓延的主要地区,农村妇女是邪教组织侵蚀的重点群体。为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清醒认识邪教的本质和危害,保护自身不受侵害,我们向广大农村家庭和妇女倡议:
一、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抵御邪教能力。不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依靠科学的力量和科学的精神破除伪科学、反科学的歪理邪说,正确对待生老病死,正确对待人生坎坷,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文明去战胜愚昧;积极参加“妇女之家”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增强识别邪教的能力,筑牢防邪反邪的防线。
二、积极参与“防邪知识进家庭”和反邪教法制知识竞赛两项活动。邪教冒用宗教或气功名义,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损害信众个人的生命财产和正常家庭生活,而且居心险恶地把信众诱向与社会、法律、政府对抗的歧途,欺骗性强,危害极大。我们呼吁,全省农村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积极参与“防邪知识进家庭”和反邪教法制知识竞赛两项活动,真正认清邪教的本质,拒绝邪教、远离邪教,尊重科学,弘扬科学,遇到邪教要做到不信、不看、不听、不传、不参与,及时发现和举报邪教活动,决不允许邪教侵蚀我们和谐幸福的家园,决不容忍邪教歪理邪说影响我们家庭成员和妇女姐妹们的身心健康。
三、积极参与“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建设,创建无邪教村庄(社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反邪教的第一道防线,要充分发挥家庭在识别抵御邪教方面的特殊优势,积极参与到“平安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来,依靠广大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家庭更加平安和睦,村庄(社区)环境更加优美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反对邪教任重道远。让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共同加入到反邪教的行列中来;让我们与文明同行、与正义同行、与科学同行,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东省妇联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演讲稿 第5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金牛镇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熊鑫。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这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什么是邪教?或许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还不算真正明白它的含义。妈妈说:邪教是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坏东西。它就像我们童话故事中看到的魔鬼,常常让很多人上当受骗。老师说:邪教是万恶的化身,它就像几滴乌黑的墨水,一旦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清水当中,就会影响、污染、搅乱社会自身的稳定、祥和。
曾经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只是因为妈妈信奉邪教,受到邪教的蛊惑,残忍地将自己9岁的女儿杀害了。还有一个叫刘思影的同学,跟我同样年纪,都是12岁。我12岁时,站在这里为大家做反对邪教的演讲;而她12岁时,在痴迷于邪教的母亲的教唆下,在天安门广场自焚。
都说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但在邪教面前,有些人怎么变得如此的愚昧呢?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无知,源于对科学知识的缺乏。如果12岁的刘思影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能够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及时制止妈妈,也许就不会发生令人心痛的惨剧。
反对邪教主题班会讲稿 第6篇
主题班会讲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题班会的内容是《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一、什么是邪教?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邪教吗?所谓邪教,是指不利于人类发展的宗教和其他迷信团体,它们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鼓吹邪说。比如众所周知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那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法轮功”邪教其实是谋财害命的歪理邪说。
二、邪教组织是什么?什么是利用邪教组织犯罪?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迷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是指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进行危害社会活动,依据刑法规定应当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或蒙骗他人,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按强奸罪和诈骗罪的规定给以刑罚处罚。
下面,通过真实的事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典型邪教之一——法轮功,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危害。(刘仁芳“法轮功”抛尸案)
通过真实的事例,我们可以来归纳一下,邪教的危害有哪些。
三、邪教的危害有:
1、破坏家庭,邪教组织煽动成员抛弃家庭,许多成员因此离家出走,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痛苦。
2、骗取钱财。
3、残害生命,邪教欺骗农民加入其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声称“信教能治病”,一些农民群众因此耽误了治疗而导致死亡,或者被邪教用巫术治死、致残。
4、毒害青少年,有的邪教宣扬“学生信了主,不学也自通”,致使一些中小学生缀学,去参加邪教的聚会。
5、煽动闹事,扰乱社会秩序。(通过漫画故事形式讲解)
邪教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这么多,而有时候有些邪教分子会潜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识别邪教呢?
三、如何识别邪教? 他们往往打着宗教或气功的幌子蒙骗人。邪教发展成员时,往往都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等把你骗进了邪教后,再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那套东西搬出来,反反复复灌输它的歪理邪说。如果你表示疑问,他们还会耍些小诡计来吓唬你;第二种方法是用治病、免灾诱惑人。邪教组织往往都在人们日常最关心的平安、健康等问题上打主意、作文章,鼓吹只有加入他们的组织才能消灾避难,治病强身,一年四季“保平安”;第三种就是用各种把戏吓唬人。如:看相算命、装神弄鬼、采取套近乎拉拢人、小恩小惠收买人、暴力胁迫人等等。
四、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样抵制邪教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参与邪教活动是违法的。邪教坑害老百姓,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国家安全,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害,国家不会放任邪教胡作非为,邪教的非法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是不听、不信、不传。不听邪教的宣传,不相信邪教的鬼话,更不要帮着邪教去传播。
第三、检举揭发邪教的违法活动。知道邪教在骗人、聚会或搞破坏活动时,要告诉老师、爸爸妈妈或直接拨打110报告公安机关。
第四、面对邪教组织,我们要做到: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爱生命,反对邪教。
反对邪教的演讲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