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检测题
方山子传检测题(精选4篇)
方山子传检测题 第1篇
《方山子传》
苏轼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余谪居于黄 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6、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2(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状后 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 【参考答案】B.
B组提高题4【参考答案】B使„„跟随5.【参考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6、【参考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7、【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③【参考答案】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
方山子传检测题 第2篇
苏 轼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 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
shào少时 著帽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zhuóxiànyángtǎng句读:
(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 语气:
(以第二段为例)
(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呜呼!”——表惊讶;
“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 同“现”,显现 .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 .傥见之 同“倘”,或许,可能 .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 “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 .稍壮 uu,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前面有“少时”渐渐大了”
驰骋当世 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 “既”和“独”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为,所以“既”译为“之后”,“独”(又)只想起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上文写“应当能够做官”,下文写“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所以“使”译为“假使”,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 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而”译为“并且” .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 应为“居庵食蔬” .. 所著帽 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著”,译为“戴”,戴的帽子 .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空无所有 .. 独来穷山中 穷乡僻壤,偏僻 .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冠服”与“车马”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 使酒好剑 “使”和“好”相对,译为“喜欢”“爱好” .(3)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 语境 语法 成语 对位
4、重点语句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一发得之。”——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耸然异之”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上文)(1)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2)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下文)(3)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4)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态度:“余闻光、黄多异人„„方山子傥见之与?”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评语选粹”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附录: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
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化学期末检测题 第3篇
一、选择题 (本题共10个小题, 每小题3分, 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把各题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下表相应的空格里。)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
A.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分解;
B.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电解;
C.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干冰;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会有红色物质产生。
2.下列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 。
A.金刚石:C ; B.乙醇:CH3OH ;
C.熟石灰:CaCO3 ; D.乙醇:CH3OH.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
A.冰水混合物 ; B.空气 ; C.盐酸 ; D.医用酒精。
4.下列物质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 而这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最低的是 ( ) 。
A.NO; B. NO2; C.NH3; D.N2.
5.由两种元素组成两种氧化物, 这两种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生成氧气, 这两种元素是 ( ) 。
A.O和C ; B.H和O ; C.Na和O ; D.S和O.
6.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 。
undefined2 ;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7.有如图示的反应, 请根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L、M、N三种物质都是化合物 ;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没有配平 ;
D.L、M两种物质中可能有气体物质。
8.钛的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 在航天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用途广泛。已知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2, 中子数为26, 则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 ) 。
A.48; B.26; C.22; D.4.
9.物质的用途能体现出物质的性质。下列用途体现该物质的性质, 说法错误的是 ( ) 。
A.金刚石可以刻划玻璃, 说明金刚石硬度大;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碱性;
C.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 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D.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 说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10.化学用语是学习和交流化学知识的通用语言, 以下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最多的是 ( ) 。
A.Cu; B.O ; C.OH-; D.H2O.
二、填空及简答题 (本题共6个小题, 共38分)
11. (4分)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并计算出相对分子质量:
硫酸钾______、______;氢氧化镁______、______;
12. (6分) 按照一定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 是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现有三组物质:①金刚石、水银、金属钠、冰 ②五氧化二磷、干冰、生石灰、一氧化碳 ③食醋、白酒、加碘食盐、纯碱。每组中均有一种物质所属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第一组物质中不同物质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第二组物质中不同物质是, 理由是______;第三组物质中不同物质是______, 理由______。
13. (6分) 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定律。请你利用这个定律判断:向Na2O2固体中通入CO2气体,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undefined
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 这种物质的名称______, 其组成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14. (6分) 实验室将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在正极得到的气体是______, 正极得到的气体的质量和负极得到的气体的质量比是______。
15. (8分) 有四种元素A、B、C、D, 已知A元素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 B元素和A元素可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C元素在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 D元素和A元素组合成的一种化合物是气体且有毒。请回答:
⑴ 写出元素的名称:A______、D______;
⑵ B和A可组成两种化合物, 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⑶ C和B可组成一种化合物, 其化学式是______。在这种化合物中, C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价;
⑷ 写出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16. (8分) 有A、B、C、D四种物质, B、C两种物质由相同的三种元素组成;A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已知A、B 两种物质能燃烧且生成D 和水。C物质是一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且不稳定易分解出D物质的液体化合物 (常温下) ;D物质在大气中含量高了会导致"温室效应"。请回答:
⑴ B、C两种物质可能的化学式是B、______C、______;
⑵ A、D两种物质可能的化学式是A、______D、______;
⑶ 写出B物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⑷ 假设C物质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且化学式为
C2Hx OH,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undefined
则x的值是______。
三、实验题 (本题共2个小题, 共20分)
17. (8分) 有下列实验装置图, 是某学生用来检查实验前气密性的, 请回答问题:
⑴ 请回答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
⑵ 上述四个装置中, 不能用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______;
⑶ 在上述四个装置中, 可用来制取氢气的是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18. (12分) 在粗盐的提纯中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部分仪器。请根据要求回答:
⑴ 在粗盐提纯的操作过程中, 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 (填仪器序号) , 还需要补充的仪器或用品是______ (填仪器或用品的名称) ;
⑵ 在操作过程中, 有三个步骤都必须要用到一种仪器, 这种仪器在第二步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 在第三步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 在第四步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
⑶ 如果有一包粗盐, 其成分是氯化钠和一种不溶解于水的固体物质, 如要将这包粗盐的含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来, 你用的操作步骤有______步, 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写出这几步操作的名称即可) ______。
四、计算题 (本题共2个小题, 共12分)
19. (4分) 100 g CO和CO2 的混合物中, 已知CO和CO2 的质量比是14∶11, 求这种混合物中两种物质各多少克?
20. (8分) 有铁粉和镁粉共80 g , 和足量的稀盐酸发生反应。如果得到氢气4g .求:
⑴ 两种金属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⑵ 反应中共消耗氯化氢 (HCl) 多少克
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题共10个小题, 共30分)
1.C ; 2.A ; 3.A ; 4.C ; 5.B; 6.D ; 7.A; 8.C; 9.B; 10.D.
二、填空简答题 (本题共6个小题, 共38分)
11. (4分) K2CO3、138, Mg (OH) 2、58.
12. (6分) 第一组:冰、是化合物而其余的是单质;第二组:生石灰、是金属氧化物而其余是非金属氧化物;第三组:纯碱、是纯净物而其余是混合物 (每空1分, 以上内容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13. (6分) Na2CO3, 碳酸钠, 46∶12∶48. (每空2分)
14. (6分) undefined、氧气 (写O2 也得分)
8∶1 (每空2分)
15. (8分) ⑴ A:氧元素, D:碳元素 (各1分) ;⑵ H2O、H2O2 (各1分) ;⑶ NH3、-3 (各1分) ;⑷ NH4HCO3 (2 分, 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
16、 (8分) ⑴ C2H5OH、H2CO3 (2分, C物质也可能是醋酸,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⑵ A:CH4、D:CO2 (各1分) ;undefined分, 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⑷ 5 (2分) 。
三、实验题 (本题共2分小题, 共20分)
17. (8分) ⑴ a、试管 b、烧杯 c、长颈漏斗 (各1分) ;⑵ A (1分) ;⑶ B、C、D (2分) 、undefined分, 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
18. (12分) ⑴ ①③⑤⑦ (2分, 全部填对才给分) , 滤纸 (1分, 填漏斗架不填滤纸不给分, 只填滤纸给1分) ;⑵ 搅拌加速溶解、引流、搅动散热 (3分, 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⑶ 五, 称量混合物、溶解、过滤、干燥过滤物 (杂质) 、称量干燥后的物质 (符合题意的答案均给分, 各1分) 。
四、计算题 (本题共2个小题, 共12分)
19. (4分) CO的质量:56 g ; CO2的质量:44 g .
20. (8分) ⑴Fe的质量:56 g ;Mg的质量:24g ⑵ 146 g .
《方山子传》探究学习有感 第4篇
关键词 :方山子;异;探究
G633.33
苏轼的《方山子传》,全文短短三四百字,信笔写来,不饰雕琢,着意细节,耐人寻味。
初读便有平中见奇之感,掩书闭目凝神,一仗剑策马、吟啸山林的侠客和一衣衫破败、散发肃面的行者在脑海中突兀交叠,硬生出幾多疑惑。寻疑细品,探其文旨,终见黄州湿寒之地、苏子浅笑宿其陋室。阅完心境豁然,神情愉悦。有如此愉快的品读体验,特想与学生共鸣一番,于是迫不及待布置了《方山子传》的自主探究任务。在此,就学生探究的几个要点与大家做一分享:
一、方山子何处“异”于常人
文中写道方山子乃光黄间异人,真名陈慥,有着令人“耸然异之”的大半生。一学生巧妙地从此句设疑,准确地梳理出了全文的内容要点,值得肯定。同时不难想见,苏轼笔下人物的奇异之处有效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共鸣,此乃教材课文选取者的功劳啊!
学生整理出方山子四处异于常人:
(一)“异”在生活道路与常人不同。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遏合,遁于光、黄间。文中作了如下描述: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二)“异”在生活态度的独特。
文中写道: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三)“异”在待人接物方式的特别。
文中写道: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异”在其家庭地位的显赫和他行为作风的大气、大方。
文中写道:世有勋阀,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我稍作总结:方山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人人想不通。方山子出生于世代有功勋的门第,本可得到官位,而他不做官。他家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且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本可以生活得富裕安乐而他却抛开不去享用,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住茅草屋,吃素食。谁又能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是闻名的游侠之士。
点拨质疑 :方山子如此奇人,于作者而言,极力点染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汇总:他是特立独行的侠士,是具有特别的人生取向真正的隐者,有着苏轼赞叹渴慕的品质。
二、得知故友苏轼谪居于黄,方山子为何“俯而不答仰而笑”?
首先来分析语境:“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是苏轼告诉了方山子自己被贬后来黄州的原因后,方山子不答而仰笑。
学生探究原因:
(一)方山子听到了好友苏轼被贬的消息,略有伤感,所以他“俯而不答
(二)苏轼告诉了自己被贬的原因,他可能在思考其中因果,所以“俯而不答”。
(三)方山子的笑里应该含有一种好友之间的嘲讽--“哈哈,你早就该贬了!”因为方山子了解苏轼为人处世的方式,才华锋芒毕露的个性。
(四)方山子虽然是官二代兼富二代,但他不慕官场名利,自乐于山水之间。对比苏轼今日之现状,忽觉自己的选择之明智而讥笑东坡。
(五)方山子的归隐选择是在看透了社会政治黑暗艰险,尔虞我诈之后的明智之选。因此方山子的笑声里还应该有对当时腐朽社会政治制度的嘲讽。
(六)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以上探究结论给我很多启发和触动。因谪居黄州,喜遇好友方山子,这与苏轼来说本是极大的宽慰;而友人闲适安贫的生活又给仕途迷茫的苏轼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鲜活,助他驱散心中块垒。人生幸事何其多,只怕你执拗于伤感!方山子以他对黑暗世道无比熟悉,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他用这种独有的神情来表达对苏轼的理解,对打击污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他的表情与邀请,让苏轼感到一种远离政治的安宁。于此,我们读出了另一层情意,那便是苏陈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辛辣讥讽,读出的是达观处世智慧练达人生态度。
故言此处探究,极见苏轼行文细节之妙,方山子为人性情之真率,苏轼省己之释然。一品多悟,辞章并显,乃真正精选好文也!
三、课后作业:方山子独来穷山中,究竟“有何得而然哉”
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可谓怀才不遇;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可谓真正的隐者风范。苏轼借方山子其人其心来抒写谪居黄山心态,,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在赞赏方山子的同时,也是在以此自喻自慰自励。借此题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文写作意旨,迁移渗透“以彼之文探彼之情”的阅读方法。
课罢,同学们喜不自胜,深感本文学习真切体会到了文意理解由表及里的过程和行文深入浅出的道理,更真实触摸到苏轼性情之完美。我亦激动不已,好文好技巧,不在于教师精讲溢美表演,只需引人入胜,学生便可欣然往之、自悟自得。企盼教材文章选录专家们切实关注读者心智情思,让我们的学生对教材选文“喜闻乐见”,爱上语文!
四、课外链接
苏轼记叙类散文中的“杂体”传记,能够写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与他主张文学作品“神似”、反对“形似”有关。如《方山子传》。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为贵公子陈慥所作的人物传记,确乎不同于一般“杂体”传记的写法,更不同于正史中传记的写法。第一段先概括叙述陈慥其人,并点出名方山子的原因。以下重点叙描方山子甘守清贫和任侠、隐居二三事。最后点出方山子家世有勋阀,可凭门荫得官,而且家资富饶。之后,宕开一笔,以“光、黄间多异人”、“不可得见”结束。全文用力叙描方山子的精神面貌,人物神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文章详略得当,如行云流水,体现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同类作品,还有《书刘庭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
方山子传检测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