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解能力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分解能力范文(精选12篇)

分解能力 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快,要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依赖于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个指标能够反映出来的,作为一个综合考量指标,创新受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众多的因素影响。在这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也有辅助性作用的。抓住关键影响因素对提升创新能力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对影响创新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是对创新能力进行决定因素分析的重要原因。

纵观近年来对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产业的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思路是将产业的不同特点作为创新能力差异的划分依据,如行业不同、产业规模不同、市场结构不同、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创新能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二是侧重于探询区域的创新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集群效应,这部分主要研究一个区域及产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或者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对区域和集群创新因素的研究焦点与企业和个别城市的研究焦点不同,主要要考虑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尤其是资源的流动性,包括人力资源及资金的流动性。资源如果发生流动就会产生成本,因此在区域和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往往要考虑资源的流动和周转成本。三是国家或者世界范围内的创新能力的情况,国家或者世界范围的创新研究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类研究需要注意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国情,因此对所谓创新的理解也不同。

学者在讨论国家或者世界层面的创新时要紧贴国情,根据本国或者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国外的理论或者指标体系不能照搬。因此,国家或世界范围的创新方向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根据本国的情况研究本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如国家创新的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状况;第二类是研究国际范围内的创新影响因素,将本国经济放置于国际范围内,结果国内外技术效应对创新的影响,或者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创新环境、创新制度、模式等进行比较研究,讨论本国的优势和劣势,或者创新的各方面因素的科学与适合性,为本国综合国力、创新实力的提高提供建议与意见;第三类是对各个国家进行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主要掌握各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处于何种位置,追赶速度如何,进一步了解世界整体的创新水平。

目前,我国不断推广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政府与企业都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摸索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创新道路。国家、城市乃至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创新评价的指标有不同的要求。以往的研究常常将创新与技术进步混为一谈,在对某个地区或者国家进行评价时,仅仅从技术或者科技研发的角度去进行讨论是片面的。近年来各个城市、地区加大了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如今区域之间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比较已经不是一场单纯依靠当地R&D等相关的投入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制度、模式以及环境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较量。因此,传统的研究思路以及评价指标,虽然针对性较强,但是已经无法体现创新的现实状况,而且这一类数据的绝对量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同国家、城市乃至地区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其特殊性的,同样绝对量的一些指标进行比较不能反映本国或者当地的创新情况,不同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上有所不同。资源丰富的城市和资源稀缺的城市,制造业主导的城市和服务业主导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城市和中低技术产业主导的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上必然不同;同时,同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其科技研发能力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使用R&D等科技研发能力代替创新能力。二者还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创新能力涵盖了科技研发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低,除了受到当地科研技术的影响之外,与城市规模、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状况、交通便利状况、文化教育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讨论创新能力的时候,要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环境结合在一起。想要提高创新水平,加强创新能力,仅仅将眼光放在加大科研投入是不够的。对于创新这样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来说,每一个影响因素往往都给对区域的创新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需要谨慎对待和讨论。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看待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创新能力,因为集群效应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样巨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创新与工业集群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质量对创新同样重要,实际上二者应该呈现一种互惠的关系:上游科研及技术的增强比起自己的研发来说更加容易将影响扩大到其他地区,实现更广阔领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文确定研究对象为我国29个省份地区,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试图克服已有研究文献的局限性,根据我国已有的创新水平,包括目前各省市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交通运输情况,当然也包括科技研发和技术支持情况,从中考量影响我国的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

二、创新能力区域评价模型

面板数据(Panel Data)又称纵列数据(Longitudinal Data),是指不同的截面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上的观测值组合。从水平角度来看,面板数据包括了某一时间上不同的横截面个体的数据,即截面数据;从纵向角度来看,面板数据又包含了每一个横截面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面板数据既包含了不同个体的特征,也包含了不同时间的特征。根据定义可以将面板数据的模型按照如下方式建立:

Yit=Cit+Xitβit+εit

i=1,2,,N;t=1,2,,T

其中i代表横截面个体,t代表时间,N代表很截面的宽度,T代表时间的总长度。εit是随机扰动项。在面板数据的模型中,如果对于不同的个体或者时间,模型中只是截距项有差异而各变量的系数相同,此时的模型被称为变截距模型,按照具体可以看出模型的主要差异是在与截距项下标不同:

Yit=Ci+Xitβit+εit

上式模型的设定可以看出,通过变截距模型能够清楚的刻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个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因素分析模型,得出影响我国创新水平的具体因素,并根据各省份地区的经济、社会及资源分布、文化氛围等情况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此模型得出对于不同的地区,什么样的因素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不同区域在相同的创新条件下能力是否存在差异,继续探究出这种差异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

本文选取了我国的29个省市(海南和西藏的相关数据统计不完整,故被剔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2011)及各地区统计年鉴并进行相应处理。由于所构建的数据既涉及到时间序列同时也涉及到多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因而这里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数据的时间范围为1995-2010年,样本总数为464。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将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纳入到评价模型中,主要包括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交通便利程度、创新辐射能力、创新投入和创新潜力。为了描述人口规模,这里主要选择了两个指标进行描述:年底总人口和就业人员。最常用的经济规模指标为生产总值,在这里为了更加全面的描述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大小,本文选取了四个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并将交通便利程度纳入模型,目的是考量地理位置优势是否对区域的创新能力有影响。尤其是对于区域或者产业集群来说,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意味着生产要素及资源的流动性较强,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更快速的配置;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降低区域的周转成本,从而降低该地区或者集群的创新成本。

交通状况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使得对交通便利程度对创新能力和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营业里程进行该指标的描述,其中既包括了铁路营业里程,也包括了公路营业里程和内河营业里程。创新辐射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自身的创新经济带动周边地区或国家共同发展的一种能力。本文希望通过加入这个指标,探究创新型区域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创新能力影响是正向还是反向。高创新水平的地区能否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还是会在自身创新建设过程中掠夺周边地区的资源,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才,从而使得周边地区创新能力下降,或者对周边地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探究创新是否真的具有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有益、有害、还是毫无关系,是该指标加入模型参与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

本文主要采用了货物周转量进行描述,但是实际上某地区的创新辐射能力与该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也具有较强关系,反之亦然。即货物周转量可以衡量该地区资源流动的灵活性及成本,也能够体现该地区经济对的波及性强弱。创新投入是指在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投入情况,这是衡量地区创新能力的较为传统也是极其重要的指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资金投入,本文选取的是科技活动的经费筹集和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两个指标;另一类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因为创新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活动,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整个创新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人员活动数目反映了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因而本文选用该指标进行刻画。

创新潜力是指在现有创新环境下,以现有的创新资源和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增加创新产出的能力。如果说创新投入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来说是一种动力,那么创新潜力实际上指的是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从创新的投入、激励产生作用一直到产生成果的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创新产出与投入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滞后性,创新前期取得的成果对后一期的创新会存在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创新潜力正是用来衡量这种激励作用,因而创新潜力实际上是贯穿于创新过程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用了滞后一期的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滞后一期的技术市场成交额进入模型来反映这个指标。建立如下创新影响因素评价的理论模型:

创新能力=β1f[人口规模]+β2f[经济规模]+β3f[交通便利程度]+β4f[经济辐射能力]+β5f[创新投入]+β6f[创新潜力]

为了避免产生伪回归,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按照本章的第三节中的检验方法,本文分别使用相同根检验方法LLC(Levin-Lin-Chu)、不同根检验方法Fisher-ADF和Fisher-PP方法,对各指标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是各变量序列不平稳,但是均为I(1)序列,也就是经过1阶差分变换以后各指标序列均变为平稳序列。通过三种根检验,模型估计后生成的残差项序列经过检验也为平稳的序列,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通过变量的筛选,最终选择了X3(地区生产总值)、X6(营业里程)、X7(货物周转量)、X8(科技活动人员)、X11(专利申请授权量)五个指标进入模型。基于这五个指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F检验方法,通过两个步骤的假设检验确定模型是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还是混合模型。

第一步假设:H01:假设模型为变截距模型;H11:假设模型为变系数模型;检验结果得到F值为0.791204,p值为0.7637,故接受原假设,即接受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第二步假设:H02:假设模型为混合模型;H12:假设模型为变截距模型;检验结果得到F值为2.090644,p值为0.0013,故拒绝原假设,即拒绝混合模型,接受变截距的模型。通过上述两步假设检验,最终确定面板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对模型的效应选择,假设如下:

H0:假设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H1: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得到统计量(W)是26.625983,p值为0.0001,故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即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通过模型形式和模型效应共三个假设检验,最终确定了本章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为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三、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反映了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创新能力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若系数为正说明该因素对地区的创新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此种因素的发展力度,更大程度上提高创新能力。若系数为负说明该因素对创新有反向作用,此种因素的增多会降低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其投入进行限制。系数越大说明该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

经过检验最终建立的是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表明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并没有体现在各个地区的创新因素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上,而是体现在一些未包含在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对创新能力产生的共同影响中,即不同地区间模型的系数是相同的,但是截距项不同。这种除研究因素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正是由模型的截距项表示出来。截距项的不同反映出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传统考量因素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模型体现出的并非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影响因素造成的表面的差异。结合创新理论,本文认为可以将变截距模型中的截距项看做是一个地区自发创新的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模型中所有系数为0的时候,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就统统由截距项来体现。此时的创新没有依靠任何外来因素,也不受其影响,而只纯粹是地区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需要,是该地区根据自身创新的欲望需求而产生的,并不是因为外界有创新的需求才产生出的反映和活动。因此,使用截距项可以表现出一个地区创新的主观能够性的大小,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对创新的渴望程度。

模型中截距项的正负号以及大小也表明了不同的经济意义:当截距为正时,表明该地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高于模型系数估计的程度,即如果不用变动截距进行调整,模型会低估实际的创新能力;当截距为负时,表明该地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低于单纯模型估计的程度,即如果不用变动截距进行调整,模型会高估实际的创新能力。高估和低估的部分,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来说,截距越大说明该地区自发创新的欲望越强烈,自发创新的能力越强;截距越小说明该地区自发创新意识越薄弱,能力越弱。另外,如果截距为正说明该地区具有积极的自发创新意识,能够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截距项为负说明该地区不仅没有自发创新意识,反而会因为欠缺创新意识而影响当地创新能力的提高。

注:均为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根据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1995-2010年的创新能力与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1。进入模型的五个指标的t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每个指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都是显著的。经检验,模型的F值为11.26,p值=0.0000<0.01,模型整体显著,表明整个分析模型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642,修正拟合优度为0.594,DW值为1.801,模型的效果较好。因此修正后的模型为:

创新能力=SI+β1ES+β2TC+β3ER+β4II+β5IP=0.355+0.515ES+0.045TC+0.088ER+12.385II+0.398IP

通过模型的系数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大小,交通便利程度、经济辐射能力、创新投入的力度及创新潜力的大小对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作用。创新投入和当地的经济规模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当创新投入增加1个单位时,创新能力会提高12.385个单位,同样的,当地的经济规模扩大1个单位,其创新能力会相应提高0.515个单位。交通便利程度和经济辐射能力两个变量的系数都很小,这就反映出我国实际上并未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各地区还是更加倾向于独立的发展,交通便捷程度能够体现地区间的经济往来与互动程度,而经济辐射能力更能反映出地区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这两个系数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都不大,说明我国地区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创新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

根据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将回归得到的截距项按照大小顺序和符号汇总(见表2),得到变动截距为正的省份共有7个,按照其截距项的大小排序后的结果是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山东和四川,其中除了四川位于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之外,其余6个城市均位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带,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截距为负的城市共有22个,按照截距项的大小顺序排序下来,前三位的是湖北、山西和陕西,而截距项最小的三个省份为新疆、河北、内蒙古。

注:根据模型回归结果整理。

在29个省份的截距项中,值得关注的是截距项为正的一类中的四川,以及截距项为负的省份中青海、甘肃等位于前列的西部地区,以及排名倒数第二位的东部省份河北(均用加粗表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2011年各省GDP总量排名的前三位为广东、江苏和山东,均处于沿海地区;同时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容易吸引人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这些城市拥有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除此之外,沿海地区基本都具有良好的海港,交通条件较为便捷,其经济辐射的范围不仅是国内,有些甚至延伸到了海外。因此,国外优秀科技成果直接对其创新能力产生正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这些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也正因为其强大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始终较强。

在模型中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部的四川省,它的变动截距项也为正。四川省的创新实力在全国范围来看虽然不是最强,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四川虽然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但是其在我国经济和创新领域的地位从来都不容忽视,而且创新意识和行动都不输于东、中部发达城市。数据显示,2010年间在1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四川就参与承担了其中8个重大转专项的84个项目研发。“十一五”期间,四川与40多个国家的产学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立了众多科技合作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四川的技术进步奠定了踏实的研究基础。由于四川政府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拥有成都、攀枝花、绵阳、德阳及宜宾共5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1年,四川被列为国际技术创新工程省,这足以显示了四川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与将技术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极强能力。强大的创新实力与丰硕的创新成果与四川积极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这也可以解释身处西部地区的四川跻身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行列自觉创新能力排名靠前的原因。

河北地处我国东部地区,毗邻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老工业基地天津,地理位置优越,在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城市交通方面都占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北京、天津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河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北京、天津。但是,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迅猛发展,在拉动河北经济发展的同时,极大弱化了河北的经济地位,抢占了河北的资源,减少了河北招商引资、自主创新的机会和砝码,进而降低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过分依赖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带动,使得河北丧失了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从模型的截距项便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一现象,河北在我国29个省份中自发创新的能力已经排在倒数第二位,仅略好于内蒙古。

与河北相反,青海、宁夏等几个西部地区的省份,自觉创新的能动性要高于部分东、中部地区,主要体现在截距项虽然是负的,但是却大于这些省份。西部地区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其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经济较为封闭,无法吸引人才,更没有像类似河北的省份能够得到周边经济、政治中心的带动发展。也正因为这样,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也不高,但是其创新的自发性与自觉性较强,危机意识和发展强烈,因此自发创新的能力相较于一些其他城市来说较高。

四、区域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系数的不同解释了各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各地区的截距项的不通解释了其自发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究竟单纯的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限制或者创新投入较少造成的,还是源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而哪个因素才是各省市创新能力差异巨大的最主要原因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为此,本文将29个省市重新进行了分组,将沿海各省(含北京)作为一组;将中部省市划分为一个组;最后西部省市作为一个组,经过这样的划分后,对各组重新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目的是判断在不同的区位,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否存在显著的不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根据模型回归结果整理,系数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

1.对高效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投入作用关键。从全国整体的创新能力来说,进入模型的指标主要涵盖了经济规模、交通便利、经济辐射的影响、创新投入和创新潜能,这说明就创新能力而言,较大的经济规模,便利的交通,对周边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和之前累积的创新潜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单个指标而言,经济规模存在滞后一期的影响效应,这表明创新能力受到上一年经济状况的影响,即如果该地区在上一年间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创新的经济基础越发稳固,从而会促进今年创新能力的提高。

专利不仅可以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而且可以作为对创新的激励。上一年有较多的专利通过审理得到了授权,在下一年这些专利可以尽快的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为该地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刺激,会鼓励下一年的科技工作者发挥更大的潜能,尽可能提高创新技术,创造更多新的创新成果,以获得来年的收益。模型中的交通便利程度,经济集群辐射效应和创新的投入都是当期效应,并且其参数均为正。当期的交通便利程度增加,周边城市的经济创新联系增强,以及创新投入的增加,都会直接增强创新能力。

模型中自变量的系数衡量的是创新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科技人员投入的系数远远大于其他指标的系数,说明在整个模型中对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投入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同时,较好的创新结构都是将人力资本投入作为决定因素的。以沿海省市和四川建立的模型为例,其人力投入的系数都远高于全国的系数水平。以人力资本为决定因素的创新模形式对提升创新能力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

2.沿海省市积极发挥集群优势,提升创新能力。从建立的模型可以看出沿海省市的创新模式是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同时,依靠集群的经济效应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在整个模型中,最重要的投入是人力资本,这符合科技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关键的可控条件。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自主的通过加大创新投入,进而获得显著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里不仅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集群所在地。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加强各省市间的贸易交流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因为这种贸易往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成果的分享,而这种共享无论对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还是对各省市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3.中西部省市创新能力底下的根本原因是创新模式的落后,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会有差异,因而分别对中西部省市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发现中西部省市创新因素影响模型相对比较一致,这种一致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进入模型的变量是一致的。相比于沿海省份和四川的模型,中西部省份的模型中都没有出现覆盖创新投入和创新潜力两个方面的指标,仅有地区GDP、营业里程和货物周转量三个指标进入,这也就指明对与中西部而言,对其创新能力起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经济规模、交通便利和经济辐射。二是各个指标的系数是一致的。对于中西部的省市,不仅各个指标对应的系数相差不大,没有哪一个方面起到绝对的重要作用。若依据各个系数间细微的差距进行排序,可以看到对中西部省市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都为自己前一期的经济规模,而影响最弱的为交通便利程度。通过从描述模型的指标及其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说明中西部省市的创新模型是一致的,进而也说明了中西部省市的创新能力模式是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将中西部省市(除四川)进行合并得到如下混合模型(括号中为t值):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省市并没有充分进行自发研究。作为创新中必要的人力资本投入并没有进入模型,这反映出目前我国中西部创新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中西部采用的是被动式的依赖创新模式,而不是主动地自主研发模式。模型显示创新的主要动力是自身的经济基础。前一年的经济发展势态良好,下一年的创新能力才会有相应的提升。如若出现经济轻微的萎缩,那么要想保持原有的创新水平,相应的只能通过加强与其他省市的经济交流,依赖于自己与其他省市所建立的经济发展集群来刺激。在整个创新能力中,能进行自主进行控制的环节只有通过良好的省市经济发展来刺激创新。

4.加强科技建设力度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通过截距项的分析,中西部省市中有一个创新能力优秀的特例,就是四川省。相较于东部省市优越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地理优势,四川并不是突出的经济大省,同时是地处西南地区的内陆盆地,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法,虽然建国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建设,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但是相较于东部地区的便捷,仍然算不上优势。因此,在不具备外部优势的情况下,四川建立了适合于自己的创新模式。

从四川的回归结果看出,影响四川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投入,尤其是人力资本投入,另一个则是创新潜力,即是前一期创新成果的刺激作用。四川的地势形态决定了在交通上并不具备优势,也无法享受到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四川的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研发来进行的。根据模型系数可以看出前一期所取得成果会对激励本期进行创新活动,而要真正的继续发挥创新优势,则有赖于创新活动的大力投入。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财力资本,四川的创新投入都是非常可观的,这与其省市的创新建设有极大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CooPer W.W,Seiford L.M.,Tone K.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Models,Applications,References and DEA Sol-ver Software[M].Boston:Kluwer AcademicPublishers,2000.

[2]Hsiao C.Analysis of panel Dat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J].管理评论,2009(9):3-9.

[4]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28-131.

分解能力 第2篇

临床各科室:

(含门急诊、重症医学、妇产科、内科、外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感染科、重点专科等)

一类指标(没有)

二类指标(没有)

三类指标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常规。

(1)各科室就诊流程图(各临床、医技科室)。

(2)各科室诊疗规范、常规相关文字资料(各临床、医技科室)。

4、制定母乳喂养相关规定,有母乳喂养宣传室,对孕妇开展宣教工作主;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母乳喂养知识培训。

(1)母乳喂养相关规定包括全球十条标准及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产科)。

(2)有母婴同室、母乳宣教室及相关母乳喂养相关资料(产科)。

(3)2011年7月以来,对医务人员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和培训记录等(产科)。

(五)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

1、传染病管理。

(3)感染科医护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情况(院办、感染科)。(4)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流程等文字资料(防保科、门诊部)。

2、制定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医院内部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3)2011年7月以来,我院组织开展的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培训和演练情况文字资料、1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照片等(院办、医务科、急诊科)。

(4)医务人员对应急预案知晓率达100%(各科室)。

(七)财务与价格管理

9、严格执行住院患者费用每日清单制度,将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通过适当方式告知患者。患者出院时,提供详细的总费用清单:各临床科室各提供一份2011及2012某病人的门诊、住院日用清单和总费用清单等(财务科、医保科、各临床科室)。

(八)建设、设备和后勤保障管理

1、建筑布局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2)科室医疗布局和服务流程示意图(后勤科、各临床科室)。

3、购置大型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属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规定申请配置许可。

(2)医院50万元以上大型医用设备可行性论证报告、卫生行政部门购置许可文件、设备档案资料等(设备科,各相关科室)。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建立健全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

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人员结构合理,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协作机制健全

(7)科室成立和调整质控小组及成员名单,明确质控员各自的工作职责(院办,各相关科室)

3: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

(1)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名册(科主任为组长)、质控工作职责、质控员参与质控工作记录。(临床、医技科室)

(2)科室质控记录本:要有自查、整改内容及对质量问题定期进行分析内容。(临床、医技科室)

(二)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医院应当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2)医院制定核心制度及相关记录本、各级医务人员熟记核心制度、科室完善核心制度记录本(临床、医技科室)

4: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3)三基考核的资料(试卷及考核结果)(医务科、护理部、临床医技科室)

(三)医疗技术管理。5:医院至少应有一个重点专科

(3)重点专科开展的技术项目(医务科、重点专科)

(四)专业部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非手术科室:

加强运行病历管理,包括病历书写、诊断正确、检查治疗及时、合理,有常规规范治疗计划(相关科室)

2、手术科室:

(1)加强运行病历管理,包括病历书写、诊断正确、检查治疗及时合理。(2)若有重大手术,必须报医务科备案。

(3)大中型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并做好术前讨论记录。

(4)围手术期管理要到位:术前准备要充分、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正确的麻醉方式、严格掌握输血的指征、遵守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原则等。

(5)要有缩短择期手术术前平均住院日的措施。(6)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待床日要<3天。

(7)各科室制定本专业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科室备份、交二甲办一份)(8)掌握产科剖宫产手术指征,无手术指征严禁手术(医务科、产科)

3、门诊:

(1)门诊医生出诊表(出诊医生公示栏并附医师职称),要求每天门诊医师中主治医师出诊人数占70%以上。(门诊部)

(2)加强门诊病历的书写,甲级率≧85%(门诊部)

4、急诊科:

(1)2011年7月以来急诊科医师排班表

(2)急诊科工作人员名册及执业注册证书,固定人员≧75%(院办)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3)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抢救工作预案

(4)2011年7月以来检验、放射、CT、超声、输血等科室24小时排班表(检验科、放射科、CT室、B超 室、输血科)

(5)患者因紧急、特殊需求,急诊药房保证必备药品(药剂科)

(6)急诊质量管理记录。对急诊工作质量“留观病人不超过48小时;危重病人收住院要有专车、专人护送;救护车出车不超过10分钟;危重病人抢救必须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指导并及时、完善做好抢救记录;留观病历书写规范、记录及时”等质量的监控记录。(院办、急诊科)

(7)急诊科具有的急救设备登记本及运行状态记录。

(8)2011年7月以来急诊抢救登记本:统计本年抢救成功率。

(9)要求科内工作人员人人掌握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抢救工作预案及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设备操作:心肺复苏、洗胃、除颤器、呼吸机应用、中心静脉压测定、气管插管等

(10)急诊科邀请的急会诊医师必须10分钟到位并携带相应器械(各临床、医技科室)(11)确保急诊 “绿色通道”畅通,急诊科各区域标志醒目(后勤科)

(12)诊室设置:①内、外、儿科急诊室;②急诊留观室(观察床位设置不少于核定床位的3%)③清创室;④抢救室;⑤治疗室;⑥监护室(院办、医务科)

5、重症医学科:

(1)ICU床位数及使用情况登记,计算ICU床使用率。

(2)ICU专职人员及科室医务人员名册;统计医师与床位、护士与床位(3)ICU患者的交接班本及危重病人抢救记录本;(4)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的标准。(5)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的护送制度。(6)危重患者危重程度评分法;(7)入住的ICU患者危重程度评分。(8)入住ICU患者的预告知制度。(9)ICU病房的质量管理记录。

(10)ICU病房设备登记本及运行、完好状态的记录。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11)ICU设施及能源应急供应是否满足需要的记录(设备科、后勤科)

(12)其它各种:ICU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规定的技术操作;ICU病历记录规范、及时、签署有预告知知情同意书。

12、医院感染管理:

(2)、医院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③相关重点部门布局符合要求。附布局图示(相关重点部门、院感科)(4)、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 院感科督促各相关重点部门按要求落实(5)、手卫生

院感科督促医务人员按要求落实(临床、医技科室)

(五)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院有健全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责任明确。

1、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

⑵ 建立护理管理成员资料,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相符(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3、护理管理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⑴ 有护理工作制度、相关制度的监督机制资料(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2、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1)各类护士的资质资料(护理部、人事科、各护理单元)(2)2011年7月以来护理人员排班本(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3)2011年7月以来特殊专业科室(如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护士接受相关培训的记录(护理部、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手术室、新生儿室、产科)

三、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及各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1结合科室实际制定护理工作制度、护士岗位职责、各科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2护士知晓并落实相关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各临床护理单元)

四、制定并落实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1建立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部、各临床护理单元)2建立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3建立质量可追溯的机制,有2011年7月以来定期与部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整改记录(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六、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1制定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根据要求正确记录,记录真实、准确、规范完整(各护理单元)

2保证监护仪的有效使用,定期检查,有2011年7月以来检查记录(各临床护理单元)3对重点部门进行重点管理,附2011年7月以来定期检查记录、整改措施(护理部、重点部门)

七、制定并实施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

1制定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护理差错事故应急预案,附2011年7月以来处理记录(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3有2011年7月以来护理差错分析评价、改进措施记录(护理部、各护理单元)

八、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管理

1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操作常规(手术室、中心供应室)

2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附流程图(中心供应室)

四、医院服务

(一)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2、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

(1)建立尊重和维护患者权益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医务科、临床、医技科室)。(2)落实知情同意制度,明确并执行书面知情同意的项目(医务科、临床各科室)。(3)临床科室严格履行知情同意手续,要求履行告知率达100%(医务科、临床医技科 室)。

(4)医患沟通时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适宜的形式和语言,特别是准备手术或特殊诊疗的病人要求其了解手术或诊疗风险等情况(临床、医技科室)。

(5)对于非医保用药和检查、高额费用或耗材,应实行事先告知同意制度(临床科室落实)

3、适时发布医疗服务信息,如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费用等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

(2)医院定期向各科室公布的医疗服务信息分析报告,附2011年7月以来的分析报告(医务科落实,临床医技科室存档);

4、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和反馈患者的投诉(1)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医务科制定、临床医技科室存档并落实);

(2)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如座谈会、问卷调查、来访或投诉接待等,落实医患沟通制度(医务科负责完成2011年7月以来座谈会记录及问卷调查、来访或投诉接待记录等,临床医技科室负责完成2011年7月以来科室座谈会记录、投诉接待处理记录等,2011年7月以来医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科室存档)。(党支部、医务科、临床科室)

(二)服务行为和医德医风

3、会诊医师按规定及时到位,严禁推诿、拒诊患者,病人对医院服务满意(3)查看会诊制度的执行情况(临床、门急诊落实)

(4)医院首诊负责制制度,查看制度执行情况(临床、门急诊落实)。

(三)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

1、门诊应该提供就诊咨询、导诊以及其他便民服务(1)有导诊、咨询台(门诊部);

(2)门急诊提供轮椅和推车数量达标(门诊部、急诊科、后勤科);(3)门急诊提供饮水和电话等便民措施(门诊部、急诊科、后勤科)

2、服务环境和设施清洁、舒适、温馨、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2)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准确连贯(医务科、门诊部、后勤科)

4、优化流程、简化环节

挂号、划价、收费、取药、采血等服务窗口的数量、布局合理,患者等候时间达标(财务科、医保科、药剂科、门诊、医技科室)

(2)重危和行动困难病人实施转科、转院和诊疗时应有专人护送(临床各科室)

3、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连续性服务流程合理、便捷

分解能力 第3篇

一、 结果阶段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

在培养初期教师花了很多功夫,学生还是只能提出一些很粗浅、很表面的问题,甚至为提问而提问。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良好提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培养进程。

首先,营造氛围。教师要积极创设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提出来的是简单的或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与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把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富有乐趣地去提出问题。

其次,学会等待。“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要耐心等待学生从不会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再到善于提出问题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确立阶段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要企盼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拥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可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初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5~8分钟的提问时间;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占70%以上;③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简单的提问方法。中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提问时间;②学生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方法。高级目标:①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②学生掌握多种提问方法,并能沟通多种提问方法的联系,形成提出问题方法的策略体系。

因为阶段目标要求相对较低,容易看到成果、达到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加实施的信心,培养过程才能得到有效落实。随着阶段目标逐个达成,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 方法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指导

1.示范引导阶段

学生之所以不会发现、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示范引导。示范前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示范提问,并讲明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重点是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沟通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示范: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直接计算吗?怎样才能计算?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转化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后,对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是从尝试时遇到困难的角度提出的,即该怎么做?第二个问题是从具体方法角度提出的,即用什么方法做?第三个问题是从思想方法角度提出的,即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经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逐渐理解并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多做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有意识地放手,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2.指导思路阶段

布卢姆按认知方式的高低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基于此,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这样?”——“还可以怎样?”——“这些办法哪个更好?”等问题顺序分阶段培养。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情景图之后,便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可以这样推导?⑤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几种推导过程,哪种更简捷些?

随着学生有了以上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学生形成较好的提出问题能力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类型,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由无策略的自发状态,过渡到有策略的自觉状态。

3.授之以法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除了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之外,提出问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养,授之以法。

(1)直问法。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两道题:因为学生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完成得很好,教师再出示:学生一时无法计算或是计算错误,这时自然就产生了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要如何计算呢?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知识的重点或是难点。所以应鼓励学生有了问题就直接提出来。

(2)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这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运用联想法提出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联想。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提出如下问题:①梯形的面积无法直接算,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那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呢?②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用了剪拼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剪拼吗?

运用联想提问法,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过程中,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可谓一举多得。

(3)比较法。比较法能有效地辨别事物特征,找出共性,突显个性。在教学中常常用比较来辨别相似或相异的知识。如: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比和比例、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些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且易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所以比较也是一种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出示商不变性质,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了“约分与通分”之后,引导学生提出:约分与通分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除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来提出问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解决问题方法的异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例题内容是: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24×12=,尝试计算,基本上有两种做法:

方法一: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方法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与理解,学生就能发现要学习的新知识,即“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方法二)与用已学过的方法(即方法一)有着密切联系,只是写法不同。这样新知识就自然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掌握了比较提问法。

(4)发散法。发散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从推导方法上提出问题:能不能通过剪拼的方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②从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都要除以“2”?③从思想方法上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转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转化思想方法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有用到?

三、 评价阶段目标——由浅入深地引领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持续的发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力量。评价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评定,二是促进。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首先给出评定,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价值?其次要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就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然后再提出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让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还知道怎样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价的跟进也要有阶段目标,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评价的重点是:敢不敢提出问题,重在数量上;在中期的评价重点是:提出的问题好不好,重在质量上;在后期的评价重点是: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重在方法上。

另外,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评价平台上,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评价问题质量的能力。良好评价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阶段培养意识,分阶段地落实,授方法、给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分解能力 第4篇

1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界定

汤姆·科普兰(Tom Copeland)曾经指出:“过去十年来,思想与活动水火不容的两个支系——公司财务与公司战略,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公司财务不再是财务专家的禁地,公司战略也不再是总经理的特区,战略与财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和明显。”由此可见,不能将综合财务能力局限于狭义的财务领域之内,而应该从多空间、多视角考察与财务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财务为核心来研究一个企业的综合能力。因此,综合财务能力即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强与弱最终通过财务形式表现出来。

企业综合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以及潜在的财务资源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体现。主要由各种与财务相关的能力组成,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创新型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这一特征表象为创新能力,因此将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为五大能力: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

2 影响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因素

权变理论表明:处在不同经营环境中的企业财务活动的侧重点各异,因此应以经营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企业综合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产权因素。

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创新主体——人的行为,通过管理可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使其合理配置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度因素,组织因素及文化因素是企业通过管理而营造的一种企业理念,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有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企业的所有人员,进而也影响企业的效益,如员工绩效评价就是利用财务指标测评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是企业制度、文化、组织方式的作用结果;技术因素是企业生产进步的推动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提高,技术是企业生产能力的核心;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原料市场、销售市场,这两个市场的畅通无阻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成果最终转化成企业的盈利;产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或者没有自主产权就没有盈利的动力,即使有了盈利企业却不能自主决定各种资源(包括资金、物资、人力)的配置,企业的创新事业则无法进行。

综上所述,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体现为财务指标,通过综合财务能力的系统分析才能得以全面清晰的反映。

3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分解

3.1 系统分解的目的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多层次、立体的系统,涉及观念、体制、制度、文化、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对象,但是对一个整体分析不仅十分困难,而且风险过大,所以大多数研究是将系统细化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体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3.2 系统分解的依据

系统论基本原理表明,一个系统具有如下五大特征:(1)整体性。系统是由多部分组成的,它由系统内部各单元组成的结构所规定,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整体的本质与每一个单独的子系统是不一样的。(2)相关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单元、行为和信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3)层次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层次性,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4)稳定性。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具有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具有恒定性和可靠性。(5)目的性。当综合财务能力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具有目的性、终极性。它是由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机制,即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性质所决定的。

通过对综合财务能力系统特征的分析,引入模块化理论将该复杂系统分解为更简单的子系统,即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五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即模块既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独立完成某种功能的系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更复杂的、功能更强大的系统。

3.3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下:

(1)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子系统、偿债能力子系统、盈利能力子系统和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这一层次在系统中发挥原始发动力的作用,着力于第二层次———发展能力子系统,同时,其又反作用于第一层次。

(2)创新能力子系统是核心,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能称为创新型企业,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要通过创新能力作用于发展能力子系统。因此,创新能力子系统既能促进同时又能制约其他几个子系统的发展。

(3)偿债能力子系统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前提,若一个企业不具备最基本的到期偿还债务能力,则不能生存,也就没有将来长期稳定的发展。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是基础,企业通过日常资金活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权流动和重组,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资本运营能力又是企业管理能力和发展战略情况的现实体现。盈利能力子系统是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动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的是通过盈利能力直接实现的。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关系表示如图1。

通过对5个能力子系统的分析,为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表明了系统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若5个子系统不能相互配合,就会发生“木桶效应”问题,即短板理论。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具有极好的前景,拥有一个良好的技术、制度团队,但是没有企业良性的资金配合就无法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4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子系统指标设计

各行业均有创新型企业,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通用性,同时,考虑到行业特征及差异,选取的指标又应该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4.1 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5个Ⅱ级指标和15个Ⅲ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指标包括定量定性两类指标。采用经验判断法确定的一般评价标准为:R&D资金投入强度百分比应在[10%,20%]区间;R&D团队人员比例为10%左右;新产品平均开发周期在不同的行业会有很大的差别;R&D成果转化百分率至少要达30%;生产设备先进度及工人技术等级根据企业的整体水平确定;品牌强度及顾客满意度是完全正指标,越高越好,作为创新型企业品牌最低要达到国家认定水平;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的认定可以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认定。

4.2 偿债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偿债能力子系统的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6个Ⅱ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适中值为200%,速动比率为100%,资产负债率一般不应超过50%,利息保障倍数不小于1。

4.3 盈利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盈利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6个Ⅱ级指标,如表3所示:

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均为正指标,这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4.4 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资本运营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2个Ⅰ级指标和7个Ⅱ级指标,如表4所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这些体现企业资产利用率的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越强。管理费用比例,营业费用比例指标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相关行业相对照确定。

4.5 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包括5个基本指标,如表5所示:

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标准应以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参照,或者根据专家评定来确定。

摘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理论界和实务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及评价创新型企业却是各持己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鉴于此从财务角度研究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依据模块化理论将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为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及发展能力五个子系统,设计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而实现其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系统分解,指标设计,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郎庆田,王胜合,王淑萍.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新型企业[J].卓越管理,2006(5):104-105.

[2]杜栋,庞清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5:3-9.

[3]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2):66-73.

分解能力 第5篇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陈蓓

所谓因式分解是将一个整式分解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由于这种变形蕴含着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对于代数式的求值、化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考中除考察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方法的选用外,还考察了学生恒等变形的能力。这里搜集了历年来各地中考中出现的有关因式分解的题目,通过适当的归类来体现其本质属性。有关因式分解的题目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直接分解因式,即从整式的构成形式直接观察出第一步分解因式所用的方法,经过第一步分解后再运用其他方法分解。例1.分解因式 x25x362

解:x25x362

= x25x6x25x6

= x2x3x1x6

例2.分解因式3x324解:3x324

= 3x38

= 3x2x22x4

二.间接分解型:

1.代数式的一部分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分解时应注意“各项”中正、负号的变化。例3: 分解因式a2b22b1

解:a2b22b1= a2b22b1= a2b12= ab1ab1例4: 分解因式4a212a9b24

2解: 4a212a9b4

=4a22a19b24

22=2a13b2

= 2a13b2a13b22

2.将整式分成具有(或变形后具有)公因式的组,经提取公因式整理并运用适当方法分解。在运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分组要准确,符号变化要避免失误。例5:分解因式:-2a32a22a2解:-2a32a22a2

=-2a3a2a1

=-2a3a2a1

=-2a2a1a1

=-2a1a21

=-2a12a1

例6: 分解因式: x4x34x16

解: x4x34x16

= x44x24x216x34x

= x2x244x24xx24= x2x2x2x4

3.将整式通过恒等变形(或采用拆项、补项)后再进行分组分解。例7: 分解因式: x24yy2x

解:x24yy2x

=x22xyy24

=xy24

=xy2xy2

例8: 分解因式: 6x6y9x218xy9y21

解:6x6y9x218xy9y21

=9x218xy9y26x6y1

=-9x22xyy26xy1

=-3xy12

=-3x3y12

对于某些整式的分解因式它的分解方法又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来分解。例9:分解因式:x22x2yy2

解: x22x2yy2=x22x12yy21

=x12y12

=xy2xy

另解:

解: x22x2yy2

=x2y22x2y

=xyxy2xy

=xyxy2

4.从局部到整体的分解类型。例10:分解因式: xx1x2x31

解:xx1x2x31

=xx3x1x21

=x23xx23x21

=x23x2x23x1 2

=x23x1 2

这里仅从较浅的层面谈问题,总的看来,因式分解的思路和方法始终贯穿在代数变换中,它除了在代数的恒等变形中作用巨大,其他如分式的通分和约分,以及解方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根式的化简计算,三角函数式子的恒等变形等方面也经常用。因此在历届中考中因式分解总是已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出题,且在分值上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之因式分解的归类分解学好对进一步研究其他数学问题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

分解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桑枝;真菌;酶学特性;降解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378-03

收稿日期:2013-10-08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作者简介:王娜(197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和利用研究。 E-mail:biojustwn@126.com。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碳水化合物,占植物界碳素总量的50%以上[1-2]。纤维素是一类线状大分子物质,由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由于高度的水不溶性且外围又被木质素包围,除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降解转化少部分纤维素外,大部分纤维素很难降解为可利用的葡萄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传统产业,作为产业物质基础的桑树(Morus alba L.)附属物桑枝由于高度木质纤维化,利用率极低,剪伐后的桑枝和其他纤维素类秸秆一样大多在田间地头焚烧,或堆积在地头任其自然腐烂,不仅浪费资源,对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桑枝具有较高的营养、药用和工业价值[3-5],在菌类养殖中[6-7]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利用率仅为10%左右。目前,通过微生物产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是最经济环保的方法。纤维素酶是指把纤维素降解为纤维素二糖和葡萄糖等小分子可溶性物质的一组酶的总称,主要由3个主要成分组成[8]。自然界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许多生物体中可产生纤维素酶[9],已报道的酶菌种就有50多个属上千个菌株[10],受到酶活性低等因素的限制。筛选活性高、抗逆性好的纤维素酶,已成为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科学、饲料酶制剂工业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本试验采用刚果红染色法从桑园周围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产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P1,通过形态学和1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確定其为撕裂蜡孔菌;并对菌株降解桑枝过程中有关酶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菌株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桑枝:春季剪伐时收集健壮生长良好的枝条,剪成5 cm左右小段,50~60 ℃烘箱中烘干,粉碎后过40目筛,备用。

桑园周围土壤:采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土壤取3处,分别为桑树根际土壤、桑园地边垛叠腐烂桑枝下土壤、桑地空隙处土壤。取距土壤表层10 cm左右深处,自然风干后研磨成粉,备用。

1.2培养基

分离培养基:CMC-Na 10 g、琼脂10 g、无机盐溶液 100 mL、水400 mL,pH值7。无机盐溶液(g/L):MgSO4·7H2O 1.5、(NH4)2SO4 7、KH2PO4 10、CaCl2 1.5、MnSO4·H2O 8.95、FeSO4·7H2O 0.045 7、ZnCl2 0.008 5、CoCl2·6H2O 0018 3。

复筛培养基:桑枝粉50 g、麦麸皮2 g、琼脂8 g、无机盐溶液100 mL、水400 mL,pH值7。无机盐溶液(g/L):NaNO3 25、KH2PO4 10、MnSO4·H2O 3、NaNO2 1、FeCl3 0.1。

发酵培养基:烘干的5 cm左右长度桑树枝条500 g,麦麸皮10 g,按照复筛培养基配方加入无机盐溶液200 mL,拌匀。

1.3仪器与试剂

仪器:96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DHZ-D恒温振荡摇床、SW-CJ-1F超净工作台、日本三洋高压灭菌锅、蔡司荧光显微镜等。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引物合成和测序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

1.4目的菌株的筛选

各取土壤样品10 g于灭菌三角瓶中,加入100 mL无菌水,封口后在100 r/min的转速下振荡0.5 h。取100 μL该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分离培养基上,37 ℃下恒温培养24 h,样品重复3次。将长出的单菌落菌株挑出继续接种在固体分离培养基上培养,重复多次后得纯化菌株。将纯化菌株点接在分离培养基上24 h,采用刚果红染色鉴定法[11]染色10~15 min,1 mol/L NaCl溶液洗涤15 min,观察菌落周围有无透明圈。若有透明圈则初步证明该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的能力,透明圈越大,产酶能力越强。挑选透明圈较大的菌株接种在固体复筛培养基上,37 ℃下恒温培养,观察菌株生长情况。挑选能有效以桑枝粉为碳源的菌株进行系列研究。

1.5粗酶液的制备

nlc202309021314

取1 L三角瓶,装入300 mL液态复筛培养基(pH值60),灭菌后接入菌株,于32 ℃、110 r/min摇床振荡培养。定时定点取样,发酵液在4 ℃、10 000 r/min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1.6酶活力测定

滤纸酶(FPAase)活力测定参照李振江等的方法[12],以粉碎的新华滤纸为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测定参照Agnihotri等的方法[13],以CMC-Na为底物;β-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参照周津等的方法[14],以水杨酸苷为底物。以 1 min 由底物生成1 μmol 葡萄糖所需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U)。

1.7酶学特性研究

1.7.1反应最适温度将粗酶液在20、30、40、50、60 ℃的不同温度条件下,在pH值为4.5 的0.05 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中反应1 h,按照FPAase和CMCase的方法测定酶活力。

1.7.2反应最适pH值分别设置0.05 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的pH值为4.0、4.5、5.0、5.5、6.0,在最适温度下反应 1 h,按照FPAase和CMCase的方法测定酶活力。

1.7.3CMCase酶学动力学调节底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浓度([S])分别为2、3、4、5、6 mg/mL,按 CMCase 活力测定方法测定酶促反应速率[v,mg/(mL·min)]。用双倒数法作图,以底物浓度的倒数(1/[S])为横坐标,酶反应速率的倒数(1/v)为纵坐标,计算出米氏常数(Km)及最大催化反应速率(vmax)[15]。

3结论

本试验通过刚果红透明圈法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从桑园土壤中筛选出1株较为理想的降解桑枝的菌株P1,在桑树枝粉为主要碳源的固体复筛培养基中,菌株能较好生长。P1为酸性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2 ℃,最适生长pH值为6。

对该菌纤维素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属于复合酶系。在不同发酵时间对酶系中的3种酶活力测定结果:P1的滤纸酶活力在4 d时活性最高,可达到10.695 U/mL;β-葡萄糖苷酶在6 d出现活力高峰,达到 18.188 U/mL;而CMCase活力变化相对平缓,4~10 d酶活力变化不大。P1产生的FPAase和CMCase均有较好的温度和pH值适应范围。以CMC-Na为底物,采用双倒数作图法计算获得P1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分别为0.082 9 mg/(mL·min)和0.554 5 mg/mL。

P1降解桑树枝的能力相对较弱,酶活力较低,但其产纤维素酶具有酶促反应条件温和、范围广等优良性质,有望通过对其基因诱变提高产酶能力。

通过形态学和18S rDNA鉴定,确定P1为撕裂蜡孔菌。发酵试验表明,菌株P1能够很好地利用桑枝条,在桑枝条上长出子实体,使桑枝条腐烂变黑。参考文献:

[1]Lynd L R,Weimer P J,van Zyl W H,et al. Microbial cellulose utilization:fundamentals and biotechnology[J].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2002,66(3):506-577.

[2]張平平,刘宪华. 纤维素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3):48-54.

[3]何雪梅,廖森泰,刘吉平. 桑树资源综合利用进展及开发对策[J]. 蚕业科学,2005,31(1):4-7.

[4]黄盖群,邬谨,刘刚,等. 桑树的药用价值及其开发应用[J]. 蚕学通讯,2007,27(4):41-43.

[5]牛建设,喻红芹,张之亮.桑皮纤维性能与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J]. 上海纺织科技,2008,36(6):19-20.

[6]陆娜,闫静,周祖法,等. 桑枝屑栽培猴头菇栽培模式试验[J]. 食用菌,2012(4):37-38.

[7]姚利娟. 桑枝秀珍菇反季节高效栽培技术[J]. 蚕桑通报,2012,43(3):56-57.

[8]燕红,杨谦,王希国. 两株芽孢杆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6,26(2):83-86.

[9]谢占玲,吴润.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04,21(4):72-76.

[10]王颖.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4):90-92.

[11]沈雪亮,夏黎明.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02,22(1):47-51.

[12]李振红,陆贻通.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3):133-135,153.

[13]Agnihotri S,Dutt D,Tyagi C H,et al. Production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ellulose-poor alkali-thermo-tolerant xylanase from 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SW-1NTCC 1165[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0,26(8):1349-1359.

[14]周津,阮宏,孙连魁. 绿色木霉A10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5):465-469.

[15]王镜岩,朱圣庚,徐长发. 生物化学:下册 [M].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5-367.

[16]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67-378.

分解能力 第7篇

一、例题评析与分解

2016年数学高考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试卷基础题、中等题和难题的梯度明显,有良好的区分度.如在基础题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能按规范步骤进行准确运算;而中档题则要求学生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并根据具体试题情况应用必要的数学方法来加以解决;在难题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能进一步认清数学问题的本质,灵活地将复杂问题有效转化为难度较低的基础题.

例1:(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科第17题)△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C(acosB+bcosA)=c.

(Ⅰ)求C;

例2:(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已知函数f(x)=(x-2)ex+a(x-1)2有两个零点.

(Ⅰ)求a的取值范围;

(Ⅱ)设x1,x2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x1+x2<2.

评析:试题涉及导数及其应用等考点,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含有参数的函数单调性、极值、零点等问题,学会善于根据参数开展分类讨论,并注意互斥、无漏、最简等分类讨论原则,理解解决函数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的有效思路就是巧妙构造适当的函数,借助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极值等.本题属于压轴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解答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每当学生们看到卷子后面的解答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动笔,慢慢地学生们也对此丧失了兴趣,甚至害怕遇见类似的题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考生要了解本题主要是以函数的零点、导数等基础知识来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这几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第(Ⅰ)小题中函数f(x)有两个零点,可联系教材知识转化为函数f(x)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须结合函数的单调性来判断函数f(x)图像的形状.由于f'(x)=(x-1)(ex+2a),因此可将解题步骤分解为讨论a=0,a>0,a<0三种情形,其中a>0,a<0的讨论是解题的难点,须结合零点存在性定理进行判断;第(Ⅱ)小题要从题目及第(Ⅰ)小题的结论中理解到应如何分解题目,不等式x1+x2<2的证明本质上是比较大小,由2-x2<1可将所证不等式转化为证明x1<2-x2,注意到x1,x2是函数的自变量,通常自变量的大小比较要借助于函数值,故须由函数的单调性及题目的条件转化为证明f(x1)>f(2-x2),即证明f(2-x2)<0,从而再构造函数进行求解.

解(Ⅰ):由于f'(x)=(x-1)(ex+2a)可知:

(1)当a=0时,f(x)=(x-2)ex,故f(x)只有一个零点;

二、善于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1. 揭示“联系”的重要性.

纵观多年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题,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源于教材例题或与教材例题相似的试题,这些试题考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多数涉及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所用的方法也是最普遍和一般的方法.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是揭示教材知识的联系.由于高考答题时间有限,拿到题目时不要急着去解题,而是将题目彻底理解透彻,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在脑海里搜寻知识点,细致分析与哪些知识点有联系,并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方法,稳妥地得到分数.

2. 找寻试题关联知识点.

在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做到针对性学习,学生做好“指哪打哪”针对性的补差,尤其是在试题分解后清晰地梳理好所涉及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点以及联系,有利于弥补他们相对薄弱的环节.如试题与哪些知识点有关,是否都理解到位了,还有哪些未弄懂的等等.如在案例1,第一小题中由题可知涉及到解三角形的知识,必须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将题目已知的式子进行转化,进而利用诱导公式进行解答;第二小题由题目可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及余弦定理进行求解.案例2第一小题由题目两个零点可联系到教材中有关函数零点和函数单调性的知识;第二小题则要从所求证的式子出发,联系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进而构造函数进行求解.在解题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落脚点,更是思维方法的落脚点,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学生相对缺乏的是对知识点的整体认识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教”学生有效提取题目信息,贯通相关知识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引他们更好地关注、理解概念“细节”,为有效培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准备.

三、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上课听讲很清楚,教材例题看得明白,而当解题时却又无从下手的问题.这一方面原因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表层上,知识应用还未达到熟练程度;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和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独立解题时便易于陷入解题困境.那么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做到哪些?

1.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各个模块的知识是相互联系不是单一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并将其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完善教学模块知识,建立模块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只有学生掌握数学各模块知识间的联系,在解题上才能由一个知识点联系到相关的知识,从而实现更好的应用,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2. 理解掌握、活用数学思想方法.

实际上,数学学习困难总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地,数学思想方法则在促进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进程上尤显重要了.数学思想方法即被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程序和必要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用好数学技能、解决好实际问题,就必须积极优化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我们观察发现,全国卷高考数学始终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检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特别是试题设计中还充分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并在同一试题中可能蕴含着两种以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试题教学中要选取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通性通法,带领他们在学会应用思想方法的学习活动中促进思维、思想、方法的良性生成,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 勤于思考、总结解题经验策略.

有效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学会有目的地思考,反观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状态,感悟体会自己的学习活动.由此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解题能力,教师必须把试题讲解的过程有效转化成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启发、诱导等让学生能自主自觉地发现和创新,总结获取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熟练地养成解决问题后及时反思的习惯,以及对题目的深层剖析,从中提取出有益的经验和策略,进一步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4. 重视讲演、加强典例运算训练.

运算能力是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考查的重要考点.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高考或平时的解题活动中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要借助典例的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技巧,重视解题思路,要舍得花时间在典例的分析和总结上,学会在汲取优秀经验和强化运算训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巧借试题评析和分解,积极引领学生找寻知识联系,利用有效教学手段来持续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兴震.回归本源,让复习更有效[J].福建中学数学.2015.(5):50

[2]吴水文.回归基础,用好教材[J].福建中学数学.2015.(1):11-13

[3]陈碧珍.“先学”之后应该“教什么”[J].福建中学数学.2015.(1):10

分解能力 第8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纳米TiO2 (P25) , 德国AEROXIDE公司;α, 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107胶) 和固化剂, 湖北武大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甲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接触角测试仪 (DSA 100) , 德国KRüSS公司;热重分析仪 (SETSYS Evolution 16) , 法国Setaram公司;扫描电镜 (Quanta 200) , 荷兰FEI公司。

1.2 涂层的制备

按照一定比例向洁净的小烧杯中加入107胶和甲苯, 再加入一定量的纳米TiO2, 将小烧杯放入超声波仪中约5min, 然后磁力搅拌10min, 最后加入107胶的固化剂 (1%) 。反应结束后, 采用滴涂法在玻璃板和铝片上制备涂层, 室温干燥12h, 得到具有不同表面粗糙程度的涂层。

2 结果与讨论

2.1 涂层表面的疏水性

接触角随着TiO2和PDMS质量比的变化结果见图1。纯PDMS涂层表面的接触角并不大, 只有112.9°, 说明了纯PDMS涂层仅仅是疏水涂层, 该涂层距离超疏水性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从图1可见, 当向PDMS中加入一定量的TiO2之后, 复合涂层表面的接触角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复合涂层表面的接触角增长最快的是TiO2的百分含量从20%到33.3%这一段, 此时的接触角已经高达166.7°, 涂层显示出超疏水性能。当TiO2的百分含量进一步增大时, 接触角增大较为缓慢。TiO2百分含量为80%的超疏水涂层的接触角高达171.9°, 此时的疏水性最强。通过图2, 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涂层表面水滴接触角随着TiO2含量的提升而逐渐增大的过程。

2.2 涂层的热稳定性

如图3所示, 在N2氛围下, 纯PDMS涂层的热分解温度在350°C左右, 说明纯PDMS涂层的热稳定性好, 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可看出, TiO2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热稳定性。从图3b和c可看出, 随着TiO2含量的提升, 超疏水涂层的热稳定性明显提升。

[ (a) 纯PDMS超疏水涂层; (b) TiO2质量百分含量20%的PDMS超疏水涂层; (c) TiO2质量百分含量80%的PDMS超疏水涂层]

2.3 涂层的表面形貌

从图4a和d可看出不含TiO2的纯PDMS涂层表面比较平整, 只有少许PDMS在成膜过程中, 聚合物收缩产生的纹路。对照涂层表面的接触角结果, 纯PDMS涂层表面的接触角为112.9°, 接触角并不大, 这与纯PDMS涂层表面平整的结构有关。从图3的b和e可看出, 含20%TiO2/PDMS复合涂层表面有较多白色颗粒凸起物, 表面的粗糙结构有所增加, 但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是不大的。20%TiO2/PDMS复合涂层表面的接触角为132.2°, 比起纯PDMS涂层表面的接触角 (112.9°) 有明显提升, 说明纳米TiO2的加入, 提高了复合涂层表面的粗糙度, 增加了涂层表面的疏水性。当纳米TiO2增加到80%时, 复合涂层表面的明显具有非常高的粗糙度 (见图4c和f) , 这也是该复合涂层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71.9°的原因。纳米TiO2和PDMS的复合涂层, 一方面由于PDMS的疏水性, 另一方面由于纳米TiO2的加入塑造的复合涂层表面的粗糙结构, 使得最终获得了超疏水的TiO2/PDMS复合涂层。

[ (a) 纯PDMS超疏水涂层在1500倍率下的SEM图; (b) TiO2质量百分含量20%的PDMS超疏水涂层在1500倍率下的SEM图; (c) TiO2质量百分含量80%的PDMS超疏水涂层在1500倍率下的SEM图; (d) 纯PDMS超疏水涂层在5000倍率下的SEM图; (e) TiO2质量百分含量20%的PDMS超疏水涂层在5000倍率下的SEM图; (f) TiO2质量百分含量80%的PDMS超疏水涂层在5000倍率下的SEM图]

2.4 涂层的耐污性

由于纳米TiO2具有光催化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利用纳米TiO2制备出超疏水涂层。将亚甲基蓝涂覆到超疏水涂层表面, 然后将试样置于高压汞灯下, 观察亚甲基蓝的分解情况。从图5可看出, 经过5min后, 涂层表面的蓝色明显变浅, 说明部分亚甲基蓝在光照下发生了分解, 也说明纳米TiO2与PDMS的复合涂层确实像我们预期那样具有一定的耐污性。

[ (a) 涂覆有80%TiO2/PDMS复合涂层的铝片; (b) 亚甲基蓝铺展在复合涂层的表面; (c) 高压汞灯下照射5min后的试样]

3 结论

分解练习法“分解”单杠教学 第9篇

一、了解单杠技术和分解练习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单杠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更加重视单杠技术发展的多样化和动作连接。初中阶段的单杠教学时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单杠教学时,首先要同学们对单杠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单杠技术主要是由摆动、屈伸、回环、转体、腾越、换握、空翻等动作组成,多以身体绕杠旋转的形式完成,具有高度的动力性特点,要求练习者具有高度的适应旋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的。单杠动作对肩关节、腕关节的灵活性要求较高,对发展关节韧带、上肢及肩带肌肉力量有显著效果。单杠器械高,支撑面小,重心不易稳定,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因此,经常进行单杠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要让学生熟悉单杠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中学体育教材中单杠教学内容,掌握单杠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能正确运用教法手段并掌握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的方法很多,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就有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教学法和循环练习法等。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和实践活动为特征的,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在这些方法中,笔者认为分解练习法是比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方法。所谓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把动作技术的难度相对降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习的信心。其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对完整动作的领会,有可能形成对局部和分解动作的单独掌握,甚至妨碍完整地掌握动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配合整套动作的练习,不能顾此失彼,要从整体着眼,融会贯通。

二、课堂教学与演练

在课堂实际训练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学生做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将一些动作分解为若干个部分练习,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先把每一部分的动作讲解清晰、练习熟练,再综合起来,进行一整套动作练习。例如,单杠技术中的“悬垂起摆”是指静止状态变为摆动状态的一种方法,又分为直臂起摆和屈臂起摆两种形式。这个动作对一般的学生来讲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最好分解为若干部分来解决。通过动作分解,同学们对一些较难动作有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认识,去除了畏惧心理。分解练习结合教师自身示范,讲解动作,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了直观性的观察,缩短了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花费的时间,练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

分解练习法是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不仅在单杠教学中,在其他类型体育项目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教师在对某一个完整的动作进行分解时是为了突出动作难点和重点,让同学们更易于掌握和练习,坚决杜绝因为分解而分解的练习,决不能徒有形式,破坏了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划分动作时,应注意其相互间的联系,划分开的段落应易于连接完成并不破坏动作的结构。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步骤或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相互联系。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坚决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分解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只要基本掌握即可。当然,分解练习法也要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囿于某一种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

分解能力 第10篇

随着水泥熟料的烧成工艺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窑尾预分解系统成为在煅烧系统中承担着生料预热、气固分离、大部分碳酸盐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的关键设备。窑尾预分解系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最大限度换热、最低的流动阻力、尽量高的分离效率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

1 窑尾预分解系统的基本构成

窑尾预分解系统主要由旋风预热器和分解炉两大部分构成。包括旋风筒、分解炉、连接风管、下料管及其附件撒料箱、翻板阀、吹堵装置等。

2 影响窑尾预分解系统分解率的因素

2.1 旋风预热器对分解率的影响

窑尾预分解系统中旋风预热器的任务是充分利用窑尾废气中的大量热能对生料粉进行预热、升温,完成生料干燥、粘土矿物脱水和部分矿物分解,并将之喂入分解炉进行下一步的悬浮态碳酸盐分解[1]。因此,可以采取措施通过加快物料与热气流的换热速率等方法,来达到提高生料分解效率的目的。

(1)适当增大系统排风。对于旋风预热器而言,排风量不但对燃料完全燃烧程度有影响,而且对物料在预热器内的悬浮分散程度有影响[2]。在操作中适当增大窑尾排风,可以改善窑内燃烧状况,提高预热器系统风速,强化物料的悬浮分散,加快热交换速率,从而提高入窑生料的分解率。

(2)努力避免系统漏风。预热器系统由于五级旋风预热器大多为现场制作[3],加工质量比较差,特别是管道连接法兰、预热器人孔门、观察孔、捅料孔等处密封不严,容易产生漏风,加上预热器旋风筒、烟室上的吹堵压缩空气常开,降低了热气流的温度。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应加强系统各部分的密封措施外,在系统压力、温度正常稳定的情况下要尽量少开吹堵压缩空气,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冷风渗入的机会。

(3)正确调整翻板阀。预热器下料管上的翻板阀(锁风阀)起着锁风和下料的重要作用。如果翻板阀的重锤产生的合力矩与承重合力矩不平衡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前者明显大于后者时,翻板阀不易启动,直至板上物料堆积到一定程度打破力矩平衡时才突然大幅度开启,且开启时间较长,造成物料断断续续,成团成股进入下一级预热器,致使物料分散度较差,受热不均匀,既影响热交换效果,又易造成局部过热,产生积皮。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时,翻板阀易出现常开不闭现象,预热器内产生较严重的内漏风,使物料二次飞扬,并使得换热管道中的热气流未经同物料换热,而经由上级旋风筒底部窜入旋风筒内,造成不必要的热损失,降低换热效率。为避免上述情况,应根据翻板阀的安装位置、下料管的走向,正确调整翻板阀的重锤,使重锤合力矩略大于承重合力矩,充分发挥出预热器的换热效果。

(4)连接风管在旋风预热器系统换热效率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论上最有效的换热仅需0.3~0.5 s,过长的热交换管道对提高换热效率无积极意义,因此,要在保证热交换效率的前提下,合理匹配各级连接风管的长度。

(5)撒料箱的位置与内筒插入深度,对物料的预热分解关系重大。当物料由下料管冲入连接风管时,物料在撒料箱上分散,并由于惯性继续向下冲向下一级旋风筒内筒,如果该内筒较短,上升热气流没能将物料吹浮起来时,物料将冲入下一级旋风筒,造成物料短路,因此应合理配置下料点位置、内筒深度及内筒内径的关系。

(6)合理设置撒料装置,使生料粉进入换热管道时迅速分散,混合均匀分布在热气流之中,强化分散均布功能,以增大气固换热面积。

2.2 分解炉对分解率的影响

分解炉的主要作用是使燃料燃烧的放热过程与生料碳酸盐分解的吸热过程在其中以悬浮态或流化态下极其迅速地进行,以确保较高的分解率,预热后的生料进入分解炉后,经过分解入窑前生料分解率已达90%~95%。

温度对生料中碳酸钙的分解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分解炉的温度取决于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放热速率与生料分解过程的吸热速率。据有关研究表明,在720℃的温度条件下,水泥生料中碳酸钙分解率达到80%约需要136 s,在900℃的温度条件下,达到80%约需要4 s,而在1 000℃的温度条件下,达到80%只要1.1 s。

由图1可以看出,当炉内平均温度在950℃以上时,碳酸钙分解率可达90%以上。因此,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

除了温度以外,影响分解炉分解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分解炉的外形尺寸、分解炉喷煤嘴的位置、三次风管进入的角度、分解炉下料点的数量和位置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不提高温度的前提下,增加生料在分解炉内停留的时间,确保燃料在炉中充分燃烧,提高入窑物料的分解率。

3 改进措施

影响预热器系统分解率的因素很多[4]。提高预热器系统分解率对减轻窑的热负荷,同时提高窑的运转周期,对提高熟料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注重分析影响预热器系统分解率的因素,提高预热器系统分解率对减轻窑的热负荷,同时提高窑的运转周期,能有效地保证熟料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守正.悬浮预热器的漏风与热效率[J].水泥技术,1990,(6):8-11.

[2]黄文熙.非结构因素对旋风预热器主要性能参数的影响[J].水泥,1992,(3):2-6.

[3]何廷树.实际生产过程中旋风预热器分离效率降低的因素分析[J].粉体工程,1998(5).

分解能力 第11篇

一、特点

1.用途广泛:秸秆纤维分解剂可以降解含粗纤维较高的谷壳、茎秆、藤、蔓、草、果渣、浮萍、水藻等。

2.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利用秸秆纤维分解剂分解后的秸秆饲料,畜禽对其的消化吸收率大大提高。饲喂3天后,畜禽的粪便排泄量减少1/3左右,且养殖环境的臭味与氨气降低80%以上。

3.增强畜禽抗病力:特别是能降低动物的肠道、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对比可节约用药费用60%左右。

4.经济效益显著:全程按照20%~40%的比例添加分解后的秸秆饲料饲喂育肥猪,每头可多增收60~120元;饲喂土鸡阉鸡,每只可多盈利3元以上;饲喂牛羊,可提高经济效益20%以上。

二、使用方法

1.牛、羊、马、兔:将500克秸秆纤维分解剂与100公斤清水简单搅拌成混浊液,与干碎秸秆200公斤或鲜碎秸秆400公斤进行混合后,压实盖严,在20℃以上的环境中降解4~6小时,在20℃以下的环境中降解12小时以上,即可制成所需的秸秆饲料。

2.猪、鸭、鹅、鸡:将秸秆粉碎成细糠状,粉碎得越细越好;青饲料则铡细打浆,铡得越细越好。将500克秸秆纤维分解剂与80公斤清水简单搅拌成混浊液,与干秸秆粉100公斤或鲜秸秆粉200公斤进行简单混合后,压实盖严,在20℃以上的环境中发酵降解约2小时,在20℃以下的环境中发酵降解4~6小时,即可制成所需的秸秆饲料,饲喂前添加适当的单胃动物预混料添加剂,即可与其他饲料混合后饲喂。

(广西 蒋爱国)

(注:秸秆纤维分解剂本刊读者服务部有售。详情咨询电话:0791-86616743、86635947)

分解能力 第12篇

J.Ahsan于1977年在文献[1]中讨论了BCK-下半格中的既约分解, 1982年M.Palasinski在文献[2]中又讨论了BCK-下半格中的质分解与极小质分解的唯一性。为了作进一步的讨论, 将已有的主要定义及结论陈述如下:

定义1[1] BCK-代数的理想I叫做既约理想, 如果I=AB (A, B均是理想) 蕴含I=AI=B。如果BCK-代数 (X, *, 0) 关于自然半序构成下半格, 也称 (X, *, 0) 是BCK下半格。

定义2[2] 设 (X, *, 0) 是BCK下半格, I, J均是理想。

(1) 理想I叫做质理想, 如果对任意a, bI, abI蕴含aIbI

(2) 称JI的伴随极小质理想, 如果J是包含I的质理想之集中的极小元。

定理1[2] 设P是BCK-下半格 (X, *, 0) 中的理想, 则以下条件等价:

(1) P为质理想。

(2) P为既约理想。

(3) 对任意理想A, B, ABP蕴含APBP

定理2[1] 如果BCK-下半格 (X, *, 0) 满足理想的升链条件, 那么, X的每个理想均可表示为既约 (质) 理想的有限交。

定理3[2] 如果BCK-下半格 (X, *, 0) 满足理想的升链条件, 那么, X的每个理想I均可表示为I的伴随极小质理想的有限交, 且这种表示唯一。

以上分解定理中总离不开BCK-下半格的条件和理想的升链条件。本文我们将主要说明, 定理2可推广到任意BCK-代数中去, 而定理3中的升链条件换成降链条件后结论仍然立。

2 BCK-代数中理想的既约分解的推广

引理1 BCK-代数中 (X, *, 0) 的任意真理想I及任意xX-I, 存在既约理想Px, 使xPxI.

证明α={A:AX理想, 且xAI}, 由于Iα, 所以α非空。设βA中的任意链 (关于包含关系的全序子集) , 令B0是β中所有元的并, 容易验证B0是X的理想, 且xB0⊇I, 即B0∈α, 所以βα中有上界, 根据Zorn引理, α中必有极大元, 设Px为之, 下面只需证明Px是既约的。设Px=AB (A, B均是理想) 。假若PxA, PxB, 即A, B均真包含Px, 由Px的极大性可知xA, xB, 即xAB, 从而xPx, 与Pxα矛盾, 所以, Px=A, 或Px=B, 即说明Px是既约理想。xPxI显然。

定理4 BCK-代数 (X, *, 0) 的每个理想均可表示为一些 (有限或无限) 既约理想的交。

证明 如果理想I=X, 由于X是既约理想, 结论显然成立。下设IX的真理想。由定理1知, 对任意xX-I, 存在既约理想Px, 使xPxI, 令J=xX-IPx, 下证I=J。对任意x0∈X-I , 有x0X-ΡxxX-Ι (X-Ρx) =X-J, 所以, 即得JI, 而JI显然, 所以Ι=J=xX-ΙΡx

BCK-代数 (X, *, 0) 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 (DCC) , 是指对X的每个理想链I1⊃I2⊃, 均存在正整数n, 使得当i≥n时, Ii=In。

类似于定义2中的伴随极小质理想, 我们也可引入一般BCK-代数中理想I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设IBCK-代数 (X, *, 0) 中的理想, 把包含I的极小既约理想叫I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

引理2[3]BCK-代数 (X, *, 0) 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必要且只要满足理想的极小条件。

定理5 设BCK-代数 (X, *, 0) 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 (不必是下半格) , 则X的每个理想均可表示为它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的有限交。

证明 如果理想I=X, 显然成立, 下设I是X的真理想, α表示I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的全体, 由引理1及引理2知, α≠∅。假若I不能表示为它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的有限交, 取P0∈α, 则P0真包含I, 取x1∈P0-I, , 令α1={P|P是X的理想且x1∉P⊃I}, 由引理1, α1≠∅, 由引理2得, α1中必有极小元, 设P1为之, 则P1必是I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 令A0=P0, A1=A0∩P1=P0∩P1, 由于x1∈A0, x1∉P1, 所以A0真包含A1.由假设知, I≠P0∩P1=A1, 即A1真包含I。重复以上作法, 由于I不能表示为它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中有限个元的交, 因此, 以上作法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这样我们便得到一个理想的无限严格降链:A0⊃A1⊃A2, 矛盾, 所以I可表示为它的伴随极小既约理想的有限交。

定理6 设BCK-代数 (X, *, 0) 满足理想的降链条件, 则X的每个理想均可表示为它的伴随极小质理想的有限交, 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

证明 由定理1知, 在BCK-下半格X中, 质理想与既约理想等价, 再根据定理3知, 理想I可表示为它的不同伴随极小质理想的有限交。

设I=P1∩P2∩∩Pn=P′1∩P′2∩∩P′n (每个Pi与每个P′i均是I的伴随极小质理想) 对每个Pi, P′1∩P′2∩∩P′n⊂Pi, 由定理1知, 存在P′j, 使P′j⊂Pi, 但每个Pi与每个P′i均是I的伴随极小质理想, 必有P′j=Pi, 所以{P1, P2, , Pn}⊂{P′1, P′2, , P′n}。同理可得{P′1, P′2, , P′n}⊂{P1, P2, , Pn}, 所以有{P1, P2, , Pn}={P′1, P′2, , P′n}。

摘要:得到关于BCK——代数中理想的既约分解与质分解的新结论, 它们是J.Ahsan和M.Palasinski给出的已有结论的推广形式。

关键词:理想,既约理想,质理想

参考文献

[1] Ahsan J.On decomposition properties of certain BCK-algebras.MathSeminar Notes, 1977;5:419—430

[2] palasiski M.Decomposition of ideals in certain BCK-algebras.MathSeminar Notes, 1982;10:467—469

分解能力范文

分解能力范文(精选12篇)分解能力 第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快,要实现我国产业的升级、实现产业的顺利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就需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