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言语沟通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言语沟通范文(精选12篇)

非言语沟通 第1篇

社会心理学认为, “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做沟通的手段。”美国的朱利法思特曾说:“我们用人体语言表达我们的各种情绪和心态:不相信某件事, 就扬起一条眉毛;感到束手无策, 就用一个手指摩擦鼻子;忘了什么东西就拍拍脑门。”由此可见,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在信息的表达过程中, 非言语行为与有声语言同时起作用, 共同完成交流任务。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还要重视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感情交流,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甚至在某个学生座位旁停留的时间长短, 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一些教师可能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有声系统的语言进行教学的, 但事实上自己在课堂上早已通过非言语行为将许多信息输送给了学生。走上讲台, 用眼睛环顾教室四周和全体学生, 学生的情绪会马上安定下来, 注意力会被吸引到学习上来, 这是非言语的沟通;当课堂上有学生小声说话, 教师以严厉的目光告诫、制止, 学生会马上停止说话, 进入学习, 这是非言语的沟通;当学生回答完问题, 教师会用手轻轻下压示意学生坐下, 这是非言语的沟通这些其实都是教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非言语性沟通。

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性沟通, 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在登上讲台前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要想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就应该做到心到神到、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态度端庄和蔼、感情充沛。如果教师责任心不强, 或缺乏教学经验, 尤其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 一般会出现心神分散、情绪低落的表情, 这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必须保持饱满高涨的情绪, 才能充满感情地运用好非言语行为,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讲课时要注重教态

优雅的姿势、得体的风度, 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虽然教师讲课的姿势风度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自然大方、灵活贴切是总的原则。站, 则要挺拔、稳健, 不能懒懒散散、歪歪斜斜地靠在讲桌旁;动, 则要潇洒自如, 或行走, 或招呼学生, 处处都要展示出美的姿态, 不能讲课时抓耳挠腮, 或边抠鼻子边讲课。不雅的姿势和动作, 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妨碍学生的思考, 甚至学生的举止行为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总而言之, 要做到举止大方得体, 风度质朴和谐, 动作潇洒自如。

三、和蔼亲切的面部表情不可少

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柯那的研究表明:“面带微笑的人, 比起紧绷脸孔的人, 在经营、推销以及教育方面更容易取得成效。笑脸比紧绷的面孔, 藏有更丰富的情报, 因而更有感染力, 更有可能在人际互动中占据主动。”可见带着微笑的和蔼表情在非言语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答错了题, 可以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学生需要肯定表扬时, 可以微笑着点点头;甚至学生有违纪现象时, 用微笑的目光制止有时会比厉声呵斥收到的效果更好。但教师在充分发挥其魅力的同时也决不能抛开严肃, 和蔼可亲不是不要严肃。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要让脸部表情随着教学内容的感情起伏而变化。

而在面部表情中最传神的莫过于眼睛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心理学家认为, 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 眼神里有丰富的词汇, 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美国的朱利法思特认为:“人体用来发射信息的所有部分中, 眼睛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们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 即使眼睛完全处于毫无表情的时候, 一个人如何使用眼睛、眼睛与脸上其他部分的配合、目光持续的时间、眼睑的开闭、瞬时的眯眼以及脸部和眼睛的其他许多细小变化的动作都能发出信息。”这些都说明了眼睛在非语言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来表示默许、赞同、表扬, 也可以用来表示批评、限制、否定。走上讲台, 用目光环视教室四周和全体学生, 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或说话时, 教师可以用目光及时告诫, 使学生回到学习中来。

论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 第2篇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关键词: 非言语

沟通

作用

人们的社会交流离不开语言和行为,人体直接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所以又称为行为语言、人体语言,简称体语。人们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上下肢体行动过程等这些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流得到辅助和增进。这些常见的沟通方式按照课本上的定义叫做非言语沟通:即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其重要性在于它被人们经常应用,比语言交流更为常见,更富有表达力。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传播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面的谈话中,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沟通传播的。可见非言语沟通在面对面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从行为角度研究出发,提出将非言语沟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归为非言语符号。具体的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情绪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动作、音响、气味、色彩等。除了这两类之外,有声的非语言如喊叫、哭笑、呻吟等。非语言传播的极致就是舞蹈艺术,无声地传递着丰富深刻的艺术信息。在日常的人类交流传播中,非语言传播随时随地都在进行。

以下这些就是属于动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主要包括5个主要方面:

1.手势。比如去食堂打饭,一般打饭的师傅都会问每个同学要几两米饭,隔着窗口玻璃,可能有的同学说的声音小了,或是普通话不标准听不清楚,往往师傅要问好几次,当轮到我时,我一般伸出三根手指,师傅就明白了我要的是三两米饭。因此手势在人类的非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方面,手势是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比如两个人交流时,在用语言夸奖别人的同时,还向对方竖起大拇指,借以强调这层赞誉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沟通的主要手段,比如我与食堂师傅的交流就是通过手势,手指的个数表明自己的意义,而在此情景下,师傅也能明白我的意义,确保了交流的畅通和正确。

2.运动体态。运动体态是指身体的动态,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身体是个重要媒介,运动体态很明显地传递了相关的比赛信息。比如足球比赛,当将球攻进对方球门时,便顿时兴高采烈龙腾虎跃地跑向队友,热烈拥抱一个,或振臂高呼,或在地上翻滚,以示成功和高兴,不过也经常错失良机,将球一脚踢飞了,就有些垂头丧气呆坐在地,连连摇头,用拳头砸地,以示惋惜和失败。看台上的观众就可以依据双方运动员的运动体态判断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运动体态往往传递了一种信息,帮助观众接受并加以理解。

3.面部表情。面部是最为常用的有效的交往区域。一次课堂中,老师和颜悦色地向我提问,循循善诱的样子让我不再紧张,让我对一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当看到他听到我的回答满面带笑的模样,我也特别的高兴。一般来说,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和他们的待人态度都是首先通过面部表露出来的,因此人们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待人态度。这对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有一定帮助。老师的和颜悦色是一种肯定,他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给我的一种反馈,增进了我们的沟通。

4.触摸。比如有一个老同学许久没见,当年大家感情很好,后来他家搬到南方的城市就再也没见面了,终于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大家竟然在相聚在初中学校的门口。当她出现在我的面前时看到那种格外亲切的脸后大家忍不住拥抱在一起,然后分开,我在她胸口捶了一拳,说你小子,还是那么健壮,她也回了我一拳,笑着说,彼此彼此。因此触摸又是人际相互沟通的手段之一。人们相互沟通的触摸行为主要包括握手、拍肩、亲吻、拥抱、以及拳打、脚踢等不同方式,触摸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能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例如西方社会中熟人相见亲吻拥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东方社会中这种行为方式常被视为不端或有伤风化。

5.眼神。眼神是人们在相互沟通中用途最广,也是最微妙的表情。上自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不注意影响吃零食的声音影响到了身边的人,这个时候恰好班主任老师走进来,老师往往会很严肃的盯住他,瞪他一眼,直到这个同学改后眼光才离开,眼神回复平和,巡视别处。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下,眼神往往告诉别人他是否想说话或者想说什么。这时候眼神就是一种认知手段;眼神也可以是“无声的命令”,是提示、告诫以及监视的手段;眼神还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暗送秋波的眼神蕴藏着友谊和爱慕,横眉冷对的眼神则充满着愤怒和恼恨,目不转睛的眼神说明重视和喜欢,而不屑一顾的眼神表示蔑视或厌恶等。

以下这些属于静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静态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交往者的静止体态;

和运动体态一样,静止体态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也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站或坐,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斜依外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当一个人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底下其他人的举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来,有些人翘着二郎腿,摆出一副自信的样子;有的人双手抱胸、叉腿而立,大有不甘退让之势;有的人则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不管不问。和女友走在路上一般都会并肩携手共行,和普通女性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这场景反映了不同态度的人的静止体态传递的出来的信息,支持、反对或中立,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有人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他很可能与讲话人持有异议或正要改变自己的立场。2.交往中的人际距离。

人们交往沟通中的人际距离虽然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却反映了人们之间已经建立或者希望建立的关系。场景1,同学在谈论某一问题,有时会平缓地问对方,“你懂吗?”有时会较激昂地问对方“你懂吗!”场景2,去年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查到自己的成绩又一次没到60时,忍不住叹息了一声。这场景中表现异性之间的距离的远近与人际关系的亲疏密切相关,反映的是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这里主要包括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主要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等。类语言是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它们都属于辅助语言沟通的巧妙手段。比如场景1中,你语气平缓地来问时,这意味着你可能不懂,他可能懂,你这是在向别人请教的意思,而换用了激昂的语气时则意味着你懂,对方可能不懂,这实际上是你向对方挑战置疑的意思。场景2中的那声叹息就更是意义丰富多彩,或许是懊恼,或许是悔恨,或许是失望。

综上所有的场景分析和作用描述,对非言语沟通的种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一、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二、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三、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四、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第74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第250、2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3]引自丰子恺著.缘缘堂随笔.[M]第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052批次

经济管理

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沟通 第3篇

一、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向学生传递信息加深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如果一味地使用语言传递信息,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或觉得表达不清,而适当的言语借助身体,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作信息,加深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比如,教师为突出某技术动作的特性时,利用身体语言将重点环节的示范,静止时间稍长一些,对于难做静止示范的技术难点,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中角度与速率,用手来比划高度、长度等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加快领会动作技术,或对学生典型动作做惟妙惟肖的模仿,生动形象的做出自我保护动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作信息。

二、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遥不可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教态、衣着和优雅、整洁、端庄的仪表出现在课堂上后,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教师运用自己的身体触摸学生的头或身体其它部位,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关心、关爱,很重视他、在乎他,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乐于与教师交往、沟通。相反如果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目光虚晃、游移不定,流露出焦虑和束手无策,就会影响学生,使学生心理上有所压力,打消练习的积极性,这样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三、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来改善师生关系,鼓舞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如果发现学生目光冷淡、左顾右盼,或晃动身体、交头接耳,这就表明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感受兴趣,而此时教师就应在讲解示范的同时辅以手势、面部表情,而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如果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双手抓耳挠腮,则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所疑惑,而此时教师应配以身体言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频频与学生对视,表示一种亲切的心理交流,使他感到你在注意他,让他感觉你很在乎他,进而改善与教师的关系;在他犯错误时,用身体言语来提醒他,维护其自尊心。他在与同学打打闹闹时,教师可用身体言语来指点他,帮助其掌握与同学沟通的方式。

四、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来改善学生行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或练习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同学之间相互打闹,动作随便,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此时教师如用语言直呼其名提醒或呵斥该生注意,该生迫于压力可能表面服从,但由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批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沟通,也会影响课堂纪律;相反,此时教师如果轻轻走到学生身边,用身体言语,即摸摸他的头或轻轻拍下他的肩,或当他与教师的目光相接触后,教师向他呶呶嘴、皱皱眉、摇摇头……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改善其行为。

五、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沟通,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练习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言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时发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满意或不满意,鼓励或制止某种行为的信号。比如,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畏难、害怕的情绪时,教师可用点头、温和的微笑、和蔼的目光、鼓励的手势等身体语言代替自然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提示,使学生从教师的目光、神态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激起勇气,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在指出学生错误动作时,教师微笑着摇摇头,这不仅向学生传递否定的信息同时也包含有鼓励的信息和爱的信息,这样也就提高了练习的质量。身体言语的否定要比教师简单否定效果好得多,相反如果教师只是用言语简单的沟通,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体育教育中,使用身体言语要适时、适当,才能发挥其心理功能,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体言语行为是其心灵的外化,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品性、情趣、性格、素养等,同时良好的身体言语行为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

非言语交际概述 第4篇

关于非语言交际, 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本文中我们采用语言学家Samovar等人对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在交际环境中人为的或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刺激。这里所说的非语言交际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刺激, 如:身体语言、手势、身势、触摸、表情、副语言等。

二、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 非言语交际可以分为三类:身体语言, 包括姿势、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等;副语言, 包括沉默和非言语声音;环境语, 包括空间语和时间语。

(一)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时使用身体任何部位进行的动作变化。它可以代替言语传递信息和表达情绪, 对言语行为起到重复、强调、掩饰等作用。通过动作传递信息的非言语交际形式有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触等。

姿势或手势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 它可以揭示对事情的注意度, 也可以表达喜悦、悲伤、紧张等情绪。如:耸肩可以表示毫不在意、不解或无可奈何;紧握拳头, 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面部表情能够折射出人的性格特征、情绪和心理态度。如:眉毛上扬, 可以表示欣喜或惊讶;与人交谈时, 眼神专注, 眉毛紧缩, 表明在集中注意力倾听或思考他人的谈话。

人的眼睛通常被认为是心灵的窗口, 在交际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眼部动作和眼神交流来判断对方传递的潜在信息。例如, 当人们看到喜爱的事物时, 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 若失望或不愉快时, 人的瞳孔则会收缩得很小。

(二) 副语言

副语言也称为辅助语言, 指无声而有形的现象。副语言的使用在某些情况下能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通过副语言传递信息的形式有沉默和非言语声音。

人们在交谈过程中, 通过停顿和沉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它可以表示赞同, 可以表示反对, 可以表示保留意见, 也可以表示顺从他人。恰当的停顿和沉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语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

非言语声音又叫做功能性发声。一个人在喝热水时候, 会吹动热水发出“呼呼”的声音;想要让别人安静, 会发出“嘘”的声音;人还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 如狗叫、猫叫、牛叫、鸡叫都可以通过拟声词进行模仿。

(三) 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非言语交际手段。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从非言语交际的视角出发, 环境语言主要包括空间语和时间语。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 空间距离也可以用来传达信息。人们不论身处何地, 都会有一种空间距离意识存在。如果距离太近, 会感觉不自在, 有一种不安全感, 但如果距离太远, 则会感到疏远, 过于防备。因此, 在交际过程中, 应当与别人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确保交际和谐顺利地进行。

时间作为非语言手段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 所传达的信息更为清晰。它可以反映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中国人愿意做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规划, 英美国家文化的人则采取“及时行乐”的态度, 他们更重视活在当下。但是在对时间紧迫度的处理上, 英美人更加注重时间利用的效率性, 在美国经常听见人们说“时间就是金钱”, 人们在约会中迟到了5分钟是可以接受的, 但超过5分钟往往是不被接受的。

三、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能更好地引起对方的注意。首先, 非言语行为可以取代言语交流来传递信息, 反映交际者的意图, 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其次, 非言语传达出的信息往往比言语信息更加真实, 它能够传达出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绪, 使情感更真实、更充分。在日常交际中, 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进行结合, 其效果远远大于单一的言语交际,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非言语行为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 交际的双方可以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沉默、停顿等来轮替控制交际内容的进程, 协调交际双方的关系。

四、总结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 我们在交际中应明确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恰当准确地运用非言语交际来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 从而改善双方交际的关系, 促进交际的和谐进行。

摘要:日常生活中, 人们主要通过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方式进行交流。非言语交际作为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使用。本文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分类和功能这三个方面对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基本分类,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悦.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研究差[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2]林震.浅谈非言语交际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J].消费导刊, 2009.

非言语沟通 第5篇

委婉不一定是语--试论非言语隐喻与非言语委婉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是可以脱离人的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思维手段,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词语表达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人们时时处处都在进行隐喻,包括使用言语隐喻和非言语隐喻.我们在本文中想进一步说明,至少“委婉”也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和词语表达形式,它也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样也存在着“非言语委婉”.

作 者:陈道明 Chen Daoming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26(2)分类号:H030关键词:隐喻 委婉 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

浅谈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失误现象 第6篇

【摘 要】非言语行为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独特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文化风俗的差异,每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含义的非言语行为。.本文从非言语行为的身势语,手势语和目光语方面来分析语用失误现象。

【关键词】语用失误;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10-01

1 文献回顾: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语用学有不同的定义。何自然(1997:205)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适宜的失误,或者是说话方式不妥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钱冠连(1997:223)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是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Jenny Thomas)的观点,“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他还说明了语用失误对交际者的负面影响,“在言语交际中说话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并且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可直接影响或误导信息的获得,使双方的交流产生一定的障碍,从而或产生误解,或使交流无法进行。语言语用失误表现为不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或简单地将母语与目的语的字面意义等同起来,因而或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按母语的语义或结构套用目的语。社交语用失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交谈双方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语言表达有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社交语用失误要远比语言语用失误产生的影响很大。

2 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非言语行为是一种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虽无声而真真切切存在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植在人的思想中,排斥接受与自己习惯相背的信号,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因素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以及文化环境差异所赋予他们的不同含义。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制约着我们对非言语行为信息的正确解读。如果交际双方忽视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的不畅。

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

2.1 身势语之语用失误

不少身势语行为都是经过学习得来的,是从环境中学来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其不同的意义,这就造成了身势语行为因文化而差异的现象。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身势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完成不同的社会功能,这就给跨文化交流造成困难,而往往这些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严重了会造成交际失误,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样子的例子举不胜举。

前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有一次访问美国,当他走下飞机时,他用“双手举过头顶并紧握在一起”的动作向到机场的群众表示致意,然而这一简单的行为却激怒了美国人,因为在美国文化中这种手势象征着美国人被击败了(拳击时,胜利者常用来表示胜利的符号)。因为这样一个手势,让赫鲁晓夫引来不少麻烦。

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会大相径庭,对于我们来说不仅应明了这些差异而且要做到“入乡随俗”。

2.2 手势语之语用失误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表达思想,它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其充分运用,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

某政府为了和美国谈判,想要取得美国的谅解,把其在战争年代转获得战俘的照片交给美国政府,以表示这些战俘在该国收到良好的待遇(照片中的美国战俘膀大腰圆,身体十分健康),但不曾想到照片上的战俘用表示同样污秽的手势符号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他们对该国政府的抗议。这些照片后被就该国政府寄给美国政府,是美国人感到哭笑不得。

掌心朝外的V手势代表胜利。这一手势首先是由比利时的律师德.拉维雷用来作为纳粹饿手势,它是英语中"victory"一词的首字母,也是佛兰芒语" vrijheid"一词和法语" victoire"的首字母。后来经过英国广播电台成功的宣传,变成盟国部队用来表示胜利的符号。而反掌的V手势的意思完全不同。它是带有侮辱性的,下流的,猥亵性用法。英国首相首相丘吉尔和铁娘子撒切尔妇人都曾经误用用反掌的手势表示胜利,即使在今天,许多重要的人物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手势,从没想过这些手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忽视掉了其所代表的意义因文化而异,忽视掉了手势语因此而带有的多义性。若不引起注意,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犯错。

2.3 目光语之语用失误

还有一种身势语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表义功能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目光语。中国的很多成语都形象的描述了眉和眼的重要性,如扬眉吐气,眉飞色舞,暗送秋波,等等。目光语的规则颇多,也大多因文化而异。一般而言,大家都遵循“不要盯着人看”的规矩,不然会冒犯别人的隐私,人们一般都遵循看一眼就把目光移开,不然会引火烧身。但因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目光语的使用是非常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美国文化中为了表达对说话人的尊重,表达自己的真成,要求直视别人的眼睛。美国人相信这样的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因为对他们来说,不直视对方眼睛是不诚实,无视,冷漠等的表现。然而在中国文化的交际中,人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视对方的眼睛,中国人在任何时刻也不会忘记表示自己的谦卑。但是对美国人来讲,中国人这种谦卑的目光行为也可能意味着“我把你排除在外”;而对中国人来说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于中国人来讲,也可能是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目光语交际时,应设法掌握彼此间的使用规则,切不可忽视文化背景这个因素。

3 总结

世界上不存在说某种非言语行为在任何具体的社会,文化,场合,情景中试用, 都不会被曲解的正确的行为。因为正确的行为本来就是相对的,得有一个文化背景坐支撑。对某一环境来讲是正确的行为,对另外一种环境来说可能完全是不能接受的行为。连一个无意识的点头,摇头都会造成语用失误。足见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在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应多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习惯性的行为,多多觀察他们在什么情况背景下,什么时候,怎样实施身势语行为。当然,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积累,最后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

げ慰嘉南:

[1] 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2):91-109.

[2]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中埃非言语语交际之人体语对比 第7篇

一、目光接触与凝视

目光所发出的讯息是复杂的, 不同文化中, 目光语运用的方法和表达的内涵不同。

中国人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 甚至惶惑不安, 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 “非礼勿视”。中国人避免直视对方以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埃及人认为凝眸而视是待人的礼节, 目光旁落是侮辱他人的行为。当然, 目光接触要适可而止, 如果一直盯着别人看, 那是不礼貌的。不过, 埃及人在说话时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他们一般会一直看着你的眼睛说话。

谈生意或在社交场合和埃及人谈话时, 他们希望你能直视他们。如果你常常躲开他们的视线, 那么将表示你对谈话不感兴趣, 或者更糟的是, 你不尊敬他们。

二、手势语

“O”型手势手心向外, 拇指尖和食指尖相接触, 形成O型, 其余三指自然伸开, 这种手势在中国用来表示“零”, 如果学生考试得了零分, 老师会做这一手势。在埃及人中, 这种动作表示对别人的厌恶。

鼓掌在埃及流行着一种用指甲“鼓掌”的手势, 用以对讲话人的蔑视, 是一种鼓倒掌。在中国掌声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讽刺, 这要由情况而定, 一场演讲在话音结束时的掌声表示赞赏, 而在讲话中间话音未落就响起七零八落的掌声则是对讲话人的嘲笑。

左手与右手埃及人认为“右比左好”, 右是吉祥的, 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 握手、吃饭, 给别人递送东西是要用右手, 穿衣服、穿鞋都要从右手或右脚开始, 进入家门是也要先伸右脚。其原因是, 穆斯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 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 甚至被视为侮辱性的。如在交换礼物时, 中国人用双手接送来表示尊敬与礼貌, 埃及人只用右手传递东西, 因为左手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干净的, 是不能伸出来交换礼物的。当看到埃及人伸出右手时用手指尖接触大拇指, 则意味着“耐心点”, 而就座时, 不要露出鞋底, 它们同样被认为不干净。

三、体态语

体态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埃及人属于接触文化, 他们的接触比较频繁, 见面时经常拥抱, 闻对方的气味。中国人属于非接触文化, 中国人一般在见面时只需点点头, 或者握手来表示问候。中国人如果喜欢一个小孩子, 他们会摸摸小孩的头。在埃及, 头被看做是知识和精神力量的所在地, 是神圣不可触及的, 而肩部是接触中的满意部位。

在中国, 两个男人见面一般用握手表示欢迎。但是在埃及, 两个男士见面用热烈拥抱、亲吻双颊的方式表示欢迎。如果是老朋友, 特别是久别重逢, 那么就拥抱行贴面礼, 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 左手搂抱对方腰部, 先左后右各贴一次或多次。女性之间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 一般会采用贴面礼, 一般右边先贴一次, 然后左边再贴一次。异性之间通常是握手, 只有亲戚之间行贴面礼。男女之间可以不握手, 如果握手, 男士不可以先伸出手。握手时不应交叉, 即四人呈“十”字形面对面握。男士在握手时要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礼貌, 女士则可以坐在座位上不起来。

四、副言语

人们在谈话时有时会通过发声的质量来传达信息。一般在众人面前尽量不要打喷嚏, 如果实在忍不住, 应该用手捂住嘴。埃及人讨厌打哈欠, 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个人打哈欠, 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说“请真主宽恕”。而中国人对这类声音不太忌讳, 而倾向于抑制大笑、大哭等。

埃及男人吵架时, 有时往地上吐吐沫, 有时则发出“吐夫”的声音代替吐沫。妇女们常常用鼻子发出“哼哼”来表示蔑视之意。

五、寂静沉默

寂静和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是有差异的。中国有句古训“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佛教的真谛一般是通过静坐来感悟的。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字时, 很多家长希望女孩能够文文静静, 不要咋咋呼呼。但在埃及文化中对寂静和沉默的看法与此大相径庭。埃及人强调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语言交流, 因而很少有沉默。

六、气味

气味也是人类交流的符号之一。不同文化的人对人体发出的气味有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国人对人体发出的气味有不同的感受。而埃及人认为人体的气味是一个人人体的自然扩展。埃及人在谈话时, 喜欢一直闻对方的气味, 如果不让对方闻他们的气味, 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对其的侮辱。

七、服饰

服饰也提供我们不少非言语语的信息。在各种文化中, 服装对身体部位遮掩的程度不同。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一般人少裸露, 可以裸露的部位非常少。而在埃及, 妇女一般都用面纱遮住脸, 只露出眼睛, 不仅如此, 他们的身体也用衣服裹得很紧。除此之外, 她们露出大腿也是大忌。

以上就是从人体语中的目光、手势、体态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与埃及在非言语语交流中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清楚地认识到非言语语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 不同的文化背景, 这就有可能造成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碰撞和摩擦。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 求同存异, 拒绝文化优越感和文化自卑感, 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接受不同国家的文化,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除了使用语言符号外, 还使用非言语的符号。人体语是非言语语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 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参与到交际中, 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通过比较中埃两国在非言语语交际中不同, 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人体语,中埃,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物理教学中要善用非言语信号 第8篇

一、非言语信号定位

在物理教学中, 非言语信号是丰富的, 交流也是广泛的。这些信息及其交流深刻地影响着教和学的过程及其效果。大家都知道, 一个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 不但课堂设计科学严谨, 语言准确精炼, 而且非常注重师生感情、课堂气氛、教态、教学环境、课外活动等的非言语信号的沟通。因为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传授是以师生心理间的积极沟通为基础的, 是在情感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这就是说, 学生不仅是从教师的言语中理解知识, 而且要从教师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非理性的情感信号中来感受知识。

教学实践亦证明, 如果教师对所讲知识的理解深透, 掌握熟练, 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时, 在教学中会自然流露出一种陶醉的激情, 讲起课来或铿锵有力, 或娓娓动听, 表情眉飞色舞, 神采飞扬, 眼睛特别明亮 (因情绪激动泪腺分泌增加之故) , 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言词之外的非言语信号绝不是文科教学独有的“专利”, 它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集中学生的精力, 引发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心灵智慧, 触发学生的直觉与灵感, 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智能协调发展。

二、物理教学中非言语信号的运用

正常人主要是靠视觉摄取信息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条信息通道, 加强视觉教学。这方面物理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而实验的出发点是观察。目前, 有的教师仍在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 背实验。其原因, 除了设备条件、考试方法等因素外, 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观及对非言语信号的作用还不太了解所致。事实上, 从言语与非言语信号的作用机制来说是不能轻易互相代替的。因为不论怎样生动形象的言语也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直接形成物象,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短路现象和保险丝的作用, 如果只用讲的方式来教学, 尽管反复讲解多次, 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 容易遗忘。如果用实物现场接好保险丝, 闭合电键灯亮了, 当用带绝缘柄的导体将其短路时, 火光闪处, 啪的一声, 一缕青烟冉冉升起, 灯息了;解除短路导体, 重新接好保险丝, 灯复明了。毫无疑义, 实验现象给于学生的这种非言语信号, 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学生将终生难忘。

学生的眼睛是非言语信号输入的主要渠道, 那么教师则要尽量使用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向学生发射信息。例如讲话的同时用眼神、表情等与之相配合, 眼要始终对着学生, 并适时地变换角度, 使大多数学生能直接从教师的表情与眼神中获得言语中不能携带的信息。在提问学生时, 要用信任、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回 答问题的学生。在回答出现偏差时, 要表现出耐心, 保持信任, 给以鼓励的目光, 除必要的提示外尽量不说话, 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 回答正确时, 老师点头含笑, 表现出满意欣慰之情;有创新时, 则要报之以欣喜赞赏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些非言语的情感信息对于学生就象春雨对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 也要及时从学生的表情、眼神、眨眼次数之变化等非言语信号中扑捉他们的思维状况与内心的感受。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板书、报画、挂图、模型、实物、投影和录像等也包含丰富的非言语信号。在教学中应用好这些信息载体, 同样是对言语教学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 遵循感知觉的规律, 黑板板面力求整洁, 板书字迹和板画形态要俊秀且安排条理, 重点内容的位置要居中突出, 并且使用暖色彩笔画或加重点号;制作的模型、挂图要尽量简洁, 重点突出。唯此, 才能使这些非言语信号的载体相得益彰, 充分发挥其作用。

个别辅导和面批作业, 也是发挥非言语信号作用的渠道。根据霍尔的空间也是信息的理论, 师生越近“身体语”效应越强烈。所以当个别辅导学生和面批作业时, “身体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起很大的作用。师生同性时一般来说距离越近越好, 考虑到眼神、表情的交流, 最好对面而坐, 必要时可以借助拍拍肩膀, 摸摸头发交流感情。此时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信任、期望、鼓舞, 对他们理解问题后的欣慰之情, 含强烈的感染学生,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如果师生是异性的, 却要考虑到文化传统与习俗, 注意保持恰当的距离, 防止无意中触及身体与头发, 而且身体姿势要端庄, 眼神、表情要亲切而庄重。

另外, 开放实验室, 师生共同设计操作新实验;利用自制教具、学具和生活用具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一起参观科技成果展览;甚至一起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等, 都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师以其品格、气质、学识感染薰陶学生的良机。在这些活动中, 师生之间以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特征的情感交流, 使教师的热情、豁达、耐心诚恳、细致入微及诲人不倦的精神, 对学问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思考问题的机智聪敏、深刻严密, 操作实验的精湛技巧, 左右逢源的渊博知识, 落落大方的仪表等优良品行, 都会饱含着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象涓涓的清流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学生的心里。长此以往, 必然使学生“亲其师, 而信其道”。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

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第9篇

一、非言语交际及语用失误

非言语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也称身势语交际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或体态语交际, 即通过人的手势、身势 (人体的各种姿势) 、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 或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消息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不仅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看法, 还包括交际时的音高、语调等, 甚至还包括交际参与者的穿戴和交际所发生的环境。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的概念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提出的。她将其定义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不能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 ”。她把语用失误划分为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 (sociopragmatic failure) 。前者是语言性的, 后者是社会文化性的。此后, 语用失误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语用失误。何自然 (2001) 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钱冠连 (2001) 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 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 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Thomas (1983) 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 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有语际语用失误 (inter-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 和语内语用失误 (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 的区别。“国内有的学者在谈到语用失误时, 总是与跨文化交际联系起来, 似乎语用失误只发生在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中。” (孙亚, 戴凌, 2002) 其实, 跨文化交际还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使用同一语言的交际。语内语用失误中也会有跨文化语用失误。

二、非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类型

非语言交际可以分为体态语 (body language) 、副语言 (paralanguage) 、客体语 (object language) 、环境语 (environmental language)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广泛存在于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方面, 既包括交际行为的失误也包括交际方式的失误。

体态语语用失误。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体态语语用失误指的是, 由于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动作或者姿态不合时宜, 导致交际失败。

副语言语用失误。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副语言语用失误是指对沉默、话轮转换的把握不当, 或是对一些非语义的声音使用不当。中国人与很多讲英语的国家的人对待沉默的观点有很大差异。英美等国的人不适应于中国人在图书馆和剧场的嘈杂, 他们疑惑于中国人在其他场合过于沉默的表现, 他们将对中国人提出问题得到沉默的回答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表现。

客体语语用失误。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 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客体语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层出不穷, 主要体现在掩饰、衣着两方面。衣着服饰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人们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衣着服饰搭配也不尽相同, 这常常会导致交际失败。比如在非语言交际中不得体的西服穿着会给对方留下很差的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交际的成功率。

环境语语用失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空间信息包括对待拥挤的态度、领地观念、交际双方的体距、座位的排列等。时间信息包括对时间的计算和态度等。环境语语用失误就是指对于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的处理不当。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作用的。使用不同空间和时间模式的人在相互交往中会出现语用失误, 甚至引发文化冲突.比如中英两国的人在交谈时中国人为了防止唾沫飞到脸上会用手捂住脸部, 而英国人会对这一行为产生反感。而喜欢近距离谈话的美国人与英国人交谈时会发现英国人在不停的向后移动, 因为他们不想谈话彼此离的很近。

三、非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特点

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差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非语言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 我们想当然的会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礼貌习惯等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规范, 这种想当然的以自己民族价值观念来判断其他民族行为规范的做法会让彼此在心里上产生矛盾, 进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因此在交际中要尊重文化差异的存在, 切勿先入为主, 而忽视了对方感受。

非言语信息在交际的过程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因为非言语信息蕴含着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关系意义。非言语交际受歧义性的限制, 交际活动中的参与者, 感情、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感受,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影响非言语行为的正确解读。

摘要:语用失误不仅仅局限于对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 非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更值得研究。本文从非言语交际及语用失误的概念出发, 先后讨论了非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类型和特点, 以期消除语用失误, 取得非言语交际, 尤其是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成功。

非言语沟通 第10篇

As a-two-way interaction of messages transmission, class room teaching does impact and promot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 tionship in form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Actually, with both verbal and nonverbal implica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ve messages.A communication composed of both verbal communica 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ould be complete.In fact, th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 munication leads to the completeness of communication.Through the meaningful verbal symbols, one can get another’s idea and ex pression, and then further implications from his or her nonverba behaviors.In other word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eans infor mation or messages are sent between speakers without any words Nevertheless,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teachers focus on the vari ous kind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t the cost of habitually ignor ing the nonverbal form in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Accord ing to Cooper (1988) ,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 for teachers when teaching.Therefore, by adopting appropriate non verbal behaviors, teachers are able to increase the information amount with ease during teaching.

2 Researches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road

Globally, an analysis in Darwin’s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in 1872,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etwentieth century work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tart of the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tacks, 1993) .His work began the first chapter of facial expressions in modern time.Gradually scholars noticed that underlying feelings and emotions both responded verbally and nonverbally to a stimulus, and then they took individuals’underlying as a priority in study.1950s was a harvest for nonverbal researches.Birdwhistell (1952) and Hall (1959) published their work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d Silent Language respectively and which earned their stand as milestones in the nonverbal behaviors study.

The term“nonverbal communication”was initially applied by Nonverbal Communication:Notes on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Human Relations in 1956 by Psychiatrist Jurgen Tuesch and photographer Weldon Kees.In the 1960s, in their book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1968) , Rosenthal and Jacobson backed the assumption that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improves with teacher’nonverbal expectations. (Miller, 1988) .And this work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eachers’nonverbal behaviors to students’intellec tual improvement.It has witnessed the various specific studies on nonverbal languages:Exline worked on eye behavior;Davitz fo cused on voc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Hess paid attention to pupi dilation, and Dittmann, Argyle, Kendon, Scheflen and Mehrabian have studied body behaviors systematically.At the same time, Meh rabian conducted his research with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o nonverbal cues of immediacy, status, and responsiveness (Nonver bal Communication, 1972) ;Birdwhistell’s Kinesics and Contex (1970) and Scheflen’s Kinesic research in Body Language and So cial Order (1972) , as a fundamental work of general systems theor managed to summarize and synthesiz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1980s, the academic trend turned to how nonverbal signal applied in communication and to realize common communicativ goals, such as showing appreciation or anger, asking for help, etc Sperber and Wilson, based on pragmatics, suggested that every ut terance conveys its presumed optimum relevance.Whether an ut terance is relevant or not in a context is only determined its contex tual effect in that context.Consequently, suppose, in the specified context, a communicative behavior (including verbal behavior and nonverbal behavior) can impose certain contextual effect, then thi behavior has relevance to the receiver.And the following thre methods can lead to contextual effect:strengthen existing assump tions;to contradict existing assumptions;to combine with existin assumptions to yield contextual implications (Sperber&Wilson1986) .

3 Researches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researchers al so conducted a few of related studies, while the whole academy 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aw itself in a slower and later stage.In the contex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started to see the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1980s with more and more lin guists, psychologists, sociolinguists and language teachers pinned their academic focus on cross-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ut the late development still led to a fruitful result both at hom and abroad, as plenty articles and books were written, complied o translat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The very first book of nonverba communi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An Introduction to Body Lan guage written by Geng Er’ling’s in 1988.In this book, Gen shared his view about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and skills of bod language.In addition, the same year also saw a book named Bod Languag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Wang Fuxiang which tells in detail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s internal feel ings and their body language.In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Nonver bal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Li Jiequn was a milestone in the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A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on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this book consists of facial expression, ges tures, postures, touching, spatial distance, cosmetics, paralanguag and time in detail.What’s more, China also introduced many im portant academic studies, such as J.Fast’s Body Language and Malandro’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th translated by Men Xiaoping (1988) .

4 Summary

To sum up, many different theories about the nonverbal com munica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and linguis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and studies, researchers started to fo cus on nonverbal behaviors, as teaching methods in English class and they began to realize that teacher’s nonverbal behaviors actual ly can influe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some extent.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 R.L.Introduction to Kinesics[M].Louisville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Press, 1952.

[2]Birdwhistell, R.L.Kinesics and 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0.

[3]Cooper;P.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The 3rd edition) [M].Gorsuch Scarisbbrick, publisher, 1988:57-64.

[4]Hall, E.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 1959.

[5]Miller, P.W.Nonverbal Communication[M].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88.

[6]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Rele-vanc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7]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72-164.

[8]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154-177.

[9]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0]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非言语行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非言语行为;课堂效果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教师教学效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二是教师的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音、词汇等言语要素向学生传递信息,但在任何信息的传递过程和人际交流时,还会出现非言语行为,包括教师的衣着、表情、板书、行为动作等。这些要素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共同构成了一堂完整的教学课。

一、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1.课堂语言教学的协调与辅助。教学的非言语行为往往是伴随着语言行为同时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对语言表达信息的重要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活泼性较高,教师除了利用语言在传递信息外,还要通过非言语行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高课堂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学生在识别一个物体时,如果用语言描述,一般需要5秒钟,用眼睛观察则需要1秒钟。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量是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量的7倍。因此小学生更容易通过眼睛来捕获非言语行为的信息。语言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不但要组合运用,还要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互相脱节,就会降低语言的说服力。

2.教师真实想法的表现。同语言行为相比,非言语行为更准确的显示了教师的真实内心世界。非言语行为是人的潜意识里态度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处于人的情感层面。课堂上教师的情感表现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状态,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等,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小学课堂上更好的起到鼓舞学生的作用。

3.教师的表演艺术。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对课堂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准确和丰富的知识外,还要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多种才能。因此小学课堂的教师教学就像是一位艺术家在表演一门艺术,教师的表情态度、姿势动作、衣着打扮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关注度。

二、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1.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习潜能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非言语行为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绪。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引导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振奋、一丝不苟、目光和善、动作自如,能大大增强所讲知识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教师授课类似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表演过程中不断要说唱的好,更要用得体自如的动作和表情才会吸引观众。教师在讲台上也要如此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还可以降低小学生的疲劳感和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小学生的忍耐力和注意力都明显的低于中学生和成年人,教师如果仅仅采用单调的语言来授课,课堂内容可能会比较单调和平淡,学生也会感到无趣,进而产生疲劳感,大脑思维也会迟钝或停止。而教师若是采用多种非言语行为,可以刺激小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性,促进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促进课堂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其对象是间接的,是经过他人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例子来佐证。但是这种佐证对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也并非易于理解。为了更好的讲授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方法,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得到一个具体、现实的形象,特别是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东西,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如教师通过身体动作等不同的姿势造型,可以传递人的内心想法,揭示人的某些微妙情感。这些非言语行为可以有效的解决语言的不足。

同时小学生特别重视自身是否被关注,这就需要老师的不断的获取学生的信息,从学生身上获得各种不同的反馈信息,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行为等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获得学生反馈信息的最有效的途径即是观察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等行为。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各种面部表情,老师可以据此进行判断。例如学生听课时,如果面露难色、摇头等现象,教师应反思授课的难度是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在记笔记时脸上出现了无可奈何的表情,教师应考虑讲课是否太快;如果学生在听课时,经常面带微笑而又不时点头,说明学生对授课内容很感兴趣;针对以上内容,老师应该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3.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具有示范作用。小学生处于积极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年龄段,表现为喜欢模仿可塑性强,经常难以判断是非;而求知欲望又比较强烈。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很多小学生将老师视作他们重要模仿对象。一般来说,他们会尊敬崇拜老师,更愿意听老师的话,以老师为模范。同时在课堂上,小学生来聆听教师讲课内容的同时,还会注意观察老师的衣着、形象、言行举止,并且常常会无意识的模仿。因此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光和蔼、表情亲切的老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言谈举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言语行为的应用

非言语行为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行:

1.师生间的距离。师生间距离是非言语行为中未被重视的一个,距离是反映了人际关系密切程度。 师生间距离潜在地表现着老师与学生的感情程度和感情性质。一般来说,人际靠近会使对方产生更深的情感效应。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与学生的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管理手段,通过空间距离来达到某些课堂效果目的。如果教师在讲课时,经常到座位的通道上去“巡视”,学生就会有所注意。如果教师为了营造正式上课,需要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课,可以站在较远的讲台,认真时配以严肃认真的表情,学生就会体验出这是严肃的课堂,从而做好认真上课的准备和反应。

2.教师的体态类行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会运用面部眼神、表情、点头、手势和其它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语言同时使用,在小学课堂上,师生在交流、理解时尤其在传递信息和情绪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教师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肯定的点头都是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教师既可用手势、点头代替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令,也可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在各种体态语中眼的动作比较特殊,既有说明和表露功能,又具有调节功能。

3.运用客观教学手段。非言语行为中的客观教学手段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图表、板书、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增进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较难的计算,适当的板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易读性,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来传递信息,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教材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鹏生.课堂教学中防御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2 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

4 李伯、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刘伏书.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J].小孕数学教育,2008.7、8

6 于冬、康静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

一、非言语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进行的言语交流, 一种是借助体态身姿、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空间距离、动作等非言语因素构成的符号系统来实现的非言语交流。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交流活动, 是师生之间对知识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发出信息, 学生通过接收信息, 使认识、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这个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必然存在言语交流, 也会存在非言语交流,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个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既重视言语交流, 又重视非言语交流。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言语交流, 多增加一些简单明了的非言语交流, 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非言语交流的效果

(一) 非言语交流可以作为言语交流和沟通的有效辅助手段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主要运用的是言语交流, 教师通过有声语言和板书符号向学生传递信息、传授知识。教师在对知识、信息进行讲解说明时, 如果辅助以相应的表情、手势等非言语交流手段, 可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非言语交流可以调控学生的情绪, 保持学生听课的关注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学生进行学习, 注意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变化会让学生的注意转移。相对强烈的刺激物、背景中突出的刺激物、活动变化的刺激物和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进行非言语交流, 不断地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刺激, 引发兴奋,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向教学内容指向和集中, 同时, 也可以避免学生的视、听觉注意由于长久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而疲劳,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三) 非言语交流可以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机智和驾驭能力的表现就是对课堂的掌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建立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

教师对课堂掌控主要通过课堂纪律掌控和教学意外处理, 实质上也就是对课堂纪律的维持。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各种非言语交流来表达积极的情感,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水平。当然,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由于教师或者学生的原因, 学生会出现个别违纪行为, 如果停止教学行为使用言语交流处理, 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 还会浪费其他学生的时间, 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率。而使用眼色、手势或者语调等非言语交流, 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起到及时阻止违纪行为的作用, 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三、非言语交流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非言语交流的手段主要有表情、眼神、手势、体态、服饰、距离、声音运用等。

(一) 面部表情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 往往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特定情感。微笑代表对学生课堂表现的鼓励和赞赏, 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起来, 使学生得以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 保证教学信息传输的畅通。严肃代表慎重、强调, 可以让学生凝神于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解。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情要自然真切, 收放结合, 使课堂气氛张弛有度, 自然和谐, 营造宽松又认真的学习氛围。

(二) 目光眼神

在教学中,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程跟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目光巡视必不可少。教师的目光保持对整个教学场地的关注, 如果有例外情况就应该让目光短暂或者较长时间停留。通过注视、直视、余光扫视等目光眼神的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 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 我们通常通过眼睛的凝视来提醒某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并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比如, 学生如果想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看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书籍杂志, 他就会经常偷偷观察教师是否注意到他, 如果教师用目光直视他并保持较长时间, 让他感受到教师已经关注到他, 时间越长, 学生感受到的压力越大, 最终就会自动纠正错误行为。

(三) 手势和体态身姿

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大量使用言语交流。再会说话的教师也不可能让每句话都引人入胜, 不可能让每分钟都妙趣横生。增加言语交流吸引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手势。手臂的挥舞、手掌的伸握、手指的指点缠绕等手势可以让学生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并加深理解。

手势集中在手部。为了增加感染力, 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还可以把体态身姿也作为交流手段。对课堂上发言胆怯的学生侧头、侧身倾听, 引导全体学生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发言学生身上, 这种无形的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自豪感。点头、摇头表达教师的赞许、不满意。轻轻叩击黑板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轻轻叩击学生课桌或者教材, 唤醒走神或者打瞌睡的学生。

(四) 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和学生距离较远时, 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时, 就会出现师生双方的互相交流。当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近时,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和消极懈怠的学生都会有积极的反应。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自己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 并且自己的表现得到了教师的赞许和喜爱,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极懈怠的学生从教师的靠近中感受到压力和无形的责备, 也会振作精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另外, 教师适度的移动, 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时间注视某一个固定的点而引起视觉和心理疲劳。

研究表明, 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往往影响着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与学生的相对位置, 与学生保持较合适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情感效应,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 服饰仪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 要在服饰仪态上给学生做出表率, 体现出人格魅力, 使学生由衷地敬佩、喜爱教师,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场所, 教师要仪态端庄, 站有站姿, 坐有坐相。服饰既要体现流行时尚, 更要体现学识气质, 充分表现知性美。教师不要过多佩戴首饰, 也不能过分时尚艳丽, 应该根据自己的体形、性格、年龄和教育对象, 适度搭配, 展示特色。坚决杜绝奇装异服。

(六) 声音

教学节奏的形成、教学重点的突出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也依赖于非言语交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述某个重要内容时, 会有意识地运用语调、语速等的变化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形成一定的教学节奏。教师的言语表述在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上都要处理适当, 恰到好处, 形成抑扬顿挫、变化有致的情形。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随之变得张弛相间、疏密合度、富有节奏。

四、结语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教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 这里, 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话剧表演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 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重音和动作上的技巧。这一切, 对教师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这些技巧, 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这里, 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了课堂授课中教师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是两种交流方式并存。一方面, 言语交流仍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主要的手段。我们不可能丢弃言语交流这一主要手段而一味地强调非言语交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 没有非言语交流方式的存在和配合, 孤立的言语交流是很难达到理想、有效的教育教学目的的。当然, 非言语交流只有在一定的教学场景和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 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非言语沟通范文

非言语沟通范文(精选12篇)非言语沟通 第1篇社会心理学认为, “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做沟通的手段。”美国的朱利法思特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