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精选6篇)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 第1篇
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和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
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和溺水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
2.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3.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溺水安全知识。
4.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年来部分校园踩踏事故: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故,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2010年11月29日12时许,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
2012年11月28日长沙育英二小发生踩踏事故,33人受伤,3人留院。2013年04月17日深圳发生小学生踩踏事故,8名儿童受伤,4人伤势严重。2014年9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发生的踩踏事故再一次给所有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安全无小事,事事关安全。由于疏忽,一块躺在过道上极易被忽略的海绵垫无情地夺走了6条鲜活的生命,伤亡31人。
二、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1)易发生事故时间:事故多在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学生集中上下楼梯,且心情急切。
(2)易发生事故地点:事故多发生在教学楼楼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
(3)易发生事故的学生群体: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
(4)易发生事故的因素:一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5)易发生事故的其他因素:是个别学生搞恶作剧,在混乱情况下狂呼乱叫,推搡拥挤,致使惨剧发生。
三、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
出口不足、楼梯狭窄、调皮学生的恶作剧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客观理由,惨剧的根源还在于学生秩序意识的缺失。校园踩踏事故频发,这更暴露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严重缺乏的问题。
1.人群较为集中时,由于拥挤或不慎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导致踩踏。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尖叫声、爆炸声、其它刺耳的声音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导致踩踏。
5.在上下楼梯时,故意拥挤、起哄、恶作剧、打闹、推搡、突然停留和开玩笑等,特别在人多时,有上述情况发生,更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四、校园踩踏事故的预防
1.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不要急于抢行下楼,牢记安全第一。
2.上下楼梯要严格按照学校对各班规定的楼梯行走。
3.上下楼梯要按规则:靠右、慢行、礼让。做到:遵守秩序、轻声慢步、礼让右行,不能拥挤。
4.学生下楼梯不能超过两排,上楼梯不能超过一排。
5.上下楼梯时,不系鞋带、不捡掉在地上的物品、不攀肩而行、不高声喧哗、不搞恶作剧(尖叫、乱喊、开玩笑、大闹、三两打肩而行)、不快跑乱窜。
6.要避免人员高峰期(上课、下课、放学、集合),可适当提前或延后上下楼。做到“集体上时切勿下、集体下时切勿上”尤其是手上持有重物、身体有病或伤更应注意。
7.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8.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9.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10.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11.如有偶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立即停止脚步,千万不能惊慌失措、高喊大叫、乱挤乱窜,不能往人多的地方去探究竟,服从老师或学生的指挥。
12.偶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学生和老师有权利和义务组织安排在场人员有序疏散。在指挥过程中,应尽量及时联系外援求助,就近报告学校领导或老师。
五、危急时刻如何保持心理镇定
1.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2.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六、安全脱险
▲在行进中,发现慌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栏杆或柱子),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
▲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旦被人挤倒在地,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七、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溺水。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 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八、教育学生掌握遇险后基本的自救处理常识
1.及时呼救:遇到意外或危险时应迅速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以取得别人的救助。2.争取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要保持镇静,在水中尽量采用仰卧位,呼吸要做到深吸、浅呼,争取更多时间等待获救。
3.靠岸意识: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努力向岸边靠拢,靠岸越近获救的机会越高。
九、教育学生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1.大声呼救。向附近的成人大声呼喊,尽量引起大人注意,请大人开展营救。2.简明扼要地向施救人员讲清落水人数、地点,便于开展营救工作。
3.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
十、课堂总结 1.同学们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小结:
偶发事件、自然灾害有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方法,面对偶发事件沉着冷静、处乱不惊、正确应对、服从指挥,便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请同学们要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 自己做起,从今天开始,从每天上下楼道做起,做一个有素质、讲文明的学生,让校园里踩踏的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安全教育课,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保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彰显魅力。“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和谐,教育的发展,筑起一道无坚不摧的安全长城。
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 第2篇
(请各班班主任今日放学前进行专题教育)案例一:
中新网2013年2月27日消息,当日上午6时15分左右,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事件造成11名学生受伤,其中4名重伤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伤者正在救治。案例二:
2013年3月28日13时许,西工大附小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由于正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站立者稠密,导致小学生发生踩踏,致16人伤。点评:
教育部三令五申要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对避免学生踩踏事故更是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踩踏事故应该引起教育部门与教育者的反思。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一条重要原则就是预防为主。事实上,如果学生平常接受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与演练,如果学校安全负责落实到人,实现精细管理,踩踏事故应该可以避免。学校一方面要对不喑世事的孩子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掌握自护自救、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本领;另一方面更要实现科学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中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对于出行举止不是很注意,尤其是在完成了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往往就隐含着不安全因素。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上下楼注意秩序,深入地进行安全教育,保持理智而不惊讶,进而避免盲目逃脱的错误判断,不至于因为蜂拥欲逃,加剧拥挤,最终酿成人祸。还要对学生进行公共场所安全教育。中小学校建筑事关学生生命安全。其建筑标准的安全系数应该更大一些,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如果不是教学楼楼梯过于狭窄,楼道光线过于阴暗,怎么会轻易就发生踩踏事故呢?彻查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放过任何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学校建筑标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亡羊补牢,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防踩踏尝试与防范应急措施
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
1、造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
(1)时间多在放学或集会、就餐之时,学生相对集中,且心情急迫。
(2)事故发生地点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拐弯处。上面几层的学生下到此处相对集中,形成拥挤。
(3)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慌乱,常常出现拥挤并大喊大叫的现象,使场面失控。
(4)学生不善于自我保护,在拥挤时或弯腰拾物被挤倒,或被滑倒、绊倒,造成挤压事故。
(5)平时缺乏对事故防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6)有个别学生搞恶作剧,遇有混乱情况时趋势狂呼乱叫,推搡拥挤,以此发泄情绪或恶意取乐,致使惨剧发生。(7)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造成拥挤事故。(8)楼梯较窄,不能满足人员集中一下需要。
2、防拥挤踩踏常识:
(1)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2)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3)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
(4)各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
(6)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7)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8)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在现场的教师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
(9)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上下楼道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要经常讲,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3、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如何预防: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到达楼层时有可以暂时躲避的宿舍、水房等空间,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6)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7)在拥挤的人群中,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8)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惊慌可以,万万不可失措。
(9)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10)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或120等。
(11)在出现火情、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在场的教师和领导要注意按照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图示合理正确的疏散学生。
(12)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13)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14)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15)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补人流推倒。(16)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17)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喊,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8)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19)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0)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 第3篇
我国适龄中小学人口居高不下, 随着二胎政策全面放开, 未来学生人数会快速增长, 过多的学生势必会加重学校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校园楼道踩踏事件的频繁发生, 引起了学校及家长的极大担忧。 针对楼道入口矮小、 转弯处过分狭窄、楼梯坡度过陡、 扶手老化、 流通人数太多、 安全人员缺乏、学生监管教育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因素, 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楼道管理, 能有效地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预防校园楼道踩踏事故管理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及视频分析, 为管理人员提供楼道实时现状, 便于管理人员的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为学生安全通过楼道提供引导。
2 关键技术
2.1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技术是IT技术、 监控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性应用。 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实时探测和监视设置区域, 并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性能, 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并处理现场信息。
视频监控技术主要由监控摄像头、 服务器、 管理中心、监控中心等部分组成。 具有报警功能的监控摄像头主要用于采集校园楼道的实时情况。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不同环境下又采用不同摄像头, 主要包括两类, 即普通模拟或数字监控摄像头以及网络摄像头。 管理中心用于操控所有前端设备, 各功能模块清晰划分, 实现危机警报、 视频存储、 管理用户等功能。 监控中心主要用于对事故多发地, 如楼道拐角处进行实时监控。 传输器就是传输过程, 实现监控中心与管理中心的畅通, 信息在监控中心与管理中心之间快速传送。通过管理, 监控摄像头获取的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并保存[1,2]。
2.2 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一般利用数学模型并结合图像处理的技术来分析底层特征和上层结构, 从而提取具有一定智能性的信息图像分析基本上有4 个过程[3,4]:
(1) 传感器输入, 把实际物景转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表达形式, 对于三维物景也是把它转换成二维平面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图像分割, 从物景图像中分解出物体和它的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又由图像基元构成。 把物景分解成这样一种分级构造, 需要应用关于物景中对象的知识。
(3) 物体识别, 对图像中分割出来的物体给以相应的名称, 如自然物景中的道路、 桥梁、 建筑物或工业自动装配线上的各种机器零件等。
(4) 解释, 用启发式方法或人机交互技术结合识别方法建立物景的分级构造, 说明物景中有些什么物体, 物体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特定视频序列中的运动对象自动检测、 识别和跟踪, 即对人群进行监测, 掌握实时人流情况, 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意外的发生。
在人流密集的情况下, 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较小且存在阻挡,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纹理分析的方法对人群密集的的楼道情况进行分析, 提取出人流的纹理特征找出人流人数和纹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对楼道人数的分析。
相似度算法, IM = Structural SIMilarity (结构相似性) , 这是一种用来评测图像质量的一种方法。 首先结构信息不应该受到照明的影响, 因此在计算结构信息时需要去掉亮度信息, 即需要减掉图像的均值; 其次结构信息不应该受到图像对比度的影响, 因此计算结构信息时需要归一化图像的方差; 最后就可以对图像求取结构信息了, 通常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这两幅处理后的图像的相关系数[1]。
事先向数据库输入学生嬉闹、 推嚷、 摔倒等的图像, 监控的图像通相似度算法的对比, 得出相关系数。
3 系统功能模块
3.1 系统结构
由管理中心实现本系统的统一管理调度, 通过楼道的视频采集模块实时采集楼道影像, 并由视频分析模块对楼道视频实时分析, 管理中心通过分析结果向安全管理人员发出安全预警, 并向楼道现场发出语音、 视频警告。 视频保存于后台服务器, 数据库保存系统所有的数据记录。
对于预防校园楼道踩踏事故管理系统, 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 视频采集, 完成楼道视频的实时采集、 保存、 处理等。
(2) 视频分析, 通过视频采集模块的采集视频进一步分析, 分析结果保存于后台及数据库, 由系统管理中心统一调度。
(3) 管理中心, 管理整个系统, 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权限, 主要对视频分析的结果做出响应, 即把分析结果与后台数据库中的不同状态临界值进行比对, 然后发出不同级别的预警。
(4) 预防警告: 管理中心根据分析结果处理完成后, 由预防警报模块发出预防警报。
(5) 数据库: 有效地利用和管理各类信息数据, 使管理中心能够科学地决策。
3.2 系统模块
本系统主要包括采集和检索图像、 录像记忆、 用户权限、预防警告等功能模块。
(1) 采集与检索图像: 采集并上传监控摄像头收集到的校园楼道实时现场状况至后台及数据库。 通过文本或内容检索形成需求数据库, 并从原始图像数据库中提取具有目标特征的一系列图像形成检索数据库, 最后利用相似度算法, 根据目标需求与库中数据进行相似度大小比对提取图像等。 其中, 录像与计算机或服务单线连接, 使系统检索准确性增强。
(2) 录像记忆: 系统通过时间、 警报、 移动侦测、 人工录像等方法采集所需信息, 同时为辅助后期处理设定录像的压缩率、 帧速和存储时间, 并兼容本地存储、 前端存储、 服务器集中存储等功能。 根据系统最大存储量设定自动覆盖的时间。 录像的回放: 系统能够自如控制播放窗口大小、 进度快慢。
(3) 用户权限: 对用户进行按级授权, 管理用户数量和属性修改。 仅授予权限的用户才具有查看并检索系统数据库所有或部分信息的能力, 授权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目标特征进行检索。 系统检测: 用户输入对应用户名、 密码后登录系统。将用户输入数据和管理系统中存储在用户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核对, 判断是否真实、 有效, 结果匹配则登录系统, 否则显示警告 “非授权用户或低权限用户” 信息。 系统索引:用户登录后, 进入索引界面。 用户向搜索栏中输入关键字, 系统自动匹配具有相应特征的录像; 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时间检索进行定点查询。 系统关闭后, 用户帐号就自动退出。
(4) 预防警告: 每层楼道安置示意不同颜色信号灯, 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楼道实际情况设定每层楼道正常容纳人数, 和最多可容纳人数。 后者为临界值。 当图像分析为正常人数时时, 闪烁绿色信号灯, 当人流量达到最大值时灯亮同时警报响起。 安保人员通过信号灯和警报判定楼道安全情况, 一旦警报响起立即前往指挥疏离, 并在该楼广播通知学生暂停前往拥堵楼道。 当相关系数大于额定值时, 黄灯响起, 安保人员接收到学生在楼道中相互推挤、 嬉戏等极可能造成意外的信息, 前往制止, 如图2 所示。
4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流程如图3 所示。 管理人员启动软硬件系统, 首先启动楼道摄像头、 警报器、 扬声器及电子显示屏等, 随后启动管理中心服务器系统。 用户启动系统客户端软件, 通过账号登录系统, 系统检查其权限, 合法账号则登录, 非法帐号不予登录。 系统有3 种不同权限的账号, 包括管理人员、 安保人员、 教师。 管理人员具有完全的权限, 并具有编辑安保人员及教师的权限; 安保人员具有查看所有楼道视频信号及数据的权限; 教师具有查看其责任片区楼道视频信号及数据的权限。
用户登录系统后, 根据不同的权限查看楼道实时视频, 所有楼道视频保存于服务器。 用户可以根据视频监控楼道, 根据楼道人流情况人为地做出现场指导疏散、 通知安全责任人、 发出现场音频安全警告、 电子显示屏显示警告等安全预警措施。 而系统服务器后台对所有的视频信息做出实时的分析, 当经过楼道的学生人数超过最大的临界值, 系统就会发出红色预警。 楼道现场红色警报器及安保中心的指示某楼道的红色警报器同时响起, 楼道的音响自动广播防止拥挤踩踏的声音警告, 楼道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防踩踏的文字警告。安保人员或者教师接到警报后, 立即到楼道现场指挥疏散学生,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通过视频分析, 楼道学生人数处于上升期, 但未达到最大临界值, 系统会发出黄色警报。 楼道现场黄灯闪烁, 现场广播及电子显示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当结果楼道的学生小于最小临界值, 系统不发出任何预警, 这时通过管理软件查看楼道视频监控楼道情况。
5 结语
校园楼道防踩踏事故管理系统系统作为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当下学生通过楼道状况进行监控的智能人机预警系统, 它能更准确、 实时地反映楼道当前流通状态, 分析采集到的视频图像信息对突发状况进行预测并处理。 视频图像分析处理技术能够作为预防校园楼道踩踏事故一种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 可以在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中加以推广。
摘要: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由于校园设施设计缺陷及管理不善, 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的频繁发生, 给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校园楼道防踩踏事故管理系统针对踩踏事故发生较多的校园楼道, 根据我国学校校园楼道的现状, 提出了通过视频监控和视频分析, 及时地向相关管理人员传递楼道人流现状, 并通过语音、视频向学生提出安全警告, 有效地防止校园楼道人流过量引起的踩踏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楼道,防踩踏,视频监控,视频分析,安全警告
参考文献
[1]赖步英, 曾岫, 梅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案例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李斌.高清视频流采集录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5.
[3]白笙学, 刘涛, 王昕, 等.视频中人像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研究.刑事技术, 2015, 40 (03) :218-221.
对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教育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7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仅2000-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受伤人数约为88人,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完全小学为例,12个班,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并且楼梯过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学生集中在楼道,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课、上课、放学,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合班并校,学生扩招,校园密度不断增加,而学校统一活动时,极易发生人员拥堵,一旦发生骚乱,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减小人口密度;第二,减少引发骚动;第三,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在班级中,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结合新闻,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如地震演习,恐怖袭击演习等,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移走杂物,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如果事件发生,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阴天,雨雪等特殊天气,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只要下课,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可以说,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单雪强,苏国锋.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
[2] 孙强.我们的安全教育怎么了[J].基础教育论坛,2014(10).
防踩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5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确保发生学生踩踏时各项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和校园秩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学校突发的踩踏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应急预案处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冯流芳
副组长:冯伟山、邵浩佳、杨家忠、张庆福、刘洁嫦
成员:全体行政、级长助理、各班班主任、科任老师、后勤人员
(二)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小组成员将分别担任应急预案中各工作组负责人或成员。
校长是应急预案的总指挥,根据事故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和发布解除救援行动的信息,各小组按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岗位责任、互相配合的运行原则,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向当地上级或当地有关部门通报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并提出要求支援的具体事宜,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三)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领导小组成员在突发事故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制定应急预案和落实各项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和应急保障系统。
2、政教处要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要识别容易出现踩踏的风险所在,重点防范,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守秩序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后勤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以及场地、房屋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要确保走廊、楼道的畅通,照明设备正常。
4、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凡使用学校场馆,组织3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都要经主管校长同意,主管校长要落实负责人员的安全工作职责,贯彻谁审批谁负责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
5、后勤部门确保校医在校,校医室常备一定应急医疗物资。
6、值日行政履行值日工作职责,坚守学校,有事外出必须告知另外的值日行政,或请其他行政代履行值日工作职责。
7、文印室印制全校教师通讯录,年级组印制年级班主任通讯录,并定期核对电话号码,所有行政、级长助理、班主任、值班人员确保24小时内通讯录中能有一个电话畅通。年级组收集各班学生家长通讯录,交一份到学生宿舍。班主任要在身边常备家长通讯录。
二、启用应急预案的情况
1、重伤1人以上,为一般事件;
2、死亡1人以上,为重大事件。
三、组织机构内每个人员的责任
(一)现场应急抢救、现场保护
组长:刘洁嫦
副组长:湛文生
成员:值日行政、组织活动的行政和教师、发生事故的年级级长助理和班主任、校医、司机。
1、在场人员(包括行政、教师、职员工、学生)应首先检查学生受伤情况。如果有学生受伤,根据先重后轻的原则立即对受伤学生进行应急救护处置。同时,叫旁边教师或学生联系校长,校长接到报警后,马上通知主管安全工作冯伟山副校长和值日行政赶赴现场,冯伟山副校长在赶赴现场的同时通知抢救组成员迅速到现场。校医到达后,马上接替在场行政、教师对受伤学生进行救护处置,及时了解情况,立即分级启动应急预案。
(1)如果一般事件,由校医尽快确认伤者的受伤情况,能在校内处理的,由校医自理好。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回校,让家长了解详情,共同做好事件的处理工作,家长要求送医院治疗的,学校马上派班主任和校医会同家长随校车前往医院治疗,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2)如果是重大事件,马上启动二级应急预案,由校医尽快确认哪些伤者需要送医院救治。由校医确定送到哪一所医院,抢救小组组长马上通知本校司机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学生送往医院救治,受伤人员较多时,由副组长通知本校教师动用其私人小车运送学生。在急救车到达前,校医负责受伤学生救护处置。组长通知学校门卫要确保急救车进校后有人引导。急救车到达后,组长应立刻向急救人员报告情况,派班主任和校医随车参与救治。
(3)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事故情况和学生被送往的医院地址,请家长到医院。
2、政教处主任组织级长助理和在场行政组织事发现场人员调查事件发生的过程,用分隔调查形式,不诱导;并实事求是做好书面记录,被调查人员要签名。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好标记、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二)联络、教育
组长:杨家忠
副组长:钟楷
成员:陈淦松、陈玉兰、级长助理
1、接到校长通知启动预案后,教学处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事故报告部门、部门负责人和报告人。报告内容经校长审查同意后送交教育局。属校方责任保险事故还要及时报知保险公司。之后即时将事故应急处理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
2、政教处主任和级长助理、班主任分别做好教师和学生教育工作,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绝对不能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对情绪反应较大者安排心理教师进行辅导;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校长或上级部门同意,由主管安全工作副校长对外发布消息。未经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3、政教处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写出书面报告。
(三)家长接待和后勤支援
组长:朱树生
副组长:李碧华
成员:后勤组人员、学校保安、宿舍教官
1、组长根据校长通知启动本组工作。
2、看望、援助、救助伤亡学生家庭。如有个别家长来访,政教处副主任、学校工会、学校团委、级长助理、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接待工作,根据学生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条款规定,总务主任协助处理死亡学生的善后工作,安排住院学生的家长的食宿。
3、要依法调解安抚,不要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掌握合法、合理、合情的原则。不留尾巴;不搞分段解决。学校在无力调解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时,校长报请上级部门介入调解解决。
4、事故处理结尾阶段,政教处起草《协议书》。《协议书》要写清协议双方的身份;学生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事发时间、地点、双方达成的补偿协议;双方签名等内容。整理病历卡复印件、医药费发票原件和复印件报保险公司理赔。
5、总务主任组织保安人员严格核查外来人员身份,不准非当事人家长和闲人进入校园,保证校园的治安秩序的稳定。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有关条款规定,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亲属或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权益的,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四)事故调查
组长:冯伟山
副组长:陈耀忠
成员:上级指派的领导、卫生派出所干警、事件涉及的部门领导。
1、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及调查工作。调查事故原因,整理事故记录,形成书面报告。
2、并向教育局报告事故处理结果。对违反本预案,不履行应急救援工作的,发布假消息的,不服从应急救援指挥的人员进行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制度、政策、设施等存在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四、事件的报告
事故发生后,在场人员(包括行政、教师、职员工、学生)必须立即将所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报告校长,校长必须掌握的情况有: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种类、强度、危害;在基本掌握事故情况后,首先通知负责安全工作副校长和值日行政,然后通知各工作组组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值日行政和有关行政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
校长还要将事故有关情况上报教育局和医疗机构,通报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发生事故的学校名称和地址;通报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种类、程度、危害;已采取和准备采取的应急行动。
五、事件的处理
(一)详情见前面的“
三、组织机构内每个人员的责任”中的“
(三)家长接待和后勤支援”的内容。
(二)针对发生事件,为吸取教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和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防患意识。
1、结合有关发生在学校的楼梯间拥挤而产生的伤害事故例子,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专题教育,使学生树立相互礼让、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养成过楼梯和走廊要轻声慢行、靠右走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不开导致同学心理紧张的玩笑,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2、各班级要根据各自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纪律、自救自护等方面的专题教育,要向学生强调提出在楼道、楼梯实行右行,不猛跑,不恶意堵道等具体要求及遇到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等。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1、明确各部门及老师楼道安全防范的职责:
总务处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楼道、楼梯设备设施的专项检查,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要及时检查教学、生活设施楼道、楼层的照明,并定期更换;要对不符合标准和不牢固的楼道栏杆、楼道扶手进行加高、加固。
教学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是安排作息时间时,课间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二是两操、升旗仪式或各种活动,政教处联合体育老师规划各班学生下楼的路线;三是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要求上厕所的应予允许;四是在专用教室上课的老师须到任教的班级教室里带学生和送学生。
政教处和学校广播站要利用集体广播的时间,向全体学生明确不同活动行走的线路及经过的哪些楼道,如:出操、升旗仪式、到专用室上课、(中午、下午、晚上)放学、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向学生强调上下楼梯的速度要适可,前后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须靠右行;做好对值班行政、老师检查的落实工作。
值班老师按要求准时到岗,认真到位,管理好学生进出操和集会时各楼道学生上下楼梯的秩序,随时注意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育讲话稿 第6篇
时间:2018年11月23日
讲话人:曾
越
各位同学:
上午好!本周我们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题是——“防踩踏事故安全”。案例一:
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而引起的踩踏事件,4人抢救无效死亡,10余名学生受伤。
案例二:
2014年7月26日,云南省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事故原因为学生在通过临时放置于午休宿舍楼一楼单元过道处的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引发下楼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导致学生严重伤亡。
防踩踏尝试与防范应急措施:
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
1、造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
(1)时间多在放学或集会、就餐之时,学生相对集中,且心情急迫。(2)事故发生地点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拐弯处。上面几层的学生下到此处相对集中,形成拥挤。
(3)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慌乱,常常出现拥挤并大喊大叫的现象,使场面失控。
(4)学生不善于自我保护,在拥挤时或弯腰拾物被挤倒,或被滑倒、绊倒,造成挤压事故。
(5)平时缺乏对事故防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6)有个别学生搞恶作剧,遇有混乱情况时趋势狂呼乱叫,推搡拥挤,以此发泄情绪或恶意取乐,致使惨剧发生。
(7)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造成拥挤事故。(8)楼梯较窄,不能满足人员集中一下需要。
2、防拥挤踩踏常识:
(1)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2)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3)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
(4)各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
(6)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
(7)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8)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在现场的教师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9)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上下楼道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要经常讲,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3、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如何预防: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到达楼层时有可以暂时躲避的宿舍、水房等空间,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
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6)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7)在拥挤的人群中,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8)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惊慌可以,万万不可失措。
(9)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10)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或120等。
(11)在出现火情、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在场的教师和领导要注意按照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图示合理正确的疏散学生。
(12)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13)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14)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15)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补人流推倒。(16)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17)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喊,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8)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19)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0)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防踩踏事故安全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