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主体性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翻译主体性范文(精选11篇)

翻译主体性 第1篇

1 语言文化与新闻翻译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宇宙观念以及物质观念的总结, 由后天习得并且代代相传,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 (黄颖, 2009:25)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两个方面。语言被文化所定型, 反映了发话人的态度、信仰和观点, 同时语言又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塑造。 (Kramsch, 1998)

在新闻翻译中, 如果不正确认识和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变成拦路虎。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西方对“狗”情有独钟, 所以“狗”在西方的语言文化里面有很多的褒义, 如果一位西方人说:“You are a top dog”, 如果你对西方的文化不是很了解, 那么你会觉得对方是在骂你, 但实质上“dog”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优胜者, 左右全局的人”。

新闻作为当今文化传播和交流之间一项很重要的媒介, 其特点是:重在“新” (几乎每时每刻都有爆炸性新闻出现) 、真实、言简意赅、传播速度快, 新闻翻译的步骤:编辑、重写、制作、组合。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包含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新闻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机械翻译活动, 更是文化的移植。经过再次传播, 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源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 而且还能获得与源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或文学享受 (刘其中, 2004:62) 。

2 译者主体性及表现形式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其在文化交流和构建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语言文化多元化这一系统中, 长期处于译者文化地位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但是随着国际翻译研究的深入以及翻译体系的完善, 翻译主体研究才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继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译者主体性主要有三个特征, 即: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译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原文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不再受原文的控制, 根据译者的专业知识、翻译目的、受众期待等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那么在新闻翻译中, 译者的主体性是体现在新闻翻译的整个过程中的, 根据翻译目的, 相关背景知识, 灵活运用新闻语体特点, 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策略。

2.1 对原语文本的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是运用科学方法, 对收集的信息按照用户的应用需求对其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研究、整理、编制和存储等处理的一系列过程, 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用户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使之容易利用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 (吴斐, 2008:113) 。对于新闻翻译来说, 译者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新闻, 查阅相关资料, 对原语文本信息重组, 再进行翻译。

比如说:On March 8, 2009, five Chinese vessels shadowed and aggressively maneuvered in dangerously close proximity to USNS Impeccable, in an apparent coordinated effort to harass the U.S.ocean surveillance ship while it was conducting routine operations in international waters.

(Fox News, 2009-3-9)

这是很典型的一篇国外的新闻报道。如果不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 我们错误地认为美国一艘在南海公海地区执行例行任务的海军船只遭到五艘中国船只的挑衅和围堵。但是首先我们要考虑下我们自己的目的, 我们翻译的受众, 以及我们作为中国人, 就更应该对原文进行分析, 查阅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重组再进行翻译。看一下下面两个译文:

美国国防部说, 星期日 (3月8日) 在南中国海公海水域一艘美国海军“无懈级”监测船遭五艘中国船只围堵。 (BBC中文网, 2009-3-9)

据美国国防部给美联社的声明称:“3月8日, 距离中国海南岛75英里 (约120公里) 的水域, 5艘中国船‘挑衅性地接近’美国海军的‘无暇’号海洋调查船, ‘骚扰’正在‘国际水域’执行‘例行任务’的美军海洋调查船。” (新华网, 2009-3-15)

比较BBC和新华网两篇译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BBC译文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没有根据事实进行翻译, 翻译出来的效果会认为是中国的无礼。但是新华网的翻译对信息进行加工, 使用引号来表达中国对此新闻的不满, 既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又说明了引号以内的是美国颠倒是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译文就相对客观公正。所以在新闻翻译来说, 我们译者更应该发挥我们的主体性, 特别在涉及国家主权、荣誉等相关新闻翻译上面, 做到态度公正, 以事实说话, 不偏不倚, 这样我们才可以拿出相对公正的译文。

2.2 异化

所谓异化, 就是说我们翻译出来的文本不管是句法结构还是文字类型与原文保持一致, 既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又能保持其形式不变。

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Today, No.4 April 2011, P48)

茶马古道:Tea Horse Trail

(China Today, No.6 June 2011, P78)

对于新闻翻译来说, 异化的翻译策略无疑是很重要的, 首先异化的特点是生动形象, 不仅能够体现出原文的内容以及形式, 还能够保持原语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原语的风采。虽然Venuti支持异化策略, 但异化策略也有缺憾:可能造成译文语义、句法、文化上的错误, 使读者读起来怪异、晦涩难懂。所以新闻翻译多采用归化。

2.3 归化

所谓的归化也就是说要把源语本土化, 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 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比如:Mr.Romney’s China-bashing seems studied and methodical.

对于这句话中的studied and methodical翻译, 我们采用意译的手法, 翻译成:“深思熟虑、有条不紊”就显得更加恰当。

比如:Yet even Nixon, the practiced hypocrite, might not dare to buck conformity today.

这句话里面hypocrite本身是“伪善者、伪君子”的意思, practiced是“熟练地、有经验”的意思。如果采用直译就是“有经验的伪君子”, 显然这句话就带有很大的翻译腔, 也不通顺。如果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 翻译成:“老练的伪君子”, 这样就会显得更加的通顺。

那么对于归化来说, 其不论是在文学翻译还是在非文学翻译里面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 作为译者, 我们翻译出的译文可接受是评判我们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译者考虑目标读者的反应、目标读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继而在翻译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使译文在目标读者的接受度上面大大提高。

2.4 编译 (改译)

由于英汉语言之间的语言习惯差异, 很多情况下, 我们对新闻的翻译不能采用直译或者意译, 而是要采用新闻翻译中的另外一种方法:编译或改译。黄忠廉给改译下的定义是:“改译是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的一种变异活动。它是地道的归化处理手段。” (黄忠廉, 2000:149)

比如:The blind activist arrived in America on May 19th, more than four weeks after he first took refuge in the American embassy.这句话more than four weeks的翻译如果直接翻译成“四周多”就没有改译成“一月有余”更加恰当。

那么对于新闻来说, 有时候新闻的写作会借助文学作品里面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借此来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编译可以使读者在形式上改变表达手法, 避免翻译腔, 正好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2.5 增译

有时候我们为了使上下文的联系更加紧密, 也为了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我们有必要采用增译的方法。

比如:If even a former community organizer shies away from a showdown with China, the assumption runs, then a pinstriped man of finance certainly will.

我们不了解former community organizer及a pin-striped man of finance的语言背景, 只是翻译成“前政党组织者”、“穿着条纹西装的人”显然是不准确的, 读者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这样表达, 应该翻译成:“前政党组织者 (奥巴马) ”、“穿着条纹西装的人 (罗姆尼) ”就准确的多了。增译的目的就使译文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 避免前后关系紊乱, 使表达更加顺畅。

2.6 其他注意事项

(1) 使用原语

在新闻翻译中, 有很多地方可能会采用某些人的原话, 对于此类的翻译我还是建议采用原话比较好。

例如:On May 16th Mr Yang used his microblog to trumpet his full support of the new campaign against illegal foreigners, saying that the public-security ministry“must clean out the foreign trash, catch foreign lowlifes and protect innocent girls”.

我们都知道杨锐的事件, 所以对于此微博里面话的翻译还是采用其原文比较好, 所以翻译成:“必须清扫洋垃圾, 抓住洋流氓, 保护无知少女。”比较好。使用原作里面引入的话, 不仅可以避免错误, 也是符合了忠实的翻译原则。

(2) 译者态度

另外我们还要有严谨的翻译态度, 要做到按实事说话, 对待新闻文体不偏不倚。比如说: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are extremely courteous and hospitable to foreigners who come to China.在这句话当中出现了China, 为了保证文章的真实性, 虽然我们是中国人, 但还是要翻译成“中国”, 而不是“我国”。

3 结语

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 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Nida, 2001:82) 对于新闻翻译来说, 其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我们作为译者要考虑到新闻里面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译者, 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地了解新闻背景知识,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及受众类型、可接受程度等等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以事实为依据引导读者正确、及时地了解时事新闻, 促进各国文化信息有效、顺畅的传递和交流。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2.

[3]黄颖.英语新闻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25.

[4]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149.

[5]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2.

[6]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翻译的主体性分析的论文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释义翻译本质主体性

释义,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人们在用语言进行精神和意识信息的交流与交换时,由于不能保证语言受体在信息交流和交换中信道畅通,亦不能保证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与接收,因此,有了释义的必要。释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和语言受体对其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接收。人类语言交际的障碍,可能在形式层,也可能在语义层。在语义层时,可能在语言层,也可能在言语层;在言语层时,可能在关注焦点上,也可能在语言形式所承载的精神与意识层面上。语言交际就是以语言的最底层形式(字符和语音)为起点,最终达到精神和意识层面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障碍和达到终点前的任何位移,都有可能形成语障,并需要通过在不同层面上的释义来穿越语障。因此,语障所在的地方,就是需要释义的地方。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从语言形式着眼,并对语言形式与形式意义进行释义。但是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释义过程是相反的。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思想的准确表达和其表达内容在语言受体那里的准确接收。只有当这些意义在交际的发送和接收中遇到障碍时,人们才反观语言形式,进而调整语言表达形式,以达到交际意义的准确传达和接收。如果语言调整无效,则会采用辅助手段。如果仍无效,那么本次交际便告失败了。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观察语障,并通过释义克服语障时,其释义范围并不是从语言形式着眼并由语言形式来决定的——尽管语障有可能是由语言形式引起的,但首先应关注是哪一种交际意义没有准确传达和什么意义没有被正确理解,然后考虑是哪个层面上的问题,最后确定释义范围与释义方法。如果交际意义的传达和理解是由语言层面所引起时,方才关注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导致了语障的形成,并调整语言形式来克服语障。这里的语言形式,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如表达方式问题、表达技巧问题、词语使用问题、发音辨识问题、书写辨识问题等。与此同时,释义有一个精确度的问题,其精确性的最高域值,并不在于语言本身精确度多高,而在于人的精神与意识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语言由于自身的特点,其本身的精确性不可能很高。但语言可以在人类精神与意识的大厦中游走,可以点拨人类以其他方式输入的感觉和意识内容,因而,人类精神与意识所能达到的精度都有可能被语言点拨到。人类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交际“语言”,而是利用“语言”形式在各个层面上点拨人的精神与意识内容,点到之处,就是人们交流与交换之处。这样,交流与释义也就有了层次之分,如语言形式的释义、语言内容的释义、人类精神与意识的释义等,分成若干个层面来进行。但是,这一切都是以语言为最重要的、基层的介质来进行的,因此,有可能将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混同为一个单纯的语言层面的释义问题。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其意义的表达和接收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的,其释义也会在不同层面上发生。

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语义的转换是其核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权威尤金·奈达博士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如果释义学关注的不是发现文本背后隐藏的意图,而是展现文本面前的世界,那么真正的自我理解就必须遵循文本的质的指引,这里文本取代了作者的主体性,理解不是把自我投入文本,而是使自我向文本展开,或者说是接纳一个通过占用阐释所展开的世界而扩大自我。德国释义学创始人之一的海德格尔提出,人类存在是一种有限的存在,释义学的经验就是有限存在,即人的经验,当人类经验被列入某种传统时,它才具有意义。释义学的目的,就是将意义联系从另一世界转移到自身的世界。

对翻译性质本身的认识会决定翻译方面的取向,翻译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问题,而本质上是从人到人、从创造者到创造者的活动。翻译的主体性不同于创作的主体性,而囿于原文的限制中,翻译从文本分析出发,而终于文本的再造。因此,我们在思考翻译问题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翻译从何处出发,以何为立身之本?翻译理论围绕的中心问题一直就是如何传达出原作的含义,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和语言学的发展,意义转换的概念得到加强,翻译道德与理论方面的考虑,对译者相对于原作者的附属地位的强调,也使意义转换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同一原文并存的译文又可以佐证对意义确定性的疑问,对翻译传达功能的怀疑。奎因在《语词和对象》中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认为由于意义没有客观标准,“语际转换被不确定性原则所制约”,暗示翻译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翻译是一种操控行为,很少会出现文本、作家、文化之间的对等。诚如罗斯所说,翻译在本质上就有缺陷,就是自相矛盾。译文和原文都是独立的存在,它们隶属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翻译为译入语读者提供另一文本时必然抹去原有文本。或者说,呈现在译入语读者面前的,是译者所书写的不同于原作的另一文本。但如果译本不能向译语读者传递原始文本的信息,翻译就无法达到其沟通目的,不同语言所负载的观念和文化将不可通约,人类将永远囚在各自语言的牢笼中,互为陌生的他者。原作通过译文进入异国他乡,不得不以身所属的文化范畴孤立出来为代价,然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一直信赖翻译,通过对译文的阅读过程和原作者、原作所隶属的文化相遇。尽管翻译有欠缺的地方,但它始终是世界普遍交往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从主体角度讲,翻译问题即是理解问题,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理解问题。翻译以对原作和原作者的理解为始发点,理解的程度越深,翻译的过程就越顺利。这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复制过程,而是具有主动性。当译者和原文作者具备同样的气质和修养,具备共通的领悟和体验,具备译入语的表达能力时,就会产生出色的翻译。

讨论翻译,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译何为”和“译之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为翻译的作用与功能进行理想的定位,也可以根据对某一翻译现象、翻译事件的分析,为翻译的实际影响进行定位,还可根据对某一具体文本的分析,对文本的价值与效果进行评价。在这里,作用、功能、影响、价值等词语,虽然意义有所区别,但就本质而言,指的都是翻译活动应该起到或所起的作用,即翻译的价值。翻译在本质上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参考文献: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第3篇

外宣翻译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翻译形式, 其翻译活动几乎包罗各个方面, 小到公司宣传手册, 大到国家的外交公文。虽有不同, 但它们都以向外国进行自我宣传为目的。

有关外宣翻译的研究, 早期的文章大多局限在单一的框架之内, 近几年, 有关外宣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一些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外宣翻译。祝元娜在《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从语义翻译到交际翻译》中从文化层面来进一步探究外宣翻译。她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切入点, 寻求处理好文化障碍的现实意义。有些学者则将外宣翻译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展开研究。例如, 叶岚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原则。她认为外宣工作的目的要求原文信息传达具备准确性, 外宣翻译要以受众读者为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与各国的交流互动中,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宣传的一部分, 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手段, 通过报纸报刊, 电视广播, 向外界展现中国独有的魅力。因此, 做好外宣翻译不仅是译者们的职责, 更关乎到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 关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问题。

2. 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

在《翻译问题探讨》这本书中, 纽马克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而这两种翻译法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别。翻译学家杨士焯认为:“交际翻译注重译文的读者。读者希望读的是地道的译文, 流畅自然, 所以大量晦涩难懂的外来成份都转化入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中去了;语义翻译则把表达的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 不允许对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加以改变, 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语义翻译注重词、句的语义分析, 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杨士焯) 。在两篇报告中, 不仅有大量客观描写和数据的陈述, 还有部分带有地域特色和本国文化的内容, 需要译者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处理冗长、晦涩、表达不清的成分时, 则需要译者考虑到受众和交际的因素, 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

3.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和理解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是联结作者与外国读者的沟通者, 也是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对于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 不少学者给出了他们的定义。许钧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性,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查明建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译者主体性大多与译者的主观活动联系在一起, 又以具体的意识活动形态表现出来。从狭义上来说, 译者主体性也可解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根据自身的能力对文本的吸收和输出。在本研究中, 笔者从意识层面出发, 将译者主体性理解为译者的文化意识和交际意识, 以此结合相应的翻译实践, 分析外宣翻译中所采用的具体策略。

4. 翻译策略

4.1 减译法

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词汇或者句子在汉语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英文则可忽略掉, 译者若逐字逐句地照搬, 便会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 所以适当的删减很有必要。笔者以下列例子为案例进行分析:

例1:原文:随着家纺企业的设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家纺市场巨大的消费潜能将被释放出来, 巨大的市场催生了产业集群。

译文: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designing and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f home textile enterprises, the huge consumption potential in its market is on the way to come out, thereby stimulat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

在原文中几次提到了“家纺”这个词语, 它们在中文里有起到强调的作用, 但如果直译这几个词语就会造成译文的累赘。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遵循交际的原则, 过滤掉原文中重复的内容, 用its来指代前面提到的信息, 使译文更加符合外宣材料的交际功能。

例2:原文:我们力争将南通打造成中国最著名的家纺业的制造基地、研发基地、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 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家纺用品的供应商、市场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之一。

译文:We strive to make Nantong the most famous base for manufacture and research, the trade and display center of home textile industries in China as well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ppliers, a member of market trade and display centers over the world.

如果把“基地”和“中心”原封不动地译成和原文一样, 就会显得啰嗦, 虽然它们出现了两次, 但都是指代同一个地方, 所以只翻译一遍即可。

例3:原文:一时间品牌家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译文:For a moment, branded home textile products sprang up quickly.

原文使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品牌家纺出现的多和快。在翻译的时候笔者省略了对这一修辞的翻译, 直接以动词短语“spring up”来替代。这是考虑到源语料不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是一种信息功能型文本, 以宣传和交际为主要目的, 对修辞和词藻没有过多要求, 所以应该对此进行适当的删除。

4.2 增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的不同, 外宣翻译中有时需要添加一些必要的单词或句子衔接语义, 填补可能出现的语义空缺, 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 合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增译可以把原文隐含的内容, 特别是有关的背景和文字信息, 用清晰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但原文的含义并没有增加, 只是凸显信息特征。

例4:原文:从产业和地区发展的角度看, 品牌的最高境界是区域品牌。一是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

译文:From the prospective of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reating regional brands is the ultimate goal.Then the following methods should be taken: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encourage the enterprises to manufacture products with famous brands.

原文读起来生硬, 不自然, 是因为两句话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我们都知道, 英美国家的人比较在意句子之间的过渡, 句子之间常用连词或者过渡句进行串连, 所以, 笔者在译文中添加了一个过渡句来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同时, 第二句话缺少必要的主语, 补充了“政府”之后, 句子就完整了。

例5:原文:二是对在钢丝绳行业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 积极配合, 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予以财政奖励。

译文:Second,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give fiscal rewards to the enterprises which have cooperated actively in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treatment of this industry and extended their production scal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仔细阅读这一句话就不难发现句子中少了一个名词性主语。文本中有很多按条罗列的句子, 它们共有的特点就是缺少行动主体, 这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翻译这类句子时, 我们可以把缺少的成分添加进去。联系上下文便知道这里的主语是当地政府, 补充完整就有了上述的译文。

4.3 释译法

释译法主要指在译文中添加注释来处理带有附加信息的原文, 着重点就在“释”字上。对译文增补加注, 一方面可以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楚明白原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进一步接触异语文化, 适当地解释文化背景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例6:原文:2010年, “保增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不再被强调, 转而注重“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译文:In 2010, attention was shifted from“keeping growth”to“rearranging structure”and“transforming economic growth mode” (three different economic measures) in the Centr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Work.

原文中提到的“保增长”、“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人们熟悉的经济词汇, 但是对于大部分外国读者却是陌生的。笔者在直译出这些词语的同时, 以文化意识为导向, 考虑词汇的经济性质, 向读者加以解释。通过行内注释的方式, 简单地阐明了这三个词汇的含义, 读者亦可以通过此译文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不至于云里雾里, 然后胡乱猜测。

例7:原文:集群地规模以上企业纷纷以做大市场为中心、扩大销售为目标、推出新品为手段, 注重上下游链接和配套, 使集群地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6+1”的产业链日趋完整,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竞争中优势明显。

译文:Those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ollow one by one with a centre of enlarging the market.Driven by the target of sales promotion, they take offering new products as a method, and focus on the linkage and balance of the supplies and demands, so as to complete and perfect the“6+1”industrial chain where the product-design, raw material-purchase, producing, storage and freight, order-dealing, wholesales-mode management and the terminal retail are coordinated well.Thus they can gain big advantages in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ons in the post-industrialization age.

在原文中出现了一个专业性名称:“6+1”产业链, 根据内容可以知道这里的6+1指的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这七个工业流程。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外国读者, 他们既不曾接触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也不了解国内的产业发展, 此时, 笔者在译文下方添加了这样的脚注进行说明:

“The‘6+1’industrial chain:It is put forward by Chinese economist Larry H.P.Lang.“6”refers to product-design, raw material-purchase, storage and freight, order-dealing, wholesales-mode management and terminal retail and the‘1’stands for producing, which is given more importance than the other six components.”

它介绍了“6+1”产业链理论的基本信息, 包括提出者、理论侧重点。加脚注的方式使得外国读者对材料中专业词汇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外宣内容。

结语

本研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基于译者的交际意识和文化意识来探讨进行外宣翻译所能采取的策略。笔者以南通两个产业发展报告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基础, 通过多个案例分析, 从交际目的和文化解读角度来具体阐述如何运用这些翻译策略来更好地对外宣传南通的本地产业。

首先对译者主体性和外宣的概念和背景做出详细的阐释, 使读者对本研究有了总体的了解。其次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指导, 指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本次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并详细论述了译者的文化意识、交际意识等主体性作用对外宣翻译和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着重探讨了减译法、增译法、释译法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本次研究以翻译实践为基础, 将重点放在交际和文化解读方面, 探索这些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而这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在笔者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得出的, 可以满足对外宣传中交际和文化理解的目的。针对不同的文本和目的, 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是译者做好任何翻译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ord, C. (1991)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Amsterdam:Rodopi.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 2003.

[4]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福建外语, 1989 (2) .

[5]查建明,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中国翻译, 2003.

[6]曾小珊.关联理论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12.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第4篇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丈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理论无疑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创造性叛逆”两方面.

作 者:马福华 MA Fu-hua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0(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翻译选材   翻译策略  

翻译主体性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对外宣传;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摘要:由于中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的对外宣传资料往往不能直接被西方受众接受。因此,在翻译企业对外宣传资料时,译者须按照西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对原文的行文风格和内容结构做出调整,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44—04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外宣传因而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每年大量的企业对外宣传资料被翻译成英文,然而,其译文的质量往往粗糙拙劣,许多翻译都是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文起草问题,二是译者能动性问题。笔者曾在翻译公司任职,熟知翻译公司从企业客户那里得到的原文资料往往存在哕嗦重复、冗长空洞、套话连篇、意思含糊等问题。如果说这些问题仅属汉语行文习惯造成的宣传风格问题,那么还有一类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宣传内容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中国企业在对外宣传时惯于把自己获得的国家某部门授予的奖项、称号一一列出,将国家或政府领导人对本企业的视察、访问大肆渲染,就连合影留念这样的信息都不漏掉,喜欢用“在……的领导下,公司……”以及“以……为指导”之类的字眼。对于汉语受众来说,这样的宣传文字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种明显带有官本位和权利崇拜意识的文字却不适合对外宣传,如果译者对其不作任何变通,生搬硬套地翻译过去。西方读者能否顺利接受,值得怀疑。因为西方人历来强调个体意识,推崇体制和制度管理,官民平等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地内化为民族意识的一部分。“对号入座”和“亦步亦趋”的翻译很容易让西方人把中国同一些敏感的政治词汇联系起来,不但企业形象会受到贬损,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也会遭到扭曲。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即翻译委托人的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就属于翻译者的问题了。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才更凸显译者发挥能动性的重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简化、删减、缩译、甚至重组等),有时不得不“背叛”原文。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代码转换外,译者还人为地掺入了大量的变码,这种现象很难从传统的翻译标准“信”或“忠实”中得到解释。那么,对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本文试图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中寻找答案。

二、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声援及其界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人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埃文一左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图里(GideonToury)的描述翻译学理论,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苏姗·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和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为代表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001)理论。多元系统理论为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操纵学派的“翻译就是文化改写”,也即文化操纵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翻译研究的译入语文化取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而译者的主体性及其文化创造性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课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支持了翻译主体研究的学术“合法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性、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许钧在2003年1月《中国翻译》上发表的《“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一文中提到:“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即译文的价值。……所谓‘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而在同一期《中国翻译》上,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在2003年第6期《中国翻译》上,屠国元“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而把原作者和读者作为影响制约中心主体的边缘主体”,并把译者的主体性解释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陈大亮也在《谁是翻译主体?》中对陈先达的分析做了评价,指出:“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说到底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主体性只有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理解主体性内涵时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无视客体的制约性,过分夸大主体能动性;二是过分强调客体的制约性,完全排除主体能动性”。

笔者尝试着将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和受动性。以企业外宣资料为例,译者主体性更多地表现在功利性的、具体的翻译策略上。

三、企业对外宣传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策略选择

企业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受众,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让外国的潜在客户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从而取得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因此,中国企业的对外宣传资料必须在行文风格、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上迎合目标受众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顺利地接受宣传信息。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语文化和目标受众的需要(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受动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不适合做对外宣传的原文进行处理和加工。下面以企业外宣资料中最常见、最典型的文本特征为例来说明译者是如何发挥主体性的。

(一)简化陈言套话信息

原文:××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1965年动工兴建以来,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以及众多忠实客户的长期支持下,××铝人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发奋图强,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闻过无数惊涛骇浪,涉过无数风暴险滩,为中国铝加工业创造了多个第一的纪录,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产品质量最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特大型铝加工企业。

译文:××muminum(Group)Co.,Ltd.was

founded in 1965.After a fotrr-decade long experience0f exploration.the company has grown into one of theleading manufacturers of aluminum products in China.it ranks higher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productioncapacity,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product varieties.

以上原文是一段公司简介,是典型的“中国人写给中国人看”的文字材料,其中套话、口号式的用语很多,语言形式夸张而且内容空洞。这样的对外宣传材料如果直译成英文,肯定会让西方人觉得滑稽而不可信。因此,翻译时,译者对原文信息做了取舍,转换行文风格,提炼出中心意思,去掉冗长的套话。然后集中意思进行表达,使得译文简洁干练,言之有物,符合英语行文朴素的特征,使读者真正信服中国企业的宣传内容。

(二)删掉毫不相关信息

原文(1)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关注的时候,西安,这个以兵马俑而闻名于世的十三朝古都,又以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荟萃全球高端技术、高速发展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再次惊羡世界。××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此生根、成长和壮大。

译文(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is located in xian National High-Tech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which is a nestle for giobal technologies and some of the World Top 500 enterprises have also settled in.

这是笔者翻译过的一家公司的对外宣传材料。对于中国受众来说,这段宣传文字虽然浮夸了点,但也无可厚非,见怪不怪。中国人讲求意合,重整体感悟,喜欢“造势”,烘托气氛。但是,对于西方受众来说,这段文字无非是介绍企业地址,里面有用的信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xx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至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关注”,“兵马俑”以及“十三朝古都”等字眼,根本就是牵强赴会或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大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删掉了没用的信息,这样既有利于外国读者节省时间,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提高传播效率。

原文(2)××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原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国家林业局局长(原陕西省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贾治邦、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陕西省经贸委主任)邱世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云腾、原陕西省体改办主任赵伯祥、西安市副市长朱智生以及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等领导先后慰问、视察工作,指导公司发展。

译文(2):The local government giver great poficy suppo~t0 the company.

以上这段文字是中国企业宣传资料中的典型,中国人特有的权利崇拜意识在这段文字中暴露无遗。笔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只翻译了第一句,而将其他繁杂内容全部删除了。

(三)缩译罗列堆砌信息

原文:2006年,公司获得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示范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连续8年荣获省委“创佳评优”竞赛活动“最佳厅局”称号,公司党组获得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先后获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及“陕西省纳税A级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系统各供电局、省电力调度中心及9个县供电企业达到国内一流,8家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1家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展示了良好的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译文:Due to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t has made,××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has won a lot of honorable titles and awards over these years such as“Modal Enterprise for Contract-Fulfilling and Good Credit-Standing”,“Top Grade Tax Contributor”and“May Day lMtbor Award”.

这段原文来自于一家电力公司的招商引资宣传材料。中国企业在宣传自己的实力时往往把组织规模、员工数量、企业业绩、获奖项目等信息一一列出,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与客户的直接对话,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给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上,他们所关心的不是这个企业获得了多少奖项和称号;更何况,由于这些奖项、称号大多跟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他们很难理解其字面意义,也体会不到它们到底有多大说服力,以及对该企业有多大意义。所以,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对原文的宣传内容进行浓缩,概括出其中心思想即可,从而避免译文内容堆砌罗列,也避免西方受众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四)重组模糊混乱信息

原文:公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综合体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环境、绿色品牌、绿色营销和绿色技术服务为特征,以天然海洋生物为基础原料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炼浓缩制成,以海洋生物提取的活性物质壳聚糖类为主要原料,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食品的产供销及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展的系统。

译文.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have introduced the latest bio—technology and a modem enterprise system to ensurethe purpose.The main raw material that we use forproducing our products is chitin.which is an activesubstance extracted from marine lives.We herebypromise our customers that our pesticide productswould cause no environment pollution or public hazardandthat yourfoodis always safe.(笔者试译,在有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行)

该段材料在风格上拖沓繁琐、在表达上模糊不清、在逻辑上紊乱不堪。这样的宣传材料,中国人阅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如果直接“一对一”地翻译成英文,其效果可想而知。译者作为受委托人,有责任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以便使译文清晰明了。翻译中的重组就是译者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鉴别、筛选和分类,在译文中进行重新编码和解码,并改变其原来的行文格式,以增加译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第6篇

在国内, 翻译研究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翻译的主体, 翻译主体性相关的问题成为翻译理论界探究的新课题。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杨武能先生最先明确谈论译者主体性。他认为翻译的主体是人, 而原文和译文都是作者和译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是他们创造的客体。在此创造性活动中, 译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 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许钧, 1998) 。方梦之认为, 译者主体性也称为翻译主体性, 是译者在翻译中主动地操纵并转换原文, 使其本质特性在翻译行为中显现出来 (方梦之, 2005) 。许钧对翻译主体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狭义的翻译主体是译者, 广义的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 (许钧, 2003) 。为了突显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胡庚申提出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论 (胡庚申, 2004) 。本文要探讨的是许钧区分的狭义的翻译主体, 即译者主体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笔者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2 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中心”的阐述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根据生物进化论提出的创新视角的翻译研究, 他将生态学带入翻译研究,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观为理论根据, 胡庚申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学说”, 他对翻译的诠释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即在翻译的大环境中译者适应并不断选择的循环过程 (胡庚申, 2004) 。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是主体, 原文和译文是客体, 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这种适应与选择表现为:一方面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译者又要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 (胡庚申, 2008) 。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交替过程。其内部关系为:适应的目的是求得生存;而选择的方法是“优胜劣汰”。根据生态翻译学, 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脑力活动。这表明译文的优劣、生存和长存与译者的翻译素养关系非常紧密 (胡庚申, 2009) 。“译者中心”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这就是“译者中心”的核心观点和原意 (胡庚申, 2008) 。

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许多学者都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作过相应的论述。许钧认为译者主体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的能动的创造意识和人格意识 (许钧, 2003) 。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是指译者自身的文化意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明建、田雨, 2003) 。仲伟合指出,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 以尊重客观翻译环境为前提, 并充分体会译语文化的需求, 在翻译活动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 (仲伟合、周静, 2006) 。

结合上述学者的界定以及生态翻译学关于“译者中心”的论述, 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可理解为: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 为达到翻译目的, 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在翻译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其基本特点, 同时译者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下面就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从两个方面探讨。

(1) 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

在生态翻译学看来,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存在于整个翻译过程中 (胡庚申, 2004) 。译者适应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反映的背景 (包括社会发展趋势、读者需求等) , 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 适应的方法是优化选择。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译者要做出适应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译者的选择是多方面的, 包括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首先, 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 为了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译者在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会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风格、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去翻译。以近代翻译家严复为例, 他身处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代, 其时, 诸多仁人志士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极力提倡以推广西学救中国。他希望以翻译来强国, 进而实现改良社会与政治的目的。当时中国经历甲午战争的惨败, 面临亡国的命运。应时势需要, 严复选择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他想借其中“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正如他所期待, 《天演论》一经面世, 便如同一声惊雷唤醒了国人。这是严复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趋势, 所作出的适应性选择。

其次, 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 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来看, 归化或异化, 直译或意译, 都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 (胡庚申, 2008)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 都只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选择, 即译者在原语文本的制约和译语文化的支配下, 主动地选择服从还是颠覆原文文本制约/译语文化支配的程度。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 (包括社会、文化、历史和读者等) , 译者在译作的再创作时会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 包括直译、意译, 归化、异化, 以及对译文语言的选择。依然以严复为例。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使用的是桐城派古文, 也称先秦古文。这种文体古雅, 在当时译语文学语言中占据主流, 颇得具有决策权的士大夫及上流知识分子与官僚阶层的喜爱, 严复本人是严肃的学者, 酷爱先秦文言文, 他择桐城派古文翻译即是对译语语言的适应与选择, 其译著《天演论》的语言风格也是他本人写作风格的适应。这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 是严复为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他本人的文学功底所做出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2) 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

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对翻译文本和策略做出主观能动的适应与选择。同时,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又要受到其生存法则的制约, 即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

生态翻译学认为, 在翻译操作上,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遵循“优胜劣汰”的基本法则。正如历史上贾岛的“推敲故事”, 译者为了追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应该反复推敲译文语言。对翻译来说, 特别是修改译文, 一遍又一遍地校核并“去粗取精”, 用生态翻译学解释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每次修改中都会除去表达弱的、不好的, 而留下表现力强的、优良的。事实上, 很多译作之所以能够经历长期的洗礼生命力依然顽强, 就说明了译作始终在经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长存”基本法则的制约和检验。在生态翻译学看来, 最佳译文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并长存 (胡庚申, 2009) 。

5 结语

综上所述,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交替过程。本文结合生态翻译学关于“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希望能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

摘要: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说给“译者中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方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学说,译者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方梦之.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 2004 (3) :10-16.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4) :1-5.

[4]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90-95.

[5]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 2009 (2) :47-53.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97-98.

[7]焦卫红.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上海翻译, 2010 (4) :6-7.

[8]许钧.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227.

[9]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 (1) :6-11.

[10]查明建, 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 2003 (1)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第7篇

一、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中心”的解释

生态翻译学是由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创新视角的翻译研究,其提出依据为生物进化论。胡庚申将生物进化论带进翻译研究中,使翻译研究呈现出个性的创新视角。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为理论依据,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学说”,他本人对于翻译的解释为“翻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指的是翻译者身处巨大的翻译环境中进行适应和不断选择的循环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是翻译者,翻译原文和译文为客体,译者既需要适应也需要进行选择。译者不但要适应翻译环境还需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目的为生存,选择的根据是优胜劣汰。生态翻译学中阐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脑力活动,译者为中心体现了译者的主导性。

二、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诸多学者都对译者为中心的内涵做过具体论述,许钧认为译者中心指译者在翻译中变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人格意识。 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审美观等方面。仲伟合也指出,译者中心指译者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学者对译者中心的阐述,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为达到翻译和生存的目的,基于适应翻译大环境上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本人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译者中心的特点,同时译者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三、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1.译者对翻译活动的“适应与选择”。基于翻译生态学来看,翻译作为译者适应翻译大环境的一种选择性活动,译者的选择和适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方面包括译文和原文,适应的目的为了生存,适应的主要方法是优化选择。译者基于适应翻译环境的前提,要做出适用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译者的选择是多向性的,包括翻译文本和策略等方面。

针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的情况下, 会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风格和能力相差甚微的作品。例如,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希望可以通过翻译来强大自己的祖国,从而实现改良社会及政治的目的。当时中国历经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命运。根据时势,严复选择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目的借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来警醒国人的反抗意识。如他所愿,《天演论》一经面世,就起到极好的唤醒国人的作用,严复的翻译选择真正体现了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针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直译或意译,均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做出的翻译策略,是译者主观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基于翻译原文的制约和翻译语言的支配,主观选择服从或颠覆原文的程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环境,译者创作时会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选择。例如,严复的《天演论》使用先秦古文,文体优雅,是当时我国社会广为使用的文体。从翻译文本的语言选择到翻译的语言风格都是严复本人在适应翻译环境和自我文学功底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结果。

2.译文修改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基于翻译生态的大环境下,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主观的选择和适应, 其主体性发挥会受到生存法则的制约,翻译过程遵循“优胜劣汰”原则。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操作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都是基于“优胜劣汰”原则进行的。翻译工作中,特别是修改译文,译者要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校对修改,修改译文的过程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诸多译文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最佳译文是译者“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只有适者才能长久留存。

试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 第8篇

一译者是译本的主人

译者的主体理论确实给翻译理论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源头活水, 译者的主体地位被得到尊重, 译者的个性被关注, 而翻译过程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一方面, 译者首先是读者, 而读者总是会带着自己固有的某种文化倾向去阅读, 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 由于语言与文化内涵的不同, 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在转述的过程中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误读”。同时, 经典作品的形成总是会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限制,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因此, 译者根据自己受众人群的文化观与时代特点, 适当地融入自己主观的理解、转换、进行选择性的吸收是可以理解的。这时, 译者的翻译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的再审美过程, 一种文化、观念融合的再创造过程, 此时, 他是自己译本的主人。

二译者应有限制地发挥主体性

由于时空、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理解的差异性, 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活动不可能是源文本的语言的简单转换和文化思想的照搬、复制, 而是一个尽量接近源文本思想原貌的再创造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交换, 完全忠于作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不能因此而出现盲目地误读将译者的主体性无限制地夸大。因为毕竟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不同于作者的原创过程, 文学创作是一个思路的构架过程, 而译者的创造过程则是在作者原有框架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受众人群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模式特点的语法转换和文化求同存异的变通转换过程。在经过译者的变通后, 原有的框架模型依然清晰可见, 而并非由驴子变成了马、骡子变成了驴的完全性的创造性活动。译者应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职责尽可能忠实原文, 而不能一味地凸显自己。尽管翻译是一场不可避免地融入主观意识的活动, 但是一个好的翻译他会知道何时应该添加什么, 何时应该省略什么, 应如何保持损失和收益之间的平衡。译者必须在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言文化两种思想、语言规范容忍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 这种创造既不是改头换面也不是削足适履, 而应在作者与译者风格之间寻找协调, 进行能与源文本相媲美的再创造。

三译者应做正面积极导向的引领者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的时空差异性注定了译本与源文本之间的误差, 译者在转述作者原意时的“误读”。知晓了这种不可避免的“误读”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误读”进行到底, 因为这种“误读”会不同程度地改变作者原有的价值取向, 而这种取向的改变又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 出于对作者的尊重, 也是对读者负责的角度, 译者应尽可能地规避负面消极的影响, 将正面积极的影响最大化, 做正向积极导向的引领者。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翻译中一般有两种出路: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母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在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与归化相比, 异化是指在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的情境。”译者主动将消极影响转变成积极影响的前提是保证对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言文化都很熟悉甚至是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再向尤金奈达所说的去合理地归化和异化。当源语言文化的积极影响大于译语言文化时, 就应当遵从源文本意愿;反之, 如果译语言文化的积极影响大于源语言文化时, 则应当归化, 源语言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应转化为一种正面积极的导向。

翻译主体性 第9篇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受到“文化转向”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发展也经历了新的“转向”, 即从最初的反抗男权转向反对一切文化霸权。1996 年雪莉·西蒙 (Sherry Simon) 出版了《翻译中的性别:文化特征和转化的政治性》一书, 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诞生。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路易斯·梵·伏洛图、雪莉·西蒙、劳伦·钱伯伦和巴巴拉·戈达尔德等。西方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主义的观点与翻译研究相结合, 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西方女性主义受到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学 (Cultural studies) 等思潮的影响, 从反对男权转向反对一切文化霸权, “力图解构或颠覆, 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 (蒋骁华2004:10) 。在翻译领域中, 西方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主义观点融入翻译研究中, 大胆地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

首先, 对于在语言层面上大量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女性的成分, 西方女性主义者表现出强烈不满, 提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解放, 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入手” (Simon 1996:8) 。女性主义者常用增补、劫持等策略来消除文本中歧视女性的言辞。她们刻意使用两性兼顾的语言, 甚至创造新词语、新的语法结构来凸显女性身份, “让女性的身影在译本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例如, 对于history (his+story) 一词, 女性主义者认为该词本身就说明人类的历史是男性为主的历史, 而女性的成就是被忽视的, 因此她们创造了另一个词herstory (her+story) , 以此来突出女性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其次, 就原作与译作间的关系而言, 传统理论认为前者的地位高于后者, 而女性主义者认为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互补的。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作必然有缺陷, 因而常被比作女性 (罗新璋1984:1) , “美丽的不忠实, 忠实的不美丽” (佘协斌、梁海军2002:24) , 为求华丽而随意增改发挥的译文被称为“不忠的美人”, 符合翻译目的的译文则被称为“忠顺的妻子” (耿强2004) 。钱柏琳 (Lori Chamberlain) 则指出“翻译和婚姻中的忠实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共谋关系, 即翻译的忠实一直被性别和性来定义” (1992)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 这些性别隐喻既歧视女性又贬低译作, 旨在把翻译女性化 (feminized) 、边缘化, 并将女性和翻译一并降至社会和文学阶梯底层。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意义生产行为, 译作不必只是仰仗原文的鼻息 (Flotow 1997:44) , 而要“扩充和发展原文本的意旨” (Simon1996:16) 。她们对传统理论所倡导的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的观念大加批驳, 反之强调“创造性叛逆”, 即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出发重新审视原作, 并进行创造性的重写。这种做法展现原文含义的多样性, “拓展了原文的生存空间, 甚至延长了原文的生命”, 并使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即从传统的“主仆”关系变成平等且互补的关系 (蒋骁华2004:12) 。

再者, 在作者与译者的地位上, 传统理论贬低译者, 称之为“下流的媒婆”“仆人”“舌人”“翻译机器”等, 而女性主义者则认为“译者不仅能赋予原作生命, 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 以及如何使他们进入译入语文学中” (Lefevere A. 1992:47)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 翻译与写作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行为, 正是由于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进行创造性重写, 才使原作突破自身的语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 得以在其他文化中传播, 从而延续了生命, 许多伟大的作品正是因为翻译才能经久流传, 因此译者应获得与作者同等的地位。

最后, 就翻译活动本身而言, 传统理论将之视为纯粹的语言操作, 而女性主义者却视之为“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的渠道 (Simon 1996:2) 。由于历史原因, 欧洲女性在19 世纪前是没有著述权的, 翻译成为女性进入文学界的重要途径。早在19 世纪, 西方女性主义者Madame de Stael, Eleano Marx, Margaret Fuller等都曾提出过翻译是政治行为的观点 (Simon 1996:60) 。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呼吁女性话语权, 力图消除对女性的歧视, 让世界听到女性的声音。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 。

西方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 并做了大量实践。她们强调翻译主体的创造作用, 强调原作与译作间的平等关系, 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技巧问题, 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蒋骁华2003) 。

首先, 女性主义翻译者重新阐释了“忠实与叛逆”, 强调了译者, 尤其是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她们认为要求译文绝对忠实于原文, 就像要求女性绝对服从男权, 是不公平的 (蒋骁华2004) 。女性主义者提倡翻译要进行创造性叛逆, 即要彰显女性的话语权, “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 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 (Simon 1996:20) 。

其次, 女性主义者否认了原文意义的单一性和绝对性 (Flotow 1997:11) , 认为原文的含义具有多样性, 这就意味着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即主体性, 来探寻原文的“真意”。因此, 女性主义者呼吁翻译中要“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 (woman-handling the text) ”, 从而“尽量凸显女性的主体性” (Simon 1996:16) 。

最后, 女性主义者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 是表达女性政治诉求的渠道。因此, 在翻译中要使“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 (Simon, 1996:20) , 这样才能达到翻译目的。

女性主义翻译观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 一方面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 可以进行创造性重写;另一方面肯定了译者的工作, 提升了译者的地位。

三、实例分析

20 世纪20 至30 年代, 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接近尾声, 接着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 《飘》 (Gone with the Wind)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完成的 (初稿于1929 年完成, 出版于1936 年) , 小说虽然以战争为背景, 但对战争的描写不多, 而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后方女性虽饱受战争之苦却凛然地面对严酷的现实, 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书中的主人公郝思嘉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既叛逆、任性、狡黠、自私、我行我素, 又敢爱敢恨、坚强精明、勇于担当。

本文从戴侃 (男) 等人的中译本与李美华 (女) 的中译本中, 分别摘选了描写女主人公外貌、话语及心理活动的例子,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 比较两个译本的差异, 探讨不同性别译者对同一作品怎样进行重写, 而女性译者又是怎样彰显其译者主体性的。下文中戴侃 (男) 等人的中译本称为“戴译”, 李美华 (女) 的中译本称为“李译”。

(一) 外貌描写

小说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不仅能使读者直观地了解人物长相, 而且能反映出小说人物在特定的情节中的心理活动。译者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处理会影响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例1:She raised her chin and her pale, black-fringed eyes sparkled in the moonlight. (P47)

戴译:她抬起下巴, 那双暗淡而带黑圈的眼睛在月光下闪烁着。 (P89)

李译:她扬起下巴, 长着一圈黑睫毛的淡绿色的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84)

小说的开头就提到郝思嘉长着一双绿色的眼睛、长而黑的睫毛。这个例子描写了郝思嘉在得知卫希礼即将宣布与媚兰的婚讯后, 盘算着怎样表白然后与希礼私奔时的表情。戴译把pale译为“暗淡”, 把black-fringed译为“带黑眼圈的”, 而李译则分别译为“淡绿色的”“长着一圈黑睫毛的”, 两种译文所表达出的含义相去甚远。在这里, 戴译没能突出女主人公迷人的双眼, 反而使女主人公看起来十分憔悴;而李译则结合了前文所提的内容, 较忠实地再现女主人公的风采。

例2:...holding her warm little hands in his and looking into the dancing green eyes. (P62)

戴译:他抓住她那双温暖的小手, 痴痴地望着那双滴溜溜转的绿眼睛。 (P118)

李译:他把她那温暖的小手握在自己手里, 眼睛直视着那双欢呼雀跃的绿色眸子。 (P112)

这个例子同样描写了郝思嘉的双眸。原文用dancing一词来形容思嘉在与男子调情时眉飞色舞的样子, 非常传神, 可是戴译却译为“滴溜溜转”, 显得女主人公狡猾有余而可爱不足, 李译则处理成褒义的“欢呼雀跃”, 使郝思嘉活泼欢快的神情跃然纸上。

(二) 话语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话语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采用不同的措辞会影响人物话语的含义。

例3:...I’m tired of saying“How wonderful you are!”to fool men who haven’t got one-half the sense I’ve got, and I’m tired of pretending I don’t know anything, so men can tell me things and feel important while they’re doing it... (P51)

戴译:……这真叫人腻烦透了!我再也不想说“您真了不起呀!”来愚弄那些比我还无知得多的男人;再也不想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 让男人们来对我讲些什么, 而且感到自命不凡…… (P95-96)

李译:……对这一切, 我都厌烦透了。还有, 对一个见识还不如我一半的男人, 却必须以他说“你真了不起!”却欺骗他, 还得假装我啥都不懂, 好让男人告诉我这, 告诉我那, 让他这么做时感觉到他自己很重要, 所有这些都使我讨厌极了…… (P91)

在这一例中, 郝思嘉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交场合中男女间虚伪的交谈模式的厌烦。思嘉称, 有些男人haven’t got one-half the sense I’ve got, 显然对这些男人很不屑。戴译译成“那些比我还无知得多的男人”, 而李译则译为“一个见识还不如我一半的男人”, 前者会使读者觉得郝思嘉承认自己也是无知的, 而那些男人更无知;李译的处理则表明思嘉认为自己是有见识的, 且自己的见识比那些男人高得多。另外, 戴译把tell me things译为“讲些什么”, 李译则译为“告诉我这、告诉我那”, 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郝思嘉对于这些男人自作聪明、絮絮叨叨而不胜其烦的情绪。

例4:“Oh, I don’t care! 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she whispered, as a sweet madness swept over her. (P123)

戴译:“哦, 我不在乎!我不在乎他们说些什么!”她低声喃喃着, 浑身有一股美妙的狂热劲儿。 (P233-234)

李译:“噢, 我才不在乎呢!我根本不在乎他们会说什么!”她喃喃自语着, 一阵甜蜜的狂热劲流遍了她的全身。 (P219)

这是郝思嘉在第一次丧夫守寡后, 首次有机会跳舞并且能够领舞时所说的话。两种译文相比, 李译多了“才”“呢”“根本”“会”, 这几个副词与语气助词的使用更能充分展示郝思嘉叛逆不羁的性格。

(三)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把人物想说却未说的想法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仿佛走进人物的心中, 深入地了解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5:Why was Scarlett O’Hara, the belle of the County, the sheltered pride of Tara, tramping down this rough road almost barefoot? Her little feet were made to dance, not to limp, her tiny slippers to peep daringly from under bright silks, not to collect sharp pebbles and dust. (P273)

戴译:干吗她这全县闻名的美人, 思嘉·奥哈拉, 塔科农庄的宠儿, 这崎岖的山道上几乎光着脚走呢?她这双娇小的脚生来是要跳舞, 而不是瘸着走路的;她这双小巧的便鞋也是要从光亮的绸裙底下勇敢地窥视男人, 而不是用来收容小石子和尘土的。

李译:郝思嘉, 这个全县的美女, 塔拉深闺中的骄傲, 为什么得在这难走的路上跋涉呢?而且差不多就等于光着脚在走。她的一双小脚是生来跳舞的, 不是用来一瘸一拐的走路的, 那双小巧的便鞋是为从亮丽的丝绸衣物下端偷偷地、大胆地露一露脸的, 不是用来收集尖利的石块和尘土的。

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郝思嘉因饥饿所迫, 只身前往十二橡树寻找食物时的心理活动。与戴译相比, 李译把“郝思嘉”放在句首, 更能说明郝思嘉自许甚高;把almost barefoot另起一句, 更能突出郝思嘉此刻的狼狈不堪;把peep daringly译为“偷偷地、大胆地露一露脸”, 更能刻画郝思嘉少女怀春的娇态。

例6:He kissed her palm again, and again the skin on the back of her neck crawled excitingly. (P219)

戴译:他又吻了吻她的手心, 这时她的后颈上又感到痒痒地难以忍受。 (P413)

李译:他又吻了吻她的手心, 她脖子后背的皮肤又激动地起栗了。 (P382)

这句话描写了郝思嘉被白瑞德亲吻手心后的感受。对于crawled excitingly, 戴译翻译成“痒痒地难以忍受”, 李译翻译为“激动地起栗”。从上下文中可见, 郝思嘉对瑞德的亲吻是期待的, 因此, 李译的处理更符合女主人公此刻的心情。

虽然李美华并没有宣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 在翻译过程中也没采用激进的翻译策略来凸显女性意识, 但从上述的例子可见:与男性译者相比, 李美华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更多地采用了褒义词语, 对女主人公说话时的语气把握得更加准确, 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刻画得更加细腻, 使郝思嘉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李美华用温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在字里行间悄然显现。

结束语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 认为译作与原作的地位是平等的、互补的, 主张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 肯定译者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虽然, 中国女性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但是由于受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根深蒂固, 因此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译者。但中国女性译者以自己温和、理性的方式表达女性意识, 充分展示了女性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主义的观点与翻译研究相结合, 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 强调译者主体性, 尤其是女性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比《飘》的两个中译本, 分析不同性别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处理方式, 进而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问题。

翻译主体性 第10篇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旅游景点资料;文化差异

[基金项目] 宁波大红鹰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立项编号1320131041,项目名称:基于译者主体性宁波景点资料翻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28-1

翻译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景点翻译的研究却还处于较年轻的阶段。在旅游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现实中,景点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交流和传播文化的媒介,因此景点翻译的研究有着实用的价值和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并对翻译研究的发展也有现实意义。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为了提供简洁有效的信息,使游客在轻松的旅游中加深对景点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于国外游客,旅游资料的恰当翻译十分重要。然而我国对旅游景点的翻译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这些旅游景点资料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不恰当的翻译资料会令外国游客不能理解,甚至误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无法达到旅游预期的目的,实现旅游的价值。此外,专门以旅游资料翻译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不多,对旅游资料翻译的特殊性做过分析的也甚少。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无疑是最活跃的因素。但是纵观几千年的翻译史,可以发现,译者的身份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被忽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加以确立。翻译研究的一大发展就是译者主体性的提出及相关的探讨,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景点翻译作品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分析,结果表明:一,旅游资料属于一种诱导型文本,旅游文本的翻译的目的应该具有既能够为游客介绍景点知识,又能够传播文化来吸引游客。其主导功能是感染功能,信息功能则起着辅助主导功能实现的作用。二,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交流活动。其英译目的在于传播我国的旅游资源及文化,吸引国外游客前来观光,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三,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还应顾及到译文接收者对译文的期待以及译文的传播媒介等因素。

根据功能理论,翻译过程取决于文本功能或翻译目的,同时也受翻译行为中主要参与者(如委托人、译者、译文接收者等)或翻译要求的影响。在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四条规则,充分发挥主体性:一,译者要充分考虑到译文的接收者对中国景点文化背景的认知水平,使译文能理解;二,译文要注重内容的信息性和有效性,能激发译文的接收者的兴趣;三,译文应力求语言准确;四,译文宜传达景点中国文化元素的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要做到准确、通俗、明晰,译文要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使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均能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此外,译者应该要注意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差异,尽量使用外国朋友能接受的语言来处理景点资料中的文化差异。为了在文化吸引力的动力条件下使读者阅读旅游资料,译者要通过发挥主体性对传递给未来读者的信息加以调整,这样读者才不会遗漏关键信息,或者感到内容太难。译者有责任缩小、消除由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障碍,他们是旅游翻译中的精髓。

旅游资翻译的质量不仅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中国在世界的旅游形象,其作用举足轻重。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料中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达到旅游资料功能的发挥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译者需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至于策略,则需根据旅游资料的语言特点和中英语言文化差异,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省略、添加、解释、借用和改写等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通。

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旅游文本的目的为导向,介绍景点知识和传播景点文化。(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尽量保留,这样才能达到旅游文化交流的目的。(三)以译文接收者的语言习惯,接受能力和审美观为准则。“译者不能生搬硬套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原文文化和审美信息,让读者屈从就范于原语的文化和审美思维,这样虽然表面上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但实际上达不到旅游宣传推介的目的。”(四)采取灵活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恰当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是保证前三点原则实现的有效手段,使译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译者主体性对旅游资料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料的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批评以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抑制、克服其被动性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的固有属性,它体现于译者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在景点的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例如,译者结合文化创造性的进行翻译,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重构,从而创造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2007,(1):31-34.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3]谭丽君.旅游景点名称的汉英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李雪.文化差异视野下的旅游资料英译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5]张玮利.旅游景点宣传资料翻译浅议[J].前沿学术论坛,2010,(6).

翻译主体性 第11篇

回顾翻译研究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两种或多种语言间的“对等”。然而,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翻译研究的重点开始从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转向翻译的文化研究。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 翻译行为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对等”, 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社会文化行为。翻译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翻译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 译者作为翻译行为中的主体因素, 是连接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桥梁, 翻译译本是译者不断做出决策的结果。作为翻译规范研究的先驱者, 图里首先提出, 翻译是一种规范制约下的行为,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 它被多种不同的规范等因素所约束。

二、翻译规范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 一些翻译研究者开始应用规范的概念来研究翻译。作为系统研究翻译规范的第一人, Toury认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 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使得翻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地限制。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不同语言、文化和篇章传统间的系统差异, 还包括译者自身认知的局限等其他因素。其中限制力最强的是绝对规则, 最弱的是个人风格。两极之间的广泛区域是通常称之为翻译规范的主体意识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工作的译者 (如翻译目的不同) 在遵循翻译规范时通常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 最终产生迥异的翻译作品。翻译是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社会活动, 它在每一层次都涉及至少两套规范系统。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 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篇章传统必然常常发生冲突, 所以假如没有翻译规范来调节, 那么两种不同来源的限制因素之间的冲突, 只能在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由译者个人自行调和, 其结果可能是放任自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翻译行为总是趋向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有些规律或许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能显现出清晰的轮廓, 但当译者违反这些规律时, 属于该文化社群的人们常常会发现并予以批评或排斥。

图里将规范分为三种, 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 (Toury 1996: 58) 。初始规范决定着译作的充分性表达更接近源语, 还是在目标语中更具有可接受性。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问题。翻译政策指在特定历史、文化时期, 操控译本选择的一些因素;翻译的直接性是指翻译是从源语直接翻译还是从其他语种的翻译文本转译而来。操作规范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引导译者做决定的规范, 它是翻译行为的微观选择, 是翻译活动中最直接的选择, 涉及译文的呈现和语言内容。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 应当首先考虑预备规范, 然后是初始规范, 最后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来实现操作规范。

三、译者主体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受到了文化学派和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翻译学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 包括埃文·左哈尔的“多元系统论”, 图里的“描写翻译学”和以安德烈·勒菲弗尔、苏姗·巴斯奈特为代表人物的“翻译研究”学派以及以西奥·赫曼斯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使得更多的研究者更加关注翻译主体研究, 译者主体性问题日益成为翻译研究当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两个概念——“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 翻译界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认为“翻译主体性”中的“翻译”专指翻译行为本身。在这种理解之下, 由于翻译行为的主体毫无疑问就是译者, 而原文作者、原文和译文读者都只是译者翻译实践活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 翻译主体性就等同于译者主体性。另一种则认为, “翻译主体性”中的“翻译”并不是指翻译行为本身, 而是指整个翻译活动的全过程。那么, 此时“翻译主体性”中的主体就不仅仅是指译者, 而且还包含了译者之外的另外两个主体, 即原作者和读者, 那么此时的翻译主体性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译者主体性了, 而应该是译者、原作者和读者三者的主体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即主体间性) 。本文重点研究译者主体性, 因此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那么, 什么是“主体性”?从哲学层面来看,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 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樑, 1995) 。换言之, 主体性, 也可以被看作是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 也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即主体性。译者在翻译活动过程中需要考虑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期待和需求。因此, 译者主体性可以被这样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四、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

如果参照现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历史分期, 我们可以将多数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划归到以下四个时段:清末明初、五四至建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以后。以《鲁滨逊漂流记》多译本为例, 从前人研究可得知, 该译作在这四个时期的主流翻译规范大致经历了如下变化:第一时期遵循目标语规范;第二、三时期遵循源语规范显著;第四时期向目标语规范适度回归。结合其他作品的译本, 以第四个时期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 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操作规范大致呈现如下特点:词汇的变化性大, 翻译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虚词比率低, 实词比率高, 译本所含的信息量大;在语法层面上, 译本的平均句长短, 译者倾向于使用简短的句子;定语修饰语以及复合句的数量少, 关联词的种类丰富, 变化大等。

尽管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是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是以遵循相应的翻译规范为前提的, 如果过度强调主体性而忽视了翻译的外部环境和翻译规范等, 那么翻译活动必定失败。图里曾描述过翻译的功能:翻译说到底是为了交际。实际上, 翻译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对译语规范有着清醒的认识。翻译规范的规约性体现在它能够制约并引导着翻译行为, 从而有效地限制和规范翻译行为。在某些情况下, 主体性甚至会促使译者打破现有的规范, 从而形成新的翻译规范。

另一方面, 在翻译研究中, 和规范同样重要的译者主体意识也不能被忽视。二者密切相关。通常来说, 一个能为读者所接受的翻译作品应当是遵循翻译规范和发挥译者主体性相结合的产物。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翻译规范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定社会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 在研究译者主体性时, 我们既不能无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 也不能将其过分夸大。此外, 翻译规范在制约着译者翻译行为的同时, 还不断地促使其发挥主体性, 进而形成新的规范。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与制约, 二者缺一不可。

摘要: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 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 对于不同的译者, 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 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 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翻译规范,译者主体性,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1996.

[2]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 2002 (4) :19-25.

[3]查明建, 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M].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7.

翻译主体性范文

翻译主体性范文(精选11篇)翻译主体性 第1篇1 语言文化与新闻翻译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时空观念...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