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范文
非指示性范文(精选9篇)
非指示性 第1篇
我总以为,一节课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真情投入的多少,哪怕环节不紧凑,哪怕花样不丰富,但只要以人为本、心中有生、真情投入,便会是一堂高效的课。我经常思索:一节课上,学生能在愉悦的情绪中看不到讲台、 看不到黑板、看不到“知识”、甚至看不到老师的身体…… 但是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智慧在灵魂深处涌动, 久久萦绕,那才是一节本色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高效课堂。
那次听课我还是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不过他们上得很努力,也比较轻松,已经很“出彩”了。毕竟是优质课展示, 所以或多或少也迎合“主流”评价机制的嫌疑,而且因此而出现了某些不自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不会影响到课堂的灵魂。如果叫我上去,肯定连“出彩”都做不到,一是自身缺乏素养,二是我不擅长“作秀”。
一、“非指示性”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徘徊
浙江大学郑逸农教授曾提出的一个观点叫“非指示性” 教学理念,说的是课堂教学应该遵守“二不”“四自”标准, 即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区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区表达。郑教授的这个观点曾掀起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影响很大,其先进性在这里无须再说。当然,再先进的理论总有其局限性的,“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优点夸大学生的主动性,似乎把一切都推给了学生。他这一说法总的理论依据是西方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成长和发展的天性。只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就可能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不指示性学习目标”,则来源于建构主义和后现代课程理论。“不指示问题答案”来源于对话理论、 团体动力学、尝试错误及多元解读等理论;上述理论全部来自西方国家。我不得不承认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对当尴尬的课堂教学及评价的进步性。我很敬佩我们的理论家为了改变过去“一切由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模式,便仓促甚至急切地拿来西方的这些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创新,但遗憾的是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虽然这几年又回头开始发现一堂课上老师和学生都是存在者,但还是有些矫枉过正的味道。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或者干脆说是创造人。我不敢否定上述理论的进步性,但是我个人的想法,更提倡中国美学的教育智慧,儒道思想当中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对生命的价值关怀精神,尤其是禅宗思想生命关怀精神更加明显。禅宗思想里蕴含的教育智慧,分别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三个参禅境界关照课堂教学的前教育、教育、后教育阶段,这是真正充满生命智慧的课堂教学。当然我不是可以排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在有效充分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思想的同时,高度关注并挖掘传统文化当中极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灵活、轻松而充满生命智慧。
对自己而言,这是我一生最高的追求。我知道这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和实践,需要把自己的全部生命融入其中。当然我们还期望能得到教育体制机制上的极大肯定和高度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摆脱“商品生产”的命运; 学校教育也才有可能改善用系统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方式通过考核、恐吓、严惩而具有填充、克隆和复制千篇一律的人脑功能的命运。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立足当前,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学实际,通过对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1、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课前主动预习的人寥寥无几;2、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3、有不少的学生说自己课堂上没有回答过问题,养成了不愿动脑的习惯;4、课堂上没有作业时间,大部分作业压在课后;5、学生做作业的劲头不足,有不少学生等待老师讲解。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根源是:1、 教学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2、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对新课改的认识肤浅,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不能很好衔接;4、多数教师上课无激情,学生思维惰性大。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如下共识:1、在教学中必须确定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力,开发其智力。教师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失控,让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因材施教,分层而导。 根据学生学习底子的薄弱、兴趣的浓淡、性格的差异及理解能力的快慢等诸因素,把学生分为好、中、差,确定不同的目标,给予不同的任务。3、教师用心灵去耕耘心灵,用人格去提升人格,用智慧去传递智慧。4、精讲多练,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对其质疑的耐心讲解、对其优点的热情鼓励、对重点问题的精当点评。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化,新理念、新思想、 新方法已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当放下架子, 自我反思,当学生请教问题时,无论所问的题是难是易,都应该热情地诱之导之,而不能拒绝。我们要敢于和学生换位思考,问问自己,人都是有自尊的,千万不要伤害学生!
摘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现新课程教育目的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和载体。新课程在走进课堂中,虽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零散的所谓的经验,但更多应该是思考如何把新理念转化成我们的需要的教学行为,本文将略谈谈“非指示”性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
非指示性 第2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博客 【课文出处】
课文出处: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版必修二;苏教版必修四;鲁人版必修二;粤教版必修三;华东师大版高三下;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设计类型】
“非指示性”教学中通用类文本之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完整型“非指示性”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
笔者对经典美文的界定是:具有丰富的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
完整型“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活动比较充分,设计的学习环节比较多、步骤比较全,学生应有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到了,按照这一教学设计去学习,会学得比较充分、比较深入;二是学习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设计步骤】
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交流审视学习主题;围绕主题,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教师介绍自己及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反省学习得失;积累性美读;比较阅读;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元和十年,白居易身为谏官,直言上书,结果却被赶出京城,贬为江州司马。他的好友元稹,正贬谪在外,听到白居易也遭不幸,伤痛不已,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绝句《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没想到,落魄的白居易,倒以他“天涯沦落人”的情怀,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琵琶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乃至化身为诗人自己,去听,去看,去想。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习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它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这首诗我不是初读,这次再次读到,我仍然敬佩不已,一是敬佩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把琵琶声描写得那么美妙动人;二是敬佩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对沦落天涯的琵琶歌女那么富有同情心。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如果学生已经说得很到位了,那就不再简单重复):
本文写了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偶然遇上琵琶女,先听她弹奏琵琶曲、后听她叙述不幸身世,由此引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联想和感慨。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每人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指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选择之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第一,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来选择学习主题。“自身特点”指自己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特点,如擅长哪些、不擅长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因此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是“扬长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一种是“补短式”的选择,即选择自己不擅长的或不喜欢的。“文本特点”指文本的语文特点,以“两特一先”为选择原则:这篇课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第二,每人选择两个学习主题。这两个可以一个是“扬长式”的,一个是“补短式”的;也可以两个都是“扬长式”或“补短式”的,这主要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第三,每个学习主题用一个“的”字结构的短语来表述,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这种形式。第四,边浏览课文,边在备用纸上罗列,有几个列几个,最后根据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从中选择两个。
五、交流审视学习主题
每人介绍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之后教师说说自己作为本文的学习者,会选择哪些学习主题。教师一般会多列举几个,以给同学启发。
教师准备参与的发言要点:
这篇课文有五段,段段精彩,第一段有环境描写,第二段有音乐描写,第三段有人物描写,第四、五段有人文情怀的抒发。其中最动人的是音乐描写,最感人的是人文情怀的抒发。如果我来选择学习主题,我会选择这两个。
每人听了同学和老师的介绍,对自己初选的学习主题认真审视,以自身特点和文本特点为依据,或调整,或完善,或坚持初衷。
六、围绕主题,研读欣赏 每个学生围绕选定的学习主题,依次研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每人选择的两个学习主题,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大部分同学都选到的,这时教师可建议先聚焦该主题一起学习。如果两个都基本相同,就一起商量先学哪个,再学哪个。预计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音乐描写和人文情怀这两个主题,学习顺序上大多先学前者,再学后者。
在自主研习前,教师先作引导,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第一,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研读欣赏;第二,研读欣赏时紧扣课文语言,找出相关的语句和语段深入品味,不宜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更不宜脱离具体的语言想当然地架空分析;第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极思维,尽可能使自己的研读欣赏个性化;第四,可以借助手头的一些资料(甚至包括教师用的“教参”),但最好在有了自己的基本理解后再翻阅,“先入为主”会影响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独到性,并影响思维的深度和新颖度;第五,研读欣赏后用细腻清爽的散文式语言来表述,不用空洞的大话和套话,也不用“这说明”之类抽象的理性的语言来评议。
七、交流研读心得
每人有了研读心得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研读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两名较有新意或较有个性的参与全班交流。小组交流时要求每人依次轮过来,向其它同学自信地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其它同学则以欣赏的神情和求真的态度来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可以讨论。
八、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每人自主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自主探究,独立解决,获得初步的理解。
为保证学生的提问质量和探究效率,教师先作引导,介绍原则和方法:第一,要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要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能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单独完成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个人难以解决的或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将本组典型的问题及探究结果向全班介绍,师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谈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对一些典型的而又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继续探究。
九、教师补充提问,现场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研读的情况、提问的情况和探究的情况,作出补充性的提问,继续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探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各组有了基本的理解后,主动参与全班交流,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
教师的提问从音乐描写和作者的人文情怀两方面来设计(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灵活取舍,不机械照搬),其余问题根据课堂学习需要现场生成。
(一)关于音乐描写 1.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说明琵琶女演奏技艺的娴熟,也说明她已进入乐曲的情境了。
2.诗人正面描写音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几个乐段?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诗人采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了三个乐段:急切欢快—缓慢凝重—激越雄壮。
3.曲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从侧面进行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意境中;以此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水平。
(二)关于人文情怀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琵琶女倾诉自己的不幸身世为何能激起作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同的不幸遭遇。
3.“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湿衫之泪,有几重内涵?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司马青衫之泪,有两重内涵,一是同情琵琶女的晚年沦落,二是伤感自己的不幸遭贬。
十、教师介绍自己的及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 学生经过研读欣赏、提问探究等自主学习环节后,教师再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并介绍研究专家的研读心得,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提升,或得到深化。
以下是教师准备的研读心得,就音乐描写和作者的人文情怀两方面来准备,其它方面根据课堂学习需要现场生成。
(一)教师自己的 1.关于音乐描写
音乐是飘渺虚忽、转瞬即逝的,作者却借助多种手法来表现。比如先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测,诉诸读者的感知,说“弦弦掩抑声声思”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说“低眉信手续续弹”是“说尽心中无限事”。再运用多种比喻,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和情感:“大弦嘈嘈”比喻为“如急雨”,“小弦切切”比喻为“如私语”,是听觉;“嘈嘈切切错杂弹”比喻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觉,同时又调动了读者的视觉;而后的借喻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带给读者的不只是听觉和视觉,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的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美妙的语言,使音乐变得有声、有色、有情,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夜晚浔阳江头月色之下的美妙音乐,使短暂变得永恒。
同时,音乐弹奏的过程是丰富复杂多变的,作者机智地选取其中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来表现音乐发展的脉络,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2.关于人文情怀 本文最感人的诗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抛开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地位卑贱的歌女,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作为同样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诗人在琵琶女面前没有矜持,没有清高,而是敞开心扉,诉说起自己的郁闷、悲愤,将自己的感情与琵琶女的感情融为一体,直至泪洒青衫。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
(二)专家研究者的
白居易写音乐,不仅善于用美好的声音来形容音乐,珠玉之声、莺鸟之语、花底之泉之类,均为如此,白居易的突破在于:第一,从“冷涩”这样看来不美的声音中发现了诗意,当然又是为主人公和诗人的感情特点找到了共同载体;第二,从“凝绝不通”的旋律中断中发现了音乐美。这是声音渐渐停息的境界。从音乐来说是停顿,是音符的空白,但并不是情绪的空档,相反却是感情的高度凝聚,是外部世界的声音的渐细渐微,同时又是主体心理的凝神专注。外部的凝神成为内在情绪精微的导引,外部声音的细微,化为内部自我体验的精致。自居易发现:内心深处的情致是以“幽”(愁)和“暗”(恨)为特点的。“幽”就是听不见,“暗”就是看不见,二者结合,就是捉摸不定的、难以言传的,在通常情况下,是被忽略的,沉入潜意识的。而在这种渐渐停息的微妙的聆听中.却被白居易发现了,构成了一种从外部聆听转入内心凝神的体悟: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相反,是“幽暗”愁恨的发现和享受,正是因为这样,“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成为千古佳句。这实在是白居易的天才创造,不但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在西方也可能是这样的。„„
(节选自孙绍振的《穿越图画和音乐之美——〈琵琶行〉的艺术奥秘》,《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12期)
琵琶女使人感慨的经历是通过琵琶女调弦、初弹和自述体现的,而琵琶女的弹奏却非常简单的以音乐娱情,她分明是在以音写心。„„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固然,更由于其坎坷经历增强了她内心的积郁和诉说的欲望,以压抑和悲剧性的心境弹琵琶,人的情感与琵琶融为一体,琵琶声是琵琶女不幸身世的音乐化表现,也是作者不幸遭遇的音乐化再现,其感染力自然难以阻挡。琵琶女心曲的传达依赖于作者的理解,而作者在欣赏美妙音乐时却能感受到金属刀枪相撞之声,表明作者心中也有类似的积淀以及对这一类似积淀的敏感,其间强烈的质感与强化的情感意志掷地有声,显示了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节选自刘淑丽《〈琵琶行〉的易感魅力》,《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江州琵琶亭,下临江津,国朝以来,往来者多题咏,其工者辄为人所传。淳熙巳亥岁(1179),蜀士郭明复以中元日至亭,赋《古风》一章,其前云:“白乐天流落湓浦,作《琵琶行》,其放怀适意。视忧患死生祸福得丧为何物,非深于道者能之乎?贾傅谪长沙,抑郁致死;陆相窜南宾,屏绝人事,至从狗窦中度食饮。两公犹有累乎世,未能如乐天逍遥自得也。予过九江,维舟琵琶亭下,为赋此章。”“香山居士头欲白,秋风吹作湓城客。眼看世事等虚空,云梦胸中无一物。举觞独醉天为家,诗成万象遭梳爬。不管时人皆欲杀,夜深江上听琵琶。贾胡老妇儿女语,泪湿青衫如着雨。此公岂作少狂梦?与世浮沉聊尔汝。我来后公三百年,浔阳至今无管弦。(公诗有“浔阳地僻无音乐”之句)长安不见遗音寂,依旧匡庐翠扫天。”郭君,成都人,隆兴癸未(1163)登科,仕不甚达。但贾谊自长沙召还,后为梁王傅乃卒,前所云少误矣。吾州余干县东干越亭有琵琶洲在下,唐刘长卿、张祜辈,皆留题。绍兴中,王洋元勃一绝句云:“塞外烽烟能记否,天涯沦落自心知。眼中风物参差是,只欠江州司马诗。”真佳句也!
(节选自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十一、反省学习得失
课文学习结束后,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省,将自己的学习与同学的、老师的、研究专家的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些值得肯定需要保留,哪些应该克服需要调整;同学、老师、研究专家的哪些值得借鉴需要吸纳,哪些可以参考但不足为训。
十二、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陌生)字词,边读边积累。
再聚焦全文,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先把其中的妙语佳句背下来,然后把描写音乐的段落整个熟读成诵。
十三、比较阅读 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课外短文,让学生拓展比较,比较两者在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异与同,借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下面设计多种方案,供课堂选用。
(一)关于音乐描写 第一种方案:比较阅读
阅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然后与《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说说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土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蛴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相同点:1.都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⑤
⑥
⑦
④
③②
①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点:1.《琵琶行》一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颖师弹琴》一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琵琶行》一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颖师弹琴》一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琶行》一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颖师弹琴》一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颖师弹琴》一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第二种方案:模仿实践
提供名曲《二泉映月》第一乐段,即兴模仿,让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或完全模拟作者的写法,用一连串比喻句描摹音乐的起伏变化过程;或放宽写作要求,比如你听着音乐,想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或场景,用细腻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再比如你想象演奏者阿炳演奏时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把他边演奏边涌现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下来。
教师准备与学生交流的描写段子:
听着音乐,我眼前浮现出一幅阿炳演奏时的生动场景:夜阑人静,泉清月冷,一位无家可归的盲艺人,正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用凄凉的二胡,诉说着他的坎坷人生,沿街乞讨时的酸楚,寒风冷雨中的无奈,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随着音乐流淌着,流淌着悲怆与苦涩。突然,音乐高亢起来,盲艺人的情绪激动起来:为什么活着就这么难!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激动过后,音乐舒缓下来,盲艺人想起了童年的天真与欢乐,想起了生活中帮助过他的一个个好心人,心中涌起了融融春意,于是音乐徜徉在烂漫的油菜花丛间。他又想起了自己面对不幸时的一次次倔强与坚毅,于是乐音激昂雄壮起来,仿佛一股不倔的江水顽强地扑向石礁,激起阵阵雪白的浪花„„
之后告诉学生,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会带上个人的经验与认识,首先要珍视自己的独特体验,然后在集体交流中,在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调整,逐渐完善。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这首乐曲是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听着听着,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久久不起。或许,他的经验与认识让他感受到了《二泉映月》夺人心魄的震撼力。
(二)关于人文情怀
下面这首是白居易的著名诗篇《观刈麦》,是他于元和元年(806年)任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和《琵琶行》一样,诗中也写到了下层百姓,写到了一个拣麦穗的贫妇人的形象,写到了自己所见、所听之后的感想。请就这方面与《琵琶行》作比较阅读,说说它们的异与同,谈谈你的理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关注下层百姓的生活,《琵琶行》塑造了遭遇不幸的琵琶歌女的形象,本诗则塑造了拣麦穗充饥的贫妇人的形象。同时,作为一名封建官员,他还对下层百姓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琵琶行》中,诗人听了琵琶歌女不幸身世的诉说之后,想起了自己的遭贬,于是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叹息。当歌女再次弹起琵琶声时,诗人两眼汪汪,泪湿青衫。这泪水,既是对自己不幸遭贬的伤感,更是对琵琶歌女晚年沦落的深深同情。这首《观刈麦》,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同情,而且还写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封建官员的反思,对自己不劳而获、年尽有余的愧疚和自责,诗人的人格显得更加高尚,令千载而下的我们也深深地感动和钦佩:感动于他的人文关怀,钦佩于他的无私自剖。看来白居易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代大师不是偶然的,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心与关怀。
十四、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下课前,学生和教师每人说一句结束语,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或学习收获。每人在备用纸上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四人说说,再让四人自主起来说说。随机抽点,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清代诗人张维屏曾赞叹本诗说:“枫叶狄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要学习优秀的古代诗歌,不能不学《琵琶行》,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中汲取语言的营养,也汲取精神的营养,让自己在语言和精神两方面同构共生,培养自己优秀的语文素养。
十五、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篇目,一是人们评论白居易《琵琶行》的文章,二是白居易的另一首名诗《长恨歌》。各位可以到图书馆借来阅读,也可以上专业网站阅读,还可以打开我的个人网站和博客阅读(已经粘贴在上面),并可随时留言互动。
《渔父》“非指示性”教学实录 第3篇
【教学设想】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学中将遵循“先言后文”的原则和程序:先让学生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掌握字词句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学习其中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素养。
同时,教学中又将遵循笔者导师郑逸农先生“先生后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原则:不管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做现成讲解和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在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后,教师是一个及时的促进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言”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读、齐读和合作解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的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生死问题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判断,并能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体会感受,及时捕捉学习灵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教师用幻灯片亮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啊,当一个人用尽心血去呵护的人生理想一旦破灭时,他(她)心中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去感受屈原心中生与死的剧烈矛盾,去感悟他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并用心去思考生与死的真谛。
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教师:今天是借班上课,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随意交流。
教师:现在我来问问数学课代表好了。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数学课代表: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
教师:我再请英语课代表说一说。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英语课代表:了解古代的一些情况。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虽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但基本意思说到了。我也来说说,就算是方法介绍吧。(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文言文有两大学习价值,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二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即一言一文。文言文言,有言有文。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两点来展开学习。
三、学习语言文字
1.自读课文
教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读之前,我提三个要求:第一,不要齐读,每人自己用心去读;第二,要读准字音;第三,要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两分钟左右。
2.自主学习
教师:这篇文章字词句的意思,我不准备现成解释和翻译给大家听,我想让同学们自己主动结合课文注释梳理一遍。每人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梳理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请写在备用纸上,或者直接在书上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梳理,三分钟左右。教师巡回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并及时插话,介绍方法:在梳理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的,一是字词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二是句子方面,要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3.互助学习
教师:刚才在梳理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老师仍然不准备对各位的问题现成释疑解惑,而要让大家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请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相互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及时记下来,待会儿提交班级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合作释疑。
教师:刚才大家交流得比较主动,小组长们还在草稿纸上记下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请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一小组长:“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教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让每个人都尝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才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翻译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往往就是句子中某一两个词,含义或用法没搞清楚。“与世推移”中的“与”就是“和、同、随”的意思,“世”就是“世人、世道、社会”的意思。“移”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中的“移”是什么意思?(许多同学插话:动摇,改变。)对,没错,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说得不好听点,那叫“随波逐流”。
一小组长:“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中的“皓皓之白”、“尘埃”怎么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皓皓”是“洁白”,“白”也是“白”,这里的“之”应该是“的”,所以“皓皓之白”可能要理解为“纯净的白”、“纯洁的白”,后面再加上“的身体”,以使句意完整。“蒙世俗之尘埃”中“尘埃”是“灰尘”,这里引申为“污垢”。
一小组长:“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淈其泥”“扬其波”什么意思?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淈其泥”是“搅浑那泥水”,“扬”是“扬起、掀起”,扬起、掀起那波浪。句子的意思相当于“推波助澜”。
4.教师检测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刚才的学习效果了。我用幻灯片亮出题目,每亮出一组,大家都要一起开口说出答案来,每人都要动口,不能做旁观者。
题目1: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枯槁;②凝滞;③莞(尔);④濯濯。
题目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③形容枯槁;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渔父莞尔而笑;⑥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题目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③安能以身之察察。
题目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现场反应良好,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学生前期学习效果不错。)
5.播放朗诵音频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全文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听听朗诵的录音,边听边自己读。录音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自己作出调整。
播放《渔父》朗诵音频,学生朗读。
四、学习文学文化
1.确定学习主题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文言”之“言”,接下来要进入“文言”之“文”了。我先给大家介绍胡适先生的一个观点(亮出幻灯片):“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既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个工具去领悟文章传什么情,达什么意。现在请自主确定一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且有探讨价值的话题或问题,并自己作出基本的探究,形成基本的理解。
学生独立学习,五分钟左右。
2.交流初步成果
教师:现在请把你自己的话题或问题以及基本理解说给小组同学听,每人依次轮过来。各位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话题或问题及理解是好还是不好,关键是每人都参与进来。
各小组同时进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小组重点探讨
教师:刚才每个人都在小组内交流过了,现在就请各个小组从组员的发言中重点选取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继续展开深入的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准备代表小组发言。
小组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长发言的时候,要求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分享到你们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屈原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我们的结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因为“独醒”而被流放,可见屈原没有像常人或隐士那样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而是把自己与祖国真正融为一体。他把自己全部的忠诚与智慧都献给了祖国,虽然浑浊的世间没有人了解他,虽然楚国贵族把楚国弄得一团糟,但他不采取和祖国分手的态度,而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要保持清白的节操,以身殉国。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
教师:这个小组探讨了屈原的伟大之处,说得有理有据。
第二组: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这样唱是为什么?我们小组认为,渔父这样唱是为了想让一些人知道,不管水是清的还是浊的,它都有自己的作用;也让屈原知道,不管世间的人是醉的还是醒的,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唤醒他们,那你就不会那么孤独了。
教师:说得挺有见地,我也挺受启发的。
第三组:我们小组探讨的问题是:本文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代表了什么形象?我们的理解是:渔父是一位隐士,是道家的一个忠实的信徒。他是以一个隐士超然脱俗的心态与屈原交流,然后与屈原分道扬镳的。他是一位“高人”,他是以高蹈遁世的形象来劝说屈原的。
教师:一些词汇用得挺专业的,可能参考了一些资料书,但分析得有深度。
第四组:我们小组的问题是: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理解是:他是把人格和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这样做体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
教师:说得简单了点,但分析语言有些深度。
…………
5.教师介绍学习心得
刚才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作为课堂的一员,也谈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启示。
在名家观点的指引下,我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本文写了怎样的人?我的基本理解是:文章主要写了一个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屈原;写了一个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还写了一个与屈原格格不入的、恬然自安的渔父。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段音频,这段音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播出过的一个节目的录音,请大家仔细听听。(教师播放音频给学生听。具体内容略。)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是如何写人,传情达意的?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运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让渔父和屈原在江边相遇、对话,使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跃然纸上。“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刻画人物,非常真实而直观。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表达事理或哲理,如“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写作时值得借鉴的手法。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到“直面人生”这一专题之中来探讨,因此我想到——文章对我有什么启发?我的基本理解是:对屈原生与死的讨论很多,我想到的是:死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而且后人记住了他。但是人们记住屈原的原因,不是他死得非常独特,葬身鱼腹之中,而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品质和人格。我又在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因为恋爱失败、考场失利动辄跳楼、投水、爬上电线杆而终了此生的人,是为了什么呢?他们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对我来说,我想我会用迎接节日的心情迎接那不必急于求成的死亡。
这是我思考的三个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和异议吗?有的话请大胆提出。
学生没有提出。也许是借班上课的缘故。
五、总结课堂学习
1.齐读体会
教师: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言”和“文”都做了一番学习探究,现在就来齐读一下文章,深入体会一下。读的时候,注意把握两人的语气、语调和情感。
学生齐读,效果不错。
2.自主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屈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一句生动形象的话,概括一下自己的学习。可以是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是感受到的精神,也可以就今天的学习方式发表一点看法。先请每人在纸上写一写,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我给四个机会,让同学起来说。
学生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屈原了。
学生二: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宁死不屈,有的人随波逐流,而屈原属于前者。现在我深有感触。
学生三:今天我们的学习是从浅层到深入,这种学习让我们的效率更高。
学生四:这堂课先让我们学习言,再让我们学习文,以后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学习了。
教师:我也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是我们第一次配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配合得很默契,让我跟着大家一起进步,谢谢你们!
六、推荐课外读物
我们常说,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现在我给大家推荐几篇文章,请大家课外抽时间去阅读。(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第一篇是:《屈原可能走别的路吗——关于屈原之死》,第二篇是:《生与死:“美”的颂歌和悲歌——论屈原的生死观》;第三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四篇是《离骚》。
英汉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第4篇
关键词:英汉指示词,非指示用法,比较
1. 引言
指示词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指示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语言与其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词的指示用法要依赖于语境,它们的所指或意义离开了特定的语境便无法确定。但是,不是所有的指示语都要靠语境来确定其所指和含义的。指示语还有一种用法就是非指示用法,也就是指示词在使用时不以语境为转移。英汉语中的指示语可以分为五种: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和社会指示。所谓指示语的指示用法是靠语境来确定的,离开了语境便不知所云。而恰恰相反,指示语的非指示就是说这种用法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不管你在何时何地说它都是不改变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如莱昂斯(Lyons, 1977)、菲尔墨(Fillmore, 1977)、列文森(Levinson, 1983)以及何自然(1988)、何兆熊(1989)等对指示用法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却很少涉及。故此,本文将对指示语的这种非指示用法作一尝试性的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2.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人称指示的非指示用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称的泛指用法,另一种是文内照应。
2.1 人称的泛指用法
(1)第一人称代词的非指示用法。
第一人称单数的非指示用法:第一人称非指示用法是指在一般非正式的语体中由人称代词取代不定代词的用法。这种用法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见。非人称指示的“我(们)”不指说话者或受话者等具体的人,而是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在内的不被识别的一类人的整体;它不再具有指示功能,而起到一种虚指的作用。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典型的非指示用法。此句话翻译成英语也一样适用。汉语和英语的情况基本相似。
(2)第一人称复数的非指示用法。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a)我相信,我们(你们)每个青年同志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你们)的期望。
第一人称的这种非指示用法让说话者(作者)为自己提供了角色模型,从而把听话者(读者)带入自己的视角,起到一种和听话者(读者)浑然一体的友爱的语用效果。
人称代词的这种非指示用法其实是一种不定代词的用法,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够为它的所指提供确认的范围,如:
(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句话是毛泽东在1939年代表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反共行为发表的严正声明,“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指国民党,“我”和“人”构成相对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我”在当时的语境中并不具体指说话者本人,而是虚指共产党组织内的任何人。
(3)第二人称代词的非指示用法。
第二人称的非指示用法包括“你”和“你们”两个,泛指任何人,多用单数形式。英语和汉语是一样的用法。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c)你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就得好好学习下一番苦功夫。
(d)在中国,你得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这一点和美国不同。
(e)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例子中的“你”泛指任何人。想要成功,任何人都得下功夫;在中国,任何人想升学、升职,就得参加形形色色的考试;在困难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泛指并没有实际所指,没有确定的所指对象,而是指全体或某一群体中的任何人。
(4)第三人称代词的非指示用法,用来泛指任何人。
例(f)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是公民,他就有选举权。
(g)别管他是谁,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应该帮助他。
(h) To succeed, one has to do one’s best.
例(f)中“他”泛指任何公民,例(g)中“他”泛指任何有困难的人。例(h)中“one”泛指任何人,为了成功,必须努力。这种泛指和第二人称泛指一样,不再表示确定的所指对象,而是面向了任何人,话语中这种语义内涵,对任何人都适用。
2.2 人称的文内照应
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的第二种: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中,除了用于泛指外,还有一些只在话语中起前﹑后照应作用的,这就是前照应用法和后照应用法。它们在话语中都有确指的对象,是非指示用法的一种。我们来看一下例子:
(i) My father got home very late everyday, and he was very tired.
(j) Jim was born in China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
例(i)中的he指的是“my father”,它们俩互指。例(1)中的“China”和“here”是互指,这就是指示词的前指照应。
(k) Here is the 9 o’clock NEWS...
(l) I bet you haven’t heard this STORY.
例子(j)和(l)中的NEWS和STORY就是后照应。
3. 英汉时间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在言语活动中,指示性的时间表达是以说话人的那一刻作为参照点来计算和理解的。那么非指示性的时间是指绝对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就是说非指示性的时间表达不受说话时间的影响,它是绝对的时间表达。它不存在于当前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之中,如果离开了这个交际情境,它表示的时间依然是明确的。比如说无论说话人在什么时候说1949,他所指的都是同一年分,即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再比如说1776年,不管你在什么时候说它都不会受到影响而改变,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指美国的独立日。
在大多数语言中,非指示的时间表达是以日﹑夜﹑星期﹑月份﹑季节﹑年份等自然周期和钟点为基础的。它们所表达的时间可以是不受说话时间影响的绝对时间,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的。
此外,语体也是决定我们是使用指示性的表达还是非指示性的表达。一般说来,语体的正式程度越高,使用非指示的时间表达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
4. 英汉方位指示词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方位指示也称为地点指示,涉及话语所谈事物在不同语境中的远近所在。地点指示也是靠语境来确定其准确方位的。而本文要阐述的是其非指示用法。如果以其它事物或固定的空间位置为参照点,那么这样的方位表达方式是非指示性的,如:
(m) China lies in Asian.
(n)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在这两个例子中,中国位于亚洲和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峰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无论我们在何时说它都是不会变化的,就像绝对的时间表达一样的。
5. 英汉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的非指示用法比较
5.1 英汉篇章指示的非指示用法
我们上面讨论的前三种指示词的指示用法分别是以说话人、说话人说话的时间和说话人在交际时所处的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而篇章指示的参照点都存在于篇章的语言之中。而本文讨论的是篇章指示的非指示用法。这种非指示和上面的时间空间的非指示用法也大相径庭,也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我们都知道美国著名的演说家马丁路德金有一篇众所周知的演说“I Have a Dream”)
(o) According to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 we know that...
这里的“According to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就是一种非指示用法,也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英汉语中这种例子很多,本文就不再赘述。
5.2 英汉社会指示的非指示用法
社会指示的参照点是说话人本身的社会地位,听话人和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对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而言的。而社会指示的非指示用法是指当我们谈及某个人时,我们不必首先介绍一下他是谁,我们凭着常识和日常生活的知识积累都已经知道的。这种人一般都是众所周知的人。
例子:(p) President Bush is American VIP.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都知道President Bush是美国现任总统。我们不必首先介绍一下布什是谁,并且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说这句话它都不会受到影响,也就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英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
6. 结语
本文简单地探讨了英汉人称﹑时间﹑地点﹑语篇和社会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从中可以看出,指示语的非指示用法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不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不以语境为转移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要.湖南出版社, 1999.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出版社, 1989.
[4]陈治安, 彰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 1994.
[5]张伟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J].语言运用研究, 2006.
通知:指示性通知 第5篇
通知范文:指示性通知
国务院关于今年下半年各级政府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的通知
国发明电[1994]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项重大改革顺利出台,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社会总量平衡状况逐步改善。但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过高,上半年全国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通货膨胀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为了保证我国各项改革措施的顺
利实施和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务院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同通货膨胀作斗争,把过高的物价涨幅降下来。为此,国务院决定。通知范文节选!
一、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平抑物价的手段。各级人民政府一定要认真抓好农业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做好各类商品,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收购、调运、储备、供应工作,要按照国务院批准下达的计划,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补充库存,增加储备。
二、下半年国务院不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上半年已经出台的,要严格控制其连锁反应。各级人民政府都要从大局出发,下半年一律不再出台新的地方性调价项目,对受此影响确有困难的行业,由地方财政适当给予补贴,以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各地不得再以各种地方建设基
金的形式,在电力、铁路等行业搞价外加价,凡未经国务院批准自行加收的各种建设基金要立即停止执行。
四、各地区、各部门要下大力量整顿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对借改革之机搭车涨价、越权涨价、利用价格进行欺诈、谋取暴利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对各种不合理的收费要坚决取缔。
五、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切实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的监审,继续推行明码标价制度,以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稳定人心。
六、要继续实行各级政府的物价总水平控制目标责任制,把控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每月向社会发布。当前,各级政府要继续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把稳定市场物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力争今年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去年实际水平,为1995年和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
环境。通知范文节选!
国务院
非指示性 第6篇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自己的理解;三梳理精辟的见解,说说自己的评价;四梳理精彩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某篇学术论文内容特别繁杂,则可将“四梳理”定为: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本篇设计就属于这个样式。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诵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叫庞朴的学者写的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准备采用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每人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概括,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梳理和概括的质量了。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现成讲解和单向灌输,而让学生打开书本,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加上又是初次接触学术论文,对其精深的内容和语言可能都有一定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不妨让每人按照“两特一先”的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来讨论和选择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再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讨论。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基本共识,那教师介绍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讨论共识的过程):这篇学术论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两者都可以认为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论述的总话题和分话题,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论述的特点和论述的语言;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重点梳理: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梳理的地方,课堂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每人自主梳理。
教师的用词可能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但主要意思会逐渐形成共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讨论学习内容,意在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四梳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1.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提炼本文论述的总话题,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再把这个词展开,用一个句子(可包含多个短句)来概括;边概括边说说该词句在文中的位置(即使不是完全现成的),或内容对应的位置;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的总话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传统(在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段)。把“传统”这个词用一句话(包含多个短句)展开就是:什么是传统(在开头部分第2段),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在开头部分第3段),包含哪些内容(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和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在第四部分“财富和包袱”)。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写的。(以下内容引自苏教版教参)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根据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2.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概括本文论述的分话题,对着总话题的那句话具体展开即可,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更具体的了解;边展开边说课文相应的出处;梳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按照要求(尤其是后者)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中自评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前面提炼出来的总话题用四层意思具体展开来就是:第一层,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在开头部分第2段)第二层,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在开头部分第3段)第三层,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包含哪些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的内容(第4段)、特点(第5段)、范围(第6段)和后人分析批判的任务(第7段)。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在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它有自己的本性(第9段),有形成的条件与过程(第10段),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第11—13段)。第四层,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既是财富(第14段),也是包袱(第15段),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第16段),而不是做得相反(第17—18段),要让传统与时俱进(第19段)。
教师顺势介绍学习方法:学习一篇学术论文,要从理清作者的要点入手,从繁杂丰富的内容中梳理提炼出主要的内容,并且要能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再用多句话表达。
3.三梳理论述的特点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放眼全文,梳理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和技巧,有几条列几条,每条都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然后说说其论述效果;要梳理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评判,形成本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结构上总分总的布局。全文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总说,提出传统的话题,指出它与文化密不可分;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分说,先说“传统文化”,后说“文化传统”;第四板块总说,先将传统总括为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再谈如何对待传统,并作深入的剖析。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四合院,既严密精致,又秩序井然,读者阅读起来多而不乱,循序渐进。第二是加小标题的形式。如“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些小标题总领本节内容,纲举目张,使得全文条理清晰,表意清晰。第三是论证严密。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就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规整,而文中的小节同样论证严密,比如“文化传统”这个小节(全文第8—13段),论述时一环扣一环,逐步推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等等,层层推进,缜密有序。
4.梳理论述的语言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本文的论述语言,找出理性严密类的和感性形象类的两类语句,每类都不少于两句,用心感受和欣赏,然后说说自己的欣赏心得;要求找得准确、典型,说得细致、深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然后由每个小组推出一位找得准确、典型且说得细致、深入的代表,向全班介绍,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第一类,理性的严密的语句。如第2段:“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句话讲的对象是“过去”,用了一大串词语来修饰、限定和说明。前面有“主要”“即”,后面有“精神及表现”,而中间用了三个整齐的短语“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用词准确,用语多样,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严谨度和语言表达力。如第3段:“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规整对称,表意严密准确。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这句话用对称的句式、否定的方式,把传统的财富和包袱的特点表述得准确严密。以上这些理性的严密的语言,都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来表达,读来有绵绵不绝的气势和久久不去的回味。
第二类,感性的形象的语句。如第3段,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类比作蜜蜂与蜂蜜的差别,便于理解,风趣有味,虽然原句中的“相媲美”三字用得不太恰当。再如“传统文化”一节的第3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两句话在句式上两两相对,运用了六七个成语,句式整齐,词语雅致,把意思表达得充分而又鲜活。再如“文化传统”一节的末段:“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这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对两种文化触碰的过程做了情景化的精彩描述,生动形象,并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这两句话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传统的特点表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表达力,令人敬佩。学术论文,需要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智慧的语言。
五、自由式补充梳理
在前面统一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梳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内容自由梳理,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个语段,美美地读,一是有学术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0段);二是有文学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7段、18段)。前者要读出理解和体会,后者要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启示,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学术论文,既体现了学术的严密和严谨,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素养,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八、推荐课文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请各位上学术期刊网查找两篇学术论文(篇名不定)自主阅读,体会学术论文的特点,并阅读丁帆的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此文已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并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非指示性 第7篇
关键词:修饰性指示语,语用功能,照应,连贯
法律英语是将法律文化、法律逻辑和思维与英语语言结合而成法律职业英语, 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一种。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规范、准确、严密和客观, 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 因而法律英语用词、句式和句法结构都极为严谨 (1) 。就指示词而言, 英语有指示代词和指示性限定词之分。由于法律英语中需表意明确, 较少使用指示代词;而且, 指示代词有性别、单数、复数等一些较为鲜明的指代特征, 故而很少为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而指示性限定词, 主要是this、these、that、those等词语;除this、these用于限定当前文本 (语境) 之外, that、those则很少作为指示限定词在法律英语当中使用。事实上, 就指示语所涵盖的范围而言, 指示词也在其之列。英语既存在指示人称、名词的指示词和修饰限定名词的指示限定词, 也存在由词组、词语组合而成并用于修饰限定名称的指示语。而法律英语出于表达严谨的需要, 常常会使用一些典型而又规范的修饰性指示语。这些修饰性指示语在用语和结构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法律英语中的修饰性指示语分为不定指示语和特定指示语两种情况。不定指示语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人或物不予以特别指定, 仅指存在特定语境之描述特征或现象的人或物;而特定指示语与具体语境联系极为密切, 并往往形成前指照应或后指照应关系。同时, 修饰性成分可以置于中心词之前, 也可以置于中心词之后。
1 以at issue、in question、in dispute、concerned等词组构成后置定语, 表达不定指示
朗文英语词典对“at issue”的解释为“now in consideration or under discussion;regarding the matter in hand (正在商议或讨论的主题, 正在谋求解决的问题) ”;“in question”和“in dispute”则是“at issue”的同义语。试看以下例句:
1.Where any Ordinance confers power upon any person to ap-point any persons to be members of any board, tribunal, commis-sion, committee or similar body, the person so empowered may ap-point any public officer, by his official designation, to be a memberof such board, tribunal, commission, committee or similar body, and, on such appointment and until such appointment shall be re-voked or otherwise determined, the person for the time being hold-ing the public office in question shall be a member of such board, tribunal, commission, committee or similar body. (2)
凡条例授权力予任何人委任审裁处、各类委员会或相类团体的成员, 获授该权力的人可按职衔委任公职人员为该审裁处、委员会或相类团体的成员;委任一经作出, 当时担任该公职的人即为该审裁处、委员会或相类团体的成员, 直至该项委任遭撤销或在其他情况下终结为止。
2.The Trademark Review and Adjudication Board shall makea final ruling on whether to uphold or revoke the registered trade-mark in dispute and so notify the parties concerned in writing, and the matter shall be transferred to and dealt with by the Trade-mark Office (3) .
商标评审委员会做出维持或者撤销被争议注册商标终局裁定, 书面通知有关当事人, 并移交商标局办理。
3.The Board may revise a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of juris-diction at any subsequent stage of the proceedings in a Board ap-peal, and must promptly notify the parties of any revised determina-tion.Under paragraph (c) (1) of this section, each expedited judicialreview (EJR) decision (as described in§405.1842 of this subpart) and hearing decision (as described in§405.1871 of this subpart) by the Board must include a jurisdictional finding for each specificmatter at issue in the appeal. (4)
在上诉委员会程序的任何后续阶段, 委员会可以更改有关管辖的初步裁定, 并且应当在裁决更改后立即通知有关各方。依据本节第 (c) (1) 条款的规定, 委员会作出的加快司法审查 (EJR) 的裁定 (参见本分部第§405.1842条) 和听证裁定 (参见本分部第§405.1871条) 应当包括针对上诉的每一个具体争议事项作出说明和认定。
在以上例句中, 三个词组有时不译 (如例1) , 有时译为“争议”。例1中的“the public office in question”与上文所提及的“public officer”相联系, 即指“board, tribunal, commission, committee or similar body”的公职, 而用“in question”限定了公职的范围。例2中“the registered trademark in dispute”则是指需由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的争议商标。而例3中“each specific matter at issue”则指的是被上诉的每一具体事项。从语用的功能上来看, 尽管从句中删除该等词组可能不大影响整个句意的理解, 但增加该等词组的后置修饰则不仅使指示限定更加明确, 也突出强调句子所要阐述的对象, 并使该中心词语始终在具体语境中予以解释, 从而使文义更加准确、连贯。就三个词组的含义侧重点而言, “in question”和“at issue”一般指“在讨论、在议论”, 而“in dispute”一般指“处于争议、在谋求解决”。从使用的频率来说, “in question”最为常见, “in dispute”次之, 而“at issue”则位于最末 (5) 。
例2中的“concerned”与前文的“trademark”相联系, 是指商标争议的有关各方。总的来说, 在句子当中“concerned”一般翻译成“有关、相关”, 也可以视具体语境不予以翻译;既可以置于被修饰词之前, 也可置于被修饰词之后, 但一般用于被修饰词之后。被修饰词一般为行为主体居多 (如parties、department、body、organ等) , 但也可以修饰一般名词。在语用功能上, “concerned”与以上三个词组差不多, 但“concerned”限定的意味可以更弱一些。与具体语境提及的有关名词的关系可以更为宽松。
2 以thus合成结构构成的后置修饰语表达照应指示
“thus”英文的解释为“in this manner;therefore;consequently (这样、因此、从而、如此) 。而典型的结构则为“thus incurred;thus affected, thus arising”等, 表示的意思为“由此引起的、由此导致的或由此产生的”。试看例句:
4.All smoke detection, surface spray, manual alarm, alarmbell, hydrant and smoke exhaust systems have been installed inification and addition or reduction work to such system must beconducted by contractors designated by the developer and the les-see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st thus incurred.
所有烟感、明装式喷淋、手动报警器、警铃、消火栓、防火排烟系统已按消防要求安装到位;所有涉及该系统的修改或增减施工须由发展商指定之承包商进行, 费用由租户自行承担。
5.If the Seller/Manufacturer fails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orfails to do shop test, they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all consequencesthus incurred and pay the compensation for losses claimed by theCSBC and the Ship-owner.
如果卖方/制造商未能进行准备做或不能实施场内试验, 则其应当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并向SBC和船东支付损失赔偿金。
在法律英语中, “thus”往往接在“cost、expense、fee、consequence”等词之后, 一般翻译作“由此”、“因此而导致”, 指示十分明确时也可以不译 (如例4) 。例4中“the cost thus incurred”意为“the cost resulting from the said modification and addition or reduction work”;例5中“all consequences thus incurred”意为“all consequences resulting from failure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or to do the test”。就语用功能而言, 使用thus可以与前面的有关叙述形成后指照应, 使行文更加简短, 并且也突出的句子的中心词和句子的核心意思, 也使句意更加连贯。
3 以“动词+ing”、“动词过去分词”或其他类似结构为修饰语表达限定/照应指示
6.This contract shall not be assigned in whole or in part byany party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other party heretoand the obtaining of the approval of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authority.As a condition of any assignment of this Contract, the assigning party shall cause the assignee to become a party to thiscontract and assume all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assigningparty under this contract.
任何一方未经本合同另一方事先书面同意和获审批机关批准不得全部或部分地转让本合同。作为本合同任何转让的条件, 转让方应促使受让方成为本合同的一方并行使和承担转让方在本合同项下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7.Where a Party fails to observe its obligation due to an eventor circumstances referred to in clause 11.1 above it shall forthwithnotify the Party affected by such fail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the Affected Party”) of the nature and effect of such event or cir-cumstance and the Parties shall where the same is practicable useevery reasonable endeavor to minimize such effect and to complywith their respective obligations herein contained as nearly as maybe in their original form.
如果任何一方的违约是涉及1.1节里所阐述的事件, 该方应即时通知受影响方 (以下简称“受影响方”) 该事件的性质和影响, 而双方则应该尽力去减少该事件的影响, 并尽量遵守本协议原来规定的各自义务。
8.A party (the"Indemnified Party") shall notify the other par-ty (the"Indemnifying Party") in writing as soon as practicable, butin no event later than__days after receipt of such claims.
一方 (“受补偿方”) 应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尽早通知另一方 (“补偿方”) , 但无论如何不得迟于在收到该等请求后的第_日。
在此结构当中, 动词是前文所及的核心动词。而此中被修饰的名词通常就是合同的一方“party”, 有时也可以就具有具体情况修饰人称姓名词 (如person) 。实际运用时, 可以先使用动词, 然后再使用“动词+ing+名词”或“动词过去分词+名词”结构 (如例6、例7) ;也可以先使用“动词+ing+名词”或“动词过去分词+名词”结构来界定主体 (如例8) 。例6中的“the assigning part”意为“the party that assigns this Contract in whole or in part to a third party”;例7中的“the affected party”是指“the party affected by such failure”。在此等语言环境中, 修饰语结构与前文提及的动词相互照应。既存在由动词构成的一组相互对应的名词结构, 也存在由动词构成的无对应的名词结构。
如表1所示, 一组常见的相互对应的名词结构 (不限于动词) 。
理论上, 表述核心权利义务的及物动词均可以成为构成“动词+ing”的修饰语。但现实中, 因以下原因, 这类词并不多见:1) 这类动词一般只限于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 表达权利义务性质的施动行为;2) 有的动词所表达的意思只限定局部的语境, 不能构成跨越章节甚至是段落的连贯意思 (如“the party giving the notice”只限于在特定语境下给予特定通知的一方) ;3) 有的可用名词修饰表达出相同的意思 (如“the recipient party”, 信息接收方) 。
如果此类结构在句意中形成前后照应结构, 笔者认为其具备以下语用功能:1) 句子表达简洁有力, 指代也极为明确;2) 突出了句意的重点;3) 有利于与前文句子中出现过和信息进行对比, 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 使句意更加连贯。
4 结束语
修饰性指示语并非法律英语中独有的一种结构, 但此类结构所具备的语用功能使之能够在法律英语语言环境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运用好这种结构, 主题彰显, 指代明确, 既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行文的冗长而使表达陷于乏力, 同时也可以增强句意的一致和连贯性, 从而增加法律文本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Clark Eve V, Sengul C J.Strateg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deixi[J].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978 (5) .
[2]Wilkins, David P.Interjections as deictic[J].Journal of Pragmat ics, 2003 (18) :119-15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Charles J.Fillmore.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1971[M].In 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5.
[6]Levinson S C.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 2001.
[7]杜金榜.法律语言学 (当代语言学丛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8]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修订本)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非指示性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固定,钌(Ⅱ)-二亚胺络合物,荧光指示剂,荧光淬灭法,溶氧传感器
0 引言
荧光淬灭法在溶氧检测中具有响应速度快、检测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实现溶解氧的在线测量,应用于水环境监测、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生化反应、海洋科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1]。利用荧光淬灭原理的溶氧传感器关键元件是氧敏感荧光膜,它由载体材料和荧光指示剂构成,载体材料通过物理吸附、物理包埋或化学键合固定荧光指示剂。在传感器的使用过程中,物理吸附的荧光指示剂会溶入被测液体而流失,导致荧光膜的使用寿命短[2]。物理包埋可减缓指示剂的流失,延长荧光膜的使用寿命,但会降低荧光膜的响应速度[3,4]。化学键合是将荧光指示剂通过化学键固定在载体表面,可解决荧光指示剂的流失问题,同时也不影响荧光膜的响应速度,是载体材料固定荧光指示剂的发展方向。
化学键合荧光指示剂需要指示剂具有与载体表面反应的官能团,早期开发的荧光指示剂并无反应性官能团。许多科技工作者探讨了反应性荧光指示剂的合成,特别是反应性钌(Ⅱ)二亚胺类荧光指示剂,它具有光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可见光吸收系数强、荧光量子效率高、Stokes位移大、激发态寿命长和氧淬灭敏感性大等优点[5]。研究的过渡金属反应性荧光指示剂还有铂、铱络合物等,但其吸收光谱峰值波长位于400nm左右,易被激发光“漂白”,实际应用有限。朱为宏等[6,7]将含官能团的卟啉与铂、铱过渡金属络合生成了反应性荧光指示剂。
1 反应性钌(Ⅱ)-二亚胺类荧光指示剂的合成方法
二价钌正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4s24p64d6,经杂化后有6个空轨道,可容纳12个配位电子,能与3个二亚胺配体络合成荧光指示剂[8]。常见二亚胺配体有2,2′-联吡啶、1,10-邻菲咯啉和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其结构式示于图1。
常见钌(Ⅱ)-二亚胺类荧光指示剂有三(2,2′-联吡啶)钌(Ⅱ)络合物、三(1,10-邻菲咯啉)钌(Ⅱ)络合物、三(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钌(Ⅱ)络合物和钌(Ⅱ)与这些二亚胺配体混搭组合的三配体络合物。平衡络合物二价钌正离子电荷的阴离子有氯离子、高氯酸根离子以及六氟磷酸根离子等[9]。
反应性钌(Ⅱ)-二亚胺类荧光指示剂一般由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二亚胺小分子配体与二亚胺-钌(Ⅱ)的二配体络合物反应制备,如图2所示;也可由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二亚胺小分子配体与金属钌(Ⅱ)化合物直接络合生成[10],此时得到的是含3个以上官能团的三配体络合物。
钌(Ⅱ)二配体络合物可以是二联吡啶二氯化钌(Ⅱ)Ru-(bpy)2Cl2、二-邻菲咯啉二氯化钌(Ⅱ)Ru(phen)2Cl2或二(4,7-二苯基-邻菲咯啉)二氯化钌(Ⅱ)Ru(dpp)2Cl2[11]。这3种二配体中,Ru(dpp)2Cl2的共轭程度更大,与二亚胺小分子配体络合形成三配体荧光指示剂后所需的激发能最低,吸收光谱峰值波长最长。
2 反应性二亚胺类小分子配体的合成
反应性二亚胺类小分子配体主要有反应性二联吡啶和反应性邻菲咯啉两种[12]。反应性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的活性低,文献中比较少见。
2.1 反应性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反应性联吡啶衍生物可由4,4′-二甲基-2,2′-联吡啶为原料合成。首先将甲基氧化成羧基,然后通过酰氯反应、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得到不同反应官能团的联吡啶衍生物[13],如图3所示。由于酰氯的反应活性高,常见的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是通过酰氯与羟基、氨基反应完成。
2.2 反应性邻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
邻菲咯啉环上5,6位的化学活性高,可利用其化学活性引入反应性官能团[14]。引入反应性官能团的方法主要有氧化-缩合和硝化-还原两类:(1)氧化-缩合法是将邻菲咯啉氧化成5,6-二酮-1,10-邻菲咯啉,再通过缩合反应合成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小分子配体;(2)硝化-还原法是在邻菲咯啉的5位引入硝基,然后还原硝基成氨基,最后利用氨基的活泼氢引入其它反应性官能团。
Rosa[15]在溴化钾存在下,用浓硫酸和浓硝酸氧化1,10-邻菲咯啉,生成1,10-邻菲咯啉-5,6-二酮,反应式见图4。
蒋才武[16]将1,10-邻菲咯啉-5,6-二酮与对氯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或对羧基苯甲醛反应缩合,得到含氯、羟基和羧基的邻菲咯啉衍生物,收率分别为81%、75% 和75%。Liu Yu-Jing[17]把邻菲咯啉氧化成邻菲咯啉-5,6-二酮后与3,4-二氨基苯甲酸缩合,生成带羧基的刚性共轭邻菲咯啉衍生物,反应式见图5。Lin Gan-Jian等[18]则把3,4-二氨基苯甲酸的羧基换成氨基,合成了带氨基的邻菲咯啉衍生物。
吴宇雄[19]在浓硫酸催化下硝化邻菲咯啉得到5-硝基邻菲咯啉,然后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5%的Pd/C催化下回流反应10h,还原5-硝基邻菲咯啉为5-氨基邻菲咯啉,产率接近90%。Cuihong Song[20]用5-氨基邻菲咯啉与酸酐反应得到带羧基的邻菲咯啉小分子配体。Kerry[21]用5-氨基邻菲咯啉与烯烃类酰氯反应,合成了带C=C双键的邻菲咯啉小分子配体,反应过程如图6所示。
除在邻菲咯啉上引入反应性官能团外,也可以直接合成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邻菲咯啉。Hyung Jin Kim等[22]合成了带羟基与羧基的邻菲咯啉小分子配体,反应过程如图7所示。直接合成过程复杂,不易操作,但能得到反应性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衍生物,共轭程度大大提高。
3 反应性钌(Ⅱ)荧光指示剂的合成与应用
3.1 反应性联吡啶类荧光指示剂的合成与应用
Yanhong Liu[23]用2,2′-联吡啶-4,4′-二甲酸直接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在联吡啶环上引入反应性硅氧烷基团,再与钌(Ⅱ)二配体Ru(phen)2Cl2络合,得到反应性荧光指示剂。荧光指示剂分子上的硅氧烷基团水解后生成的羟基与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水解后的羟基缩合,制得氧敏感荧光膜,荧光膜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70nm,发射光谱峰值波长在610nm左右。
Xiudong Wu[24]则将2,2′-联吡啶-4,4′-二甲酸与SOCl2反应,氯酰化后再与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得到带硅氧烷基团的联吡啶衍生物,而后与钌二配体Ru(dpp)2Cl2络合,得到反应性荧光指示剂,最后把反应性荧光指示剂通过硅羟基键合到介孔硅材料MCM-41上,反应过程如图8所示。合成的荧光膜性能良好,其发射光谱峰值位于610nm左右,淬灭比达23.2,响应时间为1.2s。
3.2 反应性邻菲咯啉类荧光指示剂的合成与应用
Xiudong Wu等[25]利用邻菲咯啉-5,6-二酮与3,4-二氨基苯甲酸反应得到带羧基官能团的邻菲咯啉衍生物,再与SOCl2反应,把羧基酰氯化后与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得到带硅氧烷基团的邻菲咯啉衍生物,最后将带硅氧烷基团的邻菲咯啉与钌(Ⅱ)的二配体Ru(phen)2Cl2络合,得到反应性荧光指示剂,如图9所示。他们将该荧光指示剂载负到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的硅凝胶中,与传统的溶胶凝胶载负荧光指示剂不同,该荧光指示剂是经硅羟基与硅凝胶载体键合,荧光指示剂几乎不流失。他们还研究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四乙氧基硅烷物质的量比对荧光膜荧光特性的影响,当物质的量比为4∶1时,荧光强度最大,氧淬灭比达3.1,荧光膜的激发光谱峰值波长为480nm,发射光谱峰值波长为590nm。
Haoran Zhang等[26]用邻菲咯啉-5,6-二酮与对羟基苯甲醛反应,得到对羟基苯基咪唑-[4,5-f]-1,10-邻菲咯啉,对羟基苯基咪唑上的羟基酰氯化后与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得到带硅氧烷基团的邻菲咯啉衍生物,最后与钌二配体Ru-(phen)2Cl2络合得到反应性荧光指示剂,如图10所示。他们将荧光指示剂上的硅氧烷基团水解后与介孔材料MSU-3的表面羟基缩合,把荧光指示剂化学键合到MSU-3上,与物理结合的Ru/MSU-3相比,其灵敏度、氧淬灭比等性能大幅提高。
在此基础上,Wang Jingxia[27]则将合成的对羟基苯基咪唑-[4,5-f]-1,10 邻菲咯啉与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ICPTES)反应,将硅氧烷引入荧光指示剂,并把反应性荧光指示剂化学键合到介孔材料MCM-41上,如图11所示。他们比较了不同pH和不同温度下该物质荧光强度的变化,荧光膜激发光谱峰值波长为460nm,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608nm。
Kerry等[21]用5-氨基-1,10-邻菲咯啉小分子与丙烯酰氯反应,得到含端基双键的小分子配体,再与三氯化钌反应,生成荧光指示剂Ru(5-acryl-amido-phen)3,最后通过双键与丙烯酰胺单体共聚到光导纤维上,有效解决了荧光指示剂流失问题,如图12所示。合成的荧光指示剂激发光谱峰值波长为460nm,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600nm,氧气淬灭性良好。
Cuihong Song等[20]用5-氨基-邻菲咯啉与Ru(DM-SO)4Cl2反应生成Ru(NH2-phen)3Cl2,再与丁二酸酐反应接上羧基,然后羧基与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接上硅氧烷基团,最后把硅氧烷基团水解化学键合到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如图13所示。所制备的纳米SiO2粒子载负的荧光指示剂激发光谱峰值波长为460nm,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604nm。Shuli Wang[30]也以硝化还原法合成5-氨基-邻菲咯啉,与酰氯反应后再与硅烷偶联剂KH550反应,得到带硅氧烷基团的邻菲咯啉,再与钌二配体Ru(dpp)2Cl2络合得到反应性荧光指示剂。把反应性荧光指示剂键合到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上,制备氧敏感膜,其激发光谱峰值波长为458nm,发射光谱的峰值波长为596nm,氧淬灭比2.13。
4 展望
非指示性 第9篇
一、“非指示性”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中推行的可行性探究。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我们更应关注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不是很“乖”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太好,但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加以用心引导,他们能成为“非指示性”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主体。
二、实施“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意义。
实施“非指示性”语文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课堂里,学生不必接受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主题,当堂开展探讨。笔者曾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上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为篇幅很长,又带有文言性质,课堂上比较沉寂。后来将“非指示性”理念运用于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剪辑好的《水浒传》里关于林冲的视频:威风凛凛,娇妻相伴,然后告诉学生林冲后来妻离子散,充军发配,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导引下,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进行初读。此阶段,学生读后感都比较肤浅,大多只是读出林冲勇敢、优柔寡断等浅层性格。接着组织学生再读,并分组讨论,学生们说出了更多感想:故事的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故事情节非常紧凑,环环相扣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讨论、质疑,基本上确定了三个主题:人物性格、环境描写、故事情节。这时,笔者再组织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品读欣赏。同时,教师也适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学生的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反省课堂上的得失,再提供《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相关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推荐《林黛玉进贾府》等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阅读。同样的课文,不同的教学形式:前者如瘦弱的纤夫拖着一条大船,整个课堂沉重难进;后者如一个鼓手击打鼓点,众多精壮小伙努力划桨,龙舟轻松疾行。
实施“非指示性”语文教育能激发教师备课的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指示性”语文教育课堂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所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够高,因此导致在实施的开端会出现冷场甚至学生不作为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规范课堂规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非指示性”的语文课堂里,需要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给学生建立一个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中的发言,也可以是专门的环节——课前或课后演讲。通过长期的锻炼,不断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促进“非指示性”课堂的顺利开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想,“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就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它是行之有效的。
非指示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