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型髋臼骨折
复杂型髋臼骨折(精选7篇)
复杂型髋臼骨折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30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2岁;男性19例, 女性11例;左侧16例, 右侧14例。本组病例均为高能量损伤, 其中高处坠落伤16例, 车祸伤9例, 挤压伤5例。影像学检查:患髋前后位X线像;患髋闭孔斜位像;髂骨斜位像;骨盆CT检查。
1.2 分类方法 (A O标准)
A型:涉及一个壁或一个柱的骨折。B型:涉及两个柱的骨折, 但髋臼顶的一部分与主骨相连。C型:涉及两个柱的骨折, 但髋臼顶的任何一部分都不与主骨相连。本组病例中A1型 (一柱壁骨折) 3例, A3型 (一柱壁粉碎骨折, 压缩性骨缺损, 髋关节脱位) 6例, B3型 (三柱壁粉碎骨折) 11例, C1型 (二或三柱/壁骨折, 单侧骶髂关节分离耻骨联合分离) 4例, C2型 (二或三柱/壁骨折, 单侧骶髂关节分离和耻骨联合分离) 6例。
1.3 术前准备
入院后均行胫骨结节牵引, 牵引重量为1/6体重。4~7 d后床边摄X线片观察股骨头和骨折复位情况, 再行手术治疗。术前反复对照骨盆平片, CT和CT三维重建后, 对照骨盆模型标本, 标记出骨折线, 复习该部位局部解剖, 并根据模型预弯重建钢板。
1.4 手术方法
手术入路采用 K-L入路或髂腹沟入路, 采用复位的器械是骨盆复位钳 (Farabeaf复位钳) 和各种大小的尖端复位钳及顶棒。为了使髋臼良好复位而分步进行:首先复位并进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单一的骨折块, 再用复位器将其他的骨折块与已固定的骨折块相固定。内固定物采用重建钢板和长螺纹螺钉, 使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 钢板放置髋臼后方;使用髂腹股沟入路, 钢板放置在沿骨盆缘的上面。
1.5 术后处理
术后放置负压引流24~48 h, 麻醉消失即开始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 术后1 d开始使用吲哚美辛25 mg每天3次维持4~6周, 预防骨化肌炎。术后5~10 d开始髋膝关节主动活动, 辅助被动活动, 内固定术后4周, 开始扶双拐杖行走, 患肢不负重, 术后8周开始完全负重。
2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2~3 h, 出血量为800~1 200 mL。本组30例均获得1~2年的随访, 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 关节面无错位, 切口甲级愈合。本组病例在负重后均无髋部疼痛, 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仅2例出现行走时坐骨神经痛。
3讨论
复杂型髋臼骨折系高能量损伤[2], 多为坠落伤、车祸或挤压伤, 常合并失血性休克、膀胱、直肠、尿道等脏器损伤。在经过早期的救治以后, 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治疗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概念
复杂型髋臼骨折指含有两种以上基本骨折形式的骨折, 包括后柱和后壁、横形和后壁、T形、前壁或前柱和后半横形骨折、两柱骨折5种。
3.2 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伤情特点
复杂型髋臼骨折是由高能量传导暴力所致的损伤, 根据受伤时肢体的位置不同, 暴力可通过膝部、足底、大转子外侧传到头部而造成不同类型的骨折, 伤情复杂, 合并伤多, 早期漏诊多, 手术难度较大, 治疗亦较为棘手。
3.3 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时机和指征
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一般不超过2周, 最好是在3~10 d进行。手术指征: (1) 骨折移位>3 mm; (2) 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3) 关节内游离骨折; (4) 后壁骨折缺损>40 %; (5) 移位骨折累及臼顶。
3.4 并发症的防治
术前熟悉解剖结构是预防血管神经损伤的关键[3]。同时牢记术中应保持的相应体位, 可减少血管及神经牵拉。本组无1例发生神经牵拉伤。复杂型髋臼骨折骨化性肌炎发生率高, 本组3例发生异位骨化, 均未明显影响关节活动。笔者认为术中动作轻柔、术后充分引流并早期使用吲哚美辛有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光, 张远鹰, 徐畅, 等.手术治疗伴有脱位的髋臼骨折45例[J].武警医学, 2007, 18 (5) :387-389.
[2]罗福昌, 彭建强, 蔡汉周, 等.同种异体骨螺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0) :18-19.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35.1(19~6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1例。骨折均为闭合性,4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均立即在连硬外麻下进行闭合复位。中心性脱位8例。34例患者中2例合并肋骨骨折,1例合并双侧跟骨骨折,3例合并下肢骨折,1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陈旧性骨折1例。除脑外伤患者均在入院后2周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入院后常规拍摄骨盆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片。并均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按AO分型A型12例、B型15例、C型7型。所有患者均予手术治疗。
1.2 手术适应证
(1)骨折移位>3mm;(2)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3)关节内游离骨块;(4)CT示后壁骨折缺损>40%;(5)移位骨折累及臼顶(Matta顶弧角标准)。
1.3 手术方法
(1)体位与入路:本组患者采用漂浮体位。即健侧在下,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除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采用Koche Langenbeck入路外其余均采用前后联合入路。(2)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端暴露后,认真检查骨折断端。所有的骨折的复位固定均借助各种髋臼骨折专用手术器械完成。为减少坐骨神经的医原性损伤尽量减少对下肢的牵拉,对髋臼关节面塌陷的骨折撬拨后予自体髂骨填充。尽量使骨折解剖复位后4例采用重建钢板螺钉固定联合可吸螺钉,7例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S)。其余23例采用重建钢板联合记忆合金骑缝钉内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即开始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及主动屈伸踝关节等功能锻炼。术后8~12周后逐渐开始扶拐部分负重行走,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口服消炎痛,预防异位骨化。术后常规放置负压管,引流48~72h,术后7~10d静脉滴注抗生素。8~12周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7(1.2~5)年。随访间隔一般为术后3个月、半年、1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34例患者中,除1例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外,其余均获良好愈合。2例术前坐骨神经损患者于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于术后第3年行患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性关节炎(OA)3例。无异位骨化发生。本组病例无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发生。根据Matta[2]评分标准,解剖复位20例(58.82%),满意复位12例(35.29%),不满意复位2例(5.88%)。功能恢复情况据Harris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79.41%),良4例(11.76%),可2例(5.88%),差2例(5.88%)。
3 讨论
3.1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Judet和Letournel曾提出的三相X线片(骨盆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拍摄仍被看作髋臼骨盆骨折诊断的金标准。但髋臼骨折病人常因各种原因很难拍摄出理想的三相X线片。而CT有可以发现X线片上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关节内游离骨块等优点。万岷等总结56例髋臼骨折患者影像学检查,认为三维CT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固定方案的选择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组病例术前均行三相X线片,CT二维、三维成像检查。术中所见均与术前诊断相符,说明CT扫描与X线摄片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故建议对髋臼骨折的患者应常规拍摄三相X线片和CT二维三维成像检查。但有时CT三维重建可见髋臼骨折多处骨折线移位并不明显,要动态观察,可积极行手术治疗。因术中所见可能与影像学资料也有不相吻合的情况。在此临床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3.2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期
Letournel[5]主张手术治疗所有移位骨折。本组病例均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手术能在直视下尽量使骨折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可以减少复位后骨折移位的发生。促进关节内软骨愈合,减少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作者认为对部分移位小(<3mm)的骨折为了让患者能早日功能锻炼也可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最好将手术时间推迟到伤后2~3d,此时局部出血已停止,且病人症状已趋稳定。伤后3周骨痂形成,使复位固定变得很困难。理想的手术时间应控制在10d以内。
3.3 手术入路的选择
由于髋臼骨折解剖复杂,分类较多,没有一种手术入路适应所有类型髋臼骨折。选择适当手术方法,使髋臼骨折显露良好,以达到解剖复位,良好内固定,从而减少手术损伤、预防并发症。对不同类骨折,建议采用如下不同的手术入路:A1Korcherlangenbeck入路,A2Korcherlangenbeck或外侧直切口入路,A3髂腹股沟入路B1对大多此类骨折可采用Korcherlangenbeck或外侧直切口入路,延长的髂股沟入路对纯的横行骨折(B 1、2)是有用的。B 2此类骨折多数采用Korcherlangenbeck入路,B3髂腹沟入路,C1髂腹沟入路,C2Korcherlangenbeck入路或直外侧入路C3延长的髂股入路。
3.4 骨折复位固定技术
为了使髋臼骨折复位,常需分几步进行。首选复位并固定单一的骨块,然后再将已固定的骨块与其它的骨块相连。骨盆边缘、坐骨切迹骨折可用骨钩帮助复位并用钢丝作临时固定。如果为了直视下检查关节面复位进行不必要的关节囊及软组织的剥离,则最好采用无名骨皮质的复位情况,间接判断关节复位的质量。然后跟据骨折类型选择重建钢板,“过度预弯”钢板,使钢板更加贴付骨折复位,结合选用可吸收螺钉固定臼缘小的骨折块。用手触摸四边形表面及坐骨切迹了解复位。对累及前柱和后柱的T型、横形骨折、双柱骨折,应先复位前柱骨折,再复位后柱骨折。因多数后柱常在前柱复位后自然对位。C臂透视下再次确认髋臼关节复位固定情况。髋臼重建钢板结合可收螺钉治疗髋臼横断骨折,创伤较少,固定坚强,治疗效果良好。但技术要求较高,需根据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及术者对手术的熟练程度。
3.5 并发症的预防
3.5.1 异位骨化
目前认为其发生与手术入路,软组织损伤程度,合并有头部、胸部损伤等因数有关。多篇文献报道,早期口服吲哚美辛可有效地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本组病例术后1d到术后1个月常规服用小计量消炎痛。本组未见异位骨化并发症,可能与术中对软组织关节囊的损伤小及术后充分引流,常规服用消炎痛相关。
3.5.2 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与股骨头脱位或骨块移位时对神经产生牵拉或挫伤;术中不恰当的体位和手术显露;术中下肢过度的牵拉等有关。本组病例2例术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于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无医原性坐骨神经损伤。作者的经验是采用伸髋屈膝体位,术中精细操作,尽量用复位钳等器械复位骨折,避免采用易产生坐骨神经牵伸性损伤的下肢牵引。
3.5.3 股骨头坏死
主要由受伤时血管损伤的程度决定。另外与股骨头是否脱位,伤后脱位的复位时间,术中对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剥离程度等因素有关。本组1例患者术后3年因股骨头明显塌陷,髋关节疼痛明显,功能严重受限,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对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病人应在伤后尽早复位。为减轻股骨头受压,保留股骨头残存血运,术前常规行患侧股骨髁上牵引。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以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Beaule PE,Dorey FJ,Matta JM.Letoumel classification for aeetabular fractures.Assessment of interobserver and intmobserver reliabili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3,85(9):1704~1709.
[2]王先泉,张进禄,周东生.髋臼后柱支持钢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1):9.
[3]Baumgaertner MR.Fractures of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J].J Am Acad Orthop Surg,1999,7(1):5.
[4]邱贵兴.骨盆与髋臼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4~598.
[5]周东生.骨盆创伤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08~471.
复杂型髋臼骨折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复杂髋臼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复杂髋臼骨折。66例中男56例,女10例,年龄26 ~ 57岁, 平均年龄为(42.6±8.5)岁。66例患者致伤原因如下: 38例交通事故致伤,22例高处坠落致伤,6例重物砸伤。患者按照Letournel-Judet[2]进行分类:30例为后柱伴后壁骨折,20例为双柱骨折,8例为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为T形骨折,2例为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 在患者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其术前等待时间分为两组,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26例,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情况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方法
1.2.1术前处理患者手术治疗前,首先对其合并伤进行对症处理,1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3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5例行剖腹探查。术前针对合并髋关节脱位者给予闭合复位联合股骨踝上骨牵引,针对合并同侧股骨骨折者给予胫骨骨结节牵引,并在牵引过程中辅以X摄片对其移位恢复情况进行确定,并调整牵引重量,所有患者牵引治疗均持续至手术时拔出。
1.2.2手术实施患者均行全身麻醉,采取“漂浮体位”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尽量采取单一入路方式。对于采取单一入路方式无法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效果患者,可采取前后联合入路方式。本次研究中66例患者,27例患者采取Kocker-Lagenbach入路,7例采取髂腹股沟入路,32例采取前后联合入路。
1.2.3术后处理患者均在术后24 ~ 48小时拔除引流管,并行X线摄片检查;术后3 ~ 5天常规静滴抗生素抗感染。术后3天开始行康复锻炼,首先是髋关节被动活动锻炼;术后5天开始行髋关节主动活动锻炼;术后2周时可进行扶拐行走锻炼[3]。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解剖复位情况比较
66例患者术后均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提示出骨折愈合良好,关节面平整。根据Matta标准进行评价,56例解剖复位,8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 术前等待时间<14d组解剖复位满意40例,满意率100%,术前等待时间>14d组解剖复位满意16例, 满意率61.5%。术前等待时间<14d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显著优于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P<0.0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Harris功能评分比较
66例患者术后Harris功能评分[4],44例优,8例良,8例可,6例差;Harris功能平均分(75.13±2.09) 分。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术后各阶段Harris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
2.3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患者术后均给予15 ~ 46个月,平均(24±8) 个月随访,2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24例患者中,11例患者并发异位骨化,Brooker分型[5]: 6例I型、4例II型、1例III型;6例并发骨性关节炎; 5例并发股骨神经损伤;2例并发股骨头坏死。24例患者均给予半年以内时间保守治疗得以恢复。
3讨论
复杂髋臼骨折不同于简单类型骨折,该骨折具有创伤暴力大特征,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同时由于其骨折情况比较复杂,导致其复位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是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的一类骨折。临床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因素多样,但是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因素包括手术治疗时机,手术入路方式选择及术前准确判断等,这其中又以手术时机为重要因素[6]。但目前国内对于以上因素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影响研究尚不足[7]。笔者通过本次研究, 对以上问题有一些自己认识。
首先是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时机选择认识。 国外学者研究报道中认为复杂髋臼骨折发生后手术时间早晚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程度影响,最佳手术治疗时间是骨折发生后4 ~ 7d[8]。临床一般认为在患者骨折发生后10 ~ 14d后行手术治疗,会显著增加复位困难[9]。并且骨折愈合2周时已经有骨折断端纤维连接发生,因此,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以患者术前等待时间14d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研究结果表明,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术后X线检查提示其解剖复位、髋关节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本次研究中,在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术前等待时间分别为17d和19d ;6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术前等待时间均超过了20d。本次研究中,共有26例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超过了14d,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这26例患者均存在骨折断段吸收、各断段失去解剖匹配、瘢痕组织形成等原因,导致手术复位困难。不仅如此,髋臼关节周围血供丰富,在骨折发生后很快就会形成骨痂,骨痂形成会导致手术过程中骨折移位辨认比较困难,使得手术复位变得更加困难。Mears等[10]报道,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在早期行手术治疗,其术后髋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可达到76.0%,其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5.7%,而手术治疗时间推迟到骨折后21 ~ 120d,则患者术后髋臼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仅为65.0%,而起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上升至24.0%。 Madhu等[11]对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时机与治疗效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来说,在其骨折发生后2周时间内行手术治疗, 可获得髋臼骨折解剖复位和优良关节功能[12]。综合国外研究成果,以及笔者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在骨折发生后要及早行手术治疗,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应该选择在骨折发生后4 ~ 14d之内。
其次是对于手术入路方式选择认识。在能满足患者良好解剖复位基础上,选择单一入路方试进行手术,可显著降低对患者创伤,对于患者术后恢复,避免并发症等具有显著意义[13]。当单一入路方试无法满足患者取得良好解剖复位效果时,可考虑选择合理联合入路方式。但不管是哪种入路方式,其核心原则就是,创伤最小,解剖复位满意。
最后是对术前影像学评估认识。合理手术入路选择依靠术前对患者骨折类型准确判断,因此,在术前借助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14]。髋关节三维CT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髋臼骨折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对髋臼骨折临床诊断、治疗及手术固定方案选择具有不可替代作用[15]。本次研究中,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均进行了三相X线摄片及三维CT扫描,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订了合理手术治疗方案。且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证实了,术中所见与术前诊断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能够为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前进行充分影像学评估,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及适当手术时机对促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治疗时机,为复杂髋臼骨折的合理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66例,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其术前等待时间分为两组,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26例,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40例。66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前等待时间<14d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显著优于术前等待时间>14d的患者,P<0.0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术后各阶段的Harris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术前等待时间>14d患者,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4%。结论: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及适当的手术时机对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应该选择在骨折发生后4~14d之内。
复杂型髋臼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院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48例, 其中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 (35.62±11.28) 岁。48例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中, 19例患者为车祸伤, 17例患者为坠落伤, 12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按照Letournel将48例患者进行分类, 14例患者为T形骨折, 17例患者为双柱骨折, 10例患者为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 7例患者为根行伴后壁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各有患者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24例患者采取常规骨科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观察组24例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是因为意外事故导致髋臼骨折的, 心理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创伤, 所以当患者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后, 心理难免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会对患者的治疗及手术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
1.2.2 术前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及深呼吸。鼓励患者使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 多食纤维食物, 从而避免出现便秘。术前12 h患者应禁食, 术前4 h患者应禁水, 对进行灌肠。术前30 min护理人员应为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
1.2.3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从而判断患者对手术创伤及麻醉的耐受能力, 通过影像学对患者进行检查, 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病变的情况。
1.2.4 牵引护理:
患者在入院后, 应给予胫骨结节牵引, 从而改善患者髋关节的血液循环, 避免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 保证患者软组织的松弛状态,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1.2.5 皮肤护理:
对患者进行手术时, 切口会靠近会阴、肛门, 容易导致患者切口出现感染, 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手术区域的皮肤, 避免出现破损、压疮。术前将患者阴毛剃净, 使用温肥皂水对患者进行2~3次的清洗, 术前再使用碘伏对患者进行消毒。
1.2.6 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在进行手术后,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体征及心电、引流量等进行严密监测, 如果患者出现心率快、尿量少、大量渗血等情况时应及时向临床医师报告。
1.2.7 并发症护理:
患者在发生髋臼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 下肢静脉会出现血流瘀滞的情况, 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1.2.8 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 从而促进患者髋关节的恢复。当患者在手术清醒后,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运动及踝关节屈伸运动等, 运动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
1.3 判断标准:
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根据Matta复位质量标准以及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统计及分析使用SPSS14.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4例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中, 16例患者为优, 7例患者为良, 1例患者为差, 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24例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中, 12例患者为优, 6例患者为良, 6例患者为差, 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人体的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部分组成, 在髋骨位置的外侧面有一个大而深的窝我们将其称之为髋臼, 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髋臼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髋关节负重大, 髋臼在髋关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体活动时幅度较大所以很容易造成髋臼损伤[4]。
综上所述, 对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的提高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成功率, 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所以在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时, 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 选取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4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4例, 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的提高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的成功率, 加快患者骨折愈合速度。
关键词:前后联合入路,复杂型髋臼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晓飞, 洪九菊.前后联合入路治疗46例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2) :1103-1105.
[2]丁惠珍.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8) :34-35.
[3]戴风苗, 戴显风, 林卫红, 等.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手术配合[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2) :942-943.
复杂型髋臼骨折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男23例, 女9例;年龄17~65岁, 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1例, 高处坠落伤8例, 重物压伤 (塌方) 3例。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20例, 横行和后壁骨折9例, T行骨折3例, 其中有3例合并重型颅脑损伤, 6例合并同侧髋关节脱位, 腹腔脏器损伤5例, 四肢骨折5例, 创伤性坐骨神经损伤1例。术前均行髋关节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片及CT检查, 受伤至手术时间5~21 d, 平均13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漂浮体位”, 根据术前X线片及CT结果选择严重一侧先做, 后方入路显露后壁和后柱, 在坐骨结节上打入1枚Schanz钉控制后柱旋转。在后柱骨折线两侧各拧入1枚4.5 mm的复位螺钉, 初步复位后柱、后壁骨折。C型臂透视, 若前后柱均复位满意, 则仅后路钢板螺钉固定完成手术, 若前柱复位不满意, 用髂腹股沟入路前方骨折区, 从前路复位。有15例患者我们采用从前后两入路同时复位, 复位满意后选用合适长度的重建接骨板, 塑形合适后柱或弓状线的骨解剖结构, 以接骨板螺钉分别固定前后柱, 活动关节并以C型臂透视确认螺钉未进入关节腔后安放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2 结 果
术后X线示:解剖复位18例, 良好13例, 差复位1例。手术时间平均5.6 h, 术中出血平均1 900 ml。医源性坐骨神经不全损伤3例, 1例恢复, 2例无恢复。伤口浅部感染2例, 深部感染1例, 经清创、换药、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术后手术区血肿形成1例, 经血肿穿刺抽血加压包扎后痊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下肢关节僵硬、肢体萎缩及死亡发生。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和社会支持
本组患者均为严重复杂性髋臼骨折, 且多数为多发骨折, 病情急、伤势重, 大多为突然遭受巨大伤害, 有的甚至失去肢体运动能力, 使精神负担在短期内急剧加重, 加之手术风险大, 患者及家属存在对手术期望高和对手术效果担忧的心理, 产生焦虑。本组有3例患者为跳楼自杀所致, 针对不同患者情况, 我们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交通伤者提供接待交通或保险部门调查的环境, 及时提供医学证明;对建筑工地意外伤者因其大多为农民, 向其提供简单法律咨询, 并向其负责人讲明手术大概费用,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对于自杀患者, 注意患者的安全护理, 关爱患者, 让其感到温暖及被需要, 使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许多研究[2]结果提示, 术前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对止痛药的依赖, 早期纠正患者存在的可能会影响手术结果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术后恢复是有益的。
3.1.2 病情观察及护理
髋臼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骨盆骨折, 为高能量损伤, 遭受暴力后结构完整性破坏, 出血量较多, 尤其双柱骨折, 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入紧急抢救状态, 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做输血准备, 留置尿管, 观察小便量与颜色, 严密观察腹痛、腹胀, 综合判断有无合并尿道损伤、肾挫伤及其他内脏损伤, 由于骨盆创伤, 盆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患者伤后腹张、两便困难。一般损伤后即刻给予留置导尿, 留置尿管期间做好尿管护理, 防止尿路感染。腹胀较重无其他脏器损伤者可给予肛管排气, 有大便感觉者可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以助排便。 每班交接班时详细评估、记录病情, 包括意识、瞳孔、伤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 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以早期处理。
3.1.3 保持正确体位及有效牵引
对复合型髋臼骨折, 特别是合并股骨头脱位者均应术前行股骨髁上牵引, 缓解疼痛, 同时减少股骨头对骨折块的接触与挤压以有利于手术复位。同时保持伤肢正确的功能位置, 伤肢应稍外展, 取中立位, 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持续有效, 牵引针眼每天用75%酒精消毒2次以防感染。对行皮肤牵引的患者注意观察牵引重锤有无阻挡而影响牵引效果, 皮肤有无拉伤、挤压伤, 防止皮肤损伤。
3.1.4 营养支持
正常成人的静息能量消耗 (REE) 约为104.6 kJkg-1d-1, 创伤时依创伤的严重程度REE可增加20%~40%[3]。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富含钙和易消化的食物, 根据患者情况可进行静脉营养支持, 必要时给予输血及人血白蛋白, 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本组有3例合并有腹膜后血肿, 进食后出现腹胀, 对此类病人应指导其进清淡流质饮食, 不吃甜食及产气食物, 行腹部按摩可缓解, 严重者进行胃肠减压。
3.1.5 术前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受伤后因疼痛及骨折未固定不能随便进行肢体活动, 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和协助进行踝关节及足趾的伸屈及股四头肌的静力収缩练习, 有效地预防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直。
3.1.6 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骨折手术前后卧床期间均需在床上大小便, 因此要正确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或便秘。
3.1.7 手术区皮肤准备
因手术部位靠近会阴部, 污染机会多, 故术前应特别重视。术前3 d每天用肥皂水擦洗手术部位, 术前1 d备皮, 注意勿割伤皮肤, 用碘伏消毒, 术晨再次消毒无菌巾包扎, 为手术皮肤消毒做好准备, 以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
3.2 术后护理
3.2.1 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监测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6 h, 术中出血平均1 900 ml,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48 h, 每30 min监测记录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皮肤黏膜色泽以及有无血容量不足的早期征象如面色改变、烦躁、打哈欠、头晕等。术后记录24 h出入量, 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速、尿量减少应及时反馈处理, 根据医嘱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 为临床补液提供依据。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时间长、剥离面大、创伤大、出血量多, 术后易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高热等。严密观察体温每2~4 h 1次, 注意其规律、热型, 为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 以便对症处理, 同时做好高热护理。注意观察患肢是否肿胀、感觉、运动、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等。
3.2.2 体位护理
经前后联合入路由于其手术创面大、伤口多、部位深, 前后甚至双侧前后均有切口, 给护理带来难度, 护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伤口深部或浅部感染, 甚至背部、骶尾部发生压疮, 因此体位护理是术后护理关键, 也是患者舒适的保证。术后搬运患者至病床时注意保护患侧肢体, 避免肢体外旋内收, 各引流管低于切口平面或将引流管反折夹紧。平卧4~6 h, 患肢软枕抬高, 外展15~30°中立位, 两腿间放软枕, 患肢行皮牵引4~6周, 避免肢体外旋内收。如单侧骨折6 h后协助患者健侧翻身, 翻身时固定患肢轴线翻身, 两腿间夹软枕, 背部垫枕, 侧卧45°, 缓解患侧后方切口及背部皮肤压力, 此时患者多因疼痛及对骨折固定是否牢靠等顾虑不愿意配合翻身, 护士应作好相关知识讲解, 也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如双侧均有骨折及伤口, 不考虑侧翻, 患者应卧气垫床, 白天人力资源充足应2 h平抬行皮肤护理, 夜间3~4 h平抬1次, 后侧伤口部位用柔软透气垫圈腾空。或使用翻身床2 h患者俯卧位及平卧位交替, 以控制受压部位皮温增高, 缓解局部皮肤代谢, 尤其是后方伤口及周围皮肤, 避免伤口长期受压导致局部缺血使伤口发生感染、不愈合甚至坏死。研究表明, 正常情况下受神经支配的皮肤能忍受5 h或更长时间的缺血, 在69.75 mmHg (1 mmHg=0.133 kPa) 压力下, 组织持续受压2 h以上就能产生不可逆损害[4]。
3.2.3 伤口及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前后联合入路, 一般切口内置2根以上负压引流管, 分别给予位置标识并记录引流量, 观察其颜色及引流管有无堵塞、扭曲、漏气。保持引流通畅, 引流量递减少于50 ml可逐一拔除引流管。观察伤口切口有无红肿, 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当发现敷料被渗透时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换药。前后联合入路伤口位置低, 接近会阴及肛门部位, 每次两便后清洗干净并观察伤口部位有无被污染, 发现污染立即处理, 并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肿胀, 程度及性质如何。因前后联合入路伤口大, 血供破坏较一般手术大, 术后手术区容易形成血肿, 小血肿及大片皮肤青紫肿胀者可采用物理疗法, 如频谱、神灯, 每天2次, 每次30 min;血肿较大且呈囊性, 应经血肿穿刺抽血加压包扎。
3.2.4 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疼痛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 也是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我们利用常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发现, 对于本组术前及术后1周内患者评分均在7分以上, 有的甚至在10分, 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物和应用镇痛泵。有效的镇痛是保证患者术后良好休息与睡眠、舒适的关键, 利于术后恢复。同时我们应评估患者疼痛原因及性质, 如体位不当、肢体摆放不合适、伤口包扎过紧、心理因素及环境等并及时进行干预。
3.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预防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 保持口腔卫生、室内空气清洁、温度适宜, 以防发生肺部感染, 督促患者多饮水, 两便后及时处理, 保持会阴清洁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2) 注意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因刺激性疼痛、卧床不习惯或麻醉等因素均可造成尿潴留, 术后有尿急而不能自排者可采用下腹部按摩热敷, 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并可定时关闭尿管, 锻炼膀胱功能, 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高纤维食物以防便秘。鼓励床上活动刺激肠蠕动, 必要时应用开塞露肛塞或甘油灌肠剂灌肠通便。 (3)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手术6 h后尽早开始行小腿和踝部活动, 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 术后12 h给予抗凝药物, 如低分子肝素钙。
3.2.6 功能锻炼
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治疗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并能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麻醉过后即可指导患者行远端肢体活动, 如足趾活动、足跖屈背神运动, 被动按摩患肢小腿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术后2~3 d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静态収缩练习, 足跖屈背神运动每天10~20次,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循序渐进, 防止下肢肌肉萎缩, 膝关节软枕稍垫高使下肢抬高10~20°;术后第3天, 单侧髋臼骨折可练习抬臀;术后1周, 重复之前锻炼内容, 30~50次d-1, 开始被动活动髋关节, 在牵引下被动屈膝屈髋防止关节粘连;术后4~6周继续上周训练内容, 解除牵引后主动屈伸髋关节;术后6~8周去除皮牵引, 指导患者屈膝屈髋及抬腿练习;术后8~10周下床扶拐不负重行走;12~14周可负重行走, 步行练习。在功能锻炼期间避免过分的及不适当的髋关节活动, 以行为训练的方式让病人接受并进行正确的练习, 经常为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让其在心理上接受, 护士每日交接班检查锻炼情况并记录和给予鼓励。良好的功能锻炼可弥补手术不足, 早期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王光林, 张晖, 吴刚, 等.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5) :433-437.
[2]李贞梅.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5B) :71.
[3]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50-826.
[4]何咏群, 杜爱华, 邱淑丽.褥疮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 2004, 5:13.
复杂型髋臼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11年7月29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2~59岁,按letournel&Judet[1]分类法:本组后壁+横形骨折11例,双柱骨折13例,T形骨折5例,伴中心性脱位6例;并发损伤:脑外伤8例,骨盆骨折6例,股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3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挤压伤1例,均为闭合损伤。术前常规行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CT和CT三维重建的辅助检查。术前行股骨髁上牵引,受伤至手术时间7~16 d,平均(9.0±2.9)d。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腰联合麻醉,采用可以令患髋前后侧倾斜的“漂浮”体位。令患髋侧后倾斜行髂腹股沟入路,用3个橡皮条保护髂腰肌及股神经鞘、股动静脉鞘、精索或圆韧带三个结构,显示髋臼前柱、前壁,重建钢板沿髂耻嵴固定;令患髋侧前倾斜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显示髋臼后柱、后壁,如果髋关节腔有碎片,可牵开股骨头取出;在后柱骨折线两侧各拧入1枚4.5 mm复位螺钉,使用Farabeuf钳进行操作复位;在坐骨结节打入schanz钉以控制后柱旋转;重建钢板沿后柱坐骨大切迹侧固定,钢板上方固定在臼顶区,下方固定在坐骨结节;后壁骨折用另一钢板作固定,方形区骨折可利用钢板压住骨折块。C形臂X光机透视了解骨折复位情况,确认螺钉未进入关节内。关闭切口前大量无菌盐水冲洗,尽可能冲掉碎骨屑及凝血块,减少感染和异位骨化的可能,常规放置引流管24~48 h。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口服消炎痛药物预防异位骨化,术后1周内开始行患肢静力性肌肉等长主动收缩练习和CPM辅助锻炼,3个月内避免患肢负重。
1.4 评价标准
术后复位质量评价按matta复位标准评定,远期影像学评价采用matta标准平定,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按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2~4 h,平均(2.5±1.3)h,术中失血量400~900 ml,平均(600±180)ml,无切口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出现深静脉栓塞3例,切口Ⅰ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随访时间8~48个月,出现异位骨化5例,股骨头坏死1例。术后复位质量评价按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22例(移位<1 mm),满意复位6例(移位2~3 mm),不满意复位1例(移位>3 mm);远期影像学评价采用matta标准,根据末次随访X线片,优22例,良5例,可1例,差1例。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按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优2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见图1。
3 讨论
3.1 术前影像学的重要性
常规拍患髋的X线片,前后位片、闭孔斜位片、髂骨斜位片,髂耻线和髂坐线的连续性中断是髋臼前后柱骨折的基本影像学依据;CT和CT三维重建图像更准确地显示髋臼骨折的解剖形态。本组病例均结合X线和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
3.2 手术指征、时机
髋臼骨折分类标准采用结合解剖和影像的letournel&Judet分类法[2]。采用唐天驷[3]的手术指征:关节腔内有游离骨片阻碍股骨头复位;髋臼骨折移位>3 mm;关节不稳定或伴有股骨头骨折、股骨头脱位;有坐骨神经损伤需要手术探查者。手术最佳时机:伤后2周内,因为髋臼骨折若延时手术易形成异位骨化,造成复位和固定困难,影响手术效果。
3.3 手术入路
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髋臼复杂骨折复位满意度的关键,准确的手术入路使骨折暴露充分,减少手术并发症[4]。髋臼前柱骨折、前壁骨折及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选用髂腹股沟入路,可显露从骶髂关节前方至耻骨联合几乎整个髂骨内侧面。髋臼后柱骨折、后壁骨折及后柱伴后壁骨折选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显露整个髋臼的后壁和坐骨大切迹以下的后柱。对于髋臼横形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等复杂骨折采用联合入路能良好显露骨折区域,为术中解剖复位打下基础,尤其对伤后时间大于2周者,骨折端有大量骨痂肉芽形成,手术中难以辨认在X线片中显示清晰的骨折线。由于单一入路难以判断髋臼复杂骨折在三维方向的旋转移位情况,要达到解剖复位有时是非常困难,许多学者[5,6,7,8,9]主张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复杂的、累及双柱的、包括陈旧的骨折,前后联合入路可同时对前柱、后柱使用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增加了髋臼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早期负重,还可以同时对髋臼内异物进行清除。Matta[10]、Letournel和Judet[11]、Roult[12]、Helfet和Schmeling[13]等分别证明了复杂移位髋臼骨折若采用单一前方或后方手术入路,手术操作难度大于双入路,双入路的解剖复位满意度比单一手术入路高。经前方入路复位并固定后柱骨折理论上切实可行[14],但是操作难度相当高,要求术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前后联合入路能很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它能满足大多数复杂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暴露要求,能消除对骨折线走向判断的困难,能使扭转性的移位达到最大程度的解剖复位,能使髋臼三维结构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能进行坚强的固定利于进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本组29例髋臼复杂骨折病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解剖复位率远高于文献报道的单一入路[15,16],“漂浮”侧卧体位有一次性消毒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优点。
3.4 复位固定技巧
髋臼骨折18例治疗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髋臼骨折患者18例, 男16例, 女2例, 年龄18岁~54岁, 平均年龄27岁。其中左侧10例, 右侧8例。车祸伤15例, 坠落伤3例。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3例, 胫腓骨骨折2例, 髌骨骨折2例, 坐骨神经损伤2例。本组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8例, 后柱骨折5例, 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 前柱骨折2例;其中5例伴髋关节后脱位, 1例伴髋关节前脱位。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行髋臼CT或螺旋重建CT扫描, 明确骨折分类。常规骨牵引, 尤其是对合并髋关节脱位者, 牵引可以尽早使股骨头复位。手术时间以伤后3 d~7 d为最佳, 最长不超过3周。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2例前柱骨折患者取平卧位, 髂腹股沟入路, 余16例取侧卧位, Kocher-Langenbeck入路。逐层切开至骨折断端, 解剖复位后, 选择、预弯、安放合适的重建钢板, 见骨折复位良好, 固定牢靠。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者术中同时行神经探查松解。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防止螺钉钻入关节腔。
1.4 术后处理
伤口负压引流24 h~48 h, 无需外固定或骨牵引, 3 d~4 d后恢复坐位, 持续被动活动关节 (CPM) 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锻炼, 半个月后主动伸屈髋关节并扶拐行走, 3个月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均解剖复位, 现14例能下地正常行走。髋臼重建钢板螺钉未见松动、拔出、断裂现象。同健侧相比, 2例髋关节活动度略下降, 3例股四头肌轻度萎缩。2例伴坐骨神经损伤者, 1例于术后3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恢复, 1例于1年内恢复。
3 讨论
髋臼骨折累及关节面, 处理不当可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手术目的是将股骨头复位, 重建髋臼, 恢复关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避免创伤后骨关节炎的发生, 使内固定坚强, 有利于早日康复[1]。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指征: (1) 骨折移位>3 mm; (2) 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3) 关节内有游离骨块; (4) CT片示后壁骨折缺损>40%; (5) 移位骨折累及臼顶 (Matta顶弧角标准) ; (6) 无骨质疏松症。
髋臼重建钢板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优点: (1) 重建钢板可塑性强, 可充分预弯来适应髋臼部位的特殊形态, 术后钢板松动、断裂发生率低; (2) 复位满意, 固定牢靠, 骨折愈合时间短, 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大大下降; (3) 便于护理; (4) 术后无需再牵引或外固定, 早期可进行CPM功能锻炼, 骨关节并发症明显减少; (5) 患者痛苦小, 卧床时间缩短, 因长期卧床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大为减少; (6) 预后佳, 恢复行走快[2]。
本组18例髋臼骨折经髋臼重建钢板治疗后, 骨折愈合良好, 固定牢靠, 后遗症少, 恢复行走快。因此, 在掌握了髋臼骨折的特点和处理原则后, 运用重建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髋臼骨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825~830
复杂型髋臼骨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