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复方草酸苷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复方草酸苷范文(精选11篇)

复方草酸苷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均有手部瘙痒、红斑、丘疹、水疱、角化过度、脱屑或皲裂等亚急性或慢性湿疹临床表现,符合手部湿疹的诊断标准(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5)。近2周未用任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用任何抗组织胺类药物;手部皮损无液体渗出或合并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疾患;无怀孕或哺乳期妇女。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2岁(15~77岁);病程平均3.2年(1~15年)。将入选病例按照就诊顺序1∶1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比、病程、皮疹面积与分布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社生产,深圳市健安医药有限公司中国总经销):3次/d,3片/次,2周后改为3次/d,2片/次口服,再服2周。对照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得宝松注射液):1m L加入2%利多卡因1m L双侧合谷封闭,每月1次。2组均同时用尿素乳膏以薄层涂于患处,并缓和地摩擦,每日早、晚各1次,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5项指标:(1)瘙痒;(2)红斑;(3)角化过度;(4)脱屑或皲裂;(5)皮损面积。以0~3分分别评估皮损症状、体征严重程度。按临床主要表现(瘙痒、红斑、角化过度、脱屑或皲裂、皮损面积)的轻重程度分为4级:0级为无;1级为轻度瘙痒,淡红斑,干燥、粗糙,有细小皲裂、无出血,皮损累及手掌面积<1/10;2级为明显瘙痒,暗红斑,可见散在角化性鳞屑,皲裂稍重并偶有出血,皮损累及手掌面积达1/10~1/5;3级为剧烈瘙痒,鲜红斑,呈片状胼胝样角化,皲裂明显并时有出血,皮损累及手掌面积>1/5。综合以上5项指标判断疗效。显效:治疗后5项指标均为0级;有效:治疗后5项指标之中3项为1级,其余为0级;无效:治疗后5项指标之中有4项(含4项)≥1级。各项指标的分值相加即为疾病积分。以积分值减少的百分数作为疗效指数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下降≥95%;显效为疗效指数下降60%~94%;有效为疗效指数下降20%~59%;无效为疗效指数下降<20%。痊愈与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表示,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比较(表1,2)

治疗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的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1)。

2.3 治疗结果

60例均按疗程服药,4周观察评价疗效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70.0%),经统计学分析,χ2值为4.17(P<0.05),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个月时成功随访57例,治疗组30例痊愈,有效率100%;对照组成功随访27例,15例基本痊愈,显效10例,有效率92.59%;6个月时成功随访46例,治疗组均无复发,对照组中有16例改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均痊愈。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在治疗中发生局部皮肤发红,瘙痒加剧,无其他不良反应,减少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后,患者能耐受,继续治疗。得宝松穴位注射1例出现局部疼痛,1d后自行缓解。2组未出现血压增加及血钾降低不良反应。治疗前后2组血清电解质均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手部湿疹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治疗效果往往不很理想。目前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掌跖部慢性湿疹的首选药物,但长期使用容易引起皮肤变薄、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但副作用多,而且停药后常出现皮损加重的情况,即所谓“反跳现象”[1]。得宝松注射剂每毫升含2mg倍他米松磷酸钠和5mg二丙酸倍他米松,前者组织溶解性强,注射后数小时即能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控制症状。后者微溶,进入人体后形成一“储库”,缓慢释放、吸收,保证药效长达7~9d(1周后血中含量相当于强的松5mg),从而长时间维持疗效,两种成分有机配合,符合迅速缓解症状,进而维持巩固疗效的用药原则,科学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但长期使用仍有诸多不良反应[2]。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β体甘草酸为主要成分,辅以甘氨酸、半胱氨酸等成分制成的甘草酸胺盐制剂。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等作用[3],能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止痒减轻症状,而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影响,故无明显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4]。另外,复方甘草酸苷中的甘草酸能减少伪醛固酮副作用,半胱氨酸具有抗变态反应和解毒作用[5]。具有降低氨基转移酶、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和修复组织损伤的作用[6]。该药还具有镇静、催眠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能阻断因精神紧张、劳累而导致的病情加重,控制了由此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对60例手部湿疹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法对手部湿疹的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停药后出现皮损“反跳”。复方甘草酸苷片在第2周开始明显起效,疗效比较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小,停药后无反跳现象,对因患有内脏疾患不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者可首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片是目前治疗手部湿疹疗效好、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

注:2组有效率经χ2检验,χ2=4.36,P<0.05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手部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门诊就诊的60例手部湿疹患者,按1∶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按疗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对照组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双侧合谷封闭,每月1次,2组均外用尿素乳膏,bid,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2组与治疗前相比,疗效均有显著性(治疗组P<0.05,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的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2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1)。2组患者均无显著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是目前治疗手部湿疹疗效好的药物。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手部湿疹

参考文献

[1]吕继军,宋建波.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7,4(22):86~87.

[2]王慧娟,谢强.得宝松穴位注射治疗手慢性湿疹[J].中医中药,2006,3(5):77~78.

[3]Baltina AL.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s a routeto new bioacitive compounds for medicine[J].Cu r r Med Chem,2003,10(2):1551.

[4]王忠永,邱会芬,安荣贞,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及血清IgE变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4):361~362.

[5]Morgensterm C.Glycyrrhizan,an active component of licorice roots,and replication of SARS associated coronavirus[J].L ancet,2003,361(9374):20451.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说明书 第2篇

【英文名称】CompoundGlycyrrhizinCapsules

【拼音全码】JunLang*FuFangGanCaoSuanGanJiaoNang

【主要成份】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珺琅)为复方制剂,每粒含:甘草酸苷25mg、甘氨酸25mg、DL-蛋氨酸25mg。

【性状】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珺琅)内容物为淡黄色颗粒。

【适应症/功能主治】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异常。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斑秃。

【规格型号】40s

【用法用量】成人通常1次2-3粒,小儿1次1粒,1日3次,饭后口服。可依年龄、症状适当增减。

【不良反应】尚未实施调查本制剂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确实发生频率。重要不良反应:假性醛固酮症(发生频率不明),可以出现低血钾症、血压上升、钠及体液潴留、浮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血清钾值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给药。另外,还可出现脱力感、肌力低下、肌肉痛、四肢痉挛、麻痹等横纹肌溶解症的症状,在发现CK(CPK)升高,血、尿中肌红蛋白升高时应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置。

【禁忌】(以下患者不宜给药)1.醛固酮症患者,肌病患者,低血钾症患者(可加重低血钾症和高血压症)。2.有血氨升高倾向的末期肝硬化患者(该制剂中所含有的蛋氨酸的代谢物可以抑制尿素合成,而使对氨的处理能力低下)。

【注意事项】1.慎重给药对高龄患者应慎重给药(高龄患者低血钾症发生率高)。2.一般注意事项由于该制剂中含有甘草酸苷,所以与含其它甘草制剂并用时,可增加体内甘草酸苷含量,容易出现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应予注意。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1.抗炎症作用(1)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兔的局部过敏反应(ArthusPhenomenon)及抑制施瓦茨曼现象(ShwartzmanPhenomenon)等抗过敏作用。对皮质激素,有增强激素的抑制应激反应作用,拮抗激素的抗肉芽形成和胸腺萎缩作用。对激素的渗出作用无影响。(2)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阻碍作用甘草酸苷可以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结合以及与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lipoxygenase)结合,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2.免疫调节作用:甘草酸苷在体外试验(invitro)具有以下免疫调节作用:(1)对T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2)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3)活化NK细胞作用;(4)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作用。3.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在invitro初代培养的大白鼠肝细胞系,甘草酸苷有抑制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作用。4.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在小白鼠MHV(小白鼠肝炎病毒)感染实验中,给与甘草酸苷可延长其生存日数;在兔的牛痘病毒(Vacciniavirus)发痘阻止实验中,有阻止发痘作用;在体外实验系,也观察到了抑制疱疹病毒等的增殖作用,以及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有报导甘氨酸及蛋氨酸,可以抑制给大白鼠口服甘草酸苷所引起的尿量和钠排泄减少。

【药代动力学】1.人体内药代动力学(1)血中浓度正常人口服本剂4粒(含甘草酸苷100mg)时,虽然血中甘草酸苷浓度尚未获得准确的误差范围,但是有资料表明甘草酸苷加水分解物甘草次酸在给药后血中浓度出现2次高峰,第一次在用药后1-4小时间出现,第二次在10-24小时间出现。(2)尿中排泄正常人口服本制剂10小时内尿中均未检出甘草酸苷及甘草次酸。2.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考)⑴吸收:给小白鼠口服3H-甘草酸苷,1小时后血中浓度达高值,以后缓慢减少,6小时后减至高值的59%;12小时后血中浓度再度升高,以后又逐渐下降。⑵分布:给小白鼠口服3H-甘草酸苷,10分钟后摘取脏器,可以见到所有的脏器都含有甘草酸苷,分布多的脏器是:肝脏,在给药后2小时达高值,3H-甘草酸苷值为2.8%,其次分布顺序为:肺﹑肾﹑心脏﹑肾上腺。

【贮藏】密闭,室温保存。

【包装】40粒/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77

【生产企业】潍坊中狮制药有限公司

复方草酸苷 第3篇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局部皮肤正常,无自觉症状。斑秃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遗传素质和环境激发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目前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不一,且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常易复发。

典型案例

王某某,女,28岁,因多处头发脱落1年,加重1个月而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头部枕区局部头发缺如,约花生至核桃大小,共3处,患者在外断断续续就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患者头顶部出现新脱发区,在外接受局部激光照射及口服泼尼松治疗后出现反酸、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考虑不能耐受泼尼松,同时也无时间接受激光照射治疗,遂来我科就诊。

给予患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2粒,3次/d;复合维生素B片,2片,3次/d;局部外涂生姜汁(新鲜生姜捣烂取汁),3次/d,疗程3个月。由经过培训的皮肤科医生观察并记录疗效(新发生长情况、光泽形态、分布密度、拉发试验等)及不良反应(血压升高、浮肿、尿量减少、体重增加、乏力、肌力减低、肌肉痛等),疗程结束时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并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期间叮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因素,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忌烟酒。

患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生姜汁外涂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至疗程结束,新发全部长出。

链接:斑秃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斑秃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斑秃的诊断标准。其主要表现为头皮处发生1个或数个边界清楚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脱发区,局部头皮正常、光滑,无鳞屑和炎症反应,其边缘头发松动,很容易拔出(拉发试验阳性),拉出的头发在显微镜下可见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叹号”样[1]。

疗效及判定标准[2]

痊愈:新发全部长出,分布密集,毛发粗细、色泽同正常头发,拉发试验为阴性。显效:新发生长50%~90%,有较多毳毛变为粗毛,拉发试验为阴性。有效:新发生长10%~49%,但生长缓慢,拉发试验阴性或阳性。无效:无新发生长或新发生长低于10%或边生长边脱落。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讨 论

斑秃是临床常见病,虽然对人体健康无明显危害,但却严重影响美观,加之病程迁延,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斑秃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斑秃可能跟自身免疫密切相关[1,3,4]。目前虽然不能直接肯定斑秃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可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亦提示倾向于自身免疫学说[5]。

复方甘草酸苷成分为甘草酸苷、甘氨酸及蛋氨酸等,主要成分甘草酸苷进入人体可分解成有药理活性的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有效消除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调节机体免疫,抑制自身抗体产生,从而抑制斑秃发展,促进毛发再生[6]。鉴于复方甘草酸苷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却无明显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副作用,因而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复方甘草酸苷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复方甘草酸苷片,质量标准

复方甘草酸苷片 (商品名:美能) 是由甘草酸单铵盐、甘氨酸、DL-蛋氨酸组成的复方制剂, 于1948年在日本上市, 现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病, 改善肝功能异常[1], 疗效确切, 临床应用多年。从传统中药材甘草中可提取得到甘草酸, 再经成盐可制备得甘草酸单铵盐, 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对其临床以及其他用途的安全性检验已获得FDA的认可[2], 国家标准中规定甘草酸单铵盐的含量为73.0%。为保证本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进行质量标准考察实验。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 (泵LC-10AT;检测器SPD-10A) HPLC, 浙大N-2000色谱工作站;色谱柱:Kromasil 100A C18柱, 规格250mm×4.6mm (Dikma公司生产) ;ZRS-8G智能溶出试验议 (天津大学无线电厂) 。

1.2 供试样品

复方甘草酸苷片 (规格:甘草酸单铵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批号:20041215、20041219、20041223) 。

1.3 对照品

甘草酸单铵 (批号:20040811, 由甘草酸单铵原料精制而成, 含量为99.05%, 有关物质为0.57%) 。

1.4 复方甘草酸苷片上市样品

复方甘草酸苷片 (规格:甘草酸单铵25mg、甘氨酸25mg、蛋氨酸25m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30184;生产批号:2004018;生产单位: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 (Minophagen Pharmaceutical Co., Ltd) 。

2 含量测定

2.1 甘草酸苷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masil 100A C18柱, 规格250mm×4.6mm (Dikma公司生产) ;以2%的醋酸-乙腈=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1.0m L/min;进样量20μL[3,4]。

2.1.2 测定方法

取本品20片,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甘草酸苷25mg) , 置50m L量瓶中, 加水溶解后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放置30min后, 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以甘草酸苷计) 适量, 精密称定, 同法制成每1m 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精密量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及峰面积,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色谱图见图1。

2.1.3 标准曲线

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以甘草酸苷计适量, 用水制成每1m L中各含80、160、320、480、800μg的溶液, 分别量取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以进样浓度 (C) 为横坐标, 甘草酸单铵峰峰面积 (S) 为纵坐标, 计算直线回归方程, 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 在76.8~796.2μg/m L范围内, 线性关系符合要求。

2.1.4 溶液稳定性试验

照含量测定项下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 于室温下自然放置, 分别于0、2、4、8、12h进样, 测定甘草酸苷峰面积, 计算日内溶液的稳定性。RSD为0.9%, 供试品溶液在12h内基本稳定。

2.1.5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 分别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甘草酸苷25mg) 5份, 精密称定, 置50m L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RSD为2.30%, 本法的重现性符合要求。

2.1.6 加样回收率

按处方量的80%、100%、120%称取甘草酸单铵 (以甘草酸苷计) 对照品各两份, 精密称定, 分置100m L量瓶中, 并同时称取处方量的空白辅料分置量瓶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另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以甘草酸苷计) 适量, 同法溶解并稀释成每1m 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回收率[5]。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74%, RSD为0.9%, 符合要求。

2.1.7 三批样品及上市样品含量测定

取本品及上市样品各20片, 除去包衣后, 精密称定,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甘草酸苷25mg) , 置100m L量瓶中, 加水适量, 振摇使溶解, 并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甘草酸单铵对照品 (以甘草酸苷计) 适量, 精密称定, 同法制成每1m 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分别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即得[6]。本品3批复方甘草酸苷片及市售复方甘草酸苷片的含量测定, 结果见表1。

参照以上结果, 将复方甘草酸苷片的含量限度订为”本品含甘草酸苷 (C42H62O16) 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2.2 蛋氨酸

2.2.1 测定法

取本品20片, 精密称定,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蛋氨酸25mg) , 置250m L碘瓶中, 加水25m L使溶解, 再加碘化钾4g, 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氢二钾61g, 磷酸二氢钾20.4g,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 L, p H=7.0) 5m L, 精密加入碘滴定液 (0.1mol/L) 5m L, 密塞, 摇匀, 在暗处放置30min, 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 滴定, 至近终点时, 加淀粉指示液, 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并将滴定液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 L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 (0.1mol/L) 相当于7.461mg的C5H11NO2S。

2.2.2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 (约相当于蛋氨酸25mg) 6份, 分别置100m L量瓶中,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含量。RSD为0.50%, 重现性符合要求。

2.2.3 回收率

取蛋氨酸约20、25、30mg各两份, 精密称定, 同时称取处方量除蛋氨酸外其他成分, 分置100m L量瓶中,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 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99.78%, RSD为0.75%, 回收率符合要求。

2.2.4 三批样品及上市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样品及上市样品,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含量, 结果见表2。

参照以上结果, 将本品的蛋氨酸含量限度订为:“含蛋氨酸 (C5H11NO2S) 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2.3 甘氨酸

2.3.1 测定方法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 (约相当于甘氨酸25mg) , 置100m L量瓶中, 加入1mol/L盐酸溶液5m L, 放置15min, 加水至刻度, 摇匀, 滤过, 精密量取10m L, 加甲基红指示液1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 滴定至黄色, 再加中性甲醛溶液 (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 10m L, 振摇, 放置10分钟,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 滴定, 近终点, 加酚酞指示液1m L, 继续滴定至溶液呈橘红色, 并将滴定液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 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 (0.1mol/L) 相当于7.507mg的C2H5NO2。

2.3.2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 (约相当于甘氨酸25mg) 6份, 分别置100m L量瓶中,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含量, RSD为0.39%, 重现性符合要求。

2.3.3 回收率

取甘氨酸约20、25、30mg各两份, 精密称定, 同时称取处方量除甘氨酸外其他成分分置100m L量瓶中,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 计算回收率为99.64%, RSD为0.29, 符合要求。

2.3.4 三批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样品及市售复方甘草酸苷片, 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含量, 结果见表3。

参照以上结果, 将本品的甘氨酸含量限度订为:“含甘氨酸 (C2H5NO2) 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3 讨论

本试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测定及评价复方甘草酸苷片质量标准的方法, 建立了在同一系统使用性条件下对复方甘草酸苷片中3种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各组分分离完全, 可有效控制复方甘草酸苷片的质量。三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药品的处方合理, 工艺稳定, 含量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He GX.Clinical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Kushenin Plus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ype B hepatitis China[J].J Chin Mater Med, 2008, 33 (4) :443-444.

[2]Qu ZT, Xiang ZB.Advances i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glycyr-rhizin[J].Lishizhen Med Mater Med Res, 2007, 18 (10) :2568.

[3]Tian L, Gao XL.Study on the dissolution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tablets[J].Chin JMAP, 2009, 26 (6) :471-474.

[4]Fu YH.Determination of 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in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jection by HPLC[J].Chin Tradit Patent Med, 2006, 28 (6) :913-914.

[5]Li YF, Li ZH, Zhu ZH.HPLC determina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in Chenxianglubailu tablets[J].Chin J Pharm Anal, 2008, 28 (2) :304-305.

复方草酸苷 第5篇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介入;中晚期肝癌

[中图分类号] R73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81-02

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90%以上患者确诊后已属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同普通化疗一样,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毒副反应,往往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及结果。为此,笔者在TACE治疗的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辅助治疗66例,毒副反应少,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11年1~12月治疗的经肝脏强化CT、AFP等检查明确诊断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共66例,临床分期根据1997年UICC分级标准[1]。所选患者KPS评分>65分,无介入治疗禁忌证。66例患者,男48例,女18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0.5岁,其中Ⅱ期14例,ⅢA期20例,ⅢB期22例,ⅣA期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对照组各33例,两组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临床分期、KPS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所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再超选至供血动脉,行灌注化疗和血管栓塞术。两组治疗方案均为顺铂、5-FU,并阿霉素乳化碘化油进行血管栓塞。根据患者KPS评分情况,手术每4~6周重复1次。治疗组在介入当天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20058999)6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肝脏CT检查。两疗程后行疗效判定。肝功能损害分度参照文献[2]:ALT>2N即为肝功能损害;ALT 2~5N,TBIL正常者为轻度肝损害;单项ALT上升达5~10N或ALT<5N,但TBIL达2~5N,为中度肝损害;ALT>5N,TBIL>5N者为重度肝损害。(N表示正常值)。肿瘤体积改变判定标准参照WHO通用评价标准[3],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无变化(NC):肿瘤两径乘积减少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进展(PD):肿瘤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

以CR+PR为总有率(RR)。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用SPSS1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肝功能比较

治疗组转氨酶升高1例,占3.0%,为轻度;对照组升高7例,占21.2%,其中輕度3例,中度2例,重度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疗效比较

治疗组CR 6例、PR 16例,RR 66.7%;对照组CR 5例、PR 8例,RR 39.4%。两组R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体质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害,加之TACE后可导致肝细胞急性缺血坏死,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也可引起肝功能急性损害,二者相互作用加重了肝癌患者原有的肝损害,因此延长了患者介入的间隔时间,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近年研究发现TACE的治疗效果经常为它对肝脏功能的损害所抵消。因此如何保护肝功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治疗的要点。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是以甘草酸苷为主要成分辅以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制成的强力肝细胞膜保护剂,可使肝细胞凋亡减轻,并且能使变形肝细胞恢复以及使未受损伤的肝细胞得到保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具有免疫调节、T细胞活化、抑制肝细胞癌变作用[4-5]。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可明显降低肝癌患者的转氨酶,并能保护肝细胞和减少肝组织的癌变率,使患者能按时

完成介入治疗的全疗程,收到了明显效果。起到姑息治疗肝癌的作用,具有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1-612.

[2] 邵世峰,李丽.化疗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学,2007,35(8):716.

[3]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4] 王岩,马英骥,杨宝山,等.复方甘草酸苷减轻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J].中华肝病杂志,2005,13(2):132-135.

[5] 李书印.复方甘草酸苷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护肝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05-106.

复方草酸苷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麻疹患者9 8例, 麻疹I g M均为阳性。

1.2 分组资料

根据病例的治疗方案不同, 在基础治疗外加用利巴韦林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6例设为治疗组, 单用利巴韦林治疗52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男性26例, 女性20例;年龄7~52岁, 平均26.7岁;肝功能异常22例 (47.8%) 。对照组男性29例, 女性23例;年龄8~47岁, 平均2 5.9岁;肝功能异常24例 (4 6.2%) 。两组一般情况大体相似。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维生素C、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ml (小儿减量) ,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对照组除不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外, 余同治疗组。两组治疗4~10天。

1.4 观察项目

每天观察体温、出疹情况;检查麻疹IgM、风疹IgM、血肝功能、心电图;肝功能异常者, 再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 出院时复查肝功能。

2 结果

2.1 两组热退、出疹及住院时间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组的热退、出疹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治疗组的疗程短于对照组。

2.2 两组肝功能异常改善情况

治疗组肝功能异常22例中恢复正常16例 (72.7%) , 对照组肝功能异常24例中恢复正常6例 (25.0%) 。前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率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0.48, P<0.01) 。

3 讨论

复方甘草酸苷系复方甘草酸制剂, 其有效成分是甘草酸苷, 主要药理作用是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增殖和类固醇样作用, 无类固醇样副作用。国内外研究证明该药在抗炎、保肝, 治疗多种皮肤病、配合肿瘤放化疗等方面, 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复方草酸苷 第7篇

关键词:风疹,复方甘草酸苷,利巴韦林,治疗效果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低热、全身皮疹、常伴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1], 具有发病急, 传染快, 病情重等特点。大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应用复方甘草酸苷 (商品名美能, 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 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经销。)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风疹比较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6例患者均为大丰市人民医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45例, 年龄7~29岁, 平均17.6岁。10岁以下8例 (8.33%) , 10~18岁55例 (57.29) , 18~29岁33例 (34.38%) , 病程1~5d, 平均病程3.3d。能肯定有接触史者68例 (70.83%) ,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对照组各48例, 治疗组男性25例, 女性23例, 年龄7~28岁, 病程1~5d;对照组男性26例, 女性22例, 年龄8~29岁, 病程1~5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美能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同时予利巴韦林按每日10~15mg/kg体质量计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每日10~15mg/kg体质量计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两组均用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其他治疗为退热、止痒等对症处理, 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热退及皮疹消退时间, 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24h体温降至正常, 皮疹开始消退, 3d内皮疹消退≥90%;有效:治疗48h体温降至正常, 皮疹开始消退, 3d内消退≥60%;无效:经治3d仍有发热或皮疹未见明显消退<30%。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显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组的体温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意 (P<0.001) , 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001) , 其他头痛咽痛消失时间, 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 见表2。

注:P<0.05两组之间的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风疹病毒是一种环行RNA病毒,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和病毒血症, 在孕妇可导致严重的胎儿感染和胎儿畸形。近年来风疹的发病年龄有上升趋势, 成年人较儿童或年龄大的较年龄小的儿童有更高的发病率多, 可能与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学习空间较密集, 空气流通性差, 传染性强有关[2];以往认为风疹是一种自限性病毒性传染病, 病情轻, 并发症少, 但近年来出现关节炎、气管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甚至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患者有所增加[3]。风疹常规用利巴韦林治疗, 但利巴韦林潜在不良反应较大, 据报道可引起骨髓抑制,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变化[4]。复方甘草酸苷提取自中药甘草的根[5]包含有甘氨酸和半胱氨酸, 具有抗炎、抗过敏及类固醇样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可调节T细胞活化, 诱发γ-干扰素的产生;活化自然杀伤细胞以及抗病毒作用[6], 因此笔者认为早期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可以抑制病毒增殖, 改善炎性反应, 减轻利巴韦林不良反应等, 大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风疹中疗效显著, 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 降低传染性。从临床观察结果看。治疗组的体温正常时间, 皮疹消退时间, 头痛咽痛消退时间, 卡他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风疹有较好的疗效, 且观察病例未见不良反应, 用药高效安全, 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慧兰.病毒性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214.

[2]陈乔, 王爱国.429例风疹临床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 2008, 30 (4) :43.

[3]黄海, 徐猗, 孙爱妹, 等.风疹合并症108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6, 14 (4) :245.

[4]姚龙.抗病毒药物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A].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4:161-162.

[5]Kumagai A, Yano S, Otomo M, et a1.Study on the eortieoid—likeaction of glycyrrhizlne and tIle mechanism of its action[J].Endoc-rinol, 1957, 4 (1) :17-27.

复方草酸苷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室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入院且被确诊为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28~75岁,平均45.5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对照组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31~74岁,平均44.7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6例。两组年龄、性别、肝炎类型及ChildPugh积分均不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综合疗法,及口服维康福片、维生素C、心得安、支链氨基酸注射液、白蛋白、合并感染或有腹水者分别酌情给予抗生素和利尿剂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20mL/d,静脉点滴,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0天。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HBV-DNA和HCV-RNA的情况、胃镜检测的静脉曲张情况及B超示肝硬化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清酶ALT、AST、GGT、ALP均恢复正常,结合胆红素、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正常值以内,血清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A/G比值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腹水消退;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酶ALT、AST、GGT、ALP明显下降,结合胆红素、血清胆红素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但A/G仍倒置,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腹水基本消退;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的各项检查及腹水均无好转或病情有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显效7例,占11.67%;有效46例,占76.66%;无效7例,占11.67%;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例,占5.00%;有效41例,占68.33%;无效16例,占26.67%;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n)

注:*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毒性肝炎是其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约占肝硬化发病总人数的60%~80%,三种病毒重叠感染,则可加速肝硬化进程。在我国,肝炎肝硬化发病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和病毒肝炎丙型的感染,而其中HBsAg阳性率甚至高达76.7%,其中大多数最终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为肝细胞损伤,而后发生变性和坏死,进而出现肝细胞再生和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弥漫性纤维化,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研究表明,肝炎病毒并不能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抑制和降低肝炎病毒复制,增强人体T细胞功能,将在治疗和控制肝炎肝硬化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的主要成分包括B体甘草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制剂等。据有关报道称,复方甘草酸苷可以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新陈代谢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经典途经的激活,起到保护肝细胞膜和抗炎的作用。复方甘草酸苷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活化T细胞,诱生干扰素,活化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增强T淋巴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2],这和我们的临床观察是一致的。治疗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恢复A/G比值正常方面优于对照组。另外,复方甘草酸苷中所含中半胱氨酸和甘氨酸还有效降低了甘草酸的水、钠潴留,从而减轻了该药的副作用[3],同时也增强了该药抗变态反应和保肝解毒的作用。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可以通过灭活和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以及增强人体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来达到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传武,王海燕,方焕.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5(19):1592-1593.

[2]刘艳,宋方闻,胡毅文,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2,13(7):420.

复方草酸苷 第9篇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 本文研究2006年至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例, 以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肝功能恢复、防止肝纤维化发生及抗病毒等各方面作用,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 病例选择

患者为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期间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2例, 男34例, 女18例, 年龄在14~72岁, 平均年龄36.8岁, 对照组52例, 男31例, 女21例, 年龄在16~71岁, 平均37.2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6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辅以肌苷、维生素及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 对照组除不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外, 其他用药同治疗组。

1.3 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HBV-DNA、乙型肝炎病毒5项指标及肝纤维化观察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透明质酸 (HA) 、层黏连蛋白 (LN) 、Ⅳ型胶原 (CIV) 等指标化, 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4 检验

数据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肝功能恢复上ALT分别由治疗前 (101±43) U/L, (96±52) U/L下降至 (46±29) U/L, (41±21) U/L。AST分别由治疗前 (83±50) U/L, (74±47) U/L下降至 (44±38) U/L, (37±30) U/L。可以看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其肝功能 (ALT、AST) 较前均有明显好转, 治疗前后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在反映肝纤维化指标HA, CIV, PC Ⅲ, LN两组治疗前为 (323±250) mg/L, (88±38) mg/L, (161±67) mg/L, (207±127) mg/L和 (358±213) mg/L, (93±38) mg/L, (159±65) mg/L, (206±119) mg/L;治疗后为 (184±166) mg/L, (63±22) mg/L, (115±29) mg/L, (132±70) mg/L和 (298±213) mg/L, (87±39) mg/L, (149±64) mg/L, (199±108) mg/L。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HA、CIV、PCⅢ、LN血清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其指标变化不大,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2.3 乙型肝炎病毒变化 治疗后6个月后随诊, 在抑制病毒复制上治疗组HBV-DNA转阴率, HBeAg转阴率分别是59.6%, 30.7% , 而对照组仅为15.3%, 5.8%,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少数病人有颜面浮肿现象, 余未发现有其它不良反应。

3讨论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据报道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7.6%, 其中1.2亿为慢性HBV携带者, 占我国人口的9.8%左右, 而临床上较为有效的药物干扰素-α, 由于价格较昂贵及HBeAg转阴率在40%左右, 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1]。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是从甘草中提取出的体甘草酸苷和甘氨酸、半胱氨酸组成的复合物,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酸苷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 阻止花生四烯酸在初始阶段的代谢水平, 使得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无法产生, 调节T细胞活性, 诱生α-干扰素, 调节NK细胞活性, 抑制乙肝表面抗原分泌, 防止脂质过氧化产物刺激胶原基因转录, 抑制纤维化产生及发展而具有保护肝细胞、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等多种作用[2]。本研究显示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对HBV-DNA、HBeAg阴转率有较好的疗效, 其转阴率与干扰素-α 接近, 在调节肝纤维化方面, 其HA CIV、PCⅢ、LN4项细胞外间质ECM成分的血清水平均显著下降, 特别是CIV、PCⅢ下降说明患者肝内ECM合成分泌下降, 胶原合成被抑制, 其肝纤维化程度得以改善, 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经保肝治疗后, 肝功能有所恢复, 但其病毒及肝纤维化的血清水平没有明显下降, 故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除具有较好的保肝作用外, 还有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由于其价格低廉,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 它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值得推广的一种药物。

参考文献

[1]Hoofnagle JH.Therapy of viral hepatitis.Digestion.1998, 59:563-578.

复方草酸苷 第10篇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片 NB-UVB 白癜风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80

白癜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治疗比较困难,疗程长,临床上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方法治疗,但疗效往往欠佳且不良反应多。2009年8月~2010年10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0例患者均符合白癜风诊断标准[1],年龄12~60岁,自愿参加本实验,近3个月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治疗白癜风的中药制剂;未接受过长波及中波紫外线照射及外用药物;无光敏性疾病;无心、肝、肾、眼等系统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2~54岁,平均28.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3.5个月;局限型15例,节段型8例,散发型13例,肢端型4例。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2~53岁,平均30.1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1.6个月;局限型18例,节段型6例,散发型10例,肢端型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片,3次/日,同时给予UV801BL型紫外线照射仪(NB-UVB治疗仪)照射,初始剂量0.2J/cm2,以后每次照射增加0.01J/cm2,至最小红斑量维持,每周照射3次。对照组仅采用NB-UVB照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3个月1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订《白癜风临床疗效标准》判断[2]:①痊愈:白斑全部消退,基本恢复正常肤色;②显效:白斑区色素恢复面积≥50%;好转为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色素恢复面积10%~49%;③无效:白斑区只有潮红,无色素增加或色素恢复面积<1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8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试验。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20例,好转7例,无效0例,有效率82.5%;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有效率5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14,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照光后皮损部位出现红斑、瘙痒,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影响疗效观察。

讨论

白癜风是常见的易诊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自身免疫学说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3]。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光化学疗法、表皮移植等[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多毛、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座疮样丘疹等;表皮移植仅适用于稳定期白癜风,且不适用于诸如泛发性等大面积白癜风患者。光疗包括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疗法、宽波UVB(BB-UVB)疗法、窄谱UVB(NB-UVB)疗法。与PUVA及普通UVB相比,NB-UVB不仅疗效好,累积照射剂量小,色素恢复较均匀一致,而且光敏性及光毒性反应小,长时间照射皮肤无过度角化,无需口服或外用补骨脂素,致癌性小[5],同时NB-UVB适用范围广,可用于6岁以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NB-UVB可刺激黑素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当黑素细胞吸收NB-UVB能量后,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酪氨酸的氧化和聚合,使黑素合成增加[6];同时UVB照射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内皮素-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三烯等,刺激黑素细胞增殖、产生黑素并移行到色素脱失部位致色素恢复;或使皮损边缘正常皮肤黑素细胞向内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

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成分物质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具有抗变态反应,抗炎作用,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不良反应[8]。同时还有免疫调节作用,直接减少色素细胞的损伤与恢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

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有效率82.5%,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用NB-UVB照射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所以,认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白癜风安全、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4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的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朱文元.白癜风与黄褐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6-88.

4 Njoo MD,Westerhof W,Bos JD,et al.The de

复方草酸苷 第11篇

1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1组分

甘草酸苷、甘氨酸和盐酸半胱氨酸。

1.2适应症

治疗慢性肝病, 改善肝功能异常。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荨麻疹。

1.3 药理作用

1.3.1 抗炎作用

甘草酸苷具有抑制兔的局部过敏坏死反应及抑制施瓦茨曼现象等抗过敏作用。对皮质激素, 有增强激素抑制应激反应的作用, 拮抗激素的抗肉芽形成和胸腺萎缩作用。甘草酸苷还可直接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启动酶——磷脂酶A2结合以及与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产生炎性介质的脂氧合酶结合, 选择性地阻碍这些酶的磷酸化而抑制其活化。

1.3.2 其它作用

甘草酸苷在体外实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苷和甘草次酸对大鼠初代培养肝细胞体外实验显示有对肝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甘草酸苷还能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

2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的应用风险

2.1 质量和临床疗效不稳定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为中药注射剂, 中药由于受产地、气候、采集时间、栽培和养殖技术、炮制、提取工艺、辅料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同种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 所以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质量可能会存在不同, 甚至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也会稍有差别[2]。再者,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为中药复方制剂, 稳定性差, 容易受光线、PH、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色、微粒增加, 甚至析出沉淀等物理、化学变化, 并改变药效[3]。因此,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疗效不稳定的问题, 而且如果在输液前未注意观察到其质量已发生变化, 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严重的毒性反应。

2.2 不良反应频发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具有多发性、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 往往累及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 包括泌尿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视觉损害及用药局部损害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说明书中注明其大量或长期使用可出现低血钾、血压升高、血钠及体液潴留、水肿、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有报道口服甘草酸苷及含甘草的制剂时, 可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近年来, 有关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颇多。战玲[4]、杨鹏飞[5]等报道了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湿疹和乙型、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 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侯秀芳[6]等则报道了在治疗湿疹的2例患者中, 使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后, 出现头面部红肿的不良反应。据罗晓媛[7]等的病例分析, 患者有出现急性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不佳、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情, 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改善肝功能时, 出现了持续低血钾血症的不良反应, 易被原发病情所干扰。另有报道,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还可引起紫癜型药疹[8]。

3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临床应用风险的防范

3.1 首选口服剂型, 规范进货渠道

针对目前注射剂过度使用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安全和适当使用注射的国家战略”, 提倡减少过多使用注射和实现安全注射并杜绝再次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需要所有卫生保健设施中持续提供足够的注射设备和感染控制物质[9]。所以, 首先医生在选择药品时要权衡利弊, 凡是口服有效的就无需使用注射剂。由于我国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和现代化生产工艺还不完善, 同一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一致使药品质量有所差别, 所以要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药品。对于同一例患者, 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药品储存过程中严格控制药库、药房温湿度, 保证药品质量。

3.2 认真阅读说明书, 关注特殊人群

中药注射剂成分和组方较复杂, 使用前医护人员务必认真阅读说明书, 安全合理的使用该注射剂, 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时, 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疗程给药, 不超剂量或长期连续用药, 并按说明书要求选择溶媒及溶媒用量, 配制液体时规范操作, 加强无菌观念。输液时, 控制输液速度,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特殊人群注意药物的选择, 适当调整用药方案。既往有过敏史、醛固酮症、肌病、低钾血症者不宜使用复方甘草酸苷, 再者, 由于高龄患者低钾血症发生率高, 所以老年患者应慎重给药。

3.3 发挥药师作用, 加强临床监督

医院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制订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办法, 规范临床用药。药剂科要定期以书面形式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反馈到各科室, 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在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过程中, 临床药师应对给药过程进行药学监护, 及时发现并整理不合理情况以及需特别关注的相关药学信息, 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提供信息参考, 以提高合理使用[10]。

4 小结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更是我国中医药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同时, 应充分认识到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要务必加以防范。本文综述了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在临床中的应用风险及防范措施, 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荣, 王彩艳, 何亚农, 等.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4) :8.

[2]任秀华, 杜光.中药注射剂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药品评价, 2011 (8) :8-11.

[3]张利国, 张卫萍.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J].医药导报, 2011, 10 (30) :1392-1393.

[4]战玲, 张砚.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3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0 (19) :2644.

[5]杨鹏飞, 成杰, 田瑞杰.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 6 (6) :390.

[6]侯秀芳, 康阿龙.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致头面部红肿两例[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9 (19) :852.

[7]罗晓媛, 禇燕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致低钾血症一例[J].医药导报, 2011, 30 (1) :125-126.

[8]孙宏伟, 崔玲.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不良反应二例[J].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6) :104.

[9]管鸽, 周鹏, 孟菲, 等.临床药师就临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9:4714-4715.

复方草酸苷范文

复方草酸苷范文(精选11篇)复方草酸苷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均有手部瘙痒、红斑、丘疹、水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