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精选4篇)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第1篇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和规范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五、放射科主任负责辐射损伤处置的全面协调领导工作,科室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检查和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积极有效做好救急处置工作。

开原市妇女儿童医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日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第2篇

1.2.3.4.5.6.7.8.9.10.放射源送贮备案网上申请 放射源送贮,获得收贮报告单

向开发区环保局提交副本、材料,送贮备案表盖章,备案完成。场所退役环评(36000元),取得场所退役环评批复(北京市环保局)场所环境检测申请(自己写,盖章)环评验收监测(3900元)网上申报辐射场所退役验收 收到场所退役验收合格批复

第三讲颅脑损伤的诊断与处置 第3篇

对于颅脑损伤, 其重点在于分类。其实颅脑损伤的分类也是诊断, 诊断正确, 治疗才能进行。以下讲的分类方法, 没有照搬书本, 而是笔者个人的一点心得。颅脑损伤按开放性和闭合性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 一般以硬膜是否开放为界。CT显示颅内积气, 脑脊液漏均表示脑膜开放, 颅底骨折、耳道出血或鼻孔出血不一定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按解剖位置分为颅伤和脑伤, 头皮、颅骨和脑膜的损伤是颅伤, 而脑组织本身的损伤为脑伤。按颅脑损伤的性质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原发性损伤包括脑震动、脑挫裂伤、弥散性轴索损伤等, 而继发性损伤包括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1.1 目前国内公认的分类标准是:

(1) 轻型:一般指脑震荡。

(2) 中型:一般指脑挫裂伤。

(3) 重型:一般指颅内血肿或脑干损伤。

(4) 特重型:一般指脑疝或重型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损伤、休克。

1.2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GCS评分法见表1.

上面的表格难以记住, 其顺口溜是:眼、口、手, 4, 5, 6.不睁 (眼) , 不语, 不动, 各1分。

(1) 轻型:13~15分; (2) 中型:9~12分; (3) 重型:6~8分; (4) 特重型:3~5分。

2 处理程序见图1.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颅脑继发性损伤颅内血肿以及颅脑开放伤。

3.1 颅内血肿

3.1.1 手术指征

幕上血肿量在30 m L以上或幕下血肿在10 m L以上。

3.1.2 手术时机

手术越早越好, 尽量早做手术。对于脑疝的伤员, 根据我们统计的一组数据表明:结果满意组 (良好组和中残组) 平均手术前时间为 (139.22±2.18) min, 结果欠佳组 (重残组、植物状态生存组和死亡组) 平均手术前时间为 (291.95±2.09) min.因此认为:如果在脑疝发生后的140 min以内解除脑疝, 伤者的预后可能会很好;如果在脑疝发生后的140 min以外, 甚至超过300 min解除脑疝, 伤者的预后可能极差。强调在伤后1 h内对伤员尽快抢救, 同时也强调在伤后2 h内对伤员全力抢救, 不放弃抢救, 其治疗效果仍然满意。既提倡颅脑损伤后“黄金1小时”, 又提倡颅脑损伤后“白银2小时”。同时也发现各组平均手术前时间的数值变化较大, 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3例伤员, 尽管单侧瞳孔散大时间很长, 分别长达360 min、420 min和480 min, 但手术后患者很快恢复良好。因此, 手术前时间不是惟一决定预后的因素。

3.1.3 手术术式

原则是哪里有血肿在哪开颅, 骨瓣要包绕血肿并大于血肿, 同时要考虑手术后的脑水肿、脑肿胀等问题, 做去骨瓣减压术。笔者的体会是如果伤员年龄在70岁以上, 可不做去骨瓣减压术。

(1) 额颞骨瓣入路术式。此术式是经常采用的, 因为颅内血肿常发生在额颞部,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去骨瓣和 (或) 颞肌下减压术。如果血肿较大, 向后延伸到颞顶枕, 可以将切口后延, 形成颞顶枕骨瓣。见图2.

(2) 去大骨瓣减压+颞肌鸽尾式减压缝合术。此类手术针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者或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者。去除额、颞顶骨质 (最好保留枕骨) , 充分咬除颞底骨质, 将颞浅筋膜纵向切开, 展开后, 与翻向中线的硬膜缝合。

(3) 小脑幕切开术+颞叶内侧海马回切除术。此类手术针对脑疝者, 其目的是将疝出的脑组织复原。用脑压板抬起颞叶, 在照明条件好的情况下, 找到小脑幕缘, 用尖刀切开之, 如果仍不见脑脊液涌出, 可行颞叶内侧的海马回切除术。

3.2 颅脑开放伤

对于颅脑开放伤的处理时间, 在应用抗生素的条件下, 可以延长到72 h.其原则是变开放伤口为闭合伤口, 严密缝合硬膜或头皮, 如果硬膜缺损, 可以用头部的骨膜或颞浅筋膜代替, 也可以用人工硬膜代替。

4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针对颅脑原发性损伤, 如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弥散性轴索损伤等。

脱水治疗:对于脱水治疗, 如果运用得当, 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果运用不当, 往往是双刃剑, 可引起严重的后果。比如脑挫裂伤的伤员, 如果采用强力脱水的方法, 甘露醇250 m L, 每4 h~6 h静点, 颅内压虽然降下来了, 但脑挫裂伤失去了压迫作用, 容易出现脑挫裂伤转变为脑血肿的情况。因此, 对于脑挫裂伤, 采取温和的脱水方法, 甘露醇125 m L, 每12 h静点, 保持颅内压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这样可对脑挫裂伤起压迫作用, 脑挫裂伤不容易转变为脑血肿。假如在这种情况下, 出现脑血肿, 可以采取强力脱水的方法, 为手术清除血肿争取时间。由于非神经外科医生没有认识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 当神经外科医生在急诊科会诊时, 脑创伤的伤员早已输完了多瓶甘露醇。因此, 神经外科医生需特别关注前面的医生处理记录。

5 围术期的处理

手术后的处理非常重要。强调术后12 h内复查CT, 如果伤员的伤情有变化, 随时复查CT.

5.1 体位和引流管理

一般术后体位采取低斜坡仰卧位, 头高30°.引流管在24 h拔除。

5.2 脱水药及止血药的剂量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第4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4] 田新宇.我国面临的核与辐射恐怖威胁及对策[J].辐射防护通讯,2010,30(6):21-24.

作者简介:蔡灵忠,男,宁德市公安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长。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辐射损伤处置流程(精选4篇)辐射损伤处置流程 第1篇辐射损伤处置流程和规范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