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精选3篇)
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第1篇
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幼儿园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欧阳长国
研究对象:全体幼儿
研究时间:2012.9—2013.6
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第2篇
1.1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壮族棒棒灯, 并且对未来棒棒灯融入者腊中学体育教学中给予了支持和肯定。
1.2壮族棒棒灯是集教育、健身、娱乐、审美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项目, 是一项适合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
1.3学生对学习壮族棒棒灯的动机表现和积极的态度, 不仅获得了壮族同胞的共鸣, 学校其他民族同胞也积极响应, 给与支持, 为以后棒棒灯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搭建了一个民族文化交流学习平台, 促进民族和睦相处, 共同发展。
1.4壮族棒棒灯成本低、安全性高、是一项适合在农村中学开展的体育项目, 在者腊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壮族棒棒灯是切实可行的。
2 研究结果与现状分析
2.1 棒棒灯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部分壮家青年离家外出打工, 没有时间学习和传承壮文化;地方政府没能对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保护措施, 从而使棒棒灯面临加速消失。
2.2 者腊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2.2.1 体育课开设现状。
七年级和八年级每周每班开课3节, 1节室外课;九年级每周每班开课2节。这说明者腊中学每个年级每班都能正常开展一节课45分钟的体育教学。
2.2.2 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
中学体育教师4人, 占66.6%, 非体育专业的教师2人, 占33.3%。上课在操场绕两圈, 徒手操, 然后就是自由活动和自由练习体育考试项目, 这就是当代农村体育所存在的普遍现象。
2.2.3 体育设施方面现状。
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和场地不足直接制约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据本人走访得知:者腊中学在校学生625人, 却仅仅只拥有两块篮球场地, 拥有一条300米跑道的田径场。
2.3 学生方面的现状
很多学生能认识到体育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性, 但是却很不喜欢上体育课, 其主要原因是体育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单一、古板, 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高度重视壮族棒棒灯, 并且对未来棒棒灯融入者腊中学体育教学中给与了支持和肯定, 不仅让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还对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保护和传承。
3.1.2壮族棒棒灯是集教育、健身、娱乐、审美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 其动作简单易学, 对身体协调性、音乐、乐感等方面的培养适合青少年发展要求。通过棒棒灯为各民族在学校搭建一个民族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 加以各民族的学生在学校老师给予学生知识和精神的全面熏陶, 使各民族团结、平等、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 建议
3.2.1建议砚山县教育局、文体局有关部门和砚山《棒棒灯》传承人沈国凡重视壮族棒棒灯的发展和传承工作。加强培养壮族棒棒灯体育师资, 共同创编适合砚山县中学开展的壮族棒棒灯的体育教材, 将壮族棒棒灯纳入中学体育教学计划之中, 各中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壮族棒棒灯, 丰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 增强当代中学生体魄。
3.2.2结合当今学校“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要求, 引入当地壮族本土舞蹈棒棒灯, 开发者腊中学特色体育课程。从而使各民族在学习棒棒灯的过程中, 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民族文化, 构造一个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环境。
3.2.3棒棒灯放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准备活动中, 课前唤醒学生在课堂的沉闷气氛, 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激情, 从而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放松活动中加入棒棒灯, 利用棒棒灯轻快音乐和舞蹈动作进行放松, 增加体育课色彩。
3.2.4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 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观念, 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对砚山壮族棒棒灯融入者腊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进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如何将壮族棒棒灯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 使棒棒灯得到传承和发扬。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土非物质文化的资源。
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弟子规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4-01
一、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思想、生活、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操和完善健全的人格。读经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历史,积累丰富的传统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等。即使是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仍然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够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纷繁复杂。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比较浮躁,社会功利化思想尤其严重,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一些人不会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在社会上为所欲为、危害社会、损人利己,高智商犯罪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呢?原因还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基础没打好。
从农村实际来说,农村家长知识水平不高,家庭教育知识匮乏,造成幼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是只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获得,忽视幼儿思想品德及各种习惯的培养。这是与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因此,乡镇幼儿园以“弟子规”教学为切入点,挖掘“弟子规”的现代教育价值,批判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华,将其中紧跟时代脉博,顺应历史潮流的美德、礼仪、生活规范应用到幼儿园现代教育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幼儿获得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和修养,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诵读。
诵读是学习《弟子规》的基本方法,但对诵读要有正确理解。诵读不仅是读,它还需要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带领孩子诵读外,还应该采取不同的途径,激发孩子的兴趣。
1.情景表演法,激发诵读兴趣。儒家所谓的许多道理和为人处世等,都可以在日常情景的表演中进行教育,当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后,再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2.故事講解法,提升诵读技能。把“弟子规”中的道理编成小故事或选取精典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每个故事都配上形象的图片或动画,让孩子在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再去诵读,就简单了很多。
3.多种诵读形式,提高诵读效果。在教学中,除了带领孩子反复诵读外,还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来提高孩子的诵读效果。比如在老师带领诵读后,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读、接龙读、点菜单读、创设情景引读、打擂台读等等,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兴趣,然后他们在不停地变化中寻找刺激,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常规加重点的方式,每月突出一项重点工作。
每周一道道德作业、一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利用节日开展孝亲、尊师等活动等。
(三)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弟子规教学。
将弟子规主题分解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生活习惯培养、诚信教育、爱心教育、团结教育、学习习惯培养七个主题,每天抽出一课时开展弟子规教学活动。
(四)视听。
利用幼儿入园、吃零食时间播放《弟子规》光盘及《二十四孝故事》;利用做操及幼儿集体舞时间做《弟子规》表演操;充分利用幼儿排队时间,边走边背诵《弟子规》,既避免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充分挖掘了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这些教育方式对幼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背诵《弟子规》原文,既发展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又对幼儿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启迪。
三、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效果
自从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以来,老师和孩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发自内心的,是认识上的变化导致他们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老师们抱怨少了,工作热情高了。老师的思想发生了扭转,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能用传统文化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反省自己,老师们认识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种种不良行为,责任在父母和老师,没有做好榜样,没有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 “上所施,下所效”,孩子们看到了老师的变化,自己也安静下来了,懂得了谦恭礼让,懂得了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会主动向老师、家长问好;不再和小朋友打架,会主动关心小伙伴。就餐秩序也好了,很少剩饭剩菜,不再扔得满地都是。老师和孩子们都感受到幼儿园里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通过开展“弟子规”学习活动,家长、教师、幼儿都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国学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了,每当家长来接送孩子时,耳畔总会响起一片问侯声,“老师好”、“奶奶辛苦了”、“妈妈再见”……声音不绝于耳,孩子们知道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了,知道饭前便后洗手了,知道把物品放回原处了;老师变的更加可亲可敬、谦恭有礼了;家长说话文明了,知道教育孩子尊重师长了,接送孩子时不在幼儿园乱扔垃圾了。“弟子规”教学宛若一场春雨,滋润着这方土地,幼儿园教育正在无声地推动着社区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漪.学生“读经”浅见[J].中文自修,2004,(11).
[2]颜一红.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教学操作[J].广西教育,2003,(11).
封面腊市中心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