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信号范文
发现信号范文(精选3篇)
发现信号 第1篇
证据:恒星亮度降低
对于遥远恒星系统中出现的诡异信号,NASA科学家并没有过于激动,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验证,比如排除望远镜的干扰、背景噪声等,最终确定是1 480光年外的恒星存在问题。这个信号出现在恒星的光变曲线上,正常值一般是1%左右,而KIC 846285.2却有22%,这说明有一个体积巨大的物体在恒星附近出现,而且还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4年的观测期内,科学家发现KIC 8462852恒星亮度一次降低了15%左右,说明有一大团的物质从恒星盘面经过,第二次凌日中,恒星亮度降低了22%。发现异常信号值的是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系外行星望远镜,通过凌日法对系外行星进行观测,发现它们的存在。凌日法主要利用行星通过恒星盘面时所形成的周期性遮挡信号发现行星,其会在光变曲线上留下规律的峰值,如果行星体积较大,那么遮挡就比较明显,对应的峰值也高,反之亦然。但KIC 8462852有点特别,光变曲线所体现的遮挡面积不仅达到15%~22%,还没有周期性。
不明信号可能是什么?
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说明,KIC 8462852周围的物体非常特别,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宇宙天体,能够实现15%~22%遮挡的天体应当是非常非常庞大的,近1/5的恒星盘面被遮挡,因此可能是大量的彗星群、小行星或者天体碎片。彗星的特点比较符合大面积遮挡的要求,因为彗星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包裹,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彗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或者KIC 8462852周围分布着巨大的小行星带,在其他天体引力的作用下,小行星碎片带出现扰动,引发不规则的遮挡。无论如何,要达到15%~22%的遮挡,是个非常大的结构。
另一种解释是戴森球,这可能是外星人的轨道建筑,可最大限度汲取恒星的能量。耶鲁大学科学家Taloetha Boyajian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恒星信号,以为是探测器出现错误。但是检查之后,也没有发现问题,因此这个信号可能是真实的。如果这颗恒星被外星人利用,那么其周围会布满各种轨道建筑,以最大限度汲取光能。这就会导致恒星亮度发生改变,下降到原来20%的水平。该现象发现于2011年,每次活动呈现周期性,大约5~80天,这段光变曲线与其他恒星有所差别。
戴森球是虛构的能量站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设想过一种能量形式,在恒星周围建造轨道建筑,将整个恒星包裹起来,内表面设大量吸能面板,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恒星的能量。弗里曼·戴森的设想被喻为“戴森球”,这个理论在20多年前非常风靡,许多科幻小说也借鉴了这个设想。弗里曼·戴森根据文明对能量的利用,认为获得恒星的能量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除了可控核聚变外,把恒星的光最大限度收集转化,能够满足一个先进文明对能量的需求。当然戴森球所需要的吸能面板数量这个天文数字,如果要估算的话,可以用球体面积计算,然后再打个折。
戴森球是否存在呢?在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通过这个途径寻找外星文明,戴森球其实挺好分辨,因为把发光的球体包裹起来,那么在可见光波段上肯定是黑的,光都被吸能面板遮挡了。在红外波段上却能透射出强劲的红外辐射,如果哪颗恒星有此类特征,那么很有可能是个戴森球。不过,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KIC 8462852虽然被认为是潜在的戴森球建筑,但也仅限于光变曲线的异常。
系外行星的发现
第一颗系外行星在1995年才被发现,属于飞马座51一颗主序星的行星。到目前为止,系外行星的数量已经达到数千颗,这个数字仍然在增加,尤其是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望远镜升空后,系外行星的发现呈现指数式增涨。即便开普勒望远镜主动轮出现故障后转入K2任务,但数据库仍然存在,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也一直在分析庞大的数据库,从中寻找系外行星的线索。
此前NASA发布的最新发现多数来自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库,这也说明了凌日法在寻找系外行星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该方法仍然存在问题,比如需要行星通过恒星盘面,对于体积较小的类地行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们目前用凌日法所发现的系外行星基本都属于大体积的气态行星。除了凌日法外,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夏威夷W.M.凯克天文台使用的微引力透镜技术也是一种途径,对于轨道周期较长、表面温度更低的系外行星,微引力透镜技术就比较适合,其原理是利用行星引力场导致的恒星光线扭曲现象,从而发现行星的存在。
寻找系外行星的目的就是发现第二个地球、寻找外星文明,科学家一直想知道地球之外是否有其他文明存在,这也是天文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至少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唯一一个拥有液态水、存在文明的行星。在推进地外文明搜寻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等处于比较前沿的位置,科学家建议我们应该寻找恒星周围的人造建筑,因为文明的发展需要能量,恒星上取之不尽的能源是一个途径,如果某个恒星系统被先进的外星文明大规模开发,它一定会辐射出特殊的信号,比如在中红外波长上有特别的峰值。
发现信号 第2篇
一起信号机Ⅰ级测试发现施工隐患的案例分析
针对某站站改后进行信号机Ⅰ级测试中发现的不良隐患.通过图纸分析和原因查找,及时排除了隐患并指出各工区必须认真对待信号机Ⅰ级测试.
作 者:许何兵 作者单位:上海铁路局合肥电务段 刊 名:上海铁道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RAILWAY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U2 关键词:电特性 测试 案例 分析从尿液发现肾脏早期信号 第3篇
要关注尿量的变化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可以从无色到深琥珀色不等,变化较大,这主要与尿液的酸碱度、尿中色素成分的浓度有关:刚排出体外时,正常人的尿液应为清亮透明,放置一段时间后可出现混浊。这主要与尿中一些溶质沉淀析出、或细胞污染有关;正常人的尿液没有泡沫;也无明显的气味。正常人一般生活状况下,每昼夜的尿量约1600毫升左右。 尿量异常主要表现在少尿、多尿、夜尿增多几方面:
少尿:指每昼夜尿液的总量不足400毫升,儿童的尿量如果低于0.8毫升/每小时/每公斤体重也提示少尿;无尿:每昼夜的尿量少于50~100毫升者为无尿。
少尿或无尿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衰,包括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急性肾衰。其中肾前性多见于血容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如严重的腹泻或呕吐、失血或大量失液、心衰,或肾血管栓塞等;肾性指各种严重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疾病所致;肾后性常为机械性梗阻如前列腺肥大、结石、肿瘤等。
多尿:指每昼夜的尿量大于3000毫升者;见于心理或强迫性饮水后;脑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所致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是成人多见的一类病因。因药物利尿药或含锂盐的药物,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高血钙、低血钾,慢性肾病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小管间质病,或因先天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无反应或反应低下。也有些情况是因为溶质性利尿引起如糖尿或尿素浓度过高,梗阻后、移植肾早期或急性肾衰的恢复期,均可出现多尿。
夜尿增多:正常人白天的尿量多于夜间尿量。夜尿量增多是指晚上6点至次晨6点的总尿量多于白天的尿量。常见于慢性肾功能受损者,入夜后大量饮水的习惯所引起的尿量增多不碍病理性。
细辨尿液外观与气味
1血尿:正常人尿中只有少量的红细胞,肉眼是看不到的。肉眼血尿时尿色为洗肉水样,可伴血块。可见于尿路感染、肾脏实质性疾病、尿路肿瘤。
2尿中泡沫增多:常见于尿中溶质成分增多,如蛋白尿。
3尿液的异味:尿有氨味常见于尿路感染,有水果的芳香味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发现信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