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精选11篇)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1篇
一、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实现目标
软交换技术基本设计原理是设法创建一个具有很好的伸缩性、业务开放性等特点的分布式软件系统, 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操作系统, 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业务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协议。它支持以下基本要求: (1) 在其软交换网络中可以安全地执行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应用, 且不会存在由恶意或错误行为的应用引起的有害影响。 (2) 第三方硬件销售商有增加支持新设备和协议的能力。 (3) 支持运行时间捆绑或有助于结构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网络的动态拓扑。 (4) 可以进行由小到大的网络伸缩并支持故障的恢复能力。 (5) 业务和应用提供者在不危害其性能和安全的条件下有增加支持全系统范畴的策略能力。 (6) 具有高效灵活性。 (7) 可方便的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 (8) 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室特性。
二、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接入层。
软交换技术中业务/应用层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 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控制层较好的实现了基于分组网络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功能;传输层负责把软交换网络中的各类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送到目的地;接入层为用户提供了可以任何接入形式访问的会话式多媒体业务[1], 如图1所示。
三、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3.1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电话网的应用
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本地移动网时, MSC服务器不仅能够实现相应的口令接受功能, 还具有MSC在所有业务控制层上的业务处理能力。在通过对H.248协议功能的扩展, MSC服务器还能控制MCW, 实现相互交换、映射和汇聚媒体信息流。
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长途移动网时, 需在每个大区中心城市配备软交换设备TMSC Server若干对, 每对设备配置之间要互为备份, 并保证每对设备配置完全相同。在省会城市均配置若干中继媒体网关TMC, TMC设置到省内交换机 (包括CMSC, MSC, TMSC2) 的直达电路, 从而完成移动软交换长途网与传统TDM移动通信网的连接。为了有效防止承载网和传输中断对业务的影响, TMG与本省TMSC1间设置过桥电路, 并使TMG设备兼有SG功能。各TMSC Server之间及TMG/SG与其归属的TMSC Server之间通过IP承载网的广域网方式相连, 各TMG/SG之间通过IP承载网以网状网方式相连, 各省TMG/SG与本省GMSC、MSC、HSTP、TMSC1/2之间通过TDM电路相连。
3.2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的应用
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固定电话网络时, 由于演进速度较缓慢, 带来的风险也不大, 但工程实施有一些难度, 对支撑系统也有一定影响。若使用汇接局先行的软交换改造, 工程实施难度较高, 对支撑系统影响大以及软交换无法为整个本地网用户提供完整的业务等缺点[2]。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变革, 我国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早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网络朝着下一代网络发展已经在进行, 软交换技术势必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它的出现和应用, 将为通信工程做出巨大贡献。
摘要:随着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用, 我国的通信工程需进行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时代潮流, 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是将新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 软交换技术的多项优势使它在通信行业中倍受青睐。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核心的阐述, 进行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通信工程,软交换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玉喜.浅析通信工程中如何应用软交换技术[J].科技与企业, 2013, 01 (01) :108.
浅谈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 第2篇
摘要
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作为通信网的核心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已经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不同通信业务需求。但是,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要实现通信技术的进步,就离不开现代通信交换技术快速发展。现代交换技术是在交换通信网中实现数据传输必不可少环节,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受限于终端设备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也要依赖于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交换技术是决定了网络的性能以及能够向用户提供何种服务。目前,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要求网络能够提供更多种类的业务,而传统的交换技术已经满足不了用户对于各种新业务的要求,因此各种交换技术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对不同的业务的要求。在未来,多个方向的可扩展特性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交换技术则将会作为关键技术来承载这种可扩展特性。在规模、功能、性能、安全和服务等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可扩展特性会成为将来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一种显著特征,这样才能使互联网速度和应用快速发展。但是现有的体系仍有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网络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交换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交换技术不断的被引入通信网中,现代交换原理日新月异,交换技术的更新将是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关键性技术。
关键词:通信网络;交换技术
Abstract Moder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witching technology is the core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 evolution and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av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ifferent needs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people for broadband and business requirements are also growing rapidly;to achieve the progres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e cannot do without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is to exchange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realize the data transmission is essential link,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terminal equipment technology a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lso depend on the 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Exchange technology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 and can provide the service to the user.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eople demand the network to provide more kinds of service, but the traditional switching technology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user requirements for a variety of new business, so various switching technology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In the future, be extended multi direc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exchange will be as the key technology to carrying the scalable characteristics.Have a good scalability of the future will become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ternet architecture in the scale, function, performance, security and servic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make the Internet speed and applic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But the existing system is still inadequate,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on network.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various switching technology have been used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hange rapidly, modern switching principle, exchange technology updates will be the key technology of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Keywords: communication networks;exchange technique
1.通信网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
简单的电话通信技术出现不久,人们便认识到,在所有用户之问架设直达的线路对通信线路的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必须依靠交换机实现用户之问的互连.交换即转接,是在交换通信网中实现数据传输必不可少的技术.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交换技术的发展经过了电路交换(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包交换)、快速分组交换、宽带IP网络技术等.现代的数据通信随着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传统通信业务提供的业务种类和业务量不断受到新兴业务的挑战.人们要求所有的通信网络服务商能够提供具有多感觉信息源、交互式和同步性等特点的多媒体业务.目前,在宽带数据通信网技术选择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即ATM和IP技术,采用这两种技术构建宽带数据网络分别为ATM网络和IP网络。
(1)ATM网络技术
20世纪70年代,ITU—T提出建立ISDN,是由电话IDN(综合数字网)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络,ATM交换技术是针对后来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需求而提出的.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在ATM中,每个时隙没有确定的占有者,各信道根据通信量的大小和排队规则来占有时隙,每个时隙就相当于一个分组,即信元.ATM是一种独立于终端和业务,而向连接的通用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
(2)宽带IP网络技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IP业务正以指数速率迅速增长.正是由于IP的不断发展,为通信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一方面,由于INTERNET的迅速发展,IP向传统电信业务的渗透和传统电信业务与IP融合的步伐正大大地加快.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由于不是针对基本分组的业务,其复杂的时分复用方法、语音编码和64kb/s的交换速率等已不能适应未来以数据业务量为主的网络要求.另一方面,光纤传输正在快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应用,光纤传输由PDH走向SDH,SDH系列设备已经大量采用;DWDN(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更进一步经济有效地增加了光纤容量,DWDN系列的开发利用为TNTERNET宽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3)ATM网络与IP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适合我国21世纪网络技术的重要因素,主要从网络开销、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资金的有效利用及成熟技术的进一步挖潜等几方面考虑.现有的两种较为成熟和运用广泛的ATM网络和1P网络技术都存在各自的局限,单一发展任何一种而舍弃另一种都是不科学和不经济的.把最先进的ATM技术和最普及的IP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ATM网络承载IP业务的方法,用以实现多媒体通信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从MPI。S网络技术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可能。
2.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的现状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太网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深入,网络的规模和速度都在超速发展。不但局域网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千兆以太网也逐渐变得普遍起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们越来越注重网络的高可靠性、高性能、易维护和成本的降低,而这些因素离不开使用哪一种组网技术;设备厂商则在不损害用户网络功能实现和利益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可观的利润。关于组网,现有已经成熟的传统的第2 层交换技术,和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 层交换技术,还有具有高网络服务水平的第7 层交换技术。第2 层交换技术比较传统,是狭义单一的,它只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转发。第2 层交换技术大多用于小型局域网,机器数量保持在二、三十台以下才是安全的网络环境,因为此时广播包影响很小,快速交换功能和多个接入端口以及价格的低廉这三种第2 层交换技术所具有的的特性很好的解决了小型网络用户使用的问题。
3.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的重要内容
(1)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层交换技术
为了解决广播域的问题,1997 年第一次出现了具有路由功能的第3 层交换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构建多业务融合网络的主力军。使用大型局域网,会加大广播风暴的危害,为了减小其危害,必须把大型局域网按功能或者是地域来划分,分为多个小局域网,这样就可以减小一定的广播风暴的危害。如果这时候只使用第2 层交换技术,则不能实现子网间的大量互访。由第3 层交换技术改进而来的3 层交换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到今天,第3 层交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在网络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层交换技术
能够逐层解开每一个数据包的每层封装,同时识别出应用层的信息,就是第7 层交换技术所具有的功能。现在,许多服务提供商关注的焦点渐渐转移到如何充分利用宽带资源和如何管理互联网上的应用、内容。为了管理决传输层到应用层的网络技术,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 层交换技术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 层交换技术能够很的处理网络应用层数据的转发,能够使网络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互联网越来越智能化,也能使网络管理者有更低的成本去优化网络资源。无论是企业到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市场销售的无人自动化、联机客户支持、人事的建设和规划、客户服务、防火墙负载均衡、宽带的管理以及智能过滤内容等方面,具有网络服务功能的第7 层交换技均可以涉猎,并且大有用处。
(3)程控交换技术。
程控交换技术是指人们用专门的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以程控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便于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通信等交换,它由程序控制,是由时分复网络进行物理上电路交换的一种电话接续交换设备。常见结构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或两者结合。技术指标有很多,主要BHCA/呼损接通率,无故障间隔时间等。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组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向基于IP 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4)程控交换软件技术。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拥有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准确的软交换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网络的主要设备之一,各网络运行商在组建新的网络的时候,应当虑到与其他传统网络的互通,应当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网络结构,以软交换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结构。在一些省份,软交换技术已经在网络中开始运行使用。并且在最近几年内,已经得到了相当快速的发展,使用者都渐渐遗弃了以往的那种不完善的网络技术,开始学习现有的完善的快捷方便的应用性网络。与传统的、老式的网络技术相比而言,软交换技术不仅可以高负荷使用,而且面对一些重大的,罕见的问题,也都能有效的快速的分析整理并得出解决的方案方法。这就使公司企业的日常业务办理速度得到有效的加快。当然质量也越加提升,也正是如此,使得该项技术能快速的占领市场,并且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领域。
(5)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ATM 技术发展背景通信的目的在于传递消息,一个通信系统的建立就如同一项工程,为消息的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当今社会通信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人们对通信的需求量不压对食品的需求量,所以大规模通信网络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大规模的通信网实现更多互联用户进行消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所谓通信网,它是集合众多的通信系统而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覆盖面更广的通信领域。通过通信网我们可实现更多用户在更宽地狱的信息交流。如因特网,该网几乎覆盖了全世界,它允许大量用户对信件、文件、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交换。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在数字电话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简称B-ISDN(broadband 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B-ISDN 是在ISDN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速率的业务,不但包括连续型业务,还应包括突发型宽带业务,其业务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包括速率不大于64kbit/s 的窄带业务(如语音、传真),宽带分配型业务(广播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宽带交互型通信业务(可视电话、会议电视),宽带突发型业务(高速数据)等。能在同一网路中支持范围广泛的声音、图象和数据的应用。ATM 不仅能把话音、数据、图象等各种业务都综合到一个网内,它还具有实现带宽动态分配和多媒体通信的优点。ATM 宽带交换是实现B-ISDN 的关键和核心。通信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种交换技术在数据通信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的今天,学习、了解和掌握交换与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4.现代通信网络结构及其协议
IP通信网可分为4层:第一层:通信基础网;第二层:数据网(L2数据网);第三层:IP网(L3数据网);第四层:应用层。
通信网协议:
(1)公用X.25分组网(PSPDN)
我国早在1988年就开通了公用X.25分组交换网。该网由一个网管中心(NMC)、3个节点交换机(NS)和8个远程集中器(RCU)组成。在NS之间、NS与RCU之间采用速率为9.6kbit/s的中继电路互连,使用X.25规程。随着计算机联网业务的发
展,1995年建成了包括32个节点机的新分组交换骨干网,后几经扩容。X.25分组网曾作为早期IP网的基础网络。X.25分组网适用于通信线路误码率高的情况下接入低速(64Kbit/s以下)数据。目前主要向对数据通信可靠性要求高的商业、银行、股票等行业提供低速联网业务和虚拟低速专网业务。
(2)公用数字数据网(DDN)
利用传送网中的E1分支传输线路和节点DXC1/0设备,可组成一个DDN网。该网提供N×64kbit/s~2Mbit/s的数据业务。公用DDN网属TDM电路交换网,提供固定和半固定的中、低速数据通道。公用DDN网的主要应用为提供专线(包括Internet的接入专线、局域网互联专线等)、专网,也可作为X.25网、帧中继网、电信支撑网等的基础网络。
(3)帧中继(FR)网
光缆大规模的敷设,极大地提高了传输电路的质量,原有低速、低效、高延时的X.25分组交换技术逐步让位于帧中继技术,帧中继亦称为简化的X.25技术。与X.25分组技术相比较,帧中继取消了各转接点的纠错、重发等环节,提高了速率,降低了电路的时延。和DDN网相似,帧中继一般采用固定和半固定连接方式。由于帧中继具有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所以比固定带宽的DDN更适合突发性的数据业务。目前帧中继网主要用作租用虚电路(包括局域网互联、Internet高速接入等)、虚拟专网和作为IP骨干网的基础网络。
(4)ATM网和B-ISDN
ATM原是为宽带综合业务网(B-ISDN)而设计的。该技术采用定长53Byte的ATM信元作为传输、复用、交换的基本数据单元,具有流量控制、保证服务质量(QoS)、支持多种业务等特点,可作为B-ISDN的基础网络。B-ISDN建立在ATM网络平台上,如图4所示,其骨干节点采用ATM骨干交换机,接入节点采用ATM接入交换机。ATM接入交换机通过ATM适配层提供FR、电路仿真E1/E
3、Ethernet、X.25等业务接口,可提供Internet高速接入、局域网互联、话音、高清晰度电视、点播电视、会议电视、远程教学等多种宽带业务应用。
5.通信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近几年研究交换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算法,主要就是为了对交换技术进行研究。交换网络大致由单级交换结构和多级交换结构两种结构构成。开放式的,基于标准化和数据包化的体系结构渐渐会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全新的定义,这也是为了开发更多更有效的应用和业务功能,与此同时还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而且,因为业务环境的变化不定,所以导致运营商不敢轻易地做出决策是否进行网络升级或者进行演变,必须小心谨慎。为了能给运营商带来利润效益,交换技术推广厂商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为了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大的规模,是研究交换技术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势必就要加大对此项目的研究,在将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多级交换结构取代单级交换结构;
(2)减轻多级交换结构内部阻塞;
(3)搭建更大规模的交换网络。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不断来改进和完善。据反映,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渐渐成熟并且走向稳定。相信交换技术也会在不断演变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开发过程中发展起来。而且,在将来的业务运营和竞争中,差异化的运营商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与感想
现阶段,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公用通信网和各类专网包括电力专用通信网中都有应用前景。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快。交换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为了实现成本的降低,以及使网络的高可靠性、高性能、易维护和易扩展得到保障,交换技术从最初的第2 层交换技术发展到第3 层交换技术,再到现在的第7 层交换技术,仍然还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相信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也离我们不远了。虽然存在问题但不会阻碍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反而会一起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不断积极试验,不断加以完善,最终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传统的交换通信技术向下一代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交换技术将是下一代通信的关键性技术,在网络开放性和可编程方面有了很高的技术提升,为网络的演进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3篇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功能分析;通信行业;运用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通信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使用通信的用户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网络的扩容势在必行,通信行业面临着网络结构调整,以及解决好有限网络资源与不断增加用户数量之间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通信行业关注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话题。通过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通信行业中,通过利用软交换技术的各种功能优势,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软交换技术的功能分析以及在通信行业中运用分析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软交换技术的概念及功能分析
1.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软交换是指在组成下一代的分组网络以及网络演进中的关键设备,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包括计费、路由、认证网络信息、分配网络资源、协议处理以及呼叫控制等,软件换技术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基本功能,还能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在使用的电路交换机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功能。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接入层,接入层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可以采用任何接入形式访问通信网络的多媒体业务;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将软交换网络中额各种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输到相应的位置;控制层,控制层能够有效的实现基于分组网络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媒体处理与呼叫控制功能分离的功能;业务层或者应用层,通过标准开放的应用接口或者业务接口,能够非常方便、快捷的在网络上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2.软交换技术的功能分析
软交换技术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通和互联功能,在支持的协议方面,对于其他交换技术来说,通常只能够支持SIP协议或者H323协议中的一种,而软交换技术的覆盖范围非常广,能够实现同时支持SIP协议与H323协议,实现两种协议的同时进行;(2)提高各项业务效率的功能,PSTN/ISDN型号交换机不仅能够提出一些补充业务以及其他基础业务之外,还能够充分的发挥完善的支持作用,例如软交换技术能够支持智能网络提供的各种业务;(3)控制与呼叫的功能,控制与呼叫是软交换技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软交换技术支持多种不同的网络呼叫与控制系统,在不影响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开放性能,同时软交换技术还能够对可编程、呼叫的事件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4)接入媒体网关功能,软交换技术接入媒体网关中的功能主要是发挥适配的作用,以此保证软交换技术能够被接入到各种网关和媒体中。由于软交换技术具备的这些功能,保证软交换技术能够满足通信行业的各种应用需求,致使其得到各大通信运营商的青睐。
三、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运用分析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为接入大客户、延伸业务与网络布点、分流长途语音业务以及固网智能化改造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能够体现软交换技术成本低、集中化管理以及可靠性高等优点。虽然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贝贝乐各种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软交换的协议系统和系统标准尚未统一,业务范围相对狭窄,Qos网络业务、安全管理不健全、兼容性与稳定性相对较差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应该不断的加大对于软交换技术的创新与研究,以此促进软交换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电网中,MSC服务器不仅能够实现MSC在所有业务控制层上的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够实现相应的口令接受功能,再通过对H248协议功能进行扩展,MCS服务器还能够对MCW进行控制,实现汇聚、映射以及相互交换媒体信息流,同时MCW能够实现2G/3G用户的同时接入,保证2G/3G在本地通信网络中能够相互融合,因此软件换管口不仅能够实现本地IP话务的落地,还能够疏通异常话务。通过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长途移动通信网络中,需要在每一个大区的中心城市配置若干对TMSC Server软交换设备,每一对设备配置之间都应该相互备份,一次保证所有的设备配置都完全相同。同时,在省会城市还应该配置若干中继媒体网关TMC,将TMC设置在省内交换机的直达电路中,省内交换机包括TMSC2、MSC、CMSC等,以此完成传统TDM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软交换长途网络的连接。为了避免传输网突然中断对通信业务造成损失,在TMSC1和TMG之间设置过桥电路,让TMG设备具备SG功能,各个TMSC Server之间和TMG/SG及其归属的TMSC Server之间采用以广域网方式的IP承载网进行连接,各个省TMG/SG通过TDM电路和本省的TMSC1/2、HSTP、MSC、GMSC进行连接。软交换技术中的本地语音接入、3G核心网、多媒体业务、分组中继、虚拟中继等的应用还能够分别实现汇接长途局、局的功能,实施的调节通信网络结构能够满足用户数量增对对传输宽带以及汇接局容量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服务器上的增值业务,在本地没有PSTN端局的状况下,能够承载3G网络和数据媒体流,实现本地电话机的接入功能。
2.软交换技术在固定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软交换技术在固定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汇接局先行与端局先行两种形式,汇接局先行强调接入固定通信网络交换局,既能够缓解改造的缺点,又能够有效的屏蔽端局存在的缺陷,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而端局先行虽然放款了对本地固定通信网络形态的要求,但是改造的风险相对较大,很容易对支撑系统造成影响,因此该种形式的实施难度相对较大。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固定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应该根据本地固定通信网络的实际需求,同时对信令网关宽带、信令链路数、媒体网关宽带、中继网关电路数、处理能力以及IP侧宽带需求等進行科学的预测,以此优化固定通信网络的业务流程,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通信服务。此外,通过借助AG对端局进行改造,既能够保证固定通信网络的安全,又能够实现呼叫以及控制功能;通过借助EPON对局端进行改造,能够用于高效转发数据与承载IP业务,实现语音业务以及宽带数据业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软交换技术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强大功能,通过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通信行业中,能够为通信行业的网络开放性以及可编程指明发展方向,促使通信网络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软交换技术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软交换技术应该根据通信的特点,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科技性与先进性,进而促进通信行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成敬.信息通信行业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2):84.
[2]廉景山.软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合理应用[J].信息通信,2013(4):245.
通信网几种交换技术的分析 第4篇
电路交换是电话网通信使用的交换技术, 基本的工作思想是:当需要通信时, 交换机在收、发终端建立一条临时的电路连接, 该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保持接通, 直至通信结束才被释放, 在通信过程中, 交换机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差错检验和纠正。
优点:传输时延小, 实时性好;交换机对信息不需存储、分析和处理, 在处理方面的开销较小, 信息的传输效率较高;信息的编码类型和信息格式由通信双方协定, 不受网络限制。
缺点:电路的接续时间较长, 当传输较短信息时, 通道建立的时间可能大于通信时间;通道是专用的, 即使在没有信息传送时也不允许别的用户使用, 造成电路利用率低;电路双方在信息传输、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要完全兼容, 这就限制了各种不同类型用户终端的互通;容易产生呼损, 有可能出现由于对方用户终端忙或网络负载过重而呼叫不通的情况。
因此, 电路交换技术适用于语音、文件传送和传真等业务等, 但不适合于具有突发性和对差错敏感的数据业务。
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数据网通信使用的交换技术, 基本的工作思想是把一份要发送的数据报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 然后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将这些分组传送到一个交换机, 通过在交换机的存储和传发, 实现快速通信。根据交换机对分组的不同处理方式, 分组交换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工作模式;在数据报工作模式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数据报;在虚电路工作模式, 数据传送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
优点:灵活实现不同速率不同类型数据终端的互通;在网络负载较轻的情况下信息的传输时延较小, 能够较好地满足计算机交互业务的需求;实现线路动态统计复用,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提供多条信息通路, 电路的利用率高;传送过程中进行差错校验, 传送路由可因故障而改变可靠性高。
缺点:由于附加了分组头, 降低了传输效率, 不利于长数据报的通信;技术实现复杂, 要求交换机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
因此, 分组交换适用于一般的数据业务, 但不太适用于实时的多媒体业务。
3 ATM交换
ATM是指异步传输模式, 是ITU-T给出的新一代交换和复用技术。ATM交换的思想是综合电路交换适合实时业务的优势和分组交换适配各种速率业务以及具有较高复用效率的优势, 达到支持高速和低速的实时数据业务。
优点:采用光纤传输, 简化了分组交换, 按53B固长度的信元进行统计复用, 并取消了链路上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时延小, 实时性好;采用虚电路连接, 减少了传送过程中交换机为每个信元作路由选择的开销, 并可以保证信元顺序的正确性;预约资源, 保证信元可以在一定允许的差错速率下传送。
因此, ATM交换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势, 灵活性高, 实时性好, 适用于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
4 IP交换
IP交换是IP技术与ATM技术的结合, 其指导思想体现在IP over ATM方案:将ATM技术应用于Internet, 解决带宽问题, 并将ATM的Qo S能力引入Internet, 满足各种实时业务的性能要求。在IP over ATM方案中, IP层主要实现多业务汇聚和数据的封装, ATM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Qo S。
为实现IP与ATM的结合, 其解决方案分为重叠模式和集成模式, 这两种模式的不同在于使用或不使用ATM论坛协议和组件。
(1) 重叠模式。重叠模式的设计思想是:IP与ATM各自保持原有的网络结构和协议结构不变, 通过在2个不同层次的网络之间进行数据映射、地址映射和控制协议映射来实现IP over ATM。
网络的规划思想是:ATM交换机构成核心网, 路由器则位于核心网周围, 由路由器构成的IP网络负责路由表的维护并确定下一跳路由器, 然后将IP分组转换成ATM信元, 经由ATM核心网建立的VC传送到选定的下一跳路由器。
优点:与标准的ATM网络及业务兼容。
缺点:IP的传输效率低, 地址解析服务器容易成为网络瓶颈, 不能充分发挥ATM在Qo S方面的优势。
因此, 重叠模式不适用于组建大型IP骨干网。
(2) 集成模式。集成模式的设计思想是:让核心网的ATM交换机直接运行IP路由协议, 将其看做IP层的对等层, 而不是为其提供服务的下一层设备;使用IP服务的用户终端只需要一个IP地址来标识, 网络无需再进行IP地址到ATM地址的解析处理, 也不再使用ATM信令建立端到端的VC。
网络的规划思想是:ATM交换机仍然基于VPI/VCI实现分组转发, 不同点在于ATM交换机的VPI/VCI表不再由标准的ATM信令建立和维护, 改为由IP路由协议和基于TCP/IP的其它标记分发控制协议创建和维护, 因此集成模式的ATM交换机实际上一个多协议标签交换路由器。
优点:综合了第三层路由的灵活性和第二层交换的高效性, IP分组的传输效率高, 可以充分发挥ATM面向连接的全部优点。
缺点:协议较为复杂, 与标准的ATM技术不兼容。
因此, 集成模式适合用于组建大型IP骨干网。
5 软交换
现有的通信网从业务类型来看, 有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融合成为一个支持多媒体业务、提供多用途的综合开放业务网络, 业界产生了下一代网络 (NGN) 的构思。NGN在目前尚未完全实现, 但技术的研究正朝着NGN的方向, 逐步发展和部分实现。其中软交换正是能适应NGN发展要求的技术方案。
软交换是NGN的核心技术, 其本质的思想是将控制和承载进行分离, 这也决定了软交换的特点是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结合:控制功能集中在软交换机完成, 业务承载功能由网络中的分布网元实现, 当需要支持新的业务功能时, 可以由网元实现, 或增加接入网元实现。
软交换的上述特点, 使得其网络体系结构开放, 有利于异构网络的融合, 也有利于在软交换的平台之上进行新业务的开发。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规划为:媒体接入层、传输服务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 各层主要的功能规划如下。
(1) 媒体接入层:主要实现异构网络到核心传输网以及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2) 传输服务层:完成业务数据和控制层与媒体接入层之间控制信息的集中承载传输。 (3) 控制层:决定呼叫的建立、接续和交换, 将呼叫控制与媒体业务相分离, 理解上层生成的业务请求, 通知下层网元如何处理业务流。 (4) 业务应用层:决定业务的提供和生成, 并通知控制层做出相应的处理。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5篇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为7-8月份,此阶段无心看书,从网站上下载了《通信专业综合能力》和《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的电子文档和一些模拟题,强制自己看一下大概的内容,里面涉及五花八门,有通信人员职业道德、传输技术、交换网络、话务计算等,感觉最难的是传输这一块,尤其是帧交换、ATM交换、光纤传输等。由于和平时工作内容相关不大,这一部分的知识储备不足。智能网部分还是比较熟悉的,里面还谈到很多固话智能网的内容和业务,现网用的并不多。
第二阶段:热身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为9月份第一周,由于考试日期将近,必须努力看书了。此阶段首先是熟悉考试内容,工程师考试上午是通信专业综合能力,全部是100道选择题,下午是通信专业实务:交换技术,全部为填空题。两门考试均过60分才算通过。这一点很关键,很多模拟题中综合能力有很多判断题和问答题,专业
实务中有很多选择题,这部分其实没用,看了也别看。
此阶段重要工作是看书,这个考试内容均从书中摘录,做模拟题其实没用,好好看书就可以通过考试了,把书好好多看几遍。
最后说两点,第一是最好有教材,看电子版的缺少不方便。第二是工程师考试很难搜到往年的真题,很是奇怪,可能是考试人员实在不多的原因吧。
第三阶段:冲刺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为9月份第二周,在前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梳理教材中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记忆。毕竟是一门技术性考试,很多东西不理解或没有真正理解是不行的,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多请教别人。我的复习重点如下:
1、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能够画出结构图;用户级的七个功能:BORSCHT。
2、T型接线器和S型接线器,尤其是TST型接线器。要求理解原理。这个为必考题。
3、程控交换机程序:在线程序(5个)、支援程序(4个)。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程序的分类:故障级、周期级和用户级。用户线扫描的流程图。操作系统的功能(5个管理)。
4、路由的分类(高效直达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和迂回路由)和原则。
5、时钟的4种状态。
6、话务控制:扩张性控制和保护性控制。每种控制包含的类型。
7、移动交换网中网元作用和接口类型(ABCDEF)。移动台开机和管理流程说明。
8、呼叫流程:移动呼叫固话;固话呼叫移动;
9、安全算法:KI+RAND+A3、A5/A8算法作用。
10、ATM参考模型和作用(物理层、ATM层、适配层);ATM帧结构;ATM交换结构,重点是Banyan/Delta/重环回,掌握解决内部阻塞的方法。
11、ATM的接口:DXI/B-ICI/专用UNI/共用UNI。ATM信令:Q.2931/B-ISUP。
12、MPLS:多协议标签技术,掌握原理。LSP/LDP/FIB/LIB/LER/LSR。
13、MPLS优缺点,当时考前重点背了一下,结果没有考到。
14、软交换的分层和功能。
15、智能网:4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作用和类型。重点记忆了SSP的4个功能(接续、触发、智能呼叫处理、维护管理)和SCP的3个功能(译码处理、智能呼叫、标准接口协议)。
16、信令:掌握ISUP/TUP呼叫信令,MSU/FISU/LISU三种单元的结构。
17、故障处理的原则:先本端后对端、先本局后他局、先本
网后他网、先恢复后故障处理等。
整体结果:
基于移动通信的软交换技术应用分析 第6篇
1 软交换技术的概述
1.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软交换指的是在组成下一代的分组网络和网络演进中的关键设备之一, 软件换主要的功能包含有呼叫控制、协议处理、分配网络资源、认证网络信息、路由以及计费等等;软交换不仅具有上面的基本功能, 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正在使用的电路交换机所能够提供的各种功能, 不仅如此, 软交换还具有为第三方提供可以编程的能力。
1.2 软交换技术的功能
1.2.1 在媒体网关中接入的功能
软交换技术在媒体网关中接入的功能是主要发挥的适配的作用, 从而使软交换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连接各种媒体和网关。
1.2.2 呼叫和控制的功能
呼叫和控制功能是软交换技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1.2.3 提高各项业务的功能
型号为PSTN/ISDN的交换机除了能够提供一些基本业务以及补充业务以外, 还能够发挥完备的支持作用, 例如智能网提供的各项业务, 软交换技术都可以完全提供。
1.2.4 互联和互通的功能
从支持的协议上看, 软件换技术覆盖的范围较广, 它可以实现同时支持H.323协议和SIP协议。对于其他的交换技术来说, 这两者协议都只能支持一种, 无法将两者进行结合。
2 软件换技术的优点
移动软交换技术主要是针对核心网络的交换部分的简称, 但是不会设计到计入网络的改造。移动软交换技术的提出是为了能够彻底涉嫌控制面板和用户面的分离。几乎所有的软交换控制技术都能够集中的MSC服务器中, 因此要实现该项技术的功能应该在媒体网关中进行。跟传统的技术相比, 软件交换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建设成本低
软交换技术已经摆脱了传统交换网络的封闭构架, 主要采用是一种相对集中的控制核心给通信用户提供各项服务, 利用开放的接口以及通用的协议, 能够有效的提高业务的部署速度。因此, 在很大的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另外, 软交换网络主要是将IP作为传输承载的介质,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 降低了整个网络传输的成本。
2.2 网络安全性高
从传统的网络来看, 存在的主要缺点在于缺乏网络级的可靠性策略和手段, 因此当网络出现故障的时候, 很容易影响网络的服务质量, 但是软件换技术因为引入了双归属以及MSCPool等网络的可靠性机制, 这在无形之中提高的了移动通信的可靠性以及实用性。
2.3 及时提供各项新业务
在传统的移动通信中, 新业务的部署需要先对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进行设备, 整个业务部署十分复杂, 但是利用软交换技术, 对新业务的部署只需要将软交换设备进行升级、容量进行扩大就可以实现, 集中化管理的软交换组网模式进一步简化了业务部署的难度, 从而极大的缩短了在业务布置的周期, 能够及时给用户提供各项新业务。
3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1 软交换技术在2G核心网中的应用分析
在2G核心网中, 软交换技术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关口局、端局以及汇接局设备。软交换技术中的分层组网功能可以在2G核心网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由此建设成分布式的2G核心网络。在分布式的2G核心网络中, 为了能够实现统一维护和管理, 一般会将MSC-SERVER设定在核心城市, 但是MGW分散设置在核心网络的边缘,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便捷接入、实现互通。在2G分布式的组网模式下, 应该尽量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MGW和MSCServer之间可以拉远放置, 这种做法可以避免传统组网模式中的很多不足。
3.2 软交换技术在3G核心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3G网络运应而生, 在3G移动网络发展中, 软交换技术以及IP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G制式中最重要的三种形式分别为CDMA2000、CDMATD以及SCDMA。在这三种制式中, 由于核心网没有显著的差异, 但是无线接入网是其中最主要的差异。3G核心网络的发展由核心网的网络结构和演进作为代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之所以要将软交换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中, 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网络运营商的成本, 而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实现双赢。目前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应经用移动运营商进行已经将软交换技术广泛的应用在移动通信中,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种技术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胡娟, 李阳.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 2007.
[2]莫云青, 杨曦.软交换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孙韬.对软交换技术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第7篇
1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美国人最早提出软交换理念, 至今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而该项技术和以前传统技术存在很大的不同。软交换技术通过把对应的呼叫控制模块分割开, 并形成独立个体, 但是彼此之间仍然存在密切联系。另外, 利用标准化协议搭建互换信息的桥梁, 促使通信工程技术的服务得到很好的改善与推广, 更方便人们使用。软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最为突出的技术革新, 也是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这项技术不但能够实现多网络同时使用, 而且还可以是现在一种网络条件下进行多种服务功能, 这就很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所以, 软交换技术对于通信工程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交换过程如图1所示。
2 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非常复杂, 概括起来主要有媒体接入控制系统、业务支撑系统以及信息传输系统[1]。这些独立系统彼此间的联系是通过相应的标准协议来实现的。虽然每个模块技术发展能力不尽相同, 但是均属于软交换技术的组成部分。利用一定的技术融合可逐步涉及整个网络层面: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以及业务层[2]。
接入层:针对传统设施的模块整合主要体现在这一层的演变融合。这是极具重要的一步, 因接入网是直接与客户相连, 同时占用了80%的基础设备。媒体网关是接入层的设备, 主要用来实现多种接入方法的转换与监控。
传输层:因为使用的TCP/IP技术不能达到所需的业务质量, 所以需通过控制层的帮助来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经过更新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是传输层的主要设备, 其中路由器可实现分类业务。
控制层:该层需与其他层紧密相连, 因此与各层设备的使用直接相关, 软交换技术的使用很好地体现网络智能化的优点。该层对系统的控制通过传统信号、独立协议或其他协议与网元相配合实现[3]。
业务/应用层:在标准化的平台与智能化的软交换技术支持下使得业务的创建更加方便、快捷。运营商能够很快地创建并开展新业务, 有助于提高业务层的竞争力。
3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
(1) 电力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网络间的联系可通过软交换网络来实现。计算机网络与电话网络有时会因信号问题而不能实现互动, 而软交换能够提供多种信号协议接口, 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 计算机网络可以在更好地管理电话网络的同时为电话网络提供稳定的后台支持, 促使电话网络的服务质量得到改善。
(2) 软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系统中多种信息之间的传递与交换。在电力网络中存在多种传输介质, 常见的包括:光纤、载波以及微波等, 这些传输介质彼此独立并拥有各自专用的设备。软交换技术的出现, 使得一台交换设备就能够实现多种传输介质的传递。一方面, 节省了设备的使用即降低设备费用;另一方面, 在提高网络使用稳定性的同时达到多种信息互换的效果。
(3) 软交换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网络附加业务与增值服务。目前, 电力通信网络不但进行语音与数据的交换, 还能够实现视频与其他多媒体服务。软交换技术的使用不但能够提高语音传输的品质, 还因其可以支持多种程序的使用, 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 在软交换技术的支持下, 电力系统在降低运营成本与建设时间的同时可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这对提升电力网络形象极有帮助。
4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建议
虽然, 目前很多运营商将软交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 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 它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认为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可作适当的改进。首先, 软交换技术在网络建设初始阶段能够提供的业务并不多, 其对应的网络规模相应较小, 所以可以配备一套软交换设备与各种接入设备相配合, 实现该地区用户的语音以及多媒体业务;其次, 在网络建设中期业务量逐渐增大, 网络规模也随之变大, 通信网络中的软交换节点增多, 当软包交换网的用户数高于电路交换网用户数时, 将促使数据信息业务客户数目骤增[4]。此时, 可通用媒体网关UMG用作中继媒体网关, 实现电信运营商和电力交换电话网络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电话交换机的整体覆盖[5];最后, 网络建设后期时, 软交换网络的设备主要是通过SIP-T, BICC协议实现连接。
5 结语
综上所述, 软交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未来发展中应用的核心技术, 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对该项技术的研究, 不断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促使我国通信工程更好地发展。
摘要:目前, 通信与信息网络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通信工程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我国越来越重视通信工程的建设, 而软交换技术以其技术的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工程, 因此, 软件换技术是通信工程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文章主要介绍了通信工程的网络结构和应用, 最后对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更好的应用提出了实践性意见。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应用
参考文献
[1]江久彪.论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 2009 (15) :14.
[2]李营.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化用户, 2013 (8) :58.
[3]胡英杰.软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 2014 (2) :209.
[4]赵美玲.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 2013 (2) :69-71.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8篇
关键词:NGN技术,IP网络平台,软交换通讯
全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对通信技术和通信渠道的要求也大大增加, 谁能把握住下一代网络的技术重点就成为当下通信运营商与研制商的发展发展重点。就当前的经济体制发展需求来看, 对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正由原先只承载一种业务项目的独立性网络向着可以承载多种业务项目的下一代网络 (即NGN网络) 方向发展, 老式的电路信息交换法无论在容量上还是在功能上均已无法满足当前通信发展的需求, 大存储空间, 多种信息共融, 接口兼容的软交换方式才是时代的选择。
1 下一代网络软交换技术
传统电信网络的交换技术基础是程控交换机所构成的网络, 而下一代网络的交换技术基础则是以软交换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交换平台, 软交换技术可以说是上一代网络与下一代网络的中转枢纽, 基于固定网络智能化技术实现业务供应平台、呼叫控制平台、多用户数据存储平台、传送承载平台, 以及多种多样的兼容形式达到统一共融, 满足商家的经济操作需要, 更符合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需要,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资源能够被更充分的利用起来, 使已有得投入受到保护并增加其价值, 是PSTN网络过度到下一代网络的装转站。所以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前景越来越被看好, 并逐渐成为电信通信网络发展的重点内容。下一代网络中的NDN技术是利用呼叫控制与网络业务相分离、承载方式与呼叫控制相分离这两种手段来实现网络业务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业务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而自定义其业务内容, 这样就降低了承载网络类型对业务内容的局限性, 而网络业务的灵活性也大大增强, 基于SOFT SWITCH为网络核心的软交换网络体系大大增加了网络业务的扩展面和扩展内容, 是动态网络与静态网络相互融合的体现, 顺应了当前的网络发展趋势。下一代网络中提供数据交换、语言通话、视频存储与播放等一系列多媒体服务, 使当下社会发展中对通信移动化、稳定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发展要求得到满足, 体现出了网络发展的全面化、多元化、时代化, 是网络可持续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2 软交换信息交换系统平台技术
软交换信息交换系统是以软交换信息设备作为呼叫控制系统中心的, 该系统有着十分明确框架分层结构, 该系统能够实现呼叫数据的分组分别传输, 并能够实现多种接口兼容, 该种系统结构中控制、业务、承载与接入功能彼此是相互分离的, 各个网关之间选用标准协议模式完成彼此的通信过程, 并且支持标准业务处理接口, 可处理独立的网络业务模式, 可根据客户的需要开通数据、语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特定业务。可着说, 软交换网络平台是吸收了IN、TOM、ATM、IP等多种成功网络信息交换系统的优势, 将其融合, 制作出特色化、兼容化、分层化的独立信息软交换系统, 是一种全开放式的信息交换系统。软交换网络信息平台是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 其优势不仅仅在于能够做到多种网络接口模式的兼容, 更因为其实现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业务融合和定向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软交换系统的设备构成内容, 该系统主要是由接入网、多媒体服务器、网络应用服务器、信令网关、终端网络、软交换信息设备等等构成, 软件换系统的主要使用方向为长途信息汇接、本地信息业务制定以及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型用户制定综合信息服务业务或帮助其制定软交换通信方案。
一般来讲, 软交换信息网络所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三种, 第一种、软交换网络为客户提供PSTN基本服务业务以及补充业务;第二种、根据运营商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特定功能的智能化服务业务;第三种、这种通过PARLAY服务器为第三方商家提供业务服务, 这种业务服务方式尚处于研究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实际操作和市场考验来确定其是否具有可行性。
3 软交换通信技术在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其研发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不同网络平台间的信息共融, 使网络平台具有信息兼容性, 制造统一化的信息接口, 最大程度地将不同平台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 所以当企业选用软交换信息业务方案时应注意在使用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实现通信内容之间的高度统一, 软交换业务一般来讲包括
以下几个内容:语音、视频、及时信息、存储信息以及电子邮件,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这几项内容相互统一, 做到“无缝连接”。
3.2 IT通讯, 利用数据中心采用的通信理念, 为IP设定集成化、虚构化框架, 使IT通信设备支持标准化设定参数值。
3.3 使有线设备、无线设备做到有效融合, 使固定设备之间向着集成化方向发展, 以实现通信设备便捷化服务。
3.4 业务内容实时更新、整合, 企业要想使软交换技术发挥出它
最大的功效, 就要实时对市场咨询和新生通信技术、业务进行整合, 以求跟上软交换的发展速度, 更新业务内容, 使企业获得更快、更优质的发展结果。
3.5 注重用户体验感, 在信息化发展已经达到普及化的今天, 有
实力的企业之间的技术化差距以及越来越小, 要想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获得更优质的软交换通道, 企业就必须足够重视度用户体验, 只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感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户基础。
3.6 保证业务的完整性、连续性服务, 软交换业务具有一般业务
项目的持续性, 并且在用户使用软交换业务时企业必须要为其提供优质的升级、解答等一些软性服务内容, 使软交换业务能够形成一个完正的、健康的内部产业链, 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发展, 更能促进软交换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4 总结
基于NGN技术与IP网络平台的软交换通信技术是未来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以下一代网络为数据交换平台和业务推广平台, 以IP技术设定平台标准化兼容接口, 采用提供多种业务的服务模式, 以软交换通信技术为技术建设的核心内容, 关注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便捷性、安全性、实时性, 为客户提供更高质的用户体验, 才是软交换技术的最终发展目标, 就目前的软交换信息技术的发展结果而言,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看文献
参考文献
[1]唐航;向东方.基于软交换解决方案的企业通信技术研究[J].人民长江, 2008 (39) .[1]唐航;向东方.基于软交换解决方案的企业通信技术研究[J].人民长江, 2008 (39) .
[2]钟通.基于SIP协议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2]钟通.基于SIP协议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3]关静.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3]关静.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8.
[4]陈广.软交换网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与实施[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6.[4]陈广.软交换网网络管理技术研究与实施[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6.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9篇
所谓的软交换技术指的就是可以进行下一代通信分组的技术, 包含了无线网、宽带和语音等平台。网络的服务商和运营商通过软交换技术可以对其网络实现优化, 还可以进行新业务、应用的提供, 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作为下一代分组网络的主要设备之一的软交换技术, 它与底层的承载协议是单独开来的, 主要的功能包含了资源分配、呼叫控制、路由选择、计费、认证、协议处理、网关接入控制以及呼叫控制等, 不但可以向广大用户提供电路交换功能, 而且也可以提供新式的第三方业务。
二、软交换技术的功能、特点以及网络结构的介绍
1.软交换技术的功能。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功能有八种, 分别为:业务提供功能、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计费功能、资源管理功能、互连互通功能、地址解析功能和话音处理功能、认证与授权功能以及协议功能等。其中软交换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出智能网业务, 还可以与第三方取得合作, 进行增值业务的提供;呼叫控制以及处理功能包含了连接控制和呼叫处理、资源控制等;协议功能包含了SCTP、M3UA、H.248、SNMP、BRI、TUP、RADIUS等;其他的再此就不做一一解释了。
2.软交换的特点有哪些?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技术相对于电路型网络存在很大的优势, 它的特点主要有八点, 分别为可以方便地运行在各种商用计算机与操作系统上、维护和投资成本可以大大减少、开放性非常好、组网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具备了建立在策略服务器上面软件组件的所有特质、具备了可以进行编程的特性以及核心网可以进行移动和固定的进行结合。
三、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介绍
1.应用于多媒体之中, 多媒体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一些特殊的资源进行增值业务的提供, 根据用户对多媒体业务的需要, 软件交换技术通过对新业务的控制, 达到将RTP协议及时有效的传输到用户终端。软交换技术在中间起到了对新业务的控制作用, 同时, 新业务的发放与实施也是通过软交换进行控制的,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各业务在网络中及时的行进。
2.分组中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用户会增多、容量要求会变大、传输带宽会增加,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将是软交换技术的重点内容, 软交换技术通过对网络的分组中继叠加, 使用媒体方面的网关进行分组数据接口的高速供应, 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低速交叉连接设备的个数, 通过压缩和静音抑制对语音进行有效处理, 这将大大减少了带宽的需求量和网络传输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 将达到目前汇接局的扩充主张。
3.3G核心网络的实现, 在现行的3G网络之中, 传统的MSC分解成为现在的MSC-SERVER和MSC-GW, 其中MSC-SERVER就是去实现软交换技术的相关功能, 而MSC-GW就是媒体上面网关功能的实现, 3G网络的媒体流、语音的承载者为IP, 它将促使各业务之间更加协调和融洽。
4.虚拟中继, 它主要就是采取软交换技术进行PSTN端局间语音业务的有效转接, 在用户语音的终端, 软交换技术网不可以直接参与进去, 这个时候的软交换网, 它的功能与PSTN之中的汇接局、长途局的功能是相一致的。主要提供的服务就是中继业务, 在软交换网络中, 必须的设备有SG、软交换机的设备以及SG等, 如果提供的业务只有PSTN中的转接业务, 那么就不用独立服务器的存在, 这个时候的业务和呼叫控制的实现都是通过交换机去实现的。现在的交换机都适用于各类型的虚拟中继业务。
5.本地语音的融入, 当没有本地的PSTN端, 而存在很多的本地IP网络的时候, 在用户端可以进行IAD设备的接入, 将软交换IP与现存的IP网络相连接, 将完成软交换机与每个IAD以及媒体网关设备的有效结合, 也就是将本地电话机接入进去了, 为了达到此电话与PSTN通信之间互通, 还必须要对PSTN与软交换网相接。在下一代的交换系统之中, 会出现企业、个人和不同网络间的有效接入, 将实现本地交换系统与PSTN相连通。
6.电信的拨号式接入方式, 它的MG包括了VOIP网关与关守功能, 在软交换技术的控制中, 可以对网络媒体的网关进行一致的管理, 也可以实现拨号上网客户的数据旁路, 多ISP方案受到了L2TP的高度支持。
四、当前软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解析
1.在国际方面还没有形成巨型网络的运营和组网经验。电信网络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其经验被充分运用在网络的组织方面;但是建立在软交换技术之上的网络组织在当前仍然没有可以依据的经验, 现在学者正在致力于建立在软交换技术之上的扁平化组网与分级汇接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之中, 到底是选择哪种方式呢?若采取前者, 那么将导致的结果就是维护起来的压力十分巨大, 原因在于每个MSCSERVER必须要对所有设备上面的数据加以分析, 还有就是没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机制。
2.软文交换系统间的协议没有达到有效的兼容度, 其标准仍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之中。每一个厂家所生产出来的软交换技术的标准以及相关协议各不相同, 难以实现相互兼容的特性。很多的协议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包含了H.248、SIP-T以及BICC协议、等, 这就需要各协议运营商家需要依据业务进行选项的改进和调整。
总之,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 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随着软交换技术的成熟, 软交换在我国将会获得更多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核心为软交换技术, 这种概念推出以来, 受到了各界的赞同和认可。因此, 我们现在就为大家进行一些软交换技术的分析和研究, 主要通过其含义、功能以及特点等方面对其应用进行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通信技术,软交换,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宏, 李涛.浅谈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J].民营科技, 2011 (04) .
[2]董艳, 刘桂玲.浅谈软交换的发展和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08) .
[3]罗国庆等编著.软交换的工程实现[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陈建亚, 余浩编著.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通信系统 程控交换设备 维护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19-01
在整个通信系统当中,程控交换设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用户通话的连续性,并将交换设备的控制、维护以及管理等各项功能和用户的个人信息等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到计算机当中。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设备具有的主要控制功能就对用户拨打的号码进行自动检测,通过分析用户当时的需求,有效的执行相应的程序,就可以顺利完成交换任务。目前程控交换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全国各个省会城市和地区,因此,做好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1、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1)程控交换设备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小,还没有达到纵横制交换机的四分之一,而且重量较轻,功耗较低,不仅减小了机房的占用面积,还有效的降低了多项费用。(2)在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通过SPC技术能够有效的对程控交换机所具有的功能进行修改,并适当的增加新功能,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服务,例如目前已经成功应用的呼叫转移、呼叫等待、热线电话以及会议电话等,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3)工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维护管理工作简单方便。通常程控交换设备都采用的是专门的集成电路或者规模相对较大的集成电路,这就确保了交换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加上冗余技术以及自动诊断故障等功能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程控交换设备的可靠性。除此之外,通过自动故障诊断功能能够及时的对故障进行检测和定位,将检测信息及时上传,可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故障的排除,极大的减少了设备维护的工作量。在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新增了自动计费、自动监视、对超负荷进行自动控制等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了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现。(4)能够有效的采用新型共路信号。通常程控交换机能够和数字传输设备直接完成数字连接,可以有效提供高速公共信号信道,一般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CCI~I-7号信令方式,确保了信令传送具有较快的速度、较大的容量以及较高的工作效率,让其更能够适应各种业务和交换网控制工作,进一步促进综合业务网的实现。
2、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
2.1 软件通常发生的故障
在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设备软件一般情况下发生的故障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在使用程控交换机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换单板设备,并且做好与软件版本的升级工作;在程控交换机当中,主机的软件无法和HPU的单板软件进行配套;而且软件板位的配置经常发生错误现象,主要原因是其槽位的配置发生了错误,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设置HPU2Mb/s的硬件开关即可,不过实际上的板位数据却只有HPU64kb/s。
2.2 硬件通常发生的故障
在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设备硬件一般情况下发生的故障主要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是表现在模拟用户板上,目前在大多数建筑物当中使用的电话通常都是模拟电话,而模拟用户板主要是通过用户电话的形式和电缆进行连接,一旦模拟用户板发生故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只能听到假忙音,故障严重的话甚至无法听到拨号声音的问题,或者是只能进行单向通话。另一方面主要是程控交换机当中所使用的插件板发生了问题,在每一个板库当中都会安装一块铃流板,能够有效的为用户所使用的话机提供振铃的铃流,一旦铃流板发生了故障,那么就会出现用户只能向外拨打电话而无法接收电话的情况。
2.3 外线通常发生的故障
在通信系统中,程控交换机的外线在发生故障问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对于大多数建筑物内部所使用的程控交换设备来说,其接入的外线以及内线电话总数能够达到上百乃至上千部,甚至在一些电话插口上可以并联若干部电话机,导致互相连接的电话线过于复杂,很容易造成电话线路发生接触不良等问题。一旦发生故障,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电话线路,通常需要在程控交换机的主要配线架当中找到引起故障的信息点,然后通过监听查看是否能够出现电话拨号音。如果没有出现,则可以认为外线没有故障,如果出现拨号音,那么外线就发生了故障。通过该方法一步一步的进行排查,尽可能的缩小故障范围,最终找到引起故障的信息点,就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3、通信系统中对程控交换设备具体的维修和管理技术
3.1 对程控交换设备的硬件进行维护和管理
在程控交换机中,其硬件构成主要包括单板、背板、机架以及插箱等四个部分。在开机运行之后,避免随意触动程控交换机里面的印刷电路板以及相关的接插件等。所以,在对硬件部分进行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做好除尘保养工作以及相关的技术维护工作。确保程控交换机在运行的时候,各个主要板件都有相应的备件,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进行及时更换。对程控交换机的地线等进行随时检查,一旦有告警信息,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可疑部件进行检查,发现故障要及时更换。在硬件发生问题的时候,或者出现需要对整机进行除尘的情况时,需要及时插拔硬件,故障严重的话还需要进行更换。
3.2 对程控交换设备的软件进行维护和管理
程控交换机的一侧属于前台部分,而服务器以及维护台等则属于后台部分,两个部分的计算机能够共同构成一个局域网,后台的运行需要通过在人机命令界面上输入相应的操作维护指令,并将这些指令传送到前台,前台再发送出相应的告警信息之后才可以顺利完成程控交换机的维护和管理。在对软件进行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合理设置操作工作人员具有的权限,避免出现误操作的现象导致通信系统出现故障;与生产厂家进行密切配合,做好交换机软件的远程维护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各级告警信息,对故障进行及时的诊断并处理;在删除或者修改数据之前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防止出现操作不成功的问题导致原数据的丢失。
3.3 加强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工作
在程控交换设备的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展开维护和管理工作。在设备运行时,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设备操作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一定要通过相关的测试和考核,确保各个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能够胜任其所承担的任务,充分了解程控交换设备的具体性能,熟悉掌握在维护和管理设备过程中的各种要求。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现象。除此之外,在通信系统中,确保程控交换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可以严格按照相关的保养维护规定进行各种维护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设备带故障运转的情况。
4、总结
校园网数据交换技术 第11篇
数据交换 (Data Switching) 在多个数据终端设备 (DTE) 之间, 为任意两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通信临时互连通路的过程称为数据交换。在数据通信系统中, 当终端与计算机之间, 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不是直通专线连接, 而是要经过通信网的接续过程来建立连接的时候, 那么两端系统之间的传输通路就是通过通信网络中若干节点转接而成的所谓“交换线路”。在一种任意拓扑的数据通信网络中, 通过网络节点的某种转接方式来实现从任一端系统到另一端系统之间接通数据通路的技术, 就称为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交换可以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电路交换原理与电话交换原理基本相同。电路交换的缺点是电路的利用率低, 双方在通信过程中的空闲时间, 电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报文交换的原理是当发送方的信息到达报文交换用的计算机时, 先存放在外存储器中, 待中央处理机分析报头, 确定转发路由, 并选到与此路由相应的输出电路上进行排队, 等待输出。一旦电路空闲, 立即将报文从外存储器取出后发出, 这就提高了这条电路的利用率。报文交换虽然提高了电路的利用率, 但报文经存储转发后会产生较大的时延。分组交换也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但与报文交换不同, 它是把报文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 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这就不但具备了报文交换方式提高电路利用率的优点, 同时克服了时延大的缺点。
2 数据交换原理
数据交换原理是通过数据电路将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 实现数据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比较典型的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数据终端设备、数据电路、计算机系统三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3 校园网数据交换技术的实现
对于LAN而言, 校园网一般由计算机, 同轴电缆或双绞线、光缆或辐射性媒体、网卡也称为网络适配器, 各种连接设备如DB-15插头座、RJ-45插头座等这四种构件。
3.1 模型
数字数据网 (Digital Data Network) 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传输网, 它的传输媒介有光缆、数字微波、卫星信道以及用户端可用的普通电缆和双绞线。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与传统的模拟信道相比, 具有传输质量高、速度快、带宽利用率高等一系列优点。DDN向用户提供的是半永久性的数字连接, 沿途不进行复杂的软件处理, 因此延时较短, 避免了分组网中传输时延大且不固定的缺点;DDN采用交叉连接装置, 可根据用户需要, 在约定的时间内接通所需带宽的线路, 信道容量的分配和接续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使用户可以开通种类繁多的信息业务, 传输任何合适的信息。图2为基于J2EE的数据模型。
3.2 校园网系统的实现
为了更好的数据交换, 满足校园业务, 数据交换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应用系统、集成系统、系统管理。划分理由:集成系统主要是对现有的各个相互独立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整合, 通过数据整合, 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同步, 解决应用山头、数据孤岛问题, 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数据交换。应用系统主要是实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后台的应用功能, 包括综合查询管理、自定义查询平台、统计分析、数据发布管理、信息标准管理、主题数据库管理、元数据管理;基本上体现了共享数据中心需要实现的应用功能。系统管理主要是对部门、用户、权限等进行管理, 最主要是针对系统管理人员需要维护的功能。
结语
利用数据交换技术对校园网的数据交换进行了设计, 完善了人机交互功能, 提高了学校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研究[J].广东科技, 2007 (2) :34-35.
[2]羊牧, 胡艳梅, 罗婷.数字化校园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16 (1) :56-59.
分析数据通信交换技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