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避孕作用范文
非避孕作用范文(精选3篇)
非避孕作用 第1篇
1 OC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
1.1 抗菌药物对OC药效的影响
抗菌药物能抑制肠内细菌繁殖, 减少激素结合物的分解, 减少肝肠循环, 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抗生素。氨苄西林可以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使肝肠循环中的甾体代谢物不能恢复为活性物质, 致使甾体激素的再吸收减少、刺激雌激素代谢, 而可能会导致避孕失败。其他青霉素类药物与OC有类似的相互作用。OC不影响氨苄西林的抗菌作用, 但是需要慎重考虑其共同导致的避孕失败;某些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尼西能降低OC作用;红霉素与避孕药合用能使避孕药药效降低;醋竹桃霉素与OC同时应用会造成黄疸。目前缺乏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O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证据, 联合应用属禁忌。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者如同时长时间服用磺胺药如磺胺甲口恶唑, 可导致避孕失败, 并增加经期外出血的机会;利福平影响甾体激素的再吸收机制与青霉素类药物相似, 同时, 由于利福平的肝药酶诱导作用, 两药同时使用会导致OC的代谢加快和避孕失败;四环素类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 导致甾体激素血药浓度下降, 与避孕药同时使用会导致避孕失败或可降低避孕药效果以及增加经期外出血, 如多西环素降低避孕药效果的可靠性, 经期外出血增加;灰黄霉素可能使OC的代谢增快, 从而导致避孕失败, 可能因灰黄霉素加强该类药物在肝内代谢致血浓度降低有关, 应避免两者合用;孕二烯酮与氟康唑合用时, 前者药时曲线下面积可增高, 两药同时应用会造成黄疸。酮康唑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3A4, 从而减慢孕二烯酮在体内的代谢, 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1.2 肝微粒体酶诱导药物对OC药效的影响
OC主要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 其他药物诱导或抑制该酶系产生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 可影响该酶系对相应底物避孕药的代谢, 从而影响避孕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诱导微粒体酶产生的药物可以通过造成性激素清除增加而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类、扑米酮、卡马西平、利福平, 可能还包括奥卡西平、托吡酯、非氨酯、利托纳韦、灰黄霉素、非那西丁及吡唑酮类镇痛药 (如保泰松) 及含有St, John1s Wort的药物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合用时, 由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对肝药酶的诱导, 可降低避孕药物的疗效, 用量应作调整, 改用仅含孕激素 (黄体酮) 的OC;巴比妥类药与OC、雌激素等合用时, 可加速雌激素的代谢灭活, 减弱其作用, 并减低此类避孕药的效果, 使避孕药物的可靠性降低, 这一作用与加快肝酶代谢有关;奥卡西平可通过诱导CYP3A的活性, 降低口服甾体类避孕药的血浓度, 同时使用可能会使避孕药失效。
1.3 OC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已证实OC中的雌激素成分对改变血液凝固性起重要作用, 因此, OC与抗凝药合用, 需要调整抗凝剂的用药剂量。雌激素-孕酮类避孕药可使凝血因子合成增加, 能减低香豆素类的抗凝作用, 同时应用可使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发生变化;维生素K、OC和雌激素等, 竞争有关酶蛋白, 促进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 OC会增加维生素K附属因子浓度, 可能需要增加华法林剂量;OC与氨甲环酸合用, 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1.4 OC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雌激素类可提高血糖浓度, 并用时应增加降血糖药的剂量。OC可减弱瑞格列奈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与OC联合应用时应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应用吡格列酮同时服用避孕药, 避孕药的血浆浓度会降低30%左右, 可能会使避孕药作用消失。OC可增加胆汁饱和度, 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时应采取其他节育措施, 以免影响疗效;OC可改变氯贝丁酯疗效;阿托伐他汀钙与OC合用时, 可使炔诺酮和乙炔雌二醇的浓度增高。
1.5 OC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
OC降低环孢素的清除速率, 两药合用可使环孢素浓度上升并增加肝毒性。应监测肝功能、血清肌酐和环孢素浓度, 环孢素的剂量可能需要降低;甘草与OC联用可致排钾增多, 加重高血压和导致水肿;OC有可能减慢咖啡因的消除率。OC可致闭经或溢乳, 干扰溴隐亭的效应, 并可能使垂体增大, 不宜同时应用。雌激素可促进哌替啶的代谢灭活, 减弱其镇痛作用。维生素类药物中维生素C能增强OC的作用, 如增加左炔诺孕酮的避孕疗效, 每天口服1g维生素C可使炔雌醇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另外OC可提高血浆维生素A浓度。三环类抗抑郁药在肝脏与OC竞争共同的代谢酶, 使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效果增强。服用避孕药者, 因血液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增加, 与甲状腺激素合用时甲状腺激素剂量应适当增加, 以保证游离甲状腺激素的供给;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雌激素及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合用, 可加强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美沙酮与避孕药同用, 可终日迷倦无力, 逾量可逐渐进入昏迷, 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 心动过速或 (和) 低血压;氯米帕明与雌激素或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合用, 可降低抗抑郁作用, 并增加不良反应。
2 临床常用OC的药物相互作用
OC的成分多由合成的雌激素、孕激素组成, 其中的雌激素成分均为炔雌醇, 孕激素则各有不同, 如左炔诺酮、去氧孕烯、孕二烯酮、环丙孕酮。总的来说, OC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甾体激素的代谢密切相关。利福平、氯霉素、氨苄西林、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甲丙氨酯、氯氮、对乙酰氨基酚及吡唑酮类镇痛药 (保泰松) 等与OC同服, 可激活肝微粒体酶, 加速各类孕激素和炔雌醇在体内的代谢, 导致避孕失败, 子宫内膜突破出血发生率增高。米非司酮在体内主要由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3A4酶代谢, 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等药物可减弱肝药酶活性, 从而升高米非司酮的血药水平。左炔诺孕酮等可减少茶碱、环孢素、皮质激素的代谢, 导致血药浓度升高, 有发生药物中毒的危险;左炔诺孕酮加快对乙酰氨基酚的清除而影响其疗效, 并能减弱香豆素类抗凝药的抗凝作用。
3 OC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
目前OC的研究主要是如何使之更为安全有效, 包括雌激素含量的减少及改变其中所含的孕激素成分, 目的是减少其副反应, 又不影响避孕效果。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 (COC) 与动、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在有血栓栓塞[静脉和 (或) 动脉]危险性增加的情况下如吸烟、肥胖、阳性家族史、异常脂蛋白血症、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及心房纤颤、长时间制动, 大型外科手术或较大的创伤, 建议停服COC (择期手术至少先停药4周) , 直到完全恢复活动后两周再服药;急性或慢性肝脏功能异常需要停用COC, 直到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首次发生于妊娠期间的或既往使用甾体激素期间发生的胆汁郁积性黄疸的复发, 需停用COC;对伴有高血脂患者, 应监测ALT、AST、胆固醇等水平, 对有糖尿病的患者监测血糖水平。
接受肝酶诱导药物长期治疗的妇女, 应增加甾体激素的剂量。如果一种高剂量避孕药不能合乎要求, 或表现不满意或不可信, 例如出现不规则出血, 则应建议使用非激素的避孕方法。同时使用微粒体酶诱导药物时, 应该在OC用药期间和停药后28天内, 加用屏障避孕方法。
某些抗生素可使OC的肝肠循环减少, 降低避孕药浓度, 因此使用上述抗生素治疗时 (利福平和灰黄霉素除外) , 应该在使用避孕药同时, 暂时加用屏障避孕方法或选择其他方法避孕。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妇女应加用屏障避孕方法至停药后7天, 如果合并使用屏障避孕方法时间超过服用COC片包装的最后1片的时间, 则应该继续服用下一盒COC而没有通常的停药期。
OC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可引起突破性出血和 (或) 避孕失败, 应用任何一种单方OC或COC前, 应该认真阅读其说明书, 注意其药物相互作用。
论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 第2篇
论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关键词: 非言语
沟通
作用
人们的社会交流离不开语言和行为,人体直接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所以又称为行为语言、人体语言,简称体语。人们通过目光、表情、手势、上下肢体行动过程等这些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流得到辅助和增进。这些常见的沟通方式按照课本上的定义叫做非言语沟通:即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其重要性在于它被人们经常应用,比语言交流更为常见,更富有表达力。非言语沟通在人际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传播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面的谈话中,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沟通传播的。可见非言语沟通在面对面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从行为角度研究出发,提出将非言语沟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归为非言语符号。具体的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情绪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动作、音响、气味、色彩等。除了这两类之外,有声的非语言如喊叫、哭笑、呻吟等。非语言传播的极致就是舞蹈艺术,无声地传递着丰富深刻的艺术信息。在日常的人类交流传播中,非语言传播随时随地都在进行。
以下这些就是属于动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主要包括5个主要方面:
1.手势。比如去食堂打饭,一般打饭的师傅都会问每个同学要几两米饭,隔着窗口玻璃,可能有的同学说的声音小了,或是普通话不标准听不清楚,往往师傅要问好几次,当轮到我时,我一般伸出三根手指,师傅就明白了我要的是三两米饭。因此手势在人类的非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方面,手势是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比如两个人交流时,在用语言夸奖别人的同时,还向对方竖起大拇指,借以强调这层赞誉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沟通的主要手段,比如我与食堂师傅的交流就是通过手势,手指的个数表明自己的意义,而在此情景下,师傅也能明白我的意义,确保了交流的畅通和正确。
2.运动体态。运动体态是指身体的动态,在人与人的沟通中,身体是个重要媒介,运动体态很明显地传递了相关的比赛信息。比如足球比赛,当将球攻进对方球门时,便顿时兴高采烈龙腾虎跃地跑向队友,热烈拥抱一个,或振臂高呼,或在地上翻滚,以示成功和高兴,不过也经常错失良机,将球一脚踢飞了,就有些垂头丧气呆坐在地,连连摇头,用拳头砸地,以示惋惜和失败。看台上的观众就可以依据双方运动员的运动体态判断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运动体态往往传递了一种信息,帮助观众接受并加以理解。
3.面部表情。面部是最为常用的有效的交往区域。一次课堂中,老师和颜悦色地向我提问,循循善诱的样子让我不再紧张,让我对一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当看到他听到我的回答满面带笑的模样,我也特别的高兴。一般来说,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和他们的待人态度都是首先通过面部表露出来的,因此人们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待人态度。这对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有一定帮助。老师的和颜悦色是一种肯定,他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传递给我的一种反馈,增进了我们的沟通。
4.触摸。比如有一个老同学许久没见,当年大家感情很好,后来他家搬到南方的城市就再也没见面了,终于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大家竟然在相聚在初中学校的门口。当她出现在我的面前时看到那种格外亲切的脸后大家忍不住拥抱在一起,然后分开,我在她胸口捶了一拳,说你小子,还是那么健壮,她也回了我一拳,笑着说,彼此彼此。因此触摸又是人际相互沟通的手段之一。人们相互沟通的触摸行为主要包括握手、拍肩、亲吻、拥抱、以及拳打、脚踢等不同方式,触摸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能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又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例如西方社会中熟人相见亲吻拥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在东方社会中这种行为方式常被视为不端或有伤风化。
5.眼神。眼神是人们在相互沟通中用途最广,也是最微妙的表情。上自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不注意影响吃零食的声音影响到了身边的人,这个时候恰好班主任老师走进来,老师往往会很严肃的盯住他,瞪他一眼,直到这个同学改后眼光才离开,眼神回复平和,巡视别处。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下,眼神往往告诉别人他是否想说话或者想说什么。这时候眼神就是一种认知手段;眼神也可以是“无声的命令”,是提示、告诫以及监视的手段;眼神还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暗送秋波的眼神蕴藏着友谊和爱慕,横眉冷对的眼神则充满着愤怒和恼恨,目不转睛的眼神说明重视和喜欢,而不屑一顾的眼神表示蔑视或厌恶等。
以下这些属于静态无声的沟通,即通过无声的静态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交往者的静止体态;
和运动体态一样,静止体态也是一种沟通手段,也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站或坐,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斜依外靠都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当一个人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底下其他人的举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来,有些人翘着二郎腿,摆出一副自信的样子;有的人双手抱胸、叉腿而立,大有不甘退让之势;有的人则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不管不问。和女友走在路上一般都会并肩携手共行,和普通女性朋友一起走在路上,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这场景反映了不同态度的人的静止体态传递的出来的信息,支持、反对或中立,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有人突然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他很可能与讲话人持有异议或正要改变自己的立场。2.交往中的人际距离。
人们交往沟通中的人际距离虽然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却反映了人们之间已经建立或者希望建立的关系。场景1,同学在谈论某一问题,有时会平缓地问对方,“你懂吗?”有时会较激昂地问对方“你懂吗!”场景2,去年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查到自己的成绩又一次没到60时,忍不住叹息了一声。这场景中表现异性之间的距离的远近与人际关系的亲疏密切相关,反映的是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这里主要包括辅助语言和类语言。辅助语言主要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等。类语言是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它们都属于辅助语言沟通的巧妙手段。比如场景1中,你语气平缓地来问时,这意味着你可能不懂,他可能懂,你这是在向别人请教的意思,而换用了激昂的语气时则意味着你懂,对方可能不懂,这实际上是你向对方挑战置疑的意思。场景2中的那声叹息就更是意义丰富多彩,或许是懊恼,或许是悔恨,或许是失望。
综上所有的场景分析和作用描述,对非言语沟通的种类和作用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一、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二、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三、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四、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1]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第74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第250、24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3]引自丰子恺著.缘缘堂随笔.[M]第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052批次
经济管理
浅谈女用避孕药的种类及副作用 第3篇
1 避孕机制
1.1 抑制排卵
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 RH) , 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减少, 同时直接影响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 不出现排卵前黄体生成素峰值, 使卵巢不排卵。
1.2 阻碍受精
孕激素使宫颈黏液分泌量减少, 黏稠度增加, 拉丝度降低, 不利于精子穿透, 阻碍受精;杀死精子或影响精子功能, 阻碍受精。
1.3 子宫内膜功能和形态变化
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可干扰雌激素作用, 使子宫内膜增殖变化受抑制;而孕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提前发生类似分泌期变化, 形成子宫内膜分泌不良, 内膜血管发育差, 不利于受精卵着床。
1.4 影响输卵管功能
在持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 输卵管内膜分泌活动及输卵管蠕动功能均受影响, 影响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运送, 使受精卵与子宫内膜发育不同步, 干扰受精卵着床[1]。
2 避孕药种类
女性避孕药为人工合成的甾体激素避孕药, 包括睾酮衍生物、孕酮衍生物、雌激素衍生物三类, 有短效片、长效片、长效针、探亲药及紧急避孕药。主要用于育龄妇女避孕, 避孕药应按时服用。
2.1 短效口服避孕药
短效避孕药是问世最早、应用最广泛的避孕药物, 大多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制剂。目前常用的有炔诺酮、醋酸甲地孕酮 (甲地孕酮) 、炔诺孕酮、左炔诺孕酮等孕激素与炔雌醇组成的各种复方制剂。除一般的复方片外, 还有双相片和三相片, 去氧孕烯、诺孕酯和孕二烯酮等强效孕激素制剂。我国目前常用的短效避孕药为口服避孕片1号和2号, 正确使用者避孕有效率可达99%以上。
2.2长效口服避孕药
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是由长效雌激素 (炔雌醇环戊醚, 简称炔雌醚) 和孕激素配伍而成, 胃肠道吸收后, 储存于脂肪组织中, 其后缓慢释放起到长效避孕作用。作用机制是药物中的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抑制卵泡发育及排卵;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改变引起撤退性出血[2]。按规定每个月服用1次, 可避孕1个月, 避孕有效率达98%以上, 但长效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大, 目前已较少使用。
2.3 速效避孕药
速效避孕药也称探亲避孕药, 以孕激素制剂为主, 主要是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 使之与受精卵的发育不同步, 不利于受精卵着床;改变宫颈黏液性状, 不利于精子穿过。若在月经前半期服药, 具有抗排卵作用。服用时不受经期限制, 避孕有效率达99%以上。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基本上同短效口服避孕药。
2.4 长效避孕针
目前注射用避孕针单纯孕激素类和雌、孕激素混合类, 有效率达98%。单纯孕激素类不含雌激素, 适用于哺乳期避孕。
2.5 缓释避孕药
缓释避孕药是将避孕药 (主要是孕激素) 与具备缓慢释放性能的高分子化合物, 如医用硅橡胶、聚乙烯及制备微囊的包衣材料等制成多种剂型, 在体内持续恒定进行微量释放, 起长效避孕作用。
3 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3.1 类早孕反应
少数妇女服药后出现恶心、头晕、乏力、困倦、食欲不振等症状, 系雌激素刺激胃黏膜所致。轻者一般不需处理, 数日后可减轻或消失。症状较重者: (1) 每晚加服维生素B620 mg或维生素C 100 mg或山莨菪碱10 mg, 连用7 d;服药后若还有症状, 可重复上述剂量, 2~3次/d, 连用5~7周; (2) 每晚加服抗不良反应片 (每片含奋乃静2 mg、维生素B630 mg、咖啡因30 mg等) 1片或早晚各1片[3]。
3.2 月经改变
服药期间甾体避孕药替代内源性激素对子宫内膜发生作用。部分妇女可出现经期缩短、经量减少, 但痛经减轻或消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过度抑制者, 可出现闭经。此时应当停用避孕药加用促排卵药物。漏服或迟服、药物失效等因素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 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性, 从而引起出血称突破性出血。若发生在服药前半周期, 多为雌激素不足所致, 应每晚加服炔雌醇0.005 mg (1片) ;发生服药后半周期出血者, 多为孕激素不足所致, 应每晚增服避孕药1/2~1片至该周期结束。出血相当于月经量或超过月经量者, 应立即停药, 并于出血的第5天开始服用下个周期的药物。
3.3 乏力、嗜睡、体重增加
避孕药中的孕激素成分有弱雄激素作用, 可能促进体内合成代谢增强, 使体重增加;避孕药中雌激素成分可引起水钠潴留。
3.4 色素沉着
少数妇女颜面皮肤可能出现褐色色素沉着, 酷似妊娠期蝴蝶斑。停药后一般可自然减轻而恢复;个别妇女色素脱失缓慢, 但不影响健康。
3.5 其他
部分妇女可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皮疹、瘙痒、食欲增加等, 必要时可停药。长期服用甾体避孕药并不增加生殖器恶性肿瘤发生率, 还可减少子宫内膜癌、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并且是可逆的, 长期应用不影响健康。为避免避孕药对胎儿的致畸作用, 应在停药6个月后受孕[4]。
摘要:女性避孕药为人工合成的甾体激素避孕药, 主要用于育龄妇女避孕, 避孕药应按时服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口服避孕药 (OCP) 可以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在治疗上OCP也有其优点。药物避孕适应于健康育龄妇女, 且无类固醇药物禁忌证者。
关键词:女性避孕药,种类,副作用
参考文献
[1]乌毓明.口服避孕药与心血管疾病.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 (6) :316-317.
[2]杨丹.第三代口服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和对代谢的影响.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 (6) :324-325.
[3]杨清, 王玉.人工流产后短效口服避孕药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7) :397-399.
非避孕作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