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的家庭范文
菲利普的家庭范文(精选4篇)
菲利普的家庭 第1篇
关键词:《复仇女神》,涅莫西斯,赫拉克勒,俄狄浦斯,荷马史诗
一、引言
长期以来,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各类小说为大家所熟识, 如祖克曼系列、罗斯系列和凯普什系列以及美国三部曲等, 而后期作品《凡人》 (2006年) 、《愤怒》 (2008年) 、《羞辱》 (2009年) 和《复仇女神》 (2010年) , 因涉及老年和大屠杀等相关主题, 众多评论家将其归为一类。《复仇女神》作为罗斯的封笔之作, 讲述1944年美国纽瓦克市爆发大规模疾病脊髓灰质炎, 恐惧笼罩在犹太裔居住的维魁克社区, 感染后的孩子们面临残疾、瘫痪、终生伤残乃至死亡的噩运。小说围绕一位富有责任心的23岁年轻体育教师巴基坎特展开, 巴基儿时经历凄凉, 母亲生他时死于难产, 父亲因偷窃入狱, 布基由外祖父母抚养成人。而作为犹太“硬汉”的外祖父萨姆身体力行将巴基培养为一位诚实、正直、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大学时专修体育教育的巴基拥有健壮的体魄, 但在日本偷袭珍珠港时, 由于高度近视未能获准参军和好友等同龄人参加反法西斯战斗, 为此而大受刺激。巴基毕业后在纽瓦克犹太社区的一所学校做了体育老师, 兼夏季运动场的管理员, 也是一位标枪运动员。脊髓灰质炎肆虐运动场时, 罗斯集中表现了巴基的困惑以及瘟疫带给人们的恐惧、恐慌、愤怒、内疚、迷茫和痛苦, 而集各种不幸于一身的巴基又遭遇了信仰的危机, 扪心自问为何上帝放任无辜孩子死于疾病。最终, 巴基迎合了爱情的召唤, 与玛西亚订婚, 辞去运动场看护一职, 陪女友在远离瘟疫的“印第安山”夏令营工作。巴基因弃孩子们于不顾而深感内疚。如希腊戏剧情节的发展, 脊髓灰质炎最终也抵达夏令营, 巴基所教授的学员唐纳德卡普洛和玛西亚的妹妹等都接二连三地染病, 巴基为此深深自责。而自己也是一名脊髓灰质炎携带者, 感染后致残, 终生与落魄孤独相伴。对于作品的主题国内已有学者从巴基所承受之耻以及后大屠杀语境进行探讨。“《复仇女神》是一部融历史关怀与个人命运于一身的新现实主义佳作。主人公布基坎托的内心挣扎、与自己的对话展现了他的责任意识与欲望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那正是内部主体间性的展现, 是两个主体的沟通, 相持不下、造成矛盾的同时又通过对话来主动调和二者关系。”[1]本文拟从叙事角度阐明罗斯为彰显主体间性的矛盾所采用的隐性文本 (希腊神话) 的叙事策略。
二、涅莫西斯的报复和俄狄浦斯的命运
《复仇女神》以希腊悲剧复仇女神涅莫西斯命名, 标题隐含了女神在祝愿人民生活和睦、安宁的同时, 也有人做出有悖天理的事情, 她将无情地加以报复。主人公巴基由于视力差体检为4F, 无法参军, 负责管理当地学校的运动场, 夏天时主要看管操场上运动的孩子们, 但脊髓灰质炎爆发时, 巴基感到非常无助, 失去孩子的痛苦, 对上帝的愤怒以及自我的折磨。他的女友玛西亚在“印第安山”的夏令营工作, 希望他来接替一项工作。去还是留?如果他弃之而去, 谁来保护孩子们?这些问题由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变得尤为迫切:母亲死于分娩, 父亲偷窃无力赡养, 巴基由外祖父母养大, 面对运动场上孩子感染脊髓灰质炎后, 他们母亲的指责, 巴基不禁怀疑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纽瓦克?男孩们聚集在运动场活动是健康的吗?他有权利追求平安幸福吗?他的朋友大卫和杰克在法国作战, 担当起男人所肩负的责任。纽瓦克的孩子们需要他, 社区需要他, 但与女友玛西亚的一次通话后, 他突然背叛了自己离开纽瓦克上山, 导致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正如俄狄浦斯无法逃遁自己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 巴基感到无处可逃。虽然山上清新的空气和甜美的爱情让他暂时获得安宁, 但无尽的罪责感纷沓而至, 甜蜜瞬间化为灰烬。不久, 脊髓灰质炎紧随其后, 感染了夏令营, 复仇女神现身, 迅速摧毁了巴基的身体和精神, 巴基终生活在自责和悔恨之中, 生存是一种惩罚。
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意象指涉
脊髓灰质炎疾病的爆发, 犹如《伊利亚特》中战争之源。而巴基向叙述者讲述印第安夏令营中的传说, 一把无形的剑射出了疾病的爆发, 如荷马中士兵请求阿波罗射出的剑如出一辙, 导致主人公悲惨命运和瘟疫的灾难性后果。
主人公巴基坎特 (十岁前叫尤金坎特) , 英文中坎特指“合唱指挥家、独唱者”, 即一种职业。而且将坎特抚养成人的外祖父一直经营一家杂货店, 他们都是为生存而从事工作的劳动者, 这应该不是罗斯创作时的一种巧合。巴基要像外祖父一样稳健、坚定和可靠。外祖父有意识地消除父亲遗传的高度近视以及其他的弱点, 培养坎特男人的责任心, 而且见证了坎特男子汉气概的成长。小说中讲述了尤金坎特十岁时在杂货店发现储藏室有只老鼠, 坎特没有逃跑, 而是拿起一把铁铲, “屏住呼吸, 他踮着脚尖轻轻将这只惊慌失措的老鼠赶到角落。当他举起铁铲, 老鼠抬起前腿, 龇牙咧嘴, 拉开要猛扑的架势。老鼠还没来得及攻击时, 他迅速将铁铲尖朝下砍去, 正好砍到它的头骨, 将老鼠敲得粉碎。”[2]15叙述者告诉我们“正是这次坎特打死老鼠, 外祖父开始称这位创造奇迹的十岁男孩为巴基, 一个暗含坚定、勇敢和顽强意志于一体的名字。”[2]16罗斯宛如纽瓦克的荷马, 痛打老鼠的故事堪称尤利西斯伤疤的工人阶级版本, 这里老鼠替代了《奥德赛》中的野猪, 而外祖父奥托吕科斯也为尤利西斯取了名字, 声称利西斯长成一个大男孩后必须去跟他住在一起, 那时候尤利西斯会得到极好的礼物。甚至罗斯的语言也是荷马式的“血混杂着残骨和鼠脑顺着储藏室地板的缝隙流下去。”[2]1如同《荷马史诗》所描述的, 巴基的这种经历预示着成长才刚刚开始。[3]在运动场上, 巴基的确秉承了外祖父的优良传统。在脊髓灰质炎运动场爆发之前, 一群意大利裔男孩来到布基负责的运动场, 声称来传播疾病。面对他们的挑衅, 布基挺身而出, 勇敢地把那几个寻衅滋事、充满种族主义情绪的入侵者挡在外面, 并最终迫使他们离去。成为犹太街区真正的英雄。“成为保护弟弟们的大哥哥, 而他们的哥哥已奔赴战场。”[2]13街上的人都称他为“艾斯 (佼佼者) ”。
四、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和艾提克悲剧
而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发展也体现希腊艾提克悲剧 (Attic tragedy) 的核心:狂妄自大、悲剧性的弱点、上帝惩罚、情节短小精悍、落败的英雄和无尽的折磨。
巴基的运动特长是标枪, 小说结尾展现了一幅完美的场景, 而巴基讲述的“据说第一位标枪手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既展现年轻主人公完美的身躯和超人的能力, 又表明巴基欲成为英雄的欲望。如前所述, 巴基在年幼时就没有父亲的眷顾, 但外祖父的谆谆教导对他人格形成至关重要。虽然外祖父在1944年夏天去世, 但罗斯在主人公周围设计了一些父亲权威思想的人物, 如玛西亚父亲斯坦伯格医生“天生威严的男人”, 还有那位夏令营的主管布罗姆伯克先生, 宣扬的汤普森西顿的男子汉气概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对巴基来说, 由于视力无法参加战斗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平安地待在家中是一种耻辱, 也使他那个夏天久久难以释怀。但脊髓灰质炎对巴基而言, 是他的一场战斗。上帝怎么会让疾病夺走孩子们的生命, 他又怎能弃纽瓦克的孩子而不顾呢?巴基的外祖父要求他不仅成为一名男子汉, 而且要担当起犹太人的责任。巴基将外祖父勇敢、坚定和成为有责任感的犹太人的思想传承下去, 维魁克社区人人都活在疾病的恐惧中时, 斯坦伯格医生对巴基坦言“我反对犹太人的惊恐不安, 那是欧洲, 这是美国。”[2]47抛弃父亲遗传下来的弱点, 达到外祖父的标准, 让未来的岳父、岳母引以为豪, 保护纽瓦克的男孩们;消除没有奔赴战场的耻辱。所有的责任令人窒息, 无怪乎巴基会逃离, 而他永远无法释怀也不足为奇。叙述者阿诺德麦斯尼考夫得出结论“没有比这位自我毁灭的男孩更无可救药了。像巴基如此内疚自责看起来似乎荒唐, 但事实上又不可避免。这种人会被责罚的。他做的任何事都不会让他感觉完美。责任对他而言永远没有尽头。他从来不知道自己能力的有限, 因为他从未坦然地承认过他能力的有限。”[2]113否认自我的局限性, 这是希腊悲剧中狂妄自大的经典内涵。他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太高, 一旦实现不了, 他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五、结语
小说中, 巴基选择逃离责任, 也逃离无孔不入的瘟疫和夏季的炎热, 追随玛西亚的歌声, 去印第安山度假, “我们厮守在一起你会平安无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能独享二人世界真正的二人世界”[2]40。宛如《麦克白》中女巫的召唤, 巴基被引诱, 自认为能走出历史阴霾, 决定自我的命运。[3]同时, 坎特透露由于脊髓灰质炎致残后, 他坚持要求未婚妻玛西亚离开他, 去找一位身体健全的丈夫, 而自己终生未娶, 一直活在痛苦的回忆中。作为瘟疫的亲历者与受害者, 叙事者“我”以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 批评了巴基偏执于责任、良心的悲剧人格, 但却充分肯定了那个特定时代下, 那个体魄强健、公平正直、善良热诚的23岁青年所带给他们的冲击与震撼, “他看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 成为那个艰难时期孩子们的朋友与领导者。[4]“文学作为主体间性的实现, 打破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 我们对文学形象的理解不是外在的认知, 而是自我理解。”[5]《复仇女神》中, 为彰显出主人公的个人意识与欲望的矛盾性, 罗斯运用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女神涅莫西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阿波罗以及伊利亚特中的种种意象反映巴基自我毁灭的命运。作品的标题、人物及名字等各种意象充分反映了主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万峰.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越界书写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76-77.
[2]Philip Roth.Nemesis,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3]William Deresiewicz.Portnoy Agonistes[J].The New Republic, 241 (19) :26-32.
[4]金万锋, 邹云敏.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耻”——评菲利普·罗斯新作《复仇女神》[J].长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23-124.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就是区别的艺术 第2篇
作者:[美]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就是创造出真正的差异,包括心理、感情上的差异。而品牌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中国企业必须做品牌
大家都知道全面质量管理(TQM),它成为全世界公司趋之若鹜的一件事,使得现在世界各地的产品质量都比较高了。那顾客会怎么去选一个产品?要么看品牌,要么看哪个最让他省钱了。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TBM,也就是全面品牌管理。
品牌是一种承诺,是一种声明,声明我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与别人有差异,是更好的,即便竞争者的产品看上去跟你的一样。营销就是关于区别的一种艺术,就是要你创造出真正的差异,包括心理、感情上的差异。而品牌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现在,很多美国公司都来到中国,比如服装,各种各样的品牌都会进入中国。但实际上他们出售的东西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品牌是人家的。我刚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在中国举办了一次非常大的豪华奢侈品展,那就说明中国有钱人相对不少了,而且买到了法拉利的跑车。这些全球化的品牌,是大家都很看中的。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品牌。
现在中国有一些比较廉价的品牌,他们也在世界各地展开了竞争,这当然不错,但低价竞争不会太长久了。大家都知道世界是平的,我们大家都在找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比如说像老挝、柬埔寨,同时还有非洲。非洲生产出的产品一定比中国的更便宜,因此,最后你必须要搞品牌。
关注渠道的新变化
现在,企业需要促销和分销的成本也越来越多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分销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过去你必须要跑到一个百货店才能买一些食品,现在你在加油站也可以买到一些食品,因为加油站本身就配备有食品店。比如电视,过去大家也就看一两个频道而已,而现在一共有150个以上不同的频道了。因此,如果过去我做一个广告,打一条信息,那就能让全国一半的民众都看到我传达给他们的信息,甚至是世界上的一半人口。而现在,你不可能用你的信息去封堵掉其他的信息。
再比如沃尔玛等商业企业的发展,对于制造商来讲未必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些巨型零售商占有了这个空间,他们可以只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种饮料,客户也就只能买这两种。巨型零售商还越来越倾向于推出自己的品牌,有时他们甚至把自有品牌都分为两到三种之多。比如说英国一个超市,他的自有品牌饼干卖得比世界上最大饼干厂商的产品还贵。所以当零售商本身变成了制造商以后,那很多制造业品牌就麻烦了,因为商场的自有品牌不用支付广告和销售费用,而且年轻一代对广告越来越持怀疑态度。
还要关注客户的变化。他们除了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以外,还可以上网。在我的国家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先上网就买汽车的,到底选奔驰呢,还是选宝马呢?先在网上进行对比,还可以在网上直接找经销商进行讨价还价,再加上折旧的情况,还有再销售的可能性等等,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得到。任何产品都是这样,现在客户都是国王啊!他们是说了算的人,所以你没有办法去欺骗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客户,他对于美联航的服务非常不满意,他马上专门做了一个网页就叫做反航班网页,欢迎所有的网友在上面发布自己不满意的信息,然后披露给全部大众。现在我们都有自己的博客了,博客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善待客户,不犯错。
定位你的市场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位教授,他认为企业战略就是定义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也就是说你在现在的市场当中位置是什么,你是最好的公司吗?你的战略是什么呢?如果你是第二、第三位的公司,你又该做什么?如果你是针对特定市场的公司,你该做些什么?
他说:如果你是第一位的公司,你首先应该使更多的客户关注你,另外你要关注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可能有一些全新的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你或许需要仿效他。你可能会说领导者需要创新,但是要创新有时会带来很多的浪费,领导者最好是关注市场。
位于第二位的公司,比如说百事,要么和第一位的公司并存,要么就是向它进行挑战。如果你想挑战第一位的话,你不要直接去攻击它,因为它有更多的“武器”和“军队”,你必须要从侧面攻击他的弱点,或许会成为第一位的公司。
许多情况下,第三位的公司可以通过主动创新来取代第二位或者第一位公司的位置,最好的例子就是克莱斯勒。克莱斯勒创造了SUV车型。第三位的公司往往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至少要做一个专家或者是做一个市场的参与者。比如:我想要做显微镜,但只为大学做显微镜,我是一个市场的专家,我和大学的关系非常好,我了解他们的预算有多少,我会给大学提供多种多样的设备。要么你做最好的产品,要么你为市场提供最好的服务。
八种制胜战略
关于市场定位,有八种成功的战略我想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种是中国正在实践的一个战略:让自己的产品更便宜。有些公司还在便宜方面推出了全新的一些商业模式,比如:宜家、沃尔玛。
第二种是设计出一种最佳的客户体验。比如说你要买咖啡,咖啡店很多,但是星巴克说服了大家:星巴克就是你的第三个家。你在这里会有不同的体验,有不同的咖啡可以选择,你还可以在那儿用电脑进行工作等。
第三种是你有最好的产品质量。总会有一个市场要求的产品质量是最高的,比如:奢侈品市场。一些意大利鞋的设计商在这方面是非常擅长的,他们的产品就是高质量的象征。
第四种是如何成为世界上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在世界上一定有一些人会购买特定的产品,比如:热带鱼的鱼食。你只要做到抓住一个特定的市场成为业内的专家。这里我并不是要大家成为惟一的专家,也可能这个领域有一些新的竞争者,这时你要有一定特定市场的组合,有两到三个领域是特长的,比方说你的汽车上面有四个轮胎,即便一个轮胎爆了,车还可以接着往前开。
第五种是通过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来取胜。我所说的这种商业,还是你原来所做的业务,只不过方式是全新的。法国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没有人管理的酒店,你把你的信用卡放在门上就可以进去了,里面有各种设备,于是成本就降下来了。研究表明:大部分亿万富翁都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找到了一种控制成本的方法。
第六种是产品创新。比如:时尚手表,你可以同时拥有几块,搭配不同的衣服戴不同的手表,而且是一个可以收藏的东西。公司不断发展取得成功的动力,并不是要有足够的客户,而是要有足够的创意。
第七种是有非常好的设计。非常好的设计指的是要去创造一种方法对你奏效,使产品看起来比较好,而且各方面都能带来好形象。比如说我想买一个电脑,大多数人的经验就是:你会得到一两个箱子,把这两个箱子搬回家,这个箱子很难打开,然后你不知道哪个线该接哪个线,你还必须知道如何装软件。购买电脑的体验,我们都不太喜欢。如果设计非常好的话,很容易就把箱子打开了,很容易学会如何去安装、去使用。
第八种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你可以有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你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加了解每一个客户需要什么,你可以进行量体裁衣。我们知道两种技能是公司必须有的,一个是量体裁衣,再一个是个性化。比如:客户是一个女士,她想买游泳衣,那么如果你给这个客户照一张相,然后把照片放到电脑当中,给她穿上不同游泳衣,在屏幕上帮她设计,这就是真正的个性化。个性化就是指你确定了解客户,并且关心客户。
你不知道的菲利普·费雪 第3篇
作为现代投资理论的两大教父之一,费雪不但能做,而且能教。他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投资学教授,而能站在那个讲台的人一共就只有3个。费雪不仅桃李天下,而且还给股神巴菲特上过重要的一课,而彼得·林奇的操作方法也只不过是将他的策略发扬光大了。
他的名字其实可以和“成长投资”划上等号,以至于费雪讲述投资的超级之作《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就有了一个非常俗气的书名:《怎样选择成长股》。
你或许知道,这本书是历史上第一本打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投资类书籍,但是你肯定不知道费雪写这本书的初衷实际上只是为了封住客户的嘴,因为他们总是找到费雪问这问那,惹得费雪很烦,他索性就用一本书来一起回答了,但事情总是这样,在一不小心中成为经典。
这本书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那肯定是“15要点”和闲聊法(scuttlebutt)。但是,你要真正理解这两个方法绝非易事。费雪的儿子Ken曾经说,他父亲的投资理论简单到只需要用两三页就能说完,可要掌握它们就像演奏与编曲之间的差异一样,前者是窍门,而后者是艺术。
补充一句,虽然费雪很想让Ken子承父业,但最终Ken选择皈依了价值投资(也开了家投资顾问公司),当然你要说成长投资是价值投资的变种也未尝不可。
巴菲特也是一个费雪著作的热心读者,他说他想知道他过去说过的一切东西,股神见到费雪的时候认为其人非常谦虚,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慷慨。
作为一流的投资家,费雪从1931年就开始自己的投资顾问生涯,他有一批很忠诚的客户,但是数量并不多。费雪的投资哲学是这样的,集中买入少量的、那些你能懂的、优秀的、有很大成长空间的公司,并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简单易懂,但又很难做到。他的辉煌是投资了得州仪器和摩托罗拉,而且费雪对后者的持有一直延续到他辞世。
实际上,在费雪的心中投资应该是一种艺术,因为永恒也是他投资的关键词之一,这点我们可以从他70年的投资生涯,喜欢定性分析与长期投资等特质中看出来。
作为一流的投资人,费雪也喜欢一流的诗人,他最喜欢的一首《If(如果)》就出自英伦的“帝国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之手,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话是这样的:
如果所有人都失去理智,咒骂你,你仍能保持头脑清醒;
如果所有人都怀疑你,你仍能坚信自己,让所有的怀疑动摇。
费雪一生异常低调,几乎从不接受访问。或许因为他儿子是《福布斯》专栏作家的缘故,1987年,他破例接受了《福布斯》的采访,如果这不是费雪唯一的一次公开访谈,也应该是非常稀有和珍贵的资料,《投资者报》特别翻译摘录了其中费雪谈投资的部分,让大家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位投资大师的思想。
F:如果这种情况(通胀)来临,人们该如何应对呢?
PF:我曾经认真研究过一战后的欧洲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德国的通胀异常严重,法国也好不到哪儿去,这两个国家都遭遇了相同的处境。如果你买入了非常好的股票——按照我的标准,而不是任意瞎买——你依然会经历那一段极其痛苦的螺旋式通胀期,但是当通胀过去的时候,你真实购买力的80%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如果我能在恶性通胀中保存八成的资产水平,那么接下来我会投资一部分到债券中去。
但是,投资的时机选择是非常困难的。我并不想成为那种手中留存过多现金的聪明人,同样要是时机来临,我也不想花太多时间来做准备。当你不确定的时候,你就对冲。粗略地估计,我的资金有65%~68%会投入到我真正看中的4只股票上面,大约有20%~25%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剩余的资金会放到有前途的5只股票上。
F:你好像不喜欢买太多的股票?
PF:我有4只核心的股票,这些是我真正想要的,它们代表了我的投资组合。另外,我还会用少量的钱去买一些有潜力进入核心股票池的股票,通常是5只。目前,我不太确定,如果要我现在买,我会只买其中的2只股票,而放弃其他3只。
每个10年我都会这样做(但20世纪80年代不太好选股票),从30年代的2只股票开始,我总共发现过14只核心股票,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但是,这么多年里它们为我赚了很多钱,其中最少的都有7倍的投资回报,最多的收益甚至能达到几千倍。
我还买过50~60只其他股票,它们都让我赚了钱。当然,我也亏过钱,有两次投资缩水过50%,还有很多次损失10%的经历,这其实就是做投资生意的成本。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只股票温和的下跌后,我会买入更多,最后它还是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但是,这些例子和那14只赚大钱的股票相比起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持有它们的周期都很长,最短的都有8~9年,最长的有30年。我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到赚许多次小钱上面,我需要的是巨大的回报,为此我愿意等待。
F:那什么样的股票才是你说的核心股票呢?
PF:它们应该都是低成本的生产商;在行业中应该是世界级的领导者,或者是完全符合我的其他标准;它们现在应该拥有有前途的新产品,而且有超越平均的管理水平。
F:你似乎非常强调公司的管理,是吗?
PF:认识一家公司的管理有点儿像婚姻: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女孩,就必须和她生活到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你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管理,也需要和它生活在一起。
寻找那些你喜欢的公司,那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能解决你和你客户之间问题的公司。
我的兴趣主要是在制造业(我不喜欢用科技公司这个词)的公司,因为他们总能通过对运用自然科学的发现来拓展市场。
其他领域,比如零售和金融,它们都是极好的机会,但是我并不擅长。我觉得,很多人投资的缺陷就在于他们希望什么交易都涉及,但是一个都不精通。
F:你现在会寻找其他股票吗?
PF:我会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并不急于买入。在一个连续下跌的市场环境中,我不希望过快地买入那些我不熟悉的股票。
F:除了公司有好的管理之外,你还会参考其他什么因素?
PF:当我与客户强烈的争论某项投资时,比如他们不情愿地说“好吧,既然你这样说了,那我们就做吧”,这种时候的投资应该是恰到好处。如果我说“让我们买1万股吧”,而他们说“为什么不买5万股呢”,这种时候其实是在告诉你已经买迟了。
我也不会买市场偏好的股票。假如我去参加某只科技股的会议,会场里面挤满了人,只有站着的地方,那么通常这是个很明显的信号:现在不是买入这只股票的时候。
F:听起来,你像是一个逆向投资者?
PF: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做一个100%的逆向投资者。当城市中的人们看到新式汽车将淘汰老式街车的时候,有人会想既然没人愿意买老式街车的股票,那我就买它们吧,这显然是荒唐的。但是能分辨出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方式中的谬误,这正是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要诀之一。
F:作为投资者,你在职业生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PF:你紧张兮兮的想着今天买入,明天就卖出,这是最为糟糕的情况。这是一种“小赢”的策略倾向。如果你是真正的长期投资者(这种人可真不多),那么你的收益实际上会大得多。我曾经的一个早期客户说,“没有人会因为收获盈利而破产”,这句话是对的,但同时也非常的不现实。
你收获盈利的确是不会破产,可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你做的每件事都能盈利,而在投资这门生意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迟早会犯错。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很多人自认为他们是长期投资者,但是却依然在他们最喜欢的股票上做着买进卖出的游戏而浑然不觉。
F:巴菲特曾经说他的投资哲学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于菲利普·费雪。格雷厄姆和你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PF:投资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就是格雷厄姆所倡导的,它的本质是找到极其便宜的股票,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遭遇大跌。他会用财务安全来保证这一点,也许会出现下跌,但是不会深跌,而且迟早价值会使其回归。
我的方法则是找到真正的好公司——价格也不太贵,而且它的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成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大部分我的股票在相对短一些时间内就会有所表现。尽管有的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启动,但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一只股票真的很不寻常,它在短时间内也会有可能大幅上涨。
格雷厄姆曾经讲过,他的方法的劣势是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实际上人人知晓,他们都会用该法则挑选股票。
菲利普的家庭 第4篇
一、取材细微
德莱姆被称为是“日常生活”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瞬间、细微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作为描写对象。[1]在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中,德莱姆尤其关注细小题材,其主题可以小到只是打手机时的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品朝鲜蓟心时需要的安静氛围;可以不起眼到餐具上的图案、牙钻的刺耳响声等。如,短文集中《今晚,我倒垃圾》,②作者将视角放在对垃圾篓里各种垃圾的描述,咖啡的渣滓、撕破的包装纸、被削下来的马铃薯皮、干皱的苹果核儿、一支用干的自来水笔的笔尖、一种镁含片的蜂窝状药板等。《眼皮的背面》将闭上眼睛后的所感展现给读者、《墨水漏痕》则将上衣口袋上的一个污点作为描写题材……垃圾、眼皮的背面、墨水污点这些内容,平时鲜有人去细心地观察,但在德莱姆的笔下,这些细小的题材,都具有了不可小看的价值。
简单的题材,绝不是庸俗题材;看似无物,实则面面俱到,这正是德莱姆“细微主义”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细腻描写
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曾指出:“小说有个最基本的品质不可丢失,就是细腻。如果丢失了,不称其为小说……”他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到细节。作者一边写,一边在琢磨小说中每一个细节——细腻是文学非常重要的品质”[2]。
在这一点上德莱姆与曹文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莱姆的短文创作由于选择了细小的题材,那就不可缺少细节描述和细腻感情的表述。德莱姆始终遵循这种创作观,其短文创作呈现出了独特的细腻美感。总的来说,其细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细腻的景物描写
德莱姆对细节的执著并未停留在素材的选取上,也体现在他对这些素材细致入微的刻画上。大自然作为德莱姆创作的铺垫,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
比如在《鞑靼人海滩》一篇中,“这是涨潮的时分,但海滩上还有一定的宽度。在水与堤墙之间的半路上,沙堆和沙子垒成的那些城堡画出了一条意外的界线。毫无疑问,它们的排列正好在于沙子在这个地方的理想的结构情况……海鸥们走上前来,脚步呆板、懒散,脖颈向后扭着。在这些沙堆城堡中间,它们的身材还显得出奇地庞大;微细之处、雉堞、镶嵌在护城河斜坡上的贝壳等的精心安排,在灰白色羽翼下形成的模糊不清的梦幻世界中摆荡着……”德莱姆不断变化着视角对涨潮时的海滩进行远近、动静的综合性呈现,对海水到来时沙堆的变化观察细致、对海鸥的举止行为描写细腻,展现出一幅逼真的海滩画面,使读者身临其境。
此外,在《被打扰的午睡》中,德莱姆非常注重色彩,在他的笔下有:橘黄色的地面、暗绿色的帐篷、紫酱色天鹅绒衣饰、锦葵紫色的头发、淡红与褐色的皮肤、白色的栏杆、五颜六色的糖果、鲜翠欲滴的樱桃……黄、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交织和碰撞到一起,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色彩的描写不仅能很好地刻画景物,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如《甜蜜的水果季节》中的一段描写:“秋天。水果如雨而降。挖泥铲轻轻掘过落叶。苹果、梨、榅桲果,落地后又无声地蹦跳了一下。一个核桃在脚下滚动……在白色的瓷杯上,深绿色的图案显现出一种圆形的乡村装饰,一种美丽而古怪的勤奋景象,可是,你看不到皮克维克。草是湿漉漉的,或者已经有点太高,再过几天,这会更好看,白色的箭头会呈现在刚上冻的清晨。你待在那儿,光线染上了茶的颜色。葡萄叶子上有着面颊的火红,并且卷曲着,就像涂着桃红胭脂的老太太。”在这一段描写中,有声音有动作有颜色也有气味。甜蜜的水果季节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交融予以展示:触觉——草是湿漉漉的;视觉——一种美丽而古怪的勤奋景象;听觉——落地后又无声地蹦跳了一下。诸多颜色词汇的运用,不仅可以让我们有一种如在目前的鲜活的画面感,而且还能使人获得植物生长、果实落地的听觉效果,把人的各种感官都很好地调动起来,使画面描写生动、活泼,富有现场感。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在《被打扰的午睡》里,德莱姆以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作为描写对象,其作品中的主角无不例外都是社会生活中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描写的也都是他们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尽管如此,德莱姆对这些小人物的心理的描写是精细入微的,他能够发现并及时掌握这些小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地铁里让座位》一文中,德莱姆对一位乘客在地铁里让座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极为细腻的刻画。“你庆幸自己没有被挤在里面:坐着的人们没有烦恼。但是,这种表面的从容很快就只能靠过分做作的漠视和愚笨的虚伪来支撑了……在你的上方的某个地方,你清楚地知道印有一条使人感到威胁的话:座位优先是为……保留的。当然,战争残废人和一般盲人似乎并不多,可是面对孕妇和老年人,也难以泰然处之。那就需要立即站起来。一种晚到的、有点让人感到不好意思的、无可挽回地延误了的慷慨,还能有什么价值呢?在起身的时候,你感觉不错,同时笨拙地踩上了站立着的拥挤在一起的人们的脚上。这是一种出手不高的行为,它甚至不会引起好的意识。快到下一站吧,我要在那儿下去。”德莱姆通过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乘客让座时的矛盾心理:首先庆幸找到了位置,但发现坐在照顾专座时,别扭的感觉立即充斥着全身,一种从未有过的威胁感油然升起,那就需要立即站起来。可站起来并不容易:有点让人感到不好意思的;在起身的时候,你感觉不错;同时笨拙地踩上了人们的脚上。让座后的心情也不怎么平静:快到下一站吧,我要在那儿下去,尽快逃离这个让自己纠结的场所吧。细腻的心理刻画辅之内心独白,多种手法结合并用,使这篇文章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细腻的细节表现
细节本意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等最小的组成单位。表面看来细节与细腻好像是相悖的,因细腻给人一种细致、绵密的感觉,语言表达的容量似乎很大。但实际上,细腻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语言支撑,它是一种艺术感觉,是对生活真切而细致的感受,细节与细腻是相生而不相悖的。
德莱姆一直关注作品的细节的表现,他以为从细节的把握上能看出作品是否细腻,细节本身实际上就是细腻的一个衍生物。在这一点上,尤其欣赏书中《歪斜着脑袋的表情》《观牡丹者》《在眼皮的背面》《墨水漏痕》《牙钻》《这只鸟》等篇。在作者的笔下,细节描述与细腻感情的表达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而细节描述也正是为了表达细腻感情服务的。细节是材料,而借助于细节来表达感情则是作者孜孜以求的。
“牡丹花是那样浑圆、那样丰满、那样自信、它没完没了地在膨胀。即便在还是花蕾的时候,它也像一位卧在床上佯作嗜睡的漂亮女子那样动人,缓缓舒展它的曲线身姿。”《观牡丹者》中,作者对牡丹花含苞待放时的形态的细节描绘,使我们惊喜地领略到一种入木三分的观察能力。
在《牙钻》中:“您突然成了这种金属蝉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俘虏,因为这种蝉在敲打、在撕裂,一个劲地在低音与骨头之间活动,接着,到外面空气里待上几分钟,随后便更野蛮、更固执。”德莱姆用朴素细腻的语言把牙钻触碰牙齿的小细节描写得生动传神。
题材再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数细小的事件汇合在一起成就了更为丰富、更为多彩的世界。登高望远,可知天地之开阔;但进入分子、进入细胞,不更可以掌握食物的本源吗?而这正是“细微主义”的贡献之所在。
三、主题——简单的幸福;风格——幽默与诙谐
在德莱姆的作品中,一个简单的句子,便能营造出某种幸福的场景,令人烦躁的柴米油盐类的生活琐事也能成为德莱姆幸福快乐的源泉。幸福是贯穿其所有作品的最根本的主题。[1]《被打扰的午睡》也不例外。但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被打扰的午睡》中,德莱姆告诉我们,幸福就是在酷暑天、在面试之前,同伙伴先去游个泳(《口试之前,先游泳去》);在森林的灌木丛中看到真正的波尔多牛肝菌(《只需要一个摊鸡蛋,就行了》)……幸福是平淡而真实存在的,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往往包含着对以往生活的回忆、瞬间即逝的日常生活的珍惜以及我们对生活、对待他人的态度等,然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最微小的细节中去感悟。
德莱姆的幸福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乐趣。《被打扰的午睡》中不乏表现“乐趣”的文字,如牡丹的快乐在于被人观赏,观赏牡丹花何尝不是一种享受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乐趣”描述,比起《第一口啤酒》来讲,明显少了许多,《被打扰的午睡》更加侧重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惆怅以及这些不快所带来的感觉,如网球场上突如其来的大雨(《罗郎·卡洛斯网球场马上要下雨》)、暑天因友人的来访而不得不放弃的午睡(《被打扰的午睡》)等。正如德莱姆自己所说,《第一口啤酒》显示的是“乐趣”,而《被打扰的午睡》表达的则是“幽默诙谐”。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从“乐趣”到“幽默诙谐”的这种转变也许正是作者生活本身改变了的缘故。“幽默诙谐”是消磨正在度过的时间和排遣某种郁闷的方式。随着人变老,他会越少快乐,那么,越来越滑稽可笑也就极为重要!
是的,在《被打扰的午睡》中,德莱姆用一种充满诗意的写作告诉我们除了乐趣之外,原来被困扰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如此,他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更特别的是,他写出了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因此有了种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幽默诙谐的增多,并不损害“细微主义”标榜的于“细微之处见乐趣”的美学主张,德莱姆的幽默诙谐与乐趣是建立在对于细小事物的细节描述基础上的,而幽默诙谐的结果也还是获得一定的乐趣。
四、结语
在《被打扰的午睡》中,我们看到的是无数被放慢了的生活脚步。菲利普·德莱姆以其“细微主义”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篇富有美感且意义深刻的文章,同时以其细腻的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对生活细致而真实的感受,让我们对幸福有了重新的界定。那些整天为生活奔波忙碌,没有时间停下脚步享受人生的人,那些终日抱怨,被生活中的纷扰俗事纠缠的人是否应该有一种全新的心态面对生活?慢一些也许意味着更好,被困扰也可以成为幸福。从现在开始,过一种积极的慢生活吧。
参考文献
[1]吴娟.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法国研究,2006(02).
[2]曹文轩.细腻是文学的重要品质[N].中华读书报,2005.
[3]张亘.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3).
[4]张丹.从细微主义看《巴黎瞬间》的写作特色[J].鉴赏者,2011.
[5]Assouline,Pierre.Les Petits Riens[M].Life,Paris:Février,1998.
[6]Philippe Delerm.La première gorgée de bière et autres plaisirs minuscules[M].Paris:Editions Gallimard,1997.
菲利普的家庭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