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生发展规律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发生发展规律范文(精选9篇)

发生发展规律 第1篇

1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1.1 苹果病害的种类及影响因素。据《中国果树病虫志》 (1994) 记载, 在我国苹果病虫害的种类超过100 种, 在生产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约有20 多种。在苹果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会有不同的病虫害发生, 在苹果的同意生长时期, 也长伴随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常见的病害种类有苹果腐烂病、苹果干腐病、苹果轮纹病、苹果枝溃疡病、苹果疱性溃疡病、苹果赤衣病、苹果干枯病等等。影响苹果病害发生的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主要有生态条件、植物病原的强弱、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管理和病害防治等等。其中, 生态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灌溉、土壤的含水量、光照、气流的通透性等等。

1.2 苹果虫害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苹果的常见害虫及害螨常发类有桃蛀果蛾、苹小食心虫、苹果小卷蛾、苹果全爪螨、棉褐带卷蛾等等。植物、病原体、环境条件三者是影响植物虫害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病感的植物是先决条件, 病原物的致病能力强弱不同, 繁殖能力不同影响植物虫害的发生发展。在具备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感病寄住条件下, 环境条件就会成为主导因素。

2 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

2.1 数据分析与处理。关于苹果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预测预报,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较少。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所的窦连登等专家曾用积温法对辽宁省西部的苹果树进行了发生发展规律的预测预报研究。本文根据2000 年以后各地采集的八种病虫害历史资料, 对数据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灰色系统GM (1, 1) 预测, 对预测结果进行一阶线性拟合, 最终得到一个一阶单变量线性动态模型。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G (1, 1) 模型运用混沌理论, 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 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 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 从而预测事物未来发簪趋势的状况, 处理传统预测方法解决不了的模糊预测问题。通过研究苹果发生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和虫害, 了解其发生危害规律, 制定出一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测预报方法, 通过该系列预测预报方法开展重大苹果病虫害预测预报, 宏观上对苹果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3 苹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3.1 宏观防治方法。苹果是我国果树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 苹果病虫害防治在苹果生产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从“六五” (1981-1985 年) 到“九五” (1996-2000 年) 期间, 先后把苹果病虫害防治研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或农业部重点研究项目, 老一辈植保工作者深入研究和逐步推广我国苹果产区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今, 伴随着栽培制度的更新、气候变化、新兴高效药剂的研发应用, 苹果病虫害的情况有所变化。从宏观上, 国家应高度重视苹果产业园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加强农业生态控制措施的基础地位, 彻底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强化使用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等可持续的控制措施, 培育出绿色、健康、无公害的苹果, 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苹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关键在于人, 这就要求国家能培养一批苹果病虫害方面的专业人才, 具有苹果病虫害方面的专业知识, 源源不断的为苹果病虫害防治输入新鲜血液。

3.2 具体防治方法。1975 年, 我国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 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综合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生态控制技术是防治果树病虫害最基本、最经济、最安全的综合措施, 在病虫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体防治方法有:选用无病毒且具有抗病毒性果苗, 培育推广抗病、抗虫品种在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中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从根本上防止苹果病虫害, 提高果苗的抗病虫害能力;采取严格的防病和检验措施, 有效的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扩散, 减少病虫源的基数;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合理轮作有利于果树生长, 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恶化在土壤中越冬的病源菌和害虫的生长环境, 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合理运用栽培基数, 合理密植, 合理修建果树枝条, 保证果园通风透光, 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保持果园环境干净、整洁, 适时中耕除草, 清除各种病虫害可能的寄生主体, 如树皮、病虫枯枝、病虫叶、落叶、落果、病虫残体等等, 有利于避免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 达到减少初侵染源和害虫虫源的目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直冲、用其他有益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等, 这种防治技术不仅可以改变生物种群组成成分, 而且可以直接消灭病虫害, 对人、畜、植物也比较安全, 不伤害天敌, 不污染环境, 对其中一些病虫害有长期的控制作用, 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水果的先进措施。物理防治法是利用温度、光谱、颜色、声音、气味、电流器械等物理因素对病虫害进行诱杀、驱赶或灭杀的方法, 具体可分为捕杀法、诱杀法、温度处理、微波辐射技术、汰选法、窒息法等直接杀死害虫的方法。生态控制技术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大力开展种树种草, 退耕还林还草, 绿化荒山荒坡, 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度, 最大限度的减少害虫栖息、繁殖的环境, 人为的增强自然控制害虫的能力和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化学防治法又称为植物化学保护, 就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的方法, 即大家所熟知的喷洒农药的方法, 主要有速效性、建议性、适应性等特点, 是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结束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 随着苹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苹果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所以, 在苹果病虫害防治方面, 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建立较为完善的预测预报制度, 摸清苹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按照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用药, 同时要控制农药用量, 坚持适时适量喷洒, 降低农用成本, 提高苹果产量, 提高苹果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瀚.大通县森林病虫鼠害发生趋势预测及防治策略[J].青海农林科技, 2012, 47-102.

[2]夏先全, 姚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12, 1-182.

爱情将会发生的规律 第2篇

接近

生活空间邻近的两个人,通常更容易喜欢上对方,空间的邻近,为彼此的认识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他们可以付出很小的代价,却更轻易地了解和熟悉对方。反之,遥远的空间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付出更大代价,而共处时间的缺乏,更是增加了彼此不能及时消除的误解。

外表的吸引力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评价高。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尤其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对方喜欢自己

与某人相处中,如果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被接纳和欣赏的感觉便会提高自己的自尊,从而更喜欢对方;相反,则会感到被否定,即使这个人再有魅力,他的吸引力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资料

因为,与他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感觉相比,我们更关注自己被其拒绝或否定的糟糕感觉。

相似

性格上存在差异的人,相处中更容易发生误解和争执,长时间的冲突,会使两个人都感到沮丧和疲惫;在性格和态度上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人,则会因为彼此的`一致而产生共鸣。这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他们更加欣赏自己,于是也越来越喜欢和对方共度时光。但有一种情形下的“不相似”也可以促进对彼此的感情:一方所具有的,正好是另一方所需要的。比如,一方很有主见,而另一方很愿意听从别人的决定。

障碍

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并加倍努力。心理学家们发现,爱情上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外界,尤其是父母,越是强烈反对两个人的爱情,他们在对方的眼里越是具备了更大的吸引力,于是双方越能感受到对彼此强烈的爱。

品质

发生发展规律 第3篇

经过多年的栽培管理, 山楂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也时常遭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损坏, 其中病虫害是山楂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近年来, 我地区对山楂进行开发性研究, 发现了许多病虫害, 在某些年份山楂病虫害危害程度较高, 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有时造成山楂严重减产甚至树体死亡。截止2012年我地区报导山楂主要有虫害5、6种, 病害7、8种。根、茎、叶、花、果实均有病虫害。如官庄镇一带北后峪村的山楂花腐病、叶黄斑病毒病、山楂红蜘蛛、日灼症等;下营镇地区有花腐病, 白粉病、白小食心虫、介壳虫等, 因此有必要局部控制, 就地消灭。为了保证山楂正常地生长发育, 获得高产、稳产、壮树、优质, 就必须同病虫害作斗争, 以适应山楂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1 蓟县地区山楂主要病害发生规律、测报及防治方法

1.1 主要病害

山楂花腐病、山楂白粉病、山楂锈病、山楂枯烧病、山楂缺铁花叶病。

1.2 两种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技术

1.2.1 山楂花腐病

1.2.1. 1 症状

蓟县今年雨水较多, 山楂花腐病发生比较严重。花腐病主要危害山楂的叶片、新梢及幼果, 造成受害部位腐烂。叶片发病, 最初发生褐色点状或短线条状病斑, 后逐渐扩大, 变成红褐色或棕褐色, 病叶枯萎。新梢由病叶沿叶柄延及造成。病斑初褐色, 后变为红褐色, 逐渐凋枯死亡, 尤以萌蘖枝发病最重, 病梢率可达50%以上。幼果一般落花后10d表现症状, 初在果面发生1~2mm大小的褐色斑点, 约2~3d后扩展到整个果实, 使幼果变暗褐色腐烂, 表面有粘液溢出, 烂果有酒糟味, 最后病果脱落。

1.2.1. 2 病原

山楂花腐病菌的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Monilia sp.。

1.2.1. 3 侵染循环

天津市蓟县北部地区花腐病菌大多以菌丝体在落地病僵果中越冬, 春季在病僵果上形成子囊盘。子囊盘多产生在在地势低洼、土表潮湿或落叶层、碎石块下越冬的病僵果上。1个僵果上一般产生1~2个子囊盘, 最多产生4个。子囊盘发育适宜温度为8~14℃, 土壤含水量为30%~40%。

1.2.1. 4 发病条件

花腐病的发生, 与我地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气候。蓟县地区依山傍水,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1.5℃, 5℃积温4464℃, 年日照2757.7h, 年降水量400~700mm。温度和湿度决定了花腐病发生是否严重。温度影响者山楂树物候期的早、晚, 也左右着山楂花腐病发病期的早晚。高温、高湿出现早的年份和地区, 发病早;反之则晚。同时早春温度偏低时, 延缓了展叶开花时期, 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 发病严重。湿度对于花腐病发生也很重要。特别是今年从春季到冬季雨水一直较多, 雨季低温, 两个条件造成花腐病流行的较重

环境。蓟县地区以棕壤类和褐土类土壤为主,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高, 为山楂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地营养条件好, 树势状发病少, 土薄发病重, 所以一般山地果园比平原果园重, 沟谷地又比坡地病重。

品种。根据我们调查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如大棉球早熟感病轻, 大金星熟的晚, 感病较重。

1.2.1. 5 病害发生期预测

根据天津市蓟县林业局果树科研究, 在叶芽开绽至展叶期内 (蓟县地区4月下旬) , 日平均气温达10℃以上, 降雨量在40mm左右, 叶腐病在我地区发生严重, 开花期 (5月中旬) 日平均气温达15℃以上, 降雨量达30mm以上, 果腐发生严重。在展叶和开花两个时期内, 降雨次数多, 阴雨连绵, 病情发展加重。如果上一年发病严重, 田间存在大量病僵果越冬, 在叶芽开绽、展叶和开花期, 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若展叶期内无雨或有5mm以下小雨, 可喷1~2次药;如有40mm以上的雨量, 并且雨日多, 则应喷2~3次药, 而且一定要在花期进行喷药。

1.2.1. 6 防治方法

秋季彻底清扫果园, 清除病僵果, 集中烧毁, 深埋, 减少侵染源;早春翻地。将地面病僵果深翻至15cm以下;地面喷药。4月底以前, 果园地面, 特别是树冠下地面撒石灰粉;药剂树上防治。50%展叶和全部展叶时喷药两次防叶腐, 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盛花期再喷一次, 可防花腐及果腐;农业防治。增加土肥水管理, 增强树势, 会较少花腐病的发生。

1.3 山楂白粉病

1.3.1 主要症状

蓟县地区山楂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发病, 病部有白粉, 呈绒毯状, 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梢受害, 除出现白粉外, 生长瘦弱, 节间缩短, 叶片细长, 卷缩扭曲, 严重时干枯死亡;危害幼果, 在落花后即可危害, 先在近果柄处发生白色粉斑, 果实向一侧歪曲, 病斑逐渐蔓延至果面上, 易早期脱落, 后期果实被害, 病斑硬化并龟裂, 或产生红褐色粗糙病斑。

1.3.2 病原

山楂白粉病的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

1.3.3 传染途径

天津市蓟县地区白粉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 春雨后放射子囊包子侵染嫩叶及幼果, 在生长期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因此病害逐渐加重。蓟县地区, 5~6月份为发病盛期, 7~8月病势减缓, 10月停止发生。

1.3.4 发病条件

病斑一般在春季温暖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2013年蓟县地区春季雨水比较多, 此病发生的较少;植株过密, 土壤粘重, 管理粗放, 肥料不足、树势衰弱等, 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野山楂、发病重, 嫁接后的则轻。

1.3.5 防治方法

1.3.5. 1 清扫果园清扫病枝、病叶、病果, 集中烧毁。

1.3.5. 2 药剂防治发芽前喷5°石硫合剂, 结果树于花蕾期及

6月上旬各喷1次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或50%托布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苗圃, 当实生苗长出4个真叶时开始喷药, 每15d喷药1次, 7月以后可视病情轻重确定喷药。

1.3.5. 3 农业防治增加土肥水的管理, 秋施翻土结合施有机肥, 增强树势, 减轻病害发生。

2 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

2.1 山楂害虫主要有

桃白小卷蛾、桃蛀果蛾、球坚蚧、山楂红蜘蛛等。

2.1.1 桃白小卷蛾

桃白小卷蛾又叫白小食心虫、苹果蛀果蛾, 简称白小, 属鳞翅目, 小卷叶蛾科。

2.1.1. 1 危害症状及部位

主要危害山楂果实, 在山楂食心虫中占的比例较大。

2.1.1. 2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灰白, 前翅前缘有8组不太明显的白色短斜纹, 翅顶斜向后缘的外方部分, 暗褐色, 并有4~5条暗紫色短纹, 后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 卵的表面有细皱纹, 刚产的卵乳白色, 近孵化时淡红色、紫褐色。

蛹:黄褐色, 腹部背面3~7节的前半部各有两排短刺。

茧:长椭圆形, 长10mm左右, 丝质灰白色。

2.1.1. 3 生活史及习性

蓟县地区白小一年发生1~2代。多以中龄以上的幼虫、少数以老熟幼虫, 于地面落叶、杂草及树体各种缝隙内结茧休眠越冬。翌春山楂发芽后, 约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上树为害, 5月中旬、下旬开始陆续化蛹, 蛹期15d左右。以老熟幼虫越冬, 5月上旬开始即于越冬茧内化蛹, 蛹期20d左右。因此, 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持续时期较长, 一般5月底~7月上、中旬发生, 盛发期约为6月中下旬。卵期7d左右。幼虫期30~40d。蛹期月10d。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9月上旬, 盛期约为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至9月中旬开始脱果越冬, 直至果实采收后。发生早者以老熟幼虫越冬。

初卵幼虫多蛀果为害, 第1代幼虫有的先卷叶为害而后转蛀果实。大多数幼虫从果实萼洼处蛀入, 亦有从果实相接处或贴叶处蛀入。蛀入后由蛀孔排出粪粒, 并有丝连缀堆积在果外不易散落, 国内蛀道亦有少量虫粪, 随虫体增长, 果外粪堆加大长期不落, 这是白小为害的突出特征。幼虫在果内蛀实一般不乱串, 比较整齐, 果实没有充分膨大时, 种子想贴较紧密, 幼虫多在种子外侧相邻两种子间向果梗方向蛀实, 蛀至近果梗处再由相邻两种子间向萼洼处蛀实, 亦可蛀入种子间;果实充分膨大后, 多先蛀食各种子中间, 而后蛀种子外侧果肉, 故白小的蛀道较宽大, 易于它种食心虫区别。幼虫有转过为害的习性。被害幼果长干枯脱落。非越冬幼虫老熟后即于被害处结茧化蛹, 第2代幼虫在采前大部分脱落越冬, 亦有些随果实采收而带出园外脱果越冬, 在田间树体滑者脱果幼虫主要在地表落叶和杂草及地表缝隙中结茧越冬, 树体粗糙缝隙多者, 许多幼虫常在树体缝隙中结茧越冬。在园子里采集的虫果, 经过饲养观察发现, 幼虫为休眠越冬, 其中少数部分是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羽化时, 蛹壳常有一半脱出茧外, 在被害果中, 蛹壳常在粪堆中露出一部分。

2.1.1. 4 测报方法

在秋季白小食心虫幼虫脱果盛期, 大概是9月中旬, 采集虫果1000个以上, 堆放在背阴处, 果堆上放置折好的瓦楞状小纸卷, 引诱脱果的越冬幼虫进入纸卷内作茧, 10月中旬将有越冬幼虫的纸卷放在树冠下, 并用纱笼置上, 翌年5月中旬开始每天观察, 记录成虫羽化数。当成虫羽化数量下降, 同时在田间调查到有蛀果现象时, 应立即喷药。

2.1.1. 5 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幼虫, 结合防治梨小、苹小等在树体缝隙中越冬的害虫, 于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上束草或草帘子等, 诱集其潜入越冬。在出蛰前老树结合刮除老翘皮, 连同束草和地面杂草、枯枝落叶等地被物一起清理干净, 烧毁或深埋, 消灭其中越冬害虫。然后进行深翻树盘, 将表层土翻入深层, 亦可消灭部分遗漏的害虫, 树冠小的园可结合日常管理, 及时摘除虫果和卷叶团, 集中处理消灭其中的幼虫和蛹。前进进行效果更好;药剂防治, 在卵盛期至幼虫孵化期施药, 毒杀初孵幼虫和卵。选用50%的杀螟松乳剂, 50%的对硫磷乳剂。

2.1.2 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又名桃小食心虫, 简称“桃小”, 属鳞翅目, 果蛀蛾科。

2.1.2. 1 桃蛀果蛾为害范围

蓟县地区苹果、山楂、梨、枣, 桃等受害最重, 以幼虫蛀害果实。

2.1.2. 2 危害山楂症状

幼虫从山楂果实的中下部蛀入, 从蛀孔不向外排粪便, 此点易于梨小、白小、苹小区别。蛀孔经2~3d愈合, 成黑褐色小点似蝇粪。入果后多在种子间及种子周围蛀食, 粪便排于其中, 被害果发育迟缓, 多呈青红色, 老熟后脱果落地。

2.1.2. 3 形态特征

成虫:我地区成虫体长5~8mm。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褐色三角形的大斑, 翅基部和中央部位有7族蓝黑色的斜立鳞毛。

卵:深红色, 椭圆形, 长0.4mm, 顶部着生2~3圈“Y”状刺毛。

幼虫:初孵化虫白色。老龄幼虫体长13~16mm, 全体桃红色, 前胸气门前毛片具毛2根, 腹足趾钩呈单序环状, 无臀栉。低龄幼虫体乳白色至淡黄白色, 头、前胸盾黑褐色, 随着生长体色渐变橙红至深红, 头和前胸盾减淡呈黄褐色。

蛹:被蛹, 初黄白, 渐变黄褐, 羽化前灰黑, 复眼红褐色。

茧:有冬茧和夏茧2种。

冬茧:为越冬幼虫于土中所接的茧, 丝质、紧密坚实, 外附泥土, 状似土粒难以辨认;扁圆形。夏茧也叫羽化茧, 为幼虫要化蛹时结的茧, 丝质, 较疏松, 一端留有羽化孔, 纺锤形, 外附泥土。

2.1.2. 4 生活史及习性

蓟县地区山楂树上一年发生1~2代, 以老熟幼虫于土中结冬茧越冬。在山楂上次年越冬幼虫出土期比苹果属寄主上的晚1个月, 一般6月下旬~8月中旬出土, 盛期为7月中下旬。出土后于地表杂物下和土缝中夏茧化蛹, 蛹期15d左右。幼虫出土至成虫羽化月15~20d。成虫发生期为7月中旬~9月上旬, 盛期为8月上中旬。产卵前期2~3d, 卵期7~10d。幼虫在果实内为害40~50d, 老熟脱果入土结冬茧越冬。一般9月中旬~10月下旬脱果, 9月下旬~10月上旬为脱果盛期。

成虫昼伏夜出, 飞行力不强, 日落后至凌晨最活跃, 对黑光灯和糖醋液、果汁、果醋、蜜汁等均无明显的趋性。羽化当日即可交配, 经1~2d开始产卵。卵多散产于萼洼内, 偶有产于果梗等处;一般喜于内膛和郁蔽度大之处的果实上产卵, 干旱时尤为明显。

空气的温湿度对成虫产卵、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有明显的影响。经过在蓟县地区调查, 气温在21~27℃, 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最为适宜;高温干燥, 气温30℃以下, 相对湿度低于70%均不利;当气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成虫一般不产卵。

老熟幼虫有背光性, 脱果落地后多爬向背光荫蔽处入土结茧越冬。在田间, 如树盘平整, 无杂草、间作物、土块和乱石等杂物者, 脱果幼虫多爬向干基部附近入土, 成树以干周1m范围内80%以上, 特别根颈四周密度较大;如地形复杂, 树盘内不平整, 土石块和杂草等地被物多着, 脱果幼虫落地后多就近在适宜处即入土, 故越冬幼虫的水平分布很不规律。幼虫入土深度为3~13cm, 以3~9cm土层内数量最多, 占90%以上。

越冬幼虫出土后, 喜到荫蔽处在土、石块下或贴附于杂草、落叶等杂物上结夏茧化蛹, 如树盘平整光滑处, 出土幼虫多趋向树干基部, 于土缝中或附于根茎及皮缝中结夏茧化蛹。

越冬幼虫出土期间, 出土数量主要受土壤湿度影响, 如, 土壤含水量低于5%则不出土, 高于5%开始出土, 10%左右最适, 便大量出土, 一般降透雨或浇地后, 土壤湿润到10cm以下土层, 便会出现1次出土高峰。

2.1.2. 5 防治方法

秋冬压土灭茧。结合施肥将树盘下10cm以上表土埋入施肥坑内, 或地面培土20cm, 消灭越冬幼虫或羽化的成虫。

树下施药。在越冬幼虫出土期, 于树冠下的地面施药, 将越冬幼虫毒杀出土过程中。常用50%辛硫磷乳剂或25%辛硫磷胶囊剂, 50%对硫磷乳剂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施药后都应浅锄或盖土, 以延长药剂残效期, 提高杀虫效果。

树上喷药。根据测报结果, 重点毒杀卵及初孵幼虫。常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 50%对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 25%对硫磷微胶囊剂1000倍液。

及时检拾落果。于8~9月份及时将树下落果捡拾干净, 到到树下挖好的坑内消毒。

摘要:山楂在生长过程中, 常常遭受多种病虫害的危害, 常见病害有山楂花腐病、山楂白粉病等。山楂主要害虫有桃白小卷蛾、桃蛀果蛾等。结合测报, 掌握山楂主要几种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可以有效预防和防治病虫害大发生。

关键词:山楂,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邱强.山楂原色病虫图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娄底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第4篇

娄底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娄底市山洪地质灾害类型多,具有突发性、区域不均衡性、链带性与群发性等特点,其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娄底特殊的地理环境及降水密切相关.地质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

作 者:刘久国 陈耆验 LIU Jiu-guo CHEN Qi-yan 作者单位:娄底市气象局,湖南,娄底,417001刊 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P694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生规律 防御对策

发生发展规律 第5篇

一、中国特殊制造体制亟待改革

大部制改革后, 铁道部存在一系列遗留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其政企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分割市场, 导致不公平竞争。在招标投标过程中, 中标者不是由市场优胜劣汰决定的, 而是被行政命令赋予的。这种“一言堂”的体制, 严重影响了装备制造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 对装备制造业改革创新是一大障碍。

对北车集团、南车集团自身来说, 要把自己置身于市场之中, 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公平竞争;同时, 北车集团、南车集团内部不能搞自我保护, 其生产的机车不能只用自己集团内企业生产的零件, 要择优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总而言之一句话:设备的制造只能归市场管理, 要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要明明白白落实

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逐步改进, 形成再创新, 这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主创新, 要大大方方引进技术, 在这个基础上再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我国高速铁路制造技术也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

机械行业在推行技贸结合、带进先进技术方面有很多好的事例。如大型燃汽轮机、大型球磨机、推土机等都很有成效。三峡水电70万kW水轮机组既是成功的市场换技术案例, 也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三、重视工业产品试运行阶段故障, 试运行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 保证质量与安全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 那就是要正视工业产品试运行阶段的故障, 建立试运行机制与检验标准, 保证质量与安全。新的工业产品必然存在缺陷, 这是无需避讳的事实, 所以新产品大规模应用前必须有一个试运行阶段。相关部门与企业要重视工业产品发生故障的“浴盆曲线”规律, 在试运行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行改进, 并制订一套试运行标准, 经验收符合标准后, 才能大范围推广。高速铁路发展必须有这个过程, 要经受风沙、雷电、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的考验, 要经过空载、满载试车的过程, 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得到可靠保证后才可正常运行。

链接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 第6篇

中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月—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月—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月、7月、8月,尤其是7月、8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月、8月。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的影响,而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美国白蛾幼虫发生规律观察 第7篇

关键词:美国白蛾幼虫,体色,龄期,发生历期,活动规律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是一种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进行危害的国际性检疫对象, 具有取食量大、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广、传播途径多、易成灾的特点, 被我国林业、农业同时列为检疫对象。2008年6月, 在临清市康庄镇首次发现美国白蛾幼虫。2009年4月, 在魏湾镇李圈村、八岔路国塔头村、康庄镇冯付庄设置标准地进行系统观察。

1 生活史

美国白蛾在临清市1年发生3代, 以蛹在砖石瓦块下、树下土壤裂缝、树皮缝隙中等处越冬越夏。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 4月下旬至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开始孵化, 中旬第1代幼虫出现, 5月下旬达到网幕高峰期, 6月上旬第1代老熟幼虫开始零星下树化蛹;6月下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 7月上旬第2代卵开始孵化, 7月中下旬达到网幕高峰期[1]。8月上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 8月下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 9月上中旬为网幕显现高峰期,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危害最严重时期, 幼虫9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 一直持续至10月底或11月上旬。7月中旬后有世代重叠现象。

2 幼虫

2.1 幼虫体色变化观察

幼虫初孵化时, 体色为淡黄或淡白色;取食后, 体色渐变为淡绿色或淡褐色;1龄末期时, 体色为黄白至偏黄色, 有时略带淡红色。2~4龄幼虫, 平时取食时体色为淡绿色或淡褐色, 进入龄末时幼虫体变粗短, 体色变为黄白色, 胴部各节背面的2个黑斑清晰可见, 新龄幼虫黄白色的幼嫩头部组织将黑色的原龄幼虫头壳逐渐顶出[2]。蜕皮取食后, 体色变为淡褐色。第1~2代自新5龄幼虫起, 第3代大多自新, 5龄也有的自新4龄起, 幼虫背面的黑色宽带开始明显变深;而5~6龄幼虫进入龄末期时, 体变粗、短、肥胖, 活动减缓直至不食不动, 体色除背宽带为黑色外, 侧带为黄色, 黑色的头壳逐渐远离头部。第3代的第7龄幼虫, 除背面的黑宽带外, 大多数个体的体毛多混杂有棕色或棕褐色的长毛, 是区别于其他各龄幼虫的重要特征。

2.2 幼虫龄数及龄期识别

2.2.1 幼虫的龄数。

经过饲养和野外观察, 美国白蛾全年3代幼虫的龄数不一致, 第1代幼虫为6龄;第2代幼虫绝大多数为6龄, 极少为7龄并越冬;第3代幼虫均为7龄, 绝大多数都能越冬[1]。

2.2.2 幼虫龄期识别。

幼虫的龄期可以通过测量体长和头壳宽度来判定, 野外调查确认幼虫龄期, 对于准确发布预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但要注意测量时必须选择幼虫处于龄末期和蜕皮前的黄白色时进行。

由表1可以看出, 第1~2代期间, 1~5龄的体长分别为2~3、4~5、8~10、12~13、15~18 mm, 6龄幼虫在中后期阶段自然体长25 mm以上。第3代期间, 1~6龄幼虫的体长值分别为2~3、4~5、7~9、11~13、16~20、22~25 mm, 7龄幼虫在龄中后期阶段自然体长28 mm以上。但由于4~5龄幼虫有时相差不太明显, 需要测量其头壳宽度及观察是否破网扩散等情况来准确界定。

由表2可以看出, 第1~2代6龄型幼虫与第3代7龄型幼虫头壳宽度的区别在于从第6龄出现明显分化, 6龄型第6龄幼虫的平均头宽为2.3~2.4 mm, 而7龄型第6龄幼虫的平均头宽为2.08 mm, 第7龄平均头宽为2.56 mm。这主要与幼虫取食的寄主和气候变化有关系[3]。

2.3 各龄幼虫的取食特点和活动规律

幼虫孵化主要集中在2:009:00, 6:008:00为孵化高峰。幼虫孵化后, 具有趋光、趋热性。一般先聚集在卵壳表面或周边, 取食卵壳补充营养[2], 隔一段时间后渐渐爬到卵块所在的叶片边缘, 先在叶片背面吐丝结网, 后在网内取食。1~2龄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 取食量少, 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及叶脉, 被害叶片呈纱窗状;3龄幼虫主要啃食叶背的叶肉, 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脉, 取食量较1~2龄幼虫明显增大。

3龄前的幼虫取食完叶片或蜕皮后转换枝叶, 先由1~2头幼虫沿枝条或叶柄迁移到新枝叶, 在选定的枝叶周边吐丝结网, 随后的幼虫沿路径依次前行, 寻来聚集, 形成一个整体, 先吐丝后在网幕内取食。由于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因产卵先后、幼虫取食量多少的不同而致发育不同步, 同一网幕内幼虫的发育程度往往分为2~3个批次, 各相对聚集, 有的已近龄末不食不动, 有的则尚在取食。一般3龄幼虫前, 同一网幕内的发育期相差1~2 d, 最后达到6~7龄时, 发育期最多的可相差6~8 d, 差1~2个龄级。据观察, 3龄幼虫前, 同一批次孵化出的幼虫大多在同一个网幕内危害。每一龄幼虫在迁移过程中, 有少部分自行逃匿, 1~3龄幼虫总逃匿率累计达到10%左右, 这也是单纯依靠剪网幕措施不能根除白蛾危害的主要原因[3]。

从4龄幼虫起, 幼虫发育期开始明显不同步, 同一网幕内发育快与发育慢的各自形成小团体, 分别在不同的枝梢叶上结网、取食, 形成2~3个相对独立的小网幕, 但整体上仍相邻紧密, 成为一个较大的网幕。4龄幼虫取食叶片亦主要啃食叶肉, 留下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脉, 但取食形成的孔洞和缺刻较3龄幼虫明显增多。3~4龄幼虫取食后的叶片由于存留上表皮和叶脉包被在网幕内, 使被害叶片呈网状和白膜状, 可看到明显的危害状。

1~4龄幼虫进入各自的龄末期时不食不动, 并排或基本有序地群集在网幕内, 时间一般为12~24 h, 气温低或阴雨情况下时间延长。蜕皮后的幼虫头宽增大, 体色加深, 体毛增多加长, 1~2 h后钻出网幕, 转移到新枝叶结网并取食[4]。

自5龄起, 同一大网幕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陆续破网扩散, 转换枝叶, 一般形成2~3个, 最多可形成3~5个小群体, 各自相对独立或相对集中取食, 进入暴食期, 幼虫主要取食叶肉和侧脉, 仅留叶柄或主脉。5龄幼虫进入龄末或蜕皮前, 一般10头或几十头松散聚集, 大多结松散而薄的网幕在内不食不动;也有的不结网幕, 就在叶表面静待蜕皮。

从6龄开始, 幼虫分散遍布在全树叶片上, 与原网幕枝条相近的枝叶上, 数量相对较多。大多单独在一个叶片上取食, 也有多头幼虫同食一个叶片的情况, 能将叶片全部吃光或仅留叶柄。幼虫达龄末时, 多单独或少数几只在叶片背面不食不动直至蜕皮。

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 1龄幼虫可耐饥饿1~2 d, 2龄2~4 d, 3龄3~5 d, 4龄5~8 d, 5龄5~9 d, 6龄8~11 d, 7龄9~13 d。4~6龄幼虫在停食8~12 d后还可以恢复取食, 少数幼虫耐饥饿可达18 d。部分高龄幼虫因饥饿可提前化蛹, 且大多数可以羽化并交尾产卵[4]。

2.4幼虫历期观察

由表3可以看出, 幼虫的发育历期, 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由于前期气温偏低, 第1代幼虫平均历期33.2 d;第2代幼虫发育期正值高温、高湿, 发育历期最短, 平均为24.6 d;2~3龄幼虫如果正值适温适湿条件, 最短2 d即可完成一个龄期的发育。第3代前期气温较高, 幼虫发育较快, 而中后期随着气温变低, 加之各虫态发育极不整齐, 各龄历期大大延长, 后期孵化的幼虫甚至持续至11月上旬, 第3代幼虫平均历期43.2 d。由于各代虫态混杂、持续时间长、跨度大, 且中间受高温高湿及大风降温、降雨甚至连阴雨等气象因素影响大, 即使同代同龄幼虫的历期也有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

[1]唐燕平, 衡学敏.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2) :250-251, 257.

[2]刘昌兰, 乔仁发, 宋华利.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05 (2) :26-27.

[3]刘发邦, 王绍文, 李克庆, 等.美国白蛾幼虫逃匿现象的观察[J].山东林业科技, 2006 (4) :52-53.

雷暴发生规律分析及预报 第8篇

国内外关于雷暴统计预报的方法在国内外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大多使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判别分析法、指标叠加法、线性, 非线性拟合方程等数学统计方法来对雷暴活动规律做预报回归方程[3]。

尽管气象学界在雷暴预报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由于资料的短缺和经验的不足, 不稳定参数在时空高度上是随高度变化的, 且在大范围环境中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因而应用高时空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气象资料来计算大气不稳定参数变得更加重要。尤其重要的是, 雷暴随异地有很明显的差异, 相同的预报方法产生的预报效果随地区的差异也是不一样的。雷暴特征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海拔高度都有很密切的联系。

1 雷暴的形成的必备条件[4]

(1) 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不稳定的层结有为强对流性天气提供充沛的能源。

(2) 充足的低空水汽条件。湿度的铅直分布影响到层结稳定度, 低层湿空气的存在是雷暴产生的一个有利条件。足的水汽是雷暴可以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水汽是形成积雨云, 兴雨降雹的物质基础, 另外一方面, 水汽在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也是雷暴得以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

(3) 抬升机制的存在。大气中具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后, 为成云至雨提供了可能, 再加上抬升机制的存在, 导致形成雷暴云。一旦有切变、冷锋等动力性对流或者本地热力对流或者地面抬升影响等产生的对流等触发因子则非常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

2 雷暴统计预报因子的选取

雷暴过境时近地面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都会表现出急剧变化, 常给飞行造成严重影响。会出现气压猛升、气温骤降、风向突变、风速增大、开始降水或者降水增强等天气现象, 对于比较强烈的雷暴过程还会伴有强风、冰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5]。

在形成雷暴前, 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 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 气柱膨胀, 所以, 地面气压通常是下降的。当雷暴临近时, 冷空气丘到达时。气压开始上升。随着雷暴的远离, 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来临前, 地面气温高, 气温高, 湿度大, 风力微弱, 天气闷热。测站一般为暖湿空气所盘踞。雷暴出现之前, 地面相对水汽含量较大, 一方面为降水提供水汽来源, 另一方面水汽的凝结潜热释放提供不稳定能量。

在7、8月, 发生雷暴之前天气闷热, 表明大气底层气温高、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大, 如果有适当的抬升机制存在就可以产生雷暴。在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的实测资料, 利用对雷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因子气压、温度、相对湿度作为预报因子。

3 使用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报方程

3.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基本思想[6], 回归分析是目前气象统计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4-2011年双流县雷暴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受双流县气象资料的限制, 本文雷暴预报是用前一天的气象要素资料平均气压x1、平均温度x2作为预报因子, 第二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作为预报量y, 建立相对湿度的回归预报方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组

其中b0、b1、b2为回归系数、S11为气压距平方差、S12为气压温度距平协方差、S22为温度距平方差、S1y为气压湿度距平协方差、S2y为温度湿度距平协方差。y为湿度平均, x1为气压平均, x2为温度平均。

查表在5%显著水平下, 分子自由度为2分母自由度为428, , 故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雷暴日的平均相对湿度样本平均值是85.54, 无雷暴日的平均相对湿度样本平均值是83.35, 可以将有雷暴的相对湿度平均值和无雷暴相对湿度平均值坐平均的值84.45定义为预报日雷暴发生的标准, 用回归方程得到的预报值与此标准值比较得到雷暴发生条件。

通过把2004~2011年资料的回代检验, 有雷暴的预报准确率为31.9%;无雷暴的预报准确率为46.0%, 将2012~2013年资料代入得出有雷暴的预报准确率为21.2%;无雷暴的预报准确率为40.4%。空报率大且预报的准确率低。考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限于所采用的资料长度较短;二是选取因子的时段不确切, 如能选取像是逐时的气象要素资料或是一些表示辐合的因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3.2 判别分析法

本文利用双流县雷暴发生前一日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做出雷暴是否出现的预报。费歇尔判别法是一种应用广泛、具有较高判别能力的多元逻辑概率判别方法.基于费歇尔判别法[6], 结合实际数据确定雷暴是否发生的预报方程, 将资料分为两类别, 有雷暴和无雷暴。利用2001年到2010年的7、8月份的气象资料选取三个因子, 平均气压、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对此笔者应用SPSS软件建立预报量分为二级时三个因子的判别函数

y是预报量、是判别系数、x1因子代表预报前一天的平均气压、x2因子代表预报前一天的平均温度、x3因子代表预报前一天的平均相对湿度

建立求判别系数的标准方程组:

为不同因子k与l在两类内交叉积和, 不同类别平均值之差

通过对双流县资料整理, 利用spass软件计算求得判别系数及判别方程

其中代入资料数据得F在分子自由度为3, 分母自由度为428时F>Fα, 故认为所判别的两类总体有显著差异, 即判别方程是显著的。

通过把2004到2011年资料的回代得出对雷暴预报准确率为81.4%;无雷暴预报准确率为61.8%.空报率较大, 同时将2012年到2013年资料预报雷暴预报准确率为81.8%;无雷暴预报准确率为75.7%。判别分析得出的预报方程准确率比回归分析高,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4 结论

(1) 相比气压, 温度与相互湿度与雷暴日相关性较好, 对雷暴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 双流县2004~2011年10年间7、8月份的逐日气象要素 (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 观测数据, 运用判别分析法、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报方程, 并用2012~2013年两年的气象资料进行雷暴的预报。

综合分析预报准确率平均值, 判别法 (78.5%) 优于线性回归法 (30.3%) ;判别分析法均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 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平均相对湿度判定雷暴是否发生, 其预报效果不理想, 其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回归分析、判别分析是根据历史数据拟合出预报方程, 得出的结果仅供参考。因为所采用的资料长度较短, 以及选取实测资料作为因子, 并不能直接较好反应层结稳定度。因此在实际的预报时, 必须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同时结合锋面, 高空槽, 切变线, 低涡等天气系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等天气形势来进行对雷暴进行分析。

摘要:利用双流县7年 (20042011) 的雷暴资料, 选取与雷暴相关性较好的三个因子气压, 温度, 相对湿度, 并在考虑因子季节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分别利用回归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制作雷暴预报, 并用20122013年的7、8月雷暴资料进行检验。温度, 相对湿度与雷暴日相关性比气压好, 对预报贡献大, 对雷暴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综合分析平均预报准确率;判别分析法 (78.5%) 优于线性回归法 (30.3%) ;判别分析法均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 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选取了平均相对湿度作为预报雷暴日的标准, 其预报效果不理想, 其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雷暴,气温,相对湿度,判别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 (美) TT.藤田.下击暴流[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2]空军司令部.航空气象[M].北京:蓝天出版社, 1989.

[3]孙凌, 周筠珺, 杨静.雷暴预警预报的研究进展[D].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09.

[4]朱乾根, 林锦瑞.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5]周建华.航空气象业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水稻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9篇

①部分地区引河水或江水浇灌,同时把杂草引入田中;②杂草较多发生在一些种植技术较低的农户中,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意识浅薄,缺少对杂草特点的了解,不能对杂草进行有效防治,使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③对沟渠间杂草忽视防治,使杂草草籽流入本田,造成草荒;④选药、药量及施药方法不准确,稻农缺少对药剂的了解,在选药及药量选择和施药方法上存在严重问题,以至于杂草防治效果差。

2 水稻杂草的农业防治要点

2.1 及时消灭草籽

采用机械选种方法,或者用硝酸铵水、硫酸铵、盐泥水进行选种,彻底挑除种子中掺杂的草籽;在使用农家肥前要堆沤并充分腐熟,从而使混在其中的草籽不能成活;田间若有杂草发生,应在尚未成熟之前及时拔除。

2.2 合理水旱轮作

破坏杂草的生长与生存环境是比较有效的除草措施,可以合理地将水田改为旱地,进行水旱轮作,这样彻底防除稗草等湿性水生杂草。

2.3 加强田间管理

2.3.1 以肥灭草。

可利用胡敏酸铵、施氨水等,杀死草芽,减少草害;施河泥、厩肥,既可延缓杂草萌发或压死杂草,又有利于作物生长,作物生长期在杂草萌出前即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2.3.2 耕作除草。

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进行深翻,可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也可以在杂草大量萌发期进行中耕,可有效消除杂草。或者在水稻移栽前,灌入浅水创造杂草生长的环境,使杂草萌发出来,再反复将杂草耙除。

2.3.3 淹水或晒田除草。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灌深水淹田、水稻分蘖末期晒田的方式,消灭稗草、刚毛藻、青萍等杂草。

2.4 生物防除

生物防除杂草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可以选择稻田养鱼、养鸭、放养绿萍等方法,来抑制稻田杂草的发生。

3 稻田除草剂科学使用技术

3.1 水稻育秧田除草

在水分适中、覆土均匀、苗床平整的秧田,可选用封闭除草的方法,配方可以选用丁草胺+安全剂。水稻2叶时选早晚无露水时,用氰氟草酯进行喷雾防治。氰氟草酯的药性缓慢,对水稻生长没有影响,稗草受药后10 d以上才会死亡。在育秧时期杂草防治用药时,要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类药剂,这类药剂的药害症状发生期较长,一般在水稻插到本田后会出现不分蘖的现象,或者在水稻生育中期形成筒状叶。

3.2 插秧田插后前期封闭除草

目前插秧田插后前期化学除草技术主要采用封闭除草。在稗草1.0叶期前,水稻插秧后3~5 d,用防除阔叶杂草药剂混配丙草胺(瑞菲特)混配。混配药剂也可选择30%苄嘧磺隆或10%吡嘧磺隆。

3.3 插秧田中期封闭除草

中期封闭除草是指当水稻稗草超过1.5叶期达2.0~3.0叶期时施用除草剂。药剂可选用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混配二氯喹啉酸混配,在水稻插秧后10~15 d毒土法施用防除。

3.4 插秧田后期化学除草

水稻进入后期时,应针对不同的杂草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及防治药剂,通常在稗草超过3.0叶期以后通过后期药剂防除。

3.4.1 防除大龄稗草。

二氯喹啉酸、稻杰等药剂可以防治插秧田4.0~7.0叶期的大龄稗草。但是,使用二氯喹啉酸防治稗草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

3.4.2 防除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多年生莎草科和阔叶杂草主要是指牛毛毡、扁杆蔗草、三江蔗草、狼尾巴草和野慈姑等,在这些杂草的防除上主要选择嘧苯胺磺隆、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分2次给药,首次选在水稻返青后用苄嘧磺隆或者杀稗剂、混吡嘧磺隆,隔10~15 d后再选用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毒土法施药。

4 结语

发生发展规律范文

发生发展规律范文(精选9篇)发生发展规律 第1篇1 苹果病虫害的种类及影响因素1.1 苹果病害的种类及影响因素。据《中国果树病虫志》 (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